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兩篇范文
時間:2023-04-11 09:20: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阿西莫夫短文兩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人教版;初中語文;說明文;選材分析
中學生的生理、心理及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具有階段性特征,不同內(nèi)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guī)律。 因此,初中生學習說明文具有階段性的特征,而初中說明文的教學也應有其自己的規(guī)律,分析初中說明文的選材情況,有利于掌握其教學規(guī)律。本文將從初中說明文選編實際,說明文選編特點,及課程標準對初中說明文的要求來分析初中語文說明文的選材情況,并進行初中說明文教學策略的框架式探索。
一、說明文教材選編篇目及所占比重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舊版(2001版)和新版(2013版),所選課文總篇目都是169篇,說明文選編也都是15篇,說明文所占總篇目比重均為8.9%。兩個版本中相同的篇目高達13篇,具體如下:
《化石吟》《看云識天氣》《綠色蟈蟈》《月亮上的足跡》《中國石拱橋》《橋之美》《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說“屏”》《大自然的語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兩篇》《生物入侵者》。除了相同的這13篇以外,舊版選取了《山市》和《你一定會聽見的》,而新版則選取了《河中石獸》和《落日的幻覺》,略有不同。
二、初中語文教材說明文選編特點
(一)具有較強的系統(tǒng)性。就整套書而言,講究由易到難,層層推進。七年級(上冊)只是了解、接觸說明文,練習概括課文的內(nèi)容要點,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培養(yǎng)科學精神。然而八年級(上冊)首先要求注意抓住事物特征,要理清說明順序。其次了解常用的說明方法,體會說明文準確。再次周密的語言。最后要求培養(yǎng)學生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tài)度,求真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
(二)具有較強的穩(wěn)定性。從所選篇目數(shù)來看,新版和舊版教科書都是15篇,沒有增減。從說明文所占比例來看,都是8.9%。從所選篇目內(nèi)容來看,大部分內(nèi)容沒有變動,只有兩篇進行了替換。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是適用于智力快速發(fā)展的中學生,說明文選編過少,不利于中學生了解領會說明文的學習方法和培養(yǎng)其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方法。說明文選編過多,又可能挫傷中學生學習說明文的銳氣,經(jīng)常學習說明文,讓中學生會覺得沒有新意,反而助長學生的叛逆心理。
(三)選文安排過于集中,外國說明文所占比例不大。新版語文教材選錄在七年級上冊的第五單元、八年級上冊的第三單元和第四單元,九年級沒有選編說明文。在初中學段三年中,有兩年時間初中生會接觸、學習說明文,可以使中學生很好地了解、領會說明文的基本特點,但說明文集中于系統(tǒng)性較強的單元中,且在九年級整個學年里都沒有涉獵說明文,不利于初中生說明文知識的鞏固。
新版初中語文教材選編了《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恐龍無處不在、被壓扁的沙子),占到初中總說明文的6.6%,比重顯得薄弱。本人覺得這樣選取外國說明文的態(tài)度是可取的,初中階段對中學生的人生價值觀的形成至關重要,此階段中學生對說明文的了解還很薄弱,沒有對說明文形成自己的基本認知,盲目地接觸太多的外國說明文,有可能會引起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偏向,采取穩(wěn)定、保守的態(tài)度對待外國說明文是有道理的。
三、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說明文要求
在課程標準中對說明文的要求提出了:閱讀新聞和說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獲取主要信息。閱讀科技作品,還應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xiàn)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閱讀由多種材料組合、較為復雜的非連續(xù)性文本,能領會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義的結論。
不難看出,在初中階段對處于智力發(fā)育期的初中生來說在說明文方面要求并不是很高,只是了解領會為主,不要求掌握。反映在初中說明文教學上,首先要使學生懂得說明文是準確的知識傳遞,生動的語言結合的產(chǎn)物,從而在生活中養(yǎng)成這種科學的探究精神。其次,要讓學生多觀察、多練習,逐步學會選用恰當?shù)恼f明方法,正確而有條理地說明事物的特征,養(yǎng)成良好的說明文寫作習慣,掌握基本的說明文寫作技巧。
四、初中階段說明文教學策略
根據(jù)上述對人教版教材中初中階段說明文選編實際、說明文選編特點及課程標準對初中說明文教學要求的分析,對說明文教學策略的探索如下:
(一)著眼于教材整體,熟悉教材,系統(tǒng)規(guī)劃,穩(wěn)步推進。放眼于整套教材,對說明文教學有一個整體的規(guī)劃,根據(jù)說明文單元難度的層次性,逐步進行說明文教學。比如,在七年級上冊剛接觸說明文時,教師首先要對學生灌輸說明文獨特文體,以區(qū)別于之前接觸的記敘文,要先入為主,確立說明文的特殊地位,使學生對其進行整體認知。立足于系統(tǒng)地整體規(guī)劃,對九年級沒有選編說明文進行轉化處理。為了鞏固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的說明文知識,并為其在更高學段能夠更好地學習說明文,結合九年級整個學年沒有選編說明文的實際,可將學習說明文課文進行轉化處理。例如,進行適量的說明文閱讀訓練和說明文寫作練習,幫助學生掌握說明文的學習內(nèi)容。
(二)單篇教學要把握選文整體,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yǎng)并舉。傳統(tǒng)的說明文教學特別重視知識性和科學性,教學中總是將說明文分解為說明順序、說明結構、說明方法、說明語言,淡化了文章的整體性,使課堂變得程式化,十分死板。因此,教學說明文必須把握選文的整體性,不能過分地強調(diào)具體的說明順序、說明方法等方面,當然不過分強調(diào)不表示不講,因為做必要的技巧分析是在實際教學中繞不開的,不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而在八年級上冊的說明文教學中就要由整體分散到部分,讓學生去掌握學習說明文的具體方法,具體去把握說明順序,品味說明文準確凝練的語言,尋找事物特征,進而培養(yǎng)其嚴謹?shù)目茖W精神。
篇2
(貴州省冊亨縣第三中學 552200)
一、巧設問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只有根據(jù)教材和大綱要求和學生實際,巧妙設計學習問題,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方便他們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巧妙設計學習問題要符合以下幾個要求:
(一)設計的學習問題要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生活,盡可能地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盡可能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如果教師所提的問題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就會感到陌生。這樣的問題是激發(fā)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如在教學阿西莫夫的《短文兩篇》的過程中,我曾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來引導學生探究課文內(nèi)容:“在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體現(xiàn)出來?”由于這個問題遠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因此他們對這樣的問題感到比較陌生,進一步思維的興趣也就沒有了。
反之,假如我們設計這樣一個問題,效果就迥然不同了:“課文圍繞恐龍向我們講述了哪些知識?從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在教學中,我們提出這樣的問題,學生往往比較感興趣,都急于想知道關于恐龍的一些知識。他們往往表現(xiàn)為:一聽到這樣的問題,睜大了眼睛,臉上露出了笑容,然后眉頭緊鎖,不停地轉動著明亮的眼睛,自主學習探究的勁頭就來了。
(二)設計學習問題時,要善于把大的問題分解成若干小的問題,方便學生解決;還要注意問題的“層次性”,方便學生在解決了上一個問題后,能“勢如破竹”的解決下面的問題。
譬如教學《老王》這篇課文,課上,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1、閱讀讀課文,了解到老王的一些基本情況。(老王身體弱,有眼??;靠拉三輪車維持生活;住房簡陋,家庭貧困;沒有親人,十分孤獨,只有一個遠房的侄子經(jīng)常來煩他,拖累他。)2、“這些可以看出老王的生活怎么樣?”(苦!)3、他在給作者一家拉車的過程中又是怎樣做的呢?”(老王拉作者丈夫去看病不要錢;送的冰塊比別人大一倍,價錢減半;臨死前還要送雞蛋和香油給作者,而又怕麻煩作者再去送雞蛋錢,無可奈何只好收下雞蛋錢。)4、老王的這些舉動,說明了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善良)這樣,引導學生步步深入,就像剝洋蔥一樣,使學生很順利的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三)設計的學習問題,要有利于實現(xiàn)教材和大綱的目的要求。
學習問題不能設計得過細。如果問題設計過細,整個教學過程就像一路走一路看一邊聊,學生只是在充分解決那些顯而易見的問題。這樣,一節(jié)課下來,花費了許多時間,學生得到的只是關于課文的一個個局部的零碎的知識信息,卻得不到一個完整的認識,更談不上深入理解課文思想內(nèi)容?!皰酥ヂ椋瑏G了西瓜”。必須從過細的細節(jié)中跳出來,讓得到一個完整的認識,從整體上去把握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因此,在設計學習問題的時候,要根據(jù)教材和大綱的要求,縱觀全局。真正實現(xiàn)語文課堂的有效性。
二、巧點撥
所謂點撥,就是教師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知識障礙與心理障礙,用畫龍點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啟發(fā)學生開動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以達到掌握知識并發(fā)展能力的目的。所謂“點”,就是點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這種點撥,是根據(j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特點及其活動規(guī)律,適應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的實際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針對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需要,因勢利導,啟發(fā)思維,排除疑難,教給方法,發(fā)展能力。
俗話說的好:“聰明絕頂,也要人提醒”。在我看來,“點撥”就是“提醒”。而巧妙的提醒,就是在學生遇到難題而“百思不得其解”之時,教師用“只言片語”讓他們“茅塞頓開”,從而順利地解決問題。
篇3
第一,教師的教學行為應當轉變。
教師應由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者變?yōu)閷W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把教學看成是學生通過探究性活動主動建構學習的過程。改變教師單向傳遞知識的教學行為,樹立以活動促發(fā)展的教學觀念,教師不再是傳統(tǒng)教學過程的控制者,而應是學習環(huán)境的設計者,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和指導者,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給學生以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養(yǎng)學生自覺、自律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我在平時的備課中,不僅備教法,還要備學生的學法,注意設計學生共同參與的有挑戰(zhàn)性、激勵性的教學手段。例如,我在講《花的話》一課時,便設計了“迷宮探寶”的游戲,讓學生闖一道道由課文內(nèi)容設計的難關,最終進入古堡找到寶藏。學生在課堂上踴躍參與,氣氛活躍,教師設計的題目在探索的激情中都迎刃而解。
第二,培養(yǎng)學生大膽質(zhì)疑的習慣。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無數(shù)事實證明,“問”是培養(yǎng)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切入口。有人說,學習的過程是從“無疑”到“有疑”再到“無疑”的過程。只有學生有了疑問,才會產(chǎn)生探究的興趣。因此,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發(fā)言,讓學生在探究中尋找答案。這一過程中,教師適當做以點撥和補充,這與老師將現(xiàn)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給”學生,效果會截然相反。我在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時,首先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提出20多個問題,然后從字詞、情節(jié)、背景、人物、主題、寫法上分類組織討論,對那些角度獨特、見解新穎的問題與發(fā)言及時表揚與肯定,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探究的積極性。有時候,課堂上會“一片大亂”,可是這也正是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集中迸發(fā)的時候,當達成一致意見后,問題就在討論中得到了解決。
第三,培育學生提出新見解的能力。
目前中學生的求知欲強,對社會、人生、自然都有積極的探究興趣,對什么事都喜歡問為什么,喜歡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而且他們的思維還沒形成固定的思維方式,老化的、不活躍的信息比較少,頭腦里沒有條條框框,因而敢于說出不同的見解,容易創(chuàng)新。例如,我在教《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時,有個女生便對作者斷言的“恐龍是由于小行星的碰撞導致滅絕”的看法提出質(zhì)疑,并結合自己課外閱讀的材料進行爭辯。我首先肯定了這個同學的探究精神之可貴,并激勵同學們將來可就這一問題繼續(xù)進行探索。
第四,創(chuàng)設氛圍,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學手法陳舊,就會使學生失去探究的興趣,學生慢慢地就會變成被教師“抱大的一代”。因此,教師在教法設計上,也應有所創(chuàng)新。例如,我在講《勇氣》一文時 ,就安排學生進行課堂劇的表演――當美國士兵脫險后,他會與因為救他而失去丈夫的法國女人怎樣的對話?這一設計一下子打開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閘門,也使他們對課文的理解得到了進一步深化。在教《曹劌論戰(zhàn)》一文時,我讓學生對人物進行評論,剛一開始,同學們的態(tài)度比較一致,贊揚曹劌,批判魯莊公和鄉(xiāng)人。這時我就給學生講述角度不同、看待事物的結果也不同的故事,再啟發(fā)同學們重新思考,結果,同學們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進行了新的評論:有的人從鄉(xiāng)人角度立意,抨擊鄉(xiāng)人缺乏“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心;也有人說,不應對鄉(xiāng)人過分指責,他的態(tài)度可能事出有因,也許是魯莊公不能“取信于民”所致;有人批評魯莊公不善戰(zhàn),急燥冒進;還有人對魯莊公進行了贊頌,認為他任人唯賢,敢于起用人才,重用人才,今天仍要發(fā)揚這種精神。
第五,教學評價中增加學生創(chuàng)新的比重。
提倡探究性學習方式,就要在教學評價中,突出學生探究性學習成果的獨創(chuàng)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學生創(chuàng)新的比重。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品嘗到探究性學習的甜頭,重視這種學習方式與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可針對學生在學習探索中的表現(xiàn)設置一定的積分,當這些積分達到一定時,可按一定的比例記入學生的考試中,學生在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就會得到激發(fā)。我還對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引導他們展開諸如“辯論賽”等形式的比賽,往往更能激發(fā)同學們的創(chuàng)新靈感,無論勝方負方,都會得到我的誠懇的表揚。
篇4
關鍵詞:說明文 有效性 價值觀 知識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6-0119-02
重新修訂的初中語文教材中說明文是各種文體中增長率最高的,這樣加大說明文的教學量,既符合了語文學科工具性和實用性原則的要求,同時也表明了說明文在整個教學中與其他文體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因此引導學生喜讀、善讀說明文很有必要。
但是長期以來,說明文教學不受重視,甚至被忽略,主要因為大家認為說明文教不出“語文味”,難入情境,致使課堂乏味低效。教師對于語言平實、堪稱典范的說明文,如《看云識天氣》、《蘇州園林》、《中國石拱橋》等就“認真耐心”地將其肢解,抽血去肉,剩下“說明對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幾塊骨頭讓學生啃,美其名曰“授之以漁”,其余說明文尤其是科學小品文就以學生容易讀懂為由,讓其以自學的形式自行解決。如此一來,結果學生只能由被動應付變?yōu)閰拰W說明文。
那么應該怎樣改變這種現(xiàn)狀呢?筆者認為廣大語文教師,首先應該樹立正確的“大語文”觀念,改變教學理念,重視說明文教學。相比較語言生動、情感豐富、文學色彩比較濃的課文,說明文在讓學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方面起到的作用看似低些,其實反之,它們更能體現(xiàn)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的課程特點,更能在教學中體現(xiàn)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更便于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引導。
1 從長遠來看,加強說明文教學,對學生的成長有著積極影響
1.1提高默讀速度,在潛心閱讀中提煉信息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說明文語言不便于誦讀的訓練,但是有利于加強精讀、略讀和瀏覽方法的指導。知識性強的文字更需要專注閱讀才能將內(nèi)容了然于心,所以,說明文的閱讀更有助于學生集中精力、潛心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教師一定不可錯過教學良機。
1.2鍛煉概括能力,培養(yǎng)學生思維縝密習慣
說明文語言的精煉準確性雖然缺乏朦朧的詩意、感人的情懷,少了語言品味賞析環(huán)節(jié),但是它對于學生語意籠統(tǒng)、缺乏條理等不良傾向的糾正起著有力的作用?,F(xiàn)在的學生敢于表達但是不善于表達,主要存在思維不清、條理失度方面的毛病。認真學習說明文的語言,從鍛煉歸納能力入手,練習言簡意賅的表情達意,長期堅持,定能日見成效。
1.3尊重客觀事實,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觀
學生往往對一些熟悉的事物形成了概念化感性化的認識(沒有科學的知識作支撐),比如:螞蟻是勤勞的,狐貍是狡猾的,狼是兇殘的等等。對其具體知識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僅停留在膚淺的認知上,流于片面甚至歪曲。只有虛心學習說明文,在求知的動機上對作者以及科學工作者懷有敬意,才能認真地去分析閱讀,不僅拓寬知識面,也防止主觀臆斷行為的形成,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尊重事實、尋求真理的思想觀念。
1.4留心觀察事物,初步形成格物致知意識
文學類作品以其語言的感染力打動學生,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的確容易引領學生進入情境,課堂洋溢著“語文味”,體現(xiàn)出語文課堂的精彩魅力。但這僅僅是文學作品的魅力,僅僅是語文教學的一個方面。說明文教學對于引導學生探究心理、邏輯思維的形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更有效集中了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
1.5關注地球生物,切實熱愛自然,珍視生命
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基礎是人類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尊重,而不是以救世主自居。如果總是擺著高姿態(tài)俯視萬物,即使高喊一些漂亮的口號,其行為本身仍是矯情做作,沒有誠意的。熱愛自然就應該關注自然、了解自然。尊重生命就應該以友好的姿態(tài)走近它們體察它們,走近,不是為了傷害;體察,不是為了控制。這種真正平等的態(tài)度才能產(chǎn)生和諧相處的行為。法布爾的《綠色蟈蟈》就向我們詮釋了這樣的誠意。學生在此基礎上讀名著《昆蟲記》還會有什么閱讀壓力可言?
2 提高說明文教學有效性的途徑
2.1樹立明確目標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許多學生愛學習記敘性的文章,而厭學說明性的文章;認為說明文既不中看也不中用。其實說明文同人們的生產(chǎn)、工作和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是文學作品所無法替代的。學生的說明能力強,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將會發(fā)揮重要的作用??梢姡瑢W好說明文,樹立明確的目標,今后能更好地服務于生活、服務于社會。所以無論是從當前應試角度來看還是從長遠利益來看,學好說明文至關重要,應讓學生提高意識,明確學習說明文的重要性。
2.2激發(fā)學習興趣
倘若每節(jié)說明文教學,一開始就能使學生很輕松地進入學習境界,學生就不會覺得學說明文是一種負擔,教學效果則會好些。不久前,筆者上阿西莫夫的《短文兩篇》,課前介紹了恐龍的知識,用幻燈片放映各種恐龍的圖片,然后引導學生探討恐龍滅絕的原因,這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的內(nèi)容,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筆者在教《落日的幻覺》一課時,讓學生背誦:“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苯又偬釂栴},落日真是“圓”的嗎?因為夕陽西下是學生所熟悉的景象,所以他們的積極性很快地調(diào)動起來了,連平時少言寡語的學生也紛紛議論開了,課堂頓時輕松活躍起來了。筆者一般是采用想象、聯(lián)想、列圖、猜謎和成語等較有情趣的方法來導入課文,以此調(diào)動學生學習說明文的積極性。
2.3掌握文體知識
說明文畢竟是三大文體之一,讓學生了解什么是說明文,認識到說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了解常用的說明方法,并能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這些說明知識并不是強行灌輸給學生,而是在實際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分析體會。說明方法這部分知識一向是大家認為比較簡單的一塊,其實有幾種概念學生不易把握。具體是:(1)打比方和比喻;(2)引資料和引用;(3)摹狀貌和描寫;(4)作比較和對比。應該引導學生分清概念類別,防止混淆。
2.4拓展說明內(nèi)容
葉老說過,說明文“是傳授知識的文字”。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备鶕?jù)說明文具有知識性強和中學生正處于求知欲旺盛期的特點,教師還可以適度補充與教材相關的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
比如,《死海不死》這篇科技小品,讓學生了解了死海的成因和變遷,使他們對海洋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筆者趁熱打鐵,印發(fā)了與課文相關的文章《未來海底世界》(選自《中學生之友》)這篇融科學性、文藝性和趣味性為一體的小品文與課文放在一起閱讀,在內(nèi)容上與課文互為補充,寫法上又可以參照比較,讓學生在學過的課文知識的基礎上,比較這類文章的異同,這樣不但能了解學生掌握課文知識的情況,而且對豐富學生知識,開闊視野,培養(yǎng)能力,啟迪思維都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時,因為所比較的文章富有趣味性,能引人入勝,這也就調(diào)動了學生自學的積極性。
2.5訓練閱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