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范文
時間:2023-03-21 14:49: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本節(jié)內容是八年級生物上冊第五單元第三章第一節(jié)《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本節(jié)教材內容避免了就事論事和平鋪直敘的寫法,而是從生物圈是統(tǒng)一整體的觀點出發(fā),來分析動物個體的行為活動和動物群體數(shù)量的消長對其生活環(huán)境,其他生物及人類的影響。讓學生通過圖文資料分析,觀看錄像,以及對所關心的問題的討論等多種方法,自己得出結論。
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jié)內容屬于總結概括性的內容,通過對前階段“生物圈中的各種動物”內容的學習和上學期學過的動物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承擔的角色分析,加之本節(jié)進一步通過調查或對事實材料的分析,概括總結出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并可引導學生關注動物與生物圈中其它生物及人類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學會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待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認識生物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
學生分析:
從學生知識結構來看,去年已經學習了有關生態(tài)系統(tǒng)方面的知識,本期又了解了動物方面的內容,再加之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所知,對于完成本節(jié)以概括性總結為主的內容來講,無疑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學生對保護生物,禁止捕殺動物有一定的思想認識,但為什么這么做,為什么對人類有危害的動物也不能濫捕濫殺(如狼)等問題并不完全理解。學生在學習中往往是就是論事,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質,這要教師引導和學生充分討論得出答案。
生態(tài)平衡和物質循環(huán)的概念比較抽象的,學生學習有一定的難度。但學生對食物鏈和食物網(wǎng)的知識比較熟悉,對動物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的有關事例比較熟悉。關鍵是教師如何采取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去引導學生分析、歸納,以期達到更佳的效果。
從學生學習方法來看,盡管初中學生思維方式偏重感性,但經過不斷的訓練,也已具備初步的理性思維能力,這對完成本節(jié)內容很重要。教師可提供更多學生感興趣的資料、影片讓他們感知,再引導其理性思維,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至于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相互幫助、共同提高。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舉例說明動物在維持生態(tài)平衡,促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和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等方面的作用。
2、認同動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員的觀點。
二、能力目標:
1、進一步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辯證地認識動物與人類的利害關系
三、情感目標:
逐步樹立生態(tài)學觀點,樹立環(huán)保意識,培養(yǎng)學生愛護動物的情感,建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點。教學重點:
辯證地認識動物維持生態(tài)平衡,促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和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等方面的作用。
教學難點:對生態(tài)平衡和物質循環(huán)兩個概念的理解。教學設計思路:
1、從學生熟知的熱點話題入手;
2、引導學生從生物圈是統(tǒng)一整體的高度,分析資料,得出結論;
3、運用新舊知識的遷移,突破難點;
4、適時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
教學方法:
談話引導法、分析歸納法、展示法、講述法、討論法、合作學習法等
教學媒體選用:
PPT課件、《唐詩新解》FLASH、教學光碟,充分運用多媒體這一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教學過程: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在唐代詩人杜甫的筆下,啾啾的鳥鳴使大自然充滿生機。可是突然有一天,人類將面臨一個沒有鳥、蜜蜂等世界時,人類將怎樣?
播放:《唐詩新解》FLASH,你有什么感受呢?
動物在自然界中有什么作用呢?
學生活動:分析P44資料。指導學生思考,完成資料分析。
1、通過以上資料分析,你認為人類能否任意滅殺某種動物嗎?為什么?
2、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各種動物能否無限制增長?為什么?
3、從上述資料中,你獲得哪些啟示?
(通過資料分析,幫助學生認識某種生物與其他生物以及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關系,使學生學會用辨證的觀點來認識動物對人類有利或有害)
舉例:在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草鼠蛇鷹。分析:如果有一天老鼠的數(shù)量增加,其他生物的數(shù)量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呢?
小結: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食物鏈和食物網(wǎng)中的各種生物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各種生物的數(shù)量和所占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這叫生態(tài)平衡。動物在維持生態(tài)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一、 維持生態(tài)平衡
動物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扮演什么角色呢?
引導學生分析動物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物質循環(huán)的作用。
二、促進物質循環(huán)
三、幫助植物傳粉和傳播種子
(通過教學,讓學生理解生物圈中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
舉例說明。蜜蜂傳播花粉。展示課件。
總結:動物在自然界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要辨證看待動物對我們人類有益的一面,同時也要看到有害的一面。但不論怎樣,我們和動物都是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一員,我們應愛護它們。
篇2
關鍵詞:自然;人;協(xié)調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9-0045-02
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基本問題之一,關于這一問題的探討在很長一個時期以來一直是理論界討論的熱點,毫無疑問,這些討論的成果對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具有重大的積極意義,為我國在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理論反思和支持。另一方面,由于近年來環(huán)境問題頻發(fā),自然災害不斷,人與自然的矛盾不斷突顯,這些都更加需要從理論上對人與自然關系問題進行再探索和再研究,并努力為切實解決這一問題提出可行性方案和具體措施。
一、人依賴于自然
人是自然界長期發(fā)展的結果,人來源于自然界。人的出現(xiàn)是自然界中生命不斷發(fā)展演化的一個新階段,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的產物,人永遠不能脫離自然。
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與自然界發(fā)生一定的關系,要想滿足自己的基本生活,人們就必須從自然界中攝取能量,人的生存依賴于自然界,是離不開自然界的。自然界能夠為人類提供生存所必需的陽光、空氣、水和物質能量。自然界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它不僅僅滿足人們肉體的基本需求,而且自然界作為客觀對象也是人們思想活動產生的來源,是人的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陀^存在著的自然界豐富多彩,包羅萬象,個人生活在自然之中,總是受一定地理、氣候等客觀條件的制約,當然,不同的自然條件生活下的個人會有不同的生活習性,存在著各種差別,并且是隨著自然條件的不斷發(fā)展變化而產生變更的。
在人類產生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還很不完備,人們并不能夠了解自然界的所有事物。面對大自然,人們是一種敬畏贊嘆和絕對崇尚的心理,對發(fā)生的自然現(xiàn)象也不能做出科學判斷,于是便訴諸于主觀臆造和鬼神傳說。“自然界起初是作為一種完全異己的、有無限威力和不可制服的力量與人們對立的,人們同自然界的關系完全像動物同自然界的關系一樣,人們就像牲畜一樣懾服于自然界,因而,這是對自然界的一種純粹動物式的意識(自然宗教)。”[1]81-82
二、人能夠改造自然
人生活在自然中,從自然界中掘取維持自己生活所必需的物質原料,但是這些從自然中取之而來的物質原料不能完全滿足人們生活的多種不同需求,人們便會在自然物的基礎上根據(jù)自己的實際需求來改變物的自然狀態(tài),使之更符合人們生活的需求,也正是在這一意義上,人們就把自己同動物區(qū)別開來了。動物的一切活動只是本能使然,它們的能力是完全定型的,而人則不同,人是有自由的可發(fā)展的空間的。
人們改變自然物的形態(tài)以滿足自身需求的活動即從事物質資料生產活動,參與社會實踐。人通過勞動建立了自己和自然界的對象性關系,在這種對象性關系中人進一步確定了自己的本性。人們從事的勞動內在的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人們改造自然界的活動使人具有了自然性,給自然界打上了人類活動的烙印,有了自在自然與人化自然之分;另一方面,任何改造自然的活動都不是可以孤立進行的,需要人與人之間的協(xié)作,從而使人產生了復雜的社會關系,人具有了社會性,是社會化了的人。這樣,通過從事勞動人成為自然人和社會人的統(tǒng)一體。
自然界是人們主要的實踐對象。在從事改造自然的活動中,人們能夠逐步適應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并提高自己適應新事物和學習新問題的能力,并且能夠將自己在頭腦中構想的事物通過實踐變成現(xiàn)實,還能夠在正確認識和掌握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構想出自然界未有之物。此外,人的意志力、持久力和耐力也因個人從事活動的不同以及自身條件的不同而得到不同的發(fā)展。人們在勞動的過程中能夠逐步發(fā)現(xiàn)自然界運動的規(guī)律,利用自然現(xiàn)象和自然規(guī)律為自身服務,隨著人們實踐活動的不斷深入,實踐對象范圍的不斷擴大,勞動經驗的積累,人們認識自然規(guī)律的能力也在逐步增強。
一階段,與人類完全敬畏和崇尚自然界不同,自然物成為由人們支配和改造的對象。直至今日,人們在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取得了豐厚的碩果:生產生活水平提高,科技成果日新月異,不同學科從不同的角度反映著并繼續(xù)研究著自然界的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人們也只有不斷探索自然的奧秘,認識自然的規(guī)律,才能減少自己在從事實踐活動過程中的盲目性,更加合理的利用自然界有限的能源,從而改善人們的生存環(huán)境和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
人們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強并不意味著人與自然是處于相互對立的兩極,不是人們征服或者最終戰(zhàn)勝自然,人們與自然界的關系也不應該是戰(zhàn)勝的關系,人們從事改造自然的一切實踐活動都是以尊重自然界的規(guī)律為前提的,人類所做的應該是探索自然的奧秘以推動自身更好的發(fā)展,而不是破壞自然僅僅只為滿足自身的私欲,應該始終能夠意識到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依附于自然的。人類雖然較之其他動物具有主觀能動性,但是人必須依存于自然,與自然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人類必須在自然環(huán)境中才能夠生存,自然界沒有人可以繼續(xù)依照它固有的規(guī)律運行,但是人不行,人離開自然界就無法生存,不能存活。所以,在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上人類首先應該做的是正確找準自己的位置,與自然界和諧相處。對于自然界中可以被人們改造和利用的部分,充分發(fā)揮人類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利用的效率,而自然界那些不能改變和破壞的部分,人們應該盡最大的努力使其保持原貌,否則,自然界將以它自己特有的方式對人類的行動做出反應。
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隨著人們實踐活動的不斷發(fā)展,人們涉足的領域越來越廣泛,取得的成果也越來越多,但是人與自然的各種問題也就逐步顯現(xiàn)。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于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fā)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2]383的確如此,為追逐經濟利益肆意的濫砍濫伐,造成森林覆被面逐年減少;耕地面積縮小造成的糧食短缺、過度開采造成的礦產資源短缺、水源污染水源緊缺、破壞植被導致荒漠化越來越嚴重、動植物多樣性減少、廢氣污染導致臭氧層空洞乃至太空垃圾導致的太空污染等等,這些無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因此,人類必須深刻反思如何才能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 一系列的綱領文件和國際公約的問世標志著人們對于這一問題達成了基本的共識。“我們統(tǒng)治自然界,決不像征服者統(tǒng)治異族人那樣,絕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2]383-384也就是說,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類絕不是以征服者的身份出現(xiàn),而應該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正確認識到人類是自然界的產物,只是生存在自然界中的一員,是與其他生存在自然中的成員公平存在的,因此,也應該相互依存、協(xié)調發(fā)展,始終明確自然環(huán)境在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面對我國的復雜國情和已經出現(xiàn)的環(huán)境問題應該具體的分析。近年來,我國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可謂是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應當注意到的是隨著人們活動范圍的不斷增大和活動強度的不斷增加,自然環(huán)境所能承受的壓力卻已近乎達到極限,近年來自然災害頻發(fā)、社會矛盾增加、社會存在著以利益為導向的價值觀、金錢至上和金錢崇拜的個人觀,這焉能說與人們不斷向大自然無限制的索取無關?不是過度開發(fā)利用自然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不是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緊張矛盾激化所產生的連鎖反應?總之,人與自然的關系緊張、不協(xié)調,這嚴重威脅著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威脅著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以及長遠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但是,對于已經出現(xiàn)的這一系列問題,我們不應該逃避和隱藏,而應該直視它面對它,以科學的態(tài)度分析它,在正視問題的基礎上去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首先,我們應該實現(xiàn)觀念上的徹底轉變,改變那些認為人類無所不能、人類征服自然的論調,樹立起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才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方向。只有在理論上深化對自然規(guī)律性的認識,在實踐中才能按照自然的尺度和人的尺度雙重標準去改造自然,才能避免對自然界的盲目改造和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行為,才能實現(xiàn)人與自
然的和諧相處,并且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進一步促進社會和諧,最終達到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為人類的生存和自由發(fā)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
其次,觀念上的轉變并不能產生實際的效果,并不能夠解決問題,還需要以法律和政策作為堅強的后盾。我國雖然已經制定了以保護環(huán)境為宗旨的法律法規(guī),也已經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從總體上來看,法律和行政法規(guī)的力度還應該加強。一方面,在一些重要領域如動植物種類安全、環(huán)境技術的標準等仍然缺少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支持,因此,應加強立法工作,確保在改善人與自然關系的過程中做到有法可依,這是重要的前提。另一方面,對已經存在的環(huán)境法規(guī)應該根據(jù)現(xiàn)實的發(fā)展需要適時的做出調整,還應該根據(jù)各地不同的實際情況做出更加細致的規(guī)范,以保證法律法規(guī)能夠起到實際的作用。此外,最重要的是,加強法律的執(zhí)行力度,人們在實際生活中要嚴格按照法律法規(guī)從事活動,保證有法必依和違法必究。還要注意把法律手段與其他手段相互結合起來,以行政、經濟等手段為輔助,使其發(fā)揮出最大的作用。在全社會樹立起保護環(huán)境的法治觀念,積極引導全體社會成員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觀念。
總而言之,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依賴于自然,是不能離開自然而單獨存在的,人們能夠認識自然并利用自然界的規(guī)律為自身服務,但是人們并不能為所欲為的征服自然戰(zhàn)勝自然,必須努力在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中尋求最和諧的狀態(tài),只有這樣,才能夠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發(fā)展,最終形成整個社會全面協(xié)調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篇3
其一,小學生寫自然界中的景色,就是去觀察使人心情愉快的景物,正所謂:“閱盡人間春色,風景這邊獨好”。
其二,讓小學生寫自然界中的某種植物,就是讓小學生了解這種植物的種子是什么顏色,什么形態(tài),它在什么時間播種,幼苗的形態(tài)特征,植株的形態(tài)特征,根、莖、葉、花、果實都要仔細觀察。特別要了解植物果實的作用等。只有獲得了這些具體信息材料、寫出來的植物才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其三,寫一種動物,觀察動物也要從它的繁殖方式開始,了解動物是胎生,還是卵生。動物小時候的形態(tài)特征,生活習性,重點是它的作用,對人類的益處等。了解和掌握了動物的這些信息,就能把動物寫的生動、具體、活靈活現(xiàn)。使人們知道怎樣對待動物,從而去保護動物和動物和諧相處。同時也感悟到動物給人類生活帶來的樂趣。
其四,寫人。要懂得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道理。對人的了解主要去了解各類人群愛崗敬業(yè)的精神,歌頌人們熱愛職業(yè),就是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就是報效祖國的具體體現(xiàn)。只有這樣接受人類活動的各種信息,才能尊重所有人的勞動,才能去觀察接受各種人的活動信息,弘揚民族精神,讓高尚人的精神發(fā)揚光大,催人奮進。
其五,記事。讓小學生深入生活、觀察生活、接受生活。讓小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信息,讓學生多了解弘揚時代精神的事,掌握時展主旋律,歌頌具有時代精神的事跡。
在獲得觀察信息的基礎上,教師要教給學生如何巧妙地表達以完成作文。小學生要想寫好作文,還要多閱讀有關描寫景物、植物、動物、寫人記事的文章,去學習別人的寫作方法。
篇4
Abstract: Various forms and colors in na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reative process for designer, the natural shape influences the design fields. In product design, natural form is widely used. The article cited design work representing Chinese and western typical significance, including containers, lighting fixtures, furniture, transport, textiles, accessories, etc., which explains the theme: "natural form influences product design; in turn, product design truely reflects nature ".
關鍵詞:自然形態(tài);設計;產品
Key words: natural form; design; products
中圖分類號:J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1)12-0318-01
自然是啟發(fā)設計師創(chuàng)作靈感的最好教材。自然界中各種各樣的形狀和色彩激發(fā)設計師創(chuàng)作出富有視覺沖擊力的作品。在當今,仿生形態(tài)和產品設計密切相關,設計出的產品更加貼近自然,自然形態(tài)在產品設計中被廣泛應用。自然形態(tài)和科學技術的結合極大的推動了工業(yè)設計的發(fā)展,并由此引發(fā)了一種新的設計風格――仿生設計。
自然形態(tài)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也就是仿生設計,它是仿生學在現(xiàn)代設計領域的具體運用。所謂仿生學,是研究生物系統(tǒng)的結構和性質以為工程技術提供新的設計思想及工作原理的科學。仿生設計的突出特點是最廣泛地運用類比、模擬和模型方法。其目的不在于直接復制每一個細節(jié),而是要理解生物系統(tǒng)的工作原理,以實現(xiàn)特定功能為中心目的。
仿生學的研究范圍之一為力學仿生。力學仿生,是研究并模仿生物體大體結構與精細結構的靜力學性質,以及生物體各組成部分在體內相對運動和生物體在環(huán)境中運動的動力學性質。仿生設計在這一方面最顯著的應用莫過于仿生交通工具的設計:仿生交通工具是人們利用現(xiàn)代仿生技術,仿照動物的某些特點與本領,制造出的一系列現(xiàn)代新型交通工具。生存在自然界中的各種各樣的動物能在各種惡劣復雜的環(huán)境中生存與運動,這是因為其運動器官和形體與惡劣復雜環(huán)境斗爭進化的結果。
自然形態(tài)和科學技術的結合極大的推動了工業(yè)設計的發(fā)展,并由此引發(fā)了一種新的設計風格――仿生設計。
設計是一種令人愉快的過程,而不是單調乏味,令人感到枯燥。設計中應始終讓人得到視覺上的滿足,而視覺享受本身是要通過觀察自然才能培養(yǎng)起來的。自然界中各種各樣的形狀和色彩,可以為設計師找到表達方式,傳達設計的內涵,提供設計素材。用艾茲拉?德的話說:“扯去你的虛榮,去探知綠色世界,從中找到,你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真正位置。”
設計師通過類比的方法,從自然的“某個特定的結構”中得到啟發(fā),進行設計和創(chuàng)作。盡管設計中直接借用自然的情況幾乎沒有,但自然經過設計后變成某種特定的形狀,這一點不可能不引起設計師的關注。設計師經常借鑒自然中事物的結構來解決問題,或僅僅來形成他們的秩序感。
器皿的設計材料廣泛,設計師用不同的材料去激發(fā)自然。埃爾瓦?阿爾托1936年設計的卷心菜狀的花瓶,用它波浪形的曲線為自然形狀作了圖解,他到底表示什么,其實無需特別說明。人們從阿爾托的家鄉(xiāng)――芬蘭典型的湖泊的外形輪廓已可見一斑。
法國著名設計師菲利浦?斯塔克設計的干酪儲藏盒,模仿牛頭的樣子,兩側的牛角分別作為盒蓋與盒體的把手,十分詼諧有趣。
設計本身具有獨特性,設計者要同時生活在現(xiàn)實和虛構的兩個世界,在整個人類歷史上,現(xiàn)實最大莫過于給我們氧份的自然,產品設計的過程是我們更加仔細的審視我們生活的客觀世界,以全新的視角觀賞自然,而后在設計時加上我們自己本身對自然的幻想,現(xiàn)實的自然總是通過我們虛構時的幻想轉變?yōu)槔硐牖漠a品,設計的過程能讓我們對人類自身和在世界中所處的地位有一個深刻而滿意的理解,自然在給我們氧份的同時賜予我們智慧,我們用理性和感性開展我們的設計,把我們所認識的自然主觀的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在自然中不斷的探索,尋找我們所謂的靈感,在對自然的感化中把對自然感恩用設計來表達。于是,幾乎每一件產品設計中我們都可以找到自然的某種形態(tài)。
自然自始至終都以多種方式激發(fā)我們的創(chuàng)作。在落地燈的設計中,設計師更多的模擬動物形態(tài)。著名的1998年設計生產的加庫牌燈具,姿態(tài)優(yōu)雅的水鳥外形和乳白色充滿魅力的光輝,使它很快的風靡全球。
充滿人文主義精神、模擬自然形態(tài)的產品通常會更加吸引人的注意力。因為在功能相似的同類產品中,自然形態(tài)設計會散發(fā)其獨特的魅力。設計工作不僅仿制自然的造型,而且要進入自然的進程,通過人腦這個媒介進行轉換,在剝奪其屬性的前提下產生變革:在自然的基礎上重新進行創(chuàng)作,在設計中被抽象出來,應用于實際。于是自然以另一種姿態(tài)出現(xiàn)在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中。
在家具設計中,椅子由于其必須適應人體的形狀而具有生物特性。一把好的椅子散發(fā)出一種無聲的吸引力,吸引人們坐下去分享其秘密。像其他的家具一樣,椅子向那些想去聽它傾訴的人傳達出許許多多的信息。丹麥家具以其設計考究,制作精良而著稱,芬蘭設計師Juhl設計的塘鵝椅,材料是櫸木和織物。這把椅子取名自它的造型,象展開翅膀的塘鵝。
Hans J. Wegner設計了靠背的形狀頗似孔雀開屏的樣子的一款孔雀椅,以岑木,柚木,紙繩為材料。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自文明誕生之日起,自然界中的各種各樣的形態(tài)和色彩激發(fā)著設計師的靈感。自然形態(tài)影響著產品設計。同樣,產品設計也真實的反映了自然。人們對自然的認識不斷加深,自然形態(tài)對設計的影響就會更加深遠。在未來,隨著仿生技術的逐漸發(fā)展,自然形態(tài)應用于產品設計的范圍將越來越多廣泛。
參考文獻:
[1][英]艾倫?鮑爾斯.modernism in design[M].王立非,劉民,王艷,譯.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12.
[2][美]拜厄斯.世紀經典工業(yè)設計[M].鄧欣楠,謝大康,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0,9.
篇5
關鍵詞:仿生設計 景觀設計 應用
中圖分類號: TU98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自身對生活條件的需求也愈來愈高。在日益發(fā)展的社會中,人類大量采取各種能力和手段來達到人們的需求,導致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自然、人文、社會和環(huán)境等的和諧問題的矛盾。自從大自然環(huán)境對人類的生存條件和生活環(huán)境帶來的一系列危害以后,人們才漸漸的意識到人類自身對地球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的危害性。并逐漸開始尋找一種新型的自然力資源,來維持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策略,其中,生物的模擬技術在園林設計規(guī)劃、建筑行業(yè)的發(fā)展、機械設備的設計環(huán)節(jié)中占有重要比重。千萬年以來,隨著生物的逐漸進化發(fā)展,一些生物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自然環(huán)境,達到自身繁衍和生存,需要不斷的增強自身的性能,完善自身的結構組織,以及提高生命力,來獲得較為完善的機構組織、低耗高能效的生存系統(tǒng)。而作為高等生物的人類,在自然界的演變過程中,接觸大量的生物作為“朋友”或“鄰居”,使得人類不斷地去模仿和想象生物繁衍變異方式以及奇異的生存本領。
仿生學就是一種汲取自然界中能量和生物進化靈感,進行創(chuàng)新性研究以及模仿的一種科學。仿生學的存在具有較為重要的意義,能夠有效的確保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協(xié)調和平衡發(fā)展。對現(xiàn)階段的發(fā)展中國家來講,降低環(huán)境污染以及能源資源的節(jié)約等手段,是建立一種和諧社會、資源節(jié)約型社會、建設節(jié)約型社會的重要保障。從自然界中摹仿自然,從中尋找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姿態(tài)、設計、思路等,以此來規(guī)劃園林也是目前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主要從仿生學的角度,對自然界中的生物進行觀察摹仿,以及對生物體的形象、結構和功能等的學習和研究方面進行介紹,最終將研究結果應用于原理或建筑的景觀設計方面,解決設計景觀方面美觀等的一些問題。
1 概述仿生設計學
對仿生學來講,這是一種將技術科學和生物科學發(fā)展的基礎結合起來的一種具有前沿性進展的學科。其中,仿生設計學(設計仿生學),是一種在設計學和仿生學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門以“結構、功能、聲音、色彩、形貌”等為研究對象的學科。該學科在一定研究過程中,根據(jù)特定的設計原理和特征,對設計方案提供較為有利的研究成果,為景觀、建筑、格局等的建設提供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思想、方法、原理和途徑。
2 仿生設計方法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2.1 仿生學在形態(tài)仿生上的應用
仿生學在形態(tài)仿生上的應用,是根據(jù)人類對美學的理解,通過對自然界生物形態(tài)的模仿,對建筑物進行生動形象的設計,給人產生視覺上的美感;或者根據(jù)生物自身生態(tài)符號,來體現(xiàn)相應的象征意義。因此,在形態(tài)學上,對景觀的仿生設計上還可以分為抽象式形態(tài)仿生設計和具象式形態(tài)仿生設計。
2.1.1 抽象式形態(tài)仿生設計
抽象性的形態(tài)仿生設計,是指在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基礎上演變形成的一種設計,是一種具有不同于自然界形態(tài)的自行態(tài)。對抽象式的形態(tài)設計來講,一般主要體現(xiàn)在形態(tài)設計對簡單形體本質特征的反映。能夠結合創(chuàng)新性想法和結構形式,將各個生物的特征經過重復對比、分割設計、變異結合和漸變等審美元素的重組,將最能體現(xiàn)自然生物的形態(tài)和結構應用于設計中。最后,通過采取的各項手段和方法,將單純的形態(tài)結構經過總結和歸納,漸變成具有秩序美感和節(jié)奏感的抽象式形態(tài)。通過對抽象式形態(tài)的設計,能夠使得景觀的設計主題充滿隱喻性的色彩,并能夠展現(xiàn)出暗示和想象性的主觀感受。
2.1.2 具象式形態(tài)仿生設計
具象式形態(tài)仿生設計,是指經自然界的生物形態(tài)以原造型的形式重現(xiàn)在景觀設計中。通過自然界中不同的植物和動物展現(xiàn)的形態(tài)結構、生長造型、顏色搭配以及生長環(huán)境等進行具象式的設計,完完全全的將自然界的和諧美體現(xiàn)到現(xiàn)實生活中來,將設計師對自然生態(tài)界的精神寄托和向往完全的展現(xiàn)出來。具象式形態(tài)仿生設計對景觀進行設計在現(xiàn)實生活中具有較為廣泛的使用范圍。例如,石材雕刻的動物形象;居民區(qū)樹木修剪成為動物和鳥類的形態(tài);蒲公英形式的噴泉設計形態(tài);魚鱗狀的魚尾紋鋪裝形態(tài)結構等。這些都是通過對自然生物的模仿進行設計,滿足了人們向自然界靠近的心愿。
2.2 仿生學在結構設計仿生上的應用
仿生學在結構設計仿生的應用,一般指的是將生物的形態(tài)由運動、聲音、線條、形體等相互結合來構成的一種結構設計。結構仿生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種具有自然性的美麗。結構仿生學在仿生學的分支中,占有重要比例,已經廣泛的應用在各類方案的設計中。在自然景觀設計中,結構仿生設計能夠有效的體現(xiàn)出自然美,亦能根據(jù)生物結構形態(tài)設計出較為完美的設計圖。例如,設計索網(wǎng)結構的靈感來自蜘蛛網(wǎng);薄殼結構出自于海螺和蛋殼結構等。
2.3 仿生設計在材料仿生上的應用
仿生設計在材料仿生上的應用,一般指的是通過對材料進行拼接、加工和模擬進行設計。將生物物種的各種形態(tài)、色彩、紋理結構、表皮形貌等,進行不同程度的結合設計,將具有不同形態(tài)和機理的材料進行有效合理的設計。仿生材料的設計一般主要包含以下幾種類型:結構仿生材料;功能仿生材料;化學成分仿生材料;圖形、色彩和質感仿生材料等。
2.3.1 結構仿生材料
結構仿生材料一般指的是根據(jù)不同生物的肌體構造,建設一種具有功能相似、結構相近的仿生材料。例如,通過蜂巢原理設計蜂窩泡沫磚;甘蔗稈心可以作為輕質填充物;由于荷花葉上絨毛的不沾水性能,設計一種具有自我清潔能力的涂料等。這些都是具有結構仿生的材料,在對景觀設計的使用過程中具有較為重要的作用。
2.3.2 功能仿生材料
功能仿生材料一般是指具有一定的模擬生物自修復系統(tǒng)的材料,根據(jù)在生物體中的修復再生機構,人們對建筑過程中使用的混凝土材料希望能夠進行具有再生機能的仿生材料設計,目前,已經成功的設計出裂縫仿生修復技術。另外,通過植物表層的滲透作用,希望能夠找到一種具有建筑物的防水材料仿生設計方案。
2.3.3 化學成分仿生材料
在對景觀設計過程中,需要較多強度較大、穩(wěn)定性強和性能優(yōu)越的材料。這就需要對所需的材料進行化學成分的設計和組織,制造含有化學成分的仿生材料,服務景觀設計。
2.3.4 圖形、色彩和質感仿生材料
在景觀設計過程中,仿石、仿木和仿竹材料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美化景觀的圖形、增加景觀的色彩度、加強材料的質感度,給人一種自然、樸實的感覺。
2.4 仿生學在功能仿生上的應用
仿生學在功能仿生上的應用,一般是根據(jù)生物的肌體生存運動形式和新陳代謝過程,對肌體各系統(tǒng)運行的作用進行功能仿生設計。功能仿生設計是具有深層次的、一種高級仿生形式,能夠將生物的本質、條件進行模擬和分析。例如:成都活水公園魚形平面圖的設計,不同設計部位具有不同的功能對應,為游客的旅游觀光提供了較多便利。因此,仿生學在功能的仿生設計上,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2.5 仿生學在空間布局仿生上的應用
仿生學在空間布局仿生上的應用,一般指的是對功能、結構、形態(tài)等仿生結構在空間布局上的一種融合過程,能夠通過精華的提煉,對三維空間的設計更加有效合理。例如:我國古代許多城市(如杭州鳳凰古城、開封臥牛古城、蘇州龜古城、廣州五羊城等)均對空間的布局進行仿生理念的設計。這些古代空間布局的仿生設計,在一定程度上為景觀設計增加了美感,開通了在景觀設計應用上的先河。同樣地,為我國現(xiàn)階段仿生學中,空間布局的仿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結語
在自然界物種的進化過程,出現(xiàn)錯綜變化、姿態(tài)百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千奇百怪、精彩絕妙的生態(tài)造造型,以及奇妙絕倫、美輪美奐的色彩和紋理造型等的景觀結構。這些自然形態(tài)結構為景觀的設計提供較為新穎的設計靈感、靈活的思維模式和較為優(yōu)越的創(chuàng)新性手段等。通過對景觀進行仿生設計,能夠設計出符合社會發(fā)展潮流的景觀設計,增強人類的視覺美感。同樣的,也可以將景觀更有效的貼近自然、回歸自然,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對景觀設計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設計師采取自己的設計手段,借助各種形態(tài)仿生,對景觀依據(jù)自己的理解進行設計。
參考文獻
[1]尹豪,將沙漠景觀花園化——史蒂夫·馬蒂諾及其作品介紹[J],中國園林,2012年06期
篇6
1.巧用童話培養(yǎng)幼兒的想象力
學前兒童的思維是一種我向思維,以自我為中心,采用“同化”手段,認為萬事萬物皆圍繞“我”在轉,在天地之中“唯我獨尊”,客觀事物如“我”一樣具有生命,幻想與現(xiàn)實不能區(qū)分,主體和客體混沌一體,思維具有泛靈論特點。因此,幼兒在充滿神奇和變幻莫測的童話世界中,與花草樹木、鳥獸蟲魚、仙女精靈交朋友,童話故事深深地吸引兒童,激起幼兒的想象,促進其想象力的發(fā)展。想象是對頭腦中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過程。想象從是否有目標和意志努力的角度分為無意想象和有意想象。幼兒的想象特點是以無意想象為主,有意想象正在發(fā)展中;想象的內容逐漸豐富;創(chuàng)造性想象逐漸增加。因此,家長和教師可以用童話培養(yǎng)幼兒的有意想象、創(chuàng)造性想象,促進其想象力的發(fā)展。
(1)增加幼兒的感性經驗,豐富表象積累
想象的材料是幼兒頭腦中的表象,而表象是幼兒以前感知過的事物的具體形象,要豐富幼兒的表象,必須增加幼兒的生活經驗。家長可以帶幼兒旅游、觀察自然界的花草樹木、鳥獸蟲魚,也可以參觀博物館、動物園、工廠等地增加其表象,為想象力發(fā)展奠定基礎。
(2)利用一日生活培養(yǎng)幼兒的無意想象
幼兒頭腦中儲存一些表象,家長可以抓住生活中某些契機,培養(yǎng)幼兒利用表象進行無意想象,為其有意想象的發(fā)展奠定基礎。如傍晚家長帶孩子散步時,看見火燒云,家長可以即興編童話,幼兒很容易進到故事中,和家長一起編童話;馬路上的廣告牌,如果是卡通人物,家長也可以即興把它與幼兒經驗中某個童話人物聯(lián)系起來,喚起幼兒的想象;幼兒的書包、衣服、玩具上大都是童話人物或卡通中的人物,比如,對帶有米老鼠和糖老鴨的書包,家長可以問:“寶寶小書包上的糖老鴨和米老鼠在做什么?糖老鴨過生日了,我們?yōu)樗麥蕚潼c什么好吃的?哪些小動物會來參加它的生日晚會?”幼兒吹泡泡糖時,家長可以引導幼兒說“這個泡泡糖越吹越大,能把寶寶帶到天空中去,寶寶會看到什么?寶寶怎么把它們帶回家呀!”幼兒吃餅干時,咬了一口,對媽媽說“這是月亮”,媽媽可以說“月亮姐姐晚飯會吃什么,她會和誰一起吃?……”一日生活中,家長要有一顆敏感的心,有意引導幼兒進行事物間的聯(lián)想,發(fā)展其無意想象。
(3)通過閱讀培養(yǎng)幼兒的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根據(jù)想象中創(chuàng)造性成分多少,分為再造性想象和創(chuàng)造性想象。小班和中班幼兒以再造性想象為主,也就是根據(jù)童話故事中人物的語言或故事內容進行想象,而大班幼兒可以增加人物的語言、創(chuàng)編出人物的動作和形象,創(chuàng)造性想象的成分增加。因為小班幼兒對常見的動物和具有明顯特征的動物感興趣,家長可以給孩子講一些主題單一、內容淺顯易懂、與幼兒生活經驗有關的童話,如《小松鼠請客》、《會飛的猴子》、《小蝌蚪找媽媽》等,在講述時,母親可以找玩偶與孩子想象故事的場景,母親扮演其中某個角色,鼓勵幼兒對另一角色的動作、語言進行表演;也可以就著圖畫讓幼兒講故事,圖片有助于促進幼兒的有意想象。在講童話前,家長可以放和童話有關的歌曲、樂曲,促進幼兒聯(lián)想起自己的生活和經驗,建立起關于所讀童話的具體形象。
2.培養(yǎng)幼兒的發(fā)散思維
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認為,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核心是發(fā)散思維。培養(yǎng)幼兒創(chuàng)造性的一個方面是培養(yǎng)其發(fā)散思維。在講述《小松鼠請客》中,幼兒熟悉故事內容后,家長可以引導幼兒用不同語氣、語調和動作表演不同動物,鼓勵幼兒創(chuàng)編對話,如家長可以說“小松鼠除了請小雞、小鴨子、小狗,還請了哪些小動物來做客呢?小松鼠可以準備什么好吃的請他們呢?”如果幼兒說不出來,家長可以扮演某個動物,如小燕子,小花貓等,喚起幼兒的表象,引導其把這些動物加到童話中。家長也可以就《小松鼠請客》的圖片,引導幼兒把小動物涂上不同顏色,讓它們穿不同的衣服。
3.利用童話使幼兒處于積極的情緒狀態(tài)
Fredrickson認為,積極情緒包括快樂、興趣、滿足、愛、自豪和感恩。研究結果表明,在創(chuàng)意方案制定的前期,積極情緒有助于提高創(chuàng)意的數(shù)量。眾多研究提出積極情緒有助于創(chuàng)造力。董奇(1993)在綜合國內外大量研究的基礎上,將創(chuàng)造型兒童的一般人格特征概括為八個方面,其中第一個方面就是具有濃厚的認知興趣。兒童在童話創(chuàng)造的世界中暢游,以同化方式理解童話內容,身心放松,精神愉悅。童話中人物具有象征性意義,能夠反應兒童在成長歷程中心理的焦慮、迷惑、混亂、緊張等情緒以及各種的心理沖突。通過童話中的人物,兒童可以把自己的不良情緒和心理沖突投射出來并得以宣泄,減緩心理壓力,得到快樂和滿足。如美國動畫片《貓和老鼠》創(chuàng)造了一個輕松、想象、自由的幻想世界,笨貓一次次地捉弄老鼠,兒童愛玩的天性得到了滿足。杜威將與具體知識內容的學習相伴隨的,對所學內容及學習本身養(yǎng)成的某種情感、態(tài)度這種學習稱之為“附帶學習”(collaterallearning)。杜威提出“一個人所學習的僅是他當時正在學習的特定的東西,這也許是所有教育學中最大的錯誤了?!笨梢?,通過附帶學習而獲得的情感態(tài)度較知識來說所起的作用更大。家長在給孩子講童話或與孩子一起看動畫片、表演童話、創(chuàng)編童話等各種活動中,要把童話的情感功能放在首位,而把童話的知識教育作用放在次要位置,讓兒童潛移默化中形成快樂的心境,為其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提供積極的情緒支持。
二、利用童話培養(yǎng)幼兒創(chuàng)造性的注意事項
1.童話講述中的語言
童話的語言具有簡短、重復、具體形象等特點,這些特點適合兒童的思維水平。簡短的、重復的語言傳遞的信息量少,可以減輕兒童的認知壓力,并且能創(chuàng)造一種兒童意料中的、可控制的緊張氣氛。具體形象的語言能激起兒童的想象。因此,當兒童對童話中某段重復的語言特別感興趣,要求家長反復講時,家長不要怕麻煩而故意省略掉這些重復的話語,因為每一次重復,都會喚起兒童不同的想象。家長在與兒童創(chuàng)編童話或講述童話時,根據(jù)孩子不同年齡特點,要注意下面幾點:
(1)小班的兒童多用重復、具體形象的語言,童話中增加的人物不要太多,主題要鮮明,氣氛要明快。
(2)如果孩子是中班年齡,家長與孩子編童話時,可以考慮增加人物,但語言要風趣,具體形象,故事線索可以增加,懸念增加,但故事的主線一定突出。
(3)大班兒童可以多講科學童話,語言可適當增加書面用語,但抽象的語言要酌情增加。
2.要以多種形式豐富兒童的表象
表象是想象的基礎和材料,因此家長可以采取多種途徑豐富兒童的表象。多帶孩子去大自然中游玩,去動物園、博物館等參觀,引導兒童去捕捉自然界中最細微、印象較深的表象,如初春的嫩草,搬糧食的小螞蟻,蒲公英的花絮等等,神奇的自然界里蘊藏著豐富的形象,是兒童積累表象的寶庫。兒童也可以通過看動畫片、聽童話、看圖畫書、上網(wǎng)等不同方式積累表象。
3.給兒童創(chuàng)造講童話的環(huán)境
篇7
關鍵詞:轉基因;倫理;辯護;限度
轉基因技術及其應用,是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的前沿領域,其在種植業(yè)、養(yǎng)殖業(yè)、食品加工和醫(yī)藥制造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前景和巨大的商業(yè)利潤,已經引起了各國政府和眾多企業(yè)的高度重視。轉基因技術的應用已經或正在給人類帶來福祉,但與此同時,由于轉基因技術自身的特點及其難以準確預測的后果,人們對轉基因技術的倫理爭論一直就沒有停止過——倫理上的否定和倫理上的肯定兩種針鋒相對的立場同時存在。這說明,如果不能從倫理道德上為轉基因技術及其應用尋求恰當?shù)睦碛?,那么,這一新科技將不能獲得健康的發(fā)展?;谏鲜隹紤],筆者力圖在本文中為轉基因技術及其應用尋求倫理上的支持,同時也力圖探討這種支持的限度。
一、福音與憂慮:轉基因技術及其特點
基因一詞是英語“gene”的音譯,它源于印歐語系,是“開始”、“生育”的意思。很久以來,人們并不明白遺傳的奧秘。19世紀的細胞學說、達爾文的進化論與孟德爾的遺傳定律,為近代生物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孟德爾從豌豆實驗中推導出存在著專門承擔遺傳作用“種質”的遺傳因子,從而演繹出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1909年,丹麥學者約翰遜提出用基因來指稱任何一種生物中控制任何遺傳性狀而其遺傳規(guī)律又符合孟德爾定律的遺傳因子。1910年,摩爾根通過果蠅白眼突變研究,確證基因位于染色體上,隨后創(chuàng)立了基因論。1953年Waston和Crick創(chuàng)立了DNA雙螺旋結構,首次揭示了DNA分子的結構、組成及功能,開創(chuàng)了從分子水平揭示生命現(xiàn)象本質的新紀元,揭開了現(xiàn)代生物技術發(fā)展的序幕。1972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生物化學教授PaulBerg和Jackson利用限制性內切酶和連接酶,得到了第一個體外重組的DNA分子,開啟了重組DNA技術的先河,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目的的基因重組的成功嘗試。運用重組DNA技術將外源的優(yōu)良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或組織,改變其遺傳組成后產生物質及其后代,這就是轉基因技術。這項技術可以把任何外源的基因包括人、植物、動物、微生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基因,整合到植物、動物、微生物細胞中,使其具有人們所需要的各種性狀??梢?,轉基因技術使人獲得一種改變生物遺傳性狀、創(chuàng)造新物種的能力。
隨著轉基因技術的出現(xiàn),人類跨入了基因工程時代:人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從生物體最基礎的遺傳物質——DNA水平上來改造生物體,進而改造整個自然界。正因為如此,轉基因技術在農業(yè)、工業(yè)、醫(yī)療方面都有廣泛的應用。轉基因技術的應用包括:(1)種植業(yè)。轉基因技術應用于植物育種,產生轉基因作物,改變植物的遺傳特性,不僅可獲得抵御各種害蟲和病毒、以及除草能力的作物,而且可以大大提高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培育各種奇花異草等園藝品種。(2)養(yǎng)殖業(yè)。轉基因技術應用于動物育種,產生轉基因動物,即人工改變基因,使之具有優(yōu)質、速生、高抗性等人類需要的優(yōu)良特性的家畜家禽新品種。(3)醫(yī)藥業(yè)。利用轉基因細胞進行細胞培養(yǎng),利用轉基因微生物發(fā)酵培養(yǎng)或利用轉基因動植物作為生物反應器來生產胰島素、干擾素等珍稀藥物,利用動植物生產疫苗等。(4)食品加工業(yè)。利用轉基因技術改良曲霉、酵母等微生物品種,發(fā)酵生產食品添加劑和加工助劑、醬油、奶制品等,達到提高產量或改善風味等目的。此外,轉基因技術作為生物學領域的成果,正通過大量邊緣學科和相關行業(yè)的轉化、吸收,迅速滲透到電子、信息、乃至機電、環(huán)保等其他行業(yè),極大地改變了這些領域里的生產、管理、組織模式。成為推動生產力進步的強大內動力??傊?,以轉基因技術為基礎的生物技術“代表著最有前途的技術方向,是本世紀最具有影響的高新技術新興產業(yè)帶,是最有生命力的經濟增長鏈,是未來前景最有競爭力的產業(yè)群”。
當然,轉基因技術是一種完全不同于傳統(tǒng)生物育種技術的新技術,它有自身的特點,這些特點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首先,轉基因技術打破了物種之間的界限,例如,在自然進化中似乎不可能突破的動物和植物之間的界限因為轉基因技術的出現(xiàn)而變成了現(xiàn)實;其次,也因為轉基因技術突破了物種之間的界限,從而也使人類可以人為地改變自然物種的進化方向與進化速度,它可能導致這樣一種結果,在自然進化狀態(tài)下也許要經歷漫長的時間才可能出現(xiàn)的新物種,在轉基因技術條件下短時間就可以出現(xiàn);由此,它引發(fā)出轉基因技術的第三個特點,即它所可能導致的后果更加難以預測。轉基因技術和其他技術不同,它是一種生物技術即它是按照人的目的對生命存在的一種改造,創(chuàng)造出的是一些具有特殊性狀的生物新品種,它不像無機物的合成那樣,如果說無機物的合成品仍然是無機物,那么轉基因技術的“作品”卻是有生命的,它能夠再生,而且其性狀可以遺傳給下一代。這些也許是“提前”到來的新物種會給整個生物界(包括人類)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實在難以預測,這也就更加加深了人們的憂慮。例如,人們已經憂慮轉基因技術的應用可能導致減少生物的多樣性,破壞生態(tài)平衡,增加某些疾病的人畜共患幾率,等等。
正因為轉基因技術的上述特點,使得人們圍繞它所進行的倫理爭論一直就沒有停止過,可以說,所有圍繞轉基因技術進行的倫理論爭,都是基于轉基因技術的上述特點而展開的。
二、道德還是不道德:圍繞轉基因技術的倫理論爭及評析
圍繞轉基因技術的倫理論爭,表現(xiàn)在不同的學術流派中,這里限于篇幅,主要分析兩種針鋒相對的觀點,即倫理上的反對與倫理上的支持。
先來看看對轉基因技術在倫理上持反對立場的觀點。從轉基因技術誕生的那天起,認為轉基因技術違反倫理的觀點就一直沒有停止過,有相當多的學者甚至普通民眾都持這一立場。大致說來,這種反對立場又可以相對區(qū)分為兩個不同的層次:一是從根本上否定轉基因技術本身,有人把這一立場概括為“本質方面”反對;另一種是從轉基因技術的后果即其安全性和風險方面反對轉基因技術,這一立場則通常被概括為“非本質方面”反對。實質上,“非本質方面”的反對嚴格說來并不是一種倫理上的判斷,它潛藏的結論是:假如人類有足夠能力來規(guī)避轉基因技術應用中所導致的不安全性后果,那么,是可以進行轉基因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的,因此,對于非本質方面的反對立場,我們在這里不打算作分析。
從本質上反對轉基因技術的最激烈的觀點,來自于自然中心主義的倫理觀。自然中心主義的倫理觀有如下幾個基本論點:首先,它把對生命的尊重作為倫理學的理論基石,認為無論是人、動物還是植物,凡是有生命的存在都應當?shù)玫降赖律系耐茸鹬?。泰勒指出:“采取尊重自然的態(tài)度,就是把地球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野生動植物看作是具有固有價值的東西?!逼浯?,尊重自然也就是尊重作為整體的生物共同體,承認構成共同體的每種動植物都具有內在價值。生命的、固有的、內在的價值就是因為生命本身自成目的。對于人和其他動植物生命個體來說,由于各自都具有一種內在目的性,并且其他生命的內在目的性勿需人的內在目的性來確證,所以人不具有高于其他生命的特質。因此,第三,應把保持自然的“完整、穩(wěn)定和美麗”作為人類行為的終極目的和對人對自然的行為進行道德判斷的終極尺度。在人的倫理責任中應包含不干涉其他生命體的存在、不作惡、保持對其他生命的尊重,并為自己的錯誤行為作出補償?shù)葍热荨?/p>
基于以上理由,自然主義的倫理觀認為跨越雜交屏障的基因轉移是非自然的,是對自然不合理的干涉,因而是不道德的。他們認為,改造自然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貼近自然或模仿自然的方式,另一種則是遠離自然或非自然的方式。雖然不能說轉基因是反自然的方式,但與傳統(tǒng)的更符合自然的方式相比,當然是更為遠離自然,是非自然的。第一,它是快速的,只用短短幾年甚至幾個月或幾天時間就可以把一個外來物種的基因片斷(遺傳物質)轉移到另一個物種中,并表達這個外來基因的產物——蛋白質。第二,轉基因技術是激進的和大跨度的,可以把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物種的基因結合在一起。比如,將土壤微生物毒蛋白基因轉移到水稻身上,使后者抗蟲;把北極魚的基因轉移到西紅柿身上,使其抗寒。而在自然的進化方式中,當然也存在基因交流和融合,但一是不會產生這種狂飆突進式的基因轉移,二是不會產生這種大跨越式的遺傳物質融合。一種物質的某一性狀和特征需要適應環(huán)境若干年才會形成和鞏固,它在進化上是緩慢的,也是非常安全的。迅速的基因轉移既可能讓一個物種內部難以適應外來基因全面而有機的融入,也會使得這一物種由于特殊外來基因表達后產生新的特性(如抗蟲)而與環(huán)境和其他物種的關系難以迅速磨合,造成一系列問題。因此,轉基因的方式違背了自然的內在規(guī)律,是非自然、反進化的。
與自然中心主義立場相接近的是宗教神學的立場,它認為自然界是上帝按照最完美的方式創(chuàng)造出來的,因此,自然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完美最和諧的存在,轉基因技術以人為的方式打破了自然完美與和諧,是對上帝的蔑視和玩弄,因而是不道德的。
以上是從倫理道德上反對轉基因技術的立場。另一方面,也有從倫理道德上支持轉基因技術的,這種立場主要來自于人類中心主義者。
人類中心主義也有幾個基本觀點:首先,它認為,人道原則應該成為倫理學深層的價值論基礎,人類整體的長遠生存利益應該成為人們行為的終極目的,以及人類對待自然的行為進行道德判斷的終極尺度,在人類與自然的相互作用中應將人類的利益置于首要地位。其次,人類實踐行為的目的不是為了實現(xiàn)自然規(guī)律,合乎自然的結果只是為了人類更好的生存。拋開人類利益,人類就沒有實現(xiàn)外部自然規(guī)律的義務和責任。再次,在自然界,基因的突變和交流是廣泛存在的,這是進化的動因,也是進化最主要的來源之一。很多的野生物種之間基因的交流就導致我們這樣一個多種多樣的世界。轉基因技術與傳統(tǒng)的以及新近發(fā)展的亞種間雜交技術相比,在基本原則上并無實質差別。它只不過是傳統(tǒng)的生物技術的延伸而已,是自然的。最后,為了滿足人類的各種需要,我們應該發(fā)展轉基因技術。
應該說,上述兩種相互對立的倫理立場都有一定的道理。自然中心主義者看到了自然界非人類生命存在具有自己的內在價值,這種內在價值并不需要人類來加以確證,因此,人類應對自然界中的生命存在保持應有的尊重,這一點,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看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事實上,如果我們不是狹義地理解價值這個范疇,即不再把價值僅僅理解為物對人的關系,而是把價值理解為相互作用與影響的存在之間的意義關系,那么,在自然的演化系統(tǒng)中,任何一種存在都是有確定的價值與意義的,非人類生命存在的價值的確不需要人類來確證。因此,人類并沒有比其他生命存在更為優(yōu)越的地位。在這個意義上,提出人類應尊重自然界中非人類生命存在的權利是有道理的。從實踐上看,在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正是由于我們過分強調了人類對于非人類生命存在的優(yōu)越地位,把自然中的非人類存在僅僅當作對于人類而言的工具性價值,才導致了人類對自然的瘋狂掠奪,導致了生態(tài)危機,也使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惡化。改變這種狀況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轉化人類在處理自身與自然關系時的價值思維模式。否則,人類將永遠不可能實現(xiàn)與自然界中非人類的生命存在和諧相處,共生共榮。
但是,自然中心主義的倫理觀根本不考慮人類在自然中是一種特殊存在,即人類是迄今為止在自然界中惟一可以認識自然必然性、利用自然必然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超越自然必然性的存在這一客觀的、科學的事實,力圖把人的活動降低為動物活動的水平,則是錯誤的。在漫長的自然演化過程中,人類從生物世界中脫穎而出,獲得了超出其他生命存在的智慧,使人類獲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人可以以自己的需要、目的與愿望為尺度,對自己置身其中的自然進行否定性的實踐活動,使之符合自己的需要。這種對自然的否定性的實踐活動正是人類文化發(fā)生的最深刻的根源。可以說,人類在自然中的大多數(shù)活動都帶有否定性的特點,在某種意義上,即是對自然的“不尊重”。自然中心主義者無視這一點,并不是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如果說自然中心主義者無視人類活動的特殊性,而力圖把人類活動降低為動物的水平的話,那么人類中心主義者則恰好相反,他們看到了人類和人類活動的特殊性,肯定人類的活動不可能是一種簡單地重復自然必然性的活動,而是從自己的需要、愿望和目的出發(fā),力圖把自己從自然必然性中提升出來的活動,因此,人類不可能不干預自然。要求人類的活動還原為其他生命存在的本能地適應自然的活動,是沒有道理的。應該說,人類中心主義的這一立場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人類中心主義者把人類的特殊性無限放大了,把人類的需要、目的與愿望當作衡量其他生命存在的惟一尺度,非人類的生命存在只有在人類的需要、目的與愿望面前去尋找自己存在的理由。因此,只要有需要,人類就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任意去操縱自然。從理論上說,人類中心主義者的上述立場,是對“價值”這一范疇作了非常狹義的理解,即只把價值看作是物對人的需要滿足的關系,而不是把價值理解為相互作用的對象之間的意義關系,這是典型的人類的“狂妄”。從實踐上看,上述思維方式導致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張,現(xiàn)代社會中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惡化與其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最后,還應該指出,盡管自然中心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存在著沖突與對立的一面,但是兩者又有共同的局限,即它們都堅持一種自然與人類兩分的立場,把自然的演化過程和人類的活動對立起來,從而使得他們無論是對轉基因技術的倫理支持還是對轉基因技術的倫理否定,都沒有足夠的理由。擺脫這一困境的思路,就是要超越自然中心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在一個更高的基礎上去考察轉基因技術存在的倫理理由及其限度。
三、支持與限度:新自然觀視野中轉基因技術的倫理維度
如在對轉基因技術進行倫理判斷時,既不能堅持自然中心主義的立場,也不能堅持人類中心主義的立場,那么,轉基因技術還能獲得倫理上的支持嗎?我們的回答是肯定的,即它是可以獲得倫理上的支持的。但是,我們同時又認為,這種倫理上的支持并不是至上的,而是相對的、有限度的。我們的觀點是,在對待轉基因技術的倫理立場上,必須要考慮兩個倫理維度:一方面,我們要考慮自然的權利,尊重自然;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考慮人類的利益,尊重人類活動的目的。一句話,要把自然的權利和人類的權利結合起來,在兩者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從而使自然和人類實現(xiàn)和諧共生。
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判斷,是基于對人類中心主義對自然權利和價值的漠視所帶來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以及自然中心主義對人類權利和價值的漠視所導致人類無所作為的后果的判斷。我們認為,要給轉基因技術一種恰當?shù)膫惱砝碛?,有必要突破傳統(tǒng)自然中心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的思維模式,在一個新的更高的基礎上來重新思考自然與人類的關系。在這里,我們提出一種新的自然觀,以作為我們這一立場的理論基礎。這種新自然觀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從人的現(xiàn)實存在的特點出發(fā),把人的活動納入自然演化的總體進程來加以考察,以此來進一步思考人類在自然演化進程中的權利、義務與責任,并以此來透視轉基因技術的倫理合理性及其限度。
把人類的活動納入自然演化的進程來思考,無論是從客觀事實存在上看還是從思想史上看,都是有依據(jù)的。從客觀事實存在上看,人類本身是自然界長期演化的結果,這意味著人類的出現(xiàn)既是自然界中增添了一個新的成員,同時,人類也就成為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而參與自然的總體的演化過程。
從思想史的角度看,盡管有不少的思想家把人類的活動和自然的演化對立起來,或者強調人類活動對于自然演化的優(yōu)先地位(如人類中心主義者),或者把自然的演化看作是既定完美與和諧的,人類的活動只會對這種完美與和諧的破壞(如自然中心主義者),但是把人類的活動納入自然演化過程進行思考的思想學說卻仍然是存在的,最典型的就是中國智慧中的儒家學說。儒家的主流思想是認為天人合一,人性與天地萬物之性相通,因此,人只要能盡自己的本性,就能盡天地萬物之本性,因而能夠參與天地萬物的演化過程?!拔ㄌ煜轮琳\,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中庸》)雖然,這里強調“能盡人之性”是“能盡物之性”的前提,但是,這決不是以人為尺度來輔量裁成萬物。因為,依儒家的立場,天地之性恰恰在于它能促成萬物自由地生長發(fā)育,即所謂“生生之德”,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仁德。所以,盡人之性以參與天地萬物的演化過程,不是以犧牲非人類的生物存在的利益為前提的,從而它不表現(xiàn)為人類中心主義。但既然是人參與其中的演化過程,它也就必然地帶上人類的價值目的與追求,因此,它又不可能表現(xiàn)為對自然地消極服從,因而,它和自然中心主義也有著本質的區(qū)別。這一點,從儒家的仁者情懷中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儒家認為,天地有自己演化的規(guī)律,但必然之中有偶然,在自然界中,經常會產生“離經叛道”的情形,使生命存在并不能按照自己的本性來伸張、發(fā)育自己,改變這種現(xiàn)狀的責任就落到了通天地之道的人的身上,所謂“儒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假使一物不得其所,便是吾仁未有盡處”。另外,儒家還認為,自然只是提供了萬物演化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向現(xiàn)實性的轉化,也需要通過人的活動,即所謂“天地設位,圣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易傳·系辭上》)。當然,“天地設位,圣人成能”的過程,同樣不是人的主觀隨意的過程,相反,它是一個充分考慮了人的生命理想和非人類存在的本性的過程,是“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過程,因而,也就是一個充分考慮了人的活動目的和自然界中其他生命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的過程。總之,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確乎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這樣一種思維方式:即既把人的活動納入自然的演化過程,同時又充分注意到了人作為一種特殊的存在而在自然演化中所起的特殊作用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正是我們今天超越自然中心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的重要思想資源。
即使從宗教神學的立場上看,我們也同樣可以把作為人的活動的具體形式的轉基因技術的應用看作是自然演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為,作為造物主,上帝既然賦予了人類以智慧,那就意味著人類必然要運用自己的智慧來從事自己的活動,這正是順從了造物主的意愿。相反,如果人類不運用自己的智慧,反倒是對上帝的不尊重,是違反了上帝的旨意!
以上述立場來看待轉基因技術及其應用,我們就不會簡單地認為轉基因技術是反自然的,是對自然界中非人類存在的生命的不尊重。
更進一步,當我們考慮自然存在及其演化方式時,我們將更加清楚地看到轉基因技術及其應用的自然本性。我們知道,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間、生物和無機物之間,都在以不同的方式進行物質、信息和能量的轉化,人類和自然的其他存在之間同樣存在著以自己的方式進行的物質、能量、信息的轉化。這種轉化是自然存在和演化的方式,沒有它,就無所謂自然,因此,這里并不存在從人類的視角來看的道德與不道德的問題。老虎吃羊或其他比自己弱小的動物,我們并不會對之進行道德評價,因為這是自然的演化方式。轉基因技術的應用同樣可以看作是人類與非人類之間進行的物質、信息和能量的轉化方式。既如此,我們又怎能簡單地對其進行倫理上的“是”或“否”的判斷呢?
上面的分析是不是意味著人類所有的針對自然的活動,都不需要進行倫理道德上的考慮?是不是都不需要受倫理道德的制約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我們在上面反復提到,不能對轉基因技術進行“簡單的”倫理上的“是”或“否”的判斷,恰好意味著對轉基因技術進行倫理判斷的復雜性,這種復雜性來源于人類存在的特殊性:人類雖然是自然大家庭中的一員,但他卻是自然中最為特殊的成員——人是一種有智慧的、自由的存在。正是這樣一種特殊性,使人類的活動不同于非人類的其他生命存在的活動。如果說,非人類的生命存在的活動完全受著自然這個整體的必然性的制約,只能是一種被動地適應自然的活動,那么,人類則完全有可能憑借自己的智慧認識、利用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這種必然性。人類對自然必然性的超越,意味著自然的演化過程帶有了更多的“人類性”因素——人類總是力圖以自己的需要、愿望和目的為尺度,使自然的演化朝著自己所欲求的方向發(fā)展。這就導致了在自然這個大家庭中,人類活動的自主自為性與非人類生命存在活動的被動適應性之間的沖突。這種沖突提供了我們對人類活動進行倫理考量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篇8
20世紀是工業(yè)文明發(fā)展達到登峰造極的一個世紀,社會勞動生產力不斷提高,科學技術水平飛速發(fā)展,全球人口持續(xù)膨脹,社會經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然而,這些所謂的繁榮景象相對來說都是局部的,是有代價的,那便是大氣水體污染、地球增溫、土壤侵蝕、糧食能源和其他資源短缺,人類已經被迫淪落到四面楚歌、危機重重的地步了,生存環(huán)境不斷地變得惡化。大自然不再像往日那樣溫順地按照人類想要的方式發(fā)展,于是它便開始瘋狂地向人類報復,生態(tài)嚴重破壞、環(huán)境不斷污染、資源日益變得枯竭,從而導致大自然朝著不可持續(xù)的方向發(fā)展。而這時人類方才如夢初醒,意識到自己不能隨心所欲地去改造和征服自然,應該尊重和保護大自然,和大自然平等和諧地相處。與此同時,人類為此而采取了大量而廣泛的行動,爆發(fā)了一場又一場以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為宗旨的生態(tài)運動。緊接著生存的本能使得一些有識之士透過由于人類行為而導致環(huán)境問題的表面現(xiàn)象,從哲學的高度以批判的精神和反思的態(tài)度去審視人們自身對待大自然的態(tài)度,進而去研究和探尋引起生態(tài)危機的本質原因,從而可以探索出關于人與自然的在未來的關系。所有的這些行為其實都是人類想要向前進步和發(fā)展的必要前提。有關這方面形成的一些理論成果也深深地影響著人類自身的文化命運,不僅為人類的當代同時也為下一代的文化創(chuàng)造注入了新的動力。當今,通過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以及人自身的反思,我們應該從哲學的視角來重新認識自然、社會、人類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這對于人類應該怎樣更好地生活在大自然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深刻啟發(fā)。改進粗放的經濟發(fā)展方式,緩解人與自然的尖銳矛盾,實現(xiàn)人與自然協(xié)調發(fā)展,生態(tài)系統(tǒng)和諧平衡有序,這便是生態(tài)哲學的終極目標。
二、生態(tài)哲學的內涵
生態(tài)哲學實際上是一個理論體系,分別由生態(tài)哲學本體論、生態(tài)哲學認識論、生態(tài)哲學價值論和生態(tài)哲學方法論這四個部分有機構成。生態(tài)哲學本體論是生態(tài)哲學最根本的問題,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來看,世界既不僅僅指客觀的自然界,也不是單純指人類世界,而指的是作為整體的“自然—社會—人”的復合生態(tài)系統(tǒng)。人與自然是相互作用的,既表現(xiàn)為自然的人化,也表現(xiàn)為人的自然化,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生態(tài)哲學認識論突破了傳統(tǒng)的人類中心論,不再把自己看成是主宰自然的世界中心,而是作為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其中的組成部分,與自然是相互聯(lián)系、影響與依附的關系,共同構成世界乃至宇宙的有機整體。生態(tài)哲學價值論則認為自然不僅具有能夠滿足人們日常生產生活所需的外在價值,或者叫做工具價值,還具有其自身所包含的內在價值。人類的實踐與認識活動只有在正視自然的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相統(tǒng)一后,才可能促使人類社會與大自然的協(xié)調發(fā)展。生態(tài)哲學方法論主張用生態(tài)思維,即生態(tài)觀點來認識和解決問題。提倡人們用辨證的思維方式來思考人類以及其他生物與生態(tài)自然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建立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的核心價值。
三、東方的生態(tài)思想
“天人合一”作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中有關生態(tài)方面的核心思想,是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其中,特別是以對天、地、人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反思為主。再加上我國是傳統(tǒng)的農耕社會,對氣候、天氣的依靠性很大,因此“天人合一”作為我國哲學的基本內核,貫穿始終,超越時空,并且影響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最終形成深層內涵:一直在追求和執(zhí)著于宇宙自然與社會人生的親和、統(tǒng)一的境界。同時,作為一種精神觀念已經融入進了我們的經濟、政治以及文學藝術中,融入進了中國人的日常思維方式中,從而形成了代表我國文化的民族形式,如“天人相參”的思想。儒家文化強調人與自然之間要和諧相處,認為人類社會與宇宙自然是協(xié)調統(tǒng)一的。在儒家學者看來,人作為自然界中的某一組成部分,應該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自然和諧相處,而不是與自然對立,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道家將尊重自然規(guī)律作為自己的最高準則,與儒家強調的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不同,認為人必須遵從順應自然。老子的相關思想理念是最接近生態(tài)倫理的,他最先表達了有關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彼鲝?zhí)?、地、人三才都統(tǒng)一于“道”也即自然,從而提出了“齊同萬物”的觀點和“重人貴生”的理念,同時從宇宙的整體性的角度出發(fā)提出了生態(tài)倫理思想。佛教雖起源于印度,但是卻在中國得到發(fā)揚光大,其中漢傳佛教便是中國與印度文化相融合的最好例證。佛教中的“緣起論”闡釋出的“整體共生”的生態(tài)觀便是以系統(tǒng)性、相關性的觀點來看待這個世界,認為自然萬物與人之間都不是孤立地存在著,它們之間應該是一種彼此依存、互及互入的關系。
四、西方的生態(tài)理論
“人類中心主義”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表現(xiàn)出不同的內涵,但歸根到底全都主張人是自然界的立法者,人處在自然界的中心地位,將人類的自身利益作為一切行為的根本出發(fā)點。古希臘的智者普羅泰戈拉著名的哲學命題“人是萬事的尺度”,柏拉圖的“理念論”以及蘇格拉底的“神學人類中心主義”都屬于傳統(tǒng)的“人類中心主義”思想?!皠游锝夥耪摗蓖黄屏恕叭祟愔行闹髁x”的界限,是生態(tài)哲學的一大進步。澳大利亞的辛格作為“動物解放論”的代表,提出了“解放動物”的口號,他將“功利主義”作為自己倫理學理論的哲學基礎,動物同人一樣也能感受到苦樂,從而將道德的主體范圍從之前的僅限于人類擴大到了包括動物在內。動物權利運動的序幕就此拉開了,人類應該像重視自己的利益一樣去考慮動物的權利。因此,“動物解放論”又叫做“動物權利論”?!吧镏行闹髁x”,又稱為“生物平等主義”,摒棄了“動物中心主義”的的局限性,將道德權利的范圍擴大到包含所有生命的整個生物圈。這一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國的史懷澤和美國的泰勒。相比較“動物中心主義”而言,將人類的道德關懷的范圍從動物擴展到了整個生物圈,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依然是沿著解放、權利的道路在走,將人類降低到與其他物種同樣的地位,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同于“生物中心主義”與“動物中心主義”只強調生物圈內物種個體的權利與價值,“生態(tài)中心主義”更加注重生態(tài)共同體的整體利益。它將研究對象擴展到了整個自然界,在承認自然界以及其所屬部分擁有內在價值的基礎上,強調益主體多元化,進而推證出自然界的道德權利與地位,從而推動了人類思想的進步。
五、生態(tài)哲學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
篇9
關鍵詞 高中 生物 教學 導入 方法
一、高中生物科特點
生物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知識學科,主要研究對象是自然界有生命特征的物體。通過學習生物,可以更好的了解自然界中的萬物,有利于擴展學生知識面,更好的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因此,學生掌握好高中生物對于以后的研究發(fā)展有很大的幫助。但是,高中生物科因為是將自然界萬物的生命特征結合起來的高度結晶,因此,理論知識性比較強,知識比較抽象,這樣就需要在授課時做好導學工作,提高學生的興趣,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學質量。
二、高中生物導入教學的原則
1、實驗性需要很強
為了做好高中生物授課前的準備工作,需要結合生物學科的特點,通過一些實驗,直接更直觀的演示一些實驗,讓學生更直觀的觀察到生物現(xiàn)象,對生物產生濃厚的興趣。
2、具有很強的啟發(fā)性
導入教學如果只是簡單的走走形式,不但不會引起學生的興趣,還是耽誤教學時間,影響教學質量,因此,做好導入教學一定要重視導入教學的重要性,需要選擇有針對性、啟發(fā)性的方案,這樣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具有很強的興趣性
導入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引起學生對生物課的興趣,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興趣,在導入教學中選擇一些有興趣、學生很喜歡的一些智力娛樂活動,這樣可以更好的讓學生掌握生物知識,為生物授課做好鋪墊作用。
三、生物導學方法探究
1、結合學科特點,做好實驗導學工作
生物學科是以自然界萬物為研究對象,小到肉眼無法識別的微生物,大到比人類大數(shù)倍的龐然大物。以生命研究為對象,也就決定著在生物教學中需要做好實驗工作,通過研究有生命特征的對象,才可以將抽象的知識更加容易的被學生掌握。在授課之前,可以先做實驗,引起同學們的興趣,比如說在傳授“根對水的吸收”這一章節(jié)生物知識時,可以在上課之前,讓學生看一個實驗,直接將鹽等物質放在黃瓜片上面,這樣仔細觀察就可以看出有水分出來,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更直觀的觀察到根對水分吸收現(xiàn)象的發(fā)生。對于淀粉遇碘變藍實驗,可以在課堂講述原理之前,拿饅頭與碘做實驗,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的發(fā)現(xiàn)問題,找到問題,繼而解決問題,那這樣上課就會提高質量。
2、利用興趣知識導入法
生物學科對于人類來講是很重要很實際的一門學科,但是生物的復雜性及廣泛性決定了生物學科有時也會枯燥無味,為了有效的提高教學質量,可以利用興趣知識導入法,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比如說可以利用謎語將生物學科的一些知識結合起來,對于脊椎動物來講,可以利用謎語,“一把刀,順水漂。有眼睛,沒眉毛?!睂τ邙B類飛行動物,“日飛落樹上,夜晚到廟堂。不要看我小,心肺肝腸全?!?,講植物時,“嘴尖皮厚腹中空,頭重腳輕根底淺”,這樣可以更好的引起學生的興趣,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利用一些時間讓學生互相競猜,可以提供小禮品,這樣就能完全的調動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對生物學科的好感,讓學生更好的理解生物學科的用處,有利于提高生物教學質量。
3、用實際闡述理論知識導入法
生物學科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將自然界中萬物的實際特點聚集在一起,組成了生物學科這一理論知識課程,而為了更好的學習生物學科知識,需要將理論知識再實際化,通過實際將理論重新驗證一編,將實際抽象出來,再整理成理論知識,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更為了以后其他科學研究發(fā)展鋪下了道路。對于DNA遺傳基因來講,很多學生感覺枯燥,太抽象了,沒有實際意義,實際上,這對于此,可以以實際為出發(fā)點,舉一個實例:“一個家庭中,女兒患有色弱遺傳病,但是其兄沒有患色弱遺傳病,母親也是正常的,那這個遺傳基因是由母親這邊傳來還是父親那邊呢”。色弱對于人類來說是很容易見到的,舉出這個例子,讓學生自己分析,通過這件事,學生還可以利用到其他相關事情上,比如說有的人皮膚是白色,有的人皮膚是黑色,這是顯性基因還是隱性基因呢?除此之外,對于免疫功能的介紹,可以通過實例,比如說教科書上有多少細菌,學生板凳上有上萬個細菌,在學生感覺到很驚訝的同時,引出教課核心,為什么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還可以健康的生長,主要就是由于免疫功能的存在,如此一來,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讓學生通過疑問、驚嘆到最后順利掌握知識。
篇10
要說我最喜歡的科目是什么?那就是生物了。我從小就喜歡的動物,我十分愛看動物世界那類的電視。每次要播出的時候我總要打開電視看,因為我太喜歡看了。
我小時候起就想當一個生物學家,研究生物。自從我們到了初中,我們增加了生物課,我更喜歡生物了。在宇宙之中生物包括了。人、動物、植物、真菌、細菌,這五類。
上了生物課和我看了許多書,我知道了,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到處都充滿了神奇!從浩渺的宇宙到美麗的地球,從蔚藍的天空到幽邃的洞穴,從廣闊的海洋到茂密的森林,從荒蕪的曠野到喧鬧的城市……不管是野蠻的史前還是文明的現(xiàn)代,奇跡時刻都在發(fā)生,千千萬萬的未解之謎隨時等著我們去破解。
所以我覺得上好生物課至關重要,因為生物課上把各種環(huán)境中的動物、植物、真菌、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都列了出來讓我更好的了解生物了。我特別喜歡上生物課,對生物課特別感興趣,加上老師講得很生動,所以我更加喜歡生物課了。
為了我的理想我要奮發(fā)努力學好生物這門課,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為了實現(xiàn)我的理想,我要把各門功課都學好,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