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文化范文
時間:2023-03-16 03:54: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英語文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摘要:語言與文化密切相關,不可分割。英語學習中,尤其要加強英語文化學習,培養(yǎng)文化意識,以提高跨文化的交際能力。影響英語學習的文化因素是多方面的,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有效途徑提高英語文化意識。
一、英語文化學習的重要性
著名的文體學專家王佐良教授曾這樣說:“不了解語言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掌握語言”。文化學習必須與語言學習同步,否則文化與語言就要脫節(jié)。而文化問題比語言問題更嚴重。事實的確如此,掌握了大量的語言知識,并不意味著學會了英語。曾有學生滿臉疑惑地跑來問我“John can be relied on ,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她按字面的意思把它翻譯為“約翰為人可靠,他不吃魚且玩游戲?!笨墒?,為人可靠和不吃魚,玩游戲有何瓜葛?其實to eat no fish出自一個典故: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時代,耶穌教徒為了表示對政府忠誠,拒絕遵守反政府的羅馬天主教徒在星期五只吃魚的習慣。因此to eat no fish表示“忠誠”的意思。而to play the game和play fair同義,指在比賽中公平競爭,由此轉(zhuǎn)義為“公平對待”,“為人正直”等,這句話就可以理解為“約翰為人忠誠,他既可靠又正直?!?/p>
從上面的典故可以看出,對英語語言歷史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何其重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要想真正地了解一門語言,就必須對這一語言文化發(fā)展的歷史背景有較深刻的了解。文化意識的增強可能促進語言能力提高,反過來,它又是語言能力增強的一種反映。語言與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
英語文化的學習不能局限于對表層知識的膚淺掌握,而要對其深層把握,著眼于增強實際應用能力,特別是跨文化的交際能力。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用于交際,即使語言學習者在語言理解上不存在任何問題,其交際能力也可能因文化原因而受到限制。學習者在語言技能的學習中有意識的使用所學的文化知識,通過使用以檢驗自己對文化規(guī)則的假設并試用新規(guī)則,從中認識到自己文化素養(yǎng)的不足與缺陷。
二、英語學習中的主要文化因素
影響英語語言理解和運用的文化因素是多方面的,這兒只圍繞一些較常見的文化因素加以分析。
1.價值取向
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特有的價值系統(tǒng),對善惡美丑的評判標準也是不同的。特定的文化標準規(guī)范著人們的道德準則,行為方式。一種文化中推祟贊揚的舉止思想,在另一種文化中可能被看作離經(jīng)叛道。
以大家比較熟悉的Inpidualism一詞為例。在西方,特別是美國,該詞反映的是獨立自主,不依賴他人,個人奮斗取得成功的個人品質(zhì)。英語民族祟尚依靠個人的能力去實現(xiàn)個人利益,認為個人利益至高無上,鼓勵自我奮斗、自我實現(xiàn)。這種人生信念可從下面的這些諺語中反映出來:Every man for himself, and God for us all(人人為自己,上帝為大家);Every man is the architect of his own fortune(每個人都是自身命運的建筑師);The sky is the limit人的成就是無限的)。而在漢語文化中,人們以群體為主導,集體至上,國家至上,鄙夷爭強好勝、自我表現(xiàn)、自命不凡,即使給inpidualism戴上“個體主義”的帽子,仍然避免不了“個人主義”“自私自利”之嫌。
2.傳統(tǒng)習俗
傳統(tǒng)的風俗與習慣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傳統(tǒng)習俗的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規(guī)范存在著很大差異,體現(xiàn)在稱呼、贊揚、道謝、致歉、禁忌、對顏色的偏愛等各個方面。
以顏色為例,不同顏色在不同語言中表達的內(nèi)涵和聯(lián)想并不一樣。中國人偏愛紅色,凡逢喜慶、節(jié)日,必以紅色裝飾,象征著幸福、吉祥。在西方文化中,紅色則表示血腥、災難和危險。因此《紅樓夢》中的“怡紅公子”、“怡紅院”在英國翻譯家Hawkes的譯著中被譯作“Green Boy" , " the House‘Green Delights"而不是“the Happy Red Prince","Happy Red Court"。西方人嫉妒了不說“眼紅’,而是“眼綠(green一eyed; green with envy)",心情不好就“in a blue mood",這些有關顏色的聯(lián)想是漢語中所沒有的,不勝枚舉。
3.宗教信仰
宗教文化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由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識等所形成的文化。歐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認為世界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欣賞英語文學作品時對于西方的宗教文化尤其應予注意。例如,大學英語精讀第三冊第四單元有這樣一句話:"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ings begin to breathe",許多學生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其實這里面涉及到《圣經(jīng)》中的上帝造人一說,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并將生氣吹在他的鼻孔里,于是人就活了。文中作者將老師的工作與上帝的相類比:如上帝目睹人的成長一樣,老師目睹經(jīng)歷著學生的發(fā)展變化,寓示老師對學生的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英語學習中除了會遇到大量有關西方宗教的習語典故,還會經(jīng)常接觸到有關西方節(jié)日慶典的內(nèi)容,這些節(jié)日有很多和宗教密切相關,比如圣誕節(jié)(Christmas )、復活節(jié)( Easter) ,感恩節(jié)(Thanksgiving)等等,需要了解其起源,其紀念意義和特點,以及慶祝方式,以更詳細地了解西方人們的生活習俗。
4.神話傳說
不了解西方社會的神話,特別是希臘羅馬神話,就難以了解西方社會的文學藝術,也就難以全面地掌握其語言。英語語言中充滿了源自神話傳說的習語、典故,在一定程度上大大豐富了英語詞匯的內(nèi)涵,使英語語言豐富多彩,趣味無窮。
如自愛、自戀(narcissism)一詞,典出于希臘神話中的美少年Narcissus; Narcissus因愛戀自己水中的影子而淹死,化為水仙花(narcissus )。在西方,人們將“無端的猜疑”,說成是“Sus戶cion of Procris"。這也是源于古希臘的一個神話故事:普羅克麗斯(Pmcris)是狩獵女神阿耳武彌斯的侍女,她同勇敢的獵人塞發(fā)魯斯(Cephalus)結婚后夫妻恩愛,但受到黎明之神奧羅拉(Aurora)的挑拔,而無端懷疑丈夫不忠,另有情人,被丈夫誤傷而死,從這個故事中就出現(xiàn)了詞語," Sus戶cion of Procris"。還有許多短語來自神話故事,如:the sword of Damocles(危險臨頭),to work like a Trojan(勤奮地工作)、ambitious as Phaeton(雄心勃勃)等等,給英語語言的表達增添了及其豐富的素材,提高了其表現(xiàn)力。
5.政治軍事
在英語文章中,或是報刊文摘中經(jīng)常會有有關政治軍事的詞匯出現(xiàn),此類詞匯影響深遠,在國際交往過程中文化交往越來越具有政治意義,更要對這類詞匯文化內(nèi)涵引起高度重視。例如,2002年1月29日,美國總統(tǒng)布什在他的《國情咨文》中,多次使用了“邪惡軸心”( axis of evil)一詞來指責伊朗、伊拉克和北朝鮮三國,稱他們?yōu)椤巴{世界和平的邪惡軸心”。evil和Axis這兩個詞都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圣經(jīng)》上把魔鬼撒旦稱作“the Evil One"。而“the Axis’,則是二戰(zhàn)期間對由德、意、日三國組成的軸心國的稱呼。把伊朗、伊拉克和北朝鮮定性為“邪惡軸心”,在觀念上就把它們置于與大部分西方人敵對的立場上;同時又爭取了二戰(zhàn)期間遭受納粹蹂廂的廣大國家和民族的人心,客觀上起到了動員和宣傳的作用。
三、英語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途徑
英語文化不可能自然習得,它必需通過學習才能獲得。學生對英語文化學習應持積極態(tài)度,并注重積累,逐步掌握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的內(nèi)涵。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方法很多,不妨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充分利用英語教材
雖然不同的學校使用的英語教材有所不同,但不論是何種教材都包含著某種形式的文化內(nèi)涵,例如信息性、描寫性的課文材料,寫實的小說、視聽材料等。以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一冊為例,有關于美國學校教育體系的(Unit 1&Unit 8 ),異域世故人情的(Unit 2,5&Unit 7 ),西方公眾的科學態(tài)度的(Unit 3 ),西方人們的生活觀念(Unit 4 ),以及科學發(fā)現(xiàn)的(Unit6)等等。借助篇章的形式,介紹豐富翔實的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了解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拓展視野,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而現(xiàn)有的大學英語聽說教程通過真實的情景、地道的語言和多樣的文化背景的提示與介紹更是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的快速便捷的窗口。通過看、聽這些材料,學生能夠從中了解西方國家的生活方式、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念等,了解和學到許多與英語文化有關的語言交際的方法和手段,從而提高英語文化意識。
2.充分利用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提高文化知識、培養(yǎng)文化意識的主要方式。教師在教學中,一般除了挖掘教材里的文化內(nèi)容以外,還會適時給學生補充與教材文化內(nèi)容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這些背景知識的缺乏也會造成英語學習上的困難。例如,學生若不了解英國三個重要的生日:十八歲(成年)、七十歲、一百歲,就會對《大學英語》精讀第一冊第三課“The Dinner Party”中“After all, eighty was a special birthday, another decade lived or endured just as you chose to look at it.”這句話難以理解:為什么八十大壽非同一般?為什么說活了或熬過了十年?
在課堂學習中,很多學生注意力常集中在詞句的理解和記憶上,重語法、輕文化,重語言能力、輕交際運用的現(xiàn)象普遍而長期存在,學生較少注意老師所講授的文化知識。其實在英語學習中,大量英語單詞、成語、句式表達都和英語文化密切相關,所以在課堂學習中應注意老師所介紹的文化意義,提高對英語詞句的理解和運用。
3.課外大量閱讀
學習和掌握外國文化僅靠有限的課堂時間是遠遠不夠的,學生要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各種渠道擴大自己的英語文化知識。學生在課外應大量閱讀英語報刊雜志。這些報刊雜志信息既新又快、內(nèi)容廣泛,包括時事新聞、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材料,圖文并茂,引人人勝,它們的語言是實際生活中語言的真實反映,為學生學習英語文化知識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還應充分利用圖書館的文學作品,不管是西方文學名著,還是有關西方世界的文化歷史、典故、名人軼事、重大科技發(fā)明等的書籍,廣泛的閱讀,并留心去積累有關背景習俗、社會關系等方面的知識,體會英美文化與漢文化的差異,從而為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奠定扎實的基礎。
4.充分利用現(xiàn)代設備和網(wǎng)絡資源
在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中,利用多媒體方式,利用英美原版影視、錄音、圖片等手段,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不僅可以學到標準、地道的英語表達方式和基本語言知識,還可以接觸到大量有聲與無聲、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背景知識,學到許多與文化有關的非言語交際的方法和手段。大部分電影或錄像片的內(nèi)容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某個側(cè)面的縮影,通過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與動態(tài)的表演,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彌補了書本知識僅有文字的不足。而網(wǎng)絡資源的合理使用則能夠讓學生最大限度、最大范圍地接觸到實際運用中的英語文化知識。還可以參加網(wǎng)上用英語進行的交流活動,把自己融人一個真實的英語世界去感受英語文化。
5.創(chuàng)設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
了解西方文化的最直接方式就是與西方人直接接觸,在真實語言環(huán)境中學習文化知識,感受西方文化的特色。很多的大學里都有外籍英語教師或英語國家的留學生,學生可以尋找機會,與他們面對面交流,通過直接接觸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學生還可以經(jīng)常舉辦英語小品、話劇表演,或是營造特定的文化氛圍進行角色扮演,通過創(chuàng)設真實的英語交際情景,擴大實踐的途徑,增加親身體驗的機會,使自己對英語文化具有真實的感受,增強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
6.在與漢語文化的比較中學習了解英語文化
學習外語的學生常犯文化方面的錯誤,究其原因,除了未處理好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更重要的原因是對本土文化和目標文化的差異缺乏了解。比如,中國人認為膽小的是老鼠,故有“膽小如鼠(as timid as a mouse)”之說;但英語民族卻認為兔子是膽小的象征,故而英語常說as timid as a here(膽小如兔)。再如,中國人表示不顧一切干到底的決心,會說“破釜沉舟(burn ones boats ) ",英語中有對應的但卻完全不同的表達“to throw one’。hat into the ring",原指斗士在參加競賽前先把帽子丟在競技圈內(nèi),表示一爭高低的決心。由此可以看出,文化的比較學習不只有助于了解文化差異,同樣有助于語言能力的提高,通過比較它們與漢語文化的異同,學生既可學到生動的語言與文化知識,提高對漢語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又可加深對西方文化的認知,避免用自己的文化習俗、行為模式去要求別人。
篇2
【關鍵詞】隱喻 文化教學 英語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33-0077-02
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手法,更是一種認知方式。我們的思維和行為的一般概念系統(tǒng)從本質(zhì)上講都是隱喻。隱喻的這種認知本質(zhì),為我們的外語教學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一 隱喻及其主要內(nèi)容
1.對隱喻的傳統(tǒng)理解
人們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都將隱喻認定為一種修辭手法。亞里士多德認為,隱喻是用一個詞代替另一個詞來表達同一意義的語言手段和方法,隱喻的主要功能是修辭。古羅馬昆體良認為所謂隱喻是一個詞去代替另個詞的修辭手法。他們都將隱喻看成是詞語層次上的一種修辭方式,一種附加的、可有可無的裝飾,同時都認為隱喻就其結構和形式而言都是正常語言規(guī)則的一種偏離。比如說,Mary is a flower這句話中,是用flower來代替a beautiful woman這一直接說法的。20世紀30年代至70年代,以理查茲和布萊克為代表提出了隱喻互動理論。他們認為隱喻是一種意義的創(chuàng)造過程,是兩個主詞的詞義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他們對隱喻的研究已突破了修辭學的詞匯層次,把隱喻看成是一種語義現(xiàn)象,并放到了句子的層面進行考察。此后歐美學者對隱喻的研究出現(xiàn),最有名是萊考夫和約翰遜出版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在書中作者將隱喻納入人的行為活動、思維方式、概念范疇、語言符號等領域進行全面的考察,標志著人們對隱喻的全新認識。
2.現(xiàn)代隱喻的主要內(nèi)容
萊考夫和約翰遜認為,隱喻的實質(zhì)是通過一類事物來理解和經(jīng)歷另一類事物。我們進行思考和行動的日常概念,在本質(zhì)上就是隱喻。從該定義我們可以知道,隱喻是人類的一種認知,人們依賴隱喻去認識和理解其他事物、形成概念,同時隱喻也是人類認識世界的結果和工具。我們知道,人的認知總是由近而遠、由淺到深、由具體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這個過程必然伴隨隱喻,進而達到認識和解釋事物的目的。例如head(頭)是具體的身體器官,是各個器官中位置最高的,起著控制全身的作用。由于頭的這種地位,因此在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人常被喻為頭。例如heads of the states(首腦),head of English department(系主任)。head又是人類的思維器官、人體決策最高層,同人類的智力直接相關,因此人們用它指頭腦、聰明才智。如He has some queer notions in his head(他有許多奇怪想法)。單詞head的意思從“頭”到“首領”“才智”的這種由具體、近的含義引申到遠的抽象含義的過程正是人類隱喻思維的結果。
二 隱喻與文化的關系
1.隱喻體現(xiàn)了人類思維的共性
隱喻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在其語言中的體現(xiàn),是語言與文化之間的結合點。人類認知經(jīng)驗具有的某種共性和他們賴以生存的客觀世界的相似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理解隱喻現(xiàn)象提供了物質(zhì)基礎。隱喻認知的共性表現(xiàn)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運用隱喻去認知和理解隱喻語言,不同語言中會存在相同、相近的表達。例如:在表達time這一抽象概念時,英語中很多語句都是通過time is money這個隱喻概念來建構,如:I’ve spent an hour doing the dishes. You’re running out of time. You’re wasting your time. The flat tyre cost me an hour. I lost a lot of time when I got sick.等。從上述語句中不難發(fā)現(xiàn),與金錢有關的詞語如spend(花去)、run out of(用完)、waste(浪費)、cost(花掉)、lost(失去)等用在了表達時間這個概念上,人們是通過用比較具體的形容金錢的詞語來理解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這一點和我們漢語對于時間概念的建構和理解是一致的。這樣具有某些共性的認知方式的隱喻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提供了基礎。
2.隱喻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
語言是社會文化的載體,人類與客觀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積累知識經(jīng)驗是以語言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任何一種語言的隱喻都反映了使用這種語言的人的思維方式和社會文化特征。由于地理環(huán)境不一樣,再加上所經(jīng)歷的歷史和文化不同,對客觀世界的體驗也不會完全相同,從而產(chǎn)生了不同民族在使用隱喻上的差異。所以在理解這樣的隱喻時,就會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造成一定的困難。例如:英漢兩個民族都有養(yǎng)狗的習慣,同樣是以狗作為喻體,但兩種文化表出來的對狗的情感態(tài)度截然不同。在漢語文化中,狗這個詞大多數(shù)含貶義,如:“狗急跳墻”“狗仗人勢”“走狗”等。然而在使用英語的國家,與狗相關的詞語大多數(shù)是正面的或是中性的,如:a lucky dog(幸運兒),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my old dog(我的老朋友),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論功行賞)。由此可見,不同文化間隱喻概念及其建構有著不同之處。
3.隱喻與文化相互促進、相互制約
所謂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涉及很多方面,大到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小到一切社會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思維方式、語言方式等。文化主要是指精神財富,如:文學、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教育、科學等。隱喻從文化中產(chǎn)生,文化在我們理解客觀世界時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又限制了隱喻的選擇,不同的文化模式對隱喻的不同理解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但隱喻不是消極地受到文化模式的制約。隱喻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因為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在本質(zhì)上還是一種認知模式,是人類理解周圍世界的一種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如果一個隱喻為大多數(shù)人認可并廣泛使用,那么就變成了人類日常概念系統(tǒng)的一個組成部分。而這些帶有隱喻的日常概念反過來又影響人們的思維和行為,人們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這些隱喻來表達思想,分析、解決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隱喻在構建一定的文化模式時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例如,the mouth of the well(井口),the leg of the table(桌腿),the foot of the hill(山腳)這些本來用于描寫人的詞語mouth,leg,foot等用在井、桌、山等詞語上來說明具體的位置和部位。人們并沒有意識到這是在使用隱喻,因為我們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已習慣成自然了,而且人們也用這些概念去認識周圍世界以獲得新的知識??傊?,隱喻和文化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lián)系,它們相互促進、相互制約。透過隱喻,可以了解整個文化體系,包括社會價值觀、人生觀、思維模式等。同時文化又是通過隱喻認識客觀世界的,文化具有隱喻性。
三 隱喻理論對英語文化教育的啟示
由于隱喻和文化有著非常緊密的關系,為了了解英語的文化背景,對其隱喻機制的深入了解就顯得十分必要。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文化既有共同點,也有差異性。這種差異性表現(xiàn)在語言中主要是每種語言都帶有自己的文化特色。這種文化特色也反映在隱喻中,許多隱喻都會打上該民族獨特文化的烙印。如果不能準確了解隱喻所包含的文化內(nèi)涵,就難以正確理解其含義。外語學習者自身帶有所屬民族和個人的認知經(jīng)驗,外語學習必然涉及兩種語言模式和認知方式,就外語而學外語是不會取得成功的,因為學習外語從某種意義上正是學習另一個民族的認知經(jīng)驗和思維方式。從隱喻角度看,外語中的文化教學是十分重要和有必要的。
一個民族的語言是這個民族長期認知的結果,要做到用英語思維就要了解目的語隱喻認知的來龍去脈。就語言形式而言,隱喻存在于詞匯、句法、篇章等各個層面。英語學習過程本質(zhì)上是一種心理認知過程,并用該體系認知、感受、闡述同一個物質(zhì)世界。在實際英語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摒棄那種把英語純粹當成一種知識來對待,教師應了解中國文化與英語所代表的西方文化在認知方面的差異,并以恰當?shù)牟呗院图记蓪⑽幕R與語言教學,特別是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
具體來說,英語思維方式主要體現(xiàn)在單詞的詞義和具體用法以及一些語法現(xiàn)象上,教學中教師必須挖掘文化信息,揭示詞義、語法的文化內(nèi)涵。例如,英國是個海洋國家,所以許多詞匯、語言表達方式都跟海洋生物及運載工具有關,知道這點就不難理解像to miss the boat(錯失良機),you can’t make a crab walk straight(本性難移)這些句子。這些具有獨特內(nèi)容的詞語、習語成為英語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文化,見證著她的發(fā)展歷史,折射出該民族的性格。英語中這些詞語的覆蓋面很廣,從人類到自然、從動物到植物、從數(shù)字到顏色、從稱謂到性別等許多方面。
總之,在外語教學中要重視文化的教學,在實際教學中應把英語教學與文化教學聯(lián)系起來幫助學生從文化的層面去理解、學習外語。
篇3
英語文化教學涵蓋方方面面,從最初的如何稱呼別人,如何打招呼,到如何拜訪、接客送客、約會、告別,還有致歉、用餐、助人、交朋友等等。這里我們舉以下幾個方面的例子來說明在中職英語教育中應注意哪些文化差異,從而在教學中滲透給學生相應的文化背景。
(一)寒暄(Greetings)寒暄不論在中國文化還是西方文化中都是人與人交流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遇到熟人或陌生人我們都免不了跟別人寒暄,在中國文化中,我們經(jīng)常用到的寒暄語是:“吃飯了嗎?”“到哪里去呀?”這些都是很親切、隨意的問候而已,其實并不是等待對方真正回答問題。而英語文化中這幾個寒暄語卻意義不同。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說:“Haveyouhadyourmeal?”表示的是該男子對女子有意,想約她吃飯。至于“whereareyougoing?”這樣的問候語在英語文化中會被認為是打探他人的隱私,這就是犯了文化錯誤(culturalmistake)了。英美人常用的寒暄語有: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Hello;Howareyoudoing?Howareyougettingon?回答可說:Verywell/Notbad/Fine.還要注意的是西方文化中,他們不僅會跟熟人打招呼,也會跟迎面而來的陌生人說一聲Hi。筆者認為在當今社會,我們也不妨像這樣給陌生人以問候。
(二)美與丑(Beautyvs.Ugliness)對于同一個東西,中西文化審美標準不同。Oneman’smeatisanother’spoison(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前面已經(jīng)舉過“狗”這個詞的例子。下面我們來看“孔雀”。在漢語文化中,孔雀是“美麗”“吉祥”的象征,孔雀開屏更是寓意著大吉大利。而在英語文化里,孔雀(peacock)象征著“炫耀”“虛榮”等義,英語會說asproudasapeacock(驕傲得像孔雀一樣),asvainasapeacock(虛榮得像孔雀一樣)。其他的形象如“龍”、“喜鵲”、“老鷹”等在中西文化中都有不同含義。在具體教學中也應該注意區(qū)分。
(三)紅與黑(Redvs.Black)對于一個不了解英語文化背景的人來說,大抵會把blacktea翻譯為黑茶而非紅茶,把brownsugar翻譯為棕糖而非紅糖。再如翻譯“青衣”和“青天”時,同是一個“青”字,英語要翻譯成blackdress和bluesky。對顏色的喜好也反映在各自的生活習俗上。中國人的“紅白喜事”中,“紅”代表喜慶,而“白”指代的是葬禮,對應到英語文化中,就是“白黑喜事”了,因為他們結婚時多穿著白色婚紗,而參加葬禮時多穿黑色衣服。
二、中職英語教育中的文化滲透方法
1、教材與文化背景相結合。也就是在教學的過程中遇到相關的文化背景就要立即給學生補充;
2、定期給學生進行文化專題的補充。如每周末給學生進行一堂特定內(nèi)容的文化講座(茶文化、餐桌文化、禮儀文化);
3、用文化來吸引學生注意力和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可以利用放映有文化內(nèi)涵的英文電影、播放英文歌曲等方式來起到讓學生在放松之余又能了解文化的作用;
4、組織學生進行跟文化相關的活動如排演小話劇、做一個minilecture等方法,讓學生親自找話題并實踐往往事半功倍;
篇4
隨著商務英語的用途越來越廣泛,其文化培養(yǎng)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語言與文化之間相互關聯(lián),文化是語言的重要影響因素,了解語言必先從文化開始。商務文化是語言多年來的沉淀,了解商務文化不但要通過相關書籍,還要深入語境之中,注入英語文化了解要通過進入英語國家了解語言的本質(zhì)。對于多數(shù)英語教學來說,教師具有專業(yè)教學技能,但卻缺乏對于商務文化背景的理解。商務談判更是關系企業(yè)的相關知識,但教師的這部分能力明顯存在缺失。因此,提高教師的商務文化意識,并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培養(yǎng)成為教學的主要任務。“英語+商務”是目前各院校的主要教學方式,但由于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對于商務與英語之間的關聯(lián)性認識不深,造成學生的誤解。商務英語教學中,文化意思的缺失、文化與語言之間的相互脫離都是商務活動失敗的主要原因??傊幕庾R影響商務英語的應用。培養(yǎng)商務文化要從不同國家的習俗入手,從根本上認識到文化與語言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推進英語教師的實踐培訓,在具體實施中的策略如下。
二、基于商務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與的高校英語教學策略
(一)增強商務教師的文化意識與教學能力
基于商務英語學習中文化的重要性,應在教學中強調(diào)文化滲透。教師作為教學主體,其對語言文化的掌握和認識是影響教學的關鍵因素?;诖耍虅沼⒄Z教師必須不斷進行知識更新。在知識文化上,要多了解最新的語言文化,對影響語言的文化因素進行具體的分析,減少教學中文化對語言的制約因素。另外,高校要為教師提供企業(yè)培訓的機會,從而使其認識商務談判流程,促進教學的順利進行。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能力的應用,如何將商務知識與其文化因素結合起來將對英語教學起到?jīng)Q定性的作用。校方要重視商務英語教學,為社會輸送專業(yè)的人才,其主要方法在于為教師提供跨文化交流機會。語言具有實踐性,只有在民族氛圍下,語言交流才能減少錯誤,減少相互之間的誤解。最后,商務英語不僅是一種語言,更是一種交流方式,因此涉及到禮儀、交際目的、企業(yè)管理以及營銷策劃等,只有實施的系統(tǒng)的教學策略才能促進商務英語實用性的提高,促進學生商務談判能力的提高。
(二)轉(zhuǎn)變應用觀念,加強文化導入
傳統(tǒng)的商務英語教學與基礎英語教學并無差別,并為意識到文化導入的重要性。為改善這一現(xiàn)狀,應增強對商務文化的滲透,將培養(yǎng)綜合性人才作為商務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文化因素在商務交際中起著不可代替的作用,教學中要重視與語言相關的經(jīng)濟因素、政治因素以及教學體制之間的聯(lián)系。在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革,從根本上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其提供商務談判的模擬課堂,使其成為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則要成為學生文化學習和了解的引導者,同時在教學中注重合作教學、案例分析等教學方式的應用。實踐證明,只有學生參與到具體的環(huán)境中,才能對知識和文化有深刻的認識,在學生參與過程中,教師應滲透對商務文化沖突的分析。交際要以理解為前提才能減少誤會,學生作為主體,應不斷激發(fā)其語言背后文化的興趣,從而使其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在企業(yè)相關商務事件的處理中提高其商務問題處理能力,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
(三)構建校企合作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
商務英語不是一個獨立的學科,事實上其發(fā)展與國家的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之間都具有一定的關系。社會的多樣性也決定了其對綜合性人才的需求增加,學校在培養(yǎng)文化意識上始終受到經(jīng)濟因素的影響,為提高教學效率,并且降低學校的經(jīng)濟壓力,應建立校企合作的模式。通過與企業(yè)的合作,一方面為企業(yè)輸送人才,降低其人才招聘成本。一方面,通過企業(yè)為學生的就業(yè)機會,使學生真正進入商務環(huán)境中,了解商務談判環(huán)節(jié),掌握商務談判技巧,產(chǎn)學研結合策略是商務英語教學中新的研究方式。但產(chǎn)學研是在校企合作基礎上的進一步發(fā)展,產(chǎn)學研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教學目標,從而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調(diào)整,提高其合理性。同時,校企合作應盡量選擇自身的外資或者中外合資企業(yè),使商務英語得到應用。校企合作還體現(xiàn)在學校邀請專業(yè)的商務談判人員進入學校,為學生講解商務談判的流程,增強學生對于英語文化的理解。但就目前看,我國在校企合作上,尤其是在企業(yè)人員進入校園的講座上,基本流于形式,其積極作用并不明顯。在專業(yè)設置上,也缺乏對課程時間、內(nèi)容的正確設置,導致專業(yè)商務英語人才的缺失嚴重。
三、總結
篇5
【關鍵詞】隱私 跨文化交際 價值觀
一、隱私與英語習語
人們常說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英語習語體現(xiàn)了講這種語言的人們的思想情感表達方式和文化價值取向。重視個人隱私的英語習語最有代表性的莫過于這一句:An English man’s home is his castle. (英國英語:英國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或者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 (美國英語:一個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這條習語折射出人們十分看重個人隱私權,強調(diào)個人空間的神圣不可侵犯,一個人在屬于自己的地盤上擁有絕對的自由。
英語另外一條習語和中國的俗話不謀而合: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英國英語:隱私;不可外揚的家丑),或者a skeleton in the closet (美國英語:隱私;不可外揚的家丑)。每個人都有不愿意讓外人知曉、擔心被居心不良的人利用的隱私,這樣的習慣用語反映了人們保護個人隱私的強烈意愿。
美國文化強調(diào)獨立性,在這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人,獨處對他們很重要。這種不愿意受到干擾的需求,在日常用語中得到印證。當他們需要自己一個人靜一靜的時候就直接告訴身邊的人:I need some time to myself. (我需要一些留給自己的時間),I need some time alone.(我需要一些獨處的時間),或者Leave me alone. (別打擾我) 。美國人看重自己獨處的自由,從這些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可見一斑。
二、隱私與社會行為準則
保護個人隱私、尊重他人隱私,已經(jīng)成為社會行為規(guī)范。比如英語文化背景的人在交談時,兩個人不會靠得太近。排隊等候時,也刻意與前面和后面的人保持一米的距離,如此可以較好地保護個人信息,比較不容易遭到竊聽、窺探。在公共場所,人們有意識地壓低說話聲音,父母經(jīng)常提醒自己的孩子不要高聲講話。這些不成文的社會行為準則已經(jīng)成為一種全社會的約定俗成,人們都會自覺遵守。這些規(guī)矩既是一種禮儀,也是一種文化,它體現(xiàn)了人們對個人隱私的重視和對他人隱私的尊重。
美國人在社交時顯得比較隨和,第一次見面就讓別人直呼其名。不了解美國人的隱私意識,會誤以為他們真的毫無顧忌、無所不談。實際上,當話題一旦涉及個人隱私,或者問題已經(jīng)觸到底線,他們的態(tài)度就會逆轉(zhuǎn),并且當即告訴你他不想談這個話題,或者直截了當?shù)卣f這事與你無關。
三、隱私與職業(yè)道德
從事醫(yī)療、法律等行業(yè)的人士,都必須遵守保守患者和當事人秘密的準則。比如新醫(yī)生執(zhí)業(yè)前保證遵守醫(yī)生職業(yè)道德守則的希波克拉底誓言(The Hippocratic Oath),無論是現(xiàn)代流行版本還是美國醫(yī)學生誓言,都特別提到要保護患者的隱私。在現(xiàn)代版的誓言中涉及尊重患者隱私的句子如下:
I will respect the privacy of my patients, for their problems are not disclosed to me that the world may know. (我將尊重病人的隱私。我知道病人告訴我的有關他們疾病的情況別人不應該知道)。
在美國醫(yī)學生誓言中有相似的內(nèi)容:I will respect the secrets which are confided in me, even after the patient has died; (我將尊重寄托予我的秘密,即便病人已經(jīng)故去)。
當律師和人之間的關系一旦成立,他們之間的交流就受到法律的保護。律師沒有得到當事人的授權之前,不得公開任何交談內(nèi)容。如果律師泄露了當事人的隱私,隨意披露案情,那他就違背了職業(yè)道德,輕則被吊銷律師執(zhí)照,重則被追究法律責任。
四、隱私與立法司法
早在1890年,美國學者就提出了隱私權的概念,隨后美國有關法律認定隱私權是一項重要的民事權利,甚至是一項憲法賦予的權利。為了有效地保護個人隱私權,有些國家通過立法的形式保證個人隱私的安全:如何當事人在自己的空間里,其個人安全受到闖入者的威脅,法律允許他有權利采取任何形式進行自衛(wèi)。這個空間可以是自己的家里,自己的工作室、酒店房間、電話亭和私家車里。這項法規(guī)被稱為“城堡法”(Castle Law) 或“城堡原則” (Castle Doctrine),暗合了前面介紹的那條“家就是城堡”的習語。政府從立法司法的層面來保護個人隱私,使個人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五、隱私與文化價值觀
隱私意識和一個國家的歷史傳統(tǒng)、倫理觀念、文化習俗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美國人的隱私意識,根植于美國文化核心價值觀。美國人信奉的individualism (個人主義) 注重個人的獨立自由,每個人必須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保護隱私對于美國人而言就是保護個人自由,自由是隱私的基礎,而獨處則是自由的一個基本范疇。
由于privacy和individualism這個單詞很難在中文中找到對應的表達,在英語語境中原本中性的表達,翻譯成漢語的“隱私” 和“個人主義”后,略帶點貶義的色彩。中國文化重視和諧與統(tǒng)一,強調(diào)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個人必須服從整體,漢語承載的是集體主義文化,因此,在翻譯時很難找到百分之百的對應。
六、結語
隱私的概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隱私的內(nèi)涵和外延都受制于各國文化傳統(tǒng)、價值觀念、民風民俗等諸多因素。文化的差異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孰優(yōu)孰劣的問題,在全球一體化的時代,現(xiàn)代人應該學會欣賞文化的多樣性,了解多元的世界,更好地看清自己,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參考文獻:
篇6
一、文化內(nèi)涵中對于他人的尊重意識
如果要說起英語文化與我們本土文化的最大差異,最典型的一個要點可能就在于對于人的尊重意識。中國文化對尊重的界定與西方文化可能有一定的差異,在人和人的相處過程中我們更強調(diào)對于他們的關愛,有時候關愛可能會有點過度,界限沒有把握好,這就容易對他人的隱私有所侵犯。與此不同,在西方文化中非常強調(diào)對于他人的尊重,尤其是對于他人隱私的尊重,這個與我們本土文化是有較為明顯的差異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讓學生對于這一點有更充分的認識,只有真切地體會到英語文化中的價值取向,才能更好地理解與掌握這門語言。
《Friends》是和學生實際生活較為貼近的一個章節(jié),這一章節(jié)的教學過程也能夠很好地向?qū)W生們滲透英語文化價值取向。課堂上我給學生們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境:假如你的好朋友最近郁郁寡歡,你感覺他心事重重,而且從別人口中你了解到他最近有事情發(fā)生,但具體是什么事情你并不知道,面對這樣的情況你會怎么做?很多學生脫口而出:向他問問啊,看看他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也有學生說:可以向其他同學打聽一下。大部分學生想到的都是去探究到底發(fā)生了什么。面對學生們的想法我并不意外。這是一個很好的教學契機,也是中外文化的差異所在。我告訴學生們:在英語文化價值中,對于他人的尊重意識是很重要的,尤其是他人的隱私部分。如果別人沒有主動對你說,即使是你的好朋友,你也不應當問個不?;蛘咚较麓蛱剑@都是對于他人隱私的冒犯,也是對于他人的不尊重。學生們聽到我的闡述后表現(xiàn)的有點意外,然而,這番話也讓他們覺得受益良多,很多學生借助這個小例子對于英語文化也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二、文化內(nèi)涵中對于戰(zhàn)勝困難的意識
對于戰(zhàn)勝困難的意識是英語教育中文化內(nèi)涵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在英語文化中對于個人意志是十分看重的,鼓勵人能夠克服困難、不斷挑戰(zhàn)自我,最后能夠憑借自己的努力戰(zhàn)勝困難。這是一種很寶貴的品質(zhì),也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向?qū)W生滲透的文化理念。
《Teenage problems》是一章很有針對性的教學內(nèi)容,在課堂學習進入尾聲時,我和學生們展開了一次對話,同樣是處于teenage的初中學生們,我讓他們分別談談自己遇到的很讓人困惑的問題。有些同學羞于開口,也有學生十分大膽。有的學生說他對于英語學習始終有障礙,不知道如何能夠提升,也有學生說自己臉上有青春痘,這個讓他很困擾甚至很自卑。學生們坦誠地說出自己遇到的各種青少年階段的問題。在學生們表述完后,我會立刻給予他們鼓勵與支持,告訴他們想要讓問題得以解決,首先需要的就是具備戰(zhàn)勝困難的決心和意志。我將這種重要的理念不斷傳達給學生,這個過程也是英語教育的文化內(nèi)涵的傳播。
三、文化內(nèi)涵中對于他人的關愛意識
在英語文化中很強調(diào)對于他人的關愛意識,關心他人的生活、關心他人的感受是一種美德,也是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應當更深入體會的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在英語文化中是很尊重個體隱私的,對于他人不愿意提及或不愿意談論的話題如果對方還是一味的提及就顯得不太禮貌,很多人會誤以為這是人和人之間的冷漠,其實不然。英語文化內(nèi)涵中對于人的關愛還是很多的,教師應當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點,應當在教學過程中讓這一文化內(nèi)涵有更好的體現(xiàn)。
篇7
關鍵詞:Apple 文化內(nèi)涵 詞匯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170
Apple,中文意思是“蘋果”,是常見的水果。但是將“Apple”放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它就蘊含了不同的文化意義。語言不僅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活動,而且為了適應不同時期人類的需要,人們又不斷賦予語言以新的含義和用法,經(jīng)過長時期的積累,語言中某些詞匯的文化涵義便愈加豐富。本文從“Apple”一詞著手,挖掘其在英語國家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
1 “Apple”與《圣經(jīng)》
《舊約?創(chuàng)世紀》中記載了撒旦引誘夏娃偷吃智慧果的故事,夏娃抵擋不了“禁果”帶來智慧的誘惑,不顧上帝的叮囑,不僅自己偷吃,還給亞當分享。正巧這時,上帝叫他們,亞當驚慌失措只好將“禁果”整個吞下去,不料卻哽咽在咽喉處,從此,永遠在頸前留下了偷吃“禁果”的“罪證”,這也成了男性的“喉結”。因此,“喉結”在英語中被稱為Adam’s Apple[1]?!妒ソ?jīng)》中的“禁果”人們普遍認為是蘋果,所以,許多基督教徒認為人類始于蘋果。
《舊約?創(chuàng)世紀》中,Sodom(多瑪)是古代死海附近的城市,那里的人們驕奢逸,罪孽深重,因此上帝降火燒毀了這座城市,城市中的一切化為灰燼,但那片焦土長出的蘋果樹,其果子非常誘人,但人們一摘就冒煙成灰。所以,“Apple of Sodom”或“Dead sea apple”常比喻“華而不實,虛有其表的事物”[2]。
《舊約?圣經(jīng)》中耶和華用“the apple of my eye”來描述他最愛的以色列孩子們,所以現(xiàn)在用“the apple of the eye”來比喻像愛護自己眼珠一樣愛護最心愛的人或事物。
2 “Apple”與神話故事
希臘神話故事中記載到天后赫拉(Hera),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a)和愛神阿芙羅狄(Aphrodite)為爭奪一只 “給最美的女神”的金蘋果的歸屬權,找到特洛伊(Troy)國王的兒子帕里斯(Paris)來裁判誰是最美的女神,赫拉許諾帕里斯占有財富和權力,雅典娜許諾他得到武力和智慧,阿芙羅狄許諾他擁有世間最美麗的女子,帕里斯最終將金蘋果判給了阿芙羅狄。為此,赫拉和雅典娜對特洛伊人懷恨在心,發(fā)誓要報復特洛伊人,最終導致了特洛伊戰(zhàn)爭(Trojan war),由此衍生出“an apple of discord”,含義為“爭斗之源,分歧和爭執(zhí)”[3]。
3 “Apple”與英美人生活
早在美國殖民地開發(fā)時期的新英格蘭,移民生活異常艱苦,一個殖民者的妻子有這樣一個習慣:在新的一周開始前,先烤七個蘋果餡餅(apple-pie),放涼后在放在食品架上,星期一吃的放在第一格,星期二吃的放在第二格,依次擺放,這位家庭主婦總是整齊有序的放著他的餡餅,因此, “in apple-pie order”比喻“井井有條,整齊有序” 。蘋果餡餅(apple-pie)是一種典型的美國食物,它是在正餐后很多美國人人都喜歡的甜點,所以就有“as American as apple pie”(地道的美國人)來形容一個人在思維方式和行動上具有典型的美國人特點。英美國家的人早餐一般都是牛奶,雞蛋,面包,晚餐后的甜點一般都是用蘋果做成的,所以“from the egg to the apple”表示“自始至終”[2]。上世紀20-30年代,爵士樂在美國非常流行,有個爵士樂歌手這樣唱:There are many apples on the success tree,but when you pick New York City,you pick the big apple他把紐約比喻成一個可以賺大錢的城市,后來,一群爵士樂隊人經(jīng)常到各地演唱,他們把每一個要去的城市都描述為蘋果,演出賺錢就是去摘蘋果,當時紐約是城鎮(zhèn)中賺錢最多的城市,自然也就成了“The big apple”。1971年,紐約市政府為發(fā)展旅游業(yè),將“The big apple”作為紐約的別稱,意為“好看又好吃,人人都想咬一口”之意[4]。
4 “Apple”與英語中的俗語、俚語
語言是文化形成和發(fā)展的前提,文化的發(fā)展促進了語言的豐富和完善,而語言中的詞匯最敏感的反映了名族文化的發(fā)展和變化,在英美國家歷史發(fā)展過程中,“Apple”一詞喻意也不斷擴展,承載的文化內(nèi)涵也不斷豐富?!癆pple”與某些詞聯(lián)用可用來指人,如:“apple-polish”最初來自于1925年美國的一些小學校,有些學生經(jīng)常在教師的桌上放一顆擦得光亮的蘋果,作為送給老師的禮物,表示對老師的尊敬和感激,但后來有些學生以此討好老師,希望老師對他們差勁的作業(yè)不計較。1935年,“to polish the apple”開始通用[4],在社交場合廣泛運用,表示“討好,奉承,諂媚”其名詞“apple polisher”(也可用“apple shiner”表示)成了“馬屁精”; “smooth apple”指“自認為溫柔或迷人的人”;“rotten apple”指“害群之馬,不好的人或事”;“wise apple”指“粗俗,傲慢的人”;“apple blossom”指“紅潤而美麗的女孩”;“apple head”指“笨蛋”;“apple knocker”指“莊稼漢,老實人”?!癆pple”也可與其他詞組合,表示蔬菜水果等,如:“a mad apple”指“茄子”;“apple of love”指“番茄”;“a cherry apple”指“棠梨”。還有一些關于“Apple”的其他俗語或俚語,如:“apple sauce”指“胡說,假話”;“apple butter”指“閑談,聊天”;“alley apple”指“一堆馬糞”。“apple cart”指“小販賣蘋果的手推車”由此構成的俗語“to upset the/sb'apple cart”指打亂(某人的)計劃,破壞(某人的)任務,還有“as like as an apple to an oyster”指“毫無相似之處,截然不同”?!癮n apple to an orange”也表示“兩者毫無相似之處”。
“Apple”一詞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其詞義不斷擴大。Apple是人類的開始,是外觀美麗而沒有任何實質(zhì)的事物,是美好的象征也是禍端之源,是愛情的象征,它也反映了英美人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等等,其詞義的變化和擴充體現(xiàn)了英語文化內(nèi)涵不斷豐富。王佐良先生曾指出:“不了解語言中的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3],而詞匯又是語言中的基本要素和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xiàn)的文化內(nèi)涵是十分復雜的,這就要求我們學習語言時,從詞匯入手,不僅了解它的音、形、意,還要全面領會其文化內(nèi)涵,體味其文化意蘊,從而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語言。
參考文獻:
[1]李維清.英語中有關Apple的趣味習語[J].中國科技翻譯,2004,(1):56-57.
[2]歐秋耘,李楓橋.東方的桃子與西方的蘋果[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2,(1):123-125.
[3]張琪,張英旭.淺析英語習語[J].黑龍江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4):20.
[4]蘭冰.英語Apple的文化內(nèi)涵及喻意[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1):103-104.
篇8
[關鍵詞]英語文化;英語教學;學習
小學英語教學處在學生第二語言的啟蒙階段,我們的小學英語教學必須能給學生打下文化基礎,種下文化基因。而要實現(xiàn)這一教學目標,就必須將英語文化作為一個重點,滲透到我們?nèi)粘5男W英語教學當中。
一、利用課堂進行英語文化的滲透
課堂是英語教學的“主陣地”,其中的含義是顯然的?,F(xiàn)在使用的“班級授課制”,我們的教學意圖主要是在課堂上傳遞給學生。因此,在英語課堂上,教師要創(chuàng)設相應的情境,盡量把英語文化作為課堂背景,無論是顯性的還是隱性的均可。
以教材處理為例,目前教材還是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目的,因此其編排并沒有體現(xiàn)出明顯的文化性,如何利用教材上一些片段式的介紹來實現(xiàn)英語文化的滲透,是對英語教師的一個考驗。如筆者曾總結了教材上關于人與人之間相互問候的語句,包括“Hello!Hi!How are you!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等,這些問候多屬問好性質(zhì)的,相當于漢語語境中的“你好!”“早!”等。而漢語語境中除了這些問候之外,還有一些,比如“你吃早飯了嗎”“今天忙吧”“這么早在哪里”等,當在問候中提出這些問題時,其實問者也不是希望對方有一個明確的答復。這與英語文化中的問候就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如果我們用英語“Have you had breakfast?”“Where are you so early?”打招呼,則是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因為在英語文化中,這些問題都屬于別人的隱私,問這些問題是十分不友好的。
如在我們的英語教學語境中,常有“You should”之類的祈使語句,這是讓別人如何之類的語句。但在英語文化中,實際上很少使用這些帶有命令意味的語句,因為在英語文化中更多的是使用類似于“My advice for you is…”(我給你的建議是……)這樣的語句,這也是文化背景不同導致的差異。
教師可以通過對類似文化習慣的不同進行對比,讓學生從本質(zhì)上掌握英語文化背景下的問候習慣,這樣就不至于在陌生情境中再出現(xiàn)用漢語文化中的方法去解決英語文化中出現(xiàn)的問題。
小學生學習英語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好奇心特別強。我們可以看到小學生剛剛接觸英語時是非常欣喜的。依據(jù)這一特點,我們可以尋找文化素材,在課堂教學中“精設疑”,讓學生“巧思考”,從而達到初步滲透英語文化基因的目的。
二、利用課外時間進行英語文化的熏陶
小學生課外時間充足,如果能夠?qū)r間利用好,更可以在種植英語文化基因的方面對課堂教學形成有益的補充。
筆者曾在教五年級英語時,跟班主任合作,在教室后面開辟了一塊“英語園地”,讓對英語學習感興趣、學有余力的學生做編輯,負責英語園地的內(nèi)容,介紹英語文化就是其中的核心部分。因為在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相對于英語知識而言,學生對英語文化等更感興趣。
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是不言而喻的,他們各想辦法、各動腦筋,有的從自己訂的報紙、雜志上面尋找有趣的內(nèi)容,用手抄報的形式張貼在英語園地里;有的從英語少兒電視節(jié)目中選取材料,進行二次創(chuàng)造放在園地里;還有的通過從網(wǎng)上下載、打印材料,做成剪報放在園地里。
課外表演也是一種可以嘗試的方式,筆者在班上組建了一個英語興趣小組,他們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結合自己所了解的英語文化知識(當然,筆者也及時給予指點),編制情景劇,進行角色模擬,然后不定期在上課的前5~10分鐘進行表演。通過模擬打電話、模擬問候、模擬參加宴會等形式,向其他學生展示英語語境中的語言使用,這在對所學的知識點進行強化的同時,更能對英語文化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篇9
英語文學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在英語文學教學中引入與文學相關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識,使學習者對使用英語人群的價值體系、風土人情有了更深層面的了解??缥幕庾R不僅僅是英語文學教學中的點綴,而且是必須著重關注的。在英語文學學習過程中,就是要在對文學的領悟中理解文化,在對文化的探究中提高語言的熟練程度,將教英語文學與提升跨文化意識有機結合起來。盡管近年來我國英語文學教學已經(jīng)涉足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新西蘭等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開始研究這些國家的英語文學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沒有建成有效的課程體系,使得學習者形成了一種錯覺:學習英美文學等同于學習英語文學。毋庸置疑,這種認識是極端錯誤的。這里要澄清一個概念,英語作家不僅僅來自于英美兩國,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也擁有著許多極其優(yōu)秀的英語作家,并且享譽文壇。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后殖民英語文學發(fā)展迅速,為新時期英語文學的發(fā)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 William N.New 教授和 W.H.Messenger 教授合作編著的選集《英語文學》一書中,概括了英語文學的發(fā)展態(tài)勢與研究前景。從盎格魯•撒克遜時代到 20 世紀 80 年代的 1200年間具有代表性的英語文學作品全部收錄在這本書中。背景不同、風格迥異的作家和多種多樣、題材多變的作品讓我們英語文學中的跨文化意識有了直觀的認識,生活在不同階級、不同地域、不同層面的作家在使用同樣的英語在描摹生活、述說歷史。
英語文學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拓寬了英語文學的層面
跨文化意識是當今人們處于全球化進程中所必須掌握的能力,也是學習英語文學要達到的主要目標之一。當基于文化傳播背景的作者借助于文學作品傳遞出某種訊息,希望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接受并理解時,此時就需要讀者具備較高的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對在全球化環(huán)境中理解文學作品的內(nèi)涵并獲得生存與生活的認知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缥幕庾R不單純是幾個文化符號的疊加或單純意識的復制,而是人體潛在的能力之所在,可以客觀地對待文化差異,有效地消除文化陌生感。作為英語文學的扛鼎之國,美國很早就開始了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為了提升本國的外交水平,二戰(zhàn)后的美國決定成立華盛頓外交學院,以教授外語并提升跨文化知識為辦學目標。英語文學的內(nèi)涵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使得讀者,尤其是非英語語種的讀者在閱讀欣賞英語文學的過程中必須提升跨文化意識。對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關注的敏感程度、融合程度和靈活應對構成了跨文化意識的主要因素,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必須要理解母語自身的文化內(nèi)涵和英語語境的文化內(nèi)涵,才能有效建構、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
英語文學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路徑
培養(yǎng)、提升學習者的跨文化意識和對文化的領悟力是跨文化英美文學教學中的重中之重。
(一) 以文化心理為抓手來分析文化的差異,以文化識別力提升跨文化意識
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學習,使英語語言學習者不是簡單地掌握一些文化表象的東西,而是要建構起文化的框架,深入思考和理解文化,最終做到能夠剔除自己原有的文化觀念,以一種科學客觀的角度去分析英語語境下的文化。在學習過程中必須堅持語言學習與理解作品的文化內(nèi)涵有機結合。在了解了作者的生平情況,知曉了作品所講述的故事情節(jié)、掌握了創(chuàng)作作品的時代背景、分析出作品蘊涵的主題思想等一些文學基礎常識之后,還應從英語文學作品中尋找隱藏在里面的文化內(nèi)涵。
(二)以英語文學作品中的表層文化探究文化深層次的內(nèi)涵
一個地域、一個民族文化的表象層面內(nèi)容人們可以直接學習獲得,天文地理、文史哲學都屬于文化的范疇,但文化不止于此,行為習慣、文明傳承、人文精神甚至于人們的價值取向、審美觀念等都是文化。學習英語文學時,就必須從兩方面著手,既要全面理解作品涉及的表層文化,又要深刻領悟作品涵蓋的深層文化。表層文化比較容易理解,當一個社會群體歷經(jīng)多年的發(fā)展,在人與人的交流過程逐漸形成了這個群體共同認可的生活、交往方式和帶有強烈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行為模式。在學習英語文學的過程中,讀者必須將自己的情感情緒主動地向書中人物靠攏,將書中人物的喜怒哀樂幻化成自己的感受,全身心地進入文學作品所描摹的情境氛圍之中,在潛移默化之中汲取文化營養(yǎng)。例如作品中的人際關系就折射出文化的特質(zhì),家庭關系、朋友關系、同事關系就透露出在文化層面的倫理道德。從看似簡單的對人際關系的描寫來探究英語文學文化中的內(nèi)涵。從風土人情、禮尚往來之中也能夠提升跨文化意識,從而分析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們表現(xiàn)出的差異性。正視和調(diào)解這些差異是培養(yǎng)和提升跨文化意識的必由之路。
(三)以文化移情能力提高跨文化意識
篇10
關鍵詞:英語文化;教學;高職英語
我國高職英語教學重點關注學生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提升,忽略了語言文化的重要意義,導致我國高職學生普遍匱乏跨文化意識。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入,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越來越重要。只有將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緊密聯(lián)系起來,才能實現(xiàn)外語教學的真正目的。本文將闡述文化教學的現(xiàn)實意義,分析我國當前跨文化教學的現(xiàn)狀和存在的問題等,并對如何提升我國高中生跨文化交流軟實力提出了建議和對策。
一、英語文化教學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英語教學不僅僅是教授學生英語語言知識,同時也要讓學生了解所學語言的國家文化背景和相應的民族風俗習慣,以此增加學生對語言的學習興趣。伴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速,國內(nèi)英語教學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只有這樣才能夠滿足社會發(fā)展的整體需求,從而為社會培養(yǎng)出更多能夠進行跨文化交際的高素質(zhì)人才。
二、高職院校學生英語學習現(xiàn)狀
1.重視期末成績及通過率。在當下的教學制度和體系下,仍然有部分高院校將期末成績的高低以及通過率作為評價學生學習狀況的唯一標準。成績固然可以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但是并不全面,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師,應當具有開放的心態(tài)、開闊的視野、廣泛的思維角度,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期末成績好的學生也不是全部具有優(yōu)秀的英語語言學習能力,成績不好的學生也未必在英語上沒有造就。在英語的教學中,過多的注重期末成績及通過率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高低,考試只是一種形式,通過書面的作答來反映學生對于某一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但是卻不能反映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部分院校當中存在著的重視期末成績及通過率這一問題,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不相匹配,嚴重地降低了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效率和水平。
2.以四級通過率作為英語能力的評價標準。在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中,還存在著過度關注四級成績的現(xiàn)象。四級的成績從某種程度上能夠反映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和水平,但是它只強調(diào)學生對于基本英語知識的把握以及閱讀的理解水平,不能夠體現(xiàn)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而目前,部分高職院校仍然過度地關注四級成績,以四級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一個標準,全然不知這對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意義不大,背離了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不利于高職院校為社會提供一批具備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優(yōu)質(zhì)人才。
3.忽略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及其實用性。高職院校在英語的教學中,還存在著忽略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及其實用性的問題。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師尚未制定出一套較為完備的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缺乏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視程度。它們還沒有意識到跨文化交際能力在日益發(fā)展的今天的重要作用――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保障不同國家的人民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的前提,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國內(nèi)越來越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友好往來,與他們進行密切的經(jīng)濟、政治等上的合作,這些都需要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提升在跨文化交際能力上的應用能力。
三、英語文化教學在教學中的應用
導致或引起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薄弱,跨文化交際能力偏低的原因具有多面性和復雜性,因此針對這種情況,培養(yǎng)和提高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就必須采取相應的不同策略。教學是教師、學生和教材的有機組合,不同的組合方式就是不同的授課方式,因此,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yǎng)的策略可以從教師、學生和教材三個方面著手進行。
1.直接引入英語文化背景知識。學生由于較少接觸該語言環(huán)境,在遇到和課文相關的英語文化背景知識時,,總會錯誤的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來理解外國文化和行為方式。教師可以通過授課的方式,直接給學生介紹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精選一些典型的實例或是內(nèi)容以及與教學相關的文化信息,將其恰如其分的引用到課堂中間去。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學習到文化背景知識,增加課堂的趣味。
2.通過多媒體資料導入文化意識。教師可以通過一切可以得到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創(chuàng)造出讓學生感同身受的語言環(huán)境氛圍。教師可以選擇與教材相關的文化電影、電視、紀錄片、名人演講、音樂、網(wǎng)頁、圖片等把學生引入到英語國家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氛圍中,以此加深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習慣的了解。這樣便可讓學生能夠?qū)λ鶎W習的材料和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融會貫通。讓學生在真實的語言氛圍中掌握語言學習的要點,提高英語的整體水平。教師也可以利用網(wǎng)絡制作內(nèi)容豐富的多媒體課件,通過對英美國家文化的介紹,讓學生直觀的學習異國文化內(nèi)涵。
3.教材選取要配套合理。英語教學離不開配套合理的教材,目前高校使用的大學英語教材都是將社會熱點問題、科學前沿知識、經(jīng)典文學作品和目的語文化知識的學習有機融合在一起,選材文化因素突出,文章信息量大,課文內(nèi)容豐富,能生動地反映出中西方文化差異,可讀性比較強。唯一不足的一點是配套的任務都是以語法練習為中心,不是以交際任務為中心。大學英語課堂的授課內(nèi)容依托于教材,但是又不能僅僅局限于這些教材。教師應該依據(jù)教材主題,在備課時引入有關目的語國家的經(jīng)濟、歷史和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授課時滲透人文思想、社會風俗和文化知識,點滴融入跨文化交際情景,擴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語境知識
四、結語
高職院校學生英語基礎培養(yǎng)是一方面內(nèi)容,但是同時還要加強跨文化交際能力和運用能力,才能使技術技能人才與海外人士溝通交流,在海外工作生存,服務國家十三五期間的開放發(fā)展,服務國家的一帶一路戰(zhàn)略。在這一基礎上,不斷調(diào)整教學的實用性,加強學生對英語文化背景的了解,提升學生對于英語的使用技能的掌握,真正培養(yǎng)國際化技術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張紅麗.基于二語文化的視角淺談提高英語教學質(zhì)量的途徑[J].經(jīng)貿(mào)實踐,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