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長江的古詩句范文
時間:2023-03-21 14:49: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描寫長江的古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保ǘ鸥Α堕w夜》)
3、“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杜甫《長江二首》)
4、不將真性染埃塵,為有煙霞伴此身。帶日長江好歸信,博羅山下碧桃春?!都念}羅浮別業(yè)》【唐】高駢峽中即事【唐】廉氏清秋三峽此中去,鳴鳥孤猿不可聞。一道水聲多亂石,四時天
5、色少晴云。日暮泛舟溪溆口,那堪夜永思氛氳。
6、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江雪——柳宗元
7、李白“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8、李白也沒有少寫三峽:“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9、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早發(fā)白帝城——李白
10、巫峽【唐】楊炯三峽七百里,唯言巫峽長。重巖窅不極,疊嶂凌蒼蒼。絕壁橫天險,莓苔爛錦章。入夜分明見,無風波浪狂。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傷??梢陨骓浦?,可以浮呂梁。美人今何在,靈芝徒有芳。山空夜猿嘯,征客淚沾裳。
11、峽中即事【唐】廉氏清秋三峽此中去,鳴鳥孤猿不可聞。一道水聲多亂石,四時天色少晴云。日暮泛舟溪溆口,那堪夜永思氛氳。
篇2
【關鍵詞】小學;古詩;教育
一、用講故事的方法介紹作者的寫作背景
魯迅先生說過,“知人論事”,才能正確理解作品。每一首詩都是與作者的思想、經(jīng)歷密不可分的,而作者的思想、經(jīng)歷又無法脫離“社會”這個大背景、大環(huán)境。古詩的時代背景距現(xiàn)代很遠,對于現(xiàn)代的人們來說要做到細致、深入地了解尚且不夠,何況是不諳世事的小學生?教學中只簡單地介紹作者無疑顯得太過蒼白機械,而將作者寫詩有關的背景內(nèi)容以小故事的形式講給學生,不僅能提起學生興趣,而且對學生理解詩歌有著極大的幫助。
二、適時提示,“點”“面”結(jié)合,理解古詩的主要內(nèi)容
為了押韻、平仄的需要,古詩的詞序與現(xiàn)代漢語有很大差異,甚至有時一味按字詞順序根本無法講通。而且古詩語言簡練,以字作詞,隨著時代變遷許多詞意與現(xiàn)代漢語詞匯迥然不同,這些都給學生理解古詩造成了困難,成為望詩生“厭”的原因。教學中釋詞、順句、連篇,循序漸進,才會漸入佳境,才能品其妙處。
(一)釋詞。對于難以理解或查不到的意思的詞,教師可以適當?shù)狞c撥。如《山行》一詩中,對“遠上寒山石徑斜”中“寒山”一詞的理解。“寒”是“冷”,那“寒山”是什么意思?教學這個詞時應引導學生從具體事物描寫中去感知:時值深秋、草木凋殘、山石森森、秋風瑟瑟,冷不冷?所以,“寒山”指“深秋時,草木枯黃的山”。
(二)順句。詞意通了,然后由學生獨立思考,練習順句。在順句時,除提醒注意詞序外,對一些初次接觸的修辭手法的運用也要提出來講,避免學生誤入歧途。如王昌齡《出塞》中“秦時明月漢時關”,按字面意思當為“秦朝時候的明月,漢朝時候的邊關”。但是眾所周知,明月千古一輪,邊關萬年不變,“秦漢”之說由何而來?若點明這是修辭手法中的“互文”,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邊關”,疑問則迎刃而解,學生也會恍然大悟。
(三)連篇。讓學生用一段話,把詩句意思完整的說一下。但要注意的是,古詩中常常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決不可停留表面,而應深入內(nèi)里,究其實質(zhì)。因此古詩教學中,重要的是把握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能只抓住一兩個詞語不放,以偏概全,本末倒置。
三、讀中感悟
(一) 初讀
初讀要指導學生讀懂詩句,讀通全詩。首先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進行自主學習,著重進行旁批。古今義不同的要批:如《送孟浩然之廣陵》題目中的“之”,這里用作動詞,相當于“去”,學生不常見的古漢語單音詞要批,如“辭”,告別;盡,消失。地理名詞要講清:送別的地點――黃鶴樓在武漢,孟浩然要去的地方――廣陵,也即揚州,前者在長江上游,后者在下游,故有“下?lián)P州”。然后引導學生由字到詞,由詞到句進行對譯,使學生了解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送別的情景,在春光明媚的三月,李白站在黃鶴樓目送詩人孟浩然遠去,孤獨的帆影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滾滾的長江水流向遠方。這時,抓住送別的地點黃鶴樓這一富有詩意的地方介紹時代背景(當時正值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李白正年輕快意,孟浩然已詩名滿天下),還可利用多媒體把黃鶴樓展示在屏幕上,黃鶴樓飛檐重閣,雕梁畫柱。輔以講述,黃鶴樓是天下名勝,傳說中有仙人乘鶴于此憩駕,也是兩位詩人經(jīng)常飲酒作詩,流連聚會之所,啟發(fā)學生想象,風流的時代,風流的詩人,風流的地點,送別像一首愉快而自由的暢想曲,學生初步感知這首詩明快的意境。
(二)細讀
學生了解詩的大意后,要抓住色彩濃厚,形象鮮明的詩句,進一步學生引導學生悟情明理,體會詩的意蘊。如詩的第二句“煙花三月下?lián)P州”,“煙花三月”是什么樣的季節(jié)?細究何為“煙花”?結(jié)合學生學過的詞語“煙雨”一詞,學生可理解為描寫的是那看不盡,也看不透的大片陽春美景?!盁熁ㄈ隆笔谴阂庾顫獾臅r候,這樣景美,人也美,情呢?讀詩的最后兩句有一細節(jié),李白送別友人的時間是很長的,從目送孤帆到消失在碧空,又到“唯見長江天際流”,正是李白“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一往深情的表現(xiàn)。
(三)精讀
古詩語文凝煉,煉句擇語,在文學長河里達到了登峰造極的輝煌。教學中,要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分析作者對語言的表達方式。詩中“之廣陵”與“下?lián)P州”互換,詩句用韻反不合轍了,題目也口語化了,整首詩讀起來不順口。又如“煙花三月”中“三月”前用“煙花”一詞平中見奇,假如用“陽春”或“春花”代替“陽春三月”只點明了時間,“陽春三月”有一點色彩感,但那種春意蕩漾的氛圍就不那么濃郁了。
四、注重拓展,將古詩活學活用
(一) 依托詩歌主題,橫向拓展。
如《詠柳》一詩學習完畢,可設計拓展如下:
教師可于此提問:“二月春風”好像精巧的剪刀,除了裁出柳葉之外,還裁出什么?你能不能也用詩句說一下?學生可能會回答:裁出了粉紅的杏花(一枝紅杏出墻來),裁出了綠綠的小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裁出了鮮艷的桃花(竹外桃花三兩枝)……同時還可以鼓勵學生模仿詩句自己創(chuàng)作。
(二)依托作者創(chuàng)作,縱向拓展。
篇3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典詩詞;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08-0168-01
古典詩詞中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對于小學生來說,古典詩詞教學,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塑造學生的思想和人格的重要途徑。在當代,古詩詞也一直在語文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但由于中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要求不明,其教學被邊緣化,教學研究也大多止于感性的經(jīng)驗總結(jié)。尤其是小學階段,是為提升語文素養(yǎng)打下基礎的關鍵階段,深化這方面的研究對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重要的意義。
一、引導講解,理解古詩詞的意義
為了押韻、平仄的需要,古詩的詞序與現(xiàn)代漢語有很大差異,甚至有時一味按字詞順序根本無法講通。而且古詩語言簡練,以字作詞,隨著時代變遷許多詞意與現(xiàn)代漢語詞匯迥然不同,這些都給學生理解古詩造成了困難,教學中釋詞、順句、連篇,循序漸進,才會漸入佳境,才能品其妙處。
1.釋詞。對于難以理解或查不到的意思的詞,教師可以適當?shù)狞c撥。如《山行》一詩中,對“遠上寒山石徑斜”中“寒山”一詞的理解?!昂笔恰袄洹?,那“寒山”是什么意思?教學這個詞時應引導學生從具體事物描寫中去感知:時值深秋、草木凋殘、山石森森、秋風瑟瑟,冷不冷?所以,“寒山”指“深秋時,草木枯黃的山”。
2.順句。詞意通了,然后由學生獨立思考,練習順句。在順句時,除提醒注意詞序外,對一些初次接觸的修辭手法的運用也要提出來講,避免學生誤入歧途。如王昌齡《出塞》中“秦時明月漢時關”,按字面意思當為“秦朝時候的明月,漢朝時候的邊關”。但是眾所周知,明月千古一輪,邊關萬年不變,“秦漢”之說由何而來?若點明這是修辭手法中的“互文”,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邊關”,疑問則迎刃而解,學生也會恍然大悟。
3.連篇。讓學生用一段話,把詩句意思完整的說一下。但要注意的是,古詩中常常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決不可停留表面,而應深入內(nèi)里,究其實質(zhì)。例如賀知章的《回鄉(xiāng)偶書》的最后兩句“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只按字面意思理解,學生很可能認為詩中“兒童”天真好客,詩句表現(xiàn)了詩人對“兒童”的喜愛。而詩中要表達的,實際上是作者重踏故土,江山依舊、人事全非的蒼涼慨嘆,笑中有淚。
二、重視品讀古詩詞,在品讀中感悟魅力
詩歌是富于情感的,詩歌的語言美必須通過反復體味才能領略得到。朗誦是體味的基礎,也是它的具體表現(xiàn)之一,而讀詩又可分為三個步驟:初讀、細讀、精讀。下面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為例加以說明。
1.初讀
初讀要指導學生讀懂詩句,讀通全詩。首先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進行自主學習,著重進行旁批。古今義不同的要批:如《送孟浩然之廣陵》題目中的“之”,這里用作動詞,相當于“去”,學生不常見的古漢語單音詞要批,如“辭”,告別;盡,消失。地理名詞要講清:送別的地點——黃鶴樓在武漢,孟浩然要去的地方——廣陵,也即揚州,前者在長江上游,后者在下游,故有“下?lián)P州”。然后引導學生由字到詞,由詞到句進行對譯,使學生了解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送別的情景:在春光明媚的三月,李白站在黃鶴樓目送詩人孟浩然遠去,孤獨的帆影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滾滾的長江水流向遠方。
2.細讀
學生了解詩的大意后,要抓住色彩濃厚,形象鮮明的詩句,進一步學生引導學生悟情明理,體會詩的意蘊。如詩的第二句“煙花三月下?lián)P州”,“煙花三月”是什么樣的季節(jié)?細究何為“煙花”?結(jié)合學生學過的詞語“煙雨”一詞,學生可理解為描寫的是那看不盡,也看不透的大片陽春美景。讀詩的最后兩句有一細節(jié),李白送別友人的時間是很長的,從目送孤帆到消失在碧空,又到“唯見長江天際流”,正是李白“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一往深情的表現(xiàn)。
3.精讀
古詩語文凝煉,煉句擇語,在文學長河里達到了登峰造極的輝煌。教學中,要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分析作者對語言的表達方式。詩中“之廣陵”與“下?lián)P州”互換,詩句用韻反不合轍了,題目也口語化了,整首詩讀起來不順口。又如“煙花三月”中“三月”前用“煙花”一詞平中見奇,假如用“陽春”或“春花”代替“陽春三月”只點明了時間,“陽春三月”有一點色彩感,但那種春意蕩漾的氛圍就不那么濃郁了。
三、拓展延伸,在提升內(nèi)涵中融情
古詩詞產(chǎn)生的年代久遠,古代的社會制度,生活方式,風俗習慣,語言風格等,都跟現(xiàn)代大不一樣,加之學生的閱歷又太淺,要準確把握詩歌作品情感,僅僅拘泥于課文必學內(nèi)容上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對作者的社會經(jīng)歷,文化教養(yǎng),情趣愛好以及寫作背景等相關知識有一定的了解,才能與詩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教師要形成開放的語文教學觀,讓作者情、學生情在拓展延伸中融合,拓展的渠道有三種:
1.課前收集: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不僅僅是通過教師向?qū)W生傳遞,而是學生根據(jù)外在信息,通過自己的背景知識,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每個學習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經(jīng)驗系統(tǒng)對新的信息進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知識又因為新經(jīng)驗的進入而發(fā)生調(diào)整和改變。
2.課堂交流:課堂交流是對信息的整合過程,也是認識深化、情感深化的過程,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引領者的作用,在對話交流中導情。例如,某一老師在教學張繼的《楓橋夜泊》時,圍繞“愁”字提問:你知道誰為愁做過什么?你還知道哪些關于愁的名句?這兩個問題實際上是老師對學生問題導向性的拓展延伸,是對愁文化的深層次認識。
篇4
【關鍵詞】小學語文 ;古詩教學
小學教材中所選的古詩是經(jīng)過專家學者在浩瀚的詩詞海洋中千挑萬選出來的,是適合當代兒童學習的精品。大都是聲情俱佳的動人圖畫,具有意境美、圖畫美、動感等特點,是陶冶性情,培養(yǎng)想象力的好教材。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培養(yǎng)學生的詩學素養(yǎng),探索出古詩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筆者將結(jié)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這方面的認識和嘗試。
一、重視古詩“背景”的價值,讓學生更好地體會詩境
學習古詩,首先要讓學生了解古詩的寫作背景,知道詩人當時的處境和心態(tài),然后再去理解詩意、體會詩境和感情。如《春夜喜雨》一詩,詩人杜甫在創(chuàng)作此詩時,因陜西旱災嚴重來到四川成都定居已有兩年。他親自耕作,種菜養(yǎng)花,與農(nóng)民交往,因而對春雨之情很濃,寫下了這首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抒發(fā)了詩人的喜悅之情。這樣,學生了解了詩的寫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詩,就會水到渠成。
二、加強朗讀教學,培養(yǎng)學生語感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詩教學中要采取范讀、齊讀、獨自朗讀、加手勢吟誦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首先指導確定感情基調(diào),然后指導處理重音與節(jié)奏。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詩。全詩充滿了喜悅、激動之情。起句與七、八句節(jié)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緩;“忽傳”“喜欲狂”“即從”“便下”讀重音。這樣朗讀抑揚頓挫,學生的感情自然與作者的感情產(chǎn)生共鳴,也便于學生熟記背誦。
三、嚼字品詞,加深理解
字、詞是古詩的組成單元,詩中的一字一詞都經(jīng)過詩人的千錘百煉,因此,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詩意是古詩教學中的重點。如《梅花》一詩,學生通過對“凌寒”“獨自”“唯”“遙知”“暗香”這幾個詞的理解,很快就會知道這首詩是在贊美梅花,因為它不畏嚴寒,散發(fā)著芳香。如果我們咬文嚼字,認真推敲,就能體會詩人煉字遣詞的技巧。歷來受人贊嘆的《泊船瓜洲》里“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在教學時要求學生將“綠”換成另一個字,是否更好?在學生得出自己的答案后,再告訴學生作者曾試用“來”“到”“入”“過”“滿”等字,使學生領悟到這些字都不如“綠”字有形有色,“綠”字寫出了春風的能動性,立刻可以染綠江南,給人一種鮮明的形象感。
四、多元教學,尊重個性化理解,大膽創(chuàng)造
(一)講詩??梢岳谩罢n前三分鐘講話”的時間讓學生交流、介紹課外所讀的古詩,通過查閱圖書、上網(wǎng)查詢等方式解讀詩句內(nèi)容,幫助自己“胸有成竹”,從而得以上臺表達出對詩句含義的理解,達到“自圓其說”。這樣,不僅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古詩的自主性,而且延伸拓展,加大閱讀量,真正把我們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精華深植于兒童的腦海,日積月累,聚沙成塔,使他們在輕松愉悅的古詩教學中,不斷提高語文素養(yǎng)和閱讀寫作的能力。
(二)改詩。小學階段的古詩,大多是寫景敘事之作,只要稍稍想象,都可以將其改寫,或景物片段,或故事小品,如教學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時可以讓學生將彩云、江流、船行的變化以及猿猴在山上的生動情景加以描寫,將一幅長江三峽的美景躍然紙上,《贈汪倫》、《望廬山瀑布》等都可以這樣做,這實際上是由讀到寫的轉(zhuǎn)換,這對習作能力的提高有著現(xiàn)實意義。
(三)畫詩。小學階段的孩子對畫畫特別有興趣。我們在教學之后讓學生把自己所想用具體的圖畫表現(xiàn)出來,能讓學生充分感受古詩的意境。如《登鸛雀樓》,讓學生通過群山、大河、落日、高樓、色彩的對比在畫面的鋪陳,感受畫面的壯闊雄渾,心曠神怡,這也比簡單的讀寫更能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演詩。古詩詞語言凝練,其中故事情節(jié)強、人物形象豐富的古詩特別適合表演。如《憫農(nóng)》,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通過扮演農(nóng)民耕種的情形,促進學生對詩歌的理解,也容易加深了內(nèi)心體驗。
(五)寫詩。古詩詞語言高度凝練,而且是一種十分優(yōu)美的語言,教師也可嘗試讓學生將古詩改寫成意境優(yōu)美的現(xiàn)代文。如《贈汪倫》,有個學生就是這樣改寫的:春暖花開的長江兩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散發(fā)著芬芳,滾滾的波浪向東流去,一葉扁舟在長江渡口將要遠行。突然岸上傳來了嘹亮的歌聲,詩人走出船一看,原來是汪倫一路踏歌而來。他們四目相對,無限深情。船即將遠行,船頭的詩人怎么也不肯進艙,一次次抱拳施禮,岸邊的送行人更是依依不舍,舉起手臂不知揮動了多長時間。這樣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
(六)用詩。教學之后,教師可積極引導學生細細品味詩文中的絕妙佳句。創(chuàng)設恰當?shù)恼Z境,合理地運用詩句,化消極積累為積極積累。如:“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笔前?,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我們的日子呢,卻是一去不復返。不留住今天,永遠期盼著明天,幸運會向你招手嗎?又如在春雨時,我們吟: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在冬雪時,我們吟: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篇5
但由于古典詩詞用的是古漢語,寫作的內(nèi)容距離學生時代久遠,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相差很大,學生對古詩詞感到陌生。學生學習興致不高,甚至產(chǎn)生了畏懼、惘然心理,學習被動,課堂效率低下。因此,多年來,我一直在探討提高高中古詩詞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通過實踐我發(fā)現(xiàn),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想學、樂學,是最好的方法。
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呢?筆者主要從下面四個方面探討實踐。
一、強化誦讀,以“讀”激趣
古詩詞是富有音樂美的文學樣式,它講究韻律、樂感極強,平仄交錯組合,抑揚頓挫,具有美的旋律與和諧的節(jié)奏。所以我國古人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就是誦讀?!白x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都說明了誦讀在古詩詞學習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學古詩詞,首先要從誦讀入手。誦讀是進入詩的意境的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而誦讀分范讀、齊讀、分組讀、個別讀、交叉讀、分角色朗讀等多種多樣的形式。課堂上,教師動情的朗讀,不但能為學生正音,而且能讀出詩中的音樂美,讀出詩人的情感,讓學生受到感染,從而使學生萌生模仿、學習的興趣。老師范讀完,然后通過領讀、分組讀、交叉讀、齊讀等形式多樣的誦讀,能很容易把學生帶到詩詞的意境中感悟詩詞的韻味。如教學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寫音樂的那一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等對八種琴聲的描寫時,誦讀詩句語氣的緩急輕重,能準確地傳送出琴聲的特點,朗讀詩句就如同聽到動聽的樂聲,真是美妙得無與倫比。
二、引進競爭,用“賽”激趣
高中生精力旺盛,求知欲強,有競爭意識。基于這一點,課堂上,激發(fā)學生參與競爭是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興趣的重要舉措。為活躍課堂氣氛,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更主動自覺地學習,我常有意識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些競爭條件。讓學生分組在課前收集與詩詞相關的資料,給搜集得多、講得好的同學加“平時素質(zhì)”量化分,哪一組做得好就可以得分。結(jié)果同學們各顯神通,有一種在知識長河中遨游,其樂無窮的感覺。這比老師主動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的效果強多了。各種競賽,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加深了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古詩詞的課堂也變得靈動而高效。
三、創(chuàng)設情景,借“想”激趣
古詩詞的語言十分精練,往往短短的一句就包含了豐富的內(nèi)容,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間,引導學生去想象,合理地補充情節(jié),補充畫面,豐富詩的內(nèi)涵,就能領會詩的意境,同作者溝通情感,喚起共鳴。所以我在教學古詩詞過程中,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想象走進課文,面對面與作者或詩詞的主人公對話,在空間和時間上縮短讀者與作者及主人公之間的距離,使遠古的畫面走進學生腦海,使古代人物的思想注入現(xiàn)代的內(nèi)容,使學生覺得新奇,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例如,教學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我讓同學們在腦海中描繪出這幅畫面并口頭簡單表達出來。經(jīng)過短暫的思考,很多同學都有所收獲:本詞描寫的是“大江東去”的長江水非凡的氣魄,勾勒“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三國古戰(zhàn)場特定的險要地形等等,我又點撥學生上黑板或在座位據(jù)“境”作畫。同學們紛紛欣然動筆,描繪出一幅幅氣勢磅礴的寫意畫。
四、培養(yǎng)探究,拿“比”激趣
新課標強調(diào)指出,要引導學生建立“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我們語文教師要在古詩詞的教學中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在這方面,我較多地采用比較鑒賞的形式,把內(nèi)容或形式相近或相對的兩篇或一組詩詞放在一起,對比著進行閱讀、鑒賞,這樣既可以開闊眼界、活躍思維,使認識更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別,把握特點,提高鑒賞力。例如,同樣是表達“愁情”,李白的“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寫出了愁之長,采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李清照的“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寫出了愁之重。通過這樣的比較,學生學會了在詩詞鑒賞的時候運用想象與聯(lián)想再現(xiàn)畫面,并調(diào)動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深入感受、品味詩詞的韻味之美。這樣的比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思維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意識、審美情趣;增加了學生的文化積累,豐富了學生的文化底蘊。
篇6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是唐朝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xiāng)秋夜幽美的景色,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鄉(xiāng)感情。到了《濤聲依舊》就成了這樣:
帶走一盞漁火,讓它溫暖我的雙眼。留下一段真情,讓它停泊在楓橋邊。無助的我,已經(jīng)疏遠了那份情感,許多年以后才發(fā)覺,又回到你面前。流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塵封的日子,始終不會是一片云煙。
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能否重復昨天的故事,這一張舊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這首歌曲是很具詩意的流行歌曲,它繼承了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同時,在意蘊上又有創(chuàng)新?!霸侣錇跆淇偸乔甑娘L霜”,在時空承繼上順流而下,順理成章。“流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這擬人化的寫法似乎比“夜半鐘聲到客船”還要傳神?!斑@一張舊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與詩句比,同中有異: “舊船票”,更多了一份思念的感情。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宋代詩人林升顯然是譏諷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進取的奢靡之風。可《中華民謠》卻是另一番意境。
山外青山樓外樓,青山與小樓已不再有,緊閉的窗前你別等候,大雁飛過香滿樓。聽一聽看一看想一想,時光呀流水你匆匆過,哭一哭笑一笑不用說,人生能有幾回合。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我在風雨之后,醉人的笑容你有沒有?大雁飛過插滿頭,南北的路你要走一走,千萬條路你千萬莫回頭,蒼茫的風雨何處有?讓長江之水天際流。
林升那種憤懣的情緒在這兒完全沒有了,《中華民謠》恰似一首貫穿了悠久歷史的時空樂章,蘊含著新時代的節(jié)奏氣息的古老民族的心聲。五千年的滄桑,蕩滌著歷史巨浪的塵埃,卻不像許多作品那樣吶喊疾呼,而像一位走過風霜的歷史老人,安詳和緩地娓娓道來,令人倍感可親可敬。熟悉的詩句,平和的曲調(diào),幽幽訴說著中華民族千年的風韻。仿佛間神思隨著《中華民謠》登上黃鶴樓,置身浩渺煙波,遠望長江之水天際流……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商隱的《巴山夜雨》兩次用到“巴山夜雨”,這是渝州(重慶)秋季日晴夜雨的特色,孤枕聽雨,必定會撩起鄉(xiāng)思閑愁,真是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什么時候才是我的歸期,反反復復地詢問,卻無法回答你。遠方是一個夢,明天是一個謎,我只知道,他鄉(xiāng)沒有巴山的雨。
許多年修成的棧道在心中延續(xù),許多年都把家寫成一種永遠的美麗。推不開的西窗,漲不滿的秋池,剪不斷的,全是你柔情萬縷。
又是《巴山夜雨》,同樣的名字,同樣的鄉(xiāng)情。所不同的只是思鄉(xiāng)的地點不同,環(huán)境不同,前者是在“巴山夜雨”中思鄉(xiāng),詩人在渝州,后者是思念家鄉(xiāng)的“巴山夜雨”,作者在外地。這沉甸甸的思鄉(xiāng)之情??!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老朋友孟浩然乘船東下?lián)P州,李白親自送到江邊。船開走了,李白佇立江岸,望著那孤帆漸漸遠去 ,惆悵之情油然而生,便揮就了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對李白來說,這是帶著向往之情的離別,詩人用絢爛的陽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長江的寬闊畫面,用目送孤帆遠影的細節(jié),極為傳神地表現(xiàn)出來了。歌曲《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又是怎樣的情趣呢?
牽住你的手,相別在黃鶴樓,波濤萬里長江水,送你下?lián)P州。真情伴你走,春色為你留,二十四橋明月夜,牽掛在揚州。揚州城有沒有我,這樣的好朋友?揚州城有沒有人,為你分擔憂和愁?揚州城有沒有我,這樣的知心人哪?揚州城有沒有人,和你風雨同舟?煙花三月是折不斷的柳,夢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等到那孤帆遠影碧空盡,才知道思念總比那西湖瘦。
篇7
關鍵詞:語文教學 古詩詞 復習
近幾年來,中考試題對古詩文閱讀能力的考查,在繼承中發(fā)展,在探索中創(chuàng)新,在改革中提高,不斷向著科學、客觀、高效的目標邁進。初中畢業(yè)生學業(yè)考試和高中階段學校招生考試二合一的中考迫在眉睫,我們該怎么復習呢?
一、明確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的要求
1、課程目標: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背誦優(yōu)秀詩文80篇,推薦背誦古詩詞34首,其中課文23首,課外古詩詞背誦11首。
2、課程標準對古詩文閱讀的評價建議: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察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而不應考察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
3、中考語文科考試說明:古代詩文蘊涵著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是初中階段語文課程所要求的重要內(nèi)容,需要學生認真學習和吸收。古代詩文的閱讀以課內(nèi)為主兼顧課外,優(yōu)秀詩文的背誦限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教材。
二、背誦(基礎積累)階段
將詩歌知識形成板塊,必須要有厚實的背誦基礎,這一階段非常重要,如果基礎不牢固,背誦不夠熟練,下一步知識結(jié)塊就無從做起,所以,第一階段復習以背誦為主。教師先給學生印發(fā)《語文教學大綱規(guī)定背誦的古詩詞分布表》,學生對照相關的篇目,把以前學過的詩歌背誦梳理一遍,生疏的詩歌重點復習。每節(jié)語文課前復習2_3首詩歌,每周復習15首左右。老師布置背誦內(nèi)容時,要有意提示與其他詩歌的聯(lián)系。譬如:背誦陸游的《卜算子·詠梅》可與的《卜算子·詠梅》比較,并提問學生“你還知道哪些詠梅的詩句?”學生討論后,找出了王冕的《墨梅》《白梅》、林逋的《山園小梅》、王安石的《梅花》。比較難理解的詩歌,尤其是一些很感性、很具文采、風格特色明顯的文章,需要老師用心去感悟,抓住要點,能走進去又出得來,然后簡明扼要地給學生提示一下重點內(nèi)容,讓學生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這樣在課堂上感染學生,提高學生背誦詩歌的興趣,形成自主閱讀背誦的好習慣。
三、整理(系統(tǒng)梳理,知識結(jié)塊)階段
有了背誦作基礎,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把知識進行系統(tǒng)整理。復習課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引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系統(tǒng)的整理,把分散的知識綜合成一個整體,形成較完整的知識體系,從而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水平。
1、按照詩歌內(nèi)容分塊。描寫春天(春花、春風、春草、春雨……)的古詩句;詠物(雪、蓮、柳、梅……)的古詩句;描繪邊塞風光的古詩詞;表達雄心壯志的古詩句;壯志未酬的古詩句;表現(xiàn)思鄉(xiāng)之情的古詩句;抒發(fā)積極向上精神的古詩句;惜時的古詩句;與諸葛亮有關的詩;按內(nèi)容分知識塊,同類內(nèi)容組成一個知識版塊。譬如:描繪邊塞風光的古詩詞就有:“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薄按竽聼熤?,長河落日圓?!薄叭虑飦盹L景異,……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p>
2、按詩歌的意境分塊。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奔耐辛嗽娙藢τ讶说纳詈窀星?。與“雪上空留馬行處”一樣,令人回味無窮。張九齡的《望月懷遠》中有詩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蘇軾的《明月幾時有》中與之意境相同的詩句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迸c“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庇邢嗤饩车脑娋溆校骸安晃犯≡普谕郏跃壣碓谧罡邔?。”“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p>
3、按詩歌的寫法(比喻、對偶、互文、用典、動靜結(jié)合、想像與聯(lián)想的妙用等)分塊。例如:運用典故的有: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劉禹錫《酬樂天初逢席上見贈》。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動靜結(jié)合的古詩名句有:王籍的《入若耶溪》“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钡摹肚邎@春·雪》“山舞銀蛇,原馳蠟像。”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笨梢孕纬傻闹R板塊,舉不勝舉,異彩紛呈,這需要教師在備課上多下功夫,才會有計劃地給學生提要求。有的知識板塊,學生能列舉出近301、句子,如“詠月”名句。用這種課堂教學模式,主要是通過學生自己去背誦、思考、歸類、書寫和練習,學生親自去感知知識,互相交流切磋,這樣既節(jié)約了時間,又提高了效率。
四、鞏固檢測(能力提升)階段
篇8
鮑亞民
“ 夜宿峰頂寺,舉手捫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李白在山水詩的創(chuàng)作中,最擅長于以情寫景,以景抒情,這首《夜宿山寺》詩描寫的是山中的一座小寺院。從詩的語句看,詩人只是寫了一座小寺院,但仔細咀嚼,山寺的靜穆,環(huán)境的凈謐,以及超脫凡世喧囂的佳境,都給人以充分想象的余地。味外之旨,正是作者抒發(fā)的厭棄世俗,向往自由的情懷。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外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在蘇州城西。張繼在肅宗至德年間曾游蘇,本詩當作于此時。寒山寺是佛寺名,在楓橋西一里處,傳說因初盛唐時瘋僧寒山曾住此寺,故名。全詩以“愁”為詩眼。寫景寫聲,動靜相應,由實寫到虛伸,渺渺余意更在詩句之外,抒發(fā)了羈旅者孤孑清寥、愁緒滿懷的情感。
“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磬音?!逼粕剿?,即興福寺,今江蘇省常熟市北。常建 的這首《題破山寺后禪院》最能體現(xiàn)全詩主旨的詩句是“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頷聯(lián)意境尤其靜凈,詩旨在于贊美后禪院景色之幽靜,寄托自己借山水遁世的情懷。
“古臺搖落后,秋入望鄉(xiāng)心。野寺來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惆悵南朝事,長江獨自今?!痹娭?“搖落”即零落?!芭f壘”指吳公臺。這是一首吊古詩,其中“惆悵南朝事,長江獨自今。”兩句詩與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有相同的氣韻。作者觀賞前朝古跡的零落,不禁感慨萬端。首聯(lián)是寫因觀南朝古跡吳公臺而發(fā)感慨,即景生情。中間兩聯(lián)寫古跡零落,游人罕至之悲涼。末聯(lián)寫江山依舊,人物不同。最后兩句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之氣韻。
“枕中云氣千峰近,床底松聲萬壑哀。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备事端率俏覈蛔姆鹚?,始建于三國吳時,在江蘇省鎮(zhèn)江市北固山上,面對長江,相傳建寺時露水適降,因而得名。作者曾公亮(999-1078),字明仲,泉州晉江(今屬福建?。┤?,北宋時期的政治家。詩題為《宿甘露寺僧舍》,但作者并沒有直接描寫寺院的建筑或歷史,詩中更沒有一點兒佛教所倡導的清靜淡泊、超脫塵世的意味,作者的真實本意是以甘露寺所處的地勢為立足點,借以展現(xiàn)祖國江山的遼闊,尤其是長江的雄偉,同時也抒發(fā)作者本人豪邁、進取的胸懷。作者采用了極度夸張的描法,使全詩富有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這首先是作者頗有詩歌藝術的想象力:小小的枕頭卻裝著浩然的云氣,而由于云氣,遙遠的千山萬峰也近在身邊了;低矮的木床下面卻響著松濤之聲,而由于松聲,仿佛千溝萬壑的風聲也都響在耳邊了。這樣的詩句,沒有藝術的想象是寫不出來的。至于“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就更是突發(fā)奇想、神來之筆了。其次是用語的夸張:寫山就是“千峰”,寫溝就是“萬壑”,寫浪之大就是“銀山拍天”,寫江之涌就是“開窗放入”。正是由于語言的夸張,造成了境界的開闊、氣勢的宏大。但是由于描寫對象本身的闊大,讀來并不覺得空疏虛浮,故作驚人之語,而是給人以生動逼真、振奮有力之感。作者在詩歌藝術表現(xiàn)方面的大膽實踐精神是值得稱道的。
篇9
摘要:古詩富有涵養(yǎng),極具節(jié)奏美、韻律美和意境美,適于大聲誦讀與細細品悟。不過,觀察眼下的古詩教學,用時不多,形式單一,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本文旨在關注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從一個角度出發(fā),簡略談談強化小學古詩教學的一些做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教學
古詩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一支奇葩,語言凝煉,含義深刻,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就目前來說,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教學的現(xiàn)狀卻不甚理想。本人在此拋磚引玉,就一些小學古詩教學的具體做法,與大家交流。
一、反復吟誦,陶冶性靈
馬克思說:“如果你想欣賞藝術,你就必須成為一個在藝術上有修養(yǎng)的人?!睂τ谔幵趯徝滥芰π纬呻A段的小學生來說,短小精練、節(jié)奏優(yōu)美、形象生動、內(nèi)蘊幽遠的古詩正是積累審美經(jīng)驗的絕好材料。通過吟誦古詩可以提高學生的聯(lián)想、想象能力,進而增加其藝術修養(yǎng)。
如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蔽覀冎恍韬唵问柰ㄗ衷~,在反復吟詠之間即可體味到洋溢在字里行間的濃濃親情以及身為子女應該感念親恩,報答慈母的良好規(guī)勸。
又如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鼻皟删鋵懧淙拯S河,景象蒼茫闊大,絕無常人日薄西山的消沉之氣。后兩句寫眼前實事,平易通俗,卻呈現(xiàn)出勃發(fā)的進取精神。通過大聲吟誦,學生即可心領神會。
二、入情入境,體驗情感
對古詩的教學,葉圣陶曾經(jīng)說過:“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志象;如果抓住精要之處,指導一二句話,也許就夠了,不一定需要繁復冗長的講話?!蔽覈糯性S多優(yōu)秀詩歌都充滿了詩情畫意,它們就像一串燦爛的明珠,在世界藝術寶庫中放射著獨特的光輝。古詩教學,一定要將學生領入詩的意境,體驗詩人的感情,詩意地教古詩,細細領略古詩的韻味。
如:教學《宿新市徐公店》一詩時,我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詩意的同時,把詩句變成一幅優(yōu)美的風景畫,讓他們自己動手繪出一幅彩畫,使他們在體驗創(chuàng)作樂趣的同時,從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學生動手繪圖以后,我再引導學生演一演“獐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中的獐,讓畫面在學生面前立體化起來、活起來;學生在扮演詩中角色的時候,充分調(diào)動了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把詩句沒有描繪出而生活中又有的聲音動態(tài)想像出來,極大地豐富了畫面,也成功體驗了詩的意境。學習完這首古詩后,我采用以詩引詩的方法,讓學生在課外把學過的《村居》誦一誦、畫一畫,學生在似曾相識的意境再現(xiàn)中,再次體會到了鄉(xiāng)村生活的詩情畫意和詩人熱愛春天的情感。
三、聯(lián)系舊知,展開想象
知識學習的同化理論認為:一切新知識的學習都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展開的,牢固地掌握學過的知識,并找到新舊知識間的聯(lián)系,將有助于新知識的學習。在教學古詩《望廬山瀑布》時,我讓學生聯(lián)系曾經(jīng)學過的詩歌《瀑布》,展開想象,訓練說話,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望廬山瀑布》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作品,詩人展開想象的翅膀,描繪出一幅氣勢磅礴的飛流瀑布圖。那么,怎樣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磅礴雄偉的氣勢呢?在學生欣賞意境、感受美景時,我設法讓學生聯(lián)系《瀑布》,巧妙地進行知識的遷移和鋪墊。在學生感受“瀑布掛前川”時,讓他們想象真是“千丈青山襯著一道白銀”。在學生體會“飛流直下三千尺”時,讓他們想象發(fā)出的巨大聲響“好像”疊疊的浪涌上岸灘,又像陣陣的風吹過松林”;沖到潭下,濺起一團團水霧,隨風揚起,“如煙、如霧、如塵”。這樣,學生找到了新舊知識間的聯(lián)系,感受得深,理解得透。
四、抓住關鍵,再現(xiàn)意境
詩歌的意境就是詩人內(nèi)在的“情”(意)與外界的景物(境)有機結(jié)合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鮮明、生動、含義深刻的生活畫面。詩人往往依靠它蘊蓄豐富的內(nèi)容,寄托強烈的感情,以啟發(fā)讀者展開聯(lián)想,去領會言外之意,并從中受到感染與熏陶。在教學古詩時,我們要引導學生通過詩句去分析其中豐富的內(nèi)容,領會詩人強烈的感情,并從中發(fā)掘出詩中的深刻含義。要做到這一點,再現(xiàn)詩歌的意境是個關鍵。怎樣再現(xiàn)詩歌的意境呢?這應從分析景物入手,讓學生進入詩的意境。在頭腦中形成鮮明、完整的景象,再逐步引導學生去品味,感受意境中詩人所表達的感情。例如《早發(fā)白帝城》是李白在唐乾元二年春天遇赦,離開白帝城乘舟東下時所作的。全詩采用敘述和描寫相結(jié)合的手法,創(chuàng)造出一個富有神話色彩的藝術畫面:晨曦初露,彩霞滿天,從白帝城飛出一葉扁舟,沿著滾滾長江順流直下;兩岸猿聲,不絕于耳;層巒疊嶂,夾道迎接……好一幅“長江三峽行舟圖”??!看來全是寫景,詩人是怎樣在寫景中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呢?我們可以用抓關鍵詞句的方法來再現(xiàn)這個意境。詩一開頭,詩人用一“辭”字,把告別白帝城時的氣氛寫得十分自然而親切,接著用“千里江陵一日還”相對照,表現(xiàn)了詩人輕松愉快之情。猿聲用“啼不住”修飾,足見詩人心情的喜悅。而以“輕”飾“舟”,足見詩人心情的輕松。通過這些關鍵詞、句的點染,使形象充滿了感情,意境也自然生輝,讀來流利酣暢、瀟灑自在、歡情滿紙。詩人披霞乘舟,順江東下的鮮明形象便歷歷在目,其歡快喜悅之情也溢于言表。描繪了詩歌的“境”,點出了詩人的“情”。學生的想象自然融入詩歌的意境,和詩人的感情產(chǎn)生共鳴。
五、見縫插針,大量讀誦
低年級的學生大量誦讀古詩,不但能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而且古詩中關于思想、理想、情感、意志等方面的見解,在潛移默化中必然會在他們心中產(chǎn)生一種先入為主的效應,左右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有效地啟迪兒童想象,凈化童心。
篇10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痹谌f物萌生的季節(jié),背誦著這樣的詩句,伴著歌聲和笑聲,我們上路了。
每天清晨,我?guī)е⒆觽冏x兒歌、童謠,讀古詩和兒童詩,浸潤在詩人對春風、夏雨、秋月、冬雪的描寫中,感受著物候的變化。同時,伴著詩情、詩境,我們與千百位古代優(yōu)秀作家一道觀賞名山秀水,陶醉于田園風光,在體察和涵詠中學著感悟大自然。吟誦著那些萬古流芳的佳句,感受著華夏先民淳樸的民風、真摯的情感和機敏的智慧,我們的每一天都充滿了詩意。
“散作滿河星”是我們詩詞之旅第一站的名字,也是我為孩子們編輯的第一本國學經(jīng)典讀本的題目。在這段時間我們學習了蒙學范本《三字經(jīng)》,然后是40首絕句。那真是一段令孩子們驕傲的時光,每有來校聽課或考察的老師,孩子們在正式上課前必要把這本小書遞于客人手中,驕傲地說:“請您抽查,您選擇任何一頁、任何一句,我們就能把后面的悉數(shù)背誦出來?!苯酉聛淼恼故井斎粫A得老師們的掌聲和贊嘆。孩子們背誦積累的熱情很高,如果說這樣的激勵太過膚淺,那么品味詩情應該是孩子們學習古詩內(nèi)在的源泉了。
我們非常喜歡《舟夜書所見》:“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孩子們問我詩詞之旅第一站的名字為什么選用這首詩的最后一句呢?我告訴他們這來自于詩的意境,在詩人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中,那微弱的一盞漁燈在風中散落成滿河的星光,是一種靜謐的美。它告訴我們,生活中是不缺乏美的,但需要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和感受美的心靈。
哦,孩子們明白了。于是,一株小草開始引起他們的憐愛,因為“草色遙看近卻無”;他們開始體會夜的幽靜,因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開始感受大自然的廣袤,因為“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我們還變換著方式讀翁格的《暮春》,給自己的同桌讀一讀,男孩、女孩互相讀一讀,老師和同學們互相讀一讀......“莫怨春歸早,花余幾點紅。留將根蒂在,歲歲有東風?!蔽覀冇眠@樣的方式互相勸慰,不要有太多抱怨,無論遇到什么挫折都不要悲觀,振作起來,希望就在前方。春游時,在鳥語花香的郊外,我們吟誦“春林花多媚,春鳥意多哀。春風復多情,吹我羅裳開。”我們用這樣的方式與林中的鳥兒應和,與溫柔的春風對話,給詩句扎根的土壤,讓游玩多一份感懷。
“情”是“詩”的靈魂,有了對詩情的體味和感悟,我們的詩詞之旅就不會蒼白無力,尋“美”之路就不會枯燥無味。
白居易和張九齡雖然都是唐代的詩人,但卻生在不同的時期。有意思的是孩子們總喜歡把白居易的《問劉十九》與張九齡的《答陸澧》放在一起來誦讀,說前者正好在問友人“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而后者恰好在答“不辭山路遠,踏雪也相過?!辈还苌礁呗愤h、大雪飄飄都要去拜訪,這該是怎樣的一份友情,而夜幕下、雪紛飛,紅泥小火爐旁的一對朋友推杯換盞那又該是多么歡樂與溫暖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