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處理數學會考高考和教學的關系

時間:2022-04-20 02:08:00

導語:怎樣處理數學會考高考和教學的關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怎樣處理數學會考高考和教學的關系

目前,一般高中主要有兩次大型考試,一是會考,二是高考。這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會考是對歷史的回顧,著重考察學生對高中知識的掌握運用情況。學生說“會考是為了拿到高中的畢業(yè)證”;而高考是對未來的展望,著重考察學生發(fā)展?jié)摿斑m應今后大學學習的能力,“高考是為了拿到大學的通行證”。其實,兩者在命題范圍、難易程度上既有明顯區(qū)別,又有著密切聯系。研究兩者的相關因素及其在教學上的導向作用,對高中數學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數學會考試題和高考試題在形式上一致,分為選擇題、填空題和解答題三大塊,都緊扣新課標的要求,對穩(wěn)定教學秩序有利。但兩者又有區(qū)別,會考“扣綱據本”,注重基礎,充分體現了會考的水平測試功能;而高考則把課本當作是“跳板”,注重能力,充分體現了高考的選拔功能。筆者體會,因為有些老師對會考和高考不同作用和要求的認識有偏差,所以,在日常的數學教學中常見有兩個明顯的誤區(qū)。

誤區(qū)之一是課本使用上的誤區(qū)。有的老師會考之前抓課本,會考之后拋課本,這是教學中比較普遍的現象。這些老師,會考之前圍著課本團團轉,盯著基礎知識,細“耙”公式,死“摳”概念,期望借此取得好成績,教學思路單一狹隘,不夠開闊。會考之后,教師學生都認為課本已完成使命,便將其拋到一邊,去反復“掃描”繁多的復習資料,課上機械地講評,課后大量地練習,師生都慨嘆數學學習收獲微乎其微,可謂事倍功半。其實,高考只是比會考多一點運用上的難度,掌握課本的思想精髓是高考中解題能力形成的根本保證。如果我們在平時教學中,能時刻牢記以課本為據,重視課本的使用,重視培養(yǎng)學生基本的數學素質,日積月累,不論是會考還是高考,考試時都能得心應手的。

誤區(qū)之二是教與學統一關系上的誤區(qū)。數學教學有接受學習和發(fā)現學習兩大重要形式。接受學習主要是借助課本快速系統地奠定知識基礎;而發(fā)現學習則是在此基礎上的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由此及彼,是將知識進一步轉化為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考主要檢測學生接受學習的效果,高考則主要檢測學生發(fā)現學習的水平。但是當前個別的數學教學狀況卻是教學目標和方法會考前后不分、課內課外不分、初中高中不分,教師一股腦兒把各種知識點的基本概念、對應練習及參考答案全“灌”給學生,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狀態(tài)中,其思維始終亦步亦趨地跟著老師,學生吞咽老師給的“糧食”都困難,更不要談創(chuàng)造性地獨立思考解決問題了。學生的學習目標似清晰實模糊,學習形式似“發(fā)現”實“接受”,學習思維似活動實靜止,由此造成數學教學效率低下,教與學都存在盲目性。

我所面對的是一般高中的學生,他們普遍基礎較差,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參差不齊,為了幫助學生夯實基礎,提高能力,引導學生正確面對會考和高考,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我體會,在實際教學中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發(fā)揮課本作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吸收消化系統”。會考是以考查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為主,所以,在教學中絕對不能脫離教材,好高騖遠。有人錯誤地認為,高考似乎不考教材內容,會考后可以不教,其實不然。尤其對一般高中的學生來說,他們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不夠扎實,對相應習題的解決缺乏技巧,會考把學生的知識、能力的缺陷都暴露出來了,而課本的教學正可以為學生糾偏補缺,如果棄之不用,卻一頭扎入題海中,那真是舍本逐末。所以,不論是會考還是高考,都要求我們在教學中用好教材。要用好用活教材,教師首先要消化教學內容,形成明晰的教學思路。我們要結合學生實際,采用多種方法組織實施教學。例如,在學習不等式時,要提醒學生注意書后習題中的一些不等式的應用;在學習圓錐曲線時,要引導學生利用課本深挖三種曲線的區(qū)別和聯系。另外,針對學生學習習慣差的現狀,也要著重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吸收消化系統”,隨時糾正他們不做預習,不會聽課,不擅復習的缺點,指導學生預習時泛讀課本、上課時理解課本、復習時深化課本,只有經過思維暴露、糾正、引導、強化的過程,才能真正達到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目的。不論高考還是會考,其試題素材都源于課本,或是對課本題型通過變形、組串、引申、交叉、綜合等方式進行改造提高而成。針對考試試題,不難感悟到在處理試題與教材的關系上真正體現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指導思想,也不難體會到“題在本外,根在本內”的會考高考試題特征是回歸課本復習的主要原因??傊?,回歸課本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其次,面對學生實際,建立和諧的教學關系。在教學過程中對知識的歸納、整理都應精心設計,不作太大的跳躍。例如,講解概念時,應引導學生分析表達概念的關鍵字眼,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側面幫助學生理解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闡明相近概念間的聯系與區(qū)別。并設計一些比較性習題與反例,讓學生通過對比、糾正、鑒別、分析和討論,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深化對概念的理解,并進一步加深對重難點知識的理解和鞏固。講解例題時,重視分析過程,例、習題的難度也都適當控制。練習時,講究針對性,而且在深度和廣度上,既要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又要做到因材施“練”,由于學生程度參差不齊,所以要面對學生的實際,做到基礎較差的學生少量多次練,基礎較好的學生一型多練,有知識漏洞的學生對應知識反復練,不擅長總結的學生分類歸納練等等,提高學生學習效益,從而促進教與學的和諧統一。

再次,滲透思想方法,注重提高能力。數學是思維的體操。一般高中的學生有別于重點高中的學生,只有思維能力得到提高才會有本質的突破。教師在教學中應加強對數學方法的教學,像待定系數法、數學歸納法、配方法、反證法、換元法等,并應有意識地滲透一些常用的數學思想,如數形結合的思想、分類討論的思想、等價轉化的思想、函數與方程的思想等。在選擇例題和習題時,既考慮對基礎知識的針對性,又兼顧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應用,使學生經常接觸,反復練習,這樣天長日久,自然就由熟生巧、運用自如了。在教學中,注意啟發(fā)和引導學生如何觀察、分析題目的條件與結論,通過類比、聯想,從中悟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并要求學生在解題中做到運算合理,推理有據,格式規(guī)范,同時,通過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多題一解,歸納猜想等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求異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這樣,不論面對會考還是高考,學生在解題的準確性、靈活性和敏捷性上就都能達到新的水平。

人們常說,要辦出一流的教育,就必須有一流的考試,就必須有一流的教學質量。會考和高考直接影響到高中教學方向、教學路徑、教學方法的選擇,既監(jiān)控了教育質量、又導引了教學的方向。只有充分理解數學會考、高考和教學三者的關系,功夫花在平時,讓優(yōu)質的教學成為會考和高考獲勝的保障,讓會考和高考成為優(yōu)化教學的“催化劑”,我們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高中數學教學,才能更充滿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