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字開頭的成語范文

時間:2023-04-10 05:32: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升字開頭的成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升字開頭的成語

篇1

造句:他們已有那樣的情感,又遇著那些生離死別的事。

2、生搬硬套:生:生硬。指不從實際出發(fā);生硬地機械地搬用別人的方法。

造句:我們學習別人的經驗,一定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且不可生搬硬套。

3、生死未卜:或生或死結果尚難測定。

造句:他自從離家出走后數年來一直音訊全無,生死未卜。

4、生生世世:指今生、來世以至永世。

造句:我生生世世也忘不了這一刻的感覺。

5、生不逢時:生下來沒有遇到好時候。舊時指命運不好。

篇2

體會白描手法和比喻的運用。

學習并歸納文言虛詞“之”的用法。

教學重點疏通文意,積累語匯。

教學難點生字的識記;作者寫景中表達的情感。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內容

1題目滿井,明清時期北京東北郊外的一個游覽地。袁宏道于萬歷二十年中進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訪師求學,游歷山川。萬歷二十六年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職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讓他進京,。他只好收斂游山玩水的興致,來到北京,被受予順天府教授。第二年升為國子監(jiān)助教,本文就寫于這年的春天。

2作者袁宏道明代文學家。字中郎,號石公,湖廣公安人。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學成就,被稱為“公安三袁”。

3生字燕yān廿niàn礫lì鵠hú娟juān鬣l(xiāng)iè

茗míng蹇jiǎn呷xiā浹jiā曝pù

通假字:墮,通“隳”

4讀課文,疏通課文,列出疑難句,師生合作解決。

東風時作:作,起。土膏微潤:膏,肥沃。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樣子。泉而茗者:茗,茶。這里名詞用作動詞,品茶。未知之:不知道這情況。而此地適與余近:適,正好。惡能無紀?惡能,怎能。紀,紀事。

5賞析研討

a開頭怎樣描寫北國早春的特點?這樣寫的作用?“余寒尤厲”、“局促一室”,沒有春天的氣息。用欲揚先抑的手法,把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給讀者,也為下文描寫的滿井春色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b怎樣描寫滿井春景?表達作者怎樣的情感?先寫長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曠遼遠,一派生機。接著寫河面冰雪融化,“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再寫春山之態(tài)“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又寫“柳條將舒未舒,麥田淺鬣寸許”,突出早春的特點。游人有“品茶者”,“飲酒者”,“騎驢者”,雖不盛,已是熱鬧非凡。更有曬太陽的鳥、吸水的魚,悠然自得。最后作者總結:“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運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琢語句、簡潔明快地直接寫出北方春寒料峭的特點。

運用新奇生動的比喻描寫春景。

在描寫中表達作者的歡快,恬適的心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篇3

關鍵詞:音高;聲調;音變;輕重格式;語感

一、問題的提出目前,語言學界對方言語調的研究成果很少。而現行《普通話水平測試大綱》對于什么是“方言語調”沒有明確的界定。但對水平測試時扣分的標準卻規(guī)定得清清楚楚(最多扣3分,最少也要扣15分),稍有不慎,僅此一項的扣分結果便可直接影響到應試者普通話水平等級,從而難以進入較高檔次(二級甲等、一級乙等)。由此可見,方言語調的克服在普通話教學中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衡陽方言語調的表現特征及克服辦法“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辟R知章的這句詩既表達了他對家鄉(xiāng)的依戀之情,也道出了頭發(fā)易白,鄉(xiāng)音難改的事實。從理論上歸納,方言語調是游離于聲母、韻母之外,黏附在語句之上的語音高低、輕重、節(jié)奏韻律的變化在語流組合中的方音語勢。而語調構成的語音形式主要表現在“音高”“音長”“音強”等非音質因素高低、長短、強弱、疏促的綜合變化。筆者就以衡陽方言語調為例對其進行探索和研究。

(一)聲調錯誤與缺陷的一貫性是形成方言語調的重要原因

由于語調和聲調并存于語句中,是一種疊加的關系,方言與普通話在聲調上差異越大,表現在語調上的方言色彩越濃。所以我們可以說,方言聲調的遺留是構成方言語調的重要特征之一。衡陽人在學習普通話時,喜歡拖腔拖調,經常把普通話的四聲讀得走味兒。具體表現是調值不準。

從普通話與衡陽話的調類調值對比表格(見上表)可以看出,普通話語音從聽感上比較清亮、高揚……四個聲調調值高音成分多,低音成分少;陰平、陽平、去聲都有最高的5度,上聲末尾是4度,音高也相當高。這與衡陽方言中低音成分居多、音色柔和形成鮮明對比。因此衡陽人學習普通話,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六句話:方言相對調值低,語調最好提上去。上聲先降再提起,去聲全降直到底。最要緊是調值準,平升降曲音要正。

四聲調具體學習技巧如下:

(1)陰平(高平調55):發(fā)音時,又高又平,聲帶繃到最緊,始終沒有明顯的變化。陰平有為其他三個聲調定高低的作用,如果陰平調值掌握不好,會影響其他聲調的發(fā)音。

(2)陽平(中升調35):發(fā)音時,聲音從不高不低升到最高,聲帶從不松不緊開始,逐漸繃緊。

(3)上聲(降升調214):發(fā)音時,聲帶從略微有些緊張開始,立刻松弛下來,稍稍延長,然后迅速繃緊,再快速升高。

(4)去聲(全降調51):發(fā)音時,聲帶從緊開始,到完全松弛為止。聲音從最高降到最低。全降調的音長在普通話四個聲調中是最短的。

另外,根據衡陽方音特點,在教學當中應格外注意陰平、陽平、去聲三聲聲線拉直,不拐彎,響點集中清晰響亮,干凈利落,不拖泥帶水。所以應試人在心中可以把陰平、陽平、去聲想象成“陰”“陽”“去”。這樣矯枉過正的發(fā)音練習對于改正衡陽人學習普通話拖腔拖調的習慣有著良好的效果。而上聲的本質是個低調,它的主體部分是在1度處進行的,并且稍作停留、拉長為211。因此筆者認為在教學當中應向學生特別強調上聲先降再升不要讀成折線214,而應發(fā)成弧線調值為2114,并且尾音弱收。

以上只是理論上的闡述,但普通話的語音課程是口耳之學。光憑理論學習,只是霧里看花不真不切。筆者所任教的衡陽幼兒師范學校,絕大部分學生在入校之前生活上使用的全是方言,只是在語文課上讀課文時用一下普通話,而且還是生硬的書面腔“夾生”的塑料普通話。其中還有一些從邊遠山區(qū)來的學生則從未說過普通話。面對這樣普通話能力低下的學生,普通話教學的專項聽說訓練對于應試者克服衡陽方言語調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方法一,呼吸訓練法?!皻饽艘糁畮洝薄皻鈩觿t聲發(fā)”。聲調的升降曲折音高變化主要取決于應試者對氣息的控制。教學中可以通過吐“s”、打嘟嚕、喊“hei-ha-hou”、喊口令,并配以數棗兒、數葫蘆繞口令等專項呼吸訓練訓練應試者對氣息的控制。在訓練當中一定要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吐字之前先蓄氣的發(fā)聲習慣,這是念好陰陽上去四聲調的重要前提。

方法二,用圖示標記法、手勢比畫法,準確找到四聲調的音高位置。

方法三,循序漸進法。①先做夸張的四聲單音節(jié)字練習,練習時,字與字隔開,相互不受影響,使聲調穩(wěn)定、準確,調值到位。②雙音節(jié)詞語練習。先練同調,再練異調。③三音節(jié)詞語練習。④四字成語練習,練習時音節(jié)延長,略作夸張,氣息均勻,調值準確。

各種方法在教學中并不是孤立使用的,它們互相滲透、互相結合,如能注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必然會事半功倍。

(二)方言有的輕重格式是方言語調的另一表現形式

在PSC培訓中,筆者發(fā)現接觸一段時間的語音訓練的學員們,聲、韻、調已像模像樣,但在讀詞語時顯得極其生硬,缺乏美感和韻律。這使他們的口語在聽感上同普通話終端標準仍有一定距離,方言的烙痕仍未完全消除。究其原因,就會發(fā)現衡陽人說普通話時對普通話的節(jié)律特征極不敏感。常常用單字調和方言的輕重音模式代替普通話豐富多變的自然語音流中的聲調及詞語的輕重音格式。衡陽方言本身的方言詞的輕重格式與普通話有較大差異,一方面表現在詞語的輕重音位置上,衡陽方言詞語重音往往位于音節(jié)的開頭,如把“電視”“電話”的中重格(即把“視”和“話”讀成重音)讀成“電視”“電話”重中格(即把“電”讀成重音);另一方面表現在普通話輕聲音節(jié)的誤讀。

那么何為普通話的輕重格式呢?是指在一個詞或詞組當中各個音節(jié)讀輕讀重的固定格式。普通話里的輕重音可以分為四個等級:重音、中音、次輕音、最輕音。重音,是詞的重讀音節(jié),一般情況不產生變調,多處在多音節(jié)的末尾;中音是不強調重讀也不特別輕讀的音節(jié);次輕音是比中音略輕比輕聲略重的輕讀音;最輕音即輕聲。

一些約定俗成的輕重音格在普通話表達中起著積極的作用,使普通話顯示出生動的語感。一般都是固定的,具有一定的強制性,不允許隨意改變。同時,詞語輕重音的正確使用,可以起到區(qū)別詞性、詞義等作用。要想掌握它,除了熟記外,更好的辦法是多聽,聽廣播或看電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

(三)忽略輕聲是產生方言語調的一大因素

在衡陽方言里,輕聲很少,語氣詞、后綴和助詞一般都不讀輕聲。即使有個別的輕聲詞語,它的調值與普通話中的輕聲調值也截然不同。所以對輕聲的忽略或讀不準輕聲調值也是產生方言語調的一大因素。那么如何才能讀好輕聲呢?

1學會識別輕聲

(1)習慣性讀輕聲的有:月(yuè)亮(liang)、耳(ěr)朵(duo)、眉(méi)毛(mao)等。

(2)語法成分應讀輕聲的有:

①語氣詞:吧、嗎、呢、啊等。

②后綴詞:們、子、頭、么等。

③助詞:的、地、得、不、著等。

④方位詞:上、下、里等。

⑤重疊動詞的第二個音節(jié)。

⑥趨向動詞。

2了解輕聲的語音特點

(1)音強相對減弱,聽起來總是不如其他非輕聲字響亮。

(2)音長相對非輕聲字的音長要短得多。

(3)音高有所變化,因為輕聲會失去它原有的調形和調值,并且這種變化的不同與輕聲字的前一個字有重要關系。例如,前一個字讀陰平、去聲和陽平時,后一個字的輕聲一律變成降調,又如,前一個字讀上聲時,后一個字的輕聲一律變成平調。

(4)音色模糊。輕聲音節(jié)的音色遠不如重音音節(jié)清晰,這是輕聲弱化,整個發(fā)音器官肌肉都處于較松弛狀態(tài),并且氣流沖擊力度都較弱的緣故。

3讀準輕聲調值

(1)在陰平后念半低調2度,如,天上、杯子、衣服、先生;

(2)在陽平后念中調3度,如,紅了、回來、毛病、行嗎;

(3)在上聲后念半高調4度,如,喜歡、姐姐、講究、我們;

(4)在去聲后念低調1度,如:地上、月亮、謝謝、大夫。

(四)方言語調在語句末尾的突出表現

一般來說在學習普通話的過程中,學習者大多能掌握單個的聲、韻、調知識,但在語流中對語調的把握卻存在較多困難。語調,又稱句調,是朗讀語句時聲音的高、低、曲、直變化,它不僅與音高、音強、音長、音色有關系,更與語氣關系密切。語調是情感的產物,沒有固定的格式,要以適合全句思想情感表達為準繩。在普通話語流中,常用的語調有四種:平調、升調、降調、曲調。而衡陽方言與普通話在語調這一方面差異較大。比如“你去哪里?”這句話,普通話一般為疑問語氣,句末為低平的降調;而衡陽人用普通話說這句話時,往往會說成“你去哪里?”,雖是疑問語氣,但卻是高平語調。所以,普通話教學不僅僅停留在“聲、韻、調”的教學上,在PSC的后期培訓中應該把融化語調、美化語感作為重點。克服字調、句調、語氣、句末語氣詞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培養(yǎng)純正的語調、良好的語感,做到“情、氣、聲”三者和諧統一,使衡陽地區(qū)的普通話充滿生機與活力。

三、結語方言語調是方言區(qū)人學習普通話,從方言向普通話過渡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種語音現象。但方音難改卻可改。相信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多聽、多說、多練,方法得當,是完全可以說一口漂亮地道的普通話的。

參考文獻:

〖=1〗宋欣橋.普通話水平測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4

[關鍵詞]《一九四二》;電影主題曲;概念隱喻;電影主題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項目編號:DL13BC17)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為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隱喻已成為人們公認的認知世界的橋梁。1980年美國生成語義學家喬治·萊考夫與英國哲學家馬克·約翰遜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提出了概念隱喻理論,把概念隱喻細分為方位隱喻、本體隱喻和結構隱喻三種。他們認為隱喻不是語言的表面現象,它是深層的認知機制,組織我們的思想,形成我們的判斷,使語言結構化,從而有巨大的語言生成力。自此,隱喻研究便從語言層面轉向到揭示思維規(guī)律的認知視角上來,拓寬了我們研究語言、思維和現實世界的關系的渠道。

一、電影主題曲

作為一種綜合藝術,電影是在編劇的劇本之上,導演的統領之下,通過演員們的演繹,把文學故事用攝影、美術和音樂的形式展現出來。每一部分對電影來說,都不可或缺,而音樂與電影更是密不可分。因為音樂具有一種神秘的力量,能直達人的心底,與人的靈魂相通,與人的情感相融。同時音樂具有一種獨特的作用,它能通過非語言非具象的表達,讓觀眾了解人物內心最隱蔽最微妙的情感,隨著旋律慢慢滲入、觸及觀眾的心靈深處,給觀眾留下無比豐富的想象空間。

所謂主題曲,顧名思義,“就是對影視劇內容能夠做出一種高度概括的歌曲,它可以以特定的風格和情感來表現或充實影視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性格,可以展現特定的歷史氣氛和作品的藝術風格,等等”。片尾主題曲是一部影片情感的延續(xù),現實中發(fā)生的事情的延伸,暗示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走向。一個韻味悠長、富有感染力的片尾曲,能激發(fā)聯想,概括主題、揭示主題、深化主題。能夠更為有效地將影片所無法直接傳達的思想情感直接傳達給觀眾,對電影所表達的內容作了一個有益的延伸,從而使觀眾對影片的內容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將視覺與聽覺有機地結合起來,讓電影所表達的內容更加立體、多維,潛移默化引發(fā)觀眾挖掘鏡頭和語言無法表現的電影中的深刻內涵。

二、電影《一九四二》劇情簡介

《一九四二》講述了1942年發(fā)生在河南的一場天災人禍交織的慘絕人寰的災難,當時千百萬民眾背井離鄉(xiāng),外出逃荒。在逃荒過程中,由于饑餓、天上日軍飛機的瘋狂掃射,地上國軍亂兵的哄搶,加之天寒地凍,災民饑寒交迫、家破人亡、恐懼絕望。而此時此刻的政府正處于內憂外患之中,政府腐敗,也無暇顧及掙扎在死亡線上的災民。隨著漫長的逃荒日子一天天過去,災民們的希望與尊嚴也一點點地破滅、丟失,直至完全絕望。但當片尾原本家境殷實,兒女雙全,卻在逃荒過程中失去一切的老東家領著同樣孑然一身的小女孩走向遠方時,字幕涌現,圣樂響起,觀眾同老東家一樣在絕望中又看到了希望。

三、電影《一九四二》主題曲

下面具體分析該影片主題曲《生命的河》是如何起到主題延伸和升華的作用的。整部影片是以先降后升的模式進行主題展開的,即希望——失望——絕望——重生希望。逃荒之初,所有人都是懷有希望、尋找希望而踏上逃荒之路的。但逃荒路上的所有遭遇使人們心中的希望一點點破滅。直至瞎鹿老母中彈身亡,瞎鹿慘死在鍋里,東家少奶奶產后因饑餓而死,星星和花枝分別被賣,栓柱因捍衛(wèi)信物被日軍刺死,最終,老東家失手捂死孫兒,使逃荒之路的絕望達到頂點。影片結尾老東家收留一個孤兒,兩人相依相攜向遠方走去,映射了“走下去,活下去”的主題,使希望得到重生。而此時片尾曲《生命的河》的出現,和影片中心主題相得益彰。

整部影片一直以黑白灰為主宰的色彩基調,讓觀眾感覺到了一種窒息的壓抑。災民中的幾個主要人物幾無善終。

花枝從影片開頭能抵制住少東家糧食的誘惑而拼命反抗少東家的侵害,到寧可把孩子親手拍死也不會賣掉,再到逃荒途中愿意為兩塊餅干跟栓柱好,最后到為了她的孩子能活下去,選擇嫁給栓柱后,把自己賣掉以換來四升小米,我們不難看出這個偉大母親的自尊隨著糧食的減少也慢慢地丟掉了。

星星在逃荒之初,寧可自己不吃也要喂飽她的小黑貓,到她嫂子生孩子后同意殺掉貓并且要喝貓湯,親手把她珍視的書頁當柴燒,一步步從受過教育、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女學生,變身成為忍饑挨餓的災民,最終為了活命不惜賣身為毫無尊嚴的,一個自恃清高,憧憬幸福的千金小姐就這樣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丟掉了所有的自尊和傲慢,正如那只映射著希望與夢想卻最終被殺掉的小黑貓一樣。

安西滿懷著一顆對主虔誠的心,一路上傳教布道,希望能夠拯救難民、逃離苦難,卻只能眼睜睜地見證更多的生離死別。在一個小女孩被日軍的炸彈炸倒,他的棉袍堵不住血如泉涌的傷口后,絕望之余他放上了厚厚的《圣經》,跪地祈禱上帝來拯救眾生,然而,垂直而下的卻是一顆炮彈?,F實的殘酷令他堅定的信仰如同那被炸飛后在空中飄舞的《圣經》書頁一樣不知最終飄落何處。

老東家從逃荒之初認為別人是逃荒他家是躲災,到逃荒路上兒媳老伴相繼去世、女兒賣身后,他心里還是充滿希望的。因為他對栓柱說,知道怎么從災民變成地主,不出幾年,他們就能夠接星星,救花枝。但當他們爺孫倆千辛萬苦要逃出災區(qū),卻在同胞驅逐的子彈下,失手捂死了惟一的孫子時,他徹底絕望了。一心只想死得離家近點,結果路上遇到了所有親人都已死去的小女孩,這兩個毫無血緣親情的兩個陌生人守望相助,互相扶持,這種心底的大愛瞬間給了對方,也給了自己活下去的勇氣和希望,這也映射著中華民族生命延綿不息的希望。

劇情結束片尾曲《生命的河》響起:“生命的河,喜樂的河,緩緩地流進我的心窩。我要唱一首歌,一首天上的歌。頭上的烏云,心中的憂傷,全部灑落。”該曲以概念隱喻的方式從多個層面映射影片主題。

(一)歌名

假如把人的生命隱喻成一條開闊、深沉、曲折伸展的河流,那么,那條河流的流動軌跡恰恰就是生命的整個歷程,河流從遙遠的源頭一路奔流而來如同生命的成長軌跡。奔流而下的過程中,會流經曲曲折折的山地,也會流經一望無際的平原。流經山地,得奮勇直前,才能激起壯美奔瀉的瀑布,正如生命里的艱難坎坷,起起落落,得頑強不息,才能成就華彩的樂章;流經平原,則會不急不緩,自在逍遙,一如生命里平淡如水、閑庭信步的日子。不管是呼嘯奔騰而來,還是靜謐緩緩地流淌,河流始終會奔向大海,如同人的生命一直追尋著希望與夢想。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寒風凜冽的季節(jié),表層的河水或許會被冰凍,不能歡快流淌,一如生命里沮喪、彷徨、乃至絕望的日子,但不管寒冬如何漫漫,冰層之下總會有微微流動的水流。隨著冰層的融化,寒冬終會過去,一個民族所遭受的艱難與困苦遲早會成為記憶,而頑強的生命仍會繼續(xù),走下去,活下去。

(二)歌詞

盡管生命之河,喜悅與悲傷并存,但歌者感受到的只有喜悅。我要唱一首歌,一首天上的歌,寓意深刻。根據萊考夫和約翰遜的概念隱喻理論,方位隱喻是指參照空間方位而形成的一系列概念隱喻,是以空間域為始源域,將空間域的意象圖式結構映射到非空間的、抽象域之上,使得我們可以通過空間概念來理解、思考和談論非空間。一些常見的方向喻利用一些事物的物理基礎和人的心理體驗之間的相似性,將這些具體的概念映射到情緒、身體狀況、數量、社會地位等抽象的概念上,形成了方位詞語表達抽象概念的詞語??臻g方位隱喻不是任意的,源于人的生活體驗,它運用了與事物本體特征相貼切的方位喻詞,使喻體顯示的形象跟本體的特征極為相似、貼切。根據日常生活中的認知經驗,當人們心情喜悅、振奮、精神煥發(fā)、信心飽滿時,表現出來的狀態(tài)是昂首挺胸,保持直立姿態(tài)。升起的太陽總能給人們帶來光明,天堂總是讓人向往,給人以美好的希望,所以“上”總是映射“好的,重要的”,并引申出幸福、健康、生命、權利、高貴的地位和美德等抽象意義。根據以上分析,“天上”的歌映射著生命、健康、幸福和希望。頭上的烏云,映射著災難,家破人亡,慘絕人寰是心中的憂傷所在,而這些不幸都會隨著天上的歌而灑落,表明歌者樂觀向上的精神態(tài)度。所以說這是一首描述追尋希望、充滿著對生命的渴求之情的“大愛”之歌。

(三)歌曲演唱者

作為馮小剛導演醞釀18年、籌備9個月、艱難拍攝5個月的嘔心瀝血之作,他無論是對于演員的選擇還是片尾主題曲的演唱者的選擇,都是經過慎重考慮的。最后之所以選擇姚貝娜,不僅因其空靈清透的嗓音,大氣的演繹方式,更讓導演動容的是其自身的真實經歷。曾患過乳腺癌的姚貝娜,備受病魔的折磨,然而她始終滿懷希望,積極勇敢地與病痛做斗爭,手術后終獲新生。這切身的經歷與電影的主題、歌曲的意境何其相似!她個人的體會也使得她的演唱與歌曲的意境相輔相成,融為一體。

(四)歌曲宣傳照

姚貝娜身穿一襲深藍紗裙,藍紗覆面,一滴眼淚滑落臉頰,氣質從容優(yōu)雅,表情并不悲傷。藍色通常讓人聯想到美麗的海洋、廣闊的天空。這里映射著“生命的河”。眼淚是對電影中逝去的那些生命的緬懷與悲傷。歌曲的曲調并非十分傷感,相反它充滿了對生命的期冀和渴求,大氣磅礴,意境深遠,帶給人們無限的希望。

四、結語

《一九四二》揭開了一段血淚交織塵封已久的歷史,讓觀眾了解到餓死三百萬人的可怕悲劇,整部影片都彌漫著痛苦與絕望,殘酷的現實讓人窒息,從頭到尾,一悲到底,但當老東家領著小女孩走向遠方時,圣樂響起,痛徹心扉后些許安慰與感動緩緩流入心田。主題曲在這個地方的絕妙配合讓該電影的收尾極具含義,耐人尋味,讓人意猶未盡,成為了劇情敘述的有效補充,電影的主題也因此而升華。

[參考文獻]

[1] 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 胡壯麟.認知隱喻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 陳斌,程晉.影視音樂[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