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利救濟立法機制建立論文
時間:2022-10-20 08:07:00
導語:權利救濟立法機制建立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權利救濟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要義所在。然而當前我國權利救濟并不理想,我國權利救濟存在以下題目:在立法上,權利救濟體系存在缺陷,國家補償責任立法不完善;在司法上,司法執(zhí)行和保障體系并未有效構建實施;在法觀念上,公民普遍缺乏法律證成意識。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應當從以上方面加以努力。
關鍵詞:權利救濟權利救濟體系國家補償責任法律證成意識
所謂權利救濟,是指當事人權利受到現(xiàn)實損害或存在現(xiàn)實危險狀態(tài)時,可通過法律途徑獲得補償來阻止損害繼續(xù)發(fā)生或恢復先前權利圓滿狀態(tài)的行為。救濟是權利的保障,作為權利的“護身符”,權利救濟應為保障權利的實現(xiàn)發(fā)揮積極作用。
一、完善權利救濟立法
權利救濟體系是相關救濟制度有機結合,但我國目前并沒有形成有效的權利救濟體系。這是由于,中國在立法中對西方制度的過度移植,忽視了中國國情以及國家制度特性。即是說,我國立法依靠著西方的制度體系,未深進調查中國現(xiàn)實狀況,致使權利救濟產(chǎn)生對這些法律的頑強“抗體”。因此,立法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構建中國特色的權利救濟體系。
權利救濟體系有必要建立國家補償責任制度。其一,中國傳統(tǒng)價值理念是集體主義價值觀,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以個人利益犧牲來保存集體利益具有正當性。立法有必要基于我國現(xiàn)實國情、文化傳統(tǒng)重新反思救濟理念,從而建構中國特色的國家補償責任制度;其二,第二性權利救濟失位。國家的強制力保障方面存在“瑕疵”,國家強制力并未有效保護弱者或受害方的權益,使得當事人第一利益秩序破壞,不得求助于第二利益秩序的保障,國家有必要為其“瑕疵”行為負責。也就是說,司法救濟途徑并不理想,司法的終極性并非良態(tài),司法救濟存在無救濟、救濟不當?shù)谋锥?,反而致使權利者的二次傷害。其三,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體現(xiàn)在社會主義分配的公道性,通過社會主義分配實現(xiàn)人們生存和發(fā)展的權利。因此,司法下權利救濟應該具有社會主義屬性,即是國家補償責任存在。當然,不可否認,國家補償責任的實現(xiàn)基于社會主義大生產(chǎn)發(fā)展的基礎。家庭和市民社會是國家的構成部分。國家材料是“通過情勢、任性和本身使命的親身選擇”而分配給他們的。國家的公民是家庭和市民社會的成員。國家補償責任帶有明顯的社會救濟性,它基于社會主義社會特性,依靠于社會主義分配制度,建立起完善的救濟制度體系。
國家補償責任主要涉及以下事項:其一,補償和恢復事件引發(fā)的權益損失。比如,地震、干旱等自然社會事件。這項補償事項的特點是,它的責任來源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其二,填補責任,它是對法律行為引發(fā)的法律損害進行有效性補償。現(xiàn)實中司法救濟的重大弊端在于執(zhí)行困難,權益者的利益因各種原因無法終極得到落實。所以,國家補償責任重在保障權益者權益得以實現(xiàn)。
二、健全執(zhí)行保障機制
法諺云:沒有救濟就沒有權利。然司法實務中,救濟效果弱于權利圓滿狀態(tài)題目突出。權利救濟的目的是往除不法行為對權利人產(chǎn)生的不良法律后果。救濟的目標是恢復權利受損害前的圓滿狀態(tài),只有達到如此效果,才能從真正意義上保障權利,減少權利受損的概率。救濟是一種事后行為,是對先權利的補救;救濟權利的實現(xiàn),司法公正起到?jīng)Q定性終局性的作用。但司法實務中,理論與實踐往往會發(fā)生脫軌。產(chǎn)生這種結果的原因,除了制度體系自身的缺陷,更重要的是現(xiàn)實因素的制約?!叭饲樯鐣钡闹袊笔дy(tǒng)法律思想觀念致使法與現(xiàn)實的存在反差。特別是在法律移植中,西方法律制度引進中國之后,不僅沒有產(chǎn)生應有的法律效果,反而出現(xiàn)“水土不服癥狀”。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情”,它是司法不公平現(xiàn)象的根源。人情官司、錢權交易、權力尋租,這些**現(xiàn)象使本來法治意識淡薄的國度陷進“深淵”——缺失法律素養(yǎng)與法理念。這也是導致目前執(zhí)行難,權利救濟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事人權利救濟實現(xiàn)需要構建執(zhí)行保障機制。中國法院的題目也許并不存在它有大量的行政事務要處理(當然這是一個因素),而在于法院的行政治理制度和審判制度在職能上的混淆,沒有實現(xiàn)職能分工,沒有以法院對于其所在社會的基本職能或憲法職能為中心進而實現(xiàn)法院的諸多功能上的分工和剝離。執(zhí)行保障機制是保障權利救濟的有效方式與手段,它構建有效機制,規(guī)范救濟行為,加強執(zhí)法力度,完善執(zhí)行體制,從實然上實現(xiàn)權利救濟。此外,司法的公正離不開經(jīng)濟保障,獨立的財政來源,建立救濟基金儲備制度,才能徹底保證救濟的實現(xiàn)。
三、樹立科學的救濟法律觀念
救濟是權利得以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線。假如上帝剝奪了我尋求救濟的一切手段,那就只有忍耐之余。大凡權利受到侵害或減損,通過訴訟尋求權利救濟恢復權利原始狀態(tài)成為當事人的夙愿。救濟權利的機制為保障權利的實現(xiàn),保護當事人權利發(fā)揮著作用。但事實上,法律設立的救濟制度并未預見到這種手段在實現(xiàn)權利圓滿狀態(tài)時所受客觀條件的限制。
傳統(tǒng)的權利救濟觀念是理想主義權利救濟,他們主張或以為通過救濟途徑就可以獲得權利的恢復。但是,行使權利救濟存在于權利受到損害之后,原權利處于發(fā)展過程的前階段,而行使救濟權利是在同一事實發(fā)展過程的后階段,其中加進了權利人行使權利的“社會交易本錢”,導致后階段與前階段不同。司法實務中,考慮救濟權利的“社會本錢”、救濟措施、評估機制、判定標準等相關因素后,當事人恢復權利圓滿狀態(tài)就存在風險性。
救濟權對保障和實現(xiàn)權利來說至關重要,但并不意味著有了救濟權就一定能夠能獲得理想的救濟。它只是提供給我們救濟權利的途徑。因此,當事人應持有正確的法律觀念:(1)具有權利意識。當自身正當權益受到威脅、侵害時,主動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利。(2)情感緩沖。權利受到侵害確當事人無疑是不幸的、痛苦的,但要理性看待題目,清醒的對待題目,給情感留下緩沖的“地帶”。(3)救濟途徑要適格。要尋求正當有效的解決途徑,不適格的救濟方式不僅無法保障權利的救濟實現(xiàn),反而會進一步加害當事人。即是說,當權利受到減損時,當事人應保持清醒狀態(tài),不能感情用事,須采取及時、恰當、有效的救濟途徑維權。當然這還要依靠于前面兩個因素:權利救濟法律制度體系,執(zhí)行保障的切實實施。基于權利救濟的現(xiàn)實狀態(tài),權益者有必要建立起這樣的法律證成意識,即是以還原法律事實為準則的法律(證據(jù))自保措施。它并不是對權利的破壞、侵害,而是對已經(jīng)存在事實的“復現(xiàn)”。權益人可以采取法律(證據(jù))自保措施,防御利益侵害的發(fā)生,如自制錄音、照相、證實存根、短信證實等方法。通過這種自我法律保護措施,還原了法律事實存在及過程,這極其有利于權益者的權利保障與保護。公務員之家
四、結語
綜上所述,權利救濟的實現(xiàn)離不開科學公道的立法,同時也需要司法公正、司法保障、司法執(zhí)行效率等制度的結合,以及救濟法律觀念的確立。權利救濟的實效是保障權利的有效穩(wěn)定實施,保障當事人實現(xiàn)主體權利的法律效果,繼而維護良好的法律秩序,實現(xiàn)法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M].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51
[2]蘇力.送法下鄉(xiāng)[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84
[3]洛克.政府論(下篇)[M].葉啟芳,瞿菊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