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務均等性研究與對策
時間:2022-09-25 02:46:11
導語:公共文化服務均等性研究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公共文化已經(jīng)成為文化領域的熱點,公共文化的四性-均等性、便利性、基本性、公益性也逐漸被公共文化領域的從業(yè)人員所熟知。但是,如何深入研究這“四性”,以及實現(xiàn)這“四性”的路徑在哪里,這些問題仍處在研究之中。本文擬就公共文化服務,特別是群藝館(文化館)體系的公共文化服務均等性以及實現(xiàn)均等性的路徑進行探討,為今后的工作打下輔助性理論基礎。
關鍵詞:公共文化;均等性;群藝館
一、公共文化服務均等性的提出與發(fā)展
在西方學術領域,有關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理念由來已久。經(jīng)濟學鼻祖亞當•斯密(A.Smith)較早論述了公共服務公平供給的問題,他在論述君主或國家的義務時提出并分析了公共服務的公平性問題,認為公平的提供公共服務是國家的義務和職責。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公共管理理論為公共服務理論發(fā)展提供了新的理論內(nèi)涵。新公共管理理論強調(diào)政府在公共服務中的角色是“掌舵,而不是劃槳”,可以更為靈活地探索代替直接供應公共產(chǎn)品的方法,從而提供成本節(jié)約的政策結(jié)果。同時,要打破政府的公共服務提供壟斷機制,利用市場化和私人部門來滿足公共服務需求。進入21世紀,新公共服務理論在此基礎上做了進一步發(fā)展,該理論認為,政府在公共服務中的角色是“服務,而不是掌舵”,強調(diào)政府在公共服務中不是扮演操舵手的角色,而是為了全體社會成員的公共利益,服務于廣大人民,充當調(diào)解員、仲裁者的角色,來解決社會公共問題。在我國,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成為我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重的一個重要熱點問題,并引起黨和政府的高度關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一個五年規(guī)劃綱要》中“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被作為一個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命題首次提出?!吨泄仓醒腙P于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指出:“完善公共財政制度,逐步實現(xiàn)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中國共產(chǎn)黨十七大報告中也強調(diào)要:“縮小區(qū)域發(fā)展差距,必須注重實現(xiàn)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本C合來看,學術界與政府都對公共均等化問題有所涉獵,雖然還處于起步階段,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的研究框架和系統(tǒng)解決方案,但也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
二、群藝館(文化館)體系是目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的主力軍之一
目前,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主要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為代表的“三館”體系、廣播電視體系、新聞出版體系等組成。本文暫不對廣播電視系統(tǒng)、新聞出版系統(tǒng)進行討論研究,而把重點放在“三館”中的群藝館(文化館)體系。群藝館(文化館)體系是目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即為該體系建立起了?。ㄖ陛犑校┤罕娝囆g館-地市(區(qū)縣)文化館—街道(鄉(xiāng))文化站-社區(qū)(村)文化室這樣的四級服務體系。從理論上說,服務的觸角能夠延伸到公眾身邊,這也是目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除廣播電視系統(tǒng)以外唯一能夠?qū)⒎沼|角最大限度延伸的體系。多年來,群藝館(文化館)體系在為公眾提供文化服務產(chǎn)品方面一直不遺余力地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卓有成效。從2017年國家文化部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來看,以天津為例,共設有省級群眾藝術館1家,地市級文化館16家,街道(鄉(xiāng))文化站264個,基本做到每區(qū)(縣)均有文化館,街道(鄉(xiāng))均有文化站。2017年,天津的各級群藝館、文化館、文化站共舉辦文藝活動6353次,參加人員達到232.91萬人次,舉辦文藝培訓班次7198次,培訓人次達到47.3萬人次。并且,天津的群藝館(文化館)體系還創(chuàng)造了多項在全國有影響的品牌活動,如東麗區(qū)的“文化杯”全國文學評獎活動、和平區(qū)的“和平杯”全國京劇票友大賽等,這些品牌活動均受到公眾的歡迎。
三、現(xiàn)行的群藝館(文化館)體系中,在執(zhí)行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性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無論地理位置坐落在哪里,一座實體文化館的服務。半徑都是有限的文化部在制定的全國各級文化館評估標準中,特別提出了各級文化館應設立在人口稠密區(qū),以方便公眾來館參加活動。很多城市還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更高的標準,比如上海就提出了“十五分鐘文化圈”的理念,即公眾從家中出發(fā),步行15分鐘能夠到達某一公共文化設施。但從實際效果看,每座文化館能夠吸引的公眾80%都是3-5公里半徑。特別是目前,各級文化館服務的對象,均以老年人、兒童為主,筆者在做此次研究中,曾隨機訪問了部分到天津市群眾藝術館參加活動的群眾,在被問到“您為什么選擇到群藝館參加活動”時,幾乎所有的公眾回答都包含有“離家比較近,交通方便”這一選項。由此可見,在選擇參加文化活動的場館時,坐落地點是非常重要的參考因素。國家文化部在對各級群藝館、文化館的評估標準中,也是明確提出,“各級群眾藝術館、文化館應建立在人口稠密區(qū)、交通便利”。但由此進行反證,居住在相對偏遠地區(qū)的公眾,他們到各級文化館參與文化活動時,就存在著明顯的不便因素。試想,如果僅僅因為觀看一次展覽、演出、參加某一培訓就需要公眾在路途單程花費一小時以上的時間,那么這樣的文8•群文論壇•化活動的吸引力就會因為路途的原因而大大下降。因此說,無論群藝館、文化館選址在哪里,其物理覆蓋半徑都是有限的,對于遠距離的公眾來說,由這些場館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均等性就成為空談。(二)從目前各級群藝館、文化館所提供的文化服務內(nèi)容。來看,更多的關注老人、兒童,中青年人吸引力不夠以2018年天津市群眾藝術館所舉辦的各項活動為例,其中大部分都是諸如老年合唱、中老年廣場舞等賽事性活動,舉辦的各類文藝培訓參加者也大都是老年人和孩子,如“社區(qū)文藝骨干培訓工程”“老年舞蹈班”“少兒舞蹈班”等,且參加公共文化服務活動的人群以“兩頭化”即老人兒童為主,是多年來群眾文化乃至公共文化的慣?,F(xiàn)象。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1.中青年的參與時間無法保證。中青年作為社會生產(chǎn)的主力,其主要時間用來工作學習,日常還有相對其他年齡段較重的家庭負擔,因此用于個人休閑娛樂時間較為有限,參與文化活動時間較少也是客觀事實。2.中青年更愿意通過文化市場獲取文化服務。由于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性特點,也就是說只能提供基礎的、入門級的文化服務。中青年作為社會經(jīng)濟的主力軍,其可支配收入遠高于其他年齡段公眾。在享受文化的時間相對較少的條件下,中青年更愿意用金錢從文化市場購買更高端的文化服務。例如,文化館主辦的以業(yè)余團隊為演員主體的演出就很難吸引中青年觀看,而文化市場提供的高端演藝明星演出、國內(nèi)國際知名團體演出,其主要消費者均為中青年。3.公共文化服務提供的形式較為陳舊,不適應中青年公眾的需求。如果說上面論述的時間性、經(jīng)濟性問題導致中青年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活動是客觀規(guī)律的話,那么在公共文化服務提供形式與內(nèi)容方面無法吸引中青年參與就應當算作工作上的瑕疵了。目前的公共文化服務提供形式,還是以到場館實際參加這種“親身體驗”型服務為主,受到距離、時間上的限制,中青年的很難做到廣泛參與。再加上公共文化服務提供者,特別是群藝館、文化館這一體系多年來形成的服務老人、兒童為主的工作慣性,在活動內(nèi)容和形式上也缺乏吸引中青年的亮點。青年觀眾較為喜歡的街舞、快閃等新的文化形式鮮有涉及,因此中青年的參與度不高也就可以理解了。
四、提高公共文化服務均等性的兩條途徑
(一)“走出場館辦活動”“服務觸角下移”能夠緩解公共文化服務均等性不足的問題。近年來,群藝館文化館體系的工作人員,已經(jīng)開始意識到公共文化均等性有待提高這一問題,都在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活動的參與度。其中,為了應對實體文化場館覆蓋距離有限這一問題,越來越多的文化館開始將文化活動挪出場館,將文化場地搬入社區(qū)、學校、軍營等基層單位。將文化活動舉辦到公眾身邊,特別對解決殘疾人、外來務工人員等社會弱勢群體享受公共文化服務這一問題有著很好的效果。僅以市群眾藝術館為例,其所舉辦的外來務工人員藝術節(jié)、深入視力障礙學校、農(nóng)民工子弟小學舉辦慰問演出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就是這一工作思路的反映。但還應看到,深入基層舉辦活動,雖能緩解各種參與度的問題,但并非永久有效的解決之道。正如實體場館的覆蓋面積有其限度一樣,一場或一系列的活動,其覆蓋面積和貫穿時間也是有限的,無法形成地域上的全覆蓋以及時間上的全貫穿。(二)借助網(wǎng)絡、移動傳媒等新媒體新技術手段,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均等性的有效之道。在目前的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以廣播電視臺、新聞等為代表的媒體領域已經(jīng)開始充分領略到新媒體沖擊的力量,這些傳統(tǒng)媒體已經(jīng)開始在新媒體領域開疆僻壤,紛紛開設官方微博、微信賬戶,開發(fā)APP客戶端,并且受到了較為良好的效果。全國各級圖書館也正在加緊進行數(shù)字圖書館建設,依托于圖書館自身豐富的圖書資源,憑借圖書服務寬度可控這樣的優(yōu)勢,數(shù)字圖書館可以做到服務專一化,內(nèi)涵深度化。博物館領域也已經(jīng)有部分國家級、省級博物館開設微信導覽的服務。但在群藝館文化館這一體系中,還鮮有出現(xiàn)新媒體技術成熟應用的先例。就提供的服務內(nèi)容看,群藝館文化館提供的從演出、展覽、藝術培訓、講座等等種類繁多;從服務的對象看,涵蓋了幾乎社會各個階層,甚至包括了社會弱勢群體,因此說群藝館文化館是最應當大力提倡、廣泛推廣使用網(wǎng)絡新技術的。數(shù)字群藝館文化館的建設,將使更多的文化服務內(nèi)容放在網(wǎng)上,公眾只要一臺電腦、PAD或者能夠上網(wǎng)的智能手機,就可以欣賞到群藝館文化館所舉辦的演出、展覽,能夠參加各項文藝培訓、參與各項賽事等等。借助新技術新媒體的力量,公眾與群藝館文化館之間的物理距離將基本趨零。此外,以手機上網(wǎng)為代表的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興起,還將人們以往的“碎片時間”進行整合,變?yōu)榱擞行У木W(wǎng)絡參與時間,如在人們上下班的路上,乘地鐵,公交的過程中可以瀏覽網(wǎng)絡新聞、觀看手機電視等。同樣的道理,公眾也可以利用碎片時間來觀賞演出、展覽等,從而使得公眾參加公共文化服務的時間更加靈活機動。物理距離的消失、參與時間的靈活,最終將大大提高公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參與度,達到提高公共文化服務均等性的目的。無論公眾的社會身份、地位、年齡、受教育程度等個體差異,只要擁有一臺互聯(lián)網(wǎng)接入設備,就能夠平等地享受內(nèi)容一致的公共文化服務內(nèi)容,參與文化活動,這就是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真諦。服務的均等性問題,是公共文化服務的基礎性問題之一。在群藝館文化館這一體系來說,目前還有不足,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但是依靠舊有手段、舊有思維是很難解決現(xiàn)有問題的?;ヂ?lián)網(wǎng)、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必經(jīng)手段,也是最有效手段。這一點需要我們有清醒認識,并在工作中予以重點投入。相信未來數(shù)字群藝館、文化館建設完備之時,也就是群藝館文化館體系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真正做到均等性之日。
作者:崔玉杰 單位:天津市群眾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