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感恩的故事范文

時間:2023-04-06 05:44: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感恩的故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關于感恩的故事

篇1

1、漂母的一飯之恩。韓信少年時家中貧寒,父母雙亡。他雖然用功讀書、拼命習武,卻仍然無以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別人家吃“白食”,為此常遭別人冷眼。韓信咽不下這口氣,就來到淮水邊垂釣,用魚換飯吃,經常饑一頓飽一頓。

淮水邊上有個為人家漂洗紗絮的老婦人,人稱“漂母”,見韓信可憐,就把自己的飯菜分給他吃。天天如此,從未間斷。韓信深受感動。韓信被封為淮陰侯后始終沒忘漂母的一飯之恩,派人四處尋找,最后以千金相贈。

2、知遇之恩。春秋時期,俞伯牙擅長彈奏琴弦,鐘子期擅長聽音辨意。有次,伯牙來到泰山(今武漢市漢陽龜山)北面游覽時,突遇暴雨滯留巖下,寂寞之余,拿出古琴彈了起來。也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鐘子期聽到后,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隨后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聽出它的意旨和情趣,這使得伯牙驚喜異常。二人因此結為知音,并約好來年再相會論琴??傻诙瓴纴頃悠跁r,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經因病去世。伯牙痛惜傷感,摔破了古琴,從此不再撫弦彈奏,以謝平生難得的知音。

3、士為知己者死。這是春秋末期晉國著名刺客豫讓說的,強調感恩報恩。因為對自己有知遇之恩者智伯被趙襄子所殺,豫讓認為“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決心刺殺趙襄子為智伯報仇。第一次攻擊失敗以后,他用漆瘡爛身體,吞炭弄啞聲音,殘身苦形,使妻子不識,然后尋找接近趙襄子的時機。第二次行刺仍以失敗告終,但是被捕的豫讓說:“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有死名之義。”他請求趙襄子借衣服讓他砍一刀。趙襄子脫下了貴族的華服,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然后伏劍自殺。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今天,劉志老師來到我們的學校,給我們講關于感恩、愛心教育的課。

劉志老師談吐不凡,很有才學,剛開始,他就開門見山地講了很多古代勞動人民孝敬父母的例子,也講了很多現在兒女不孝敬父母的故事,在一個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中,同學們被感動得失聲痛哭,我也淚流滿面,各位家長們也是熱淚盈眶,老師的淚水不自覺地打濕了衣領,整個場面哭聲一片。

在這么多震撼人心的故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感恩的心》這個故事,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怎樣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父母永遠是愛我們的。小女孩的不懈努力,沒有辜負媽媽的期望,成為了臺灣名模。

這一堂教育課讓我深受啟發(fā),讓我明白了怎樣去愛父母、愛老師、愛身邊的每一位人,讓愛充滿世界!

這是多么有意義的一堂課呀!

四年級二班

篇3

正好今天到少年宮上寫作課,少年宮的陳老師也在講感恩的故事。她說有一位博士曾開過一場關于感恩的論壇,這位博士問在場的家長:“你們眼里的幸福是什么?”

一位家長說:“我最大的幸福是兒子長大后有貴人相助,事業(yè)成功?!?/p>

博士說:“你想讓兒子長大后有貴人相助,首先讓你兒子學會知恩圖報,從小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如果你兒子沒有一顆感恩的心,就算他以后事業(yè)有多成功,賺取多少財富,他都不會感受到幸福,你又談何幸福呢?”

聽完這個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想想我自己,每天想著吃好的,穿好的,卻生在福中不知福,認為所有的這一切都是父母應該給予我的,就從一件小事說起……。

有一天我的語文書忘在家里了,正當我焦急萬分的時候,一個熟悉的身影向我走來。那不是爸爸嗎?他來干嗎?原來爸爸給我送書來了。我接過書,不但沒說一句謝謝,還一個勁的怪他送的太遲了。

篇4

各位老師,上午好。很高興今天能與大家一起分享有關于感恩的這個話題:《生命有愛才完美》。

談到感恩這個話題,實際上我們大家都不陌生。確確實實,人類因為感恩而偉大,世界因為感恩而美麗,感恩是愛的延續(xù),愛是一切生命的動力。這是我自己,非常有感觸的一句話,假如這個世界沒有了感恩,人類就不可能如此偉大。如果說人和動物最大的區(qū)別,就是人有情,而情就體現在他的感恩上。

我們每個人都靜下心來想一想。我們有的人離開家鄉(xiāng)可能十幾年了,有的人或許剛剛幾年,有的人甚至于才僅僅有幾個月??墒钱斘覀冸x開他們的時候,我們是否想過,當我們走上了社會當我們走上了一個舞臺,當我們去追求自己夢想的時候,事實上,親愛的同事們,在我們的身后,有千絲萬縷的情系著我們。感恩是一種美德,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精神遺產。它的源泉則是如溪水般長流的愛?;貞洑v史,我們總被這樣的故事感動著:古代孟母,為了兒子能夠成大業(yè),不惜三次遷居,為后人留下了“孟母三遷”的佳話。近代,著名抗日將領馬敬齋的母親,她被捕后,面對日本人的威脅,毫不畏懼,毅然讓兒子繼續(xù)抗日,隨后絕食而死。馬敬齋寫下了“偉大母親,雖死猶生,兒承母志,繼續(xù)斗爭”的誓言。這一個個事例,一首首愛的贊歌,不正體現了一位位做母親的偉大嗎?首先要給大家分享一個溫暖小短片,《母親的七秒播放》。。。

母親永遠是一盞燈,為我們照亮前方的路指引著我們前進,又一次次的在村口等待著我們歸來。試問,除了母親還有誰,會這樣的守護我們?今天在座的各位同仁,在這個特定的時刻,在這個特定的場合,就讓我分享給大家一個真實的故事。

篇5

關鍵詞 語文課堂;滲透;感恩教育

感恩就是對幫助過自己的人的感激,心存感恩能讓我們的心境更純潔,心存感恩能感悟世界的真善美,心存感恩能讓我們的世界更溫馨。

有人說過一個不懂得感恩的民族是很可悲的,也是沒有前途的。沒有陽光,就沒有日子的溫暖;沒有雨露,就沒有五谷的豐登;沒有水源,就沒有生命;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自己;沒有親情友情和愛情,世界就會是一片孤獨和黑暗。那么青少年為什么會缺失感恩意識,又如何在語文課堂中滲透感恩教育呢?

筆者認為原因主要有:首先,社會環(huán)境的異化給青少年感恩意識套上了實用主義的金箍,在經濟發(fā)達的今天,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追求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對親情友情的追求,人們的心理行為主要以實用為目的。因此,青少年深受影響,久而久之便缺少了感恩意識。

其次,失衡的家庭教育模式也是青少年缺失感恩的重要原因,當今家庭主要強調對子女的成績智力方面教育而缺乏做人方面的教育。卻不知道主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

再者,學校表面上喊素質教育,但大部分地方仍以升學率作為考評學校的重要指標,考試成績往往成為評定青少年學生成敗的唯一標準。至于道德、實踐和社會能力則往往不受重視。

那么,如何在語文課堂滲透感恩教育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挖掘文本,就地取材

蘇教版初中語文課本中的感恩素材是五彩繽紛的,我們應抓住教材靈魂,書中有很多關于體會父母之恩、祖國之恩、社會之恩等的鮮活實例。例如,我們學習海倫.凱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故事時可以講到她的沙利文老師等七個人的感恩故事。這樣,在潛移默化中,學生深深感受到我們應該怎么做!例如,學習《人琴俱亡》、《呼蘭河傳》、《背影》都可以這樣教。當開學時拿到免費課本時,教育學生要感謝黨和祖國對我們的關心。并且多用作文教學來潛移默化。老師還可以選用短小精美和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如東郭先生和狼、農夫與蛇的寓言故事)來啟發(fā)他們的感恩意識。

只有充分利用課本中豐富的感恩資源,才能使感恩教育不空洞,不會使學生產生膩煩心理,同時這些名人或偉人的事例更能使學生受到感恩教育。

二、利用音樂 寓教于樂

音樂是世上最具感染的藝術,易使人產生共鳴,特別是學生最容易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同時也能陶冶學生的情趣。因此,我們就應該把音樂引入課堂,以音樂課堂教學相似的方法教學語文,如:聽音、模仿、歌曲訓練等。例如,我們可以教唱優(yōu)美動聽的《感恩的心》和關于感恩節(jié)的歌曲,讓他們在優(yōu)美的韻律中,在歡快輕松的氣氛中感受感恩。如我在教學鄒韜奮的《我的母親》一文時,課前三分鐘播放滿文軍的《懂你》,全班同學跟唱,立即激發(fā)了學生對母親的無限感激之情,教學也就水到渠成了。又如在學《鼎湖山聽泉》、《林中小溪》這類寫景抒懷的散文時,可以放一些優(yōu)美旋律的歌曲,讓學生配樂朗讀,從中感悟大自然的美麗,從而對大自然給予我們的一切心存感恩。古語說:鴉有反哺之義,羊知跪乳之恩;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三、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教師要善于把教育目的寓于各種精心設計的情境之中。教師不僅要挖掘課本中的感恩素材,更要聯系社會現實,自己的言行對學生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边@就要求教師必須做好“感恩”榜樣。如我在教學朱自清的《背影》時,我就講我的父親對我的無私關心,特別是借錢為我交學費的情景,同時我也講了父親去年生病昏迷三天三夜時我的所作所為。教學熱愛祖國大好河山單元時,我就給學生我是如何熱愛祖國的一草一木的,如植樹造林,同破壞環(huán)境的人和事作斗爭等。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對他們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

四、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氛圍

要設計利用各種感恩情境,讓學生自己去體會“感恩”的重要意義。在語文課堂中,要能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設備如多媒體教學,使感恩的行為更直觀,更有震撼力。如教學舒乙的《都市精靈》時,利用多媒體展示各種鳥,能激發(fā)學生對生靈的熱愛,同時引發(fā)學生對自然饋贈的感恩之情,在課堂的遷移學習,播放視頻《我是一只小小鳥》,學生受到的觸動非常大,特別是看到小鳥無處棲身時,很多學生眼含熱淚,感恩教育也就起到作用了。在課堂教學中還可以讓學生參與其中,如排課本劇,分角色朗讀等。在教學魏巍的《我的老師》時,首先把這篇課文改編成課本劇,讓學生演師生間發(fā)生的事情,學生演得很傳神,體現了濃濃的師生情,同學們也為老師的付出而感動。情境的創(chuàng)設能使學生融入其中,用心去體會,從知恩到感恩。

五、開展活動 實踐感恩

理論上的教育讓學生擁有了感恩之心,那么,如何讓學生化感恩之心為感恩行動,我們可以這樣做:

A.布置愛心家庭作業(yè):送父母一句溫馨的祝福;給父母捶捶背、搓搓手(握握手);我為家里做四件家務:打掃衛(wèi)生、疊被、洗碗、洗衣物。

B. 開展征文活動:《我的家人》、《我們的學?!?、《我的朋友》、《感謝生活》、《我與祖國》等。

C.評選感恩之星,在活動中選舉優(yōu)勝者進行激勵。

篇6

那天下午,我們在操場上都坐好以后,隨著主持人一句幽默的開場白,演講開始了。為我們演講的老師姓李,李老師一開始就提出要感恩老師,并且給我們講了一些關于老師的故事,故事一個接著一個,我的心也隨著這些故事蕩起了波瀾,當李老師講到最后一個故事時,我再也控制不住我的感情了,淚水順著我的臉頰流了下來。這個故事是講一個剛剛畢業(yè)的女大學生,來到了一個山區(qū),當她看到這里的孩子那雙渴求知識的眼睛時,她決定留下來,讓這里的孩子能夠看到山外的那一片藍天。在這期間,她想過離開,可是當她看到孩子們那一雙雙乞求的眼睛時,她決定不走了,留在這里。她把她自己最寶貴的生命都獻給了這座大山和這里的孩子。當我聽完這個故事以后,心里有一種說不出感受,我不知道我是應該慶幸我現在的美好生活,還是應該向那位老師致敬,這兩種或許都有吧。我的腦海里似乎浮現出了老師給我們備課的情景——低著頭,用那雙為了我們而熬紅的雙眼看著那一本本的教科書,雖然很累,但心里是甜的。

緊接著,李老師給我們安排了一個互動,讓我們都去抱一抱自己的老師,當我的身體碰到老師身體的時候,我完全控制不住我自己了,我的眼淚如泉水一般涌了出來。而這時我的心似乎也和老師的心連在了一起,我漸漸的懂得了老師。擁抱過后,我靜靜地坐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半天沒有動。我知道,我已懂得了。

接下來,李老師又提出感恩父母,在這其中,老師提出要我們現場回報父母,可以擁抱,給父母下跪都不為過,這時,媽媽抻著我,不讓我跪,但我握住了媽媽的手,跪在了地上。我知道,媽媽是因為心疼我,但我更加知道,給媽媽跪下都及不上媽媽對我養(yǎng)育之恩的百分之一,所以我要跪下。我跪在地上,抱著媽媽,摸著那為我累彎了的脊梁,我心里特別難過、自責,甚至有一些怪罪。

父母為我們付出了所有,可我們還一味的索取,不知付出,我們簡直都不配做父母的兒女。我們的生命是父母給的,就憑這個,我們還能向父母索求什么呢?

通過這次演講,我真的長大了許多,其實,我們要感謝的不僅僅只是我們的父母和老師,只要是幫助過我們的人,我們都應該感恩。中國古語中就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連古人都懂得感恩,而我們作為新世紀的青少年,則更應如此。這次演講會一直印在我的腦子里,一輩子都不會忘,并且我也會積極的去感恩。

篇7

從小我就看過了山羊跪乳的故事,也背誦過不知多少首像“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輝”類似的詩句,也學過《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可那時我還年幼,根本不懂得什么更深刻的道理。到后來隨著年齡增大,學校里老師的循循教誨才讓我懂得了,那些,都來自感恩。

還記得前不久,著名的感恩教育專家高得勝教授來我們學校做感恩教育會。最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教授講了一個關于《感恩的心》這首歌的一個小故事,使我受益匪淺。那個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個天生失語的小女孩,爸爸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她和媽媽相依為命。媽媽每天早早地去工作,很晚才回來。每到日落,小女孩就站在家門口,充滿期待地望著門前的那條路,等媽媽回家。媽媽回來的時候是她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刻,因為媽媽每天都要給她帶一塊年糕回家。在她們貧窮的家里,一塊小小的年糕都是無上的美味了啊。

有一天,下著很大的雨,已經過了晚飯時間了,媽媽卻還沒有回來。小女孩站在家門口望啊望啊,總也等不到媽媽的身影。天,越來越黑,雨,越下越大,小女孩決定順著媽媽每天回來的路自己去找媽媽。她走啊走,走了很遠,終于在路邊看見了倒在地上的媽媽。她使勁搖著媽媽的身體,媽媽卻沒有回答她。她以為媽媽太累,睡著了。就把媽媽的頭枕在自己的腿上,想讓媽媽睡得舒服一點。但是這時她發(fā)現,媽媽的眼睛沒有閉上!小女孩突然明白:媽媽可能已經死了!她感到恐懼,拉過媽媽的手使勁搖晃,卻發(fā)現媽媽的手里還緊緊地拽著一塊年糕……她拼命地哭著,卻發(fā)不出一點聲音……

小女孩也不知哭了多久。她知道媽媽再也不會醒來,現在就只剩下她自己。媽媽的眼睛為什么不閉上呢?她是因為不放心她嗎?她突然明白了自己該怎樣做。于是擦干眼淚,決定用自己的語言來告訴媽媽她一定會好好地活著,讓媽媽放心地走…… 小女孩就在雨中一遍一遍用手語做著這首《感恩的心》,淚水和雨水混在一起,從她小小的卻寫滿堅強的臉上滑過……“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謝命運,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她就這樣站在雨中不停地做著,一直到媽媽的眼睛終于緩緩地閉上……

篇8

關鍵詞:初中生;外在學習動機內化;感恩;學習成績

1 引言

感恩是指個體用感激情緒回應他人的恩惠而使自己獲得積極經驗的一種人格特質。 [1 ] 初中生懷著感恩之心對待生活,這不僅僅是一種美德,也是其健全人格的體現。

本研究要考察的是感恩對學習動機內化和學業(yè)成績的影響。何為“內化”,以Dukheim [2 ]等人為代表的法國社會學家則提出,內化實際上是一種心理過程,就是把外部的東西轉化為內部的東西,客體的東西轉化為主體的東西。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動機內化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是個體將外在獲得的東西內化成自身的一種穩(wěn)定的內在心理品質。簡而言之,外在學習動機內化即個體將外在學習動機轉化為內在學習動機的過程。

本研究以初中生為研究對象,以學習自我調節(jié)問卷、感恩問卷為調查工具,結合學生近期學習成績,探究感恩對學習動機內化和學習成績的影響。

2 研究方法

由此可以看出,感恩情感、感恩認知與學業(yè)成績存在顯著正相關,即感恩水平越高,其學業(yè)成績越好。同樣,學業(yè)成績學習動機內化水平與學業(yè)成績存在顯著相關,學習動機內化水平對學業(yè)成績起促進作用。

4 討論與建議

4.1 關于初中生動機內化水平及特點

由上面的結果分析可得,整體上初中生的動機內化發(fā)展較好,內化水平較高;女生的動機內化水平高于男生。女生在生理、心理上都比男生早熟,所以在生活上表現得也更為乖巧、懂事,學習上更為自覺。研究還表明,初一學生自主學習傾向強于初二與初三。在個體身心發(fā)展歷程中,進入初中階段的學生,隨著生理上的成熟,他們在心理上會產生成人感,他們渴望從以前的依賴關系中獨立出來,渴望成為獨特的自我。他們在對人、對事的態(tài)度以及行為的內容都會發(fā)生明顯的變化,這個變化也體現在學習行為中,學習行為較小學時期更為自覺,自主學習傾向性更強。初三由于學習任務、升學壓力、學習氛圍等影響,學習動機會比初二階段更多的依靠外部調節(jié),如對升入重點高中的期待、完成父母的愿望、不辜負老師的期待等,這也是初三級學習動機內化水平較低的原因之一。

關于留守兒童的研究發(fā)現,留守兒童的自主學習傾向性比非留守兒童強,但不存在顯著差異。這與某些學者的研究不符。趙富才 [4 ]通過調查發(fā)現,缺乏父母監(jiān)督的留守兒童會出現學習態(tài)度散漫和學習成績下降的現象。而在本次研究中,留守兒童的自主學習傾向卻高于非留守兒童,這可能與學校實際情況有關。首先,被調查學校是該市的“農村留守兒童之家”,學校在各方面都盡心地照顧這些孩子,并且加強家校聯系,班主任在平常的班級工作中也會給予這些孩子更多的關心,他們從中感受到的溫暖可以化解父母不在身邊的空虛、不安感。另一方面,很多留守兒童都是從小就留在家中,不像普通孩子一直在父母的寵愛中長大,他們的獨立意識更強,比一般孩子心理成熟得更早,所以自主學習意識更強。

4.2 關于感恩對動機內化的影響

由結果分析我們得知,感恩水平越高,動機內化水平越高。感恩是一種積極的品質,懷有感恩之心的人,都會對身邊的事物懷有珍惜之心,他們珍惜老師、父母、同學、社會甚至是陌生人給予的幫助。在中國教育的背景下,初中生對生活中重要他人的感恩更多的是體現在學習上。在別人的關懷下,他們更加珍惜學習的機會,更加努力學習。

4.3 關于初中生感恩、動機內化對學業(yè)成績的關系

研究結果顯示,感恩水平越高,其學業(yè)成績越好;動機內化水平越強,學業(yè)成績越好。這與孫式靈的研究一致。他的研究指出,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能提高學習成績。弗雷德里克森曾提出積極情緒的拓寬建構模型 [5 ],她認為積極情緒能夠拓展心理定勢。所以,可以用這種模型解釋感恩心理、自主學習態(tài)度是如何有助于學習成績的提高。感恩作為一種積極的情緒,不僅能使人感覺愉快,也會促使人作出最優(yōu)行為,即自覺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則有助于學業(yè)成績的提高。

4.4 建議

4.41 注重學生的感恩教育

首先,營造感恩氛圍,讓學生知恩。其次,使學生懂恩,鼓勵學生去了解自己的父母、老師、同學,去發(fā)現身邊的感恩故事。通過“今天我是小當家”“他人對我的幫助”等活動感受身邊人對自己的關愛,學會感恩。最后,把感恩付諸實踐。如節(jié)日感恩,在父親節(jié)、母親節(jié)、教師節(jié)等給自己的老師、父母送上一張自己制作的感恩卡片;參與社會實踐,多組織學生探望學校周邊的孤寡老人,讓學生學會愛,體驗愛,感激愛;每周寫一封感恩信件,寫下這一周以來父母、老師、同學、陌生人等對你的幫助;每個教室里設置一片“感恩墻”,墻上可貼感恩的名言、故事等,鼓勵學生爭當感恩明星等。

4.42 重視學生的學習動機內化發(fā)展

為提升學生的動機內化水平,除了進行感恩教育之外,我們還可以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賞識教育,幫其進行近期人生規(guī)劃等。同時,教師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也可以使學生喜歡學習,使其產生積極主動學習。另外,教師要加強與家長之間的聯系,父母、教師同時監(jiān)督孩子在學習上的表現,有不良學習習慣督促其改正;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給學生充足的自學時間,培養(yǎng)起發(fā)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愉快充實的體驗,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5 結論

(1)初中生整體動機自主性發(fā)展較好。其中,初一級學生較強,初三級最弱;女生高于男生,但性別差異不顯著;留守兒童高于非留守兒童,但差異不顯著。

(2)感恩情感、感恩認知、感恩行為均對動機內化起促進作用。

(3)感恩、動機內化對學業(yè)成績起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喻承甫,張衛(wèi),李董平等. 感恩及其與幸福感的關系[J].心理科學進展. 2010.07.

[2]暴占光.大學生外在學習動機內化的研究[C].《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進展―全國第十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2007.

[3] 李勇. 高中生學習動機內化水平及與自我效能、社會支持的相關研究[D]. 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篇9

或許關于一個人

或許關于一座城

也或許關于一個季節(jié)……

人之所以能夠成長

就是經歷過許許多多故事

然后慢慢的學會了改變學會了成熟。

其實,每個人初生都是差不多的

就像一塊璞玉

故事就像刻刀慢慢的把它刻畫成不同的形狀

每個人經歷的故事不同

所以最后改變成了不同的人格

不管是開心的故事,

還是難過的故事,

其實,我們都應該感激。

里面或許有疼痛有眼淚有不舍

但是,正因為故事才讓我們

學會珍惜,學會感恩,學會堅強。

不是么?

花開花落,春去秋來

這個世界仿佛都是有因果循環(huán)

感謝那些讓你傷痛的故事

終有一天會在你心里結出幸福的果實

如果有一天,你被傷痛折磨得生不如死了

不要害怕學會微笑

一切苦難終究都會結束

只要捱過去

你會發(fā)現那些讓我們痛不欲生的故事

并不算什么,

人生會還你比別人多得多的善果。

你的故事,你的成長

傷口多了不怕再多幾條

痛到沒有知覺了

不怕再撒把鹽。

要知道那些傷口會讓你完美

篇10

人類自古以來就會感恩。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飲水思源”的故事家喻戶曉?!暗嗡鲬斢咳鄨蟆钡墓耪Z也人人皆知。但是現在我們中國人還有多少懂得感恩呢?

在外國,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是感恩節(jié),我們國缺沒有感恩節(jié)。外國在感恩節(jié)時家人會聚在一起,吃著火雞,餡餅。我們國人有許多人東施效顰,與家人聚在一起吃飯,但這一切并不是為了感恩,只是為了團聚的熱鬧。

在父母的照顧面前,你想到要感恩了么?在老師的不斷教育下,你想到要感恩了么?面對朋友的幫助,你想到要感恩了么?可能你會說,這是他們應該做的,不必特別感謝。那么試問,如果這些都是應該做的,那什么不應該呢?

大家回想一下小時候,每個人都說,長大后要賺大錢,讓父母開開心心的過一輩子,發(fā)明不老藥,讓父母永遠不死。這些都是小時候就有的感恩的天性,但是再看看現在,又有多少人會堅持感恩下去呢?現在我們學生心中想的只是關于對父母給自己報補習班的厭惡,又有多少人理解父母的苦心呢?

現在的社會上,沒有好的學歷很難找到好的工作,找不到好的工作沮喪。父母為了讓我們以后不必沮喪,嘔心瀝血為我們以后做著想。如果我們與父母換位思考一下,會發(fā)現自己多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