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癡情女子范文
時間:2023-03-23 00:13:05
導(dǎo)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古代癡情女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wù)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guān)鍵字:《西游記》;女性形象;塑造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7.41
引言
《西游記》是中國古典文學(xué)小說的代表,在作品中塑造了眾多的女性形象,包括善良樸實的民間女性,也包括兇狠殘暴的女妖形象以及美麗智慧的女性神仙形象,這些女性人物的塑造都與當(dāng)時的社會思潮以及思想文化密切關(guān)聯(lián)。因此,為了更好地分析《西游記》中女性形象,接下來將主要從進行《西游記》中女性形象的塑造研究、《西游記》中女性形象形成的原因分析以及對《西游記》中女性形象塑造的文化解讀等三個方面進行研究。
一、進行《西游記》中女性形象的塑造研究
(一)女仙形象塑造
在《西游記》中,最受大家歡迎的就是女仙形象,因為她們是智慧的化身,并且具有美麗的容貌和超凡的能力,可以幫助有困難的人解決問題。例如,在《西游記》中對觀音菩薩這一女性形象的塑造,在外貌上是一襲白衣,和藹端莊,展現(xiàn)了古代女性的圣潔形象;而在能力上,觀音菩薩具備解救蒼生的法術(shù),尤其是在孫悟空推倒萬壽山五莊觀鎮(zhèn)元大仙的人參果樹的時候,最后是觀音菩薩出面,并且救回了人參果樹,由此可見,觀音菩薩的能力是非常強大的。通過這件事,就突出了觀音菩薩善良、普救蒼生的形象。
(二)女妖形象塑造
在《西游記》這部作品中,除了對女性仙人的塑造之外,還有對女妖形象的塑造。對于女妖形象的塑造,最深刻的就是對白骨精這一女性形象的塑造。書中這樣寫道:“好妖精,停下陰風(fēng),在那山凹里,搖身一變,變做個月貌花容的女兒,說不盡那眉清目秀,齒白唇紅,左手提著一個青砂罐兒,右手提著一個綠磁瓶兒,從西向東,徑奔唐僧”。從這一段描寫中就可以看出,白骨精是非常兇狠殘忍的,它可以自由地變換容貌,來迷惑世人,達到自己的目的。由此可見,作品中白骨精形象的塑造,就是古人對女性紅顏禍水的一個縮影,表達了社會對這一類女性的不滿和厭棄。
(三)平凡女性形象塑造
在《西游記》中,同樣也有對普通女性的塑造,這就指那些普通的民間女子,包括對一些普通老婦人的描寫,或者是對一些癡情女子的描寫。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對西涼女兒國女王的描寫。就是從國王對愛情的描寫入手,將國王對唐僧的喜愛和癡戀刻畫得非常形象。通過女兒國王對唐僧的熱情以及精心的款待,到最后的送行與不舍,這些都非常生動的刻畫了一個女性對愛情的渴望與追求。
二、《西游記》中女性形象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中國原始的圖騰信仰和崇拜
通過以上對《西游記》中女性形象的分析可以看出,每一種女性形象都有著屬于自己的特點,但是在每一位女性身上又都保留著當(dāng)時社會的一些女性形象,可以說是當(dāng)時社會的一種女性思潮。因此,這就非常有必要對《西游記》中女性形象形成的原因進行分析。其實,對于作品中的女妖形象,主要是源于中國人對遠古自然的圖騰崇拜,因此在小說中刻畫的一些女妖形象,大都是面目猙獰、兇殘的代表,這是由于人們通過對自然的認識以及傳統(tǒng)的圖騰觀念所造成的。
(二)經(jīng)典文本中的女性故事
在《西游》的女性形象的塑造過程中,就不乏對中國古代一些著名的故事文本中的女性形象的取材和應(yīng)用。對于女兒國王的女性形象的描寫,就和大多數(shù)的古典小說中的癡情女子的形象不謀而合,同樣是對愛情的追求,同樣是面對最終不舍的結(jié)局。例如《西廂記》中的崔鶯鶯形象、傳奇小說中的杜十娘形象,這些都是癡情女子的代表。這些經(jīng)典文本中的女性故事,對《西游記》中敢愛敢恨的女性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影響。因此,可以看出經(jīng)典文本中女性故事,影響著《西游記》這部作品中的部分女性形象的塑造與描繪。
(三)《西游記》故事的不斷豐富
對《西游記》中女性形象塑造的形成原因,還在于《西游記》故事的不斷豐富。《西游記》這部作品,屬于典型的積累型的小說,也就是小說的最終完成是經(jīng)過了前人的加工和整理,并且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也不斷進行內(nèi)容的改編和整理,最后完成的。那么在這樣的發(fā)展背景之下,《西游記》中女性形象塑造就會受到各個時期的人們的生活習(xí)慣以及對女性的看法的影響,也就是《西游記》故事的不斷豐富導(dǎo)致了《西游記》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各具特色,并且不斷豐富。所以,任何一部作品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都會受到歲月的洗禮,并且在時代的影響下,不斷的發(fā)展和改變,留下最具精華的部分,供后人閱讀。
三、對《西游記》中女性形象塑造的文化解讀
(一)傳統(tǒng)封建思維的根深蒂固
通過對《西游記》中女性形象塑造以及基本成因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封建思想根深蒂固。首先,女仙和普通女子的形象,代表著對傳統(tǒng)的男權(quán)思想的依賴。就像女兒國王,雖然身居高位,但是依然渴望愛情,這就是對男性地位的依附,并且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的夫妻制度;而對于女仙形象,在神仙的等級中,最為尊貴的是玉帝,各路神仙都要聽從玉帝的指揮,這就體現(xiàn)了古代的男權(quán)地位和女性社會地位的低下。由此可見,在作品中傳統(tǒng)封建思維的根深蒂固體現(xiàn)在每一個女性形象的塑造上。
(二)宗教對女性的偏見
明代末期,在儒、道、釋“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導(dǎo)下,人們認為要想獲得更好的命運,就必須要在今世克服自己的欲望,并且遠離欲望。那么在西游記中,女妖形象就是這些欲望的化身。在《西游記》整部作品中,女妖形象一直是作者描繪的重點,但是在最后的結(jié)局中都是要將這些女妖消滅掉,并且這些女妖也是人們懼怕,并且遠離的東西。這就說明,在當(dāng)時社會,人們都有著一種遠離欲望思想的思想,并且對這種宗教思想深信不疑。
結(jié)語:通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西游記》中女性形象的塑造,與社會的發(fā)展以及社會思想之間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并且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社會狀況以及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的體現(xiàn),是對社會人物的一個縮影。
參考文獻:
[1]張紅霞.女性“缺席”的判決―――論《西游記》中女性形象塑造[J].明清小說研究,2014 (2 ):34-38.
篇2
關(guān)鍵詞:尤三姐;悲劇成因;摧殘壓迫;玷污蹂躪;用情至深
尤三姐是《紅樓夢》眾多悲劇中的一個小悲劇,筆墨雖少,但是也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她不同于貴族小姐,也不是丫壞女婢,她是沒有背景,投靠在親戚家的女子。她不像尤二姐、尤氏、邢夫人、迎春等那般軟弱,相反是敢說敢做,剛烈的女子。有軟弱性格的女子,其悲劇固然值得我們同情、憐憫;但我覺得,像尤三姐這樣爽快、剛烈的女子,自刎決絕辭世,更值得我們?nèi)ド钏?,為何如此奇女子會有這樣的悲?。?/p>
一、腐朽黑暗的封建社會,對弱女尤三姐的摧殘壓迫
(一)社會地位和身份
尤三姐是賈珍妻子尤氏繼母帶來的女兒,從賈敬的喪事之中登場,與榮府和寧府有了關(guān)系,這層關(guān)系沒有使她沾上幸福的邊,反而使她的命運走向了悲劇。賈敬死時, 尤老娘把她姐妹倆帶到寧國府來, 是為了倚賴闊親戚過活。因此, 她出場時的客觀地位就十分低下。尤三姐不是貴族小姐, 也不是丫頭奴脾, 這個“小家碧玉” , 名義上是賈府的親戚有著獨立的身分, 但實際上卻沒有獨立的經(jīng)濟地位。因此, 她既有獨立的意志, 又不能擺脫被欺凌的處境。這就決定尤三姐要利用自己的特殊身分和自己的特點, 作特殊的斗爭。由于尤三姐“ 是個古今絕色的女子”,一進賈府便成為賈珍、賈蓉的玩弄對象。她的性格比較復(fù)雜,烈女、情女兼?zhèn)?。她在小說中的描寫“曇花一現(xiàn)”,像一朵怒放的花蕾,頃刻遭到狂風(fēng)夭折,而夭折又或許是她的宿命。在悲嘆之余,覺得這樣是她最好的歸宿,以死明志,在壯烈的行動中,追求極致的愛情,比茍且于世要絢爛的多。在封建社會的背景下,依靠家族親戚過活,以男人為中心的社會,女人的地位本就低,再加上尤三姐的無依無靠,更是成為腐朽黑暗社會中,供男人娛樂消遣的對象。在大的背景下,即使再剛強的尤三姐,也是花叢中的一束,隨時可能被折斷;是眾多女子中的一個,不可避免地要走向生命的悲劇。
(二)古代的貞潔觀念
封建社會中,以男子為中心,尤其崇尚“貞潔”觀念。在黑暗的時代,父子、兄弟間的之事,比比皆是,一方面他們在女子,滿足自己的,另一方面這些男子卻還在要求女子“貞潔”?何其可笑!在女性失語的古代社會中,又如何為自己申辯?尤三姐雖為烈女,但其失身于賈氏父子,在對女子要求嚴格的古代又怎會被容忍?雖然她是“絕世女子”,但依舊在男子貞潔的觀念中走向了滅亡。
二、貪圖美色的賈氏男子,對烈女尤三姐的玷污蹂躪
(一)狠辣的對白,刁蠻的行為,對賈氏的反抗,亦是無濟于事
說的越狠,反抗的越激烈,表示賈氏對尤三姐的迫害越深。尤三姐足夠是一個烈女,這體現(xiàn)在同賈珍、賈璉吃酒時,不是討好服從,而是倒玩男人,抓住他們的弱點,大罵一頓:“尤三姐站在炕上,指賈璉笑道:‘你不用和我花馬掉嘴的,清水下雜面,你吃我看――你別油蒙了心,打量我不知道你府上的事。這會子花幾個臭錢,你們哥兒倆拿著我們姐兒倆當(dāng)粉頭來取樂,你們就打錯了算盤了?!雹龠@段狠辣的搶白,對他們的獸行和丑惡靈魂的徹底暴露和無情批判。父子、兄弟貪戀美色,想盡辦法無依無靠的尤氏姐妹。尤二姐性格本身軟弱,經(jīng)常逆來順受,但尤三姐她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女人,卻被賈府的男子這樣的調(diào)戲侮辱,肯定難解心頭只恨,只能通過這樣的語言宣泄心中的不滿。
書中又寫道:“拿他兄弟二人嘲笑娶樂,竟真是他了男人,并非男人了她。一時他酒足興盡,也不容他兄弟多坐,攆了出去,自己關(guān)門睡去了?!?連“賈珍也不承望尤三姐這樣老辣,弟兄兩個本是風(fēng)月場上耍管了的,不想今日被這閨女一席話說住?!焙苊黠@寫出她剛強的個性。懷著憤憤不平的心情,故意,強顏歡笑,在對賈氏兄弟的嘲笑奚落中,宣泄心中的委屈。
后又寫“那尤三姐天天揀挑穿吃,打了銀的,又要金的;有了珠子,又要寶石;吃的肥鵝,又宰肥鴨?;虿怀眯?,連桌一推;衣裳不如意,不論綾緞新整,使用剪刀剪碎,撕一條,罵一句――究竟賈珍何曾隨意了一日,反花了許多昧心的錢?!边@樣的放蕩是一種消極行為,她內(nèi)心有自己的準則,不能給你們這些壞男人白占便宜,看似刁蠻無禮,實際上是對賈氏父子的反抗。用自己的方式,用這樣的行動,來報復(fù)賈珍、賈蓉的騷擾。由此可見,賈氏父子有多可惡,可憎,在日常生活中見縫插針地調(diào)戲侮辱蹂躪尤氏姐妹。但是這樣的反抗,好似是水中的一絲漣漪,也改變不了被玷污蹂躪的事實。
(二)雖為烈女,但對賈氏父子有所妥協(xié)
雖然尤三姐敢說敢做,性格爽快,但是身寄賈府,或多或少都會受到貪圖美色的賈珍、賈蓉的蹂躪。尤氏軟弱,對賈珍實行“綏靖政策”,默許賈珍、賈蓉的荒唐行為;尤母本是改嫁之人,帶著二姐、三姐來到繼女的夫家,人微言輕,沒有靠山,沒有金錢,也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艱難度日;尤二姐性子又順,只能靠美色在賈府中生活,供賈珍玩樂。即使是性子剛強的尤三姐,在沒有任何背景的情況下,也只有妥協(xié),況且她又是如此聰慧,不像她不懂是非,不會分辨。脫離勞動階層,但又不是官宦之家的女子,自然只能靠自己的美貌吸引男人。有2個版本的尤三姐,“脂評本中寫道,尤三姐原為‘奔女’,后來‘改過守分’;程高本,刪去了有關(guān)尤三姐的‘過去丑事’的描寫,使她變成了一個出淤泥而不染你的貞烈女子形象。” ②不管是哪個版本的,尤三姐雖性情剛烈,但她身上似乎具有風(fēng)塵氣息,甚至還有一絲的痕跡。比如書中描寫在吃酒期間,尤三姐摟著賈璉的脖子就灌酒,在講究“男女授受不親”的封建社會,這樣的行為,一般女子是不會做到的。“賈珍便和尤三姐挨肩擦臉,百般輕薄起來,丫環(huán)看不下去,出去了”,“有時尤三姐高了興,悄命小廝來請”可見尤三姐還是有的行為,但這也是被賈府男子所逼迫。剛開始讀《紅樓夢》,覺得她是一個貞烈女子,但是再讀,卻發(fā)現(xiàn)有很多玄妙之處,縱然是如此剛強之人,性子烈,孤女寡母在沒有任何依靠的前提下,又怎么能不妥協(xié)?甚至可以說,她們娘三個想要生存下去,必須向賈府妥協(xié)。那妥協(xié)后的結(jié)果是,二姐三姐紛紛失身于賈珍、賈蓉,所以說“品行不端”,自覺有愧,不能跟其他貞潔女子相比。貪圖美色的賈氏父子對尤三姐的玷污蹂躪,直接導(dǎo)致她悲劇的發(fā)生。
三、仗義磊落的柳生湘蓮,退婚情女尤三姐,使其為愛自刎
(一)聽寶玉言語,柳湘蓮?fù)嘶?,尤三姐自?/p>
柳湘蓮聽寶玉說,尤氏姐妹“真真一對尤物”,他本已后悔答應(yīng)太早,聽到寶玉的話,更堅定他退婚的念頭。且說“你們東府里, 除了那兩個石頭獅子千凈罷了!”還說,“我不做這剩王八”。寶玉生氣:“你既深知,何必問我,我也未必干凈。”剛開始讀,覺得寶玉這是在否定柳湘蓮的理解,但是尤三姐確實被迫受辱。故而柳湘蓮毅然退婚,這看似偶然,實為尤三姐必然擺脫不了宿命。尤三姐“好容易等了他來,便知他在賈府中得了消息,自然是嫌自己奔之流,不屑為妻”,拔劍自刎,以死報此癡情,最后連柳湘蓮都說:“我并不知識這等剛烈賢妻,可敬,可敬!”不知是該惋惜三姐的離世,還是該贊揚三姐的壯舉?“尤女之許婚湘蓮,重其人也;飲劍亡身,憤其遇也”③用死換來了柳湘蓮的鐘情,令其后悔莫及,“竟自截發(fā)出家,跟隨道人飄然而去,不知何往?!彼械氖虑樵谮ぺぶ杏兴⒍ǎm然柳湘蓮?fù)嘶?,尤三姐自刎,有些突然,但這不正是生活嗎?尤三姐雖被玷污,但其有獨立的意志,追求愛情和自由,是可貴的女子。柳湘蓮雖仗義磊落,但貿(mào)然否定賈府中的女子,直接導(dǎo)致尤三姐走向生命的終結(jié)。
(二)極致之情,若無此癡戀,那尤三姐何苦自刎?
癡戀柳湘蓮五年,三姐對二姐說:“我如今改過守分,只要我揀一個素日可心如意的人方跟他去。若你們揀擇,雖是富比石崇,才過子建,貌比潘安的,我心進不去,也白過了一世?!笨梢娪热闶且粋€有情有,對所愛之人死心塌地,向往真愛。心許柳湘蓮,“這人一年不來,我等他一年;十年不來,等十年;若這人死了,再不來了,我情愿剃了頭,當(dāng)姑子去,吃齋念佛,以了今生”,癡情女子莫若尤三姐,非此人不嫁。但愛是兩情相悅的,用情如此深,對方不中于你怎么辦?書中又寫道:“柳湘蓮是標致人,最是冷面冷心的,差不多的人,他都無情無義。”為后來柳生退婚埋下伏筆。如此剛烈的女子,在遇到愛情的時候,變得特別柔軟,“三姐喜出望外,連忙收了,掛在自己繡房床上,每日望著劍,自笑終身有靠”,這樣珍愛鴛鴦劍,情意溢于字里行間,是小竊喜,這樣的小幸福卻是短暫的,思君五載,訂婚卻又遭到退婚,尋常女子尚且傷心欲絕,更何況是剛烈的尤三姐,壯烈的自刎,令所有人為之動容。倘若尤三姐對柳湘蓮的情意不濃,那三姐不必拔劍自刎。正是用情至深,癡戀柳湘蓮,才以死了結(jié)生命,用此來換取人格的尊嚴,換取愛人的憐憫。
四、結(jié)語
尤三姐是一個烈女,在跟封建社會反抗中過早夭折,這更令我們同情、嘆息。但她的悲劇又是必然的,因為腐朽黑暗的封建社會,不停的在摧殘壓迫地位不高身份特殊的女性,在崇尚貞潔觀念的社會,像三姐這樣具有風(fēng)塵氣息的女子是不被容忍的。寄居在賈府,逃脫不了賈氏父子的玷污和蹂躪,縱然反抗也是無濟于事,妥協(xié)是她生存下去唯一的選擇。再加上情系柳湘蓮,又遭之退婚,爽快剛強的尤三姐,心存的最后一絲希望破滅,于是走向了生命的終結(jié),必然的悲劇。
注釋:
①曹雪芹.紅樓夢.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 2015年1月906頁.
②參見劉永良《兩個版本系統(tǒng) 兩個尤三姐形象》[J].浙江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 2002年1月.
③鄭志良《清代“紅樓戲”<鴛鴦劍>考述》[J].紅樓夢學(xué)刊2011年2月.
參考文獻:
[1]蔣艷麗.《出淤泥而不染求真愛終幻滅―<紅樓夢>尤三姐性格與悲劇解析》 [J].中國古代小說戲劇研究叢刊,2008(2).
[2]楊光漢. 《曹雪芹原著中的尤三姐》[J].紅樓夢學(xué)刊,1980(2).
篇3
【關(guān)鍵詞】母題;復(fù)仇;中西差異
母題是一個外來概念,由英文“motif”翻譯過來。在我國,早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先生就已經(jīng)提出母題這個說法了。母題屬于比較文學(xué)中主題學(xué)的研究范疇。對于主題和母題的區(qū)別,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比較文學(xué)》(第二版)中,編者認為主題是“抽象的”、“主觀的”,而“母題”是“具體的”、“客觀的”[1]。作為文本中的基本元素,母題是不可再分的,母題“不具有任何主觀色彩”[1],主題則具有褒貶性,而母題無所謂好壞,母題一旦具有傾向性,則轉(zhuǎn)化為主題。由于母題的這些特性,其數(shù)目也是相對有限的?!皬?fù)仇”,作為作家們鐘愛的母題,在各種文學(xué)作品中展現(xiàn)了它獨特的魅力。
在西方文學(xué)中,從古希臘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的《阿伽門農(nóng)》到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從法國作家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到英國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嘯山莊》,這些偉大的作家無一例外地向我們展示了復(fù)仇這一母題。同樣在中國,無論是西漢司馬遷《史記》中的趙氏孤兒的故事,還是明清曹去晶的《姑妄言》,亦或是的《原野》中的復(fù)仇母題都是可圈可點的。中外作家偏愛的這一母題在表現(xiàn)方式、文學(xué)傳統(tǒng)和作用方面有一定的不同。本文將淺評同一母題“復(fù)仇”在《美狄亞》與《霍小玉傳》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差異。
歐里庇得斯是古希臘三大悲劇家之一,《美狄亞》是其最廣為流傳的悲劇作品之一。主人公美狄亞是科爾喀斯國國王的小女兒,也是赫卡忒神廟的女祭司。她背叛了自己的國家,幫助英俊的伊阿宋取得金羊毛。為了同伊阿宋一起逃走,還殺死了自己的哥哥,并且分割尸體拋尸,以此來拖住國王的追逐。后隨伊阿宋來到希臘的伊奧爾科斯,在美狄亞的幫助下伊阿宋報了殺父之仇,但伊阿宋并未取得王權(quán),于是二人逃亡到科林斯國,并生育了三個兒子。多年以后伊阿宋移情別戀,看上了科林斯國的公主,并打算迎娶她,同時,國王要驅(qū)逐美狄亞和她的孩子,悲憤地美狄亞決定報仇,她向公主獻上浸滿毒汁的精致袍子,毒死了國王和公主,并親手殺死自己的兩個孩子,絕了伊阿宋的后。復(fù)仇之后的美狄亞乘著龍車絕塵而去。
唐代蔣防的《霍小玉傳》是唐傳奇中最出色的作品之一。歌妓霍小玉本是霍王之女,因為母親是霍王寵愛的婢女,身份卑微,霍王死后被逐出家門?;粜∮衩榔G動人,且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書生李益在長安與歌妓霍小玉相戀并同居。李益得官后,臨行前向小玉發(fā)誓要與其白頭偕老。然而李益省親時,與其表妹盧氏訂婚?;粜∮竦弥螅购薅?,死前說要變成厲鬼,叫李益不得安寧。后來,小玉的冤魂果然化作厲鬼,使李益猜忌妻子,使他的婚姻生活一直受到干擾。
《美狄亞》和《霍小玉傳》這兩部優(yōu)秀的作品中都體現(xiàn)了復(fù)仇這一母題。兩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都是因為愛情的挫敗,才走上了復(fù)仇之路,是典型的癡情女子負心漢的故事。在父權(quán)社會中,女性在愛情和婚姻上都處于弱勢地位,男人成了她們生活的全部,一旦遭遇情變,女性的內(nèi)心遭到重創(chuàng),復(fù)仇的心理便會被激發(fā)出來,于是展開一系列的報復(fù)行為。
中西方在表現(xiàn)這一母題上是有一些相通之處的,其情節(jié)結(jié)構(gòu)一般多為:一美貌女子無私幫助一位英俊青年,二人相愛并盟誓,青年功成名就后拋棄原配,移情別戀,悲情女主角迫不得已采取過激行為。然而美狄亞和霍小玉雖然同樣在為愛情復(fù)仇,但前者是肉身報仇,以銷毀敵對方肉體來泄憤,甚至為了復(fù)仇不惜殺死自己的孩子;后者則是靈魂復(fù)仇,霍小玉本就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弱女子,生時只能眼睜睜看著一切發(fā)生,自己羞憤而死,死后化成厲鬼去復(fù)仇,復(fù)仇的過程也只是騷擾了負心漢的婚姻生活而已。從這一點便可看出兩部中西方文學(xué)作品中的價值觀取向,《美狄亞》偏向于西方的個人主義,注重理性和現(xiàn)實,就算復(fù)仇也是如此,凡是損我利益者我必以血還血以牙還牙,且通過復(fù)仇可以達到個人人性的成熟和完善;而《霍小玉傳》則多了點中國古代文學(xué)中所特有的神秘主義,更偏向于倫理道德的實踐,霍小玉怨恨而死也博得了大眾對她的遭遇的同情,符合中國傳統(tǒng)的道德標準:“仁義禮智信”,也對后人起到了一定的教化和啟示作用。
美狄亞為了復(fù)仇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兩個孩子,使得伊阿宋因絕后痛苦,這在中國的傳統(tǒng)道德中是不可接受的,中國人常說“虎毒不食子”,更何況是人。美狄亞叛國棄父、弒兄殺子超越了社會的倫理道德,因此美狄亞駭人聽聞的復(fù)仇充滿了非正義和非道德的因素,這是父權(quán)社會的悲哀,也是西方早期對個人力量和武力崇尚的表現(xiàn)。而作者蔣防在《霍小玉傳》中提到,很多知道霍小玉事情的人們都很同情她的遭遇,說明中國古代的這類復(fù)仇小說在表現(xiàn)復(fù)仇母題的時候一般具有正義感,主人公的復(fù)仇既不血腥,還恰到好處地懲罰了負心漢,這樣的正義性可以引起人們的憐憫,并起到教化社會道德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社會功利性。正如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xué)的黃敏老師總結(jié)的那樣:“中國文化與文學(xué)具有鮮明的現(xiàn)世功利目的,復(fù)仇文學(xué)的核心是對社會秩序的最終穩(wěn)定的關(guān)懷。”[2]而西方復(fù)仇母題中的故事更加關(guān)注個人的經(jīng)歷和命運走勢。通過對這兩部作品復(fù)仇母題的研究有助于我們審視中西方復(fù)仇文學(xué)的差異性,了解它們的藝術(shù)價值,還可以使我們深入了解這類作品的美學(xué)價值和創(chuàng)作規(guī)律。
【參考文獻】
[1]陳淳等.比較文學(xué)(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86.
篇4
關(guān)鍵詞: 《紅樓夢》 翻譯策略 歸化 異化 回目
一、前言
《紅樓夢》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堪稱是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其文學(xué)地位至今無人可以超越。它不僅可與我國源遠流長的詩詞曲賦中最輝煌的作品相媲美,而且可與世界文學(xué)中第一流的小說名著并列而無愧。它的語言藝術(shù)成就代表了我國古典小說語言藝術(shù)的最高峰,小說中的回目也別具特色,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成就和審美價值。目前影響比較大的兩個《紅樓夢》英譯本有楊憲益、戴乃迪夫婦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Foreign Language Press,Beijing,1978)和霍克斯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Penguin Books Ltd., 1986)。楊氏霍氏因完全不同的文化取向,分別采取了異化、歸化的翻譯方法。在翻譯《紅樓夢》回目中,前者采用異化為主的翻譯策略,后者采用歸化為主的翻譯策略。
二、歸化與異化
美國翻譯理論家勞倫斯?溫努提1995年在其《譯者的隱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書中提出,文學(xué)翻譯中譯者可采用兩種不同的翻譯策略――“歸化”和“異化”[1]。
歸化翻譯法――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Domestication)旨在盡量減少譯文中的異國情調(diào),為目標語讀者提供一種自然流暢的譯文。溫努提認為,歸化法源于這一著名翻譯論說,“盡量不干擾讀者,請作者向讀者靠近”(Schleiermacher,1813/1992;Venuti,1995;19-20)。他還認為,主導(dǎo)文化社會“習(xí)慣于接受通順易懂的譯文,把外國文本中的價值觀隱匿在本國的價值觀之中,令讀者面對他國文化時,還在自我陶醉地欣賞自己的文化”(1995:15)。在以歸化法作為標準翻譯法的文化社會中,正是譯者的“隱匿性”使譯文自然而然地歸化于目標語文化而不被讀者發(fā)覺(1995:16-17)。
異化翻譯法(或異化法)――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Minoritizing Translation)是美國翻譯理論家溫努提創(chuàng)造的一個包含目標語文本的翻譯策略術(shù)語。異化翻譯法是故意使譯文沖破目的語常規(guī),保留原文中的異國情調(diào)。溫努提把異化翻譯法歸因于十九世紀德國哲學(xué)家施萊爾馬赫的翻譯論說“譯者盡量不驚動原作者,讓讀者向他靠近”。[2]施萊爾馬赫本人是贊同采用異化法的。溫努提指出,在盲目自大地使用單語并把歸化翻譯法作為標準的文化社會中,應(yīng)提倡異化翻譯法。在這種情況下采用異化法,表明這是一種對當(dāng)時的社會狀況進行文化干預(yù)的策略,因為這是對主導(dǎo)文化心理的一種挑戰(zhàn)。主導(dǎo)文化心理是盡力壓制譯文中的異國情調(diào)。溫努提把異化翻譯描述成一種“背離民族的壓力”(ethnodeviant pressure),其作用是把外國文本中的語言文化差異諸如目標語之中,把讀者送到國外去(張美芳,2005)。
在國內(nèi)關(guān)于歸化、異化之爭存在已久,魯迅就曾說過“寧信而不順”。歸化與異化分歧的焦點在于如何看待源語文化和目標語文化的差異,尤其是源語文化的身份和地位問題。如譯者偏重于目標語文化和目標讀者的反應(yīng),則傾向于歸化翻譯;如尊重源語文化的身份和地位或試圖故意保留其異域性,則傾向于異化翻譯。真正要想做好翻譯,就要求譯者既忠實原文又不拘泥于原文。要從譯文讀者的角度出發(fā),對信息進行適當(dāng)調(diào)整,讓他們好讀好懂,同時讓讀者輕松了解某些中國文化信息,達到翻譯目的。
三、歸化和異化在《紅樓夢》回目中兩個譯本中的應(yīng)用對比
《紅樓夢》作為中國古代文學(xué)史上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蘊涵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深厚的佛教和道教意識。而在兩個不同版本的翻譯中,這種宗教文化意象的體現(xiàn)卻迥然不同。如《紅樓夢》回目中關(guān)于歸化、異化在兩個譯本的例子:
例1:第六回里劉姥姥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p>
楊憲益夫婦的譯文(以下簡稱楊譯)是:
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3].
霍克斯的譯文(以下簡稱霍譯)是:
Man proposes,God disposes[4].
在封建社會的中國,人們把“天”視為自然界的主宰,而基督教徒則把“God”視為自然界的主宰?;糇g直接套用了現(xiàn)成的英語諺語,譯入語讀者對此的理解是輕而易舉了,只是如此一來,原文中的佛教色彩就被改寫為了基督教色彩,霍克斯?jié)撘庾R地把一個信佛的人變成了一個信奉耶穌的人。楊譯則巧改“God”為“Heaven”,從而很好地保留了源語文化中的宗教色彩。可見,楊譯的異化再現(xiàn)了道教文化的內(nèi)涵,霍譯的歸化則刪改了原文的道教意象。
因翻譯目的不同,楊憲益夫婦以介紹中國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為目的,主要采用了異化翻譯法;霍克斯以愉悅讀者為目的,主要采用了歸化翻譯法。如:
例2:情妹妹恥情歸地府;冷二郎一冷入空門(第六十六回)
楊譯:A Girl in Love Is Rejected and Kills Herself;
A Cold-Hearted Man Repents and Turns to Religion
霍譯:Shame drives a warm-hearted young woman to take her life;
And shock leads a cold-hearted young gentleman to renounce the world
其中,楊譯的“情小妹”是“A Girl in Love”而霍譯的是“warm-hearted young woman”,楊同樣采用了異化,重源語文化,盡量保持源語文化的原汁原味這一異域特色,符合當(dāng)時對癡情女子的描寫;而霍譯的只能呈現(xiàn)給國外讀者一個朝氣蓬勃、熱心的年輕女子形象。楊譯的“入空門”是“Repents and Turns to Religion”體現(xiàn)了佛教意象,而霍譯是“renounce the world”。相比之下,楊譯更貼切,霍更多考慮西方讀者的文化習(xí)慣和接受程度,采取歸化為主的翻譯方法,自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由于他客觀上受西方文化影響,主觀上經(jīng)常先入為主,過度地歸化,過于強調(diào)接受主體的理解與譯文的可讀性,忽視了文化的流通性與兼容性,對宗教文化意象多采用意譯法使其歸化到英語文化,以目標語讀者所熟悉但與原文信息相去甚遠的文化典故來代替,這樣就造成了源語意象在譯文中的缺失與歪曲,使中國文化的一些獨特文化內(nèi)涵蕩然無存,盡皆臣服于英語和西方文化。
例3:呆霸王調(diào)情遭苦打;冷郎君懼禍走他鄉(xiāng)(第四十七回)
楊譯:A Stupid Bully Up for His Amorous Advances;
A Cool Young Gentleman Leaves Home for Fear of Reprisals
霍譯:In pursuit of love the Oaf King takes a fearful beating;
And from fear of reprisal the Reluctant Playboy makes a hasty getaway
在這一段譯文中,楊譯采用的是直譯、異化,意在忠于原文。而霍譯用的是意譯、歸化,側(cè)重形式、結(jié)構(gòu)。其中“呆霸王”楊譯為“A Stupid Bully”,霍譯為“the Oaf King”,對于霍的歸化翻譯,讀者很難真正明白“呆霸王”是一種稱呼,指的是橫行霸道的呆子,從而缺乏對人物形象更深層次的了解,不能很好地反映原文的主旨、意圖?!罢{(diào)情”一詞的翻譯,楊譯是“Amorous”,霍譯是“In pursuit of love”,如果讀者看到霍譯的就不會體會到薛蟠好色,反而會認為是多情的薛蟠,從而產(chǎn)生異議。另外,霍譯很注意押韻和結(jié)構(gòu),這里主要使用“介詞短語+主語+動賓短語”的結(jié)構(gòu)。
4.結(jié)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兩譯本各有千秋,在處理源語文化信息時主要分為兩種方式:楊譯則為了使英美讀者了解更多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因而盡量保留源語文化色彩,基本上以異化、直譯為主;而霍譯為了取悅讀者,讓他們從輕松順暢的閱讀中得到享受,主要以歸化、意譯為主。因為翻譯目的不同,兩家譯者的做法也有差別,關(guān)鍵是在采用歸化與異化、意譯與直譯翻譯策略時,譯者應(yīng)當(dāng)注意把握“度”。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的時候,既要考慮原作及原作作者,又要把原文的內(nèi)容和作品的風(fēng)格準確而生動地表達出來,同時還要想著譯文的讀者,翻譯出來的東西要盡可能接近讀者,便于讀者理解和接受??傊?雖然兩家譯者分別采用了不同的翻譯法,但同樣呈現(xiàn)給讀者了精彩的內(nèi)容,他們的譯本至今在《紅樓夢》的翻譯史上舉足輕重,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Lawrence Venuti,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
[2]Schleiermacher,F.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ng[M].In R.Schulte and J.Biguenet,eds.(1992:36-54),1813/1992.
[3]Yang Xianyi,Gladys Yang(trans).A Dream of Red Mansion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2001.
[4]馮慶華.紅譯藝壇――紅樓夢翻譯藝術(shù)研究[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篇5
關(guān)鍵詞:南宋時期;女詞人;幽怨情懷
前言
幽,隱也?!墩f文解字》中解釋“幽”字從山,猶隱從阜,取遮蔽之意。怨,仇恨,不滿意,責(zé)備?!坝脑埂敝赣艚Y(jié)并隱藏在心中的愁恨,多指女子與愛情有關(guān)的情感,有時也指女子含有埋怨但又無可奈何的情感。本文通過深入分析南宋時期女詞人的幽怨情懷,使讀者更加深刻地了解那個特定時期女子的情感特質(zhì)。本文試從以下兩方面分別進行深入探析:
1.閨閣深怨
南宋前期,女詞人們擁有正常的家庭生活,生活狀態(tài)相對穩(wěn)定,女性被約束在封建社會狹小的閨閣空間里,詞作囿于家庭生活之中,因而她們的詞作集中表現(xiàn)的是女性的“寂寥”、“苦悶”、“思念”等主觀感情。根據(jù)題材內(nèi)容,相對集中地表現(xiàn)為三個方面:一是閑愁;二是離愁;三是苦愁。
1.1.閑愁
“閑愁”不同于一般的愁,它有自己的特點。“閑愁”在《中文大詞典》中解釋為“因閑暇而興愁也”,在《漢語大辭典》釋意為“無端無謂的憂愁”。自古以來男女社會地位不同,男尊女卑,男持外,女主內(nèi),性別角色的差異導(dǎo)致男女視野不同,女性長期幽居在小院里,敏感多愁,目光關(guān)注閑暇之事,窗外之景,在小天地里獨自惆悵。她們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抒寫傷春悲秋之情,感傷青春易逝;抑或是在夫妻短暫分離時,發(fā)出慨嘆與埋怨。
宋代“四大女詞人”之一朱淑真,是書寫閑愁的高手,她是一位多情的才女,與李清照并稱為“李朱”,魏忠恭感其詞“清新婉麗,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她被鎖在深閨中,“靜數(shù)飛螢 ”,“靜看飛蠅”,靜觀節(jié)物的流失變化,感覺到一個“閑”字的難以打發(fā),一個“情”難以消磨。
她的《蝶戀花·送春》寫道:
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猶自風(fēng)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
綠滿山川聞杜宇,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青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
這是首情感濃摯的傷春詞,但寫得比較從容含蓄。上闋富感情于楊柳中,楊柳好似有情,也懂春色的美好,所以首先伸出千萬縷來,如手臂般想拉住“青春”??墒谴禾熘粸樗陨酝A?,轉(zhuǎn)眼就去了。于是無計的楊柳再以無數(shù)的柳絮借風(fēng)力游走,想看看青春到底到什么地方去了——好像楊柳知道春天的去處,但它與春天的關(guān)系就是徹底的被動與無奈。這其中暗示著作者的青春正在離自己遠去,卻無法留住的無奈與失落。下闋中,作者這個有意隱沒的抒情體再也忍不住了,她面對滿山遍野的深郁的綠色和杜鵑鳥的哀鳴,發(fā)出了“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的嘆息,暗示無論誰,面對深沉的綠色、鳥啼悲聲的暮春世界,也不能不落入宿命的傷春中去。結(jié)尾寫的最為蘊藉,“把酒送春”把春天當(dāng)做自己的友人,“春不語”但春卻沒有回答,黃昏時分“瀟瀟雨下”,也葬送了春光,暗示了青春一去不復(fù)返,詞人來去本無意,看暮春景色卻生惆悵之情,婉轉(zhuǎn)地表達了幽幽惜春傷春的情感。
女詞人細膩的情感總是能將最細微的事物捕捉出來,并融入自己的詞作中。仰望宋代女詞人,吳淑姬成績突出,被稱為“女流中的黠慧者”。她的《小重山.春愁》寫道:
謝了荼蘼春事休,無多花片子,綴枝頭。庭槐影樹被風(fēng)揉。鶯雖老,聲尚帶嬌羞。
獨自倚妝樓,一川煙草浪,襯云浮。不如歸去下簾鉤,心兒小,難著許多愁。
“花片子”、“帶嬌羞”、“心兒小”體現(xiàn)了小女子的靈動與俏麗,心思細膩流轉(zhuǎn)。寫花盛開不多,用花片子形容,寫寫光照下的槐樹影子,是被風(fēng)揉過而形成的,斑斑駁駁。鶯兒雖老,聲音中卻帶嬌羞。這種細膩的描寫,寫盡了一個閑暇敏感的深閨女子對自然的細致入微的感受,將自己的感情融入自然。而她寫暮春景色的筆觸與其她作者不同,她說自己“心兒小,難著許多愁”,將小女子閑悶發(fā)牢騷時的楚楚動人的情感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將小女人的靈動展露無遺。書寫閑愁的詞句還有很多,如李清照早年詞作:“險韻詩成,扶頭酒醒,別是閑滋味,征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念奴嬌》);“望休窮目,回首西山綠”(《點絳唇》)。
1.2.離愁
對于傷春悲秋、恩愛夫妻的短暫離別而言,丈夫另覓新歡,夫妻天各一方,對那些柔弱的女子的傷害是巨大的。在封建社會制度下,女性狹小的生活空間、低下的社會地位使得婚姻幾乎是她們生活的全部,但是不平等的婚姻制度使得她們的愛情受到極大的沖擊,女性內(nèi)心的痛苦更是穿腸動骨的,所以她們的作品中常常飽含離別之苦。
女詞人們常常地將自己生活中的難以排遣的感情寫入作品中,李清照作品中就飽含濃濃的離愁。丈夫在外狎妓買笑,愛情的本質(zhì)是排他的,與所愛者合而為一,以求擺脫存在的緊張和殘缺帶來的恐懼和遺憾。作為女性的李清照,在那個動蕩年代的狹小的空間里,更加渴望美滿愛情的合而為一,由于這兩種感情的互相滲透,就使她創(chuàng)作出許多哀怨的詞作,如《行香子·1七夕》: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天上,人間愁濃。云階月地,關(guān)鎖千重。縱浮椷來,浮椷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jīng)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椗请x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fēng)。
今晚“云階月地”已不再是“關(guān)鎖千重”,而是照例為牛郎打開,但在詞人心里,天門卻是那樣森嚴,難以打開,他們也不會在天河里來去徘徊而不相逢,雖有鳥鵲搭橋,但詞人仍然覺得他們難以相會。七夕,牛郎織女也會有一年一度的相會,但是詞人敏感的神經(jīng)從天氣陰晴不定的變化中,覺得約會可能不能進行了,詞開始就營造出傷感的氛圍,:蛩音,落梧桐,是傷春悲秋詩詞中必不可少的象征意象,一個“驚”字,寫的是子讓吳的反應(yīng),也側(cè)面寫出了詞人的心理反應(yīng)?!罢焐希碎g愁濃”直抒胸臆,寫出了詞人濃烈的愁緒。本來,天上牛郎織女的境況與她何干?為何人間的她“愁濃”?這一切的不合情理之處,都在向人們傳遞這樣的信息:她寫的是此時自己的愛情危機,她的愛情如今面臨著阻隔被拋棄的危險,她成了那個在外面眺望天門的人,隔著“關(guān)鎖千重”。在這個“天人合一”的情人團圓的夜晚,她體驗著阻絕帶來的“悲傷”與“幽怨”,她自己的“離愁別緒”才是真的難窮。“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p>
接下去的十年的歸隱生活中,李清照由于“無嗣”又添新愁,一曲《臨江仙》,道出了她的苦衷:
庭院深深深幾許,云窗霧閣常局。柳梢梅萼漸分明。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風(fēng)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凋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這首詞是她在“靖康之亂”時在建康所作。據(jù)說李清照來建康之后,每遇到大雪天,就會繞城遠游,獲得靈感寫成詞后請趙明誠評析,而趙明誠卻深深以之為苦,他將此視為累贅。中年別有所愛的他,已經(jīng)不能與老妻有心靈的共鳴了。丈夫那細致入微的愛意再也無法體會,詞中“老去無成”雖然寫自己少年夢高,今日遇常的身世深沉之感,更是傾注著當(dāng)年對丈夫的濃情厚意。
在寫離愁的詞作中另幾首著名的詞有吳淑姬的《祝英臺.春恨》,其中寫到:
粉痕銷,芳信斷,好夢又無據(jù)。病酒無聊,欹枕聽春雨。斷腸曲曲屏山,溫溫沉水,都是舊、看承人處。久離阻。
應(yīng)念一點芳心,閑愁知幾許。偷照菱花,清受自羞覷??煽懊纷铀釙r,楊花飛絮,亂鶯飛鬧、催將春去?
朱淑真的《減字木蘭花》中“獨行獨坐,獨唱獨酬還獨臥……剔盡孤燈夢不成。”以及章文虎妻的《臨江仙·千里長安名利客》等等。此類詞都體現(xiàn)出宋代女性對真情的追求,對愛情的向往。一位位在深閨中望眼欲穿的思念遠方情人的癡情女子仿佛站在了我們面前,向我們訴說著那不為人知的思念。
1.3.苦愁
宋詞中除了描寫女詞人閨閣閑愁、離愁的作品之外,還有無法掙脫封建婚姻的苦愁。古代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封建家長制,造成了許多婚姻悲劇。再加之南宋時期鼓吹程朱理學(xué):“滅私欲,則天理明矣。”這對婦女的迫害是尤為嚴重的,正是這種統(tǒng)治下釀成了千萬婦女的悲劇。這從南宋婦女詞篇中也看得很清楚。
陸游與唐婉的婚姻就是受封建家長阻撓導(dǎo)致的愛情悲劇。南宋時期,金人南侵,陸游一家逃難,與母舅唐誠家交往密切,唐誠有一女唐婉,自幼文靜靈秀、善解人意,與陸游情投意合、青梅竹馬,兩家父母覺得兩人天造地設(shè)的一對,并以鳳釵作為信物,定下了他們的親事?;楹髢扇顺聊缬诶p綿的夫妻生活中,耽誤了功名學(xué)業(yè),陸母強令兒子休了唐婉。在封建時代,父母之命,作為兒子是不可不從的,恩愛夫妻被迫分離。在后來兩人游沈園偶遇時,陸游寫下了《釵頭鳳·紅酥手》來表達自己對前妻的想念,唐婉也回應(yīng)了他一首出色的小詞《釵頭鳳·世情薄》: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花花易落。曉風(fēng)干,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欄,難,難,難。
人稱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詢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作為封建社會中被拋棄的女子,唐婉在感情方面有著慘痛的經(jīng)歷。她“欲箋心事”知道不可,面對丈夫的詢問只是“咽淚裝歡”,她的心被過去和現(xiàn)在揉成碎片,不是那個年代的女子,又有誰能體驗。陸游的《釵頭鳳》也無疑將這個脆弱女子,送入情感的“煉獄”中。這首詞真實地寫出了矜持的棄婦們被過去和現(xiàn)在撕扯的巨痛。
陸游還有一位納入半年就被夫人逐出家門的小妾,也留下一首被趙聞禮《陽春白雪》所錄的小詞:
只知愁上眉,不識愁來路。窗外有芭蕉,陣陣黃昏雨。
逗曉理殘妝,整頓教愁去。不合畫春山,依舊留戀住。
該詞開始就寫她徹夜難眠,婉轉(zhuǎn)哀怨的愁思布滿全詞。南宋著名的詞人戴復(fù)古也有一位被半路拋棄的妻子,臨別時寫下一首詞:
惜多才,憐薄命,無計可留汝。揉碎花箋,忍寫斷腸句?道旁楊柳依依,抵不住、一分愁緒。如何訴?
便叫緣盡今生,此身已輕許。捉月盟言,不是夢中語。后回君若重來,不相忘處,把酒杯,澆奴塊土。
她對被男子隨意拋棄,卻以“薄命”來解釋,來自我慰藉??梢钥闯雠栽诜饨ǘY教下自我意識的淪喪。雖然這里對感情地位的不公、男子感情虛偽,已洞若觀火,但自己卻還留連在“后回君重來“的幻想中。
2.國仇家恨
南宋社會穩(wěn)定時期,女性以詞寫她們的在情愛生活和自然環(huán)境中的傷怨悲喜之情?!熬缚抵y”之后社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女詞人的筆鋒開始轉(zhuǎn)寫動蕩的社會現(xiàn)實,抒寫流亡追夕、懷國思鄉(xiāng)的苦愁。其中尤以李清照以及被迫北上事元的一批宮人民女的作品為上佳。
2.1.生世飄零之感
南宋后期,社會動蕩,百姓為了逃離戰(zhàn)亂,被迫南渡,這時的李清照已經(jīng)是一位暮年孀婦了,國破家亡、背井離鄉(xiāng)使得她的愁思濃烈深沉,“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愁”,原本幸福快樂的李清照,與丈夫離別,與深愛的祖國別離,孤寂與落寞牽動了她內(nèi)心最柔軟的愁腸,觸碰了全身的愁苦神經(jīng)。后期作品中最能表現(xiàn)詞人愁苦的詞大概要屬《聲聲慢·尋尋覓覓》了,這是她后期最為杰出的作品。被后人譽為“絕唱”。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咋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fēng)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首詞極其真實地表現(xiàn)出詞人內(nèi)心深處的潛意識行動,她身邊無一親人,面對殘破的故國,回憶起失去的家園,暴亡的丈夫,精神極度的悲哀、憂傷。開篇寫清冷孤寂的環(huán)境,不能成眠,看著南飛的雁兒,卻是舊時相識的。雁兒尚可來去自由,自己卻被久久地阻隔在這里,對家人、對故國的思念長長久久地縈繞在心頭,滿地的黃花堆積,卻無人拾掇,寒氣無情,落花無奈,獨自一愁人傍著窗兒,黃昏時分,清冷的細雨滴滴,滴落在梧桐上,也打在作者心上,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苦寂悲愁”濃得化不開!
該詞將詞人流離失所,生世飄零之苦真實地反映出來,女主人公的形象已是一個充滿憂憤、能心念國家存亡、懂得亡國恨的大女人,滿腹的愁情不僅是對自己生世飄零的感慨,更是對國家淪亡的哀嘆和深深的痛惜。
2.2.不為男兒之恨
國家破亡時,大多數(shù)封建柔弱女子只是默默地承受這場歷史性災(zāi)難,但也有部分女子站在獨立女性角度看待這場災(zāi)難,她們也是熱血澎湃,恨不為男兒,雖不能征戰(zhàn)沙場,但剛烈堅強的性格不讓須眉,她們也在奮力追求著自身的生命價值。如李清照的一首有名的詩《詠史》中寫道:“兩漢本繼紹,新室如贅疣。所以稷中散,至死薄殷周。”這首詩借詠史之名,諷刺向金國屈膝投降的小朝廷。
《漁家傲》中也寫道:"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體留香。何須淺碧輕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這是天生體態(tài)柔弱、含蓄其情的花朵,這是造化偏愛的一流花朵,體現(xiàn)了她對當(dāng)年自己的極度自信,也暗示著作者的生活期望值高。然而自我的夢想受到社會的困擾,于是她將自己向往的生活轉(zhuǎn)到夢中來,寫成《漁家傲》: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專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xué)詩漫有驚人句,九萬里風(fēng)鵬正舉,風(fēng)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即使被現(xiàn)實所困厄,依然自詡很高,與人間的凡夫俗子不同。才華橫溢而又清高孤傲的女子在感情和事業(yè)的路上困頓無人欣賞,這也是那個時期的整個社會的女性的無奈,無論如何剛強、自立,都無法擺脫封建社會給女子安排的命運。
2.3.山河破碎,思鄉(xiāng)之愁
靖康之難”之后出現(xiàn)的女性詞人,其創(chuàng)作主體是由不事元朝和被迫侍奉元朝的舊宮人組成。她們的身份實際上是宮女和民女。她們對詞藝也不是精通,但都是她們生活中的切身的經(jīng)歷和深刻的感悟的真實書寫。
在宋末舊宮人中最出色的一位是宋度宗的昭儀“王清慧”她寫下的《滿江紅》:
太液芙蓉,渾不似、舊事顏色。曾記得、春風(fēng)雨露,玉樓金闕。名播蘭馨妃后里,暈潮蓮臉君王側(cè)。忽一聲、鼙鼓揭天來,繁華歌。龍虎散,風(fēng)云滅。
千古恨,憑誰說?對山河百二,淚盈襟血??宛^夜驚塵土夢,宮車曉碾關(guān)山月。問嫦娥、于我肯從容,從圓缺。
王清慧這首詞從個人角度看待這場戰(zhàn)爭給生民和宋室?guī)淼膽K烈的巨變,在上篇中,她含蓄地將自己與太液池的芙蓉花的香色、往之所遇、今之所歷融合來寫,寫出了自己對往昔的美貌與才名和如今“繁華歇”的悲傷失措。國家的慘烈的變化讓她產(chǎn)生了“淚盈襟血”前途無望的極致的痛苦。南宋舊宮人留傳的詞作,有如下的詞:
吳山秋,越山秋,吳越兩山相對愁,長江不盡流。風(fēng)嗖嗖,雨颼颼,萬里歸人空白頭,南冠泣楚囚。(章麗貞《長相思》)
君去也,曉出薊門西。魯酒千杯人不醉,臂鷹健卒馬如飛?;厥赘籼煅摹T器鲼?,萬里雪霏霏。料得江南人得早,水邊籬落忽橫枝。清興少人知。(黃靜淑《望江南》)
這些語短情長的文字,作為一個整體,傳達出她們對故鄉(xiāng)山水花月的忠誠和相思,以及她們由南向北面對元朝的不適心態(tài)和年華老去、無計歸鄉(xiāng)的哀怨。這些作品規(guī)格雖小,但是深邃的泉眼里流淌著的,卻是至真至純的女性們的血淚。
篇6
關(guān)鍵詞:霍小玉 敘事手法 因果報應(yīng)
《霍小玉傳》主要講述了霍王遺女霍小玉與風(fēng)流才子李益之間的情感變遷,李益與霍小玉一見鐘情,“引諭山河,指成日月”、“粉身碎骨,誓不相舍”,兩人同居兩年,后因李益取得功名且奉母之命迎娶表妹盧氏,無情的拋棄了霍小玉。霍小玉傾盡財產(chǎn)只為重見李益,最后由俠士相助終得相見,但卻因思念成疾,慟哭而死。蔣防取材傳統(tǒng)得"癡情女子負心漢"的題材,廣為流傳,成為唐傳奇的名篇。從這篇傳奇當(dāng)中不難看出佛教對當(dāng)時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一些影響,所以本文將從唐傳奇《霍小玉傳》入手,分析佛經(jīng)對唐傳奇的影響,側(cè)重論述對敘事手法和主題的影響。
一、對小說敘事手法的影響
(一)葡萄藤式的敘事手法
采用葡萄藤式的敘事手法,即一個主要故事為主干,穿插許多小故事。在《霍小玉傳》中就是以李益和霍小玉之間的情感糾葛為主線,其中穿插了玉工遇舊主,公主助小玉的故事;豪士憐小玉,李益重歸家的故事等其他一些小故事。在印度古代史詩《摩訶婆羅多》就是以這種敘事手法展開的。這樣的敘事手法使得整篇傳奇故事內(nèi)容豐富,人物性格通過故事完整的得以展現(xiàn)。佛經(jīng)中記載有很多故事,一般都記載了佛祖在某時某地給弟子說法布道,或是介紹佛祖的一下經(jīng)歷。行文過程中多以“如是我聞”開頭,回憶佛祖,十分類似說書的形式。例如《金剛般若婆羅蜜經(jīng)》中就具備了時間地點人物情節(jié)等一些小說要素,這部佛經(jīng)中也有佛祖和須菩提之間一問一答的對話描寫。因此,佛經(jīng)在翻譯過程中語言的通俗化可能對當(dāng)時傳奇小說的寫作有一定的影響。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中國的小說多為“從殘小語”,故事性和情節(jié)性都不強,篇幅也十分短小。而佛教傳入后,傳奇的興盛使我們看到了中國小說的變化,篇幅明顯增加,情節(jié)也更加曲折生動,邏輯也十分清晰,這對故事情節(jié)的展開和鋪排,故事情節(jié)的完整都提供了保障?!痘粜∮駛鳌分惺紫冉淮魅斯袄钜妗钡幕厩闆r,為與小玉的相見奠定基礎(chǔ);然后,介紹小玉的身世,安排兩人相見,描寫兩人之間的山盟海誓,也為后文李益的背叛埋下伏筆;再次,敘述李益的忘恩負義以及在黃衫丈夫的幫助下最后相見;最后,著重的描寫了兩人相見之后的情形,將小玉對于李益的憤怒表現(xiàn)到了極致。這整個故事情節(jié)的安排十分合理順暢,較之前的小說,有了顯著的提高。
(二)虛實結(jié)合的敘事手法
另外,唐傳奇受到佛教經(jīng)典影響的就是虛實結(jié)合的敘事手法。唐傳奇作為早期的敘事文學(xué),同佛經(jīng)一樣,都旨在將某一故事生動、曲折、婉轉(zhuǎn)的表現(xiàn)出來。佛教重彼岸世界而輕此岸世界,認為現(xiàn)實人生是虛幻不實的。它的教義也是要引領(lǐng)民眾忽視現(xiàn)實的苦難,并由此超越生死的苦海。所以佛經(jīng)等在敘述故事的時候常有虛實交替,現(xiàn)實與夢幻交錯,超越時間與空間的界限。在《霍小玉傳》中,小玉夢到“黃衫丈夫抱生來至席,使玉脫鞋。驚寤而告母。因自解曰:“鞋者,諧也。夫婦再合。脫者,解也。既合而解,亦當(dāng)永訣。由此征之,必遂相見,相見之后,當(dāng)死矣。”第二天李益便出現(xiàn),小玉也真的死了。這里通過夢境的這樣一種虛的場景為后文的描述進行了鋪墊,與后文夢境的現(xiàn)實出現(xiàn)這一真一假融為一體。在后文中,李益將要埋葬小玉的時候,“生忽見玉穗帷之中,容貌妍麗,宛若平生。著石榴裙,紫襠,紅綠帔子。斜身倚帷,手引繡帶,顧謂生曰:“愧君相送,尚有馀情。幽冥之中,能不感嘆?!毖援?,遂不復(fù)見?!边@些虛實場景的描寫,表現(xiàn)了佛教的一種理念:宣揚人生就如夢境一般虛幻不實,實即是虛,虛即是實。蔣防將這種虛實結(jié)合的手法運用的恰當(dāng)自如,渾化無跡。
(三)豐富的想象
中國文人寫作素以求實為上,強調(diào)實用,并側(cè)重有相應(yīng)的人物原型。在中國的作品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很多人物是有真實的人物原型存在的。比如三國中的人物。在《霍小玉傳》中李益這一形象也是確有其人的,是當(dāng)時牛李黨爭中,牛黨的一個人,蔣防在文章中不免有攻擊之嫌。在佛經(jīng)當(dāng)中,它并不像中國傳統(tǒng)文體一樣注重對歷史的準確記載,而是在文學(xué)上要有想象力,要能自由的表述。所以在《羅摩衍那》等著名的印度史詩中,我們就看到了他們豐富的想象力。佛經(jīng)強調(diào)以生動有趣的故事啟發(fā)人們,傳播佛理,尤其是一些大乘佛典。如《華嚴經(jīng)》,它記述了善財童子訪師的經(jīng)過,規(guī)?;趾?,想象豐富。有人認為它實際上就是一部長篇小說。這些佛經(jīng)經(jīng)過譯介傳到中國,憑借豐富奇特的想象,吸引了從士大夫到百姓的社會各個階層,并且對廣大文人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印度佛經(jīng)中“死而復(fù)生”、“離魂”、“幻夢”等的離奇的想象就被廣泛的借鑒到了唐傳奇中。著名的就有:李公佐的《南柯太守傳》、沈既濟的《枕中記》等等。在《霍小玉傳》中,蔣防也發(fā)揮了充分的想象,在霍小玉死后,又安排了一次還魂的經(jīng)歷,李益看到小玉宛如生前,對他說話,但是一會兒又消失了。這樣的情節(jié)安排,是故得跌宕起伏,耐人尋味,同時也更使得廣大讀者更容易接受。
二、對主題思想的影響
(一)因果報應(yīng)
《霍小玉傳》主要表現(xiàn)了佛教“勸懲教化”的主旨。蔣防表現(xiàn)出對李益的批評教化,“風(fēng)流之士,共感玉之多情;豪俠之倫,皆怒生之薄行。”大部分人都認同蔣防的寫作目的即是懲惡揚善,批判男子的負心行為。這部傳奇小說與佛教的感應(yīng)冥報的思想一致,在《金光明經(jīng)》中就有關(guān)于感應(yīng)冥報的傳記。冥報傳記“本為佛教經(jīng)典之附庸,漸成為小說文學(xué)之大國?!?因此,佛教中最重要的因果報應(yīng)觀念便被唐傳奇用來說明事件的因果關(guān)系或者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并且用這一觀念來達到勸懲教化的目的。《霍小玉傳》的最后結(jié)局是應(yīng)驗了霍小玉對李益的詛咒,李益三次娶妻都因猜疑而最后破裂,如同佛教中宣揚的"因果報應(yīng)"的這一基本信條,李益先負小玉在前,致使小玉悒悒成疾,終為情死,李益最后得到了應(yīng)有的懲罰,“大凡生所見婦人,輒加猜忌,至于三娶,率皆加初焉?!睂崿F(xiàn)了因果之間的循環(huán)報應(yīng)。由此可見,佛教的循環(huán)果報的教義不僅成為批判現(xiàn)實、安排人物命運的工具,更成為推動整個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重要力量。佛教理論思維的基點就是緣起論和因果觀,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佛家認為世事萬物生滅、興衰、長消都取決于其相互儲存的關(guān)系和條件,而這種關(guān)系與條件的核心就是因果之間的聯(lián)系與轉(zhuǎn)化?!胺◤囊蚓売? 不應(yīng)言無因, 無無因之果, 無無果之因”2 佛家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和現(xiàn)象都有其內(nèi)在的因果關(guān)系,因果之間互為條件,互相轉(zhuǎn)化,本始相印。在這種因果觀的指引之下,《霍小玉傳》以霍小玉這個人物的命運為綱領(lǐng),結(jié)合具體的生活場景,安排了整個傳奇的情節(jié),使李益與霍小玉的幸福仇恨,李益家庭的興衰等多個事件形成一個因果鏈。
(二)鬼神觀
在文中,霍小玉死后,將李益的妻妾玩弄于鼓掌之中,挑撥李益夫妻之間的感情,致使李益休妻,并且三娶都如初。這樣的人物形象塑造可以說也受到了佛教靈魂不滅論的影響?,F(xiàn)實中無法得到解決的問題,就通過鬼神來完成。鬼神觀也是佛教的主要觀點之一,這一觀點也開拓了傳奇的敘事空間,不僅僅局限于現(xiàn)世,因為佛教的三世觀,所以將傳奇的表現(xiàn)領(lǐng)域擴展到去世、來世,并且三世相互溝通。鬼神的世界與現(xiàn)實的世界不是相互對立,而是相互連接的,彼此是趨向統(tǒng)一的。《霍小玉傳》中霍小玉死后對李益妻妾的折磨就鮮明的體現(xiàn)了佛教的這一觀點。
(三)佛教五戒
佛教有五戒: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四不妄語、五不飲酒。李益對霍小玉的不守信既是對不妄語的破壞,也因此為他的悲劇種下惡因,因此才產(chǎn)生了后來的惡果。佛教五戒當(dāng)中對中國傳統(tǒng)影響最大的應(yīng)該是不邪、不妄語。中國自古以來所推崇的儒家思想,也是十分重視誠實的。李益與霍小玉本有誓言在前,但李益卻背信棄義,有違佛教中的不妄語,也有違儒家思想中的誠實守信。
結(jié)語:
本文通過《霍小玉傳》分析了佛教對唐傳奇的一些影響。可以說在佛教盛行的唐代,它對文人創(chuàng)作的影響是巨大的,包括對后世的作品都有一定的影響。但我們也可以看出,中國依舊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導(dǎo)的,佛教傳入之后與中國傳統(tǒng)的儒釋道不斷結(jié)合,形成了有中國獨特魅力的佛教。傳統(tǒng)文人也更加易于接受這樣的佛教,并且將一些寫作藝術(shù)融入到了日常創(chuàng)作當(dāng)中,也讓我們領(lǐng)略到了不一樣的風(fēng)采。
參考文獻:
熱門標簽
古代科學(xué)技術(shù) 古代文學(xué)論文 古代建筑論文 古代數(shù)學(xué) 古代法律文化 古代科技 古代世界史 古代敘事文學(xué) 古代法律 古代美學(xué)思想 液晶 冶金 冶金工程 冶金工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