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物質利益原則的認識與思考
時間:2022-07-24 06:22:00
導語:對物質利益原則的認識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物質利益原則是我國經(jīng)濟體制改革初期提出的對當時國有企業(yè)分配制度進行改革的一條原則。改革以前,我國一直強調思想政治工作,強調精神力量,反對和批判物質刺激。在那樣的習慣性思維定勢下,提出物質利益原則,具有突破性的意義。
近年來,我國社會分配懸殊的問題一直比較突出,成為了公認的影響社會穩(wěn)定
的重大問題。應當承認,多年累積形成的社會分配懸殊問題,與我們的分配政策——對國民收入分配自覺或不自覺、主動或被動的調整與不調整不無關系,也與政策制定者如何認識和把握新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水平下的物質利益原則有關。因此,在當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中,順應社會穩(wěn)定的要求,實現(xiàn)社會分配的持續(xù)的良性調整,對新形勢下的物質利益原則有必要進行深入的再認識。
結合我國改革以來社會分配調整的實際情況與現(xiàn)狀,筆者認為有三條經(jīng)驗值得總結。
一、不要讓任何社會階層或群體尤其是一般群眾的生活水平下降。*年,在《關于目前黨的政策中的幾個重要問題》一文中指出:“領導的階級和政黨要實現(xiàn)自己對于被領導的階級、階層、政黨和人民團體的領導,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其中提到“對被領導者給以物質福利,至少不損害其利益”。我認為這就是的物質利益原則。
這一原則同樣適應于建設時期和改革時期。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國有企業(yè)的一些職工下崗、失業(yè),生活水平顯著下降。征地拆遷中,以行政手段低價征地,甚至野蠻征地,再以市場價招標。這些做法,違背了提出的“對被領導者給以物質福利,至少不損害其利益”的物質利益原則,必然地增加了一些群眾的不滿情緒。
近年來,中央高度重視民生,采取了一系列提高基層群眾物質福利的政策。如取消農業(yè)稅、實行種糧直接補貼、加強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免除義務教育學雜費、頒布以保護勞動者權益為主要目的的《勞動法》、連續(xù)數(shù)年提高退休職工養(yǎng)老金等等。這些政策正在逐步地提高普通民眾的物質福利水平,對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當前,就業(yè)問題是一個十分突出的民生問題,它直接關系到適齡勞動人口及其家庭的生活水平。我國人口多,需要就業(yè)的勞動人口多,而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又制約勞動力的容納量。究竟采取什么樣的系統(tǒng)的政策、什么樣的可行的國民經(jīng)濟結構才能保證起碼的就業(yè)率,至今是一大難題。
二、社會分配不否定差別,但這種差別的程度及差別產(chǎn)生的原因要得到社會的認同。群眾并不一般地反對社會不同群體收入分配上的差別。對于勞動致富、創(chuàng)業(yè)致富、發(fā)明致富等合理合法的致富,群眾不但不會眼紅,甚至還會給以贊譽。而對于依靠權力致富、壟斷致富、侵害公眾利益致富等行為,群眾則不但反對,還痛恨。而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個人、一些群體正是由于不合理的、甚至是制度性的原因致富,這就不可能不使一般群眾反感。
調節(jié)社會分配過大的差距不外乎從初次分配與再分配兩個層面入手。在初次分配中,我們首先應當定性——目前全社會總的初次分配比例是不是合理?有沒有上調勞動分配的空間?同時要定量說明這個空間有多大。否則,提高勞動收入占初次分配的比重就沒有一個定量的目標。除了考察全社會勞動分配占國民收入分配總的比重,還要分行業(yè)、分所有制考察這種分配比重;也要進行不同行業(yè)、不同所有制企業(yè)之間這種分配比重的比較。只有這樣才能對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作出有目標的、一步一步的調整。
調節(jié)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懸殊程度,一頭要提高勞動收入,另一頭也要限制某些高管過高的分配。有的國字頭公司,高管年薪上千萬,這是令人費解的。如果有關部門認同這種高收入應當向社會說明理由。這些人雖不多,但社會反映亟強。因此,在實行最低工資制度的同時,也應當對一些國有企業(yè)高管實行最高工資限制。
對國民收入再分配的調節(jié),則是要調整各級政府的財政支出結構,使一般群眾在再分配環(huán)節(jié)得到更多的福利,其中的重要內容就是增加公共服務的支出。擴大公共服務的支出,可以有效地從國民收入再分配環(huán)節(jié)彌補當前初次分配中勞動分配的不足。在各級政府可用財力已定的條件下,要增加公共服務支出,就必然要壓縮其他方面的支出,即非公共支出。不壓縮非公共支出,公共支出就沒有來源。壓縮非公共支出,首當其沖的就是要壓縮行政費用、降低行政成本,這是一個群眾反映強烈而又至今尚未采取有效措施的傷民心的問題。其實,較大程度上迅速解決這個問題并不是沒有可行之策。以公車改革為例,只要在必要的并不很難的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規(guī)定各級各類黨政機關的公車數(shù)量與標準并嚴格執(zhí)行就可以了。關鍵還是難以觸動官員的既得利益?,F(xiàn)在還有一個影響行政成本的怪現(xiàn)象,即六七十歲的中央領導可以肩負繁重的全國性工作,可以親臨大災現(xiàn)場,而一些五十多歲、甚至五十出頭的縣處級干部卻因年齡大了“改非”而閑下來,要等到六十歲再退休。這種情況既不符合公務員要工作到六十歲才退休的規(guī)定,也不利于黨政機關的精簡,是行政成本降不下來的原因之一。
三、注重物質利益原則不排斥精神力量的作用。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都是調動人的積極性的手段??隙ㄅc重視精神力量的作用,不僅有理論依據(jù)也有事實依據(jù)。從人的需要層次理論來看,人的精神需要高于物質需要,在基本生活滿足之后,精神需要更為突出。這種精神需要既包括榮譽,也包括尊重、理解、信任、充分地使用等內涵。建國以前,革命戰(zhàn)爭年代,保持革命隊伍的戰(zhàn)斗力,主要甚至基本上都是靠理想、信念,靠精神力量。建國后,一五時期一百多個國民經(jīng)濟重點項目的建成,以至于以后兩彈一星的成功,都是靠的精神力量,而不是物質刺激。
改革以來,各地為了實現(xiàn)經(jīng)濟的較快增長,陸續(xù)出臺了一些針對經(jīng)濟建設上有突出貢獻人物的重獎措施。這種獎勵有一定的隨意性,不顧前、不顧后、不顧其他方面,沒有連續(xù)性,也缺乏法律、政策依據(jù)。因此,在不忽視物質手段的同時,要更多地、創(chuàng)造性地采用一些能得到社會廣泛認同、普遍歡迎的精神手段。從而引導整個社會從“向錢看”轉向更加注重榮譽、成就等精神因素,促進全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
形成新的歷史條件下,有助于經(jīng)濟社會全面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系統(tǒng)的物質利益原則,對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當前,新一輪思想大解放討論正在進行。解放思想就是要落實在一些重大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社會問題上,要對重大問題從理論上有更深入的、新的認識。只有理論上的突破,才能帶來事業(yè)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