腫瘤臨床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5 20:02: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腫瘤臨床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年俞光巖等總結北京口腔醫(yī)院2055例腮腺腫瘤病例,其中69例為MPT(3.4%),病人年齡24~80歲,平均年齡58歲,男女比例5.9/1。2009年徐杰等總結濱州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口腔頜面外科收治腮腺腫瘤705例,其中34例為MPT(4.8%),病人年齡25~81歲,平均年齡58歲,男女比例為2.4∶1。病理類型為沃辛瘤(WT)及WT合并其他腫瘤的病例比例明顯高于其他類型腫瘤。WT又稱腺淋巴瘤,作為腮腺第二高發(fā)的腫瘤,好發(fā)于老年男性,發(fā)病率約占所有腮腺腫瘤中的15%~25%,這其中約20%WT是多發(fā)性的。對于WT的這種多發(fā)性特點,很多學者已經做過大量統(tǒng)計分析。目前,關于WT形成認可最多的假說是WT是由胚胎發(fā)育時期存在于腮腺導管內的淋巴結內的腮腺組織發(fā)生而來。在胚胎發(fā)育的早期階段,腮腺腺體內上皮和淋巴組分之間尚未出現(xiàn)明確的界限。此時上皮細胞與唾液腺導管腺泡系統(tǒng)前體,可保持嵌入在淋巴組分內。這些淋巴組分將在未來構成腺體內淋巴結。在一系列包括吸煙在內的暫不明確的致瘤因素刺激后,這些上皮細胞包涵體將有可能會引起WT。而這種包涵體可能在雙側腮腺均存在,或存在超過一個。而其他病理類型的腮腺MPT多是以單獨的個案出現(xiàn),多數(shù)學者更傾向于認為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是巧合而不是聯(lián)系。
2診斷方法
由于腮腺MPT的多灶性、多病理及多時性類型特點,完善而細致的術前檢查十分關鍵。依靠病史及癥狀可以對腮腺腫瘤進行初步的良惡性的鑒別,但其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就腮腺MPT而言,了解腫瘤數(shù)量、部位、邊界的情況尤為重要。因此,通過影像學手段如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CT檢查及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獲得更多信息以指導治療方法十分有必要。
2.1多普勒彩色超聲檢查超聲波在軟組織中傳播時,由于組織的密度和特性差異而產生不同的回聲,對軟組織腫瘤和囊性的鑒別有幫助,通過連續(xù)多切面掃查腮腺,觀測病變的大小、數(shù)量、形態(tài)、邊界、包膜、內部回聲、衰減特征,而且其能明確辨出淋巴結的皮質及髓質,區(qū)分淋巴結與腫瘤。另一方面費用低廉、安全無創(chuàng)、便于復查、動態(tài)追蹤等優(yōu)點在腮腺疾病診斷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B超對腫瘤還是缺乏特異性影像學表現(xiàn),并且對深葉結構顯示不夠清晰。
2.2CT檢查CT對頭頸部各種類型組織結構都有很好的顯示能力,可確定腫塊大小、數(shù)量、形態(tài)、邊界等,診斷困難病例可通過造影,突出血管、肌肉等與腫物的關系,判斷腫物的范圍、大小及性質,并能及時發(fā)現(xiàn)周圍動靜脈的受壓情況和腫塊存在的關系。正常腮腺組織密度較低,低于肌肉,但是卻比脂肪組織高,而腫瘤組織為實質性,密度高于腮腺。一般認為,圓形、界限清楚,多為良性;分葉狀或不規(guī)則,但分界清,多見于有局部侵蝕性良性腫瘤和生長較緩慢的低度惡性腫瘤;彌漫不規(guī)則,界限不清,多為惡性腫瘤。CT的問題主要在于單純依靠CT片不能區(qū)別炎性腫塊和腫瘤,無法直接顯示出病變與面神經的關系等。
2.3MRI檢查MRI其對軟組織的病變顯示性能優(yōu)越,能清晰顯示病變部位、范圍和與重要神經血管關系,對腫瘤的治療方案的選擇很有價值,特別適用于腮腺深葉腫瘤。MRI具有良好的軟組織分辨率及多參數(shù)的應用可獲得豐富的診斷資料,能夠提供如下信息:是否存在實體腫瘤,腫瘤的數(shù)量、位置、范圍,常見腮腺良、惡性腫瘤的各自特點,腫瘤與神經、血管的關系。
2.4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FNAC),因其價廉、快速、安全、診斷準確率高而被廣泛用于頭頸部腫塊的術前診斷。何悅、呂炳建等分別對腮腺區(qū)腫塊患者進行細胞學檢查,診斷準確率超過85%.定性診斷準確率超過90%,并且均未出現(xiàn)人們所擔心的腫瘤針道種植和擴散等嚴重并發(fā)癥。因此,目前很多學者均建議FNAC列為常規(guī)檢查,確定腫瘤性質,盡可能地對腫瘤進行鑒別,指導治療方法的選擇。
3治療方法
良性MPT手術治療為首選方式。Franzen&Koegel主張切除全部或大部腮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復發(fā)率,但是其弊端在于手術創(chuàng)傷大,術后面部凹陷畸形明顯,發(fā)生面癱和Frey綜合征的概率大。俞光巖等主張腫瘤包膜外切除術或腮腺淺葉部分切除術更適合于大多數(shù)WT,因為大多數(shù)的WT定位于腮腺的尾部,同時多數(shù)淋巴結亦定位于腮腺的尾部,即腮腺腺體后緣和胸鎖乳突肌的前緣的交界處。在這些淋巴結的顯微鏡檢查中,時有發(fā)現(xiàn)微腺瘤或腫瘤細胞占據(jù),故應切除位于腮腺尾部邊界淋巴結,以防復發(fā)。對于非WT的其他腮腺腫瘤,外科手術是目前治療腮腺腫瘤最為有效的手段,首次術式是否正確是影響手術效果的關鍵,因此臨床應根據(jù)腫瘤的大小、位置及良惡性質確定手術術式和切除范圍。對良性腮腺腫瘤,多數(shù)學者主張采用保全面神經的腮腺淺葉或全葉+腫瘤切除術,即位于淺葉則單純切除淺葉,如位于深葉則須行全腺葉切除。由于良性腮腺腫瘤多為多形性腺瘤,一般包膜不完整,手術不徹底者容易復發(fā)。故行腮腺區(qū)域性切除、腺葉切除或腮腺全切除,可避免因殘存或種植而引起的復發(fā)。目前,隨著功能保留性外科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學者傾向于對位于淺葉、直徑不超過4.0cm的良性腫瘤,且其邊界清楚者采用腫瘤+部分淺葉的區(qū)域性切除術,該術式創(chuàng)傷小,減少了面神經損傷和Frey綜合征的發(fā)生率,保留了部分腮腺功能,且其復發(fā)率與傳統(tǒng)術式相比并無明顯的差異。但對體積較大以及源于深葉的腫瘤仍以傳統(tǒng)術式為宜,以保證安全地切除邊緣,防止復發(fā)。對于惡性腮腺腫瘤,則應盡可能采取腮腺全葉切除+術后放療,如腫瘤已突破腺體被膜而出現(xiàn)局部廣泛。浸潤者則需行擴大切除術,擴大切除范圍應依據(jù)術前影像資料和術中所見來決定,常常包括全腮腺、下頜深枝、顴弓和顴骨、耳廓及部分乳突等結構,以減少復發(fā)率,提高術后生存率。
4展望
篇2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3年1月—2013年12月行核磁共振全身彌散加權成像(WB-DWI)檢查的32例惡性腫瘤患者的影像資料。其中肺癌7例,肝癌3例,結直腸癌4例,胰腺癌2例,乳腺癌10例,食管癌2例,胃癌、腎癌、前列腺癌、胸膜間皮瘤骨髓瘤各1例。男21例,女11例,年齡42~69歲,平均56.2歲。檢查前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傳統(tǒng)影像學(CT、超聲、MRI等)和實驗室檢查,臨床診斷無轉移者12例,有轉移者20例,所有患者未進行抗癌治療,準備行手術治療者11例,放療和(或)化療21例。
1.2檢查方法
儀器使用GE超導型1.5T光纖核磁共振,采用內置體部一體化線圈。受檢者自由呼吸狀態(tài)下選用翻轉恢復平面回波彌散序列(SE-STIR-DWI-EPI),參數(shù)為TR:5100ms,TE:100ms,TI:180ms,b=0、600s/mm2,層厚:7mm,層間距:1mm,F(xiàn)OV:40cm×40cm,矩陣:96×128,NEX:6次,每段層數(shù):30層,全身共分8段完成。掃描時間180s,全身掃描共需20min。首先進行第1段和第3段的預掃描,記錄下每段的中心頻率,算出兩段的中心頻率平均值,然后應用于其余各段的中心頻率。同時采集4段和全身彌散加權像對應的T2WI脂肪抑制序列圖像,用做解剖對比,更準確地對病灶進行解剖定位,利用工作站IVI和MIP軟件重建出全身冠狀位圖像,同時對三維數(shù)據(jù)做多角度重建,獲得多方位的重建,圖像反轉黑白即可獲得類似PET-CT的整體圖像。
2結果
2.1WB-DWI檢查基本情況32例受檢者圖像對比度和分辨率均達到診斷要求。32例患者中,正常組織結構的WB-DWI表現(xiàn):顱腦、脊髓、甲狀腺、前列腺、淋巴結、前列腺、脾、雙腎、椎間盤、子宮及膀胱等組織結構呈高信號,類PET圖像上呈低信號,ADC值在正常范圍。
2.2WB-DWI檢查評價經傳統(tǒng)CT/MR等檢查顯示共97個病灶,核磁共振全身彌散加權成像(WB-DWI)檢查共顯示病灶145個,在WB-DWI圖像上均呈高信號顯示,ADC圖為低信號,每個病灶ADC值與正常區(qū)域比較明顯降低,并且惡性程度越高ADC值降低越明顯。上述32例145個病灶均經過臨床證實為惡性腫瘤,其中轉移灶113個:骨轉移瘤18個;肺轉移瘤5個病灶;腦轉移瘤13個病灶;肝臟轉移瘤16個病灶;淋巴轉移瘤61個病灶。新增病灶中骨轉移灶及淋巴結21例,說明核磁共振全身彌散加權成像(WB-DWI)檢查在骨轉移及淋巴結轉移方面較傳統(tǒng)檢查具有明顯優(yōu)勢。同時還發(fā)現(xiàn)19例63個病灶DWI圖像及ADC圖高信號,每個病灶ADC值均在正常區(qū)域,經過臨床證實均為良性病變,其中,肝血管瘤18個;肝臟囊腫20個;腎囊腫25個。其中2例患者常規(guī)CT/MR圖像顯示血管受侵而WB-DWI未能顯示,2個肺內轉移灶因小于0.5cm,WB-DWI未能顯示。
2.3WB-DWI檢查分析11例檢查前無轉移的患者,經核磁共振全身彌散加權成像檢查后有6例發(fā)現(xiàn)了轉移,46.8%(15例)的患者腫瘤分期發(fā)生了改變。27例患者轉移病灶數(shù)增加了48個,核磁共振全身彌散加權成像檢查后淋巴轉移與臟器或其他轉移分別提高了36%和22%。WB-DWI檢查前后兩者差異均有顯著性差異。
3討論
3.1核磁共振全身彌散成像技術的原理及優(yōu)勢
MR是目前能在活體上進行水分子彌散成像的唯一方法,MR彌散加權成像(DWI)可以顯示水分子的布朗運動,近年來,隨著核磁共振設備的不斷進步,已經可以較好的完成核磁共振全身彌散成像,較高的梯度場和切換率可以大幅度提高成像速度,明顯縮短TE,顯著提升圖像信噪比;使用單次激發(fā)平面回波成像技術可在極短時間內一次采集一幅圖像,明顯降低了呼吸運動所造成的誤差,能在自由呼吸下采集較高信噪比的MR圖像;短T1反轉恢復序列(STIR)技術能夠抑制脂肪信號,降低背景噪聲,增加圖像對比,提高3DMIP重建圖像的質量,核磁共振全身彌散加權成像(WB-DWI)在DWI的基礎上,采用短時間反轉恢復序列(STIR)技術,明顯抑制脂肪等組織器官的背景信號;突出病灶DWI高信號的作用。彌散加權成像對于水的彌散非常敏感,擴散速度越快,則信號越弱;擴散速度越饅,則信號越強,因而在圖像上形成對比。自由水(如腦脊液、膽汁、尿液)具有較快的擴散速度,正常組織因為有細胞膜的限制,細胞內的水擴散受到限制,擴散速度明顯慢于自由水。正常組織之間彌散速度有差異,最明顯的是神經組織,因為軸突結構內水的擴散速度明顯慢于其他組織。
3.2核磁共振全身彌散加權成像(WB-DWI)在惡性腫瘤分期的臨床應用價值
核磁共振全身彌散加權成像(WB-DWI)既能較早發(fā)現(xiàn)病灶,對所發(fā)現(xiàn)的病灶準確定位,又能對惡性腫瘤及轉移灶進行ADC值測量,相對于傳統(tǒng)檢查在圖像上進行淋巴結大小測量及特征描述有更高價值,在彌散加權成像中,ADC值來代替真正的擴散系數(shù)能反映整體組織結構的特征。一般認為,惡性腫瘤實性部分組織、細胞生長活躍,細胞排列緊密,生物膜結構對水分子彌散的限制明顯,ADC值降低,DWI上顯示為高信號。而良性腫瘤細胞密度低,ADC值相對較大,DWI上呈相對較低的信號,良、惡性腫瘤ADC值存在顯著差異,因此ADC值有助于初步判定病變的性質。對110例淋巴結轉移患者行WB-DWI檢查,共發(fā)現(xiàn)淋巴結260個(其中轉移性淋巴結168個,非轉移性淋巴結92個),轉移性淋巴結與非轉移性淋巴結的ADC值、長、短軸差異顯著,相應的靈敏度分別為93.8%、75.4%、90.8%,特異度分別為30.3%、61.6%、38.4%,認為在核磁共振上行ADC值定量測定可以鑒別轉移淋巴結。核磁共振全身彌散加權成像(WB-DWI)與發(fā)射型計算機斷層掃描(ECT)在體部腫瘤篩查中的對比,WB-DWI對體部腫瘤具有較高的顯示率,李爍等對20例骨轉移瘤患者研究發(fā)現(xiàn),WB-DWI檢測顯示214處病灶,ECT顯示197處病灶,與ECT比較,核磁共振全身彌散加權成像(WB-DWI)對發(fā)現(xiàn)頸椎、腰椎、骶椎、骨盆、肋骨及股骨的病變較ECT敏感。此外,WB-DWI可以發(fā)現(xiàn)更多的轉移病變。Antoch等報道WB-MRI與PET/CT診斷遠處轉移灶的準確性分別為93%和94%,結合常規(guī)MRI檢查進行圖像綜合分析能夠提高診斷的準確性,WB-DWI對發(fā)現(xiàn)惡性腫瘤的原發(fā)灶、局部淋巴結及遠處轉移灶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與PET/CT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由于WB-DWI具有PET/CT相似的效果,但又不需要像PET檢查一樣接受電離輻射,因此可作為一種惡性腫瘤臨床分期的新方法。
4總結
篇3
我校臨床帶教教師均為中青年,英語水平佳,其中大部分教師都有國外留學的經歷,即使如此,因腫瘤學的臨床教學內容專業(yè)性強、涉及內容廣泛,專業(yè)名詞太多使大部分教師仍無法用英語與留學生進行自由交流,出現(xiàn)教師專業(yè)知識雄厚、富有教學經驗,但受到英語表達能力及腫瘤學專業(yè)特點的限制,無法與留學生很好地溝通,無法將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充分的傳授給留學生。而留學生也無法充分領會和理解教師的言傳和身教,從而導致雙方的困惑。而留學生學習特點是喜歡互動教學及和問題解答型教學方式,思維活躍,發(fā)言踴躍。故結合腫瘤學專業(yè)的特殊性及國際醫(yī)學留學生特點創(chuàng)造性提出新的臨床培養(yǎng)模式———按病種臨床教學。
方法是由腫瘤內科、腫瘤放療科、普外科、胸外科、婦科等科室各派出1~2名英語水平佳的中青年老師組成一個留學生腫瘤學臨床實習指導老師小組,按病種實習(見流程圖)。然后,由學生和老師一起就該病種模擬全英語就醫(yī)環(huán)境,學生分組診療。最后,老師帶領留學生和病人面對面交流,學生提出診斷和治療方法。因為是腫瘤學實習指導老師小組,又因為是按病種實習,所以各個老師可以同一課時分別給學生講授該病種不同專業(yè)知識。老師可以提前準備該腫瘤相關知識,學生可以提前預習,課堂以多媒體及互動教學為主,這樣使英語表達能力及交流能力的限制得到改善。
1.改革課程體系,理論聯(lián)系實際,以多媒體教學、模擬教學及具體床邊病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避免不符合留學生思維活躍特點的中國“填鴨式”教學,采用了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盡可能地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提高臨床教學效果。(1)啟發(fā)式教學法?;佑欣趶娀魧W生的記憶,激發(fā)留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首先鼓勵留學生提問,并且經常主動向留學生提問,促使留學生積極參與、積極思考。(2)強化教育法。每次臨床帶教前,以結合病例的提問方式,簡要復習上次的內容;課程結束時,及時進行小結和提問,幫助留學生強化記憶。(3)以具體病例為核心的教學法。解決實際問題是最容易激發(fā)留學生學習動力的方法。將各種實際病例融入到教學中,根據(jù)不同病例,精心設計問題,讓留學生自由組合成組,每組固定人數(shù),圍繞每個病例進行討論。該方法以留學生為主體,以病例為基礎,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核心,可以提高留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其運用知識的能力。
篇4
1.1一般資料本次研究對象為本院婦產科于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收治的1678例妊娠期產婦,將其中在妊娠期同時患有婦科腫瘤的245例產婦作為觀察組,年齡22~41歲,平均年齡(28.3±6.7)歲。產程37~41周,平均產程(39.7±1.2)周。將未患有婦科腫瘤的1433例產婦作為對照組,年齡21~44歲,平均年齡(28.2±6.4)歲。產程37~41周,平均產程(40.9±0.9)周。兩組對象的年齡跨度、產程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觀察統(tǒng)計兩組妊娠期產婦的剖宮產率、妊娠并發(fā)癥、胎兒并發(fā)癥、胎兒生存率等情況。以此來明晰妊娠期產婦合并不同婦科腫瘤的處理方法,及其妊娠結局。
1.3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6.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妊娠期合并婦科腫瘤產婦的主要腫瘤類型為子宮肌瘤占[63.67%(156/245)]和卵巢癌占[31.02%(76/245)]。觀察組妊娠期合并婦科腫瘤患者的剖宮產率達到100.00%(245/245),而未合并婦科腫瘤的對照組產婦剖宮產率為23.94%(343/1433)。兩組剖宮產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妊娠期合并婦科腫瘤產婦的妊娠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7.35%(18/245)、胎兒并發(fā)癥4.90%(12/245)、胎兒生存率95.92%(235/245)。對照組妊娠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9.07%(130/1433)、胎兒并發(fā)癥3.77%(54/1433)、胎兒生存率97.35%(1395/1433),兩組胎兒生存率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隨著生活節(jié)奏加快,工作壓力的不斷增大,我國婦女的生育年齡也在逐漸提高。生育婦女的身體素質下降,內環(huán)境紊亂,妊娠期合并婦科腫瘤的產婦數(shù)量不斷增加。在治療過程中需要加強婦科腫瘤的診斷,及時發(fā)現(xiàn),以便制定治療計劃。在不影響妊娠的情況下穩(wěn)定腫瘤或者通過剖腹手術在妊娠過程中處理所患腫瘤。本次實驗,觀察組妊娠期合并婦科腫瘤產婦的主要腫瘤類型為子宮肌瘤占63.67%(156/245)和卵巢癌占31.02%(76/245)。觀察組妊娠期合并婦科腫瘤患者的剖宮產率達到100.00%(245/245),而未合并婦科腫瘤的對照組產婦剖宮產率為23.94%(343/1433)。觀察組妊娠期合并婦科腫瘤產婦的妊娠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7.35%(18/245)、胎兒并發(fā)癥4.90%(12/245)、胎兒生存率95.92%(235/245)。對照組妊娠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9.07%(130/1433)、胎兒并發(fā)癥3.77%(54/1433)、胎兒生存率97.35%(1395/1433),兩組胎兒生存率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篇5
【關鍵詞】跨文化護理理論;腫瘤護理;臨床應用
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之后,與國際文化出現(xiàn)更多的接觸,并且也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我國發(fā)展,但是,由于文化沖突造成的矛盾等不良現(xiàn)象也不斷發(fā)生。因此,在臨床疾病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需要了解更多的外國文化,了解不同患者的生活方式、價值觀以及道德信仰等各方面的事情,掌握跨文化護理理論[1],本文針對外國患者的實際特征,采取跨文化護理理論進行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取得良好的護理效果,提高患者對醫(yī)院護理工作的滿意度?,F(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摘取2009年12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外國腫瘤患者20例進行觀察研究,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6例,患者的年齡在29歲至5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5.2±3.8)歲,患病時間為6個月至3年;所有患者都為白種人,并且都信仰基督教,所有患者在中國生活的時間都超過3年,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運用漢語進行簡單的交流。其中,有3例男性患者與4例女性患者為留學生,另外,有8例患者的妻子為中國人。
1.2護理方法
1.2.1文化維持醫(yī)護人員要多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在交流的時候,要注重東西方文化差異會對語義理解造成的歧義,按照醫(yī)生規(guī)定的叮囑對患者進行給藥以及個體化的護理,運用跨文化護理理論貫穿整個護理過程,由于所有患者都信奉基督教,因此,不能再患者面前提到“13”以及“星期五”等基督信徒忌諱的字眼;另外,西方人比較注重保護個人隱私,因此,醫(yī)護人員在進入患者的病房以及進行近距離接觸的時候,一定要首先征得患者的同意;禁止向患者提問涉及隱私的問題[2]。
1.2.2文化協(xié)商可以針對患者的信仰,在患者的病房布置耶穌的畫像等,還可以在患者的病房放置《圣經》,讓患者能夠在空閑時間閱讀;另外,每逢周日,可以請牧師到醫(yī)院集中為患者做祈禱,使患者能夠放松心情,緩解治療導致的不良情緒。
1.2.3文化重塑醫(yī)護人員要多與患者及其家屬講述腫瘤治療的進展,使他們能夠清楚知道病情變化,做好心理準備;另外,醫(yī)護人員還應該向患者及其家屬提供心靈上的關懷,引導他們述說心中的焦慮、悲觀以及抑郁等消極情緒,通過“吐苦水”的方式,從而有效舒緩患者的不良情緒,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接受治療,充分體現(xiàn)腫瘤護理中應用跨文化護理理論的有效性。
1.3統(tǒng)計學處理采取卡方進行檢驗,以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經過對腫瘤患者進行跨文化護理理論的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提高患者治療配合度,從護理前的50.0%上升到護理后的95.0%;另外,患者對醫(yī)院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也有所提高,從護理前的20.0%上升到護理后的90.0%;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結果,存在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跨文化護理理論來源于實際的護理經驗,在本質上強調護理工作的內在邏輯性,指出護理理論的各項概念之間的相輔相成性,在目前的護理研究與教育以及臨床護理工作中得到了有效的應用以及更進一步的發(fā)展,促進護理事業(yè)的不斷進步,有效提高護理效率[3]。
本文選取的20例外國腫瘤患者中,在腫瘤護理工作中采取跨文化護理理論,能夠更好地提高患者的治療配合度,提高患者的腫瘤護理效率以及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鄭儒君,李俊英.跨文化護理理論在臨床腫瘤護理的應用[J].護理研究:下旬版,2011,(9):2445-2447.
篇6
前不久,喝下百草枯的19歲小伙兒李某生命垂危,當?shù)蒯t(yī)院已無法繼續(xù)施救。聽說307醫(yī)院有我國最好的中毒救治科,于是一家人抱著最后一線希望將他送到北京。經過兩周精心的科學救治,奇跡出現(xiàn)了,李某治愈離院。
百草枯是一種新型速殺型除草劑,廣泛應用于世界各地。百草枯中毒至今仍無特效解毒劑,其中毒病死率高達90%,是目前臨床中毒救治中死亡率最高的毒物類別。醫(yī)院依托全軍中毒救治中心,先后參與了80余起重大中毒事件的應急救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中毒救治經驗。20多年來,先后治愈百草枯中毒患者近千例,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記者了解到,307醫(yī)院是我國承擔核輻射損傷、化學毒物中毒臨床救治與研究的醫(yī)療機構,是國家反恐醫(yī)學救治醫(yī)院,以及國家衛(wèi)生部核事故醫(yī)學應急救援中心第三臨床部,被譽為“三防鐵軍”。如今,該院立足傳統(tǒng)優(yōu)勢學科,不斷拓展,綜合救治能力不斷提升,在為人民生命護航的道路上用創(chuàng)新書寫了新的篇章!
用創(chuàng)新攻克疑難病癥
盡管已到了中午,可乳腺腫瘤科主任江澤飛的門外還等著十幾個病人,她們來自全國的不同地方。正在這時,一位小伙子沖了進來,“求您救救我的姐姐?!?/p>
這是發(fā)生在3年前的一幕。原來,這個小伙子的姐姐上大學時得了乳腺癌。由于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她的病情急劇惡化,已經出現(xiàn)肝臟和骨轉移,家里也已是負債累累、不堪重負。絕望之際,病人的弟弟找到了307醫(yī)院。仔細研究女孩的病情后,江澤飛立即將其收治入院,并帶領團隊為其制定了詳細的個體化治療方案,為一家人帶來了生的希望。經過江澤飛和醫(y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她已經從當時一個星期輸3次血才能保證血小板不減少的重癥患者,變成到現(xiàn)在3年也沒有輸過血,生命體征恢復正常的健康人。
江澤飛是首部《中國版cNCCN乳癌治療指南》的執(zhí)筆人,是首位加入St.Gallen乳腺癌治療專家共識專家團,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的華人學者。他將國際最新治療理念引入臨床,并參加了60多項國際協(xié)作抗癌新藥臨床研究。前不久,他帶領團隊設計了前瞻性、多中心、雙盲的大型臨床研究,在線發(fā)表在《腫瘤學年鑒》上,首次證實了循環(huán)腫瘤細胞在中國轉移性乳腺癌患者中的預測價值,對轉移性腫瘤患者的預后、監(jiān)測術后患者腫瘤的復發(fā)與轉移、評估療效以及選擇個體化的治療策略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放射病和腫瘤是307醫(yī)院兩大傳統(tǒng)優(yōu)勢學科,建院以來,醫(yī)院立足于此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他們把放射病救治技術用于白血病治療,創(chuàng)建了我國第一個人類白細胞抗原實驗室和無菌病房,造血干細胞移植成功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與此同時,其他學科也在飛速發(fā)展。醫(yī)院全軍腦血管病中心主任段煉創(chuàng)新采取個體化顱內外血管重建術,已開展煙霧病手術4000余例,手術例數(shù)名列世界第一,治愈率90%以上。
如今,307醫(yī)院擁有全軍放射病救治研究所、全軍造血干細胞研究所,全軍中毒救治中心、全軍腫瘤診治中心、全軍腦血管病中心、全軍采供血中心和全軍日遺化武毒傷救治中心等7個全軍醫(yī)學研究機構,國家生物醫(yī)學分析中心免疫分析實驗室、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全軍核化損傷救治重點實驗室、全軍干細胞與再生醫(yī)學重點實驗室和全軍血液安全與保障重點實驗室等5個國家和軍隊重點實驗室。在諸多疑難重癥研究診治上,醫(yī)院已處于先進行列。
臨床治療是創(chuàng)新原動力
26歲的小屈高高大大,沒有任何異常。沒有人能想到,2006年,他曾因為患上B細胞急性淋巴瘤白血病而瀕臨死亡。這種病的存活幾率很小,依靠普通化療存活率只有30%。特別是小屈找不到供體,無法進行白血病骨髓移植治療。
偶然間,小屈的父母聽說307醫(yī)院在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血液病方面獨樹一幟。抱著最后一線希望,父母帶著他來到了這里。
沒有想到,在其他醫(yī)院幾乎被宣判“死刑”的小屈在這里僅用了3個星期就恢復正常。他們采用的是全軍放射病研究所所長、血液內科主任艾輝勝領導的團隊原創(chuàng)性開展的白血病“微移植”治療。在“微移植”中,患者僅需接受能高效殺滅白血病和腫瘤細胞的化療。隨后,供體提供的造血干細胞經過體外“增效”,輸入患者體內,激活免疫細胞,共同抗擊白血病。
這項來源于臨床的研究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血液》雜志發(fā)表后,引起強烈反響。美國MD Anderson腫瘤中心和英國皇家醫(yī)院撰文稱“這項研究是在最困難的研究領域取得的重大研究進展,北京研究團隊的研究將有望找到一個治愈白血病的新的前沿途徑”。這篇文章入選F1000“全球最具科學價值的生物和醫(yī)學論文”。
前不久,艾輝勝正式受聘為《血液》編委,成為我國受聘于這本雜志的第3位血液學專家,也是我國第一位臨床醫(yī)學專家。
醫(yī)學創(chuàng)新必須來源于臨床,并反饋到臨床中。對醫(yī)學來說,臨床治療是創(chuàng)新的源動力!
前不久,307醫(yī)院免疫室及國家生物醫(yī)學分析中心免疫分析實驗室主任奚永志申報的“編碼雞II型膠原CCOL2A1全長基因及其用途”基因發(fā)明,獲得美國及歐洲基因發(fā)明專利。這是我國獲得的國際公認具有重大藥用價值的首個歐美基因發(fā)明專利,打破了歐美發(fā)達國家在基因科學發(fā)明專利上的長期絕對性壟斷!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第307醫(yī)院共發(fā)表學術論文1200余篇,其中統(tǒng)計源論文占論文總數(shù)的80%,有單篇SCI論文影響因子高達25。獲得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軍隊醫(yī)療成果一等獎和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這些成果幾乎全部針對臨床治療。
廣“挖”人才為創(chuàng)新鋪路
7月23日,醫(yī)院科室主任和護士長換屆競聘工作順利結束,160余位新聘和續(xù)聘人員走上了新崗位。至此,該院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面向全國全軍的換屆工作圓滿結束。
新任消化內科主任劉巖是在這次競聘中成功獲聘的一位來自院外的專家。這位只有33歲的年輕專家曾是第二軍醫(yī)大學長海醫(yī)院消化內科的骨干,是長海醫(yī)院歷史上最年輕的副主任醫(yī)師。
為了能把他“挖”過來,政委郭治中、醫(yī)務部主任李彥博帶隊專程前往上海,和第二軍醫(yī)大學以及長海醫(yī)院領導進行溝通。307領導這種不辭辛勞、求賢若渴的舉動,讓劉巖看在眼里。而二醫(yī)大和長海醫(yī)院的領導也深受感動,劉巖的調動順利進行。
既要扶上馬,還要送一程。7月27日至28日,醫(yī)院又舉辦了新一屆科室領導培訓班,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第三軍醫(yī)大學新橋醫(yī)院原院長王衛(wèi)東、第四軍醫(yī)大學西京醫(yī)院院長熊利澤等10位名家授課,為科室領導加油充電。
記者得知,為加快研究型人才建設步伐,建設一支臨床科學家隊伍、一支學科帶頭人隊伍和一支后備人才隊伍,為建設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研究型醫(yī)院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307醫(yī)院由院常委牽頭,分別承擔了“細化臨床科學家和學科帶頭人隊伍建設”“深化研究型人才建設”“強化‘三防’醫(yī)學救援隊伍建設”等任務。在此基礎上,每年投入100萬元優(yōu)秀青年留學基金,遴選5~10名后備人才,由醫(yī)院資助帶薪、帶獎金出國深造,并建立40歲以下后備人才庫。
篇7
**縣人民醫(yī)院內三科成立于XX年6月,在院黨委、院委會的正確領導下,在兄弟科室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兩年多的不斷努力,科室取得了迅猛的發(fā)展,技術力量不斷增強,腫瘤的綜合治療水平處于市級先進行列,其中腫瘤全身熱療系統(tǒng)在整個魯南地區(qū)唯一一臺。年收治病人1000多人,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和社會效益??剖抑魅螐垖W軍多次被縣人事局、衛(wèi)生局授予“全縣優(yōu)秀醫(yī)務工作者”、“全縣衛(wèi)生工作先進個人”,內三科連續(xù)兩年被授予“先進科室”等榮譽稱號。
一、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加快人才儲備和基礎設施建設步伐
科室成立之初就是高起點起步,設備配置先進,配有et-space全身熱療系統(tǒng);6-mvx 線直線加速器、模擬定位機、全自動多葉準直器、多參數(shù)監(jiān)護儀、除顫儀等先進設備,從而具備綜合治療腫瘤的較高的手段??剖业陌l(fā)展,技術水平的提高,除了先進設備外,還要有高水平的技術人員隊伍,科室目前有副主任醫(yī)師1名,主任醫(yī)師3名,主管護師5名,所有醫(yī)師分別先后在山東省腫瘤醫(yī)院、三0一醫(yī)院、西京醫(yī)院進修學習,并與上述醫(yī)院專家建立良好的學術關系,為業(yè)務的進一步提高和科室的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加強業(yè)務學習,提高核心競爭力
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成就未來??剖乙每焖俪掷m(xù)的發(fā)展,必須要有不斷學習進步的團隊,只有人才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的利用先進設備為廣大病患解除痛苦。因此學習型團隊的建立非常重要。內三科很好的做到了這一點。在完成繁重的日常診療工作外,利用業(yè)務時間進一步學習基礎知識和相關專業(yè)的進展情況。
科室內定期舉行業(yè)務學習和病例討論,科內每位主要技術人員均先準備不同的講課題目,詳細準備好講課內容,然后在科內講課,使科內醫(yī)務人員共同提高,對疑難危重病人,鼓勵大家查資料,然后科內討論,這樣使科內人員的技術基礎比較牢固,解決疑難危重病人的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同時加強對年輕醫(yī)務人員的業(yè)務培養(yǎng),高年資、業(yè)務強的醫(yī)師一對一幫教年輕醫(yī)師,使他們的整體業(yè)務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高。科室內每一位醫(yī)生包括年輕醫(yī)生一對一帶教實習醫(yī)生和進修醫(yī)生,一方面促進他(她)們進一步加強業(yè)務學習,另一方面提高了大家的教學能力。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前提下(!),鼓勵大家不斷總結經驗,撰寫醫(yī)學論文,兩年來發(fā)表學術論文9篇,從而推動大家的科研意識。通過不斷的學習,科室的整體水平不斷提高,綜合治療水平處于市級先進行列,收治病人不斷增多,年收治各類腫瘤患者1000余人次,使病人足不出縣就得到高水平的診治和服務,特別是腫瘤全身熱療在我市是率先也是唯一開展的腫瘤治療方法,截至目前共治療62例腫瘤病人,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和社會效益,為廣大腫瘤患者提高了另一種治療希望,得到了醫(yī)院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贊揚。
三、加強學術交流,促進學科迅猛發(fā)展
科室主要技術人員先后在省、國家級著名醫(yī)院進修,因此與上級醫(yī)院的專家教授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學術聯(lián)系,不定期邀請山東省腫瘤醫(yī)院、齊魯醫(yī)院腫瘤中心及北京三0一醫(yī)院的專家來該科教學、查房,使他們能夠緊跟腫瘤專業(yè)的最新學術動態(tài)和發(fā)展,進一步了解上級醫(yī)院的治療水平,使我們的診治水平也有了進一步提高。
6月8日—9日,由中華放射學會熱療專業(yè)委員會主辦,北京大學臨床腫瘤學院等承辦的第十屆全國腫瘤熱療學術會議在北京腫瘤醫(yī)院召開,我院內三科作為全國縣級醫(yī)院的唯一代表受邀出席,會上,科室劉新華護士長的學術論文《晚期腫瘤熱療患者全身熱療中臨床護理的重要性—附53例報告》一文,作為本次會議的重點材料進行交流、研討,受到與會人員和專家的高度稱贊。
篇8
英文名稱:Cancer Research 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
主辦單位:湖北省衛(wèi)生廳;中國抗癌協(xié)會;湖北省腫瘤醫(yī)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漢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0-8578
國內刊號:42-1241/R
郵發(fā)代號:38-70
發(fā)行范圍:
創(chuàng)刊時間:1973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shù)據(jù)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聯(lián)系方式
期刊簡介
《腫瘤防治研究》(月刊)創(chuàng)刊于1973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主管,中國抗癌協(xié)會、湖北省腫瘤醫(yī)院主辦。雜志為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tǒng)計源期刊、湖北省優(yōu)秀醫(yī)學期刊、中國抗癌協(xié)會系列刊物。被美國《化學文摘》(CA)、波蘭《哥白尼索引》(JC)、美國《烏利希期刊指南》(Ulrich PD)、《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中國文獻數(shù)據(jù)庫》(JST)、英國《國際農業(yè)與生物科學研究中心》(CABI)、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及國內所有大型數(shù)據(jù)庫收錄。
《腫瘤防治研究》以報道國內外腫瘤防治研究領域最新之研究成果及新進展為主,讀者對象為腫瘤防治研究工作者及相關專業(yè)的醫(yī)藥科技人員。
篇9
查看更多《藥物生物技術》雜志社信息請點擊: 《藥物生物技術》編輯部
無
(i0001)2011年《藥物生物技術》第18卷第1~6期總目次 無
研究論文
(471)α3β4乙酰膽堿受體在非洲爪蟾卵母細胞上的表達 李寶珠 陳心 朱曉鵬 胡遠艷 于海鵬 邴暉 長孫東亭 羅素蘭
(475)p253r突變型fgfr2ⅲc胞外段的表達、復性及活性研究 劉雪婷 喻志紅 何水連 陳安安 王丁丁 何穎 張志成 汪炬
信息
(480)聚焦rna分析技術 無
研究論文
(481)丹參酮iia對腹膜透析液誘導的腹膜間皮細胞tgf—β1、vegf分泌及表達的影響 于立杰 蔣春明 張苗
信息
(484)腸病毒71型2b離子通道研究新進展 無
研究論文
(485)表面活性劑對eupenicillumsp.e—un58生物合成咪唑立賓的影響 張祝蘭 唐文力 楊煌建 任林英
(488)peg修飾對尿酸酶酶學性質的影響 郭原 田? 高向東
信息
(491)我國“餓死”腫瘤的抗癌藥物研發(fā)水平世界領先 無
研究論文
(492)ni(ⅱ)對殼聚糖的配位控制降解研究 盛貽林 周志剛 馮德明 郭秋云 焦勇 杜趙鑫
(496)酵母葡聚糖硫酸酯化物的結構鑒定和初步藥理活性研究 王婷 智開寧 張亮 王?F
(501)actinoplanes sichuanensis03—723發(fā)酵產物95—1的分離純化及結構鑒定 董國霞 張玉琴 王玉成 賀曉波
魏玉珍 李秋萍 劉紅宇 余利巖 司書毅 張月琴
(504)蛹蟲草fjnu—01高產蟲草素的液體培養(yǎng)基優(yōu)化 雷坤 柯軼 毛寧
信息
(508)新型狂犬疫苗上市打破進口壟斷 無
研究論文
(509)人胰島素b27k—dtri前體在畢赤酵母中發(fā)酵條件的優(yōu)化 郝 黃志偉 張興群 于銘文 陳婷
其他
(513)2012年紫禁城國際藥師論壇征文通知 無
研究論文
(514)一株擴展青霉生長特性及展青霉素生物合成的研究 江曙 楊美華 段金廒 陶金華 錢大瑋
(519)具有抗氧化活性的絞股藍內生真菌的分離及研究 尚菲 魏希穎 劉竹 馬彩霞
(522)整合素阻斷劑hm-3聯(lián)合環(huán)磷酰胺應用的抗腫瘤作用 任印玲 劉振東 潘麗 沈鴻 徐寒梅
(526)亞麻油油渣中植物蠟的提取、純化與基本性質 李明媛 王振爽 張豐 歐娜 李舒然 吳梧桐
(530)hplc
測定阿撲西林的有關物質 鄒巧根 葛正祥 韋萍
(533)甲狀腺細針穿刺活檢在甲狀腺炎性疾病中的應用 王全勝 李駿 劉曉麗 倪衛(wèi)慧 吳靜 邵曉麗 祝保艷
(535)復方嗜酸乳桿菌預防早產兒真菌感染的臨床觀察 萬俊 凌厲 李虎
專家論壇
(538)酶的理性設計 陳勇 王淑珍 陳依軍
其他
(543)陳執(zhí)中教授的新書——蛋白組學研究的分析技術及其應用 王友同 吳文俊
綜述
(544)酶為標靶的前沿親和色譜篩選天然藥物的研究進展 凌春英 錢俊青
(548)半胱氨酸脫硫酶的生化特性及其脫硫作用機制 彭加平 韋平和 周錫棵
(553)糖尿病狀態(tài)下p-糖蛋白表達和功能的改變及其臨床意義 張璐璐 劉曉東
信息
(558)我國軍隊首家生物治療技術醫(yī)學轉化研究中心成立 無
(558)通過生物信息學研究方法解析舊藥新功效 無
綜述
(559)海洋放線菌代謝產物蒽環(huán)類化合物研究進展 馬毅敏 陸園園 邢瑩瑩 奚濤
其他
(562)評《生物制藥工業(yè)中生產規(guī)模的生物分離》 王友同 吳文俊
篇10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本院自2012年6月~2014年6月治療惡性胸腔積液患者94例,均為首次入院,均經支氣管鏡或肺穿活檢取得病理學依據(jù),胸部X線示大量胸腔積液(>1000 mL)67例,中量(500~1000 mL)27例,所有患者治療前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體溫及心電圖等檢查均屬正常,治療前均未行放、化療。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48例、對照組46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和原發(fā)腫瘤等情況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B超定位下行中心靜脈導管置管,胸腔積液持續(xù)引流,緩慢持續(xù)引流1~3 d,將胸水引流干凈。治療組:甘露聚糖肽(成都利爾藥業(yè)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03633,2 mL:5 mg) 40 mg+奈達鉑(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563,10 mg)50 mg/次,用0.9%氯化鈉注射液40 mL稀釋后灌注。對照組:奈達鉑50 mg/次+0.9%氯化鈉注射液40 mL稀釋后注入胸腔。兩組胸腔內均注射地塞米松 20 mg和利多卡因200 mg,以減輕兩層胸膜無菌性粘連刺激引起的疼痛。胸腔內藥物注射后4 h內,每 30 分鐘變換一次,以便藥物在胸腔內均勻分布,24 h后打開引流管。3 d后重復上述治療。治療期間予以對癥支持治療。
1.3療效標準
治療結束后5周進行療效評價,全部復查胸部CT平掃。按照WHO的判定標準[2]:a.完全緩解(CR):治療后,胸腔積液完全消失,臨床癥狀亦消失,持續(xù)時間達 4 周以上;b.部分緩解(PR):胸腔積液明顯減少,達1/2以上,臨床癥狀亦明顯改善,持續(xù)時間達4周以上;c.無效(PD):患者治療后,胸腔積液減少不明顯,減少程度<1/2,甚至胸腔積液反而較治療前增加。 其中,治療有效率=(完全緩解例數(shù)+部分緩解例數(shù))/觀察總例數(shù)×100%。②不良反應: 包括胃腸道反應、骨髓抑制、胸痛、發(fā)熱。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第一文網(wǎng)ww w .dylw.NET提供論文寫作的服務,歡迎光臨]
2 結果
2.1 治療效果比較
兩組患者胸水均有不同程度緩解,觀察組總有效率85.4%,明顯高于69.6%(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2.2兩組毒副反應比較
患者在胸腔內灌注藥物之后,兩組均有部分患者出現(xiàn)惡心嘔吐、骨髓抑制、一過性發(fā)熱、胸痛等毒副反應,多數(shù)較輕,經對癥處理后全部好轉。對消化道反應、發(fā)熱、骨髓抑制及胸痛四個方面的發(fā)生率進行比較,觀察組在消化道反應、骨髓抑制及胸痛發(fā)生率上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見表3。
3 討論
惡性胸腔積液是晚期惡性腫瘤的常見并發(fā)癥,其產生的機制復雜多樣,最常見的致病因素是壁層和臟層胸膜腫瘤轉移[3]。臨床所見的大量胸腔積液大約 40%由惡性腫瘤引起,病因中占前3位的分別為肺癌、乳腺癌、淋巴瘤?;颊呷砬闆r可能急劇惡化,如不及時治療可造成患者呼吸循環(huán)功能障礙、低蛋白血癥、貧血等,生存期平均僅有3~12個月。腫瘤類型在男性和女性之間也有一定差異,男性常見為: 肺癌、淋巴瘤、胃腸道腫瘤;女性常見為乳腺癌、女性生殖道腫瘤、肺癌、淋巴瘤[4]。胸腔積液的治療較為困難,預后較差,因此迅速、有效地治療惡性胸腔積液是整個腫瘤多學科治療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5]。
由于胸膜的屏蔽作用,單純全身化療控制胸腔積液效果差[6]。目前臨床常用的局部治療方法有胸腔穿刺術、化學性或胸腔鏡下胸膜固定術、長期留置引流管、胸腔-腹腔分流術、胸膜切除術等。對于預計生存期在3個月以上的患者,目前較可靠、創(chuàng)傷小的方法是,將中心靜脈導管留置在胸腔內,盡量將胸腔積液徹底引流后,從導管注射化療藥物到胸膜腔,使藥物直接與胸膜接觸,抑制或殺滅腫瘤細胞,并刺激胸膜纖維蛋白滲出及臟、壁層胸膜粘連,從而減少胸腔積液滲出。胸腔積液引流后灌注生物制劑以造成胸膜的粘連,可明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通常局部灌注的化療藥物首選是鉑類,奈達鉑作為第二代鉑類化療藥,其作用機理與順鉑相同,主要是與DNA結合,抑制DNA復制,但其水溶性是順鉑的10倍,更關鍵的是,奈達鉑的毒副作用較順鉑小,尤其消化道反應和腎臟毒性比順鉑明顯減輕,患者重要臟器一般不會被藥物擊垮,可以長期堅持治療,因此,奈達鉑自上世紀90年代上市以來,已經廣泛應用于腫瘤化療中[7]。而且,對順鉑已耐藥的患者,改用奈達鉑仍有相當比例的患者治療有效[8]。本組病例全部使用奈達鉑作為局部化療藥物,對照組有效率可以達69.6%,但是由于毒性問題,在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損傷了宿主的臟器功能。奈達鉑的胃腸道反應及骨髓抑制作用都比較突出,對照組中分別為56.5%、43.5%。如何在確保療效的同時減輕毒副作用,尤其保護機體的骨髓造血功能,是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甘露聚糖肽(mannatide)是我國首創(chuàng)的生物反應修飾物,它是從正常人咽喉部分離的甲型溶血性鏈球菌33#株的深層培養(yǎng)液中經乙醇提取得到的一種α-甘露聚糖肽,為免疫增強藥[9,10],不僅能促進臍血單個核細胞增殖和成熟,而且刺激骨髓造血干細胞增殖,提升外周血白細胞數(shù)量,誘導胸腺淋巴細胞產生活性物質,改善和增加機體免疫力;同時能大大提高其抗瘤效果,其作用于機體后,激活吞噬細胞、自然殺傷細胞、T及B細胞亞群活性,具有誘導干擾素和白介素2等作用[11]。它可以直接攻擊腫瘤細胞,抑制DNA-聚合酶α活性,激活DNA甲基化酶活性,從而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和誘導腫瘤細胞的凋亡;它還兼有局部無菌性炎癥反應作用,增加胸膜的 炎癥反應,使胸膜粘連、胸膜腔閉塞,從而達到控制胸水的目的[12],因此臨床上常用來減輕放、化療對造血系統(tǒng)的抑制和胃腸道反應,提高免疫力。本研究在觀察組中搭配甘露聚糖肽40 [第一文網(wǎng)ww w .dylw.NET提供論文寫作的服務,歡迎光臨]mg后,與對照組比較,不僅有效率明顯提高,同時骨髓抑制等毒副作用也明顯降低(P<0.05)。常規(guī)靜脈輸入甘露聚糖肽為20 mg/d,但胸腔內灌注卻不同,因藥物擴散后局部濃度的下降,而使其藥效發(fā)生弱化,因此必須適當增加劑量。據(jù)相關報道,甘露聚糖肽單次灌注量在20~60 mg之間,不會發(fā)生明顯毒副作用,且適量增加藥物濃度可以顯著提高療效[13]。另有研究報道,甘露聚糖肽單獨治療血性胸腔積液較非血性胸腔積液的療效稍差,治療時只有聯(lián)合化療藥物,才可能提高療效[14]。上述觀點目前仍需大宗病例研究。
綜上所述,抗腫瘤藥物奈達鉑聯(lián)合生物免疫制劑甘露聚糖肽,可提高惡性胸腔積液療效,減輕骨髓抑制等不良反應,其效果優(yōu)于單純奈達鉑灌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