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自然風光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3-26 14:32: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描寫自然風光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描寫自然風光的詩句

篇1

陶淵明的詩作主要以田園生活為主題,代表作有《歸園田居》五首、《飲酒》、《歸去來兮辭》等,其中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膾炙人口、千古流傳的田園詩佳句。

謝靈運代表作有《石壁精舍還湖中作》、《登池上樓》、《初去郡》等。

2、唐朝時期的山水田園派詩人眾多,有王維、孟浩然、柳宗元、常建等。

王維,唐代詩人,被稱為“詩佛”,宋代蘇軾評價王維的田園詩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的詩歌主要描寫田園隱逸生活和自然風光,代表作有《鳥鳴澗》、《積雨輞川莊作》、《山居秋暝》、《鹿柴》等。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大量寫作山水田園詩的詩人。他的詩歌以山水詩居多,如《宿建德江》、《臨洞庭湖贈張丞相》、《江上思歸》等。他的田園詩主要是寫隱居生活的高雅情懷和閑情逸致。如《過故人莊》、《游精思觀回王白云在后》等。

柳宗元的山水田園詩,善于表現(xiàn)孤峭高潔的境界,寄托精神上深刻的痛苦,在藝術上很有特色,如《溪居》《江雪》。

常建,詩作以田園、山水為主要題材,風格接近王、孟一派,代表作有《題破山寺后禪院》,著名詩句“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3、兩宋時期著名的山水田園詩派詩人主要是楊萬里和范成大。

楊萬里對自然景物有著特別的敏感,獨具眼光和心胸,觀察細致,領會深刻,描寫別有生趣,蘊含哲理。代表作有《過松源晨炊漆公店》、《暮行田間》等。

篇2

聽媽媽說,??嫡运簱P向上的姿態(tài)成為秦巴山系的一顆“綠色明珠”,傲然屹立在鄂西北崇山峻嶺之中。這顆明珠,因為有她的山青水碧,她的物產(chǎn)豐饒和她的獨特的地理位置,正成為湖北省大旅游圈中的佼佼者。

小時候,我一直沒怎么對??颠@個地名有特殊感情,從沒探討過為什么會叫???。上了高中,有一次語文老師和我們談起來,說??凳悄壳八械孛凶顬榧榈拿帧1?担C癜部?,保民健康,身臨其境,在飽覽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之后,乍聽到這么一個名字,絕對是心靈的最大安慰。細細想來,很有些道理的??茨撬{藍的天空,青青的綠地,天上飛行著的許多鳥雀,密林中活躍著的無數(shù)動物,真的美不勝收呢。我在家里找到了描寫家鄉(xiāng)??档囊恍s志,這才知道??档莫毺剡€遠遠不止是景色優(yōu)美。山城??担叵碌V產(chǎn)無數(shù),奇山勝水之中蘊藏著大量的珍稀植物。懸崖上的苔蘚,叢林下的蘭草,灌木林中的山楂樹,如火如荼的映山紅和滿山遍野的蕎麥花,次第綻放;蝴蝶、蜻蜓、蜜蜂和七星瓢蟲,歡樂其間。人與自然顯得非常和諧。我生活在這樣一種環(huán)境之中,時時都有一種安逸祥和的感覺。

保康東依名城襄陽,西接原始林海神龍架,北靠道教圣地“武當山”,南鄰長江大三峽。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賦予保康絢麗多彩的旖旎風光,“荊山沮水美天下”。以“野花谷”為代表的自然風光,可謂華夏一秀。卞和得玉處五道峽風景區(qū),峰巒、峽谷、巖洞、溪流、瀑布、原始植被及花草林木、飛禽走獸入眼如畫,美不勝收?!扒G南洞天”張家山溶洞,洞洞連環(huán)、九曲回轉,鐘乳石千姿百態(tài)富麗堂皇。湯池峽溫泉度假村,有湖北第一泉之稱,游人在此飲礦泉水,沐溫泉浴,拜祖師頂,釣熱帶魚,觀云海涌動,聽松濤奏鳴。還有美不勝數(shù)的山鄉(xiāng)風情畫卷和炊煙裊裊的田園小景,無不展示著??档逆鼓榷噘Y。高山大川養(yǎng)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勞勇敢的人民,也孕育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地下寶藏?!跋灻吠鯂笔菛|半球唯一的野蠟梅自然保護區(qū);“洛陽牡丹”的始祖是??狄吧档ぃ商崛】拱┧幬铩白仙即肌钡募t豆杉,是下個世紀人類觀注的熱點;“燕牌”木耳暢銷海內(nèi)外,成為人類的美味佳肴;地下礦藏豐富,其中磷礦資源綜合指數(shù)居全國第四位,藏量達10億噸;磷化產(chǎn)品遠銷13個國家和地區(qū);水能蘊藏量19萬千瓦,可開發(fā)利用13萬千瓦,現(xiàn)已開發(fā)裝機5萬千瓦,是全國100個電氣化初級達標縣之一。

篇3

1.根據(jù)拼音寫漢字,給加橫線的字注音。(2分)

這腰鼓,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zào( )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飛濺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變得 亢( )奮了。

①zào( ) ②亢( )

2.根據(jù)要求,在下列橫線上填寫課文中的有關句子(4分)

①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表現(xiàn)作者思鄉(xiāng)的詩句是: , 。

②、《約客》表現(xiàn)作者寂寞心情的詩句是。 : 。

③、《論詩》表現(xiàn)江山代代出新人的詩句: , 。

④、請你從讀過的古詩詞中,寫出描寫鄉(xiāng)村自然風光的連續(xù)的兩句。(課內(nèi)外均可)

答: , 。

3、在07年5月14日“勵志青春——全國大學生先進事跡報告會”上,有6名大學生講述了他們不平凡的生活態(tài)度和人生追求。清華大學2006級博士研究生谷振豐主動選擇到地處戈壁荒灘中的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基地去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他說:“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愛國就是的德?!痹诎l(fā)射中心,他看到672位無名烈士的墓碑,在巨大的震撼后由衷地感動,他默默發(fā)誓:“要把這種奉獻精神傳承下去?!闭垖懸欢卧挶磉_你對他的崇敬之情。(至少用上一個成語或一句名言,60字以內(nèi))(2分)

4. 西方有一部小說,記述了這樣的故事:出身于商人之家的主人公,一心向往著充滿冒險與挑戰(zhàn)的海外生活,于是私自離家出海航行,每次都歷盡艱險。有一次,風暴將船只打翻,他一個人被海浪拋到一座荒無人煙的海島上,在那里度過了28年孤獨的時光。這部小說是 (國別) (作者)寫的《__________________》,主人公名字叫____________。(2分)

二、古詩文閱讀(20分)

(一)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5—6題。(5分)

新晴野望

唐·王 維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①。

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農(nóng)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

【注釋】①氛垢:霧氣和塵埃。

5.詩歌寫出了雨后初晴原野的什么特點?(2分)

6.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

(二)文言文閱讀(15分)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fā),眾妙畢備。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7.解釋文中加點的文言詞語。(4分)

(1)是: (2)一時: 3)欠伸 ( 4) 畢備:

8.請將下列文言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①一時齊發(fā),眾妙畢備。

②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9.口技表演者構思非常巧妙,請以“遙聞深巷中犬吠”一句為例予以說明其秒處何在。(3分)

10.文中描寫聽眾的神態(tài)、動作屬什么描寫?其目的是什么?(4分)

三、現(xiàn)代文閱讀(40分)

(一)閱讀下文回答問題。(15分)

夢的科學與科學的夢

①人的一生,幾乎有三分之一是在睡眠中度過的,而入睡做夢,是人人都有的經(jīng)驗。

②夢究竟是怎么回事?“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是一種通俗而較為科學的解釋。無論怎么光怪陸離的夢境,都是大腦活動的反映,總是和人的經(jīng)歷、想象和心理特點有所關聯(lián)。弗洛伊德認為,夢是心理活動的反映。巴甫洛夫認為,“夢就是過去各種刺激的痕跡,它們現(xiàn)在以最料想不到的方式組合起來”,強調(diào)它是生理反應?,F(xiàn)代科學研究證明,夢是人類正常的生理、心理活動,是大腦處理資訊的一種特殊形式。更確切地講,是感覺敏銳、情感豐富而擅長形象思維的右腦,在擺脫了善于歸納、判斷等邏輯思維的左腦作用后,獨立處理資訊的結果。在白天清醒時,由于左、右大腦交互制約與補充作用,使我們的思維、工作和生命合“情”合“理”;而夜晚做夢時,左腦休息抑制,右腦就不受干擾而自由地處理資訊,往往就會有“情”無“理”,出現(xiàn)許多稀奇古怪,甚至離經(jīng)叛道的夢境。

③這種非正常邏輯的資訊編輯處理,對于一般人來說,可能只是一個或令人驚喜意外,或令人緊張恐懼、悲戚哀傷的夢而已。而對于詩人、作家,另外一些藝術家或科學家,則可能會是飛來的靈感和啟示,因此流傳著許多夢筆生花的美談。如莊周化蝶,杜甫夢鄉(xiāng),李賀夢月;莫扎特作曲、梵高作畫、斯蒂文森寫《化身博士》、凡爾納寫《八十天環(huán)游地球》也都有夢中命筆的傳說。

④藝術創(chuàng)作本以形象思維見長,右腦“獨創(chuàng)”而命筆,應不算離奇,但以邏輯思維為主的科學家,也因夢而得科學啟示,似乎有點奇怪。其實深思一下也可明白,科學的發(fā)展和突破,很多時候就是要對原有的“科學”進行新的認識,甚至要否定,不太循規(guī)蹈矩的右腦往往比左腦更敢于創(chuàng)新、突破。我們都知道有幾個的“科學的夢”:凱庫勒因夢見碳原子跳著像首尾相咬的蛇一樣的環(huán)舞,而悟出了苯分子的環(huán)形結構,從而揭開了有機化學光輝的一頁;門捷列夫夢見元素像小孩縱橫排列的隊伍,因而發(fā)現(xiàn)了元素周期律的奧秘。還有笛卡爾、愛因斯坦……也都做過“科學的夢”。

⑤從夢的科學和科學的夢,我們可以領悟“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之間的辯證關系。在清醒的白天不妨大膽突破陳規(guī)舊章,突破“邏輯思維”,也許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發(fā)明就會在“白日夢”中給我們靈感和啟示。

11.為什么說夢“是大腦處理資訊的一種特殊形式”?(3分)

12.第②段中加點的“合‘情’合‘理’”應如何理解?(3分)

篇4

王維是盛唐時期的杰出詩人,是位精通書畫和音樂的奇才。他的詩往往融畫意、樂理、禪趣為一體,意境優(yōu)美、深遠,氣韻生動。王維山水詩中所體現(xiàn)出的繪畫美,尤其受到后人高度的評價和認可。繪畫的基本技法是:透視、色彩、構圖,而王維詩歌正是重視了景的透視、色的和諧和畫的構建,才會有許多膾炙人口的佳篇麗句被千古傳誦。

我國盛唐時期的杰出詩人王維,是一位精通書畫和音樂的奇才。在他寫下的大量詩歌中,以描寫大自然風光的山水詩和田園詩尤為出色。他使得山水田園詩從寫形到傳神,把它提高到表里澄澈、一片空明的境界,歷來被稱為“神韻派”的大使?!叭绻焉剿姳茸饕槐K雕刻的玲瓏剔透、秀美精致的花燈,而王維則點燃了其中明亮的蠟炬,使他煥發(fā)了新的異彩,而本來始終分流的山水詩和田園詩在王維手里,也就合二而一了。”⑴

聞一多先生曾指出:“詩歌應具有三美: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倍@三美原則在王維的詩歌中表現(xiàn)得最為突出。王維又是一位頗有建樹的音樂家,在他的詩歌中,往往透射出在對大自然的感悟中所發(fā)現(xiàn)并予以表達的空靈的音樂和音樂美。明代胡震亨曾曰:“唐人詩譜入樂者,初,盛王維為多?!边@說明王維詩多為樂聲詩,而且影響頗大。有名的琴歌《陽關三疊》,其詞出自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另有一首著名的二胡曲《空山鳥語.》,作者劉天華亦受王維的《鹿柴》、《鳥鳴澗》的詩意的感悟,領悟了其蘊含的音樂美,才將王維的詩意音響化。細讀王維一首首描寫田園山水的小詩,往往跳躍著豐富的天然樂符,時而鳥語,時而溪聲,宛如一章“田園山水交響曲?!?/p>

王維更是一位造詣深厚的畫家,據(jù)說,水墨畫就是他創(chuàng)始的。宋朝文學家蘇軾對王維詩和畫的評價,則得到歷史和公眾的認可:“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雹朴幸庾R地將畫的表現(xiàn)技法與詩的表現(xiàn)方法結合運用,融畫法與詩法為一爐,取畫法之長,補詩法之缺,使詩里的山水形象不僅富于詩意,而且有線條、色彩、構圖的美,形象完整,氣韻生動。許多佳篇麗句千百年來一直活在人們的心頭唇邊,流光溢彩,保持著旺盛的藝術生命力。

一、景的透視

繪畫是視覺藝術,而寫景狀物的山水詩也是視覺藝術。古羅馬詩人賀拉斯說“詩歌就像繪畫”。⑶我國宋代畫家張舜民也說“詩是無形畫,畫是無形詩?!雹仍娙嗣枥L山水草木,總是先捕捉到物象,再通過文字符號組合成詩句,表達一種意境,而讀者吟誦體味詩句時,則通過想象把詩句還原成藝術畫面。而視物取象,運筆圖形,詩畫都離不開透視學。王維是詩人兼畫家,繪畫傳統(tǒng)和師法造化的藝術實踐,使得他的山水畫和山水詩中的畫面,都基本符合或接近透視原則。 例如《終南山》這首詩,采用散點透視取景,以時間先后為順序,以角度變化為主,側重描寫登游終南山的全過程。大致符合古人所說的“三遠”構圖法:“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面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雹?/p>

二、色的和諧

大自然是絢麗多彩的,而表示大自然的繪畫也應用色彩來表現(xiàn)美,詩畫同理,詩的詞藻也須賦予色彩美。美的本質在于和諧,不僅要講究詞藻設色,更重要的是通過色彩對比、調(diào)和與色調(diào)的運用,發(fā)揮色彩的功能和感染力。

王維詩中的畫色彩淡雅,清幽的畫面與詩中所表現(xiàn)的寧靜悠遠的意境和諧一致。他的詩喜歡采用“綠、青、白”三種色調(diào),給人一種清新爽朗之感,如飲清泉,沁人心脾。不過,王維偶爾也會使用一些濃艷的色彩,例如:《田園樂》(其六)“桃紅復合宿雨,柳綠更帶朝煙?;浼彝磼?鶯啼山客猶眠?!痹娙讼扔写蟮臉嫯?再進行著色,桃紅,柳綠,落花粉白帶紅,鶯是翠黃的,色彩鮮明,極富跳躍感,充分顯示了春光的明媚,春意盎然。然而紅綠醒目的對比會造成強烈的視覺沖突,因此,使桃紅含著雨珠變成粉紅,柳綠帶上朝煙變成粉綠,色彩的對比強度有所減弱,而自身的明度卻增高了,顯得艷麗而又柔和,給人以特定的色彩美和意境美?!爸袊L畫理論,山水畫又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種種,但‘可游’‘可居’勝過‘可望’‘可行’?!雹识@首詩正營造的“可游”“可居”的氛圍,使讀者流連忘返,兀自沉浸在詩歌的色彩美和繪畫美中。

三、畫的構建

一切藝術畫面都離不開構圖,繪畫更是如此,后唐著名畫家李成說過:“凡畫山水,先立賓主之位,決定遠近之形,然后穿鑿景物,擺布高低。”⑺ “一切物象和色彩都必須按照人的思想感情需要,按照審美原則,妥善加以選擇、調(diào)度、著色、布局,才有可能成為一幅完整和諧的畫面,才具有藝術價值?!雹掏蹙S的《漢江臨泛》則充分展示王維構圖的精美?!懂媽W秘訣》里說“遠山無石,隱隱如眉。遠水無波,高于云齊”“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正是按江的形態(tài)特點,用遠山來陪襯,寫出了漢江一瀉千里的生動形態(tài)。詩人以極淡的筆墨,描繪了一幅意境優(yōu)美的山水畫。畫面布局精巧,錯落有致,構圖和諧,遠近相映,給人以美的享受。后人贊譽此詩曰:“在泉為珠,著壁成畫?!?/p>

后人評論王維山水詩,常提及“畫中三味”“畫道”,即是要求將繪畫的線條、色彩、以及經(jīng)營位置,涵詠氣韻等,恰當?shù)匾朐姷膭?chuàng)作中,成為詩歌反映自然美的手段。而這種手段的運用和掌握,又必須與詩的手段相配合,并且恰到好處。而像上述幾首畫樂兼擅的詩歌,在王維的山水詩中不乏其品,它們構成了王維山水詩藝術的一座寶庫。總之,王維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清代賀裳說:“唐無李、杜,摩詰便應首推”。⑼可以說,王維是唐代詩壇中一顆熠熠閃光的寶石。

參考文獻:

⑴《王維研究》

⑵《東坡題跋 書摩詰〈藍天煙雨圖〉》

⑶《詩藝》

⑷《畫墁集》

⑸《林泉高致圖》

⑹李澤厚《美的歷程》

⑺《山水訣》

篇5

摘要 蘇軾的山水記游詩風格獨特,情趣與理趣并存,想象飛馳,奇趣橫生,意境靈動,高超的藝術技巧與深沉的人生感喟及深刻的哲理思考相融合,體現(xiàn)了詩人在山水審美的同時對山水自然的升華和超越。

關鍵詞:蘇軾 山水記游詩 情趣 理趣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蘇軾是一個喜歡親近自然的人。一生當中,他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他曾沉醉于杭州的西湖,馳騁于密州的獵場,悟禪于廬山的古寺,放歌于黃州的赤壁,也曾足履惠州瘴癘之地,身陷儋州蠻荒之鄉(xiāng)。但是無論走到哪里,處境如何艱難,他都以如椽之筆用詩歌記下了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

在蘇軾現(xiàn)存約四千首詩歌中,山水記游詩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這些詩歌多為蘇軾輾轉各地做地方官尤其是官貶黃州、惠州、瞻州時登山臨水、游目騁懷之作。蘇軾以其非凡的經(jīng)歷、非凡的性格以及其融儒、釋、道于一身的非凡的思想對中國古代山水記游詩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并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偟膩碚f,蘇軾的山水記游詩風格獨特,情趣與理趣并存,既洋溢著一個詩人的浪漫情懷,又凝聚了一個哲人的理性思考,呈現(xiàn)出與以往山水記游詩截然不同的風貌,代表了宋代山水記游詩的最高水平。

一 繪景――以審美的眼光觀照自然

蘇軾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正如他的詩句所言“身行萬里半天下”(《龜山》),“行遍天下意未闌”(《贈惠山僧惠表》),他一生喜愛登山臨水,探奇訪勝。在他的筆下,無論是妙景奇觀,還是荒丘土嶺,都能成為他抒發(fā)內(nèi)心情感的載體,并給人以美的享受。蘇軾在他的散文《超然臺記》中坦言:“凡物皆有可觀,茍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zhèn)愓咭病?糟啜 ,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糟啜

可醉,果蔬草木可飽,而不必“怪奇?zhèn)悺?平常事物亦可納入審美體驗,引發(fā)美感觀照,這正是蘇軾的與眾不同之處。因此李卓吾評蘇軾詩曰:“蘇長公片言只字與金石同聲,雖千古未見其比,則以其胸中絕無俗氣,下筆不作尋常語,不步人腳跟耳?!?/p>

蘇軾在放任杭州通判以及被貶黃州、惠州、儋州之時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山水記游詩,這些作品在蘇詩中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有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例如作于熙寧五年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就是其中名篇之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蘇軾曾先后兩次在杭州做官,雖然兩次都因在政治上受到排擠來到杭州,內(nèi)心難免失意和不滿,但他對杭州的風景和人民卻產(chǎn)生了深厚的感情,從中得到了很大的慰藉。對于景色優(yōu)美的西湖,他更是深愛不已,并曾寫詩說“湖上四時看不足,唯有人生飄若桴”(《和蔡準郎中見邀游西湖》三首其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寫于其在杭州通判任上之時。這首詩極其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在望湖樓上所見西湖夏天陣雨前后的奇特景象,寫出了大自然倏忽間的風云突變,也使我們具體地感受到夏天陣雨前后西湖的獨特氣象和魅力。

同樣,蘇軾在貶謫惠、儋期間,也創(chuàng)作了不少山水記游詩。這些詩歌描繪了嶺南及海島旖旎的自然風光,獨特的山水田園景色以及夢幻傳奇的名勝古跡,因而顯現(xiàn)出更為新奇的面貌。如《浴日亭》:

劍氣崢嶸夜插天,瑞光明滅到黃灣。

坐看 谷浮金暈,遙想錢塘涌雪山。

已覺蒼涼蘇病骨,更煩沆瀣洗衰顏。

忽驚鳥動行人起,飛上千峰紫翠間。

紹圣初年,蘇軾在被貶嶺南途中,在廣州停留,慕名拜祭南海神。他登上浴日亭,驚嘆眼前海天壯闊、天地浩茫的景色,便情不自禁寫下了這首詩。蘇軾后來在北歸途中說“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他將自己晚年貶謫嶺海的經(jīng)歷視為“游”,并且是“冠平生”之“游”。這既體現(xiàn)了蘇軾在經(jīng)過人生歷練后的樂觀豁達,也表達了他對嶺海旖旎多姿、奇?zhèn)ス妍惖淖匀伙L光的贊賞。

蘇軾曾說:“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庇终f:“山川之秀美,風俗之樸陋,賢人君子之遺跡,與凡耳目之所接者,雜然有觸于中,而發(fā)于詠嘆?!闭歉鞯氐纳酱ň拔?、自然風光給予蘇軾無限的創(chuàng)作靈感,陪伴他度過了漫長的貶謫歲月,開闊了詩人的胸襟,撫慰了謫人的傷痛。在蘇軾的筆下,無論是長江夜色、錢塘潮頭,還是江南雷雨、西湖勝景,都一并在人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 抒情――以曠達的胸襟感受自然

詩人創(chuàng)作山水詩,也是自己心靈與山水進行的一次交流和對話,盡管每個人對自然山水的態(tài)度不同,但并不妨礙詩人在自然山水中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蘇軾主張“萬物皆可觀”、“物我同一”,他對前人的超越,正在于他不局限于客體的描繪,而是在描繪客體的基礎上努力表現(xiàn)豐富多姿、變化萬千的內(nèi)心世界,借山水安頓心靈,借山水表明心跡,以此來表現(xiàn)人與自然的融合。他所創(chuàng)造的,既是藝術境界也是精神家園。蘇軾的山水記游詩有的抒寫自己對人生的感慨,有的表達樂觀曠達的胸襟。如貶謫黃州時期寫作的《東坡》: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

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一塊尋常的山坡,一段凹凸不平的山路,在詩人的筆下,顯得如此寧靜而恬美。遭遇“烏臺詩案”之后,蘇軾面臨人生的第一次重挫,是大自然給予了詩人最好的撫慰。這首詩很好地抒發(fā)了蘇軾貶謫時樂享自然的散淡情懷。類似的作品還有蘇軾貶至惠州時寫作的《游博羅香積寺》:

二年流落蛙魚鄉(xiāng),朝來喜見麥吐芒。

東風搖波舞凈綠,初日泫露酣嬌黃。

汪汪春泥已沒膝,剡剡秋谷初分秧。

誰言萬里出無友,見此二美喜欲狂。

麥吐芒,谷分秧,平凡的農(nóng)作物被蘇軾譽為“二美”。沒有夸飾,沒有矯情,有的是詩人的質樸和真淳,是詩人心胸的樂觀與灑脫,完全看不到一個失意文人的失落與頹廢。

再如寫于貶南途中的《慈湖夾阻風》:

臥看落月橫千丈,起喚清風得半帆。

且并水村欹側過,人間何處不 巖。

詩人把狹隘曲折、暗礁四伏的水路,同現(xiàn)實人生道路的險惡聯(lián)系在一起,深刻認識到人的一生其實并不可能一帆風順,隨時可能遇到暗礁險灘。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蘇軾吟詠山水的心態(tài)是平和的,他善于通過自然風物調(diào)節(jié)生活中和自己內(nèi)心的種種矛盾。在自然中尋覓生活,在山水中宣泄情感,游覽之地、貶謫之所都能成為他調(diào)和人生矛盾的最好媒介。大自然的山川草木、四時輪回以及朝云暮雨、晨暉夕陰的變化和他內(nèi)心的情感悸動早已和諧地融為一體了。

三 明理――以深沉的思考詮釋自然

蘇軾既是詩人,也是哲人,他的山水記游詩也常常揭示宇宙、人生、社會的哲理,有時還揭示其本人觀察事物之妙理,蘊含豐富的“理趣”,這與宋代詩壇理學興盛、以議論為詩的風氣當然不無關系。譬如他的那首膾炙人口的《題西林壁》即以精妙雋永的理趣著稱: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此詩前兩句是從詩人觀察廬山景象的不同角度,寫出廬山所呈現(xiàn)出的各種不同的姿態(tài),寥寥兩語,信筆自如,即把廬山的雄奇多姿勾勒出來。但此詩的重點并不在此,而體現(xiàn)在后兩句的議論之中,后兩句是對前面形象描繪的一種理性的升華與發(fā)揮。這首詩在引導我們認識、欣賞廬山感受她那豐富深邃、難以窮究的大自然之美的同時,還給予我們更深更廣的人生哲理啟示:一個人的視野如果只局限于狹小范圍,沒有從各個角度,統(tǒng)觀全局,缺乏高瞻遠矚的胸懷和眼光,就不可能全面正確地認識客觀事物,探索到它的奧秘。這首詩蘇軾通過對廬山的客觀景物描寫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體悟,正如宗白華先生所說,他“不是停留在工藝美術的境界,而是要上升到表現(xiàn)思想的境界”,可謂一語中的。

再如另一首名詩《飲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 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短短的二十八字可謂占盡西湖風光,那“水光瀲滟”、“山色空 ”的描寫,概括了西湖“春晴秋雨、月夕風晨”的整體美景特色。但西湖美景的描繪并不是作者唯一目的,它同時被詩人當作說理的跳板。讀完整首詩之后,似乎有一個意在言外的深刻哲理在啟動著讀者的心扉:它說明西湖同西子(西施)一樣,共同具有天然美的姿質,不需要借助外物粉飾,無論在什么時間、什么氣候條件下,都能表現(xiàn)出自己的多姿多彩的自然之美。這首詩開頭兩句著重表現(xiàn)西湖的秀美,極其生動地寫出了西湖的情韻和風貌,后兩句的議論則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但是如果沒有開頭兩句十分精彩的描繪,我們也難以體會到后兩句比喻的妙處。因此,蘇軾詩歌的理趣總是與景有機結合,這都植根于詩人對客觀事物的獨特感受和獨特的發(fā)現(xiàn)之中。

如此可見,蘇軾在記亭臺、摹山水、寫游興的同時,往往馳騁想象,因物發(fā)端,即事明理,提出有關宇宙、人生、社會的諸種問題,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推演出醒迷警世的論斷,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四 悟禪――以深湛的智慧超越自然

北宋熙寧以后,士大夫參禪之風甚盛。蘇軾融儒、釋、道三家思想于一身,佛禪作為蘇軾對社會人生思考的主要思想來源之一,已經(jīng)內(nèi)化為其獨特文化性格與審美趣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很多時候,蘇軾的寫景之作不是單純地描摹山水,簡單地狀景寫物,而是在自然景物中加入自己的感悟,寓含著較為豐富的佛理禪趣。較有代表性的詩作如《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騫驢嘶。

這首詩是蘇軾第二次途經(jīng)澠池,當年的老僧己經(jīng)圓寂,僧舍壁上的題字亦已爛壞,由此產(chǎn)生了人生飄忽不定的感慨?!翱罩续B跡”,是佛經(jīng)里常用的意象,比喻空無虛幻或縹緲難久;“雪泥鴻爪”以飛鴻喻人,折射出人生行蹤不定,無法預知的深刻哲理。劉塤《隱居通議》卷十云:“此《東坡集》律詩第一首也。……‘鴻泥’之喻,真是造理,前人所未到也。且悠然感慨,令人動情,世不可率爾讀之。”

再如《瀑布亭》: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無別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廬山煙雨景色變化多端,浙江海潮同樣千變?nèi)f化,以無分別念觀之,兩者都是天下絕妙勝景。但是在作者看來,對此兩處美景,并不必執(zhí)著于親臨觀賞。“未到”便懷諸多“恨”,這是心生執(zhí)著妄念。因為“到得”觀了之后,就會知道原來不過如此。以觀景來喻世事人生,其理亦然。比如仕途,比如財?shù)?莫不如此,未到之時千般恨,到得方知萬相空。

蘇軾通判杭州時,吉祥寺的一名僧人新建一閣,請?zhí)K軾為閣取名,蘇軾名之“觀空閣”,并寫下了一首富有禪理的詩《吉祥寺僧求閣名》:

過眼榮枯電與風,久長那得似花紅。

上人宴坐觀空閣,觀色觀空色即空。

“宴坐”,出自《維摩經(jīng)》“不于三界現(xiàn)身意,是為宴坐”,也就是說無欲無求、無喜無悲的心理狀態(tài)。佛教認為“空即色,色即空”,蘇軾以佛語直接入詩,以電、風的稍縱即逝比喻人生榮辱富貴的虛幻縹緲,既符合僧人的身份,也是他自己思想深處的感悟。

蘇軾修習佛教重在哲理思辯。他從來不囿于一宗一典,而是兼收并蓄,取其精華,將禪宗的理論精髓融進了生活的每一個微小細節(jié)、人生的每一聲輕微嘆息之中。蘇軾山水記游詩中的佛禪意趣并不等同于純粹的佛理,而是蘇軾生命的感悟,它們已經(jīng)變成了一種生存的智慧與哲學,雖然并不高深莫測,卻又無處不使人感到一種深邃與睿智。

從以上分析看出,蘇軾的山水記游詩或繪景,或抒情,或明理,或悟禪,想象飛馳,奇趣橫生,意境靈動,層出不窮,高超的藝術技巧與深沉的人生感喟及深沉的哲理思考相融合,體現(xiàn)了詩人在山水審美的同時對山水自然的升華和超越。

參考文獻:

[1] 梁銀林:《論蘇軾的曠達與宋代文人的理性人生態(tài)度》,《西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

[2] 韓麗霞:《超然心態(tài)與蘇軾黃州文學創(chuàng)作》,《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

[3] 楊勝寬:《從崇杜到慕陶:論蘇軾人生與藝術的演進》,《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

篇6

安徽青陽導游詞各位朋友,大家好!

首先歡迎各位來到青陽領略美麗的山水風光和醇樸的風土人情!

青陽縣位于長江南岸,北襟長江,南相黃山,東與涇縣革命老區(qū)交界,西有九華山聳立。1180平方公里,山清水秀,有著神奇的歷史文化和美麗卓絕的自然風光。元代詩人薩都剌來到這里情不自禁地贊道:“相逢橋上無非客,行盡江南都是詩”,南宋詩人王十朋聽到這里的人文故事,深深感嘆:“江南一岳占青陽,多少神仙此地藏”。要想深刻了解青陽和認識青陽,恐怕不是一朝一日的事,但我們走進芙蓉湖景觀區(qū),聽聽這里的故事,憑著自己的敏銳觀察和細心感受,一定會得到一頓豐盛的游覽大餐并滿載而歸。

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就是芙蓉湖。芙蓉湖的名稱,來自于唐代大詩人李白“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的詩句。傳說古時候這里有惡龍作怪,民不聊生,有當?shù)匾粦糌斨黟B(yǎng)了九個兒子,他們齊心協(xié)力大戰(zhàn)惡龍,最后一條惡龍沿著青通河往下游逃竄,企圖逃向長江,九子追趕到這里,將惡龍交戰(zhàn),因而留下一片水坑,便成了湖。等戰(zhàn)勝惡龍之后,九個兒子各化成一座山峰,將惡龍鎮(zhèn)住,這便是九子山,后來被李白改為九華山。欣逢盛世,青陽縣人民政府將這一片湖水通過治理、疏浚,顯得更加清澈美麗?!皢柷牡们迦缭S,唯有源頭活水來”,這一湖清水就來自于青通河的上游的九子山。站在這里環(huán)顧湖面,確有“水何澹澹,山島辣峙”感覺。芙蓉湖在四圍青山的陪襯下,風平浪靜,恰似老天爺贈給人間的一面玉鏡。自古以來就有“就著玉鏡照一照,面如芙蓉,美似天仙;就著湖水洗一洗,心如蓮花,益壽延年”之說。還有“心情不好,事業(yè)不順的人,照一照,洗一洗,就有洗心革面,萬事如意,一帆風順”之說。

現(xiàn)在我們就站在芙蓉湖公園的入口處--對華覽秀。顧名思義,站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芙蓉湖公園的大概景致,更遠一點就是九華山,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九華山第一峰--蓮花峰。蓮花峰,是明朝皇帝朱元璋躲避追兵、安營扎寨、屯兵練武之地(山寨石門遺跡尚存);海拔1048米,若在正面看,峰巔酷似蓮花初舒。云蒸霞蔚,四時變化,蓮峰云海為青陽九華山第一壯觀美景。這也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詩句落筆生花的出處。李白路經(jīng)青陽,看到蓮花峰下的七布泉瀑布從天而降,詩興大發(fā),吟出“天河掛綠水”的千古佳句。從蓮花峰往九華山方向看,依次是達摩面壁石、獨秀峰、天柱峰、翠蓋峰、展旗峰、大鼓嶺、將軍湖等景點或景區(qū)。再遠點的那就是著名的“富貴陵陽鎮(zhèn)、風流謝家村”和九華山大峽谷了。這些地方,歷史上不僅有眾多詩人墨客流連忘返,仙家名流也接踵而來,如漢代青陽縣(那時稱陵陽縣)第一任縣令竇子明,在陵陽山中修煉成仙,騎鶴白晝飛升,成為道教佳話;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芙蓉湖對面的拾寶山留下了毛驢的蹄印,驢糞化為元寶被山民拾得,之后常有人上山尋寶,故名“拾寶山”。據(jù)說張果老死后就安葬在陵陽境內(nèi)。金地藏上九華山之前就在九子巖修行,爾后才上了九華山。他的隨從諦聽為保護金地藏而獻出了生命,后人為紀念它還在九子巖上修建了諦聽塔,至今保存完好。歷史記載,民間傳說,動人的故事數(shù)不勝數(shù)。--這些美麗的景點景區(qū)和燦爛的歷史文化體現(xiàn)了青陽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特色。

從對華攬秀出發(fā),沿著香徑,我們?nèi)ネ呛訌V場:星河廣場展示的不僅是青陽的民俗風情,更是青陽的歷史文化和勞動人民的智慧。農(nóng)耕文化是這里的一大亮點,青陽人民和全國其他地方人民一樣,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在刀耕火種的時代繁衍生息,創(chuàng)造了人類進步的文明,既有物質文明的物證,更有精神文明的結晶。青陽民歌、竹馬燈、旱船調(diào),特別是青陽農(nóng)民畫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被全國專家學者認定為戲劇活化石和京劇鼻祖的戲曲“青陽腔”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青陽農(nóng)民畫用青陽特色地繪畫藝術表現(xiàn)青陽人五彩繽紛的勞動和生活場景。青陽腔以其高亢嘹亮的高腔為中國戲劇帶來來了活力,成為中國戲劇史上一面輝煌的旗幟。逢年過節(jié),都要在這里展示,熱鬧非凡。

走過芙蓉橋,去向詩園:在青陽這塊美麗的土地上,不僅吸引著無以計數(shù)的名人騷客前來交游吟唱,留下大量描寫青陽山水風光和風土人情的優(yōu)秀詩篇,本土詩人佳作也是層出不窮。在這里,我們用石刻、書法等形式表現(xiàn)出來,在展示歷史文化藝術的同時,也為游客朋友了解青陽增添高雅情趣。

“磨墩賞月”處。這是芙蓉湖公園的制高點。站在這里,我們可以一覽芙蓉湖全景。別看這座不高的山坡,卻很有些歷史故事。首先請大家看看這個山坡的形狀像什么?--很像是個磨子,由史以來我們管這里叫磨子山、磨子墩。其實,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和美麗的故事。傳說詩仙李白到青陽,青陽縣令韋權輿知道他愛酒吟詩喜歡明月,就陪他到這里觀湖光山色、賞月吟詩。明月高照的夜晚,站立此地,環(huán)顧四圍青山和一馬平川,湖面風平浪靜,天上一個月亮,水中一個月亮,在湖水和青山的映照和陪襯下,月亮就更顯得又圓又大又亮,詩仙也就詩興大發(fā)。后來他們成了好朋友。還有一個美麗的故事:這里原來住著個父母早年傷亡的年青人,人們管他叫張生。張生孤苦伶仃,十分貧寒,但非常善良,做好事不留名,湖邊的一草一木他都愛惜;干旱時節(jié),他看到湖邊水凼里快被死的小魚小蝦或是田螺,他就將它們弄到湖水里。長期做了好事必有好報。后來他每天在外面做事回家,都有已經(jīng)做好的飯菜擺在桌子上,噴香撲鼻,但不知是誰干的。有一天,他想看個究竟,就提前悄悄回到家里,一看,原來是個陌生的漂亮姑娘在廚房忙碌著。姑娘看到主人突然回來,來不及離去,就只好說出了原委。原來是只住在牌樓村的田螺,由于小時貪玩游到芙蓉湖邊遇到大旱,落在沙灘上,不得回到湖水里,幸虧被張生救起放到湖水里才得以活命長大,現(xiàn)在是來報答張生救命之恩的。他們互相羨慕,當晚以山水為媒、明月作證,成了親。于是就在山坡上種起黃豆,做起了豆腐生意。日子越過越紅火,為感謝天地,他們在這里建起了拜月臺和涼亭,每有窮困的人,他們就以豆腐接濟,扶貧濟困。直到他們年老過世之后,每到夜深人靜時,這里還經(jīng)常聽到磨子磨豆腐的聲音。因此,后來的人就將這里叫磨子山、磨子墩。于今,人們在這里修建了閣樓,將這里打造出“磨墩賞月”的景點。月白風清的夜晚,湖面上輕舟蕩槳,磨墩上人影綽綽,賞月吟詩,互有唱答,確是心曠神怡。

篇7

秦嶺最險古道

自古川陜之間,秦巴橫亙,峰險水惡。然而在這大山大嶺之間,卻有一張以漢江為橫,棧道為縱,聯(lián)絡四方的龐大路網(wǎng)。不同歷史時期先民們開鑿的較著名的蜀道有子午,儻駱,褒斜,金牛等七條,這些最早由先民百姓靠腳踏出來的山中小徑,大多沿河谷前進,后來經(jīng)過修葺拓寬,遇到懸崖絕壁,則傍山架木而行,成為官方的驛道,在溝通京城長安和富庶的巴山蜀水之間發(fā)揮了巨大作用。

儻駱道因南起儻水河,北至駱峪口而得名,在諸條古棧道中,儻駱道是最靠近秦嶺主峰太白山,最為便捷也最艱險的一條。秦嶺古道今天大部分路段都已鋪設了公路,只有儻駱道因為太過偏僻險峻,成為了最早被廢棄的一條,從而也較早逃脫了現(xiàn)代文明的侵害,仍保留著原始風貌。穿越儻駱這一路,沿途有支鍋石、大蟒河,父子嶺、漢王山之類帶有傳奇色彩的地名,除了令人驚嘆的自然風光,千年前在這方土地上上演了怎樣曲折離奇的故事,也令人好奇神往。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殘一人出駱谷?!眱樀赖碾U,從詩人杜甫的詩篇里可見一斑。穿越這條奇險的山路,我們翻越了五六座海拔近3000米的高山。從碾子坪到八斗河路段,雖然向導拿著砍刀在藤蔓叢生的密林中竭力開路,沒至人腰的荒草還是讓我們迷失了方向。四個小時艱難的跋涉后回到原路,而此時已近天黑,這一天到達預訂目的地的目標顯然已經(jīng)無法實現(xiàn),一番商討后,大家無奈地決定趁著最后一抹天光扎營在關嶺梁北側一塊相對平坦的地方。

半夜下起的暴雨終于在天快亮時漸漸減弱,為了趕回前一天因為迷路而浪費的時間,大家在這一天里咬緊牙關,甚至省略了中午的路餐,在忽大忽小的雨中疾行了將近50公里。這一路山野精濕,道路泥濘,翻埡口下陡坡,全體隊員無一例外至少摔倒兩跤。好在贊助商提供的裝備經(jīng)受住了惡劣天氣的考驗。行進在茫茫白霧中,我努力辨別方向,時刻提醒自己一定要確??梢钥吹角胺疥爢T的身影,饒是如此,寂靜山谷中只聽得到雨滴砸在背包上的聲音,此外就是自己的喘息,山寂寂,鳥無聲,想起出發(fā)前在書上看到關于這段道路的描寫:“此古戰(zhàn)場也,常覆三軍,往往鬼哭,天陰則聞”,不禁頭皮發(fā)麻,加快了行進的腳步。將近八點隊伍終于到達這天的既定地點,海拔1400米的八斗河,在這行進途中最艱苦的一天,奧索卡?(OZARK)品牌提供的戈爾特斯?面料裝備經(jīng)受住了考驗,雨水一點也沒有滲入,內(nèi)衣保持干爽。

山之殤

周至到洋縣間橫亙著巍巍群山,路途險峻,但這里自古物產(chǎn)豐饒,久有人居。沿途路過五六個村鎮(zhèn)的農(nóng)民多以種植中藥材和養(yǎng)蜂為生。在八斗河村老鄉(xiāng)家借宿一晚后,向導將我們一行帶到一棵巨大的玉蘭樹前,據(jù)說這棵千年玉蘭王早在宋朝前就已經(jīng)很繁茂,遺憾的是我們沒能趕上花期一睹它的風采。也是在這里,我留意到很多老鄉(xiāng)家的房檐上都掛著泥巴做成的風鈴一樣的東西,打聽之下才知道,這是竹子編的一個蜂筒,在外面抹上牛糞,晾干之后懸掛在屋檐下,可以招來母蜂,蜜蜂數(shù)量增多后再把它們轉移到專門的蜂箱里養(yǎng)殖。啜吸花蜜的昆蟲居然也喜歡牛糞的味道,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相比峻秀的自然風光,沿途村落的凋敝清冷簡直令人心酸。風景再好,年輕人向往的還是大山之外的花花世界。一路上,太多結滿蛛網(wǎng)的廢棄村屋,太多形單影只的留守老人。在從輾子坪進山之前,我們穿越了一座巨大的石英礦廠區(qū)。相連的五六座山因采礦而被炸得支離破碎,行走在礦石鋪就的白色山路,鼻端聞到的是嗆人的氣味,不時還有滿載的大貨車搖搖晃晃從山上開下來。巨大的白色礦石被整幅采走,殘破的山體猶如天外來客般怪異,一直行進到很遠,我們才敢拿出凈水器從河里取水喝。

徒步儻駱道要經(jīng)過好幾個自然保護區(qū),秦嶺最常見的大型野生動物是羚牛。前三天的路途中,我們一路都能看到裝在地面的電網(wǎng)和瓷瓶,向導說,這里曾經(jīng)是盜獵最瘋狂的地區(qū)之一,附近的山上幾乎都被偷獵者裝上了電網(wǎng),雖然前兩年進行過幾次大的清理,現(xiàn)在還是有不少地方會在晚上7點之后通電捕獵。

進山伊始向導就叮囑大家,這一路少不了蛇蟲鼠蟻,最為猖獗的則要數(shù)螞蟥。負責后勤的大發(fā)和阿力從容地從包里掏出一堆透明膠帶,大家把褲腿都纏了個嚴嚴實實。事實證明這一招并不大奏效,晚上鉆進帳蓬時,隊友蟈蟈卷起褲腿就發(fā)出了慘叫,三只螞蟥一只已經(jīng)吸完血被擠死在鞋里,還有一只正趴在腿上大快朵頤,另一只似乎剛從襪子里爬上來,正在尋找合適的位置。整個晚上,我縮在睡袋里,不斷從被螞蟥爬滿全身的噩夢中醒過來。

隨著路途日異艱難,大家對螞蟥從開始的極端恐懼厭惡漸漸變?yōu)闊o可奈何的接受和漠視,用領隊的話說,身處戶外有時候就得有“破罐子破摔”的精神。相比對螞蟥的有所防備,更加不幸的是,一名隊員在行進中不小心踩到了馬蜂窩,走在他身后的五名隊友都接二連三發(fā)出慘叫,最多的一個身上被蟄了十幾個包。

幸運的是,八天里我們攀高山下幽谷,斬草開路涉水搭橋,一路摔摔打打,卻沒有一個隊員負傷。在最后也是最為艱苦的一天翻越財神嶺和興隆嶺時,天空終于放晴,行走在落滿松針的古道上,層林盡染的山巒映襯著淙淙溪澗,陽光從紅的黃的樹葉間灑落下來,幾天的疲憊困頓,在這里逐一得到補償。

篇8

新課標指出“第一學段: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薄霸u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察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而不應考察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這清晰地表明,第一學段古詩教學應重在積累、熏陶感悟,而非透徹地領會。

因此,在小學階段,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如何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如何引導、激發(fā)學生想象、體會古詩優(yōu)美的意境,怎樣讓這支民族“瑰寶”煥發(fā)新的光彩呢?我就結合本學期課本中的古詩教學,談談我的做法:

1創(chuàng)設圖文情境,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第一學段古詩以寫景詩居多。這類詩歌,或勾勒意境,或寫景言志,或描寫自然風光、農(nóng)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意境雋永優(yōu)美,語言清麗洗練,風格恬靜淡雅,多用白描手法,簡單質樸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和感知詩句內(nèi)容,我找到視頻資料,以及相關圖片,制成課件,從直觀演示中加深學生對古詩學習的興趣。有了興趣,如何才能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去開拓意境呢?我想到了采用“吟詩作畫,以畫講詩”的教學模式去打開學生的心扉。這是因為古代詩歌大多數(shù)都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情并茂的。因此我在教學中,讓學生去創(chuàng)造詩中的形象,根據(jù)詩中所寫的景物,把它畫在紙上,再讓學生從畫中去體會詩人的感情. 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豐富多彩的畫面始終貫穿,學生們從觀畫到作畫,從先畫后文字到先文字再作畫,在興致昂然的學習氛圍中完成了古詩的積累成誦,體會了詩中蘊含的情感。

因此,我們要掌握古詩這一特點,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領會詩句的意境,積極創(chuàng)設圖文情境,讓學生在想一想,說一說,畫一畫的活動中,對學習古詩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使他們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教師何樂而不為呢?

2以讀為本,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

語文課標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低年級古詩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始終以學生讀書為本。 古詩對仗工整,平仄有律,讀起來瑯瑯上口。古詩有它獨具的音韻美和節(jié)奏美,最能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古詩的教學應真正貫徹“以讀為本”的理念,所以我在古詩教學中采用各種形式的誦讀,如集體讀、、小組讀、個人讀,配音樂誦讀,運用多媒體調(diào)出動畫、圖片讓學生扮演詩人表演誦讀,此外我還利用文體活動組織開展古詩朗誦會,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去體古詩的韻味、節(jié)奏,深化學生對古詩內(nèi)容的理解與感悟,從而去體驗詩中所表達的感情,促使學生將其喜愛的詩文熟讀成誦,積淀運用。學生在多種活動中,將古詩化抽象為具體,變平面為立體,由靜止轉動畫,從而感受到古詩中有聲有色、有情有理的豐富內(nèi)涵,感受到古詩語言精辟含蓄、跳躍靈活,意趣無窮。

3識寫結合,加強學生的書寫指導。

篇9

一、巧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現(xiàn)代信息技術憑借其內(nèi)容豐富、形象直觀、呈現(xiàn)動態(tài)等優(yōu)點,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被廣泛應用。巧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古詩詞教學,恰如其分地把詩、畫、聲、情四者融合為一體,不但便于與學生互動,還可以有效激活學生的學詩思維,最大限度促使學生形成愛學、好學、樂學的學習氛圍,同時,也能夠使課堂的信息容量得到極大豐富。如教學《漁歌子》時,教師開篇即選用明快的樂曲來激發(fā)學生的整體想象,伴隨著學習由淺入深,則可輔之以白鷺、桃花、流水、鱖魚圖,再用清幽的古箏音樂來將學生逐漸引入佳境。此時,只見一人頭戴斗笠,身披蓑衣,淡然立于溪邊,自然風光、生活情景于眼前一覽無余,清雅古曲、空靈清流在學生耳畔悠悠響起。當斜斜的細雨緩緩飄落的畫面呈現(xiàn)時,學生的目光中綻放出光芒,這是因為他們不僅對詩意了然于胸,其情感也得到了升華。詞人筆下漁家的生活情趣,詞人寧靜淡泊、寄情山水的隱逸情懷,學生都能夠有所體味。

又如,在《村居》的教學中,課伊始,我們就可以讓學生一邊聆聽著江南絲竹的優(yōu)美,一邊用多媒體以畫導入,渲染出一派安寧恬靜的田園生活,形成了“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的溫馨基調(diào)。之后,我們可以此作引,讓學生對詩人描寫的清新秀麗的農(nóng)村環(huán)境進行發(fā)掘,以走進詩的意境,與詩人的情感共鳴,以此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他們較好地領悟本詩題目的含義。由此可見,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融入無疑令常規(guī)的古詩詞教學宛如錦上添花,大大提高了教學的效率。

二、善用真情導讀,引入教學情境

老舍先生曾道:“教師的語言要既有意思,又有響聲,還要有光彩?!睂W生對詩詞的理解能力較差,這就有賴于教師對他們的良好啟蒙和引導。情境教學過程不僅需要有直觀手段,也需要有教師的語言描繪。真情導讀,才能夠啟發(fā)學生思維,為學生搭建起詩歌世界與現(xiàn)實生活的橋梁。從某種程度上說,教師聲情并茂的讀詩引導,能夠事半功倍地使學生的主觀感受得到強化,促使他們走進激情課堂,走進特定情境,去領悟詩之意蘊,去欣賞詩之美感?!秳e董大》一詩前兩句氣勢磅礴,豪邁悲壯,教師可以通過導讀來激發(fā)學生讀詩的熱情。請看以下設計。

師:夕陽西沉,袤野蒼茫,凜冽的北風呼嘯著,漫天的白雪紛飛著――(生接讀詩句)

師:此刻日暮天寒,你看著黃沙飛揚,看著孤雁獨飛,出沒寒云――(生接讀詩句)

師:于大風狂亂之中,于大雪霏霏之中,唯見遙空斷雁,凄凄慘慘,游子何之――(生接讀詩句)

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示范朗讀,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教師可以先動情范讀,繼而讓學生在緩慢、低沉的聲調(diào)中反復吟詠,學生于是如身臨其境般,能夠看到落日黃云、原野蒼茫的景象。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詩句內(nèi)涵的理解逐步加深,直至產(chǎn)生情感共鳴。

總之,教師要本著語句豐富優(yōu)美,情感真實充沛的原則,精于范讀,善于導讀,如此,才可以把學生讀詩的積極性調(diào)動起來,進入教學情境,這同時也是教給學生讀詩方法的必經(jīng)之路。

三、指導角色扮演,促進融入情境

在小學古詩詞的教學中,角色扮演無疑是使學生更好地融入情境的催化劑。教師可根據(jù)詩詞內(nèi)容,指導學生展開合理想象,進行角色扮演,把自己對詩詞的理解用動作、語言表現(xiàn)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往往會有不同于“局外人”的特殊體驗,而這樣的互動不僅能夠增加教學的趣味性,還可以使學生成為真正的情境中的參與者,成為學習的主人。例如,《贈汪倫》等送別詩中,離別時的依戀不舍之情躍然紙上。這時,只要教師稍加指導,學生便能將詩中內(nèi)容較具體的部分情節(jié)表演出來。這樣既滿足喜愛表演的小學生的心理需求,也使我們的教學更加富有感染力。如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我們可這樣編排課本劇。

幕啟。暮春的一日,李白在黃鶴樓前為將要去往揚州的孟浩然設酒送行。

李白(嘆氣道):孟兄啊,今日一別,便是天各一方,也不知道你我是否還能夠相逢。

二人執(zhí)手相看,不忍話別,船夫卻在這個時候催促孟浩然該即刻啟程了。

孟浩然(端起酒杯):賢弟,我該走了。“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今日分別,往后還望你多多保重!你我一定后會有期!

李白(深情揮手):孟兄珍重!后會有期!

(旁白)李白佇立良久,他凝望著那綿延不絕的長江水,心中掛念著那已然遠去的孟夫子,心潮澎湃不已。于是,動情揮筆寫下了這一曲流傳千古的驪歌。

篇10

【關鍵詞】語文教學 朗讀訓練 語言

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在聽說讀寫的訓練中,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梢娕囵B(yǎng)語文能力應當在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們的教學中,還存在著偏重寫的訓練,忽視其他方面的訓練的現(xiàn)象。其中朗讀的訓練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須知,語文課的第一任務是讓學生學習語言。而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熟讀、背誦,使書面語言內(nèi)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因而教學必須重視朗讀的訓練,加強對朗讀的指導與訓練。

一、朗讀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語言

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的時候,要求學生讀準字音,不添減文字,不讀破詞句,就是說要讀通句子。學生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與字詞多次“見面”,牢固掌握字的讀音,強化識記字形,從而有效地識字、識詞。反復的朗讀,能使學生讀得正確,讀得流暢,增強語感。教師在此基礎上加強指導,可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培養(yǎng)他們自覺朗讀的習慣。

語文教材中選編的文章,大多是文質兼美的名家名篇,為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提供了豐富雋永的材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對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掌握規(guī)范的語言文字大有裨益。對方言區(qū)的學生使用規(guī)范的語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學習語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語言的直接感受和積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新身的經(jīng)歷向讀者介紹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產(chǎn)。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反復的朗讀,從草原藍藍的天、綠綠的草,藍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這些明麗的色彩深刻體會“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體會“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蓖瑫r也認識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學《桂林山水》,通過朗讀描寫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靜、清、綠的水,桂林奇、秀、險的山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認識到用這種句式表情達意的妙處。小學階段是人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時期,教師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甚至熟讀成誦,讓學生直接感受語言,積累語言材料,了解多種的語言表達方式,就能學會運用語言文字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從而發(fā)展語言。

二、朗讀有助于審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許多描寫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麗的不興安嶺》、《火燒云》、《五彩池》、《觀潮》、《草原》等,都用優(yōu)美的文字描繪出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學時,教師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用聲音再現(xiàn)畫面,讓學生進入意境,認識文中所描繪的事物的形狀、顏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燒云》“晚飯過后,火燒云上來了。天空的云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通通的,好像天空著了火?!薄跋脊庹盏眯『⒆拥哪樇t紅的。大白狗變成紅的了。紅公雞變成金的了……”通過朗讀,學生腦海出現(xiàn):晚霞斜照大地的瑰麗的畫面?!盎馃频淖兓瘶O多,紅通通的、金燦燦的……”“又像這個……又像那個……”誘發(fā)學生去觀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

在語文教材中,還有為數(shù)不多的詩歌。詩歌的語言富于節(jié)奏感、音樂美。詩的內(nèi)容,詩人的情感是通過充滿節(jié)奏感和音樂感的語言表現(xiàn)出來的。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反復地吟誦才能體現(xiàn)出來。通過朗讀,品味詩句,讓學生逐步學會欣賞詩歌鑒賞詩歌,培養(yǎng)學生愛美的情操。

三、朗讀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

古人讀書,強調(diào)“口誦心惟”?!罢b”決不僅僅是“口”的發(fā)音活動,同時包含了豐富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是讓學生認識語言、品味語言的過程。如在教學《我的戰(zhàn)友》一文時,通過指導朗讀,讓學生想象、體會熊熊烈火在身上燃燒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導學生通過朗讀,體會“我”對戰(zhàn)友被火燒的極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時此刻為了整個班,整個潛伏部隊,為了這次戰(zhàn)斗的勝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動也不動,讓學生強烈地感受到的意志是何等的堅強,他嚴守紀律和獻身的精神讓人欽佩。讓學生從中受到深刻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