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研究范文

時間:2023-03-31 22:39: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語言學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語言學研究

篇1

1.應用語言學研究領域

一些應用語言學家更關注廣泛溝通、語料分析、或重要應用語言學。由于英語是當代的通用語,應用語言學家嘗試包括他們的興趣在內的語言政策和規(guī)劃,同時也關注分析語言和身份,以及特殊的教育需求。語料的分析需要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來研究語言,應用語言學家認為語言的使用取決于社會環(huán)境、觀眾、流派和設置模式的識別。重要應用語言學對與失業(yè)、文盲和教育學相關的社會問題更有興趣。

2.關于應用語言學的幾點疑問

應用語言學是一種文化的科學嗎?我第一次知道,到底什么是“文化學”,如何能界定其核心與邊緣以及它的界限呢?應用語言學是一門學科嗎?應用語言學包括心理語言學、第一和第二語言習得、閱讀理解、對話分析、政治話語分析、性和語言、語言政策、神經語言學、媒體語言領域等,這些異構的主題作用于不同的層面,有些定義了社會領域的應用或研究(媒體,語言的性等),有些命名了分析方法(會話分析),有些由兩種學科交叉構建而成(心理語言學),還有一些理論化的語言學對象(文字,話語)。以前的研究項目中,以語言的使用和建設意義或現實的相互作用為核心,項目的研究重點致力于語言和人類語言學科。在大多數情況下,理論圍繞單個語言學習者和它們的語言軌跡發(fā)展演變,即作用于語言采集策略的心理或神經生物學模型。

二、應用語言學與普通語言學的關系

相比之下,“應用語言學”在普通語言學體系中執(zhí)行一套完全不同的基本原則,應用語言學隸屬于“語言學”。語言學家的共同主題還是語言,及其功能、設計和制定,也常把重點放在文章、話語和對話上。許多應用語言學家仍重視言語結構和社會意義,例如,研究短語“howdoyoudo”在醫(yī)患交流中的功能;或研究不同的部分在言語交流中的作用;或重復的意義。從這個角度來看,語言不再只是“反映”或“成為其他部分”的特定含義,其意義是構造、改變,按語言進行修飾,它們是動態(tài)對象。語言使現實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具有特殊的意義。在這種概念中,語言不再被視為靜態(tài)的,而是動態(tài)的、變化著的。它可以與理論語言學相比較,理論語言學關注的是形態(tài)學、音韻學和詞匯學方面。應用語言學教師感興趣的領域包括語言習得、語料庫研究和社會語言學。除了外語教學與機器翻譯,當今,被視為應用語言學的領域的中心問題包括涉及如航空、語言障礙、法律、醫(yī)學、科學等特殊用途的語言和語言溝通問題,語言政策與規(guī)劃,以及語言和文化問題。

三、結語

篇2

【關鍵詞】應用語言學 隱喻研究 紅樓夢 人物隱喻

應用語言學隱喻研究的意義和方法

從傳統(tǒng)觀念來看,所謂隱喻,本身是基于語言的相似性而出現的一種語言現象,是一種寬泛的修飾性語言,從其本質來看,主要是強調概念資源對于語言產生增強理解的影響。從語言角度來說,隱喻除了具現化在各種使用過程中外,最重要的是貫穿在了人類思維過程的始終。曾有語言學家提到過,隱喻是語言與概念系統(tǒng)共同作用下的產物,但是從隱喻的翻譯角度而言,它是多種因素交互而成,包括社會背景、文化風氣、語言特點、語境、人類思維等,在多種因素的交互影響下,才共同作用成了隱喻這種獨特的語言現象。從研究及應用的角度來看,傳統(tǒng)的隱喻觀及認知性的隱喻觀都不足以揭示其理解和翻譯的規(guī)則,所以,從研究意義較強的應用語言學角度出發(fā)研究隱喻,對于理解和揭示其規(guī)則具有重要意義。在前些年,很多學科(諸如社會學、心理學、哲學等)內都有研究隱喻的熱門現象,但是在應用語言學領域中,相對來說還是稍顯貧乏一些的。所以,從傳統(tǒng)與認知角度的隱喻觀出發(fā),結合應用語言學特點,在以人類思維認知為基礎的前提下,通過對隊中語言因素(語境、文化、社會背景、交際目標等)的研究,完成隱喻的應用語言學研究,觀察其在真實語言翻譯中的應用。

此次應用語言學的隱喻研究范例為《紅樓夢》的英譯?!都t樓夢》作為我國古典文學中的一座豐碑,文化魅力深厚,其英譯也層出不窮?!都t樓夢》中大量特殊隱喻的應用,讓這部作品的審美價值與文化色彩更為濃厚,其中隱喻的英譯也是衡量作品翻譯成功與否的關鍵標準。在眾多譯本中,筆者選擇由楊憲益夫婦和英國學者大衛(wèi)·霍克斯所完成的譯本,在學界,其也被公認為古典文學譯作的典范,相信對于筆者隱喻的翻譯研究是很好的語料基地。

《紅樓夢》的隱喻英譯方法探析

此次對于《紅樓夢》的隱喻英譯研究,從應用語言學的角度出發(fā),對于拓寬研究視野,提供新視角有著很好的積極作用。以楊憲益夫婦和英國學者大衛(wèi)·霍克斯所完成的譯本《紅樓夢》中隱喻的翻譯例子為基礎進行分析,在應用語言學的指導下進行分層研究,分析隱喻的理解和翻譯是如何實現的。

隨著翻譯發(fā)展規(guī)模及派別的增多,翻譯活動的焦點越來越多地聚集到歸化與異化之爭中。所謂異化,是指以源語言文化為歸宿,保留源語言文化的特有表達方式并把它輸入到目的語文化中去。從異化的角度來說,翻譯既是再現作品文化內涵與精神風貌的方式,也是一種讓讀者了解異國文化與異域風情的交流手段,可以豐富目的語文化和目的語表達方式。在異化翻譯過程中,翻譯者要盡量避免文化之間的沖突,減少因跨文化交流而產生的誤解,將源語言文化通過各種手段實現在目的語言文化上的移植,將其文化內涵與意義充分融入到目的語言文化中,實現最大程度的再現。所謂歸化,是指以目的語言文化為歸宿,盡量使用目的語言文化本身所具有的一些表達方式與文化內涵,通過讀者所熟悉的本國語言文化習慣來實現作品內容的傳達,力求原語言文化能夠在目的語文化中得到另一種方式的再現??梢哉f,歸化的翻譯過程其實是源語言文化與目的語言文化之間的一次文化等值轉移過程,讀者可以通過自己的文化觀去理解譯文的內涵,從這個角度來說,讀者的接受力是歸化翻譯必須考慮的重要方面。

單純以《紅樓夢》這個書名為例,在中國古代文化中,紅色是一種特殊的顏色,它代表著喜慶、吉祥、熱烈之意,可以代表顯赫的富貴身份,也可以用來表達女性的美,諸如紅妝、紅顏、紅粉、紅袖等,對于國人來說,單單看到一個紅色,就能聯(lián)想到其背后的多種隱喻,諸如地位、富貴、愛情、憤怒等,但是英語中對于紅色的理解卻多為恐懼、危險、血液、憤怒等含義,二者在文化差異上極大。書名“紅樓夢”中的“紅樓”在古代文化中代指富貴人家的閨房,其內涵具有富貴、繁盛、顯赫之意,而且古詩有云“洛陽無限紅樓女”、“紅樓富家女,金縷繡羅褥”等寓意了紅樓這個詞背后的特殊文化內涵與美學概念,但是在英國文化中,紅樓就只是紅色的房子而已。以楊霍二人為例,楊憲益采取的是異化的翻譯策略,其為《A Dream of Red Mansions》,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源文化的內涵與意象,但是對于西方的讀者來說,在不了解中華文化背景的情況下,根本無法理解書名中的隱喻,也無法實現完全的移植,對于原著所要體現的虛幻寓意及警示意味可謂是摸不著頭腦。從西方讀者的角度來看書名,很可能就只是理解為在紅色的房子中所做的夢,傳達出的大概也只是一種浪漫的情調,原著名所具有美學詩化概念可以說是完全聯(lián)想不到。楊憲益在翻譯內容中,也忠實地再現了紅色的各種文化內涵與文學意義。英國漢學家、翻譯家霍克斯(Hawkes)所采取的是歸化的翻譯策略,他的書名翻譯為《The Dream of the Stone》,完全避開了原著中紅樓的隱喻與文化內涵,雖然提升了讀者的接受性,避開了英語文化中紅色的貶義聯(lián)想,但是卻也喪失了其背后值得玩味的美學概念。尤其是《紅樓夢》中廣泛出現的紅色寓意,在霍克斯歸化策略的翻譯下,紅色全部被轉變?yōu)榱擞⒄Z中另外一些代表高貴、顯赫、積極含義的綠色和金色,不得不說,這也是一種無奈。不管歸化抑或異化,終歸是為隱喻翻譯服務,無高低上下之分,筆者也覺得隱喻翻譯需堅持楊戴的精神,讓讀者逐漸適應。

隱喻翻譯案例剖析——以人名隱喻為例

接下來從楊憲益夫婦和英國學者大衛(wèi)·霍克斯所完成的譯本《紅樓夢》中人名隱喻的翻譯例子出發(fā),探究其中的人名隱喻的含義及翻譯,進行分析,探索其隱喻翻譯的策略。

雖然中英文名字在構成上相同,但是結構卻大相徑庭。中文姓名姓在前,名在后,英文姓名則是名在前姓在后,或者是名加上中名加上姓所組成的三重結構,在翻譯時,就要考慮到二者相異的文化習慣?!都t樓夢》的人物命名歷來是紅學中一個被深刻探討的話題,曹雪芹在人物命名中所暗含的隱喻也是加強對其身世、性格、命運理解的輔助手段,其對姓名隱喻藝術的使用極為成功。曹雪芹的人名隱喻主要有三種方法:諧音法、典故法、職業(yè)法。諧音法是很多人物命名的主要方法,其諧音或取感嘆、或取諷刺、或取暗示之意,例如:甄士隱——真事隱,賈雨村——假語村,馮淵——逢冤,秦可卿——情可輕,秦鐘——情種,詹光——沾光,卜固修——不顧羞,賈化——假話,單聘仁——擅騙人,甄英蓮——真應憐等。這些隱喻要么取諷刺之意,要么暗示人物命運,要么點名人物特點,功能各不一樣,可以說是諧音法的妙應用。典故法的應用主要體現在眾多女性人物身上,例如賈迎春其名取“迎春且薄妝”之意,林黛玉之名取晏幾道《虞美人》詞:“樓中翠黛含春怨,閑倚欄桿見。遠彈雙淚惜香紅,暗恨玉顏光景與花同?!笔废嬖迫∽裕ㄌ疲埣摹冻鷩@》“湘云妝起江沉沉”。這些都是古代文學上的著名典故。職業(yè)法主要是為了區(qū)分作品中眾多下人所作,例如賈府四位小姐的丫鬟取自“琴棋書畫”作抱琴、司棋、待書、入畫,寶玉的小廝焙茗(茗煙)、墨雨、引泉、挑云、鋤藥、掃紅、伴鶴,與端茶、研墨、灌水、種藥、掃花、戲鶴有關。

楊憲益主要使用音譯法,即用于拼寫中文普通話的羅馬拼音系統(tǒng),也稱韋氏拼音。人物姓名主要如:賈政叫Hia Ching,薛蟠叫Hsueh Pan;薛寶釵叫Hsueh Pao chai,賈雨村叫Chia yu-tsun,甄士隱叫CheIl Shih yin等,對于外國讀者來說,不僅不解其意,而且非常拗口,對于理解人物性格的命運毫無助益,雖然楊憲益在后面加了備注,但是做法繁瑣,對于《紅樓夢》這本長篇小說是不太合適的。相較之下,霍克斯兼用音譯法與意譯法,階級地位高的使用漢語拼音音譯法,例如:Dai-Yu,Bao-Yu,Bao-Chai,Wang-Xifeng,ZhenShiyin,Lady Wang等,避免了韋氏拼音的弊端。對于各種職業(yè)人員的翻譯則采用了意譯,例如王熙鳳夫婦的丫頭平兒,英文翻譯Patience(耐心),取其溫柔耐心的性格,賈母的丫頭鴛鴦英文翻譯Faithful(忠誠的),取其對柱子忠心耿耿的意思,賈母的丫頭傻大姐英文翻譯simple(簡單的),取其頭腦簡單、不諳世事之意,寶玉的丫頭晴雯英文翻譯Skybrigm(天空明亮),取其“心比天高,身為下賤”之意,這些翻譯對于西方讀者來說,更有利于他們理解人物性格和命運,可以說是一次成功的嘗試,但是對于國內讀者來說,就是另一種意義上的云里霧里了。再說賈府小廝們的命名,王熙鳳與賈璉的四個小廝豐兒、興兒、旺兒、隆兒,其英文名分別是Felicity(幸福,幸運)、Joker(大王;說笑者)、Brightie(光明)、Rich(富裕),雖然在翻譯上與原本的中文語義稍有偏離,但是基本上抓住了人物命名的本意,即取其興旺發(fā)達、家庭幸福的美好之意。可以說,這些翻譯更好地促使讀者對于原著人物代表意象的理解,對于實現源語言文化到目的語言文化的內涵轉移、文化等值有著一定的益處。

小 結

隱喻的語言學應用根植于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語境與語言特點之中,加強應用語言學之中的隱喻研究,對于拓展其在語言應用上的范圍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陳道明.隱喻與翻譯:認知語言學對翻譯研究的啟示[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9).

[2]陳剛,胡維佳.功能翻譯理論適合文學翻譯嗎?——兼評《紅樓夢》詠蟹詩譯文及語言學派批評[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2).

[3]梁穎.《紅樓夢》“癡”字在霍克斯英譯本中的再現[J].海外英語(中旬刊),2011(2).

[4]付鳴芳.《紅樓夢》人物語言的評價意義與翻譯——兼析楊憲益、戴乃迭英譯本人物語言翻譯策略[J].無錫商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11(5).

[5]鐘曲莉.《紅樓夢》中的空間隱喻[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8,29(2).

[6]耿麗敏,王斌.空間隱喻分析——以《紅樓夢》中上、下、高、低為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7).

[7]Frank Huang(trans).Dream of Red Mansion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篇3

關鍵詞:立法語言學;研究概述

一、國際立法語言的研究

目前還沒有專門的文章或著作對國際立法語言進行研究和梳理。可以說對國際立法語言研究是立法研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國際立法語言的研究始于成文法典的出現。法律其實就是法學原理和法律規(guī)范的語言展現。因此,不管從習慣法還是自然法的視角,成文法都是立法語言研究的集中體現?!稘h摩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較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具有濃厚宗教性質的宗教法,其立法指導思想主要根據宗教教義。法律規(guī)范、宗教規(guī)范、倫理道德不分。在立法語言范式上采用序言、正文和結語三段論式的表述方法。城邦制的希臘,商業(yè)經濟發(fā)達,私法發(fā)達,后來的《羅馬法》從其成文法中繼承了自然法思想。羅馬法時期,法學家開始解答法律的疑難問題并通過著述解釋法律。中世紀是教會法的時期,教會學者對法律語言和宗教教義進行研究,對神學法典進行編纂,使法律神學的地位得到鞏固。中后期隨著商品經濟發(fā)展,出現了“羅馬法的復興”,先后形成注釋法學派和評論法學派,對羅馬法進行研究。并在英國出現普通法和判例法。這段時期的法律語言尚未被人們所認識,而是作為法律文本的一部分進行研究,是孕育在法律研究的母體中的。

近代從文藝復興開始,學者開始重視法律語言的研究,法律語言從法律的母體中獨立出來。但?。―ante Alighieri)曾在《論俗語》中指出法庭的語言是“準確的、經過權衡斟酌的”,孟德斯鳩(Baron de Montesquieu)曾對立法語言進行研究“法律的體裁應該簡明扼要;法律用語應該準確無歧義,法律不要精微玄奧?!保ê吻谌A、賀衛(wèi)方2006)法國拿破侖法典德國德意志法典都不僅是法典的典范,也是法律語言研究的體現。拿破侖法典以立法語言的準確簡明為特征,德意志法典則以立法語言規(guī)范嚴謹為特點。

現代國際立法語言研究多從立法起草的角度來建構立法語言學體系。(陳炯2005)埃佛爾斯汀(Everstine)的《立法案的標題》(1948),密勒(George Joho Miller)的《論法的風格》,羅伯特.C.迪克(Robert.C.Dick)《法的起草》(1972),亨利.惠霍芬(Herry Weihofen)的《法的起草風格》(1980)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國里德.狄克遜(Reed Dickerson),他一生重視立法起草研究,把立法語言作為立法技術的一部分,始終不渝地與輕視立法起草技術的錯誤傾向作斗爭。其代表作是《立法起草》和《法律起草基本原理》。在《立法起草》中,他從起草角探討立法語言,如標題的確立,法律文本各部分的安排,立法文本,立法文句的組織,累贅與冗長,定義、條件和要求等,幾乎涉及立法起草中有關語言的各個方面。布林克認為每一種法律理論直接或間接依賴一種語義學理論,而法律實證主義依賴的語義學理論是錯誤的。他認為一種正確的語義理論表明意義——或至少指稱——并不依賴于使用者關于語詞的信念,而取決于對象的特征或與這個語詞相符的對象分類。(布萊恩 比克斯2007)

國際現代立法語言研究沿襲了其注重實踐的法律語言研究的思路,從操作性的起草角度對立法語言展開研究,是其主要特點。

二、中國立法語言的研究

綜觀法律語言學演變的過程,法律語言學活動是從立法領域開始的。這與我國歷史上長期以來注重立法活動和立法語言研究有關。(李振宇2007)從中國第一部法律學著作《法經》算起,中國的法律語言研究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胺ㄕ撸煜轮?,所以輔乎治也;律者,歷代之典,所以行乎法也。故自昔國家為治者,必立一代之法,立法者必制一定之律?!?/p>

中國立法語言的研究最初集中于對法律術語的研究,先秦時期,從名家的“名實之辨”可以看出,在追求名實一致的同時,還體現了立法語言即法律文本語言的通俗性和可理解性的原則。秦漢時期的《說文解字》、《釋名》中均有對法律術語的解釋。對立法語言的自發(fā)性研究在此時開始出現。至唐代出現《唐律疏議》,該書對唐律的法律條文進行了詳細的闡釋,是一部法律注釋學巨著,在當時“自是斷獄者皆引疏分析之”。從立法語言的角度考慮,則對立法的詞語、條款、篇章進行來研究,只是這種分析是自發(fā)的,而非自覺的。宋代《宋刑統(tǒng)》沿襲了《唐律疏議》的法律注釋,另一部法律著作《律附音義》則是一部較為深入的立法語言研究著作,其中“律音義”部分對七百五十二個字、詞、短語做了注釋和解析。(何勤華2006)明清時期,注重立法的簡明,強調立法應當因時而變。明代由《大明律》到《大誥》到《問刑條例》到《大明會典》。立法不斷適應日益變化發(fā)展的社會生活。明丘濬指出“立法貴乎下人盡知,則天下不敢犯耳。”明清時期出現大量對法律語言進行研究的著作,有立意于注釋律例條文、疏解律意的釋本,如《律例箋釋》、《讀律瑣言》等,有立意于考競源流沿革變化的考證類釋本,如《律解辨疑》、《讀律存疑》等。中國的傳統(tǒng)的立法語言研究多體現于成文法典的編纂中,后期逐漸出現對法律語言的研究,但也是存于對法律文本的注釋研究中。

中國近代的法律語言研究包括立法語言研究是從引進借鑒中開始的。引進的方式多種多樣,雜志、譯著、聘請國外法學者、法學留學。其中最直接的方式是雜志和譯著。最早的雜志是普魯士傳教士郭守臘(K.F.A.Gutzlaff)的《東西洋考每月統(tǒng)紀傳》。中國人最早創(chuàng)辦的政法類刊物則是《譯書匯編》。著作則有《萬國公法》等,以及大量法律成文法的翻譯。1902年清廷下詔:“著派沈家本、吳廷芳,將一切現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參酌各國法律,悉心考訂,妥為擬議,務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碑敶穹▽W家梅仲協(xié)指出中華民國民法“采德國立法例者,十之六七,瑞士立法例者,十之三四,而法、日、蘇俄成規(guī),亦擷取一二”(參見封麗霞2002)。中國近代的立法語言研究則是從部門法的分立及立法和司法的分立開始的,從清末的修憲開始,商律、民律、著作權律、民事訴訟律等部門法分立,司法獨立、三權分立在近代業(yè)得到實現,這使得立法得以獨立,而立法語言也獲得了獨立的身份。

在立法語言詞匯引進方面,1900年左右法律專業(yè)詞匯的引進達到,據日本學者實藤惠秀研究,中國此時引進的日文法律詞匯約80多個。在著作方面,穗積重遠著、李鶴鳴譯《法理學大綱》專章對法律的形式進行了研究。國外的法學家也對中國的法學發(fā)展提出建議良多。美國法學泰斗龐德則提出:中國的法學要繁榮進步,必須要有足夠的法律人才;應當充分發(fā)揮法學家的作用,因為“沒有法學家,便沒有法,沒有法律教授及學術上的著作給予立法以生命,立法便會消失其功能?!痹诖嘶A上,對立法語言的研究也就存在于近代的立法活動中,從清末的修憲到民國的立法,其中的法律文本術語、法律文本句式和法律文本條款均在借鑒引進的過程中,實現了法理和形式的雙重變革。

立法語言研究從20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快速發(fā)展,大量從語言學角度對法律草案、成文法的論文出現,法律語言研究著作也對立法語言進行分析。主要原因有三:首先,改革開放為社會帶來了較為寬松的社會環(huán)境,學者開始關注對社會具有重要意義的法律文本;其次,這一時期的立法快速發(fā)展,其中必然出現較多的法律文本語言失范甚至誤用問題,需要予以研究和解決;再次,法律語言學在這一時期逐漸興起,立法語言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開始被廣泛關注。陳炯(2005)的《立法語言學導論》是唯一一部以立法語言為研究對象的著作,也是立法語言研究的集成之作,著者意在建立立法語言學的研究體系。但著者對立法語言的研究仍舊是從對立法語言特點的研究入手的,即缺乏其反面的材料以證。從方法論的角度考慮,對某一學科的研究正面的總結歸納和反面的證明同樣重要。

這一時期,從立法語言的語言語言缺陷或者語言規(guī)范的角度,出現了一批研究成果,但其研究從語料選取上看,語料選取單一,或者為單一法律,如王順華(2006)只研究現行憲法,或者為偶舉性研究,如胡明(2003)。從研究方法上看,對法律文本的研究多是從邏輯、詞語、句法等方面來分析,缺乏語言學的新理論的引入,如語義學理論等。從研究成果上看,多是對立法語言本身的語言問題作出了個別性的建議或修改,缺乏更為深入系統(tǒng)的對立法語言規(guī)范更具指導意義的規(guī)范庫的嘗試和研究。

因此,中國對法律文本語言的研究還有待深入的探討。法律作為整個社會人們活動的規(guī)范,其文本語言表述的簡明、準確、統(tǒng)一,對整個法律體系具有重要價值,對整個社會的法治建設更具有實踐意義,需要從多方面對法律文本的語言進行研究分析。

參考文獻:

[1] 布萊恩·比克斯.法律、語言與法律的確定性[M].邱昭繼譯.法律出版社.2007.

篇4

關鍵詞:社會語言學 國內研究 綜述

Sociolinguistics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一門新興學科。據文獻記載,這一術語最早見于美國語言學家H.C.Currie的論文《社會語言學的設計:言語和社會階層的關系》(1952)。1964年5月,美國召開首屆社會語言學大會,會議論文集題名《社會語言學》在次年出版,標志著社會語言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誕生。

作為一門新興的獨立學科,社會語言學于20世紀60年代誕生于美國,并于70年代末傳入我國。經過許多語言工作者的努力,40多年來的中國社會語言學(廣義)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中國的學者此間在社會語言學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和探索中付出了不懈努力,為中國社會語言學研究的發(fā)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因此,我們認為有必要對中國社會語言學研究的狀況進行概要的回顧與總結。

關于中國社會語言學的起始時間,學術界尚無統(tǒng)一說法。大體上表現為三種:陳原《語言與社會生活――社會語言學札記》(1980)的出版;陳原《社會語言學》(1983)的出版;1987年12月在北京召開的“首屆社會語言學討論會”??紤]到70年代末還有其他一些語言學家開始譯介國外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成果,把陳原《語言與社會生活》的出版作為中國社會語言學形成的標志。因為這是國內第一本書名中含有“社會語言學”而又以漢語為對象的著作。

中國社會語言學發(fā)展到今天大體上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一、初創(chuàng)階段(1979~1987年:從自發(fā)到自覺)

從自發(fā)到自覺通常認為中國的社會語言學是舶來品,但陳原指出,自古以來的中外語文學家都曾討論過古語與今語、文語與口語、標準語與方言在社會功能上的差別,19世紀初的歐洲方言學家對于民族語內部各種變體的調查即是社會語言學的工作。就現代中國歷史上的語言運動而言,如20世紀初期的國語運動、20年代的白話文運動、30年代的大眾語討論以及北拉運動,還有50年代的推廣普通話、現代漢語規(guī)范化等,盡可以劃入社會語言學工作,但這些運動并非自覺的或獨立的社會語言學研究。直到70年代后期Sociolinguistics的引進,中國學者的社會語言學研究才從自發(fā)走向自覺。這一階段的中國社會語言學成果,主要表現在通論性著作和理論譯介兩方面。前者除陳原的兩本書外,還有陳松岑《社會語言學導論》(1985),游汝杰、周振鶴《方言與中國文化》(1986)。許國璋70年代末開始研究社會語言學,有關論文收入《許國璋論語言》(1991)。1980年到1982年,特魯基爾的《社會語言學導論》(林書武等譯)在《國外語言學》連載。1987年,《社會語言學譯文集》(祝畹瑾編)和什維策爾的《現代社會語言學》(衛(wèi)志強譯)出版。《國際社會科學雜志》1985年第5期以??罢Z言與交往:社會語言學研究個案與應用”,

發(fā)表了一批社會語言學論文。這一時期的缺陷:一是結合中國社會實際不夠,二是對社會語言學的對象和范圍的認識尚模糊。

二、迅速發(fā)展階段(1987~1993年:從引進走向結合中國實際)

從引進到結合1987年12月1日至5日,中國社科院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舉辦了“首屆社會語言學討論會”(北京)。會議展示了7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語言學的研究現狀,對推動中國社會語言學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1988年8月,深圳教育學院深港語言研究所主辦了首次“雙語?雙方言”討論會(深圳)。1990年11月,中國社科院語用所和蘇州大學聯(lián)辦“首屆應用語言學討論會”(蘇州),其中不少論文是關于社會語言學的。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社會語言學的專題研究。主要著作有張清常《胡同及其他――社會語言學的探索》(1990)、高天如《中國現代語言計劃的理論和實踐》(1993)等。除了數量眾多的期刊論文,還結集出版了《雙語雙方言》(1~4集)、《語言?社會?文化――首屆社會語言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91)等。這階段繼續(xù)出版了一批關于社會語言學的譯介、概論性著作和教材。在譯介國外成果方面,除了《國外語言學》等雜志連續(xù)刊登譯文(如Lesley Milroy的《語言和社會網絡》等)外,還出版了佐伊基《社會語言學演講錄》(劉明霞等譯,1989)、郝德森《社會語言學》(丁信善譯,1990)等。著作方面主要有陳原《社會語言學論叢》(1991)、陳建民《語言文化社會新探》(1989)、孫維張《漢語社會語言學》(1991)等。教材方面有祝畹瑾《社會語言學概論》(1992)、王得杏英文版《社會語言學導論》(1992)、戴慶廈《社會語言學教程》(1993)等。

三、穩(wěn)定深入發(fā)展階段(1994~2000年:從熱潮走向冷靜和成熟)

與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前半期相比,1995年以后的中國社會語言學研究表現得相對冷清。除了兩年一次的“雙語雙方言”討論會繼續(xù)召開,應用語言學討論會上還有人關注社會語言學問題外,專門的社會語言學研討會1992年起,一次也沒有舉辦,論文數量也有所下降,以至于有朋友對中國社會語言學的前途感到憂慮,甚至將其類比于式微的“文化熱”,提出要重振社會語言學。然而,這一時期的中國社會語言學并未走下坡路,而是在冷靜中趨于成熟。一方面,學術界開始就其形成以來的研究進行梳理,總結成果的同時也指出不足,對中國社會語言學研究方法提出了很有見地的意見(高一虹1996)。另一方面,這一時期出版的新著大多注意緊密結合中國社會實際,無論深度、廣度都超過了前兩個時期。其中主要有陳保亞《論語言接觸與語言聯(lián)盟》(1996)、郭熙《中國社會語言學》(1999)、周慶《語言與人類》(2000)等。此外《雙語雙方言》連續(xù)出版,陳恩泉主編的《雙語雙方言與現代中國》(1999)、李如龍主編的《東南亞華人語言研究》(2000)等論文集打開了新視野。80年代中后期是中國語言學步履維艱的時期,但與文化熱一樣,社會語言學的出現無疑帶來新的生機,言必“文化”“社會”一時竟成時尚。90年代以后,隨著認知語言學的興起和計算機應用對語言研究的需求,本體描寫又成了語言學的新熱點。雖然這一時期的社會語言學從“熱潮”到“冷清”,但同時必須看到,至今仍在這一領域辛勤耕耘者大概是認準了“社會語言學”這條道。

四、新的繁榮階段(2001年至今:研究領域不斷擴展)

進入深入發(fā)展階段后,中國社會語言學領域一度曾顯得有些沉寂,但這是一個非常有益的冷靜和反思階段。一批中青年學者也開始積極參與和組織有關的學術交流活動,掀起了社會語言學研究的新。十年里以“社會語言學”為標題或關鍵詞的論文數量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2001―2009年間國內學術期刊上所發(fā)表的與社會語言學有關的論文表明:中國社會語言學在學科理論、語言變異、語言接觸和語言規(guī)劃這4個主要研究領域中各有新的進展,其中語言變異研究近年來取得的成果最多,其次為語言接觸研究。

1.學科理論研究

在學科理論研究方面,涉及的主要問題包括學科綜述、社會語言學的學科性質和學科地位、社會語言學與其他相關學科的地位等。從理論性質來看,中國學者普遍認為社會語言學是功能主義語言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研究思路符合現代語言學越來越重視使用者話語的大趨勢,理論與實踐價值兼?zhèn)?具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其中主要有:楊永林.《社會語言學四十年》(2001)、趙蓉暉《中國社會語言學發(fā)展的若干特點》(2004)、張興權《“社會語言學”術語溯源》(2005)。

2.語言變異研究

變異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關于語言變異的理論、語言的各種變體(性別、年齡、行業(yè)、語域……)等,其中稱謂語和網絡語言研究是近年的熱點。這一領域內的研究還在不斷拓展,具體材料的開發(fā)和理論的深入是大趨勢。主要著作有:王立《城市語言生活與語言變異研究》(2009)、陳松岑《語言變異研究》、徐大明《語言變異與變化》(2006)、蔡少蓮《語言變異的元語用分析》(2006)、郭風嵐《語言變異:本質、因素與結果》(2006)等等。

3.語言接觸研究

社會語言學自始至終強調語言的多樣性,而個人和社會的語言多樣性起源于語言之間的相互接觸。總的看來,國內關于語言接觸的具體研究(如雙語)開展得較多,綜合性研究還比較欠缺。關于語言接觸研究的著作主要有:戴慶廈,羅自群《語言接觸研究必須處理好的幾個問題》(2006)、B.Heine, T.Kuteva, 劉云, 龍海平《〈語言接觸與語法變化〉簡介》 (2009)、戴慶廈,楊再彪,余金枝《語言接觸與語言演變――小陂流苗語為例》(2005)等等。

4.語言規(guī)劃研究

不少學者在回顧和總結中國社會語言學的進展時都曾提到,我國在宏觀社會語言學方面的成就十分顯著,這和國家在語言建設方面的實際需要是分不開的。我國歷史上先后有過不少具有社會語言學性質的語言規(guī)劃活動,為該方向的研究提供了不少實際素材。改革開放以來,語言規(guī)劃研究向更深的層次發(fā)展,這一社會語言學的宏觀領域內加入了更多微觀的內容,和語言變異研究在許多方面聯(lián)系起來了。

現在語言生活的不斷豐富、學術觀念的更新和研究手段的改進都為中國社會語言學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未來的中國社會語言學應該是一門學科門類齊全、理論體系完整、研究方法完備、實踐價值明顯、特色鮮明的學科,它將在中國的語言學和社會建設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高一虹.社會語言學通覽?導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2]戚雨村.現代語言學的特點和發(fā)展趨勢[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徐大明等.當代社會語言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4]楊永林.社會語言學40年[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6).

[5]趙蓉暉.論索緒爾語言學理論中的社會觀[J].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 (3).

[6]祝畹瑾.社會語言學概論[J].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7]趙蓉暉.社會語言學的歷史與現狀[A].外語研究,2003(1).

[8]楊永林,司建國.社會語言學研究――反思與展望[J].現代外語.2003(10).

[9]趙蓉暉.中國社會語言學發(fā)展的若干特點[J].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3).

[10]李占芳.社會語言學研究方法探討[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11]陳原.《社會語言學》[C].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6.

[12]郭熙.《中國社會語言學》[C].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3).

[13]楊永林.《社會語言學》導讀[A]?北京:外研社/布萊克韋爾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劉瓊,女,江蘇城市職業(yè)學院張家港辦學點,講師,從事英語語言學的教學與研究

篇5

關鍵詞: 移動輔助語言學習; 移動技術應用; 外語學習; 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

中圖分類號: G4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055X(2013)01-0114-06

近年來, 隨著移動技術的發(fā)展與完善, 移動產品價格不斷降低, 各式移動設備在學生中的普及率不斷上升。這些移動設備已經成為學生們的隨身必備品并逐漸改變著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方式, 例如, 便攜式多媒體播放器MP3/4帶來了娛樂方式的改變, 移動電話帶來了通訊革命, 筆記本電腦帶來了工作與學習模式的變革。學生日常生活中的許多活動已經不再受時間和地點的局限, 例如, 原本需要在教室內才能進行的教學活動, 隨著移動設備的使用及其具備的隨時隨地網絡接入功能, 已經被擴展到了教室之外的任何地點, 任何時間。移動技術對學習活動的影響已經成為教師和學生們最關注的話題之一, 甚至有學者指出, 移動學習(m-learning)已成為電化學習(e-learning)的發(fā)展新趨勢。[1]

英語, 由于其在全球化與國際化的大趨勢下廣泛應用于商業(yè)、學術以及技術等領域, 已經成為實際意義上的“世界語”。現代人才英語水平的高低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國家與國際接軌過程中所遇障礙的大小, 因此, 在現代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如何提高英語教學效果, 提升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就成為廣大英語教師需要認真面對的問題。目前, 許多教師除了在課堂上教授學生英語知識外, 還利用計算機與網絡技術, 引導學生在課外進行英語學習, 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這種利用計算機進行英語學習的活動被統(tǒng)稱為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CALL,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另外也有許多外語教師開始關注如何利用移動技術提高外語學習成效的問題, 移動輔助語言學習(MALL, Mobile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已經成為繼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之后的又一理論與實踐研究熱點。

本文擬就移動輔助語言學習這一話題展開論述, 探討這一新興學習模式的特點、優(yōu)勢, 以及面臨的挑戰(zhàn), 通過對一些已開展的移動輔助語言學習研究項目的分析, 了解教師如何能夠通過對移動技術的高效利用幫助學生提升外語學習成效。

一、什么是移動學習?

研究者們對于移動學習的定義各不相同。例如, Vavoula指出: “學習者在非固定的, 非事先確定的地點進行的任何形式的學習, 或者是利用移動技術提供的學習機會進行的學習都可以認為是移動學習?!盵2] Sharples的看法與此類似, 他也強調移動學習的“跨場所性”(across locations)與對手持設備提供的學習機會的利用。[3] 其他學者(如Valk等人[4]和Demirbilek[5]等)則更強調移動學習是對移動設備, 如移動電話、個人數碼助手(PDA)、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等的利用, 只有利用這些移動技術進行的學習才稱為移動學習。移動學習可以是在正式課堂上進行的學習活動, 也可以是在非正式環(huán)境下進行的個人學習活動。這些學習活動可以非常簡單, 過程簡短, 例如, 有的學生在閱讀外語材料的過程中用智能手機提供的電子詞典對生詞進行查詢; 同時, 它們也可以非常復雜, 并且具有系統(tǒng)性, 同時使用幾種移動設備進行學習, 例如有的學生利用便攜電腦上安裝的成套的語言學習系統(tǒng)學習外語交際能力, 同時利用手機的上網功能在國外社交網站上(如Facebook, Twitter等)鍛煉學到的交際語言, 并在語言學習論壇中與其他學習者共同探討語言學習中碰到的問題, 在協(xié)作式寫作網站(如各類Wiki網站)上進行協(xié)作式寫作學習等。所有這些學習活動在移動設備的幫助下, 均可實現隨時隨地性(ubiquity), 無論身處何處, 只要取出隨身攜帶的各類移動設備, 學習行為就可以產生, 這不僅顛覆了傳統(tǒng)認為學習活動只能發(fā)生在教室等固定場所的認識, 而且改變了原有的以教為主的教學方式, 轉而形成一種以學生為中心, 以學為主的學習模式。

二、移動學習的特點

由于移動學習是利用移動設備進行的新型的學習方式, 因此它具有一些有別于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的特點, 對這些特點加以分析和利用, 將有利于教師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移動學習。

1. 移動學習的學習環(huán)境是可變的, 而且是可能隨時都在發(fā)生變化的(physical context flux)[2]: 移動學習可以發(fā)生在各種各樣通常無法事先預知的場所, 它可以發(fā)生在從家里到辦公室的途中、戶外、休閑場所等, 這就要求其通訊架構具備移動性(mobility), 從而使在移動中獲取信息成為可能??勺兊膶W習環(huán)境為學習者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機會, 特別是對于外語學習, 真實的學習語境總是能促發(fā)學習行為。例如, 當某位學習者身處目的語國家時, 他隨身攜帶著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 當他對大街上的交通指示牌用語或商店廣告語言有疑惑時, 利用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的攝像功能, 結合這些設備中已安裝的圖像識別與自動翻譯軟件, 只要將攝像頭對準指示牌或廣告, 相應的母語翻譯就顯示在屏幕上, 他還可以將這些生詞存儲到移動設備中, 以備日后進一步學習之用。正如Reinders指出的那樣, 智能手機等移動設備是一種社會工具, 它們可以促進真實的(authentic)語言交流, 這使其成為支持情境化學習理論(situated learning theory)的最佳工具。[6] 該理論認為, 當信息與情境相關, 并且能夠被立即付諸應用, 學習就更容易發(fā)生。[7]

2. 與環(huán)境相關的學習內容(context-dependent content)[2]: 移動學習能夠實現信息的獲取與物理環(huán)境的緊密相連, 也就是說, 當學習者身處不同的環(huán)境時, 他們所獲得的學習材料是不同的, 而且是與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密切相關的。例如, 英語學習者可以利用移動設備在酒吧內學習各種啤酒的英文名稱, 或者一邊步行參觀一座城市, 一邊收聽用英語提供的關于所到之處的概況介紹, 又或者在博物館內的不同展品前學習關于該展品的知識等。這些都可以通過移動設備的連接功能(connectivity)來實現, 它不僅包括對國際互連網的連接, 還包括能夠感知使用者位置的GPS連接等。De Jong, Specht和 Koper 做過一項利用語境感知技術輔助外語詞匯學習的研究[8], 研究者在不同的房間內放置一些物品并給每位參與實驗的受試學生分配一部iPhone 3GS手機, 學生利用事先安裝在智能手機中的詞匯學習程序學習不同房間內所陳列物品的外語名稱, 不同組別的學生各自手機中安裝的詞匯學習軟件也各不相同, 有的安裝的是具有位置感知功能(通過GPS功能實現)的學習軟件, 有的則是能夠識別二維碼(semacode)的學習軟件。當學生攜帶具備位置感知功能的學習軟件進入某一房間時, 移動詞匯學習軟件就自動顯示該房間內所陳列物品的外語名稱和相關信息, 學生便可利用這些信息學習新的外語詞匯; 使用具有二維碼識別功能的學習軟件時, 學生將手機攝像頭對準事先張貼在物品上的二維碼, 與該物品相應的外語詞匯和相關信息便顯示出來供學生學習使用。該研究發(fā)現, 不同的環(huán)境感知技術對外語詞匯的學習效果具有顯著性影響。外語學習如果能夠與實際語境聯(lián)系起來, 其學習效果將顯著增強, 這也是移動學習與傳統(tǒng)學習模式的區(qū)別特征之一。

3. 移動學習具有可擴展性(extendibility)與交錯發(fā)生性(interleaved)。[3]移動學習可以擴展到課堂外任何能夠使用移動設備的地方, 并且它還可以與課堂學習緊密聯(lián)系起來, 交錯發(fā)生。Wong and Looi的研究[9]很好地闡釋了如何利用移動學習將課堂教學(formal learning)與課外學習(informal learning)進行聯(lián)系, 最終促進綜合學習效果。在他們的教學實驗中, 學生在課堂上學習一些新的成語和介詞的使用方法, 然后研究者給每位學生分配了一臺具備網絡連接和攝像功能的智能手機, 學生們利用這些手機在校園內外尋找能夠使用這些新學會的詞語的場景, 并將其用手機拍照保存, 而后再將這些照片上傳到網絡上供同學之間進行討論學習。他們發(fā)現, 這種連接課堂內外的學習方式能夠實現場景化學習(contextual learning)、形成創(chuàng)造性輸出(productive outputs)、并且有利于社會建構主義學習的發(fā)生(socio-constructivism)。利用移動設備將課堂學習與課外學習聯(lián)系起來極大地擴展了學習的廣度和深度, 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學習與應用脫節(jié)的問題得到了較好的解決, 同時也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10], 這對他們日后的學習是至關重要的。

三、移動輔助語言學習的優(yōu)勢

移動輔助語言學習正逐步改變著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11]移動設備的使用使得語言學習不再局限于桌面電腦和學校的語言實驗室中, 它正逐步變得“可移動”起來, 從而具備時間和空間的獨立性[12], 學習因此可以發(fā)生在任何時間和地點, 學生只要拿出隨身攜帶的移動設備, 就可以進行語言學習。使用移動設備呈現語言學習材料能夠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加靈活, 同時它還為學生和老師提供了一個雙向的無線溝通渠道[13]。移動輔助語言學習極大地擴展了語言學習的連續(xù)性和即時性。[14]移動設備的使用增加了學習的時間與空間范圍, 并且有利于促進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和個性化的學習過程。[15]

在分析了六項以手機為輔助工具提高學習成效的研究后, Valk等人[4]認為, 手機等移動設備在提高學習效果方面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①增加了獲取學習內容的渠道; ②創(chuàng)新了學習方式, 這種新的學習方式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 個性化的, 協(xié)作式的, 情境化的, 并且是無處不在的, 這種學習模式被統(tǒng)稱為“新學習”(new learning)。它與外語教師經常強調的外語學習方法是相呼應的。由于外語學習的對象是一門新的語言, 這就要求學習者按照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去掌握它,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注重語言的交互性――語言學習只有在交互中才做到真正的習得。然而, 在現實的外語學習環(huán)境下, 特別是在非目的語國家學習他國語言, 例如中國學生在國內學習英語, 可供學生進行目的語交互的環(huán)境除了課堂之外, 通常很難再找到其他合適的地方, 這也成為外語教師們最為頭痛的問題之一。而移動技術在外語學習中的應用, 將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利用移動設備隨時隨地的連接性, 學生和教師可以輕易創(chuàng)建一個屬于他們自己的虛擬外語應用環(huán)境, 解決外語學習過程中交互欠缺的問題。學生還可以利用移動設備的網絡連接功能, 隨時隨地參與到真實的語言交互中, 例如利用目的語社交站點(social networking Websites)、即時溝通工具(instant messaging tools)等進行語言實踐等, 目前大部分社交站點和即時溝通工具都提供了便于在移動設備上使用的應用程序, 比起傳統(tǒng)基于Web的網絡應用, 它們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和更高的易用性, 深受用戶和學生歡迎。

此外, 學生與學生之間在移動輔助外語學習的環(huán)境下更容易實現協(xié)作式學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在外語應用真實語境缺失的情況下, 學習者之間的協(xié)作式學習通常被認為是最好的彌補方式, 這些協(xié)作可以是“以優(yōu)帶差”的形式, 也可以是以小組方式共同完成一項學習任務的形式。例如, Lan 等人[16]就曾經試驗過在課堂上利用觸屏式筆記本電腦(tablet computer)輔助學生協(xié)作學習英語朗讀技能。在對傳統(tǒng)分組學習的分析中他們發(fā)現, 以往學生之間的相互協(xié)助具有很多局限性, 具體表現在協(xié)助延遲(delayed support), 反饋缺失(lack of feedback), 協(xié)助者隱匿(invisible helper), 和易產生沖突(conflict-oriented)等, 于是他們開發(fā)了一套基于移動設備的伙伴協(xié)助學習系統(tǒng)(MPAL, Mobile-device-supported Peer-Assisted Learning), 學生中表現較為優(yōu)秀的學生以“小老師”的身份通過便攜設備幫助表現善待提高的學生。在實驗中研究者發(fā)現, 這套MPAL系統(tǒng)有利于降低學生的焦慮心理, 提升學習動機和提高學生朗讀英語的自信心。因此, 該研究結論認為, 通過移動設備實現課堂上的協(xié)作式學習具有明顯效果, 同時移動輔助協(xié)作學習在實現協(xié)作學習的時間地點獨立性方面將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潛力。

移動輔助語言學習的另一個優(yōu)勢體現在它能夠將課堂正式學習和課后非正式學習進行無縫連接的能力[17]。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注重的是教師的“教”, 強調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知識傳遞, 卻忽視了學生的“學”, 并沒有把學生的學習過程看作是一個主動的、社會化的、協(xié)作式的知識在學生大腦中建立的過程, 導致的結果是以向學生灌輸知識、幫助他們在大腦中建立一個知識庫為教學目標。然而, 這種教學方式對學習, 特別是語言學習是有害的, 因為語言并不僅僅是關于語言的知識的集合, 語言習得也遠非學習和記憶一些描述語言規(guī)則的元語言知識(如語法知識)就能夠達成的, 外語的習得必需建立在大量地接觸目的語輸入、形成學習者自己的中介語(interlanguage)的基礎之上, 而這一中介語體系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學習者在課外進行的大量語言實踐。移動輔助語言學習恰恰能在這方面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它能夠將課堂的正式學習和課后的非正式學習聯(lián)系起來, 學生在課堂上接受正式的語言教學, 課后利用移動設備提供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進行語言實踐, 隨時隨地練習和提高, 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這種學習方式與當代學生的移動生活方式(mobile lifestyle)也是相稱的。[14]

總之, 隨著無線通迅和移動技術的發(fā)展, 使用諸如PDA、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移動設備進行語言學習的有效性已被逐步認可, 因為它繼承了e-learning的所有優(yōu)點, 并消除了學習時間和空間這一其他學習系統(tǒng)的局限。[18]移動輔助語言學習具備促進建構式(constructivist)、環(huán)境敏感式(situated)、協(xié)作式(collaborative)和非正式(informal)學習的潛力。

四、面臨的挑戰(zhàn)

雖然移動輔助語言學習與傳統(tǒng)的學習模式相比具有諸多優(yōu)勢, 但是它也有一些不足之處, 了解這些缺點將有利于我們更好地利用這些新技術為語言教學服務。移動輔助語言學習所面臨的挑戰(zhàn)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技術上的挑戰(zhàn)。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與桌面電腦相比具有便攜性的優(yōu)勢, 但與此相對應的是屏幕尺寸與輸入方式的犧牲。對于信息顯示量較大的閱讀訓練和輸入量較大的寫作訓練, 這些技術上的局限無疑會對學習者使用這些移動技術進行語言學習造成障礙。在對移動輔助詞匯習得的研究中, Stockwell發(fā)現學生和老師對手機的使用均存在抗拒心理, 可能的原因包括傾向于使用較為熟悉的桌面電腦, 手機鍵盤文字輸入不方便, 以及屏幕尺寸狹小等, 因為這些原因可能會增加學習者的認知負擔(cognitive burden)。[19]雖然隨著新技術的出現, 如大尺寸觸屏式智能手機的上市, 這些問題正逐步得到解決, 但隨之而來的其他新的技術難題也要求外語教師在將移動技術應用于外語教學時, 應該先充分考慮其技術上的可實現性, 盡量利用和發(fā)揮不同移動設備的優(yōu)勢, 使其更好地為外語教學服務。

2. 學習者態(tài)度。語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新技術的愿望總是美好的, 但是學生對這些技術和新學習方式的態(tài)度也將對學習效果產生重要影響。例如, Okunbor and Retta在一項利用智能手機提高學習成效的研究中發(fā)現, 雖然研究者為學生提供了專門定制的用于管理學習和社交活動的手機應用程序, 但是學生們認為這些應用軟件的作用非常有限, 因此對學習成效的提高也沒有顯著效果。[20] 然而, 學習者對新技術的態(tài)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在學習活動的設計上, 如果教師能夠充分了解和利用新設備所提供的優(yōu)勢, 并將它們恰當地應用于解決不同的語言學習問題上, 幫助學生達到既定的學習目標, 那么學生對這些新技術將會有更多積極的態(tài)度, 在學習上也將更趨主動。

3. 對教師的挑戰(zhàn)。Prensky將當代學生稱為“數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21], 因為他們是生長于數字時代的一代人, 電子技術伴隨著他們的成長, 他們習慣于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使用各種新興電子設備, 因此教師在對這一代人實施教育的過程中, 也應該了解學生的這些習慣, 將他們貫于使用的設備的功能與教學法結合起來, 從而實現對學習活動的支持。對于外語教師來說, 使用移動設備輔助語言學習的障礙之一是了解和掌握這些設備的具體功能和如何將這些功能與外語教學法有機地結合起來, 這就要求外語教師不但要精通自己的教學業(yè)務, 還要對移動技術有較全面的了解, 并且能夠獨立開展研究, 根據學生的具體實際情況, 將這兩方面的知識結合應用, 達到利用移動技術提高語言學習效果的目的。對許多外語教師而言, 這無疑是一項巨大的挑戰(zhàn)。外語教師應用移動技術輔助語言學習將面臨的另一項挑戰(zhàn)是對學習過程的監(jiān)管與控制。移動技術將學習搬到課堂之外, 通常這些學習活動是在教師的管控范圍之外進行的, 因此教師如何安排課內外學習內容, 如何將課內外學習結合起來, 仍是一項需要仔細研究和制定計劃的工作。[22]

4. 應用方式的挑戰(zhàn)。移動輔助語言學習雖然存在諸多優(yōu)勢, 但是目前大多數研究與應用仍僅限于將傳統(tǒng)學習內容轉移到移動設備上來[8], 例如在移動設備上播放以往在電腦中播放的外語學習音視頻材料, 利用以往容易被浪費掉的片斷時間進行詞匯學習, 實現隨時隨地查單詞、進行小測驗和問卷調查等。這些應用方式未能充分發(fā)揮移動設備的優(yōu)勢, 例如位置感知功能和網絡連接功能等, 因此仍然停留在行為主義(behaviorist)、以教師為中心的知識傳送的框架內, 而對移動輔助語言學習的更理想的應用應該是一種雙向的、以學習為中心的、知識建構型的和協(xié)作式的學習模式。[23]這種應用方式的構建要求外語教師在設計移動輔助語言學習活動時充分考慮語言習得的互動性和協(xié)作性, 以及如何利用移動設備的技術優(yōu)勢實現對語言學習的支持。

五、結語

移動輔助語言學習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 它的出現伴隨著移動技術的發(fā)展與普及, 如何將這些新技術與語言教學相結合以提高外語學習成效是外語教師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通過分析我們發(fā)現, 移動輔助語言學習最突出的應用在于它將外語學習擴展到了課堂以外的任何時間和地點, 并且能夠將課堂學習和課外學習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由此可見, 移動輔助語言學習主要發(fā)生在課外, 這就要求語言教師能夠充分了解特定移動設備的技術功能性(technological affordances)[17], 并引導學生合理應用不同移動設備的各自優(yōu)勢解決不同的語言學習問題。教師設計的移動輔助語言學習活動還應該遵循外語學習認知規(guī)律, 增加學生在真實語境下進行實義互動的機會, 從而提高其語言應用能力。[24]此外, 外語教師還應鼓勵學生開發(fā)自己的移動輔助語言學習策略[25-27], 因為這是他們進行課外獨立學習的基礎, 也是學生學會控制自我學習體驗必需掌握的技能。由于移動輔助語言學習研究與應用仍處于起步階段, 還有許多課題值得廣大外語教師和研究者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 但是它作為語言學習輔助工具的潛力是巨大的, 日后的研究還需要進一步結合語言習得理論, 構建更加高效合理的移動輔助語言學習新框架。

參考文獻:

[1] Vavoula, G., & Sharples, M. (2009). Meeting the Challenges in Evaluating Mobile Learning: A 3-level Evaluation Framework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bile and Blended Learning, 1(2), 5475.

[2] Vavoula, G. (2005). A Study of Mobile Learning Practices (pp. 120) [R]. Retrieved from /download/ results/public_deliverables/MOBIlearn_D4.4_Final.pdf.

[3] Sharples , M. (2009). Methods for evaluating mobile learning [M]. In G. Vavoula, N. Pachler, & A. Kukulska-Hulme (Eds.), Researching Mobile Learning: Frameworks, Tools and Research Designs (pp. 1739). Oxford, UK: Peter Lang Publishing Group.

[4] Valk, J-H., Rashid, A., & Elder, L. (2010). Using mobile phones to improve educational outcomes: An analysis of evidence from Asia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11(1), 117-140.

[5] Demirbilek, M. (2010). Investigating attitudes ofeducators towards educational mobile media and games in eight European countries [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9, 235-247.

[6] Reinders, H. (2010). Twenty ideas for using mobile phones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J]. English Teaching Forum, 48(3), 20-25, 33.

[7] Lave, J., &Wenger, E. (1991).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 de Jong, T., Specht, M., & Koper, R. (2010). A study of contextualised mobile information delivery for language learning [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3(3), 110-125.

[9] Wong, L.-H., & Looi, C.-K. (2010). Vocabulary learning by mobile-assisted authentic content creation and social meaning-making: two case studies [J].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6(5), 421-433.

[10] Barrs, K. (2012). Fostering computer-mediated L2 interaction beyond the classroom [J].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16(1), 10-25.

[11] Abdous, M., Camarena, M. M., & Facer, B. R. (2009). MALL technology: Use of academic podcasting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J]. ReCALL, 21(1), 76-95.

[12] Warschauer, M. (1997). Computer-media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81(4), 470-481.

[13] Chinnery, G. M. (2006). Going to the MALL: Mobile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J].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10(1), 9-16.

[14] Kukulska-Hulme, A., & Shield, L. (2008). An overview of mobile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From content delivery to supported collaboration and interaction [J]. ReCALL, 20(3), 271-289.

[15] Baso g^lu, E. B., & Akdemir, . (2010). A comparison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Using mobile phones and flash cards [J]. The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9(3), 1-7.

[16] Lan, Y.-J, Sung, Y.-T, & Chang, K.-E. (2007). A mobile-device-supported peer-assisted learning system for collaborative early EFL reading [J].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11(3), 130-151.

[17] Hsu, L. (2012).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perception of mobile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A cross-national study [J].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DOI: 10.1080/09588221.2011.649485.

[18] Chen, C., & Chung, C.-J. (2008). Personalized mobile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system based on item response theory and learning memory cycle [J]. Computers & Education, 51(2), 624645.

[19] Stockwell, G. (2010). Using mobile phones for vocabulary activities: Examining the effect of the platform [J].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14(2), 95110.

[20] Okunbor, D., & Retta, G. (2008). Analysis of a mobile learning pilot study [G]. Math and Computer Science Working Papers. Retrieved August 30, 2012. Available: http: //digitalcommons.uncfsu.edu/macsc wp/2.

[21] Prensky, M. (2001). 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 [J]. On the Horizon, 9(5). Retrieved from http: ///writing.

[22] Kukulska-Hulme, A. (2009). Will mobile learning change language learning? [J] ReCALL, 21(2), 157-165.

[23] Burston J. (n. d.). Exploiting the pedagogical potential of MALL [R]. Retrieved August 30, 2012 from http: //moblang.mobi/conference/files/PedagogicalAspectsOfMobileLearning_MobLang_JackBurston.pdf.

[24] Baleghizadeh, S., & Oladrostam, E. (2010). The effect of mobile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MALL) on grammatical accuracy of EFL students [J]. MEXTESOL Journal, 34(2), 1-10.

[25] Watts, N. (1997). A Learner-based approach to computer mediated language learning [J]. System, 25(1), 1-8.

篇6

關鍵詞:認知語言學 研究 范圍 方法

中圖分類號:H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b)-0083-02

認知語言學作為一種新興的學科,是人類認知科學和語言科學以及其它學科之間相互交叉、滲透從而形成的一種邊緣學科。研究的對象主要是人類的認知與語言之間的關系,認知語言學在當前很多文學作品的評析中有十分廣泛的運用。當前,認知語言學還處于一個發(fā)展的階段,但發(fā)展的前景十分可觀,為語言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在對認知語言學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應該要對研究的范圍進行掌握,采用正確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原則,為認知語言學的學術目標的實現提供幫助。當前,對認知語言學的研究可以分為兩個大類,即基于語言科學的認知語言學以及基于認知科學的認知語言學,這兩個都是認知語言學的重要研究方向?;谡Z言科學的研究更多的是傾向于社會科學,以語言分析的定性的研究方法為主,而認知科學的認知語言學的研究,則主要是以自然科學的定量的研究方法為主,在對認知語言學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出發(fā)加以考察,本文對認知語言學研究的相關問題的進行分析,分析研究的原則、范圍以及方法。

1 認知語言學的研究范圍

在對認知語言學進行研究之前,首先應該加強認知語言學研究范圍的確定。

1.1 對認知語言學進行研究的基本問題

認知語言學研究的基本問題就是人類的語言和心智之間的關系。對人類的心智進行研究,其實可以從很多角度出發(fā),比如心理學、哲學、語言學等。人類的心智可以延伸出很多問題,比如我們生活中的諸多經驗有什么作用?人類有一些什么樣的思維方式?對于這些問題,不同時代的看法和答案都是不一樣的。比如,傳統(tǒng)意義上的理解認為,推理其實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推理的命題是抽象的,不能具體化。然而新的觀點卻認為推理其實是一種基于人的想象而展開的各種隱喻、心理意象的轉化。

認知語言學的研究,主要是對語法和語義進行研究,語法與人們的認知有很大的關聯(lián)。語法涉及到具體的意義和形式兩個方面,認知語言學視角下,對語法的認為具有更加深刻的含義,不僅僅是一種純粹的形式的體現。認知語言學可以為形式的分類提供一定的解釋和依據,在宏觀方面為語法的構建和人類認知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條件,但同時也為語法在微觀層面上的利用提供了很多新的觀點。

1.2 認知語言學的研究取向

認知語言學的研究取向包含了三個重要的元素,即是語言、世界、知性。前面有提到,關于認知語言學的研究,基本的研究問題就是人類的心智和語言之間的關系。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而言,語言、世界和知性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不能避免的,也是認知語言學的一個重要的研究取向。語言作為一套符合系統(tǒng),在人們的生活中是一種交際的工具,但是從心理的角度而言,語言其實是人們的一種思維工具,是人們思維得以體現的一種重要方式。語言不僅是一種自然現象,還是一種社會現象。當然,語言在自然和社會中存在,和人們的知性是分不開的,因為人們的知性,所以利用語言進行表達,語言里往往又隱藏著人們的知性。當然,知性和世界也是有緊密聯(lián)系的,因為世界是客觀的,世界本身的存在方式,對于人們的知性也會產生一些影響,從而影響到人們的語言結構以及語言的使用。人是客觀世界中的客觀存在,人們的各種經驗和知識都是來源于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以及感知的集合。知性其實也涵蓋了心智的內容,一個是感知,一個是概念。感知和概念可以說涵蓋了人們所有的認知現象,是不可風的兩個概念。認知語言學除了對語言本身的問題比較關心之外,還對于語言有關的外部和內部世界都十分關心。外部世界就是我們生活的那個客觀的世界,而內部世界往往就是人們的知性世界。

2 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方法

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定性的方法;一種是定量的方法。

2.1 定性研究方法

認知語言學的定性研究方法是對人們的語言現象和認知現象的特征以及表現形式進行描繪,從而進行研究的一種方法。在對認知語言學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定性研究方法對于認知語言學進行了很多探索,因為,很多學者對一個認知語言學進行研究時,一個重要的出發(fā)點就是對語言現象進行描寫和說明,然后再對現象背后的各種本質問題進行研究和分析。

其實在對認知語言學進行研究時,很多的研究都具有定性研究的特點,因為,任何一個研究,首先都會對研究的概念等進行相關的界定,這就要求要從問題的性質和特征出發(fā)來進行研究,對研究的問題進行一個重要的定位,確定研究的內容以及研究的范圍。有時候很容易將定性研究和理論上的推演混淆,對認知語言學進行定性研究,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進行分析,廣義的定性研究指的是所有除了定量研究之外的方式都是定性研究,而狹義的定性研究則主要是指對個案進行研究調查。認知語言學的定性研究,在實施的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即是在一個限定的范圍之內,深入地對要研究的對象進行考察,得到一些與語言現象有關的資料,然后對這些資料進行分類和整理、分析和研究,最終得到相應的結論。定性研究的方法需要研究人員具有良好的觀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因為這種研究方法涉及到很多資料的研究,需要收集更多與研究對象相關的資料進行分析,從而歸納出相應的論點。

2.2 定量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在認知語言學的研究中也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方法。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語言分析法。語言分析法主要是通過對一些特定的語言現象進行分析從而對認知語言學進行研究的一種方法。語言分析法是語言學的傳統(tǒng)研究方法,在當前還有很廣泛的應用。對認知語言學進行研究,無論是進行實驗還是調查或者進行問卷研究,語言分析都是必不可少的。無論探討的是什么問題,采用什么方式進行研究,都要從語言素材著手,對各種語言材料和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和分析,語言分析法是進行語言研究的第一步。

第二,內省法。內省法主要是研究人員通過自己的直接、經驗等對一些特殊的語言形式和語言內容進行研究分析的方法。對認知語言學進行研究時,內省法有助于研究人員對那些反映人們的認知活動的語言現象進行分析,從而分析人們的認知取向。但是內省法的主觀性太強,在實際的應用中應該加以改正,使得內省法在使用的過程中更加客觀一些。

第三,比較和對比法。對不同語言的相同點進行比較,對不同語言之間的不同的進行對比,都是對認知語言學進行深入研究的重要方式。語言比較和對比不是要否認語言的共性,而是要對語言的差異性進行分析和研究,使得人們對語言的共性和差異性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第四,調查法。調查法是語言學研究中比較經典的方法,在認知語言學中也有廣泛的運用。語言調查的方法對于語言特征的描述、語言和民俗、思維等之間的關系可以進行比較準確的掌握。調查法是使用得最為普遍的一種研究方法。調查法還和當前的一些信息技術進行有效地結合,以提高認知語言學研究的效率。

此外,實驗法和問卷調查法,都是比較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

3 結語

認知語言學是人類認知科學和語言科學以及其它學科之間相互交叉、滲透從而形成的一種新興的邊緣學科,經過多年的研究發(fā)展,其研究的對象和范圍已經明確,在實際的研究過程中,主要有定性和定量兩種研究方法??梢允褂靡环N方式也可以將兩種方式進行結合,促進認知語言學的應用。

參考文獻

[1] 吳梅梅.基于概念整合理論的OVER,ABOVE和ON的空間隱喻拓展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1.

[2] 郭峰.基于突顯觀和圖形―― 背景理論的英語分裂句認知分析[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2):193-194.

篇7

關鍵詞:漢語 語音 教學

經濟科技高速發(fā)展的今天,語言的交流成為影響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工具。漢語學習熱潮推動著對外漢語教學的研究進程,語音作為語言的外殼,貫穿整個漢語教學的始終,其研究的重要性決定了語言教學的基礎,是提高語言學習水平的重要內容。目前外國人學習漢語時普遍存在著語言偏誤的問題,其中“舌尖后音”、“舌面音”、“送氣音”等等為各國留學生學習的最難點。面對各國學生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領悟程度,漢語言學習中的語音教學便成為當今教學領域的一大主題。語音教學如何能更適合現代留學生的語言學習,如何在課堂上提高學習效率,是廣大教師一直探討的主題。本文對漢語學習中的語音教學進行了研究,為以后的對外漢語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面對不同國家的留學生出現的教學問題

1.語調掌握不好。語調作為對外語音教學中最難掌握的內容,具有其獨特的語言特點。語調掌握不好導致留學生出現洋腔洋調的現象普遍存在,漢語難學這個觀點的出現很大一部分原因跟語調掌握不好有直接的關系。在課堂上學生們對單個詞的發(fā)音語調學習后掌握得很好,但是把該詞運用到連續(xù)的句子中需要進行連續(xù)變調時,卻顯示出控制力不夠。這些都是由于調域狹窄、上域偏低等因素造成的,出現了音量增大等現象。針對這一現象,教學研究著力把重點放在方法的研究上,對如何在把語調教授得更好的方法進行研究,近年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這一問題并沒有徹底解決,留學生的語調掌握仍然比較困難。

2.語音偏誤問題

(1)不同國家學生輔音偏誤問題。外國學生學習漢語中輔音的發(fā)音部位及方法時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誤。在發(fā)音部位方面,舌面音、唇齒音和舌尖音的偏差較多,是外國留學生較難克服的一個重要發(fā)音難題;許多國外語言都不講究發(fā)音的“送氣/不送氣”,因此出現了外國學生在這方面的學習困難,在教學中這也是一個重點教授方面;“清/濁”兩音在許多言語中,沒有聲調的變化,音調由嗓音的連續(xù)性來控制,語音過度濁化也是留學生不容易掌握的問題之一;在擦音和邊音的表達中,日韓留學生常出現半元音[j]的偏誤,西方留學生則較常出現圓唇化的問題。另外,很多留學生對r這個發(fā)音也感覺到困難。輔音偏誤給外國留學生的漢語學習帶來了很多的困惑。

(2)不同國家學生元音偏誤問題。元音在漢語中多呈現偏緊的傾向,與韓、日兩國的語言相比較,他們的元音多呈現較松的傾向。因此,外國留學生在元音發(fā)音方面出現的問題,多是“緊”與“松”的問題。另外,還存在“圓唇”和“展唇”的偏誤,舌位與唇形的綜合效應決定了偏誤的程度,以漢語中的兒化音最為難點。元音偏誤也是留學生語音偏誤中一項重要內容,是未來教學中需要繼續(xù)大力研究的內容。

(3)不同國家學生輕重音偏誤問題。漢語表達時節(jié)奏感非常強,所以要求外國學習者在輕重音的掌握上要靈活,但是輕重音的偏誤問題還是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在聲調銜接和音節(jié)界限上外國留學生很難把握好,出現了輕重節(jié)奏的偏誤等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狀況要求語言教師在教授的過程中,必須加大力度在學生的朗讀及口語表達能力方面,聲調銜接熟練掌握,建立正確的漢語語感。

(4)不同國家學生停頓偏誤問題。停頓錯誤問題也是外國留學生一種較為常見的語言偏誤問題,尤其是西方國家的學生,學習漢字難度大,閱讀的時候停頓位置不對,造成句意理解、表達錯誤。例如“你今天真漂亮”這句話,留學生如果剛剛學習“天真”這個詞,他很可能會把“天真”理解為這句話中的一個詞語,停頓出現錯誤,出現語病。

二、針對不同國家的留學生漢語教學策略

根據以上情況可見,不同國家的留學生在漢語學習中語音偏誤的問題普遍存在,但又各不相同,這就對我們廣大對外漢語教學的老師們提出了更大的挑戰(zhàn),完善、有效的外語教學策略一直是我們探討的主題。

1.培養(yǎng)完整的語言能力。語音學習首先從語音輸入開始,積累到一定程度的語音輸入內容后,開始逐步進行語音輸出,即完成學習、交流的過程。由此可見,輸入和輸出是語音學習的兩個關鍵步驟,兩個關鍵步驟的綜合能力構成了最終的語音能力。第一步的語音輸入在教學中要反復訓練,讓學習者在第一次學習時就接觸正確的發(fā)音標準。第一步語言輸入完成的意義在于促進留學生的語言輸出,實現語言的正確輸出自然也就培養(yǎng)了完整的語言能力,達到了學習漢語的真正目的。

2.加強技能訓練,方法多樣化。技能訓練是所有語言學習者必須加強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漢語的教授過程中,也應該以技能訓練為主要訓練方式,加以正確的知識講解。在技能訓練中要適時地進行正確的知識講解,明確學習者的學習內容及學習目標,并且解答學習者在學習中的疑問,提高技能訓練的學習效率,在語言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中起到積極的作用。

3.語流教學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在漢語教學過程中,語流教學的意義在于實現語言能力培養(yǎng)的目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確立語流教學的重要性,堅持音素教學與語流教學相結合的原則。音素教學是語言學習之初的基本教學方法,教學目的是要求留學生讀準單個字的讀音,是全部音系中一項重要內容。它在培養(yǎng)語言能力時起到的作用是為音位打下堅實的基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說話習慣。由此可見,必須保留及加強音素教學,同時結合語流教學,協(xié)調好詞匯、語法等內容,建立一套綜合性強、科學合理的教學程序。

4.語言學習注重交流實效。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進行交流,不能進行交流的語言是沒有意義的。語言不是孤立的,在語言教授的過程中,要充分與其他要素教學相結合。語言能力培養(yǎng)結合其他語言要素、言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另外還要注意的一點是,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教學策略,根據不同國家、年齡、性別、能力等等方面的差異,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提高教學質量。

三、語音教學具體方法

語音教學方法的研究是進行語音教學的前提,不同于語法教學等,語音教學具有自己的教學特色,其教學方法種類較多,包括:①單個音段序列的細節(jié)強調法,在細節(jié)處進行延長發(fā)音,或是在細節(jié)處擴大動作的幅度,通過這樣的發(fā)音方式發(fā)音,并進行仔細地講解,加深學生們的印象,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②語音訓練中的示范模仿法,這是在語言教學中最為常用的訓練方法,反復的訓練方法使得學生的記憶加深,同時教師的高度敏感性要貫穿整個訓練過程中,及時、準確地反饋出訓練中出現的問題,便于學生們在訓練中更好地進行控制;③在某些音段中的夸張聽辨法,夸張的發(fā)音特點便于學生們進行辨別。在訓練中教師對需要強調的發(fā)音進行夸張的表達,特別突出此發(fā)音的音段特征,通過夸張的表達方式在學生們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學生對發(fā)音的掌握。在相似發(fā)音的表達上,可以進行發(fā)音對比,刻意地夸大或者是縮小相似之處來方便學生進行辨別,這種方法效果明顯,在教學上也受到了較好的評價;④前后鼻音不易區(qū)分時的延音拖帶法。在發(fā)音上,前、后鼻音很多情況下較難區(qū)分,遇到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采取延長鼻韻尾加上除阻過程,聲母由后衍生出來音節(jié)擔任,這樣很容易在訓練時區(qū)分出來,并且便于記憶;⑤在教學中的示例法,教師可以利用黑板、掛圖、手勢等方法來進行發(fā)音部位的展示或做出發(fā)音動作。同時還可以加上各種手勢來表示,左右手分別表示上顎及舌頭發(fā)音的動作,教授某一音段時利用這項方法效果很好。在教授一些特殊語音時,也可以采取非常方法來達到效果,例如遇到“送氣”和“不送氣”的區(qū)別表達時,紙條放在嘴前來發(fā)音,直觀的效果就可以充分證明兩種發(fā)音的區(qū)別,同時學生們也會對這兩種發(fā)音記憶深刻。⑥最常用的四聲模仿法及畫調法。四聲模仿練習法在訓練過程中注意四音節(jié)銜接不要太緊,掌握不好會出現變調的現象,一旦在教學中出現問題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不好的影響,所以在訓練時要特別注意。畫調法與其他的訓練方法區(qū)別很大,它是聲音與空間的良好結合,通過空間感讓學生們感受出聲調的高低,從而達到掌握好發(fā)音的目的,

四、總結

綜上所述,對外漢語教學針對不同國家留學生存在的語言偏誤問題,先要對原因進行分析,然后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摸索教學規(guī)律,提高教學質量。為傳播漢語打下堅實的教學基礎,更好地展現我國的歷史文化及綜合國力,促進國際間的交流,為社會培養(yǎng)出更多的中國通,把外國的人才更好地為我所用,提高我國的綜合實力,為我國經濟、科技的發(fā)展貢獻更大的力量。語

參考文獻

[1]胡明曉.對外漢語教學中語音教學的策略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學術刊),2012(03).

篇8

關鍵詞:英語語言學 多維視角 研究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882(2015)09-036-01

隨著社會不斷的發(fā)展進步,英語愈發(fā)得到人們的注重,逐漸在世界范圍所普及。英語語言學作為社會科學的一種,在社會科學的發(fā)展過程中,占據著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交流溝通是語言的主要作用,英語語言則進一步擴展了語言作用,在語言的交流和溝通作用之上,成為不同學科連接的樞紐。英語語言的不斷發(fā)展,對于英語語言學的研究,目前最為重要的是如何開拓視角,利用多維視角的形式,在實際的英語語言學研究中,收獲到較為理想的成效。因此,多維視角下的英語語言學研究是效果極為顯著的方式。

一、多維視角對英語語言學研究的作用

(一)通過多維視角對英語語言學開展研究的重要性

語言的主要作用是交流和溝通,人們對語言的運用,使得語言得以發(fā)展和進步?,F階段,英語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普及,學術界對英語語言學的研究程度不斷加深,卻并沒有取得非常顯著的成績。究其根本,學術界的研究人員在對英語語言學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所涉及的范圍較小且沒有結合其他的學科開展研究工作。大部分的論述全部沿著別人的視角開展,簡單的進行討論,實用價值小。英語語言學的研究,一方面應深入探究,另一方面應結合英語的實際使用作用,因此充分利用多維視角對英語語言學進行探討,是學術界的研究人員應該最為注重的問題,充分認識到多維視角對英語語言學研究的重要性。

(二)通過多維視角對英語語言學開展研究的合理性

當前,大部分研究結果顯現,語言的發(fā)展進步,需要通過較多的發(fā)展階段不斷地促進,才能夠獲得比較好的成效。語言的存在,是依靠民族以及國家的形式獨立的存在。對于語言之間的研究,以及語言相關的學科之間的借鑒的研究,興起于上個世紀,其中也包括了對英語語言學的探究。英語民族的國家是英語語言學的發(fā)源地,這些英語國家的語言學家對于英語的研究相對比較容易。正因為如此,采用多維視角的方式對英語語言學進行研究,對于我國的英語語言學研究能夠起到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因此多維視角的方法是一種至關重要的研究方式。采用多維視角的方式對英語語言學開展研究,能夠高效的突破研究中出現的重點及難點,對進一步深入探究英語語言學至關重要,對進行英語語言學的相關研究起到促進作用。

(三)通過多維視角對英語語言學開展研究的可行性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接觸到的東西種類繁多,涉及到的學科也越來越廣泛,諸多的學科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英語語言學也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逐步從語言學向其他的學科進行縱向延伸,這種延伸不僅對英語語言學的進步有重要意義,對人類社會科學的發(fā)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以英語語言學本身的發(fā)展角度分析,英語語言學不可脫離人類而單獨存在,沒有社會土壤的滋養(yǎng),英語語言學將會面臨毀滅,所以外界社會無形之中對英語語言學產生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在社會環(huán)境中研究英語,才能夠更加深入全面的探尋出推動英語語言學發(fā)展的條件。

二、怎樣利用多維視角的方式對英語語言學進行研究

(一)哲學視角對于英語語言學的研究

哲學和語言學有著緊密相關的聯(lián)系,在語言學的實際研究中,哲學決定著怎樣對語言進行看待,而且采用哲學視角對英語語言學開展研究,能夠收獲較高的成效,且使用哲學視角的形式進行研究是英國的傳統(tǒng)研究方式。對于英語語言學的研究,以哲學視角出發(fā)不僅是嶄新的研究方向,也是全新的研究視角。語言是一種用于交流和溝通的工具,通過語言人們可以進行交際、相互了解,同時語言也和思維進行著最為直接的聯(lián)系。用語言表達思維的過程中,思維活動的結果以及認識活動的結果等,通過詞語以及句子進行記錄,通過語言體現出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以哲學其中一個學科分支的角度來講,英語語言學通過哲學思想的相關研究的視角可以進行多方面的擴展,不僅可以擴展到邏輯學和倫理學,也可以延生到美學方面?;谡軐W這樣的特點,對于英語語言學而言,利用哲學的視角進行研究分析是不可或缺的流程以及探究形式。

(二)文化學視角對于英語語言學的研究

語言是以一種文化的載體而存在的,而對于英語的研究來講,本體不僅是一種跨越文化的交流,也是一種交際的過程。語言則是其他相關學科發(fā)展的關鍵點以及引領學科,正因語言的這一特點,若要對語言學開展更加深入的探究,將語言學中的相關內容和其他的較多因素進行結合研究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對于英語語言學的研究,可以結合我國的社會觀念、民族觀念以及相關的價值觀念等文化觀念進行比較并進行研究。采用文化研究的方式,對英語語言學進行研究,不僅可以吸納到英語國家的相關文化及思想,而且可以拓展視野,放眼國際,推動社會發(fā)展。

三、結語

總而言之,英語語言學在英語教學中至關重要,從當前社會發(fā)展趨勢來講,我們必須摒棄我國的傳統(tǒng)教學觀念,使用多維視角以哲學、文化學等視角為出發(fā)點,構建可以帶動學生學習興趣的課堂氣氛,轉變教學方式及方法,營造師生之間能夠交流溝通的氛圍。另外,從多個視角出發(fā),以學生的角度為出發(fā)點,注重文化差異和知識邏輯,構建恰當的教學環(huán)境,提升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及知識體系,以此提升英語語言學的教學效率及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 高校英語語言學課程 評價模式 教學研究

引言

開設英語語言學主要是為了讓學生系統(tǒng)地了解及掌握人類的語言發(fā)展史的研究成果,提高學生對英語語言在社會、經濟和科技等方面的認識,從而將已經掌握的英語語言知識加以系統(tǒng)化、理論化,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意識,發(fā)展學生的理性思維,拓寬視野,從整體上提升學生的英語語言素養(yǎng)。但是,目前我國高校的相關評價體系還不夠完善,不能達到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因此,高校要提高教學的質量,完善評價體系是其重要的改革目標。

一、高校英語語言學課程的評價模式現狀

目前國內的高校英語語言學課程教學已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但是仍存在許多問題需要解決。其中一個主要的問題就是耗時太多,收效較低。有學者分析,我國的高校英語考試僅僅是追求考試的通過率,而忽視對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這成為我國英語教育的重要障礙。

國內高校的英語語言學課程問題,主要存在于對教學的安排與評價偏重于易于檢測的知識上,過多考慮測試信度,而將考試的設計傾向于較為零碎的小知識點、所謂的標準答案、廣泛的知識面,以及夸大的區(qū)分度上,忽視了認知領域的較為高級的心智技能。例如,交際、研究、寫作、表演、聽說等。在一般情況下,英語測試并不能直接體現學生的英語能力,特別是說與寫的水平。而且,目前國內高校用于英語檢測的語言取樣和實際生活的語言相差很大,并不能體現高校英語語言實用、真實的特點。

二、對高校英語語言學課程評價模式的探索

面對高校英語語言學課程的評價模式現狀,為了進一步發(fā)揮考核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英語語言學的課程考試需要一定的改革,以及模式重新的建構。新的測試模式的指導思想主要是彌補傳統(tǒng)的考評的不足。因此,其既要充分地體現人文理論特點,又要呈現語言課程的特色。

(一)增加英語語言學的學生參與在權重中的分配

學??梢愿鶕⒄Z專業(yè)相關課程的需要,決定學生的課堂參與權重。語言學作為我們人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真正魅力在于其內部存在許多的爭議,以及許多需要解決的語言基礎類問題。例如,語言的源頭與內部的結構,人類的語言與動物的語言差別,語言和思維之間的關系,以及語言習得與運作的規(guī)律等。各種語言流派、理論及學術思想的產生,促進了不同的思想間的交流。因此,我們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在考核的時候理應包含學生在課堂上的討論、報告或是提問等。

(二)增加英語語言學的學生課堂表現在權重中的分配

學校可以根據英語專業(yè)相關課程的需要,決定學生的課堂發(fā)言和筆記權重。語言學的基本概念較多,體系相對較大,內部結構、關系較復雜。因此,對于學生而言,理清其基本的關系和理論結構,是學好語言學的最基本要求。這些復雜的、系統(tǒng)的理論知識僅憑借一張試卷的考核是遠遠不夠的,也是不能達到預期效果的。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多媒體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這使得課堂的節(jié)奏加快,同時教學內容的密度增大。因此,學生在課下必須做好復習、鞏固工作。除此之外,課堂筆記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學生的課堂學習質量??梢赃@樣說,學生的筆記與課堂知識的總結水平較教師布置的作業(yè),更能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傳統(tǒng)的教學往往忽視了對學生課堂筆記的考核。假如我們能夠將課堂的筆記考核與所布置的日常作業(yè)融合起來,改變學生對筆記的較傳統(tǒng)的觀念。在一定的程度上,要求學生在筆記的總結中融進自己的認識或是對知識的總結,并將其納入學習的考核中。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于知識的認識深度,而且可以提高學生對于課堂學習的興趣,更可以減輕學生所面臨的考試壓力。

(三)增加英語語言學的學生課程作業(yè)在權重中的分配

學??梢愿鶕⒄Z專業(yè)相關課程的需要,決定學生的課程作業(yè)權重。課程作業(yè)雖然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方法,但在各大高校已得到了一定的應用。課程作業(yè)作為建構式的測評方式,主要依據一定的教學目標,在不進行對比的情況下,使得學生按自己的語言回答課程問題。課程作業(yè)教學主要是以專題的形式展開研究的,其可以進一步地深化和拓展教師課堂教學的內容,促進學生對語言的研究水平。例如,語言理據的微探及英語的新詞變化等關于語言的專題,不但可以考查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而且能擴展教學內容。學生自主結成小組,根據教師規(guī)定的范圍,確定研究主題,通過查閱資料,運用所學的知識完成課程作業(yè)。這種形式,客觀上鍛煉了學生自主解決問題與合作的能力,較期末的考試,更能檢測出學生整體的能力。由此,考核不但要評價學生最終的學習成果,而且要多維度地對學生學習的過程進行評價。這種評價要包含對所學知識積累,搜集資料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綜合分析的能力等。另外,為了促進每位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小組的合作,最終要進行答辯或以陳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結語

高校英語語言學的課程評價內容與模式對教學具有重要的監(jiān)督和保障的作用。因此,我們要充分完善考核的模式,以促進其評定、反饋和激勵等功能的實現。高校英語語言學的課程評價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對英語語言學的評價模式進行了探索,提出了一些方法。只有重視發(fā)揮其作用,才能促進其改革,才能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培養(yǎng)出更多的專業(yè)人才。

參考文獻:

[1]康英華.英語語言學課程教學探析[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8).

篇10

關鍵詞 感嘆句 認知 儀式化 突顯觀

中圖分類號:H314 文獻標識碼:A

1英語感嘆句的語法特征

英語感嘆句結構類型是:

類型1.What+NP+S+V

類型2.How+AP(ADVP)+S+V

例如:(1)What a beautiful day it is.

今天天氣多么好啊!

(2)How interesting this is!

這多么有趣?。?/p>

(3)What a fine voice she has!

她的嗓音多么動聽??!

(4)How fast they are working!

他們工作得多么快速??!

感嘆句作為英語句型中的一個重要類型,有其顯著的特點。英語中標記感嘆語氣的詞語最主要的是how、what 和感嘆詞。how - 和what - 只能出現在句首,置于主語和其他句子成分前。這兩個詞在感嘆句中的使用規(guī)則如下:

How- 成分可在句中作狀語和補語成分。

① how- 成分在句中作狀語: 一般是how + 副詞。如:

(5) How little you realize my condition.

② how- 成分在句中作補語:一般是how + 形容詞。如:

(6) How stupid you are!

What-成分可在句中作主語、賓語、補語等成分,what +名詞或名詞短語。

① what - 成分在句中作主語,如:

(7) What a flowery track lies spread before me, henceforth!

② what - 成分在句中作賓語,如:

(8) What a day I’m having!

③ what - 成分在句中作表語,如:

(9) And what a play it had been!

2 儀式化

“語法化”這個術語是由A. 梅耶于1912年創(chuàng)造出來,被其定義為“語法屬性加于一個原來自主的詞上”。 最近十幾年來,認知和語用開始在語法化研究中嶄露頭角,其代表人物是Hopper和Traugott。近二十年來隨著類型學、語用學和認知語言學等學科的蓬勃發(fā)展,語法化在國內外語言學界都成為一個研究熱點。

20 世紀90 年代以來,從事語法化研究的學者普遍將頻率看作語法化的一個重要條件或因素?!耙粋€語法化的候選者相對于其他參與競爭的候選者使用頻率越高,那么它發(fā)生語法化的可能性就越大?!保℉aspelmath, 2001)為什么高頻度重復的結果是導致一個語言項發(fā)生語法化呢? 我們可以用Haiman 的“儀式化” (ritualization) 來概括由重復導致的相關的演變過程: “適應”( habituation)和“解放”( emancipat ion) 是“儀式化”導致的兩個重要結果。

Bybee( 2001b) 對儀式化的各種特征在語法化過程中的對應表現以及重復在語音、形態(tài)-句法和語義-語用演變中的基本作用作了更為具體的考察。與Haiman ( 1994 ) 的結論相似, Bybee( 2001b) 也認為語法化過程本質上就是“儀式化”。Bybee ( 2001b) 從突顯重復在語法化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這個角度將語法化重新定義為: 一個頻繁使用的詞匯序列或語素序列自動化為一個單一的加工單位。

3 突顯觀

認知語言學研究中的三種重要觀點之一便是突顯觀( prominence view )。突顯觀認為, 語言結構中信息的選擇與安排是由信息的突顯程度決定的。1915 年,丹麥心理學家魯賓( Rubin) 提出一種全新的認知觀――圖形――背景理論。當我們觀察周圍環(huán)境中某個物體時, 通常會把這個物體作為知覺上突顯的圖形, 而把環(huán)境作為背景, 這就是突顯原則。突顯觀認為, 語言結構中信息的選擇與安排是由信息的突顯程度決定的。突顯包括客觀突顯和主觀突顯。如果信息組織者按照事物本身的突顯性進行描述的話,在言語上就是客觀突顯,如果忽視原本突顯的事物而去關注原本非突顯的事物,在言語層面就是主觀突顯。因此,我們可以說客觀突顯是由于客觀對比而形成的,主觀突顯則是由于主觀選擇而形成的。

4 感嘆句的語法化機制

4.1 what和how的“儀式化”

疑問詞最基本的兩個意義就是傳疑和詢問,也就是說它們具有+疑問和 +不定語義特征。傳統(tǒng)語法以描述性方式詳細規(guī)定了英語倒裝句的適用范圍, 并指出英語倒裝句的形成是出于語法結構、強調等功能。而越來越多的現代語言學者們卻嘗試著從語用的角度審視英語倒裝現象, 并挖掘出了新意。根據Bybee的“儀式化”理論,如果一種話語形式經常傳遞某種隱含義,這種隱含義就逐漸“凝固”,最后成為那種形式固有的意義,這種后來的意義甚至可能取代原有的意義,語境或上下文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在 “適應”過程中,刺激的高頻重復使得反應者對刺激物的反應持續(xù)減弱, 最終導致刺激物的形式和意義被磨蝕。重復可以導致形式發(fā)生弱化,也可以獨立地使意義變得虛化。

“解放”指的是一個工具變得跟它原來的主要動機相分離, 從而自由地表達信遞功能, 并進一步獲得意義, 變成一個符號。Haiman 認為,不僅其他物種的很多信遞行為來源于原本非信遞行為的“儀式化”, 人類語言的各種現象也是在“解放”過程中獲得其來源的。

4.2 感嘆句的語序分析

用認知語言學的突顯觀來分析感嘆句的語序具有合理性。Quirk 將A. S.Hornby( 1970) 等人劃分的句子的25種句型簡化為七大句型, 即主語在前, 謂語在后。然而感嘆句并不符合SV, SVO, SVC,SVOiOd, SVOA, SVA, SVOC 這些基本句式。我們認為感嘆句是將 what+NP 或 how+AP(ADVP)從句末前置到了句首。把在正常詞序下通常較晚出現的成分移至句首,使之處于突出的位置,從而受到特殊強調,這種語法手段叫做前置。

在言語交際中, 交際者總要對自己所要表述的內容進行組織安排, 而且還要對自己認為重要的內容進行著意安排與強調。由于感嘆句違背了標準語序, 它必然帶有說話者的主觀意圖, 而這種主觀意圖必然會被聽者所重視。傳統(tǒng)觀點認為, 在句法層面上, 焦點信息通常置于句首, 因為它攜帶著最需要突顯的信息, 如Given 所言, 句首位置具有認知突顯的特征, 是人們首先注意的地方。Envist 也認為, 句首是有標記行為, 而句尾是無標記行為。因此,what+NP 或 how+AP(ADVP)的前置符合說話者突顯內心強烈感情的需要。

通過運用圖形-背景論對感嘆句的分析, 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感嘆句表面上看起來偏離了認知規(guī)律,但在本質上遵循了人類的認知規(guī)律, 是認知結構和認知過程的反映。

5 結語

綜上所述,感嘆句作為重要的一種英語句型,其語法化機制值得我們重視。通過認知語言學的視角,我們分析了what和how在語義上的演變和感嘆句語序的特點。What和how從詢問意義到感嘆意義的演變可以用“儀式化”導致的相關結果來理解;感嘆句語序的特點則通過從認知語言學的突顯觀找到合理的解釋。用認知語言學的相關理論來解釋感嘆句的語法化機制,符合人類的一般認知規(guī)律,也有利于我們進一步把握語言的特點。

參考文獻

[1] 湯斌.英語前置句型的語篇功能[J].外語學刊,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