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英文范文
時間:2023-03-25 10:51: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九月英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臥虎藏龍》電影音樂音樂研究
2000年由李安執(zhí)導的電影《臥虎藏龍》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具有中國古典韻味的武俠電影,在第73屆奧斯卡金像獎獲十項提名,其中包括“最佳原創(chuàng)音樂”及“最佳主題曲”獎。它的音樂將東方音樂的藝術美感與西方音樂有機地融合在了一起,堪稱是中、西方音樂結合的典范。
《臥虎藏龍》講述了一段復雜的江湖恩怨。導演李安以東方情調的江南風物濃縮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征,沿襲了武俠片的成功要素,使之具有東方電影的唯美品質?!杜P虎藏龍》里最華麗的是武打。最深遠的是對白,最感人的是音樂。
下面筆者將從影片的配樂和歌曲兩部分來剖析本片的音樂:
一、影片配樂
影片中的配樂常分為主題音樂、背景音樂和場景音樂三部分。
1、主題音樂
主題音樂就是創(chuàng)作電影同時創(chuàng)作的一個主旋律音樂,它將貫穿于整個電影中,其形式與特點不拘一格。主題音樂對于電影主題的表達至關重要。成功的主題音樂設計能夠將觀眾帶入電影的情景之中,與電影主人公的命運休戚與共。主題音樂的風格要與電影的背景相互襯托,時刻為表達電影主題服務。本片主題音樂由旅美作曲家譚盾譜寫的三段式主題音樂,配以清新的吉他和弦及提琴協奏,筑起了一個與刀光血影與世隔絕、與大漠的自然風光和永恒的愛情主題相輝映的純凈音樂世界。影片開始于華裔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用大提琴演奏的低沉緩慢、憂傷深沉的主題音樂,并貫穿整部影片。他的大提琴是整部音樂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音色微微的發(fā)顫,仿佛一幅淡彩水墨長卷緩緩展開——畫面的介入亦如水墨畫勾勒出寧靜美麗的水鄉(xiāng)。然而,雖然風景如畫。萬般詩意。我們卻聽得琴聲里殺機一現,帶著觀眾步入龍虎爭斗的復雜江湖。音樂聲漸遠,李慕白表示要退出江湖,托俞秀連帶去一柄青冥劍。進京的時候音樂頗有些緊張,但是緊中有緩,仿佛在提示著好戲即將開始。當聲音豁然開朗的時候,當時的北京城盡收眼底。寶劍的故事真正開始于這座九門圍護的城池之中。影片在優(yōu)美的大自然中表現人物錯綜復雜的恩怨情仇,既有纏綿的愛情,也有武林的快意恩仇。音樂蕩氣回腸、催人淚下,主旋律中一聲聲的呼喚,是超越任何人間界限的對愛人的呼喚,有力的詮釋了影片中男女主人公對愛情的執(zhí)著。
2、背景音樂
影片《臥虎藏龍》的背景音樂主要在李慕白和俞秀蓮、玉蛟龍和羅小虎之間的感情場面時出現,以愛情為主要表現元素。該影片的背景音樂唯美動人,從低沉的二胡聲開始。然后弦樂和管樂跟進。在背景音樂演奏到一半的時候,有一個二胡的二度滑音,類似揚琴推弦。一下子將柔情凄婉的氣氛烘托出來。一直到結束,這段音樂的節(jié)奏都是由大鼓和鍤來固定。定音鼓作為一個情緒色彩的點綴來使用。中間使用的樂器除了管弦,失真吉他,并佐以女聲柔聲風格的吟唱來強化音樂的畫面感。更重要的一點:主奏樂器是一種電子合成音色,有一點像吹笛子的氣流聲,但是很有質感,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音色。3、場景音樂
電影音樂中的場景音樂是必不可少的,不同的場景需要不同的場景音樂來烘托,而場景音樂需要專門設計。場景音樂與背景音樂有所不同,背景音樂的曲風、基調等是一致的,要與電影的主題內容、主要的情感基調保持一直,而場景音樂則可以有較大的變化,是根據電影情節(jié)內容的設置和氣氛、情感的表現為準則的。在該片中,大部分場景音樂旋律單純樸素,和聲簡單明了,配器清淡和諧。承擔主要旋律演奏并多次出現的樂器是大提琴。然而,在影片中,我們聽不到大提琴帶來的西洋風味,而聽到了一種酷似北方大草原馬頭琴和二胡,帶有滑音的蒼涼而悠長濃郁的東方色彩的音調,加上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的華裔身份,使我們在熟悉的大提琴音色里,感受到一股不同于西方的具有民族色彩的清新之氣。除了大提琴以外?!杜P虎藏龍》的場景音樂中也選用了多種中國民族樂器進行補充。使整部影片的配樂統(tǒng)一而富有變化?!督z綢之路》中云南民族樂器葫蘆絲的使用,描繪出異邦沙漠的幻象。
因此可以說,影片的場景音樂為整部電影情節(jié)的設計、氣氛的烘托、內容的彰顯、主題的表達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影片歌曲
1、主題曲
電影的魅力不僅僅取決于電影本身所帶來的美學與藝術魅力,同時主題曲帶給觀眾的美妙視聽享受也是電影成功的必要元素。一部電影只能有一首主題曲,主題曲的表現形式、編法、曲調風格、主要的演奏樂器,甚至演唱者的音色、唱腔、基調等都需要嚴格設計挑選,以達到與電影主題表達的完美一致,而觀眾通常印象最深地也是主題曲的旋律。因此,主題曲的創(chuàng)作需要與電影的精髓相結合。
本片的主題曲《Alovebeforetime》(中文名《月光愛人》)是一首溫柔婉約的古典式情歌,大提琴家馬友友擔任主奏,兼容東西方流行文化的歌手李玟負責以中、英文演唱,搭配相當新鮮。另外東方的二胡與西方的管樂相結合,以復古的曲風、配以現代的大提琴,充分展現了東方音樂文化的魅力。馬友友的演奏風格幽韻。哀而不傷。配合片中含蓄的愛情表達,可謂相得益彰。李玟婉約式的唱腔將影片中兩對情侶被無情拆散的悲慘命運的惆悵,烘托表達的淋漓盡致。
2、插曲
篇2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課外閱讀
小學教育是孩子養(yǎng)成良好品格,初步認識世界,以及完善自主意識等行為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階段,作為其中重要的一環(huán),語文作文的寫作不容忽視。良好的表達能力對于學生的性格培養(yǎng)大有益處。但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并非所有的教師都能得到正比于其教授工作的授課成果。究其原因,小學生的滯澀思維,流水賬般的表達方式,以及淺薄的閱讀量無疑會很大程度干擾孩子寫作能力的成長。從教育層面到學生個人,課外閱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提升閱讀能力,開拓學生視野
蘇聯著名的教育學家曾經提出:“三十年的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笔聦嵶C明也是如此,優(yōu)秀的閱讀習慣有助于幫助學生開闊眼界,提升閱歷。在人生品格尚未定型的小學階段,優(yōu)秀的文學讀物對于孩子的成長大有裨益,并形成良好的是非觀與道德觀。閱讀量的增長,將使孩子完成從對壞事物“不能做”“不要做”到“要制止”“不道德”的轉變。
二、改變填鴨教育,作文言之有物
余秋雨先生曾經說過,我這輩子最感恩的是我的小學語文老師,雖然她只有小學學歷,但她用獨特的教育方式激起了我的閱讀興趣,并為我養(yǎng)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在當今的教育背景下,作為素質教育的第一大關,小學教育不容忽視。而在嚴絲合縫的教學工作中,小學語文作文的寫作又成為小學教育的一大難題:學生不會寫,不愿寫,下筆空洞,言之無物,寫出來的作文如同嚼蠟,無疑是讓教育工作者們頭疼的難題。不斷推諉,抓耳撓腮,“布置與應付”成了老師與學生之間相互“對抗”的“法寶”。究其原因,在傳統(tǒng)教育的發(fā)展進程中,老師扮演的一直應該是引路人的角色,而不是粗暴的填鴨人??墒芟萦趥鹘y(tǒng)的教育方法,對于學生無法接受的知識面反復講解,不斷灌輸,已成為老師們不愿接受卻又不得服從的教育方式,最終只能得到學生對于學習的惡感。而課外閱讀的引進,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這一現狀———學生獲得了更廣泛的獲取知識的渠道,以前的授業(yè)解惑只能跟隨老師,現在則取決于自我的學習能力。良好的閱讀習慣開始滋潤學生的大腦,教會他們思考,感慨,向往。不經意間瀏覽的文字,在腦海中慢慢的扎下根去,終于在日常的寫作任務中顯現出來,學生們開始不經意的文筆修飾,涂抹辭藻,形成老師所希望見到的風格迥異的文風。課外閱讀,終于讓寫作文時抓耳撓腮的學生笑出聲來。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老師可以適當布置讀書筆記的寫作任務,將課外閱讀帶動到課堂深處,由淺入深,強化學生的理解與寫作能力。
三、拉近師生距離,增加寫作樂趣
錯誤的教育方式導致師生關系的惡化。對于老師,小學生們的認知依舊停留在“布置作業(yè)的那個人”的層面。品格尚未定型的孩童們,并不能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加上孩童特有的脆弱心理,很可能因為授課者的某些行為產生對老師的恐懼,對學業(yè)的厭惡,刻意的回避行為導致師生關系的惡化,教育者成了面目可怖的門神,孩子們想要表達的也只有對老師的怕,心中所想,筆下所寫,也只能是應付了事的字詞。課外閱讀的出現,則能夠很好地幫助教育工作者擺脫這一困境———學生們找到了不與老師直接打交道的方式,他們求助于書籍,并在閱讀習慣中形成對教育工作者的正確認知,學習的恐懼逐漸緩解,而在其后的教育工作中,老師以引導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閱讀環(huán)境,幫助學生解答疑難,交換想法。課外閱讀將知識面與引導者有機結合,讓教育工作者更好的融入學生群體,并了解學生們的短板。這一過程消除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隔膜,對于老師不再抵觸,而是真正的亦師亦友,學生能夠從生活中看見更多的顏色,寫出來的東西才會更有趣。
篇3
一、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研究能力,著眼于課內精讀與課外略讀相結合
精心細致地、逐字逐句地鉆研體味,并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從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閱讀方式叫作精讀。略去或繞過文章中某些次要的方面,迅速掌握全篇的大意和綱目,抓住要領和主旨的閱讀方式則是略讀。對于課堂教學本身而言,為了深入理解語文教材中的字、詞、句,常以精讀作主體,略讀為補充;但就教學效果而言,課堂上的精讀恰恰是為培養(yǎng)語文能力所做的必要準備,略讀的效果才是課堂教學水平的深入體現?!暗梅ㄓ谡n內,得益于課外?!闭n內精讀與課外略讀相結合,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獨立研究的能力,也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終生學習的能力。
二、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和能力,注重在實踐中做到閱讀與寫作相結合
語文教學主要體現為語言文字的教學。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均具體地體現并落實在語言文字上,這是語文學科的本質特征。在閱讀中學生積累了大量的感性知識,懂得了字詞的使用,知道了句法的構成,并且能深入到課文內部,揣摩“寫什么”、“怎樣寫”、“為什么這樣寫”,這是寫作的基礎。這樣在寫作中學生就能夠在表情達意時斟詞酌句,構思立意時獨具匠心,處理材料時慎之又慎。這就是語文教學的“語文味”。由此可見,寫作是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在寫作過程當中,學生從閱讀中習得的知識得以充分體現。杜甫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币宰x帶寫,以寫促讀。閱讀與寫作的相互促進,使語文學科的作用發(fā)揮到極致。
三、體現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提問在閱讀中的重要地位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尋求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學生思維積極主動、敏捷靈活的自我創(chuàng)造過程。于疑處學生糾結、悱憤、恍悟,實現了個體與文本之間的交流與對話,并在質疑和解疑的過程當中完成了學習主體對文本感知的升華。提問的作用顯而易見:學生在閱讀中向自己提問題,學生的理解性質疑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大膽地對文本提出懷疑和補充,學生的懷疑性質疑能力得到提高;學生結合自己的寫作對閱讀材料再做思考,學生的實踐性質疑能力得以提高。
四、重視學生直接體驗、享受學習的過程,拓展學生主動思考的空間
篇4
關鍵詞:文本閱讀 詞匯教學 原則 策略 堅持
為解決閱讀教學中的詞匯問題,我以新教材Go For It 8年級下 Unit 9 Self Check Reading Have you ever been to Singapore?為載體開展了實踐研究。希望通過三次課堂教學實踐與改進,探尋英語閱讀教學中詞匯教學的有效策略,使學生既正確理解文章內容與思想,同時又擴大詞匯量及詞匯知識,從而幫助學生全面提高理解與運用英語的能力。
一、第一次研究課的設計與實踐
通過展示一些世界旅游景點的圖片,在師生的語言互動中導入新加坡旅游這一主題,然后緊緊圍繞閱讀文本對新加坡的地理位置、氣候、飲食、語言、景點五個方面進行了介紹,使學生對閱讀文本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同時把本節(jié)課的35個詞匯和短語一一呈現。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能正確朗讀這些詞匯并能理解在文本中的含義,在最后環(huán)節(jié)能對部分詞匯進行運用與實踐。
(一)觀察與發(fā)現
課堂上師生互動貧乏,教師是課堂的主宰,學生完全處于被動的地位,學生詞匯掌握不盡人意,新的課程資源生成幾乎為零,教學時間也嚴重分配不均。
(二)分析與診斷
1.在生詞呈現環(huán)節(jié)中,目標詞匯與重點詞匯平均用力,重難點不夠突出, 導致教學時間分配不均和學生重點詞匯掌握情況不理想; 2.部分抽象詞匯如brave,fear,simply等:沒有設置相關的情景,學生理解難度很大; 3.詞匯教學尚處在識記階段,對于詞匯的理解和運用訓練不足; 4.整堂課教師的提問方式單一,學生完全處在被動的地位,喪失了拓展思維的空間,導致學生沒有機會把新授的知識內化成自己的知識,新的課堂資源生成很少。
二、第二次研究課的改進與效果
第二次研究課主要是針對第一次研究課上師生互動貧乏、學生詞匯掌握不盡人意和沒有生成新的課堂資源等問題,進行教學設計并付諸實踐。
(一)觀察與發(fā)現
教師在單詞呈現時突出了重點詞匯,并設計了多個練習加強詞匯的鞏固和運用,如:詞匯朗讀、英英連線、選詞填空。通過一系列的詞匯練習,學生的詞匯掌握情況比上一堂課有了明顯的進步。但是從課堂觀察來看,課堂氣氛還是比較沉悶,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并不高。
(二)分析與診斷
教學片斷1
T: Let’s look at the map of Singapore.We can see Singapore is not a land, it is an island, it is an island country, yes or no?
S: Yes.
T: Singapore is very small, it is the third smallest island in Asia. Do you know it?
S: (No response)
T: Look at this line, what does it mean?
S: (No response)
T: It means equator.Do you understand it?
S: Yes,赤道。
T: Yes, you are right.It is equator. Read after me!
S: (Ss repeat)
T: So we can see Singapore is near the equator. Also we can say Singapore is close to the equator. Yes or NO?
S: Yes!
整堂課的前20分鐘教師忙于一一呈現本節(jié)課重點詞匯,教學出現一邊倒的現象,既教師講學生被動的聽,沒有給學生提供說的機會。
在長達2分鐘的對話中,教師的表述占主導地位,學生只是被動的作YES 或NO的簡單回答。長期以往,學生對于閱讀課的興趣必定大減,對詞匯教學甚至會出現厭惡的情緒,不利與閱讀的長期教學。
鞏固環(huán)節(jié)中,英英連線和選詞填空學生完成情況較好,但形式過與單一,且學生的思維完全在老師的牽制之下,沒有主動積極的參與,所以導致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學生的參與度不高,課堂生成依舊很少。
(三)改進的建議
1、師生互動要貫穿情景呈現。教師應該努力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而不是被老師牽著鼻子走
2、問題設置重在激活學生思維。教師應巧妙設計相關問題,激活學生已有的背景知識,讓學生有話可說,而不是老師說學生聽;
3、語言輸入與輸出要兼顧。教師在大量的語言輸入之后,應該設計任務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轉化成自己的知識輸出,可以是口頭形式的,也可以是書面形式的,目的是為了檢測學生的課堂語言生成。
參考文獻:
[1]論文:英語課堂教學的問題診斷與實踐改進(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 胡慶芳 2008年第3期.
[2]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Go For It !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5
一、借助神話、寓言等小故事。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
小學生由于受到年齡、識字能力的限制,他們不能向成年人一樣自由的閱讀,所以,導致一部分學生對閱讀根本不感興趣。但實際上他們并不是對閱讀不感興趣,他們的年齡,他們所處的生長時期,決定了他們喜歡聽一些故事,喜歡看一些漫畫,可是他們只是通過插圖來了解故事的內容或是家長在晚上抽空給他們進行簡單地講解。諸多的因素,致使他們沒有了自己的閱讀空間。所以,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可以依據學生喜歡聽故事的特點,借助一些有趣的神話故事、寓言故事和童話故事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明白閱讀文本中還包含著更多更有趣的故事,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欲望,從而使學生可主動、自主地去閱讀,利用各種輔助工具來幫助自己完成閱讀。
如:我在進行閱讀課時,經常借助一些小故事來調動學生的閱讀熱情。而且由于神話本身的虛幻性和神秘性正符合小學生現階段的特點,他們經常把自己假設為戰(zhàn)神拯救地球。還有的小朋友受動畫片的影響。把自己假設成超人、奧特曼等,他們夢想著自己有超能力,可能在他們內心向世界里并不是想拯救地球、拯救世界,也許僅僅是保護自己、保護家人等一些小小的欲望而已,然而這些卻是打開學生閱讀大門的鑰匙,使學生對閱讀文本中的知識充滿好奇心。
二、創(chuàng)設文本情景,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文本大意
作為小學教師,要注意對學生喜歡的文本進行情景上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景中,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文本所要表達的意思,而且這樣既可以彌補小學生識字能力的缺陷,又可以使學生對文本產生興趣。所以,教師要注意對文本內容、情節(jié)進行情景式教學,讓學生在對情景產生好奇的同時,也使學生明白文中所要闡述的道理。使小學生們更容易理解文本中的大意,增強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在我進行閱讀教學時,經常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并且?guī)в懈胁实倪M行表演,讓學生通過自己對文中各角色的理解來演繹出各自的特點。在這里沒有對與錯、沒有好與壞,有的只是鼓勵和表揚,使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而且教師要正確的理解學生之間的差異,要知道不同的個體會對不同的角色特點產生不同的理解。這就是所謂的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一個角色,不同的人來演繹就會有不同的特點,就會有千姿百態(tài)的形象塑造。但是我可以做的只是讓學生心目中的形象更加生動,更加符合他們心中理想的狀態(tài)。更重要的是,我需給他們搭建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使他們有機會將想象變成現實。加上現階段的他們在語言上是匱乏的,在表達上是欠缺的,所以教師要給他們建立一個良好的展示平臺。
三、深入文本,讓學生了解文本所包含的道理
不論是選入教材中的閱讀內容還是教師課上指導學生的課外讀物,他都是經過精挑細選對學生有幫助的素材,能夠讓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指導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的文本。所以,作為教師要充分發(fā)掘文本中所涵蓋的道理,讓學生明白“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車馬多如簇,書中自有顏如玉”。因此,教師要學會挖掘文本內涵,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汲取更多的養(yǎng)料。
首先,教師要學會挖掘教材中有用的知識,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學會教材大綱中所要求的知識點,學會一些基本的技能,還要讓學生在體會到文本中所包含的道理。
其次,教師還要學會在課外文本中挖掘深層知識,讓學生感到閱讀的重要性,要讓學生明白閱讀文本中蘊含著豐富的知識養(yǎng)料,要讓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讓學生養(yǎng)成終生閱讀的習慣。如:讓學生閱讀《烏鴉喝水》的故事時,不僅要讓學生了解故事內容,還要讓學生學會一些必要的生詞,擴大詞匯量,同時還要讓學生學會凡事要學會變通,不能死板固執(zhí),要讓學生學會靈活多變。要讓學生知道這則小故事并不是讓學生只是欣賞故事,而是要讓學生知道其中蘊含的道理,要讓學生真正的運用到實際的生活和學習的過程中,使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得到提高。
另外,作為語文教師,還可通過師生互動,創(chuàng)造有效的課堂等方面來調動學生閱讀的興趣、拓寬學生的閱讀面、增長學生的見識。
篇6
“文學的第一要素是語言”,閱讀文學作品,有助于學生對語言精華的體會,使其更好的掌握語言和提升語言運用能力。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英語在高中階段占據著重要地位。因此,高中生在英語學習中應積極閱讀文學作品,提高學生的英語素養(yǎng)。
一、文學作品閱讀的重要性
(一)閱讀文學作品,有助于培養(yǎng)和保持高中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擴大其詞匯量
通過閱讀調查,筆者發(fā)現,在英語學習時間的安排上,詞匯記憶、閱讀練習和完形填空占據了學生的多半時間,文學作品占據的時間及其可憐,甚至沒有。大量的記單詞、做習題,一定程度能夠提高的學生的英語考試成績,但是這種枯燥、乏味的學習過程,很容易引發(fā)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厭煩、畏懼等不良情緒,導致“越學越累、越學越差”的怪象。
文學作品具有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和故事情節(jié),語言較形象生動,更貼近于生活,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此外,文學作品具有大量的、出現率高、更貼近實際生活的詞匯,學生更容易記憶。因此,閱讀文學作品能夠實現高中生“閱讀中記憶、記憶中閱讀”的雙贏。
(二)閱讀文學作品,能夠鍛煉學生的閱讀技能,提高閱讀速度
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對于次要的或興趣度不高的情節(jié),采取搜尋情節(jié)中的銜接性段落與詞句的尋讀方式,能夠使學生繼續(xù)了解情節(jié)的發(fā)展;對于一些精彩之處,采用反復閱讀、認真揣摩的研讀方式,能夠使學生更好的掌握作者意圖和作品思想;對于生詞量較少、難度較低而又迫切想知道故事情節(jié)的后續(xù)發(fā)展,采用略讀的方式,能夠使學生快速了解大意,縮短時間。因此,根據自身需要,學生可采取不同的閱讀技能來達成閱讀目的。相比于為了閱讀而閱讀,這種自發(fā)性、主動性的閱讀,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積極性,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閱讀技能,達到很好的閱讀效果。
(三)閱讀文學作品,能夠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拓寬學習視野
一些經典的文學作品具有非常高的審美價值,通過優(yōu)美的語言、巧妙的結構安排、真實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描寫、形象逼真的人物形象刻畫,使學生在閱讀中享受文學之美;文學作品中多帶有濃厚的文化色彩,作品中時代、背景、自然風貌、人物、風俗習慣及社會標準等的展示,能夠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豐富其知識層面。此外,為了了解作品文化,會促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主動查閱英文資料,了解中英文化的差異。相比“教師推一步、學生挪一步”的被動式學習,文學閱讀過程能夠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英語運用能力,提高學習效果。
二、高中階段如何開展英語文學閱讀
文學閱讀在英語學習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學好英語,高中生應積極閱讀文學作品,從而真正掌握,使其為我所用。
(一)精心選擇文學名著
一本好的閱讀材料與一本差的閱讀材料,所產生的閱讀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因此要選擇恰當適宜的閱讀教材。當前市面上的英文原版小說難度過高、詞匯量過大,要求學生具有較高的英語水平,顯然不適合多數高中生。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和英語水平,圍繞教學大綱和新課標要求,精心選擇文學名著,從簡易的文學作品出發(fā),逐步開展英語文學閱讀。英文讀物的挑選應堅持難易適中、趣味性強、原汁原味等原則,常見的高中閱讀材料有《Jane Eyre》簡愛、《Dracula》吸血鬼、《Princess Diana》戴安娜王妃和《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基督山伯爵等。
(二)加強時文閱讀
盡管“素質教育”的大旗高高掛起,但高中生的首要任務仍然是高考。分析歷年高考英語試卷,不難發(fā)現高考閱讀材料多來自于最新的英文期刊、雜質或網絡文章,題材多樣,內容新穎,緊密關聯學生的實際生活,具有強烈的時代感?;诟呖奸喿x材料的特點,僅僅閱讀文學名著是不夠,教師應緊跟時代的步伐,采取網絡、書籍、報刊多種途徑(《21世紀報》、《英語周報》、《CHINA DAILY》等),選擇一些精彩的時新文章供學生閱讀。學生也可通過閱讀中來自英美國家原汁原味的閱讀材料,平時不定期地接觸一些網絡上地道的閱讀材料,在豐富閱讀背景知識的同時,而且可以培養(yǎng)原汁原味的語感和積累一些地道的語言表達。
(三)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
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調動學生對于英語文學閱讀的興趣,促進英語文學閱讀的持續(xù)和高效開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筆者給學生布置閱讀任務(每兩周閱讀完一本小說);在課時安排上進行了調整,每周多加一節(jié)小說閱讀指導課。在指導課上,筆者重點訓練學生的朗讀技能,逐步完成從流利朗讀小說片段到流利復述故事情節(jié)的良好過渡。同時,開展名著交流會,請學生就名著內容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與見解,結合生生互評、教師評價的評價模式,促使學生積極發(fā)言,在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有效提高其口語表達能力。此外,還采取小說話劇表演、觀看英文名著電影等多種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對于英語文學閱讀的興趣和積極主動性。
篇7
一、結合教材內容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為了讓兒童年齡的小學生更好地適應閱讀教學,語文教師可以采用形式多樣的方式,比方說,故事、兒歌、童話等,這些都是深受學生喜愛的體裁。除此之外,老師在講解的過程中要富有激情,以此來感染學生更好地體會文章的內涵。比方說,在教學《四季》一文時,語文老師可以安排學生邊表演邊背誦課文的方式,這樣既可以讓他們了解四季的特點,同時還可以深入理解文章的內容。
二、采取行之有效的初讀和精讀
篇8
你好!
我在電視上認識了你。
我知道了你的事。5月12日,突如其來的地震你被壓在了廢墟之下,你心里默默哼唱著《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悠揚的歌聲飄得好遠好遠……
那天,你終于被獲救了,即使你美麗的臉龐沾滿了鮮血和灰塵,但在我眼中你是那么美麗、高貴。災難奪走了你的左腿,卻沒有奪走你的信念。
開幕式上,身著一襲芭蕾裙裝像個小公主一樣的你,坐在輪椅上,穿著粉色的芭蕾裙,你用手臂代替足尖,輕點節(jié)奏、曼妙而舞。當“芭蕾王子”呂萌將你從輪椅上托起,舉過肩頭時,你仰望夜空,蹬直了右腳。我知道,你是為自己的夢想而舞,為北川的父老鄉(xiāng)親而舞,為自己罹難的同學而舞,為在那片滿目瘡痍的土地高昂著不屈的頭顱的人們而舞……
篇9
【關鍵詞】大學英語 閱讀教學 課堂提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3-0055-01
一 閱讀能力的性質
閱讀教學的目標是使學生具有閱讀能力,而閱讀能力是抽象概念,是人腦的內在能力之一,無法直接測量。對閱讀能力測試是一種間接測試,必須建立于對閱讀結果的分析之上。
對閱讀能力的研究開始于母語閱讀能力研究,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外語閱讀能力在母語閱讀能力研究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但由于二語閱讀是一種比母語閱讀更為復雜的閱讀過程,對于二語閱讀能力,學者仍無定論。
對于閱讀能力的構成,現階段主要有三種觀點。閱讀能力整體觀認為,閱讀能力的構成成分是不可分、單維的;閱讀能力二分觀認為,閱讀能力至少包括字面理解能力和閱讀推理能力;而閱讀能力多分觀認為,閱讀能力由3~8個不同的能力組成。
每種觀點都有一些學者和相應的理論和實證研究支持,但如Zwick,Weir,Porter,Gough,Davis等研究的研究群體、研究對象、閱讀材料各不相同,對于閱讀能力至今尚沒有完全統(tǒng)一的觀點。這一情況只有到人類對于大腦和大腦的語言功能有進一步認識之后,才能得到解決。近年來閱讀能力多分觀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支持,主要在于其對于閱讀教學和測試有著更積極和現實的指導意義。
《課程要求》指出:大學英語閱讀教學基本要求學生能夠讀懂一般性題材英文文章,閱讀速度達到每分鐘70詞,在快速閱讀篇幅較長、難度略低的材料時,閱讀速度達每分鐘100詞。能就閱讀材料進行略讀和尋讀。能借助詞典閱讀本專業(yè)的英語教材和題材熟悉的英文報刊,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實和重要細節(jié)。能讀懂工作、生活中常見的應用文體材料。
筆者認為,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環(huán)境下,閱讀能力主要包括四種能力:一是對于文章重要細節(jié)的理解能力;二是把握文章主旨、大意的能力;三是領會作者態(tài)度、目的意圖的能力;四是把握文章上下文的邏輯結構的能力。測試的內容也應圍繞這四個方面的能力。
二 課堂提問的內容和方法
1.課堂提問的內容
第一,詞匯的理解(Vocabulary)。英語中一詞多義、詞性活用現象比較常見,通過詞匯的考查,可以了解學生是否能夠識別和理解單詞在文中的意義。
第二,代詞的理解(Pronouns)。英語中代詞的使用頻率較高,通過代詞指代內容的考查,可以了解學生是否理解了文章中詞語之間的關系。
第三,句子理解(Complex Sentence)。英語文章中經常出現較長的句子,主語、賓語、定語、狀語從句的使用讓英語的句子變得復雜,通過句子概括的考查,可以了解學生對句子基本信息和附加信息的理解。
第四,事實性信息的理解(Factual Information)。事實性信息是支撐文章主要觀點的重要細節(jié)。通過對事實性細節(jié)的考查,可以了解學生是否能區(qū)分文章重要細節(jié)和次要細節(jié)。
第五,文章意義理解(Meaning)。在字面理解的基礎上,根據文章的重要細節(jié)、內容,通過作者的用詞、舉例來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態(tài)度和意圖。
第六,邏輯關系的理解(Logic Relationship)。對文章中作者為什么以及怎樣使用某些特定信息,可以考查學生對文章的邏輯性理解,即句子和句子、段落和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同時也考查了學生對作者寫作意圖的理解。
2.課堂提問的題型
第一,是非題題型。段落或篇章講解中,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對教師的表述進行判斷。是非題型考查內容可以是原文的信息點,也可以是對原文信息的歸納和總結。它考點單一,測試目標明確,可以為教師的教提供準確及時的反饋,便于教師動態(tài)的調整教學內容和速度,促進師生良性互動。
第二,簡短回答和完成句子。簡短回答以特殊疑問句的形式考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相當于畫線提問。完成句子中空白處常常放在句尾,限制回答字數,注重語法優(yōu)先原則。簡短回答和完成句子側重細節(jié)和事實的考查。
第三,摘要填空題題型。摘要是原文或原文段落中主要內容改寫或縮寫而成,空白處可以是原文的重要細節(jié),作者的態(tài)度、目的和意圖,也可以是文章的重要觀點。這類題型主要為書面測試形式,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將摘要放置在PPT中,使用投影儀向學生展示,由學生完成相關任務。
第四,小標題題型。小標題題型考查的內容為段落主題。有些段落有明顯的主題句,對于主題句概括就成為段落小標題。有些段落主題句不明顯,主題詞的歸納和概括就是考查的要點。該題型主要考查學生對文章大意的理解。
三 結束語
課堂提問對教學有著積極的指導、檢查和反饋作用,閱讀課堂教學中的測試同樣如此。準確定位測試內容,運用正確的測試方法,能夠指導學生的閱讀學習,檢查學生是否具備了規(guī)定的閱讀能力,推動學生調整學習策略,增強其閱讀學習熱情,從而提高其閱讀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大學英語 英語閱讀 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1-0074-01
一 當前大學英語閱讀教學問題匯總
早在1994年,北京師范大學的賈元科老師在其《淺談大學公外英語的閱讀教學》中指出,“大學公外英語教學是中高級階段的英語教學,應把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放在首位”,并提出了語言學習與文化背景知識積累并重、語言學習與閱讀技巧訓練并重和量中求質三個閱讀教學原則。然而,20年過去了,我國大學英語閱讀教學卻一直存在著種種問題。下面將我國學者認為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問題稍作歸類:
第一,課堂教學的模式和方法單一,主要由教師來講授,以教師為中心,缺乏課堂互動。如胡偉指出,大學英語閱讀的課堂教學基本上采用教師講、學生練、學生用(PPP)的傳統(tǒng)模式。
第二,在教學內容上,重精讀教學、輕泛讀教學,過分重視詞匯語法知識的教學,忽視語篇分析,忽視材料背景知識和語言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如張文生通過對其學校學生的問卷調查得出,教師授課常常對詞匯知識和句子分析投入大量精力,較少介紹閱讀技巧和策略,很少介紹閱讀材料的人文知識。
第三,在教學策略上,忽視學生的興趣,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無法創(chuàng)設真實的學習情境。如丁一潔在其碩士論文中提到,如今的大學英語課堂基本上都是大班授課,教師很難與學生產生有效的互動,就難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難以進行情境設計。
第四,現有的閱讀教材也有問題。張文生、康杰等人認為現有閱讀教材選材內容、形式過于陳舊,與現代化的信息脫軌。黃蓮蓮認為大學英語閱讀教材普遍缺乏真實性。主要表現在:(1)有些材料是由中文翻譯來的或中國人自己寫的;(2)對原有材料作過多地刪減,甚至改變了原文結構和意思;(3)對教材缺乏真實應用,過多注重應試分析。
第五,許多學者在分別從教師和學生兩種角度來闡述英語閱讀存在的問題時,發(fā)現有彼此指責的現象。如王英、李卉、胡偉、滕春燕、張文生、康杰等學者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多注重詞匯語法知識的教學,而任慧芳、敖村村等人卻認為學生自身的詞匯語法知識儲備不足,給閱讀教學帶來了困難。
二 解決對策
針對上述問題,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建議來提高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如轉變教師觀念和角色,加強語篇分析,注重學生閱讀策略、技巧和習慣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興趣和積極性等。還有學者指出單純的課堂學習閱讀量太少。如秦云認為學生缺乏課外閱讀,應動員學校、教師和學生團體,加強學生的自主性,深入開展優(yōu)質的課外閱讀,提高自主閱讀能力和興趣。任慧芳等人也持開設第二課堂這樣一種觀點。也有學者從改變閱讀材料的角度入手。張文生等人提出,要改革教材增強其時代性;黃蓮蓮強調教材的真實性;黃淑梅則提出運用多媒體課件的方式來促進教學效果。彭佩蘭等從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角度,比較深入和系統(tǒng)地介紹了如何對閱讀材料進行語篇分析,包括語類分析、語篇銜接分析、小句的主謂結構分析和語篇的信息結構分析以及材料的情境語境和文化語境分析等。
三 總結與探討
筆者認為,已有的研究目光只停留在課堂教學活動之上,沒有深入挖掘造成大學英語閱讀教學出現問題的深層原因,如果只以眼前看到的表面問題入手尋找對策,必然導致治標不治本的尷尬局面。具體而言,有以下幾個方面尚待挖掘:
第一,忽視對師生主體情感和心理特征的研究。作為教學活動主體的教師和學生,首先是作為人的存在,有自己的情感和心理需求,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和性格傾向,這些都極具個性化,可復制性極低,是對教學活動起到直接影響的因素。誠然,這種難以把握的不可控變量往往是教育研究中最令人頭痛的問題,但并不能因為難以把握就置之不理。
第二,視野局限于課堂內部,忽視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課堂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同時也是學校系統(tǒng)的組成部分,孤立地考察課堂教學而忽視學校系統(tǒng)其他成分及其相互關系,會盲目地將表面現象作為研究對象,無法深入分析問題本質。
第三,缺乏課程方面的研究。課程的設置是課堂教學的根本依據,也是評價教學效果的直接標準,課程設置的合理性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好壞。目前對大學英語課程的研究相對較少,且集中于對課程的解釋和應用研究,尚無對課程本身的研究。
四 結束語
筆者總結了當前大學英語閱讀教學問題現狀,認為現有研究從課堂教學的角度已對大學英語閱讀教學進行了較全面和細致的分析,并提出了諸多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對策,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在師生情感、校園環(huán)境、課程設置幾個方面需要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