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研究
時間:2022-07-28 09:00:48
導語: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是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和美育教育的必要途徑。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大學生的藝術素質,培育審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養(yǎng)人文精神,開發(fā)大學生的智力,促進大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近年來,隨著教育部關于加強大學生藝術教育相關文件的頒布實施,我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得到了較快發(fā)展,但無法否認的是,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仍是高等教育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在機構設置、管理模式、課程安排、教學方法和師資隊伍等方面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使得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設置與預期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
一、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現狀分析
1.重視不夠,管理不力。不少高校一直將公共藝術教育作為邊緣學科,重視程度不夠,管理不力,政策支持少,制度無保障。學校藝術教育承擔著“公共藝術課程教學”“開展藝術實踐活動”“大學生藝術社團管理和業(yè)務指導”等任務。通過調查發(fā)現,很多高校對公共藝術教育是表面上重視,行動上不重視;理論上重視,政策上不重視;口頭上重視,制度上不重視。藝術教育在各個高校的地位較低,機構不健全,運行不順暢,處于若有若無、可多可少的狀態(tài)。甚至部分高校還沒有成立專門的公共藝術課程教學管理機構,沒有形成相應的藝術教育管理機制,整個教學活動處于無序可依的狀態(tài)[1]。2.因人設課,質量不高。目前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普遍存在著課程設置量少面窄、因人設課的現象,處于自由和隨意的不規(guī)范狀態(tài)。大部分高校藝術課程受到師資隊伍和教學設施的制約,僅僅開設了音樂鑒賞、影視鑒賞、美術鑒賞等少數幾門課程。其教學方式主要還停留在課堂講授階段。雖然近年來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使得教學形式比以往豐富,但由于教學方法未能擺脫應試教育模式,加之部分教師積極性不高,不求甚解,照本宣科,因而缺乏藝術教育所應有的生動和靈活,無法適應現代大學生的審美愛好與情趣。一些學校藝術課程的開設還存在以活動、講座代替課程的狀況。有些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缺乏頂層設計,隨意性大,教學質量不高。各高校開設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大多采用全校任意選修課和限選課的形式,因牽涉全校大學生選課,上課時間只好安排在晚上或周末;普遍存在將專業(yè)藝術教育的教學內容、方法和評價標準運用于公共藝術教育之中的情況。再加上全校大學生選修也給教學常規(guī)管理帶來影響。3.師資缺乏,熱情受挫。對照教育部《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guī)程》(以下簡稱《規(guī)程》)中“擔任公共藝術課程教學的教師人數,應占在校大學生總數的0.15%~0.2%,其中專職教師不少于50%”的規(guī)定,目前我國很多高校從事公共藝術教育的教師數與在校生總數的比例遠未達到標準,不少高校無法配齊各門課程需要的從事藝術教育的專職課程教師,只好安排相近專業(yè)教師應付。有的課程即使配置了專職教師,但由于對教師的后續(xù)教育沒有跟上,教學工作開展得很不理想。由于相關部門對公共藝術教育的特點認識不足,從事藝術教育教師在評優(yōu)、工作量考核、申報職稱及科研項目等方面經常處于不利地位。甚至教師指導藝術社團和藝術實踐項目的工作量得不到承認,極大地挫傷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加上藝術素質教育對大學生的影響作用是隱性的,難以用標尺衡量,教師授課質量好壞難以區(qū)分,從而嚴重影響了教學的效果[2]。4.社團亂雜,隱患較多。大學生藝術社團雖然是大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報名參加的,具有很大的靈活性,但必須要制定相關的管理制度加以規(guī)范,才能形成良性的循環(huán)發(fā)展機制。特別是目前的管理體制缺乏客觀公正、公平的考核和工作分配方案,使得大學生藝術社團的發(fā)展后勁不足,存在較為嚴重的隱患。目前各高校非常重視通過組建藝術社團、舉辦大學生藝術節(jié)和參加形式多樣的藝術表演、競賽等活動,來營造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氛圍,但普遍存在形式主義現象。不少高校無法將藝術專業(yè)教育和普及教育相結合,在發(fā)展藝術專業(yè)的同時帶動藝術普及教育。高校的藝術教育工作首先是普及,提升全體大學生的藝術和人文修養(yǎng),盡最大可能讓在校大學生接受藝術教育。大學生藝術社團特別是藝術特招生以及由他們參加的演出活動已經成為許多高校靚麗的風景,這對提高學校知名度、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的確功不可沒[3]。但是,不少高校的藝術活動過多地依賴于少數特長大學生,忽視了普通大學生的收益面。因此,藝術普及教育必須由面向藝術特招生轉向面向全體大學生。
二、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對策思考
藝術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審美教育,具有形象突出、情感豐富、形式活潑的特點?!兑?guī)程》在課程設置、校園文化、藝術活動、制度及經費保障等方面對高校藝術教育進行了規(guī)范,使學校藝術教育有章可循。為進一步推進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規(guī)范化和制度化,提升公共藝術教育水平,高校的藝術教育應該著重做好以下工作:1.以正確理論為引導,以素質教育為目標,確保藝術教育的科學性。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是在大學生中廣泛開展審美教育,它通過相關藝術知識的熏陶培養(yǎng)和潛移默化,使學生受到美的感染,并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藝術審美能力和較高的人文素質,從而使身心協(xié)調發(fā)展。高校主要通過藝術作品鑒賞、藝術理論傳授和藝術活動等形式,貫穿于公共藝術課程教學之中。根據《規(guī)程》要求,在強調藝術教育的同時,高校藝術教育必須加強對大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藝術課程教師要既教書、又育人,嚴肅教學紀律,全方面關心大學生成才成人,同時在課程教學目的、任務和要求上貫徹德育為先的精神[4]。要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同時要面向所有大學生因材施教,遵循課內與課外、普及與提高、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注重培養(yǎng)大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理想和情趣,拓展藝術教育課程的教學效益;了解大學生心理成長狀況,真正實現以德導美,以美益德的素質教育的理念和理想。公共藝術教育不應過于注重對大學生藝術特長和技能的培養(yǎng),它是在遵循高等教育及藝術教育規(guī)律的前提下,以培養(yǎng)大學生感受美、品鑒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基本能力為目的,以此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和藝術認知水平的提高為己任的素質教育。最終目標是提升校園文化品位,提升大學生審美素質,對大學生進行審美指導,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2.以設置機構為起點,以制度建設為保障,提高藝術教育管理的水平。首先,要成立專門機構做好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管理工作。高校目前主要是設立藝術教育中心等職能機構,實施對大學生藝術教育課程的相關管理,分解藝術教育課程工作任務并具體實施。開展有關教研科研、交流活動。負責學校藝術類選修課程的具體事務,包括選課、開課、上課、聽課、考核以及教學文件檢查歸檔和教學教研情況記錄等。并定期組織教師開展集體備課,研究教學方法,積極使用現代教育技術,開展教學改革。藝術教育中心是教師之間、師生之間聯(lián)系溝通的窗口,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分工、科學調度,搞好綜合協(xié)調,協(xié)助教學評估處加強藝術教育課程的教學檢查和管理,確保藝術教育教學工作的規(guī)范性。同時確保藝術教育網絡主頁暢通、內容豐富,方便同學利用網絡自主學習。其次,要重視公共藝術課程的建設工作。要加強領導,明確藝術教育的地位,并從實際出發(fā),努力提高藝術教師的待遇,確保其在職稱評定和工資待遇等方面和其他教師一視同仁,并確保藝術活動的專項經費及時到位,加大練琴房、書畫室、排練廳、影劇場、展覽廳等藝術活動場館的硬件投入力度。完善公共藝術教學需要的多媒體設備、器材、圖書和影像資料,充分調動全校的資源為公共藝術課程建設服務,特別是在師資隊伍的配備、場地設施建設等方面,做到全校一盤棋,使各方面的資源得到合理配置和綜合利用。3.以修訂大綱為先導,以課程建設為核心,狠抓藝術教育的規(guī)范性。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要重視和加強藝術課程的教學管理和研究,規(guī)范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一是要緊緊圍繞素質教育要求修訂教學大綱。藝術教育課程的教學大綱要體現素質教育的目的、任務和要求;鼓勵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采用素質型教學方法和手段;在考核階段落實素質型的考核要求和方法,同時根據相關課程教學大綱的具體要求,制定各課程的考核大綱。二是要嚴格規(guī)范藝術教育課程的申報評審工作。為了確保藝術教育課程的質量,公共藝術類開課申報評審工作應在教務處指導下每年一次,每門課程的開設都必須經過嚴格的課程評審和試講。三是要努力拓展藝術教育課程的科目和門類。普通高校要充分利用學校和社會資源,努力探索藝術教育的新方法,積極拓展藝術教育的科目和門類。開設具有審美教育理論課、技能實踐訓練課和鑒賞課的多重性質的課程,形成理論修養(yǎng)、技能訓練與藝術鑒賞齊頭并進、相輔相成的教學體系。每門課程要有相應的教材、教案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考查考核[5]。4.以隊伍建設為抓手,以社會資源為補充,提升藝術教育的層次。高校教師是對大學生影響最大的群體。高校藝術教育的師資要將教學與指導相結合,不僅要有辯證唯物主義的美學觀,具備較強的鑒賞美、表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同時還需要一專多能,具有深厚的知識儲備和教學實踐能力。因此,建立一支強有力的藝術教師隊伍是提高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質量的前提條件。藝術教師應該是“藝術家+教師”。一方面他是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另一方面又在所教學科具有較深造詣的藝術家。公共藝術課程教學質量提高的關鍵在于教師隊伍建設。要通過人才引進和教師進修、培訓等形式,培養(yǎng)一批具有較高政治素質、良好敬業(yè)精神、深厚藝術理論功底和實踐水平的專業(yè)教師隊伍。除加強在校教師隊伍建設外,普通高校還要充分利用社會及民間的相關藝術教學資源,形成學校藝術教育與社會文化建設取長補短相互融合的良性循環(huán)。讓社會上的高雅藝術走進校園,讓藝術名家開設講座,整合學校內外藝術教育資源,推動校園文化建設。5.以藝術社團為平臺,以組織活動為抓手,增強藝術教育的實踐性。高校大學生藝術社團是校園文化活動的重要載體,是第二課堂的重要內容,在繁榮校園文化、豐富課外生活、提高大學生個人審美素質等方面都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大學生社團作為校園高雅藝術集中呈現的窗口,是大學生展現風采的自由舞臺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載體。實踐證明,學生社團不僅可以培養(yǎng)成員的藝術興趣、學習和展示才藝特長,還可以通過相關活動加強溝通和交流,增進友誼,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和組織能力,從而提高成員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yǎng),發(fā)展健康的個性,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的精神,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fā)展。藝術社團成員是學校的藝術骨干和精英。以大學生藝術社團為紐帶,帶動宿舍、班級、系部的藝術氛圍,對全面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引導積極向上的學風、校風和構建文明校園將起到深刻的影響。在實施以能力為本位的素質教育中將發(fā)揮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作為高校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是我國高等教育的必要組成部分,對于提高大學生審美能力,普及藝術知識,塑造健全人格,實現個性價值,促進校園文化的和諧發(fā)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的公共藝術課程要向教學管理日益規(guī)范化、教學研究不斷專業(yè)化、場地設施日趨現代化、教學效果日漸明顯化方向努力;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加大改革和投入力度,為推進高校和諧發(fā)展,促進大學生全面健康成長而努力。
參考文獻:
[1]劉永昌.高校藝術教育改革新探[J].藝術百家,2006(2):158-160.
[2]張國宏.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發(fā)展現狀分析[J].知識文庫,2016(10):238.
[3]李雯.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體系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22):183-184.
[4]李海燕.關于對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思考[J].教育界:綜合教育研究,2016(5):173.
[5]石天英.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多維思路[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99-102.
作者:孫華金 單位:鹽城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