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與民族文化論文

時間:2022-04-09 11:48:11

導語:中國畫與民族文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畫與民族文化論文

一、當代中國畫審美理想及發(fā)展

中國畫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民族文化的沉淀和積累,它體現著民族審美的習慣,是一切藝術文化之源。但20世紀以來,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中國畫經受著空前的挑戰(zhàn)?;诖朔N形勢,必須重新認識中國畫的內在潛力,把握其文化內涵,重構中國畫審美理想,促使其真正成為當代民族文化精神的承載者和昭示者。如果中國畫失去這種深層的民族文化傳承和超越,也就失去與世界對話的獨特資本,失去中國畫的內在元氣,因此,必須保持民族文化特色,才能使中國畫雄立于大文化之中。當代中國畫的未來發(fā)展方向,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它會充分體現出民族感情和民族內涵,以多樣化的語言形式表現出來,并形成不同的風格。當代中國畫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很明顯受到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影響,吸收寫意水墨畫的特色,并受到中國傳統民族思想的影響,體現出較強的民族風格。

二、中國當代繪畫對于民族文化中的繪畫藝術的借鑒

1.氣韻的借鑒

中國傳統山水水墨畫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最看重的就是要講求氣韻,以達到靈動、形象的藝術效果。中國繪畫的哲學思想中,要義之一就是“氣韻生動”,它是中國繪畫美學中的一大判斷標準,而這也正是中西方繪畫藝術的最重要的區(qū)分標準,是帶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繪畫美學。在中國,“氣”是一種無形的東西,它只可意會,難以言表,更不能用教條禮法加以約束。但是,它又有著強大的維系力,支撐著一定的藝術體系和文化體系,并體現這些體系的生命力。中國哲學體系中包括“氣”這一思想形態(tài),強調要加強“中國氣息”的元素,以傳承中國哲學的精髓,并加以演化,從而改變中國繪畫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唯西方理論體系至上的傳統的思維模式。

2.筆墨手法的借鑒

中國自古以來書寫工具與繪畫工具是同一的,不分彼此,因而也就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書畫同源”的文化共生現象。這種一體化的、共生的文化特色和風格,使得中華民族在審美感知、審美理解、審美評價及審美實踐中,都是一體,因而也就促使中國繪畫家對于美的認知和評價,是從“書畫同源”這一文化共生現象出發(fā)的?!皶嬐础边@一文化現象是靠筆來完成的,主要包括了筆力、筆性、筆格等多個角度的分析和評價。中國傳統繪畫講究筆、墨、紙、硯的相互配合。在繪畫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中國繪畫家往往會選擇具有較好的吸水性能和浸染性能的宣紙作為主要的創(chuàng)作基礎,一旦落筆,就不太可能會有大的改動。因而畫家在落筆之前,會慎重思考和構思,在熟悉水墨的基礎上,精確落筆,最后保證有著較為理想的繪畫效果。這些都要求中國繪畫家有著一氣呵成、胸有成竹的創(chuàng)作底蘊和創(chuàng)作才華,以保證創(chuàng)作的靈性和神韻。當代中國畫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一些繪畫家試圖以西畫技巧改變中國畫,把“中國畫”改為“彩墨畫”,殊不知中國畫源遠流長,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民族文化的積淀異常豐厚和精深,最為顯著的特征即是中國畫所獨有的筆墨精神。在當代中國畫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融入進傳統的筆墨創(chuàng)作精髓和技法,能夠使繪畫創(chuàng)作具有生動的寫意性。如戴成有先生的《金陵十二釵》等人物畫很注重筆墨技法的應用,先用類似工筆的形式將人物形象勾勒得很精細,然后在其上潑以大片淡墨,人物與背景渾然一體,使畫面不僅具有工筆的精細嚴謹又有寫意的豪放,同時給人如夢如幻的歷史朦朧感。

3.詩意化的借鑒

中國傳統山水畫最為明顯的特征之一是富有詩意,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情畫意”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說到詩情畫意,就會使人聯想繪畫與文學之間的某種聯系。對于這種聯系,有一部分學者是持懷疑和批判態(tài)度的,認為中國畫中的文學現象是中國畫的一大弊端,是中國繪畫藝術落后的標志。其實,但凡對于西方繪畫藝術有深入了解的人,會發(fā)現世界各國的繪畫藝術都與文藝創(chuàng)作有著諸多的聯系,只不過,中西方的繪畫藝術與文學聯系之間的側重點不同,西方的繪畫藝術與文學的聯系,主要體現在人物故事方面,而中國的繪畫藝術與文學的聯系,則主要體現在詩詞歌賦方面,如中國山水畫中所蘊含的“詩意”是世界其他繪畫藝術所沒有的一個重要特色。

三、中國當代繪畫對民族文化傳統意識形態(tài)的借鑒

1.當代中國畫對于觸覺、味覺等感知方式的借鑒

西方的審美評判標準是基于視覺、聽覺得來的,而中國的審美意識則是建立在觸覺和味覺的基礎上的,二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以味覺、觸覺為基準的審美意識理念構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心理結構。通過深入研究中國美學藝術,可以發(fā)現中國美學中經常出現與“品”、“味”相關的一系列審美學名詞,這種不同的審美評判標準,使得中國人鑒賞西方藝術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以中國式的審美理念為基點進行相應的考察和研究,去觸摸和品讀來自不同國度、民族的藝術創(chuàng)作,自然,中國繪畫家在進行繪畫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也會立足于中國式的審美標準。

2.中國當代繪畫對“三大”美學價值———中和美、自然美、禪宗美的借鑒

“中和”是儒家所提倡的美學中心理念,并在中國千年的文明史進程中占據著重要的歷史地位,時刻體現在藝術創(chuàng)作領域中。如中國歷代的宮殿設計中,都會以中軸線為中心,向兩邊呈對稱形式鋪展開來,彰顯出儒家文化的“中和”思想。在人際關系處理方面,更是注重和諧的人際關系的維護,以“吟詠性情”作為中國人審美心理的一大傾向,使中國詩畫朝著抒情達意方面發(fā)展。這種抒情達意式的繪畫藝術創(chuàng)作方式,對于當代的繪畫藝術創(chuàng)作有著深刻的影響。老子所創(chuàng)立的道家學說,對于中國的傳統民族文化也有著極為重大的影響。老子提倡施法自然,這一點與儒家人為的“中和”之美,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儒家所提倡的是父權體制下的施政理念,而道家所提倡則是天地萬物于一體的自然而然的生存之道,以“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母性原則作為萬事萬物發(fā)展的一個基本性的禮法,以順應事物的自然成長為基本的處事原則。在文藝創(chuàng)作中,書畫的拙筆、詩詞中的拗體、戲劇中的各種奇特結構、園林中的怪石,都體現出一種刻意打破和諧的人際關系、堅持平淡中的奇怪標準,以無端崖之辭等放蕩不羈的形式,獲得了奇妙的怪異之美,中國藝術因而也就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異樣的美。禪宗美學最大的美學哲理是“悟”和“圓滿”。李叔同對于禪宗美學的發(fā)展貢獻極大,他提出了“華枝春滿,天心月圓”的頓悟境界,綜其一生得出“悲欣交集”的人生感慨,表達了自己既悲憫眾生,又欣喜覺悟的復雜情感。這些傳統的民族文化,對于當代中國畫藝術家而言,所產生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生活在有著千年文明史國度的中國繪畫藝術家,是很難擺脫這些悠遠的民族文化的影響的,而當代中國畫要想獲得更多的發(fā)展空間,也必須植根于中國悠遠的民族文化歷史傳統中。

總之,當代中國畫藝術對于民族文化的借鑒是很明顯的,其對于民族文化的借鑒,主要體現在傳統的水墨畫法、傳統的民族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使得中國當代繪畫藝術體現了氣韻、筆墨、詩意、味、品、禪宗美學等諸多的中國民族文化元素,與世界其他各個民族的繪畫藝術共同構成了人類多姿多彩的繪畫藝術天地。

作者:傅強單位:漳州城市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