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欺凌的預防方法范文
時間:2024-04-18 15:52: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校園欺凌的預防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為了切實做好掃黑除惡和預防校園欺凌事件工作,我校扎實開展了治理整頓工作?,F將具體情況總結如下:
一、成立領導小組,加強對此項工作的領導
為了確保掃黑除惡工作和治理校園欺凌事件的落實,我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副校長為副組長,行政領導和各班主任為成員的治理整頓工作領導小組,專門研究此項工作,并召開教師大會、學生會,進行宣傳,營造氛圍,提高大家對此項工作的認識,為此項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完善掃黑除惡工作和預防校園欺凌事件相關制度
我校制定了掃黑除惡工作制度和預防校園欺凌事件的制度,建立掃黑除惡工作應急處置預案和預防治理校園欺凌事件相關應急處置預案,明確了相關崗位教職工預防和處理校園欺凌和掃黑除惡工作的職責。各部門的負責人都能履行職責,發(fā)現校園欺凌事件,及時處理,防止事態(tài)擴大,近年來無打架斗毆等特大事件的發(fā)生。校園風氣比較正,得到了廣大家長和社會的好評。
三、開展了掃黑除惡和預防校園欺凌專項教育活動,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1、各班召開了掃黑除惡和預防校園欺凌事件主題班會,同學們以知識問答等形式,了解了校園欺凌是一種極不文明的行為,明確了同學們的認識。
2、給全體師生開展普法法律知識講座,增強了全體師生的法制觀念。
3、利用心理健康課、安全教育課對學生進行校園欺凌的知識教育。
4、組織全體教職工集中學習了掃黑除惡和對校園欺凌事件預防和處理的相關政策,使全體教職工了解預防校園欺凌的措施和方法,增強了處置能力。
四、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校園在對學生宣傳教育滲透不足,學生對掃黑除惡和防欺凌領悟不夠,需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滲透。
2、校園學生矛盾糾紛徹查力度不夠,常出現小的矛盾糾紛,需加大力度。
3、在對學生宗教法制滲透教育方面較少,需加強力度。
篇2
國務院下發(fā)《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下稱《通知》),對中小學“校園欺凌”從國家層面進行治理和督查。以后――
“校園欺凌”怎么界定呢?《通知》說得挺明白,凡發(fā)生在學生之間,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傷害的,都算!
那“校園欺凌”怎么治?
教育為主。對學生開展以校園欺凌治理為主題的專題教育;進行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請公安、司法等部門到學校開展法制教育。教職工也得學習,熟知校園欺凌事件預防和處理的相關政策、措施和方法。
同時完善制度。學校得拿出切實可行的校園欺凌的預防和處理制度、措施,得建立校園欺凌事件應急處置預案,教職工的預防管理職責也要理清楚、說明白,免得推諉扯皮不作為。
設立學生救助或校園欺凌治理電話,專人負責,公布給學生和家長都知道。以后若有孩子受欺負,就可以撥打這個電話求助了。對于欺凌事件的當事人,心理疏導也得跟上,要把學生的健康咨詢當回事兒!
“不知道”“不了解”以后不好使了,根據《通知》規(guī)定,學校要及時發(fā)現、調查處置校園欺凌事件,嚴肅處理實施欺凌的學生。對于涉嫌違法犯罪的,則將由公安部門立案查處。
這是動真格的啦!家長們注意:別再把孩子欺負同學當成小孩子之間的玩鬧,以后即使是輕微、微小的霸凌行為,也將“零容忍”。
篇3
在我國通過各種傳播媒介,青少年可以十分方便地接觸到暴力場面。影視作品中、游戲中的一些血腥、刺激場面使暴力虛擬化,潛移默化地教唆孩子們殺人,所以青少年犯罪的手段更加冷酷和殘忍。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預防校園暴力領導講話,方便大家閱讀與鑒賞!
預防校園暴力領導講話1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來自高一(1)班的_。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整治校園欺凌,提升文明素養(yǎng)》。
校園欺凌,既不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也不是一個陌生的現象。從小學到中學甚至是大學,從個體沖突到集體約架,從校園內到社區(qū)里,從現實社會到網絡社會,校園暴力時有發(fā)生反對校園欺凌國旗下講話稿:整治校園欺凌,提升文明素養(yǎng)反對校園欺凌國旗下講話稿:整治校園欺凌,提升文明素養(yǎng)。那么何為校園欺凌呢?校園欺凌事件是指有意造成他人身心傷害的行為,包括言語威脅、戲弄、辱罵、奚落、嘲弄、起外號、說壞話、制造謠言、社會排斥等,也包括身體方面的打、踢、推搡、抓、咬以及勒索、搶奪物品。
下面我向同學們發(fā)出幾點倡議:
1、保持樂觀向上的態(tài)度,積極參與校園文化活動,豐富學習生活;
2、多交益友,正確處理人際關系,掌握社交技巧;
3、勇于表達自己的看法,加強與老師、家長之間的溝通交流;
4、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弘揚美德,傳遞正能量
同學們,明善惡方能伸正義,知榮辱才可凈心靈。校園是學習文化知識的一方凈土,而文明則是點綴校園的閃閃明星反對校園欺凌國旗下講話稿:整治校園欺凌,提升文明素養(yǎng)國旗下講話。整治校園欺凌,提升文明素養(yǎng)當是我們每位同學義不容辭的責任。讓我貌同努力,還校園一片朗朗晴空。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預防校園暴力領導講話2校園是我們增長知識、接受教育的地方,本不該為欺凌事件的陰影籠罩,可據有關方面統計,全國絕大多數地區(qū)未成年人犯罪增多,有些地區(qū)年增幅在30%以上,作案者和受害者絕大多數為像我們這樣的在校學生。
從80年代末到現在已出現了一個未成年人犯罪高峰,我國出現的校園欺凌事件并不事立的。由于影視業(yè)的商業(yè)化,欺凌恐怖影視作品越來越多,充斥我們的視野,許多作品中對于犯罪過程細節(jié)的描述,成了不少青少年模仿的根源,而校園又成了他們“付諸實踐“的理想場所。
校園欺凌事件的存在,受影響的絕非個別學生,我們全體青少年都會受此不良影響。校園本應是我們學習的凈土,但屢見不鮮的校園欺凌卻打破了校園應有的寧靜?;旧倌晟砩系钠哿鑳A向十分令人擔憂。說來說去,就是一句話“冤冤相報何時了?“
校園欺凌同時也體現出人際交往問題,人際交往需要風度,風度就是用溫柔去對待倔強的人,用寬容去冰凍苛刻的人,用熱情去融化冷酷的人。
儒家學說認為,人心固然有善端,但它一開始只是一個萌芽,而且它隨時會遭到私心雜念和外界誘惑的摧殘。這萌芽要成熟、長大,就需要特別的守護和滋養(yǎng)。提高德性是一個十分艱難的修養(yǎng)過程。游戲人生,看起來固然瀟灑,可如此泛泛而過又能找到什么樣的人生感覺?生命是單程線,沒有回頭的機會。
我們青少年共同生活在一起,就應當互相幫助、互相諒解、互相包容。仇恨的種子,長不出和平的芽,單純的冤冤相報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學的進步,現在校園里出現了校園欺凌,鬧的同學們都人心惶惶。
影視作品、書刊對我們青少年犯罪的誘導作用十分嚴重,在我們身心發(fā)育過程中,自制能力一般較弱,是與非的界限比較模糊,很容易在覺得新奇好玩的心態(tài)下去模仿一些作品中的人和事,這是極需引起全社會關注并著手解決的。
校園欺凌事件雖然發(fā)生在學校里,發(fā)生在我們這些學生身上,但這也是社會大環(huán)境的一個縮影,全社會都應引起高度關注,并采取相應措施,共同努力,減少此類事件的發(fā)生,在校園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校園欺凌問題引出一個問題,就是人生處處是選擇。選擇,一次生命的鄭重承諾。人生是一次選擇,選擇猶如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順流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航船則能勇往直前,鵬程萬里;而逆流的航船只能是你舉步艱難,欲步不前,甚至被猛浪或漩渦永遠打翻而深沉海底。選擇,是一次對人性的不斷完美。
同學們,讓我們攜起手來,杜絕校園欺凌!
預防校園暴力領導講話3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校園欺凌!
大家都知道,現在校園欺凌事跡屢屢發(fā)生,給我們的校園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影響,使大家的身心健康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傷豁,它不僅直接的傷害了我們的身體,還會嚴重損害我們的心理健康,有些受到欺凌的同學,有了厭學的現象,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導致成績下降,甚至有些同學有了心理陰影,產生了自殺的念頭,危及生命!這些不是危言聳聽,身邊多起此類事件為大家敲響了-警鐘!
那么,當我們遇到校園欺凌時,該如何應對呢?如何做才能更好的保護好我們的自身安全,以及遏制校園欺凌事件的發(fā)生呢?對此,我建議大家做到以下幾點:
1.遭到校園欺凌的同學應在學校或者家長的幫助下,向警方報警
尋求幫助,絕對不能逆來順受或者以暴制暴;
2.盡可能的避免正面直接搏斗,必要時盡量滿足對方的要求,善于運用智慧;
3.要增強自己的法制意識,勇敢的站出來,說出事實,用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同學們,為了我們的健康成長;為了校園的安定和諧;為了每個家庭的幸福,讓我們行動起來,一起預防校園欺凌事件的發(fā)生,共創(chuàng)美好校園生活!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預防校園暴力領導講話4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講話的題目是“反對校園欺凌,共建和諧校園”。
講三個方面:
1.什么是校園欺凌。
所謂“校園欺凌”就是以大欺小,以多欺少,以強凌弱,像這樣的事例在校園內曾經出現過,如向低年級學生索取錢物,不給就打,兩個同學發(fā)生小矛盾,找高年級學生幫忙等等。一旦發(fā)生這樣的事情,它不但會傷害孩子的身體,還會使一顆純凈的心靈蒙上陰影,嚴重時,還會威脅人生安全。
2.為什么要治理校園欺凌。
因為欺凌現象在有的地方時有發(fā)生,已經嚴重影響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給社會帶來惡劣影響,違背了中華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友善,而且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背道而馳的,國家教育部非常重視孩子的健康成長,專門出臺文件專項治理校園欺凌,嚴厲打擊校園欺凌現象。
3.作為學生的我們,如何做好防范呢?首先,要學會寬容。
寬容就是人與人之間相處時能充分的理解他人、體諒他人,擁有寬闊的胸懷。同學們生活在一起是一張緣分,萬一產生一點摩擦是正常的。要學會說:“對不起”。我們千萬不要小看這三個字,它的作用很大,在處理同學關系時有著出奇的效果。但是矛盾發(fā)生后,應該學會包容、體諒他人,不能斤斤計較,應該讓矛盾迅速化解,也就是:“退一步海闊天空”。所以,我們應該學會友善待人。其次,學會正確處理同學間欺凌現象。要明白寬容友善不是無原則的饒恕和縱容,當你發(fā)現別人或自己受到欺凌時,首先應該及時尋求老師、家長、甚至警察的幫助,用正確的方式處理同學間的矛盾和沖突,而不是懼怕、隱瞞,一味容忍只會助長對方的氣焰,得寸進尺,讓事態(tài)進一步擴大。
同學們,文明是任何一個社會,任何一個學校所必不可少的。讓我貌同努力建設和諧校園,讓友善的微笑常掛臉上,做一個有涵養(yǎng)、有智慧的文明學生!
預防校園暴力領導講話5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最近一段時間來,全國各地和中國留學生在世界各國,都出現了一些嚴重的校園欺凌事件。如:山西應城一名學生由開始被罵、后來被打,最后被打死的事件。有中國留學生在美國因為欺凌其他同學,被法庭判刑20_年等惡性事件。今年6月,北京市響應國家教委的號召,開展整治校園欺凌的工作。
我們學校一直提倡同學們做高素質的人,號召大家團結友愛,大部分同學做得很好,能夠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同學之間發(fā)生矛盾也能友好的解決。這是一個人能力的表現,也是一個人素養(yǎng)的表現,更是我校良好的校風的一種表現。
那我們學校同學之間還有沒有校園欺凌呢?非??隙ǖ恼f:有!一直以來,我校各級老師和德育處都嚴肅處理各種校園欺凌行為。但是目前還有一些校園欺凌沒有被發(fā)現。所謂欺凌,一般來說是指個人或者團體,對另外的個人或者團體。故意的攻擊性行為。這些行為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身體欺凌,推搡、打等“,二是“言語欺凌”,包括惡意取笑、起侮辱性外號、辱罵等,三是“關系欺凌”。還包括通過惡意造謠和或者讓其他人不理他行為的社會排斥等形式,使受害者處于不利處境。
同學們,從現在開始,我們要更堅決地對”校園欺凌“”說不!
有校園欺凌的學生,首先要意識到,欺凌行為是不道德的行為,欺凌行為是無能的表現。其次不要故意攻擊其他同學,無論還是比你更弱小,還是他做錯了事,還是對有傷害,還是你看不順眼,這些都不能成為你攻擊他的理由,要學會通過合理的方法解決問題,學會寬容。中國有一句古話叫:‘謠言止于智者’。核心是“聰明和智慧的人能夠將壞事控制住,不讓它繼續(xù)發(fā)展。”
被欺凌的同學也要站出來說不:當你被其他同學欺負時,首先你自己要勇敢反擊;如果你還控制不住,或者對方太強勢,學會保護自己,然后尋求合理的幫助和解決問題,不要讓他蔓延。讓欺凌你的人得到有效的教育和處理。同時如果你有不恰當的行為,也要進行控制。我們就發(fā)現有同學在網上發(fā)表不合適的語言,而受到其他同學的欺凌。
我們也號召,其他同學擁有正義感,見到有欺凌的現在站出來說不??刂剖聭B(tài)的發(fā)展,尋找合理的幫助。
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我校將開展一系列的懲治校園欺凌的活動,北京市將于6月27日,對我校進行專項督導。
同學們,人與人之間友好地相處,是我們終身要學習的一門最重要的功課。有人的地方就會有差異,就會有有矛盾,同學們讓我們用我們的理智、我們的愛心去化解這些矛盾,成為更加和諧和積極向上的大家庭,互相幫助,互相促進,在這個家庭里,少一些摩擦,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我們更有價值的學習和發(fā)展的活動中去!
篇4
校園暴力心得體會1 最近在媽媽的手機上,在電視的新聞里,我常常看到全國各地校園欺凌事件頻頻發(fā)生。
最讓我記憶猶新的'是我在媽媽的手機上看到的幾則新聞:江西南昌市一女生99秒被扇32記耳光事件;重慶女生因邋遢被5名同學圍歐致10級傷殘;海東市互助縣一名八年級學生陶某某,因不堪同學長期欺凌而在剛過完六一兒童節(jié)不久便服毒自殺了??吹竭@些新聞讓正讀五年級的我感到非常震驚,也非常憤怒,更讓我對今后的初高中生活感到十分恐懼。
校園本是讓我們快樂學習,健康成長的地方,不應該有這樣的事情發(fā)生。古人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說過: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rdquo;同學之間應當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古人已然了解,與人交善,才能帶來進步。而作為未來主人翁的我們,卻野蠻的去踐踏這種思想,是何等的無奈。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美德怎能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中毀滅,作為新一代的主人翁我感到無比痛心。在此,我呼吁大家一起維護校園的學習環(huán)境,團結同學,互相幫助,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如果在我們身邊有這種事情發(fā)生我希望大家不要袖手旁觀,一定要第一時間站出來制止,讓我們一起攜手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美好的校園。
校園暴力心得體會2 為了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促進學生遵紀守法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提高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20XX年11月16日下午,我們四年級年級舉行了“嚴防校園欺凌”主題班會活動。
什么是校園欺凌:校園欺凌是指發(fā)生在學生之間,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傷害的行為。此類案件不僅給被害者造成長期的心理陰影,甚至影響人格發(fā)展,施暴者也很可能滑入違法犯罪的歧途,嚴重影響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顒又?,同學們收看了關于校園欺凌的專題教育片,深刻體會到了校園欺凌行為對同學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傷害。讓學生知道當好朋友受人欺負的時候,要學會選擇正確的方法幫助他(向老師、家長、警察求助),不能教唆別人搶劫,實行打擊報復,否則,就會構成犯罪,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時,列舉了小學生身上存在的不良行為:為一點小事與同學打架、亂花錢、講哥們義氣等,提醒大家要及時改正,防止犯罪;教育學生要聽老師、父母的話,不要到游戲廳、網吧等娛樂場所去,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學生。主題班會結束后,學生自發(fā)辦了防校園欺凌手抄報。同學們把自己對校園欺凌的認識和學習心得以手抄報的形式加以鞏固,效果良好。
通過這次主題班會,同學們牢固樹立了“遵紀守法為榮,違法亂紀為恥”的思想,增強了同學們反欺凌的意識,為校園欺凌事件的發(fā)生敲響了預防的警鐘,學會了正確處理同學之間的關系,學生不僅明白了知法、懂法、守法,而且讓法律知識在全體師生的心中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
應對校園欺凌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學校應嚴肅校規(guī)校紀,攜全體教師共同規(guī)范學生行為,想方設法確保校園平安、和諧。
校園暴力心得體會3 校園是我們增長知識、接受教育的地方,本不該為欺凌事件的陰影籠罩,可據有關方面統計,全國絕大多數地區(qū)未成年人犯罪增多,有些地區(qū)年增幅在30%以上,作案者和受害者絕大多數為像我們這樣的在校學生。
從80年代末到現在已出現了一個未成年人犯罪高峰,我國出現的校園欺凌事件并不是孤立的。由于影視業(yè)的商業(yè)化,欺凌恐怖影視作品越來越多,充斥我們的視野,許多作品中對于犯罪過程細節(jié)的描述,成了不少青少年模仿的根源,而校園又成了他們“付諸實踐“的理想場所。
校園欺凌事件的存在,受影響的絕非個別學生,我們全體青少年都會受此不良影響。校園本應是我們學習的凈土,但屢見不鮮的校園欺凌卻打破了校園應有的寧靜。花季少年身上的欺凌傾向十分令人擔憂。說來說去,就是一句話“冤冤相報何時了?“
校園欺凌同時也體現出人際交往問題,人際交往需要風度,風度就是用溫柔去對待倔強的人,用寬容去冰凍苛刻的人,用熱情去融化冷酷的人。
儒家學說認為,人心固然有善端,但它一開始只是一個萌芽,而且它隨時會遭到私心雜念和外界誘惑的摧殘。這萌芽要成熟、長大,就需要特別的守護和滋養(yǎng)。提高德性是一個十分艱難的修養(yǎng)過程。游戲人生,看起來固然瀟灑,可如此泛泛而過又能找到什么樣的人生感覺?生命是單程線,沒有回頭的機會。
我們青少年共同生活在一起,就應當互相幫助、互相諒解、互相包容,仇恨的種子,長不出和平的芽,單純的冤冤相報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學的進步,現在校園里出現了校園欺凌,鬧的同學們都人心惶惶。
影視作品、書刊對我們青少年犯罪的誘導作用十分嚴重,在我們身心發(fā)育過程中,自制能力一般較弱,是與非的界限比較模糊,很容易在覺得新奇好玩的心態(tài)下去模仿一些作品中的人和事,這是極需引起全社會關注并著手解決的。
校園欺凌事件雖然發(fā)生在學校里,發(fā)生在我們這些學生身上,但這也是社會大環(huán)境的一個縮影,全社會都應引起高度關注,并采取相應措施,共同努力,減少此類事件的發(fā)生,在校園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篇5
校園本該是最神圣、陽光、安全的地方,但近年來,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事件時有發(fā)生,引發(fā)社會高度關注。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嚴重損害了學生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社會影響,也折射出當前部分青少年學生法治意識淡薄、情感冷漠、心理健康問題嚴重等現實。
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出臺了《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校園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把防治學生欺凌和暴力工作上升到全面依法治國的戰(zhàn)略高度。從積極有效預防學生欺凌和暴力、依法依規(guī)處置學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形成防治學生欺凌和暴力的工作合力三方面對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提出了專業(yè)、細致、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
2016年,教育部、省教育廳又相繼制訂出臺了依法治教實施綱要,為進一步加強學校依法治校、依法治教進程,加強青少年學生法治教育,提升學生法治素養(yǎng),防控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保障校園安全等工作提供了指導和依據。甘南藏族自治州作為民族自治地區(qū),近年來在依法治校、創(chuàng)建平安校園,特別是校園欺凌和暴力防治工作中取得了顯著成效,特刊發(fā)以饗讀者。
防治中小學生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行為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也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源頭防范、標本兼治、綜合施策、長抓不懈。近來,甘南州教育系統在“平安校園”創(chuàng)建活動中,把校園欺凌和暴力防治工作作為重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遏制了校園欺凌和暴力事件的滋生蔓延。
特別是2016年以來,教育部等九部委制定印發(fā)的《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校園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精神后,甘南州迅速行動,組織人T對全州中小學及中職學校學生欺凌和暴力現象進行了深入調研,充分掌握了州內各縣市學生欺凌和暴力行為產生的深層原因和特點,結合實際研究制定了《甘南州校園欺凌和暴力防治工作實施方案》,常態(tài)化開展校園欺凌和暴力防治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制度先行 突出防范
為中小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安全健康的成長環(huán)境,是包括學校、家庭以及社會多元主體在內的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學校和家庭在青少年成長中的主要責任是教育與養(yǎng)育,社會同樣肩負著為青少年營造積極、向上、安全的成長環(huán)境的責任。
就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本身而言,發(fā)生的原因有家庭教育缺失、學校教育價值偏離、社會教育缺失等多方面。具體來講,不但有涉事學生個人因素,還有學校教育管理、環(huán)境影響等多方面的誘發(fā)因素,偶發(fā)性很強,因此,只有把日常防治與集中整治相結合,才能更好地遏制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現象的發(fā)生。
“為此,全州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先從制度建設入手,督促指導學校建立了學生欺凌和暴力防治工作制度,形成了早期預警、事中處理、事后干預等工作機制”。甘南州教育局副局長陳慧源說。
為了進一步加大防范管控力度,做到對校園欺凌和暴力事件及時發(fā)現、干預并防止事件惡化,甘南州教育局制定并要求各學校實施了一系列常態(tài)化的預防和管控措施。
“根據州教育局的要求,我們遴選組建了學生信息員隊伍,積極動員師生特別是學生信息員廣泛搜集校園欺凌和暴力事件苗頭動態(tài),指定一名學校領導專門負責學生的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同時還設置并公布了學生欺凌和暴力行為舉報專線電話,密切監(jiān)控和及時處置本校學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甘南州合作藏族中學校長付海生說。
各學校在學校日常管理中嚴格落實門禁、值周領導督查、值班巡查、課余活動管理、管制刀具收繳等管理制度,狠抓學校日常管理。針對重點學生、重點區(qū)域、重點時段開展防治工作,極大地增強了工作針對性和實效性。
同時,還建立了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學生、特困生、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女童、殘疾學生、有心理問題學生等弱勢群體及“問題學生”關愛保護工作機制。每學年初全面篩查掌握這幾類學生基本情況,建立臺賬,安排教師跟蹤開展結對幫教活動,及時掌握學生思想情緒和同學關系狀況,重點關注學生異常表現并跟蹤查找原因,對可能發(fā)生的欺凌和暴力行為做到早發(fā)現、早預防、早控制。
社會參與 合力管控
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防治離不開社會參與。為了加大新形勢下群防群治工作力度,實現人防、物防、技防在基層綜治中的深度融合,甘南州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做好校園周邊地區(qū)安全防范工作。
甘南州教育行政部門聯合公安部門每學期進校開展校園欺凌和暴力事件問卷調查,對發(fā)現的苗頭性、傾向性欺凌和暴力問題,采取防范措施并通知家長,進行跟蹤防治,有效教育轉化。
針對當地部分學生習慣攜帶刀具的現象,甘南州教育局聯合當地公安部門制定印發(fā)了《甘南州學校管制刀具等違禁物品管理暫行辦法》,賦予學校排查收繳管制刀具等違禁物品的權力,加大了排查收繳力度,清除了校園欺凌和暴力行為滋生的一大隱患。
“為了充分發(fā)揮州教育局和各縣教育行政部門校園周邊環(huán)境綜合治理專項組辦公室的職能作用,我們定期牽頭組織有關職能部門全面開展校園周邊隱患排查整治行動,大力整治學校周邊的網吧、游戲廳、出租屋、圖書音像店、流動攤點及各類娛樂場所。并協調公安部門,在學生上下學、課余及周末等重要時段、學生途經重點路段堅持進行巡邏防控和治安盤查,最大限度地凈化校園周邊社會環(huán)境”。 甘南州教育局安全管理科科長程輝介紹。
此外,甘南州還建立了校園周邊環(huán)境綜合治理專項組成員單位與轄區(qū)學校定期交流研判機制,教育、公安、文化、司法等部門每學期聯合進行1次“問題”青少年群體活動動態(tài)研判,組織學校排查學生欺凌和暴力隱患苗頭,及時采取相應防范措施,全面加強校園及周邊地區(qū)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防治體系。
加強宣傳 依法治理
防控校園欺凌和暴力,需要依法治理,尤其是明確法律在學校管理中的作用,對學生進行最基本的法律法規(guī)教育。近年來,甘南州上下加強了校園欺凌和暴力行為防治的法律宣傳工作,從法理角度營造了濃厚的輿論氛圍。
利用學校校園網、校園廣播、電子屏、標語、宣傳欄、櫥窗、黑板報等,堅持向廣大師生宣傳典型案例及有關法律知識,宣傳校園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危害和惡劣影響,形成了校園反欺凌、防暴力的輿論壓力和震懾力,警示學生加強自律。
同時,舉辦家長學校。每學期開學初和放假前,各學校都舉辦家長培訓班,給家長講授一些學生欺凌和暴力行為的防治方法,闡明學生實施欺凌和暴力行為后家長必須承擔的法律責任,切實增強家長的監(jiān)護人意識。指導家長加強家庭教育,科學管教孩子,不放任自流,不簡單粗暴,注重孩子思想品德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全面掌握孩子思想動態(tài)和日常活動情況,防止學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發(fā)生。
緊密圍繞《中小學法制教育指導綱要》,加強學生法制教育。聯合司法、檢察部門每學期高質量地開展一次“法治進校園”活動,讓學生懂得了基本的法律知識和行為底線,消除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不需要承擔責任的錯誤認識,逐步樹立學生遵紀守法的意識。
“我們結合典型案例,每學期安排一周時間集中開展防治校園欺凌和暴力行為的專題教育。通過專題講座、主題活動、校報??⒂^看視頻、寫心得體會等多種形式,提高學生對欺凌和暴力行為嚴重危害性的認識,在增強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的同時,做到不實施欺凌和暴力行為”。 甘南州合作二中校長寧世才說。
除了宣傳、學習、引導,甘南州還通過開展“模擬法庭”審判等活動進行警示教育。州教育局、各縣(市)教育局聯合司法部門在全州鄉(xiāng)鎮(zhèn)中心以上學校開展“模擬法庭”審判活動,選取近年來全國各地學生欺凌和暴力行為典型案例,進行模擬審判,取得了較好的警示教育效果。
突出德育 緊抓心理
《意見》提出,要通過加強中小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對欺凌和暴力行為嚴重危害性的認識,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通過深層次分析那些實施欺凌和暴力行為學生的性格品質,結合教育實際,可以得出結論:重塑思想道德觀念、矯治不良心理問題,是防止校園欺凌和暴力行為的基礎性工作。
為此,甘南州宣韃棵糯頭發(fā)揮職能優(yōu)勢,組織人員編寫了《我學習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手冊,免費發(fā)放到全州各學校,指導學校加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導學生尊重他人、與人為善、熱愛生活、珍愛生命,不恃強凌弱,不自暴自棄。
同時,各學校還緊密圍繞《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針對專業(yè)心理教師缺乏的現狀,甘南州全面加強了心理輔導教師培訓工作,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逐步為鄉(xiāng)鎮(zhèn)中心以上各學校至少培訓了1名專兼職心理輔導教師??h市教育行政部門統籌調配師資,組成心理咨詢輔導隊,深入縣域內學校巡回進行心理輔導咨詢活動,對有心理困擾或心理問題的學生開展科學有效的心理輔導,積極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品質。
在寄宿制學校逐步推行“問題學生”家長入校陪讀教育制度。對個別累教不改的“問題學生”,學校通知家長入校進行階段性陪讀,協助教師教育轉化學生,直至學生思想認識有徹底轉變方可結束陪讀,這一舉措極大地提高了“問題學生”的教育轉化成效,大大減少了學生欺凌和暴力行為。
各學校每學期集中開展公序良俗和傳統美德主題教育活動,積極宣傳校園團結友愛、和諧共進的優(yōu)秀事例,引導學生知禮儀、明是非、懂規(guī)矩、守法律,自覺踐行和發(fā)揚溫良謙恭的傳統美德,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學會化解矛盾糾紛。
篇6
【關鍵詞】校園欺凌 反欺凌法 社交情緒學習 男生問題 性別的協同性
一、引言
為了減少校園欺凌,創(chuàng)造更加安全和健康的校園文化,美國開展了一系列反校園欺凌運動,每個州都進行了校園運動、立法改革、政策倡導等。尤其為了提高男生的校園表現,在公立和私立學校中開展了一系列項目。引人注目的是自2006年開始的《美國教育法》第九修正案及其標準建立以來,公立學校更容易申請單一性別教育項目。欺凌問題和男生在學校中差強人意的表現,這兩個問題是美國基礎教育階段(K-12 schooling)緊迫的社會問題,近期,學校圍繞上述問題開展了兩項運動。這兩個問題的緊迫性帶來了新的研究課題,包括人們對這些社會問題的關注重點是什么,校園欺凌是否是新問題,與以前相比是否更加糟糕,改革是否使情況更加惡化等,這些問題備受質疑。本文探討兩項運動如何相互影響,作者認為在一些重要上,各方可能存在誤解。
我們對男生問題介入的前提是:男生是獨特的,他們具有希望成年人理解、接納并支持他們的天性。他們不愿被規(guī)則束縛,得不到太多關注、往往具有注意力缺損多動癥(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他們具有探索精神,他們身強力壯,爭強好勝。換言之,試圖解決“男生問題”者普遍接受男生及其男性化特征的刻板印象,與男生打交道時也遵從既有教育體系對男生的判定。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我要介入欺凌問題,卻需要持有不同的觀點,即認為性別固化對個體境遇和個人歸屬感是危險的,他們通常不愿意像大部分墨守成規(guī)的男生或者女生一樣,這些孩子將通過他們的同伴來理解性別刻板印象。多數情況下,未成年人因為性別不協同而遭到欺凌。性別不協同性的案例從非常明顯的欺凌非異性戀者(LGBT)或者問題少年,到欺凌具有某種性別特點者,比如面貌和運動能力不同的孩子。在建立文化融合和去除非協同性過程中,最好的反欺凌實踐是破壞固化期待。特別是學校設置了社交情緒課程,教授學生社交能力,而不是通過攻擊或者自我破壞的行為方式表達情感。無形的在欺凌改革的同時,創(chuàng)造了新的校園文化,超越了對男生的刻板印象,鼓勵在校園內通過非暴力的方式進行溝通。強調男生問題與解決欺凌問題存在緊張關系。
二、男生的問題
有研究人員從批判的視角研究了“男生問題”。在學校里,與女生相比,男生在很多方面的表現都不盡如人意,邁克爾?凱摩爾(Michael Kimmel)將之概括為“數量、成績與行為”三個方面?!皵盗俊敝饕概c女生相比,男生的逃學率更高;他們完成高中學業(yè)、進人大學并順利畢業(yè)的數量更低。尤其非白人男生更是如此。“成績”是指男生子在許多語言藝術課程方面的成績偏低,他們的平均成績點數(Grade Point Av-erage,GPA)不理想,在一些科目中成績偏差?!靶袨椤卑ê芏喾矫妫热缃涍^診斷被認為具有行為偏差、情緒失調和多動癥(ADHD);自殺率高;經常有危險,比如醉駕。“行為”也包括暴力行為,他們經常打架斗毆、犯罪、也極為可能成為犯罪活動的受害者。而非白人男生成為受害者的可能性則更大。
我們這里所討論的“男生問題”通常會涉及到對男生的刻板印象:他們的行為不受規(guī)則約束;有多動癥(ADHD);不太聽話,精力過剩,具有攻擊性;他們感情用事,講哥們義氣。傳統規(guī)則假定這些男生有“問題”的,并在這一假定的基礎上關注如何解決上述問題。有人甚至認為學校是給女生設計的,而在學校里,卻同樣要求男生久坐、與對手合作、討論問題、遵守課堂紀律。有些規(guī)則制定者基于上述擔心而提出男女生分校管理,也有人提出男女生同班,更注重男生在不同環(huán)境中的各種需求。我們在討論“男生問題”這一話題時,可取的態(tài)度是男生行為不應該被病態(tài)化,而應該得到尊重和非評判的贊賞。男生不能為了贏得在學校的認可而失去他們的天性。
我們已經明確應對“男生的特點不適合學?!边@一論點進行批判,所以筆者對男生問題只做簡短分析,進而要討論席卷全美校園的反欺凌運動?!斗雌哿璺ā芳捌湔咭呀浨娜桓淖兞诵@的性別文化。這種重大的轉變可以描述為:校園欺凌危機導致加強立法以督促學校減少欺凌,學校引入認識欺凌的課程,包括教授學生破除對男生天性的偏見,減少欺凌的影響。
三、欺凌問題
(一)欺凌的危害
反欺凌運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99年哥倫比亞中學的槍擊事件。兩名哥倫比亞中學的學生(他們被認為是欺凌事件的受害者)持槍襲擊校園。他們槍殺了名教師、12名學生,并造成23人受傷,然后飲彈自盡。社會公眾關心校園欺凌帶來的暴力和自殺問題,而通過對欺凌問題的長期研究,管理部門更加關注與欺凌行為相伴的出勤率、表現不佳、壓抑程度、犯罪行為和藥物濫用等問題。
反欺凌運動的產生并非空洞無物,它由一系列運動組成。反欺凌運動將很多有著深刻根源的微觀問題連接在一個寬泛的概念下,有不同的參與者。例如美國女歌手Lady Gaga的生而如此基金會(Born This Way Foundation)為了實現為青年賦權的使命,明確拒絕反欺凌運動,為青年賦權的使命體現在建立“更加善良與勇敢的世界”項目(The Kinder & Braver World Project),來自多個學科的研究學者參與了對欺凌問題的研究。這些領域包括預防青少年自殺、因欺凌導致的逃學、對欺凌者零容忍政策而導致的出勤率低;預防校園暴力、涉槍暴力犯罪;反欺凌立法對青年人精神健康支持;社交情緒課程與教育;身份平等性的認知,包括同性戀者的權益、殘障者的權益、性騷擾和對《美國教育法》第九修正案(Title IX)的關注。
(二)法律應對
在過去的十幾年中,美國為應對校園欺凌而建立了一套法律機制。1999年哥倫比亞中學校園槍擊事件后出臺了第一部《反欺凌法》。如今,共有49個州通過了《反欺凌法》,一些州已經通過了第二輪的更為詳細、深入而成熟的法律。事實上,在過去的十多年時間里,每個學生都受到了《反欺凌法》的影響。目前還很難評估這一運動在美國教育系統中的影響。
在以往的運動中,比如預防青少年自殺運動(Youth-Suicide-Prevention Movement)和基于身份的平等運動(Identity-Based Equality Movement),每個內容都需要我們充分運用既有研究進行干預,而這其中很多方面涉及法律問題。但最近的立法改革明確以反欺凌立法為特點,而且相當全面、廣泛。由于立法剛剛出臺,所以尚無這些法律對學生行為影響的權威評估報告。筆者認為,這一影響會在很長時間內顯現出來,這可能超出法律制定者的預期。這些法律的特點是幫助學校朝著減少欺凌事件數量的目標邁進的。法律激勵學校找到減少欺凌的方法。而這一路徑可能帶來社會文化的實質變遷。
盡管《反欺凌法》的內容在每個州有所差異,但是他們也有共同點。最早的法規(guī)有些是激勵性的,它們鼓勵學校采取反欺凌措施,或者學習認識欺凌行為,而不要求地區(qū)或者學校采取行動。晚近的法律規(guī)定無論在特殊性還是在強制力方面都更健全。各個州的《反欺凌法》不同,但是基本都含有下面內容。
1.立法的主要對象是學校,即將學校作為法律規(guī)制的主體。媒體報道中認為孩子是受管制的主體,但是很少有州立法以可能實現的方式直接對孩子提出要求。
2.要求學校實施反欺凌措施。法律也逐漸地吸納了某些學校措施的合理內容。這些法律規(guī)定包括欺凌的定義、不同族裔群體的融合,比如同性戀、有色人種學生、殘障學生。有些州要求在提及欺凌問題時要以上述問題為基礎,這一做法在很多州引起了爭議。爭議的支持者認為,立法并不必然以文化觀念上的分離為起點,而筆者認為文化分離將源于這些法律。
3.要求學校教職工向學校領導報告欺凌事件。這要求跟蹤研究,揭示出成人在欺凌問題上的介入往往是不充分的。
4.要求學校調查已報告的欺凌事件。一些立法要求學校政策要事先公布對特定行為將采取何種處置及其結果,一旦出現讓公眾能夠依照政策有所預期。換言之,這些法律要求對欺凌事件有明確的處理方式和程序。有人批評這些內容有時太接近執(zhí)法模式(“Law Enforcement”Model),雖然法規(guī)通常不規(guī)定任何后果,而是讓學校教育自由處置,而不是涉及執(zhí)法。無論學校選擇哪一種公開反欺凌的方式,都要求學校按照自己的流程對欺凌事件做出反應,凸顯學校領導的作用,激勵學校進一步減少欺凌事件。
5.要求報告和記錄保存。跟蹤學校在減少欺凌方面的進展,對學校施加壓力以減少欺凌事件。
6.早先的法律主要是對學校施壓,間接減少欺凌事件的發(fā)生,后來頒布的法律更為明確而直接的要求預防欺凌。例如,后來的法律通常要求教師、學生、父母接受學校的反欺凌政策培訓,向學生和教師講解預防欺凌研究中發(fā)現的促進欺凌的因素(Bullying Dynamics)。法律通常要求學校開設預防欺凌的課程,有r要求這些課程建立在“循證”(Evidence Based)的基礎上。法律規(guī)定中的其他方面,如報告和介人,鼓勵學校開設預防欺凌的課程,進一步減少欺凌事件。這些課程并未鼓勵學校改變性別文化,但正如本文第四部分所示,這些要求確實帶來了性別文化的改變
媒體高度關注由欺凌行為引發(fā)的自殺和校園暴力,欺凌問題短期與長期的研究發(fā)展,以及現代電子通訊方式對青少年欺凌事件的記錄。媒體的高度關注度也引起了美國文化、教育和法律界對青少年文化中欺凌問題的普遍關注。法律的干預措施能鼓勵學校減少欺凌,但是實現減少欺凌這一目標的措施卻可能擾亂既定的性別規(guī)范,這也是措施帶來的副作用。
四、對性別規(guī)范的悄然破壞
就第一部分中提出的男生問題,國家反欺凌法律要求學校提供豐富的互動課程和社會能力技能培訓。反欺凌課程教孩子如何避免這一行為,包括個人和社會的侵犯。但更為普遍而有效的措施聚焦在如何構建積極的校園環(huán)境(Positive School Climate),因為消極的校園環(huán)境通常與欺凌相伴。社會科學研究認為,欺凌是校園環(huán)境功能失調的一種癥狀,而不是個人問題,欺凌產生的根源是校園環(huán)境,而不是所謂的壞孩子。因為循證課程致力于改善校園環(huán)境,所以極大地減少了欺凌事件,新的反欺凌立法鼓勵學校積極管理同伴群體。
(一)校園環(huán)境
校園環(huán)境一詞用來描述校園內的社會和情緒氛圍?!拜斎搿钡氖呛⒆又g以及孩子與成人之間的關系質量、真正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融合行為和歸屬感。積極的校園環(huán)境與低欺凌率相伴,而從糟糕的校園環(huán)境到積極校園環(huán)境的治理過程往往會降低欺凌。在積極的校園環(huán)境中,欺凌不是對規(guī)則的破壞,而是對關系的破壞。
實現積極學校環(huán)境的重要元素是社交情緒學習,它能夠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社會、情感和學術合作項目(Collaborative for Social,Emotional,and Academic Learning,CASEL)調查研究并制定了一套社交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SEL)的核心技能。這些是反欺凌法案鼓勵的標準技能。社交情緒課程的主要技能學習自我認知(識別你的感受)、自我管理(建設性而不是破壞性地表達感情)、社會意識(換位思考)、人際關系技巧(建立基于合作和解決人際沖突的積極健康的關系)。社交情緒課程教會個人溝通技巧,提高整個同輩群體的溝通水平。
社會環(huán)境的改善對兒童的情感體驗、學校成績和減少欺凌事件影響顯著。毫無疑問,這些都是項目取得的成果。教授學生社交技能,構建安全的學校環(huán)境,這樣他們長大成人時就可能帶來互動文化規(guī)范的變遷。美國文化中廣為熟知的緊張關系,在反欺凌改革的討論中并不明確。在立法辯論時,文化中的緊張關系不受重視,而且表述不充分,當國家積極支持受欺凌的非異性戀少年,而沒有維護保守教師和學生的道德和宗教情感時,這些保守勢力則試圖通過立法反對非異性戀者。最近,密歇根州《反欺凌立法》的斗爭就聚焦在這一特別沖突上。雖然立法辯論表面上重視文化沖突,但是并未著眼于表達模式(例如如何認知自我和他人的情感),而只作為表達的議題(在道德上是擁護還是反對非異性戀少年)。充分調查的地區(qū)很可能面臨著大規(guī)模的文化變遷。法律介入反欺凌和“男生危機”關系,這是一個是新領域,筆者只是發(fā)現了一部分。
總之,在減少欺凌方面,人們普遍認為學校大有作為,《反欺凌法》也對此作出肯定。人們想知道反欺凌改革中哪部分發(fā)揮作用導致了欺凌案件的減少。于是在研究效果的基礎上不斷努力。根據研究,改革力圖創(chuàng)造一個充滿歸屬感和包容性的環(huán)境。學校教會孩子們如何社交,并營造積極的校園環(huán)境。這些技能減少了學生的情緒沖動,鼓勵學生換位思考和運用更高層次的溝通技巧。社會變遷對性別期待提出了挑戰(zhàn)。在許多法律中,對不同發(fā)展階段的學生進行社會情感教育是學校的任務,反欺凌是學校的職責。法律實施后,興起了社會情感教育,因為法律要求在課程中加強社交能力的培訓,基于社交情緒學習是減少欺凌的措施之一。
(二)性別不協同與男生的非正式情感教育
1.性別不協同與欺凌。非異性戀者(LGBT)和“問題”少年往往成為欺凌事件中的受害者。但是相對于年齡較大且能夠明確自己為非異性戀者而言,6到9歲的孩子,我們在欺凌的研究中很難明確將之界定為非異性戀者,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可能是遭到欺凌最多的。研究人員將孩童時代性別協同性的衡量范圍和程度做成量表,驚奇的發(fā)現,性別不協同的男生更容易成為欺凌事件的受害者。此外,當研究人員調查兒童欺凌的原因時,大量孩子回答說他們可以通過外貌、運動能力等來判斷性別是否協同。
男生和女生在經歷欺凌時表現是不同的。女生的攻擊性更多體現在語言上,包括社會隔離。男生則更多的是身體上的沖撞和攻擊。一些研究表明,最有可能成為其他男生持續(xù)性身體攻擊目標的男生通常是不隨意與其他人有身體接觸,或者不愿參與惡作劇者。
2.嬉鬧游戲和男生的情感教育。相對于女生而言,男生更傾向于嬉笑打鬧。學者認為,從發(fā)展上講,男生使用這些嬉鬧方式學習彼此之間的界限和交流方式。在心理學文獻中,嬉鬧游戲被認為是學習交流的方式。換言之,男生進行“身體交流”,通過身體接觸學習交流技巧。這個意義上而言,在男生世界的語言中,那些不參與嬉鬧游戲的男生不與他們交流,也最容易成為欺凌的目標。一項對幼鼠的研究內容很好地闡述了這一過程。
我們認為打鬧是重要而固有的社會行為,如果幼鼠不這樣做,他長大后就與社會格格不入。這些幼鼠對良性的社會接觸反映過度,比如社會性嗅探,這使得他們社會防衛(wèi)過度,更容易升級為攻擊行為。進而,在被帶進大鼠的領地時,面對大鼠的主導地位,他們并沒有表現出適當的順從,他們不嘟行侵略性的攻擊。他們采取的策略也無法避免優(yōu)勢鼠的憤怒。此外,童年期間沒有打鬧經歷的白鼠,一旦遇到此類情況會表現得非常焦慮。最后,這些白鼠在協調與其他同類的關系時也會遇到困難。
盡管我們不能把白鼠和人類青少年的行為相提并論,但這一研究從側面體現了人類嬉鬧行為的原因。毫無疑問,白鼠的性別對分析問題很重要。對人類嬉鬧行為的研究可能更為深入,但是同樣認為身體接觸是男生發(fā)展溝通技巧與社會發(fā)展的核心因素。
無論基于動物研究,還是神經心理學或文化規(guī)范,如果將身體接觸作為我們對男生情感教育的中心,那么需要明確以學校為基礎的社交情緒課程是社會溝通中自我認知的重要內容。
3.單一性別學校和男女混校的欺凌問題比較。很多人寄希望于單一性別學校環(huán)境中的男生在學校的表現能優(yōu)于男女混合學校中的男生?!睹绹逃ā返诰判拚割C布后,公立學校單一性別項目大量增加。但是這場運動的背后是政治認同。支持者們的受害敘述都是基于對男性的刻板印象。相比之下,單一性別學校重視男生和女生的差異。據說這些差異與反欺凌課程中認為的威脅相反。這就提出一個問題,即與男女混班或者混校的情況相比,單一性別班級或學校應該采取何種反欺凌措施。
對單一性別學校中欺凌問題的研究不多。2005年美國教育部報告評估了單一性別學校和男女混校在很多方面的差異,結論是:“學校中的欺凌事件并沒有作為獨立問題而被充分審查”。在2009年5月,一份非公開發(fā)表的論文中,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的多米尼克?約翰遜(Dominique Johnson)認為當考慮到性別協同性問題時,單一性別校園中對欺凌的評估會出現不同結果。約翰遜通過分析性別協同的學生和性別不協同的學生之間的差異來評估性別影響。約翰遜還考慮了特定學校中性別協同性的數量。她發(fā)現,性別不協同的男生和女生更有可能被欺凌。她認為單一性別學校對性別不協同的女生而言更安全,但是學校安全與否似乎取決于整個學校的男女性別協同性。她對已有的男生數據持懷疑態(tài)度,但她解釋說,事態(tài)可能被扭轉:性別不協同的男生在單一性別學校環(huán)境中可能面臨更大的風險。當學生不遵從學校的性別規(guī)范時,更容易成為受害者。
已有文獻尚無定論,這使得嬉鬧游戲的研究備受關注,即研究性別不協同的男生受到的懲罰,是來自于同伴欺凌,還是來自于單一性別學校為培養(yǎng)性別協同性而施加的懲罰。一些學校鼓勵男生進行肢體溝通,他們鼓勵表達的形式與社會、情感和學術合作項目相反,而已有研究表明社會、情感和學術合作項目能夠降低欺凌事件,創(chuàng)造積極的校園環(huán)境。
既有學校教育模式在男生身上體現了失敗,如果基于此我們將男生分離出來,他們會無所適從。對刻板印象威脅的強有力研究表明,學生按照群體對他們的期望行事。許多基于族裔的研究表明,由于成績不好而將男生分離出來將同樣影響男生的表現。但是欺凌問題更重要的方面是,對男生的刻板印象導致他們表現不佳。反欺凌立法下誕生了社交情緒課程,但是單一性別教育可能與這一課程的設想南轅北轍。
(三)新的隱性課程
我們已經探討了男生危機、反欺凌立法、社交情緒學習課程項目、男生的“身體溝通”以及性別不協同性與欺凌的關系,現在我們再回到法律和政策上來?,F在得出立法的影響還為時過早,我們應該看到法律將會在性別交流方面會帶來重要的文化變遷。
《反欺凌法》要求并鼓勵學校制定政策和開設課程,這會導致學校和地區(qū)對欺凌事件進行評估,這意味著定期對學生的欺凌經歷進行調查。這些公開的評估和報告包括學校環(huán)境問題的所有原因,能給學校領導施加壓力,進行改善以達到預期效果。一些學校沒有正確解決欺凌問題,他們或擁護零容忍(Zero-Tolerance)政策,或和政策玩躲貓貓游戲,或對公開的政策置若罔聞。但是對那些真正踐行反欺凌法律政策的學校而言,他們不僅按照要求行事,而且擴展了反欺凌的內容,從零容忍到對欺凌事件的處置方法,社交情緒課程和校園文化和環(huán)境治理措施,都非常有效地降低了欺凌問題的發(fā)生率。目前很多學校都采用了社交情緒課程的方式來降低欺凌事件。由于既有的不溫不火的介入策略令人失望,法律則更加嚴格,我們希望社交情緒課程的應用更為廣泛。社交情緒課程教會孩子們如何辨識自己的情緒,直接的表達情緒,使用語言而不是肢體,與他人的交往中能夠換位思考,遵守社會規(guī)范,尊重他人,而不是處處找茬。學校要教授學生如何交往,如何融入社會,如果學生有進攻性的行為,要給予制止和指導,學校有義務減少欺凌事件。
社交情緒課程帶來的改變可能遠遠超出立法者的預期。進一步的影響可能更令人意想不到。立法者歪打正著地建立了一個更融洽的世界,這個世界里每個人有著更豐富的情感和更融洽的社會交往。立法者當然也沒有討論學校中女性化的溝通方式和破壞男性溝通方式。他們已經著手減少嚴重的欺凌事件和與欺凌相關的自殺數量。
然而,當我們走過一個循證、有效應付欺凌的實踐階段后,我們看到學校文化的展開不知不覺中破壞了男生的情緒表達,不符合男生危機為導向的政策(Boy-Crisis-Oriented Policy)。這不僅是學校或者教育界的趨勢,也是悄然影響到法律界。邁克爾?凱摩爾(Michael Kimmel)認為“當今,男生需要防御的恰恰是那些聲稱捍衛(wèi)他們的人;需要救援的正是那些拯救他們的人。”
五、結論
篇7
關鍵詞:欺凌行為;欺凌類型;因應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124(2017)01-0001-06
一、前 言
有關欺凌行為的類型與形成及因應策略方面的重要性,筆者曾在相關的研究中 [1 ],依據美國“國家中學校長聯盟”(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Principals )所提供的數據指出:一是欺凌行為最常來自于一般的社會暴力行為,大約有15%~30%的學生曾經是欺凌者或是受害者。二是在1994年到1999年之間,有253人死于學校暴力事件,有51種不同的死因,欺凌時常是與學生死因有關的因素。三是直接的肢體欺凌正在小W校園里增加,在初中階段達到高峰,而在高中校園內下降。但是,在另一方面,言語欺凌卻是一直持續(xù)增加。根據美國法院 (The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的報告,新進的學生比起老生更喜歡欺凌同學。四是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同學相信,學校無法有效制止欺凌事件的發(fā)生,有更高比率的學生相信大人的幫助是沒有效率也沒有效果的;5.25%的教師覺得欺凌沒什么或根本不理會它,只有4%的教師會持續(xù)去調查欺凌事件的起因。
此外,Tom V. Savage與Marsha K. Savage [2 ]指出,美國教育聯盟(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在2003年已經將欺凌事件作為學校主要關心的議題。同時,也有研究結果顯示70%的教師相信他們已經處理了所有欺凌事件,但是卻只有25%的學生認同這樣的看法。這顯示出教師們對于欺凌這件事情與學生的看法是有很大出入的,并且,師生之間存在著非常嚴重的溝通問題。
從上述之研究得知,對于欺凌行為一般的因應策略,即消極地不去理會,或是不上學,或一再容忍,會導致欺凌行為不斷地重復上演。
二、何為欺凌行為
欺凌行為,一般指的是蓄意且具傷害的行為,是持續(xù)重復出現在固定孩子身上的一種欺凌現象。有關欺凌行為的意涵,詳加說明如下:
1. 欺凌行為的定義
一般的欺凌行為定義,主要包括下列重要的意義:第一,欺凌行為是有意的、長期的、反復的;第二,欺凌行為的背后是在口頭、感情、生理或是心理上讓其他同學不舒服;第三,欺凌行為的特點是受欺凌者被欺凌者故意暴露出來,被拒絕融入友誼中,不能防衛(wèi)自己;第四,欺凌行為的模式是要施加傷害、欺壓、暴力、攻擊等行為在他人身上。
因此,欺凌行為是一種刻意地暴露出某固定的學生,讓他長期地、一再地在口頭、財物、感情、生理和心理上被其他同學拒絕,意圖傷害他而造成其直接或間接的人際關系疏離的行為。
2. 欺凌行為的意涵
一般欺凌行為的意涵,包括三個重要的方面:
(1)欺凌行為的迷思與誤解
Olweus [3 ]指出有關欺凌行為的迷思,認為:欺凌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男孩終究是男孩――欺凌只是他們的發(fā)泄罷了;欺凌是發(fā)生在所有的學校,沒有什么好憂慮的;棍棒與石頭可能打傷你的骨頭,但是言語是從不會傷害到你;欺凌對我而言從不曾造成傷害;欺凌會使你更勇敢/讓你知道生活是什么,只是如此而已。
因此,欺凌的行為極容易被教師與家長誤解,認為只是校園正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對于人際相處無害,甚至認為受害者是“自找的”;同時,也認為這樣的行為只會在低學業(yè)成就的學生身上發(fā)生,發(fā)生的地點只和學校相關;只要沒有肢體上的傷害,就不算欺凌等等。這些誤解與迷失,必須要借由教師與家長正確地傳達欺凌行為的知識并改變對于欺凌行為的看法,才能被消解,從而建立正確的反欺凌觀念。
(2)欺凌行為的內容
Meyer和Elizabeth [4 ]認為,使用“欺凌”這個詞時,必須包含下列之一的行為:真實的或被威脅的暴力;錢、財、物被勒索或強奪、或被偷;強制一個孩子去做一些他們不做或不想做的事;一個孩子在友誼團體中被忽視和被要求閉嘴;被嘲弄與被羞辱;老是對不同的孩子責罵;取綽號或貼標簽;傳遞攻擊性的訊息;散播不實的謠言與耳語;傳送侮辱性的電子郵件。
欺凌行為的內容雖然包羅萬象,但其中有幾個共同的特點:一是受害者是固定、孤獨的,易被標簽化;二是大欺小、強欺弱的權力關系;三是口語、肢體、關系、性取向上作為欺凌的主要內容;四是引起受害者的反擊,但在反擊時仍會成為受害者。
(3)欺凌行為的區(qū)辨
欺凌與沖突、騷擾、威脅、恐嚇之區(qū)辨,有助于了解校園欺凌的意涵與形成原因,進而針對校園欺凌擬定有效的策略。
筆者認為區(qū)辨欺凌行為的關鍵在于 [1 ]:其一,戲鬧或游戲的角色是否可以互換,且當其中一方因不舒服而要求停止時,是否得到停止;其二,當事人是否自愿參與其中,或者說他們之間的關系是否有自由與彈性,個人的主體性與尊嚴是否被尊重。
三、欺凌行為的類型與相關因素
欺凌行為的方式一般由肢體欺凌慢慢發(fā)展成語言或社會控制的欺凌方式。隨著教師及家長對肢體欺凌的制止,年齡越大的兒童使用的欺凌方式轉向于言語傷害或同伴對受欺凌者的關系疏離。有關欺凌行為的類型與相關因素,詳加說明如下:
1. 欺凌行為的類型
欺凌行為本身即是一種傷害性的行為。對于各種欺凌行為的類型,可以有以下的分類:
一是關系欺凌,它主要是操弄人際關系,與語言欺凌經常一起發(fā)生。兩者是屬于欺凌發(fā)生剛開始階段。
二是言語欺凌,雖然肉眼看不到傷口,但它所造成的心理傷害,有時比肢體傷害更嚴重。此行為通常伴隨著關系欺凌。
三是肢體欺凌,它是臨床上最容易辨認的一種形態(tài),是教育工作者最常關注的一種形態(tài)。
四是性別欺凌,它是指受害兒童被他人用與性有關的有害語言、行為或影像等實施的侵犯。
五是反擊型欺凌,它主要是指受欺凌者因長期受到欺凌而給予反擊的形態(tài)。如美國發(fā)生的多起校園槍殺事件,即屬此類。
六是網絡欺凌,上述所屬的欺凌行為皆可使用“網絡”來執(zhí)行。此方式不受任何限制,可能導致的傷害更大,影響更遠。例如,有女影星因為被網絡欺凌,受不了折磨而輕生,這種類型就是屬于網絡欺凌。
2. 欺凌行為之形成因素
(1)學生個人因素
筆者在相關的研究中指出學生成為欺凌者的因素主要有:學業(yè)上的挫折感;學生有欺凌行為的責任主要是大人不夠關心孩子,以致于孩子認為只有一種方式可以在欺凌環(huán)境中生存,就是傾向有暴力的行為;沒有楷??勺鳛榈浞?;在家庭中受到暴力對待;家庭對孩子漠不關心;孩子結交不好的朋友;人格及品性失常 [1 ]。
欺凌行為形成因素中的個人因素,主要包含下列要項:欺凌者因欺凌行為受到歡迎,而增強其欺凌行為的意圖;欺凌者因欺凌行為享受到支配權力;欺凌者在各種環(huán)境下都處于心理負向的狀態(tài);欺凌者對于受害者產生妒忌的心態(tài);受害者的人格特質有“負面支配性”、能力弱勢等特點。
(2)家庭因素
依據筆者的研究,欺凌行為形成的家庭因素主要包含下列要項:一是父母忽視管教或態(tài)度冷漠且不一致,易導致孩童沒有同理心,容易造成孩童在學校欺凌他人與被欺凌的情況;而父母的管教開明且權威,則孩童比較不易在學校欺凌他人或被欺凌。二是家庭從事特種行業(yè)或社會經濟地位較低,也容易受到欺凌 [1 ]。
(3)學校因素
Sharp [5 ]認為,文化因素很容易讓這些學生成為被欺凌的目標。不同種族的文化很容易造成一些負面的印象,致使這些孩子無法被融入友誼之中,進而在不友善的校園中成為欺凌行為的受害者。除此之外,她還提到一個現象:“就算這些孩子在學校的成績很優(yōu)秀,但是,到了公共的場所,例如等待校車時,他們還是很容易成為被欺凌的對象?!?/p>
筆者認為欺凌行為形成因素中的學校因素主要包含下列要項:一是學校的不友善氛圍會導致校園欺凌事件的增加;二是教師管教方式的冷漠,會使欺凌事件的發(fā)生率較高;三是受害者的沉默忍耐,無法有效減少欺凌事件的發(fā)生 [1 ]。
(4)社會因素
邱珍琬 [6 ]指出,大環(huán)境及社會本身對于性別角色的要求,鼓勵競爭比較,加上媒體傳播之力,這些都是欺凌行為易發(fā)生的社會環(huán)境?!耙员┲票笔巧鐣h(huán)境的結果,“觀察模仿”也是社會環(huán)境的力量。
Sharp [5 ]提到媒體的影響力,認為:“誰能忘記那些在電視傳媒中,對學校新生那種恐怖的虐待方式?”這些孩子在進入學校時,就已經成為被嘲笑、被攻擊的受害者。
綜上所述,欺凌行為形成因素中的社會因素主要包含下列兩項:一是傳遞暴力行為的社會風氣,容易產生校園欺凌事件;二是社會氛圍對于性別的不友善,強調以暴制暴,容易產生校園欺凌事件。
因此,在欺凌行為的形成因素上,學生本身無論是欺凌者還是被欺凌者,只要處在不友善的環(huán)境中,就容易產生欺凌行為。在家庭因素上,父母的管教方式與學生欺凌行為有高度相關。因此,家長在管教上,應保持處罰上的一致性,并對孩子適時關心,才不易產生欺凌與被欺凌事件的發(fā)生。在學校因素上,教師的管教要賞罰分明,并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在社會因素上,應減少暴力影片的播放與傳播,以避免模仿行為發(fā)生。
3. 欺凌行為之相關因素
(1)性別因素
在欺凌行為相關因素中,性別的因素主要包括下列要項:其一,就男女性別而言,男學生受到欺凌的情形比女學生多;其二,男學生多涉及肢體欺凌,女學生多涉及語言及關系欺凌;其三,教師的刻板性格印象會影響到學生的行為表現,而導致欺凌事件的發(fā)生。
(2)年級因素
有關年級因素影響欺凌行為,相關的研究結論并無一致的看法。筆者認為在欺凌行為相關因素中,年級的因素主要包括下列要項:第一,一般而言,肢體攻擊行為高年級多于低年級;第二,在初中,肢體欺凌以初中二年級發(fā)生率較高;第三,年級的差異會影響到欺凌行為的類型及發(fā)生率。
(3)學業(yè)成績因素
筆者認為學生學業(yè)成績佳而受到同學歡迎,是建立在他們的能力可以成為控制人的權力基礎上的。本質上來說,他們的高權力是來自可支配他人。楊宜學的研究結果 [7 ]指出,男生、低學業(yè)成就及低社會經濟地位的學生受到網絡欺凌的程度高于女生、高學業(yè)成就及高社會經濟地位的學生。
在欺凌行為相關因素中,學業(yè)成績的因素主要包括下列要項:一是無論成績的好壞高低,皆可能產生欺凌行為;二是學業(yè)成績佳的欺凌者,其權力的掌控是能力的展現之一;三是學業(yè)成績不佳的受害者,遭受到各種類型欺凌行為的比率較高。
四、欺凌行為之影響
欺凌行為是在群體中所形成的暴力行為。參與者包含絳釁哿櫳形之欺凌者、欺凌行為之受害者、處于欺凌行為當中卻非欺凌者也非受害者的旁觀者。這三種角色的并存,才能產生了一個完整的欺凌行為,也才能夠在校園內上演欺凌。
欺凌行為的相互關系是指欺凌者、受害者、旁觀者三者之間的行為。欺凌行為本身就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系,而這種互動關系存在著權力、人際關系的不均現象。
1. 欺凌者及其影響
校園欺凌者有幾個特點:強壯、自信且沖動;與受害者同齡或稍長;對任何人都具攻擊性,包括同學、家長、老師和兄弟姐妹;出身于充滿敵意、忽視孩子的家庭;父親有攻擊傾向或十分冷漠;身邊都是同類朋友;亳不同情受害者;為了刺激、權勢和控制欲而欺負別人。
欺凌者本身有以下的特質:心態(tài)較堅強、無同情心、以傷害他人為樂;濫用權力、掌控他人、支配他人欲望較強;個性具攻擊性、充滿敵意、沖動、報復性高。
欺凌者受到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要項:一是兒童時期對于欺凌行為未加控制,成人后易發(fā)生刑事案件;二是學習時期對于欺凌行為未加控制,進入社會后易使用相同手法來與人相處;三是短期影響會更有權力與勢力,長期影響則是出現行為。
2. 受害者及其影響
邱珍琬 [6 ]認為受害者除在體格上較為瘦弱外,也表現為孤單、安靜、少朋友、較神經質、較不會為自己出氣、看法較悲觀等心理特質。筆者認為受害者的特質有:性格上傾向于敏感、退縮、謹慎;缺乏果斷力;社交能力較差;低自尊;男性相較于同學較弱或個頭較?。慌栽谏硗獗砩陷^無法吸引同學;害羞,朋友較少;與大人的關系較同學好;有些不同于常人的問題,如學習能力差、種族歧視、性取向和生理上的問題等;有過度保護自己的父母親。
綜上所述,欺凌受害者本身包括以下特質:受害者的外表上較為弱勢、性格上較神經質、安靜、悲觀;低自尊、有過度保護自己的家庭;不預期的失常態(tài)度、缺課、對學?;顒訁⑴c度低。
此外,研究發(fā)現欺凌受害者受到的長期影響包括:低學業(yè)成就表現、缺課、藥物與酒精濫用和自殺行為的發(fā)生,都與在學校場域中被欺凌有關 [5 ]。具體表現為:身體的傷害;輟學;翹家;有人因此討厭家人;怪罪同學沒有出手幫忙而討厭同學;覺得自己很差勁;消極地任人欺凌。
五、不同欺凌類型行為之因應策略
欺凌行為存在于校園之際的當下,就應有相對應的策略來因應。學校的所有成員,無論是行政管理人員、班主任及教師、學生,包括欺凌者、旁觀者、受害者等,都應為友善校園盡一份心力。
1. 關系欺凌之因應策略
筆者在研究中指出,受到同學歡迎,學業(yè)成績良好,有高自尊,在團體中是領導者的欺凌者,較常使用關系欺凌 [1 ]。女性較為喜歡使用這樣的欺凌方式,因為它不容易被教師發(fā)現。這樣的欺凌方式主要是耳語和社會關系的孤立。就是因為如此,在研究報告中都顯示女性被欺凌次數比男性要來得少。因此,關系欺凌之應因策略主要是班主任應該去真正了解學生在班級內是否有被其他同學孤立的現象。
2. 言語欺凌之因應策略
言語欺凌是最常發(fā)生的欺凌行為,但是,班主任卻是最少回應的。因此,當班主任發(fā)現學生無論是開玩笑或是故意采用不當語言來嘲笑他人時,應立即制止,并建立言語規(guī)范的界限;寧可嚴肅去看待學生之間的不合宜玩笑,也不要因為長期放任學生使用嘲笑的言語而給予學生形成言語欺凌的機會。
3. 肢體欺凌之因應策略
有些受害者會認為自己是做錯事情,所以才會被欺凌。而有這樣的想法的受害者更易被一再欺凌,如果沒有被欺凌,反而會認為自己在班上不受歡迎。這樣的受害者,在停止欺凌后甚至開始有自我傷害的念頭。當班主任面對這樣的受害者時,處理的焦點應放置在改變受害者的想法上,告訴受害人任何人都不應使用欺凌的方法來處罰另一個人。
因此,肢體欺凌之因應策略主要是不該出現在班級上的行為舉止,班主任皆應立即制止。打鬧與開玩笑,甚至沖突等行為,都不應在教室內發(fā)生。一旦發(fā)生,班主任應給予公平而一致性的處理。賞罰分明的班主任,是有效制止肢體欺凌的主體。
4. 性欺凌之因應策略
性欺凌的具體行為包括:性或身體部位的不雅玩笑、嘲笑或評論;性取向或的嘲笑;散播或傳遞有關性的不實紙條或謠言;侵犯身體的動作。因此,在性/性別欺凌之應因策略上,無論是在言語或肢體上,班主任都應以身作則成為學生的模范,不應使用相關性與性別不平等之言語來教學,也不應針對學生之性別而使用不對等的教學策略,以避免形成潛在不平等的教學氛圍。
5. 反擊型欺凌之因應策略
班主任由于漠視受害者在學校所受到的欺凌,致使受害者感到無力感,因而做出極端而無法挽救的事件時有發(fā)生。例如,從一般的威脅發(fā)展到校園槍擊事件。這些犯案者,都是校園欺凌的受害者。
因此,反擊型欺凌之因應策略,需要班主任平時多P心學生,用心去觀察學生一定可以有效預防欺凌行為的發(fā)生。學生們之間的打鬧或許不容易區(qū)辨,但是,班主任若能采取寧可立即制止打鬧行為,也不讓打鬧行為演變成欺凌行為的做法,勢必可以有效阻斷欺凌行為的發(fā)生。
6. 網絡欺凌之因應策略
網絡欺凌之所以非常難以控制與預防是因為它通常是發(fā)生在學校及教室之外,而且多數使用網絡欺凌的欺凌者自認為不會被抓。因此,這樣的欺凌對于學校教育者而言,是很棘手的問題。
筆者在相關的研究中曾提出反網絡欺凌的做法:一是在課程教學中就應教導學生使用網絡時應遵守的規(guī)范;二是建立反網絡欺凌的班級氣氛,例如禁止散播謠言及不雅圖片或影片;三是學校應鼓勵學生舉報網絡欺凌者,應掌控學生在學校電腦中傳輸的內容;四是教師應警示學生網絡欺凌是直接與間接欺凌之一,使用網絡欺凌就是違法行為;五是明確定義網絡欺凌并告知可能的傷害;六是學校領導者應鼓勵教師與家長一起執(zhí)行反網絡欺凌的政策 [1 ]。
網絡欺凌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因為涉及所有的欺凌行為,同時,它發(fā)生的地點不只是在學校教室里,它隨時隨地都可能發(fā)生,所以并不容易控制。多數學生認為它不容易被抓到,就算被抓到也沒有證據證明這樣做有任何的傷害。但是,網絡欺凌的傷害絕對不是學生天真好玩的游戲,它也不亞于任何一種形式的欺凌。
六、學校在行政與文化上之因應策略
學校的反欺凌政策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多數的欺凌事件是發(fā)生在班級之外。學校的反欺凌政策建議如下:第一,建立反欺凌的環(huán)境與氛圍,校園欺凌事件是不可接受的;第二,所有相關人員都必須接受反欺凌的教育訓練;第三,任何人都不應該被欺凌;第四,清楚地定義并規(guī)定反欺凌政策,讓全體師生皆可清楚理解;第五,讓父母親清楚知道學校反欺凌的政策,讓學生明白實施欺凌行為的后果是什么;第六,讓所有的家長及師生都必須知道欺凌后果的嚴重性。
綜上所論,學校行政組織必須建立反欺凌的條約并賞罰分明,以形成學校反欺凌的文化。行政人員必須幫助教師去區(qū)辨欺凌與玩鬧之間的不同,甚至幫助教師去搜集相關資料,作為教師教學上的反欺凌教材。有效的反欺凌政策是師生需要時間去了解和接受的,行政人員應給予教師與學生在反欺凌上的支持與幫助,讓整個學校借由學生與教師在教學上的集體合作,形成公平而又安全的學校環(huán)境。
七、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上之因應策略
在班級管理中,筆者曾提出班主任的反欺凌策略明細:建立彼此尊重的班級氣氛;鼓勵學生遵守反欺凌的班規(guī);在課堂中隨時隨地尊重他人;建立學生反欺凌的決心;在課程內設計反欺凌教案;在角色扮演、創(chuàng)意寫作、合作學習中把焦點放置在同理心與同學關系的建立上;反欺凌及網絡欺凌的政策請家長協助;學校應明定欺凌之定義及無法接受的范圍;反欺凌政策中應對新同學友善歡迎并提供相關的咨詢途徑與手冊;對欺凌者與受害者提供一對一的協助與輔導;對受害者提供人際關系的建立技巧;全體成員隨時對反欺凌提供建議;教師應教導學生如何面對欺凌事件 [1 ]。
Ben Whitney [8 ]認為:資深的教師應有能力觀察到學生非意外性的受傷或是表現出的沮喪;在處理事件上,不要一次問受害者太多問題,友善地給予支持,必要時交付專業(yè)人員輔導;在關懷上要小心謹慎,避免受到誤解,并總是保持最大的關心;任何不適合的碰觸,對孩子而言都有可能是一種欺凌,類似這樣的行為都可能構成一種犯罪;教師勿處罰孩子,必要時交給專業(yè)人員處理;觀察到的任何狀況,都應與專業(yè)人員溝通分享,以確定事實;告訴家長,與家長一起關心。
筆者認為旁觀者是有義務及責任去預防及制止欺凌事件的發(fā)生。在處理欺凌事件上,不要把重心放在欺凌者向受害者道歉上,這樣的做法,不但沒有效果,反而很容易在教師不在現場時,讓受害者再次被欺凌者傷害。
綜上所述,班主任在課程與教學的設計上,應包含社交技巧的訓練,如角色扮演、創(chuàng)意寫作、班級開會等。這些課程設計主要是幫助學生確立新的態(tài)度并建構班級人際關懷的氣氛。因為,同學關系的好壞才是反欺凌政策能否成功的關鍵,而旁觀者是否參與,更是反欺凌能否成功的核心。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上,應該建立友善的班級氣氛,使學生彼此之間合作與和平相處。一旦有任何學生超越此界限,就應給予立即有效的制止,這樣才不會姑息養(yǎng)奸、養(yǎng)虎為患。
八、結 論
在處理欺凌事件上,預防勝于治療。許多學生并不清楚何謂欺凌,大部分的學生都以為只有被打或是有受傷害,才稱之為欺凌。但是,事實上,欺凌不只是肢體欺凌。班主任應教導學生認清各種欺凌之形態(tài)與內容,而非把預防欺凌或是制止欺凌行為的重責大任,加在自己或是所有教育者及行政人員身上。
學生之間的玩笑在無法分辨時,應適時制止,避免擦槍走火,防止演變成言語欺凌或其他形式的欺凌行為。對于欺凌者,應確立懲罰機制;對于旁觀者,鼓勵其正義感,對觀看欺凌行為而未通報者,應連帶受處分。真正行為不當的是欺凌者而非受害者,因此,對于受害者的保護需要有專業(yè)而有效的策略,避免受害者再次受到傷害。
參考文獻:
[1]林進材.臺灣地區(qū)中小學欺凌行為及因應策略之研究(2016)[R].
[2]Tom V. Savage,Marsha K. Savage. Successful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Discipline:Teaching Self-control and Responsibility[M].SAGA Publishing Inc,2009.
[3]Olweus D. Bullying at School: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M].Oxford:Blackwell,1993.
[4]Meyer,Elizabeth J. Gender,bullying and harassment:Strategies to End Sexism and Homophobia in School[D]. Teacher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2009.
[5]Sharp S. School Bullying:Insights and Perspectives[M]. London:Routledge,2008.
[6]邱珍婉.小W校園欺凌行為與對應策略[D].屏東:臺灣屏東師范學院,2001.
篇8
〔關鍵詞〕網絡欺凌;青少年;述評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03-0004-04
第36次中國互聯網發(fā)展狀況統計調查表明,截至2015年12月,我國互聯網普及率達到了50.3%,網民規(guī)模達到6.88億。毫無疑問,互聯網革新了我們的生活模式。盡管網絡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便利,但也需要為一系列新生的負面行為買單。隨著網絡的日益普及,人們開始用網絡接受教育、工作、社交,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在網上實施攻擊行為。
近年來,一種新興的網絡攻擊行為得到學者和公眾的廣泛關注,即網絡欺凌(Cyberbullying)。網絡欺凌是指個人或群體通過電腦、手機等互聯網設備,故意、反復地傷害那些無力保護自己的個體的一種攻擊行為[1]。本文旨在較為系統、全面地介紹和分析目前有關網絡欺凌研究的概念、特征、影響因素及其理論解釋,評述目前有關網絡欺凌研究中的不足,并在此基礎上展望未來的研究方向,為制定有效的網絡欺凌行為預防與干預措施提供理論依據。
一、網絡欺凌與傳統欺凌的異同
研究者認為,網絡欺凌是欺凌行為在網絡環(huán)境下的延伸,甚至可以用“新瓶裝舊酒”來形容[2]。網絡欺凌與傳統欺凌確實有相似之處:首先,二者都是有意而為之的攻擊行為;其次,二者都發(fā)生在力量不平衡的個人或團體之間。就傳統欺凌而言,雙方力量的不平衡性主要體現在身體上的力量懸殊,而雙方力量的不平衡性在網絡欺凌中主要表現在網絡技術的使用技巧上。此外,網絡行為的匿名性也為網絡受欺凌者帶來了無能為力感,也可看作力量不平衡的表現之一[3-5];再者,二者都有重復發(fā)生的特點[5]。
網絡欺凌作為傳統欺凌在網絡環(huán)境下的延伸,二者除了有相似之處以外,也有不同。為了把網絡欺凌與傳統欺凌區(qū)分開來,研究者描述了網絡欺凌的七個特征:
(1)網絡欺凌行為某種程度上取決于網絡技術知識。
(2)網絡欺凌行為主要是一種間接的欺凌行為,而不是面對面的欺凌,是匿名的,因而很多人在感知到匿名性的情況下會做出許多去個性化行為,即在匿名的環(huán)境下說出和做出在傳統人際交往過程中不敢說的話和不敢做的事[6-7]。
(3)在網絡欺凌中,由于時空距離較遠,實施網絡欺凌者不能以直接的方式馬上知曉自己的行為給網絡受欺凌者帶來的傷害,因而減少了對網絡受欺凌者的歉意及移情[8];而在傳統欺凌行為發(fā)生的過程中,欺凌者往往能夠直接觀察到自己的行為給受欺凌者帶來的傷害,并可能會因此停止后續(xù)的欺凌行為[5]。
(4)網絡欺凌中旁觀者的角色比傳統欺凌中旁觀者的角色更加復雜。
(5)傳統欺凌者的欺凌動機是通過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力量來獲得在同伴中的地位,而網絡欺凌則不具有這樣的特征。
(6)由于互聯網的普及,網絡欺凌的潛在觀眾比傳統欺凌要多得多,任何網民上網都有可能會看到網絡欺凌事件,而在傳統欺凌中,可能只有十來個人旁觀欺凌行為[5]。
(7)網絡受欺凌者很難擺脫網絡欺凌,因為網絡行為不受時空和地域的限制,不管他們在哪里,欺凌者都可以給他們的手機或電腦發(fā)送消息或者在網上對其進行負面評論。而對傳統欺凌而言,Smith等人稱“哪里有學校哪里就有欺凌”[9],傳統欺凌一般發(fā)生在上學日的學?;蛘咴谏蠈W或放學的路上[10],而對網絡欺凌而言,由于網絡行為不受時空限制,網絡欺凌行為在一周7天,一天24小時內的任何時間都有可能發(fā)生[11]。
綜上,網絡欺凌和傳統欺凌間存在著差異,教育工作者需要有針對性的制定網絡欺凌的干預措施,不可與傳統欺凌混為一談。
二、網絡欺凌的發(fā)生率
網絡欺凌的發(fā)生率一直是研究者討論的熱點問題,盡管網絡欺凌行為的發(fā)生率不及傳統欺凌行為的發(fā)生率高,但還是有四分之一的學生參與過網絡欺凌,并且近年來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網絡欺凌行為也出現不斷上漲的趨勢[12]。
有研究表明,有大約19%的10~17歲的青少年參與過網絡欺凌[13]。以過去兩個月為時間段的研究發(fā)現,有4%的青少年實施過網絡欺凌,11%的青少年遭受過來自他人的網絡欺凌,7%的青少年既是網絡欺凌者也是受欺凌者[14] ;在過去6個月內,有24.2%的學生每周至少有一次網絡受欺凌經歷[15] ;在以中國學生為被試的研究中,有34.84%曾是網絡欺凌者,56.88%曾遭受過網絡欺凌,26.84%既是網絡欺凌者也是網絡受欺凌者[16] ;對網絡欺凌的相關研究的元分析表明,網絡欺凌大約有10%~40%的發(fā)生率[5]。
值得說明的是,由于研究者們對網絡欺凌的定義不同,被試群體不同,測量問卷的差異及考察時間段不一致,因而網絡欺凌行為在已有的各個研究中的流行率變化幅度較大,但所有研究均表明網絡欺凌確實是現如今青少年群體面臨的一種嚴重的現象,需要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5]。
三、網絡欺凌的影響因素
1.個體因素
與傳統欺凌一樣,個體的年齡與性別也是網絡欺凌行為的重要預測因素,但關于年齡、性別與網絡欺凌的關系的研究結果不盡一致。以五、八和十一年級的學生為被試的研究發(fā)現,年齡與網絡欺凌行為之間呈倒U曲線的關系,五年級學生的網絡欺凌行為發(fā)生率最低,八年級學生的網絡欺凌行為發(fā)生率達到12.9%,到十一年級,網絡欺凌行為發(fā)生率又下降為9.9%[17]。
一些研究者發(fā)現,男孩和女孩在網絡欺凌和網絡受欺凌角色中不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13-17]。還有一些研究者認為網絡欺凌是間接欺凌的一種形式,因此女孩比男孩更多地參與網絡欺凌[14]。而更多研究者認為與現實欺凌一樣,參與網絡欺凌行為的大多數為男生[18-19],而女生在網絡欺凌中的角色更多的是網絡受欺凌者[20]。
除了性別和年齡等人口學因素外,人格特征也是影響網絡欺凌的重要因素。研究發(fā)現,青少年的移情能力會負向預測其網絡欺凌行為,隨著移情的降低,相應的網絡欺凌行為就會增加[21]。不論是情感移情還是認知移情,對網絡欺凌行為都有顯著的預測作用[22-23]。自戀也是研究者在網絡欺凌的相關研究中廣泛關注的人格特征之一,自戀與網絡欺凌行為顯著正相關[24]。網絡為自戀提供了一個自我呈現的平臺,自戀水平越高的青少年有更多的線上活動,因而也就越容易導致網絡成癮及網絡欺凌行為的產生[25]。此外,道德推脫也是網絡欺凌行為的一個重要預測因素,網絡欺凌者與網絡欺凌/受欺凌者的道德推脫水平顯著高于網絡受欺凌者和未參與網絡欺凌者[26]。另外,個體的自尊、歸因方式等特征也是網絡欺凌的重要預測因素[27-28]。
2.家庭因素
家庭作為人成長發(fā)展的重要子系統,對人的身心及行為的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與父母情感聯結較強的青少年,即便父母不在身邊,沒有父母的監(jiān)督,他們也很少會做出與父母的價值觀不一致的行為,因而其參與不良行為的可能性相對較低。反之,與父母情感聯結較弱的青少年,其不良行為發(fā)生的可能性則相對較高[29]。研究者們認為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與青少年的上網行為直接相關,是青少年風險性上網行為的重要預測因素,權威型父母教養(yǎng)方式下的青少年的風險性上網行為越少[13,30]。還有研究者表示,父母對青少年上網活動的規(guī)定越嚴格,對青少年網絡欺凌行為的監(jiān)督越頻繁,懲罰越嚴厲,則青少年實施網絡欺凌行為的可能性就越小[13,31]。此外,在家中接觸電腦的機會也是網絡欺凌行為的一個預測因素,研究發(fā)現,在家中的私人區(qū)域上網的機會越大,參與網絡欺凌的可能性越大[31]。
3.社會環(huán)境因素
除了個體自身的因素和家庭因素外,影響青少年網絡欺凌行為的因素還有社會環(huán)境。例如,校園氛圍可能會預測學生之間的網絡欺凌行為,消極冷漠的校園氛圍可能使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冷漠,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學生很可能會采取網絡欺凌行為來攻擊他人[5],那些與學校情感聯結緊密,感知到公平、公正、和平、愉快的校園氛圍的青少年參與傳統欺凌與網絡欺凌的可能性都比較低[32]。另外,研究者還認為同伴支持也是影響網絡欺凌的重要社會環(huán)境因素,來自同伴的社會支持與青少年的網絡欺凌行為顯著負相關,同伴支持越少的青少年,參與網絡欺凌行為的幾率也越大[32-34]。
因此,在網絡欺凌行為的干預活動中,不僅需要注意個體差異,還不能忽視父母在其中的關鍵作用,還應該探討環(huán)境因素對青少年網絡欺凌的影響。
四、研究展望
國內外關于網絡欺凌的研究已取得大量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在未來的研究中,仍可朝以下幾方面努力。
第一,就被試而言,目前大多數關于網絡欺凌的研究都是以青少年為被試群體進行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結論的推廣性。根據CNNIC的調查報告,青少年群體只占網民群體的21.4%,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加大對其他群體的研究以擴大網絡欺凌的研究范圍。
第二,就研究方法而言,大多數研究都是采用被試自我報告的方法來進行收集,可能存在社會期許效應,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采用多種方法相結合的方式,例如教師評定、家長問卷等更客觀的調查方式來對研究結論進行檢驗。另外,在有關網絡欺凌的影響因素的研究中,大多采用的是橫斷研究的方法,很難確立各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采用追蹤研究對研究結果進行進一步檢驗。
第三,在數據處理過程中,很多研究未對傳統欺凌進行統計控制,而傳統欺凌和網絡欺凌可能具有協同發(fā)生的現象[5]。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在測量網絡欺凌的同時,對被試的傳統欺凌行為進行調查,并在統計分析時對被試的傳統欺凌行為進行統計控制,以考察各因素對網絡欺凌的純凈效應。
第四,就研究內容而言,大多數關于網絡欺凌的研究目前還處于對這一現象的描述階段,較少考慮背后的行為機制。只有深刻地了解了網絡欺凌的影響因素及其中的作用機制,才能更好地“對癥下藥”,有效制定相關網絡欺凌行為的預防和干預計劃,從而減少網絡欺凌帶來的傷害。
參考文獻
[1]何丹.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青少年網絡欺凌:移情與自戀的作用[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
[2] Li, Q. (2007). New bottle but old wine: A Research of Cyberbullying in 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3(4): 1777-1791.
[3] Vandebosch H, Cleemput K V. Cyberbullying among youngsters: Profiles of bullies and victims[J]. New Media & Society, 2009, 11(8): 1349-1371.
[4]Dooley J J, Pyalski J, Cross D. Cyberbullying Versus Face-to-Face Bullying A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Review[J]. Zeitschrift Für Psychologie, 2009, 217(4): 182-188.
[5]Kowalski R M, Giumetti G W. Bullying in the digital age: a critical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yberbullying research among youth[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14, 140(4): 1073-1137.
[6]Smith P K (2012). Cyberbullying and cyber aggression. In S R Jimerson, A B Nickerson, M J Mayer, & M J Furlong (Eds.), Handbook of School Violence and School Safety: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Practice(pp. 93-103). New York, NY: Routledge.
[7]Postmes T, Spears R. Deindividuation and antinormative behavior: A meta-analysi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8, 123(3): 238-259.
[8]Sourander A, Brunstein K A M, Lindroos J, et al. Psychosocial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yberbullying among adolescent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2010, 67(7): 720-728.
[9] Smith P K, Morita Y E, Junger J E. The Nature of School Bullying: A Cross National Perspective[J]. Tas, 1999.
[10] Nansel T R, Overpeck M, Pilla R S, et al. Bullying behaviors among US youth: prevalence and association with psychosocial adjustment[J]. 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01, 285(16): 2094-2100.
[11]許路. 暴力視頻游戲使用、道德推脫對初中生網絡欺凌行為的影響[D]. 華中師范大學, 2015.
[12]Hinduja S, Patchin J W. Bullying, cyberbullying, and suicide[J]. Archives of Suicide Research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for Suicide Research, 2010, 14(3): 206-221.
[13]Ybarra M L, Mitchell K J. Online aggressor/targets, aggressors, and targets: a comparison of associated youth characteristics[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 Psychiatry, 2004, 45(7): 1308-1316.
[14]Kowalski R M, Limber S P. Electronic bullying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J].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2008, 41(6 Suppl 1): S22-30.
[15]Navarro R, Yubero S, Larraaga E, et al. Children’s Cyberbullying Victimization: Associations with Social Anxiety and Social Competence in a Spanish Sample[J]. Child Indicators Research, 2012, 5(2): 281-295.
[16]Zhou Z, Tang H, Tian Y, et al. Cyberbullying and Its Risk Factors among Chi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J].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2013, 34(6): 630-647.
[17]Williams K R, Guerra N G. Prevalence and Predictors of Internet Bullying[J].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Society for Adolescent Medicine, 2007, 41(1): 14-21.
[18] Festl R, Quandt T. Social Relations and Cyberbullying: 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and Structural Attributes on Victimization and Perpetration via the Internet[J].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013, 39(1): 101-236.
[19] Calvete E, Orue I, Estévez A, et al. Cyberbullying in adolescents: Modalities and aggressors’ profile[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0, 26(5): 1128-1135.
[20] Sourander A, Brunstein K A M, Lindroos J, et al. Psychosocial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yberbullying among adolescent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2010, 67(7): 720-728.
[21] Brewer G, Kerslake J. Cyberbullying, self-esteem, empathy and lonelines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5, 48(C): 255-260.
[22] Topcu C, Erdur-Baker O. Affective and cognitive empathy as mediators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cyber and traditional bullying[J].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2012, 33(5): 550-561.
[23] Casas J A, Rey R D, Ortega-Ruiz R. Bullying and cyberbullying: Convergent and divergent predictor variable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3, 29(3): 580-587.
[24] Pabian S, Backer C J S D, Vandebosch H. Dark Triad personality traits and adolescent cyber-aggression[J].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4, 75: 41-46.
[25] Eksi F. Examination of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Traits\' Predicting Level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Cyber Bullying through Path Analysis[J]. Educational Sciences Theory & Practice, 2012, 12(3): 1694-1706.
[26] Renati R, Berrone C, Zanetti M A. Morally disengaged and unempathic: do cyberbullies fit these definitions? An exploratory study.[J].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 Social Networking, 2012, 15(8): 391-8.
[27]Kowalski R M, Limber S P. Psychological, Physical, and Academic Correlates of Cyberbullying and Traditional Bullying[J].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2013, 53(1 Suppl): S13-20.
[28]Pornari C D, Wood J. Peer and cyber aggression in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the role of moral disengagement, hostile attribution bias, and outcome expectancies[J]. Aggressive Behavior, 2010, 36(2): 81C94.
[29]Hinduja S, Patchin J W. Social Influences on Cyberbullying Behaviors Among Middle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J]. Journal of Youth & Adolescence, 2013, 42(5): 711-722.
[30]Leung L, Lee P S N. The influence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internet addiction and parenting styles on internet risks[J]. New Media & Society, 2012, 14(1): 117-136.
[31]Zhou Z, Tang H, Tian Y, et al. Cyberbullying and Its Risk Factors among Chi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J].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2013, 34(6): 630-647.
[32]Williams K R, Guerra N G. Prevalence and Predictors of Internet Bullying[J].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Society for Adolescent Medicine, 2007, 41(1): 14-21.
[33]Calvete E, Orue I, Estévez A, et al. Cyberbullying in adolescents: Modalities and aggressors’ profile[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0, 26(5): 1128-1135.
篇9
一、活動主題:小學生自護自救能力的探究
二、適用年級:六年級
三、設計意圖:
安全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基礎。近年來,安全問題得到了學校、家庭和社會等多方面的關注,未成年人的成長關系到祖國的未來,我們除了為未成年人建設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培養(yǎng)青少年自護自救的意識,掌握簡單的自護自救的方法,進一步關愛健康,熱愛生活。在“學會急救”主題的背景下,我設計了《小學生自護自救能力的探究》這個內容,主要目的是使引導學生在自護自救能力的實踐,在實踐中得到提高。
四、活動背景: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未成年人的成長和發(fā)展應受到各方面的特殊保護,國家、社會、學校、家庭等各個方面肩負著保護青少年的責任。作為小學六年級的小學生,他們與社會的接觸在不斷加深,但由于社會經驗不足,在面對侵害行為、自然災害和意外傷害時,往往因處于被動地位而受到侵害。因此,在復雜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中,青少年必須增強自我保護的意識,通過探究活動,使他們懂得一些簡單的自救急救常識,提高自護自救的能力,這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根本保障。
五、活動時間:2周
六、活動目標:
1.自護自救能力是小學生發(fā)生意外后脫險的基礎,意外的防范和處理是手段,通過探究使學生在遇險時懂得怎樣保護自己,怎樣逃生;
2.熟練掌握撥打急救電話的方法,如:110120119等;
3.圍繞下面四個方面進行探究,通過活動培養(yǎng)學生自護自救的意識,提高自救自護的能力:
(1)了解校園欺凌的包括哪些方面,懂得應對的方法。
(2)上下學路上的安全隱患有哪些,我們應該如何防范。
(3)小學生食品衛(wèi)生安全隱患主要包括哪些方面以及注意事項。
(4)火災的安全防范及自救方法;
3.學會尊重他人的觀點和意見,能夠初步的進行反思和評價。
4.同學之間要相互合作、大膽發(fā)言、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七、現實意義:
培養(yǎng)少年兒童樹立自護意識,掌握簡單自護技巧,形成自護能力。關心他人,關心集體,關愛生命,懂得互助。建立學生防范的意識,增強自我保護的能力,提高學生緊急救護能力,能讓小學生從小懂得如何學會生存,珍愛生命,體驗生活,收獲平安,創(chuàng)造和諧,享受幸福。為學生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八、活動準備階段:
1.把40名學生分成四個活動小組,便于開展探究活動;
2.提前兩周安排學生圍繞四個主題課前展開探究活動:
(1)了解校園欺凌包括哪些方面,懂得應對的方法。
(2)上下學路上的安全隱患有哪些,我們應該如何防范。
(3)小學生食品衛(wèi)生安全隱患主要包括哪些方面以及注意事項。
(4)火災的安全防范及自救方法;
3.每一名參與活動的學生通過資料查找、向成人和專業(yè)人士咨詢、調查研究等方式了解自救自護的相關知識,積累儲備的知識用于在課上的學習,也為在實際實踐中,總結經驗,掌握方法提供保障。
九、活動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活動主題(5-8分鐘)
生命是有限的,人生確是最精彩的,怎樣使有限的生命綻放出無限的價值,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關愛生命。懂得常用的急救方法,在許多危險發(fā)生后,能使自己減少一些傷害,也會幫助到他人。但是在諸多危險面前,我們更需要的是自護自救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在圍繞著“學會急救”的主題,今天我們首先進行自護自救能力的探究。
1. 下面我們先觀看一段視頻:(觀看視頻)
2. 看完這個視頻你想說些什么?
學生自由發(fā)言。
教師小結:因此危險來臨時,我們首先要有自護自救的意識,其次要懂得自護自救的方法。為了更好地完成今天的探究實踐活動,我把同學們分成了四個活動小組,看看哪一組的同學表現得更精彩,同時我們也要看看哪些同學參與的積極性更高,收獲更大一些。
(二)檢驗課前小問題學習調查情況,了解自護自救的一些知識(8-10分鐘)
課前老師不僅給每個同學安排有學習任務,而且給每一組指定了一個特定的話題。下面,我們的活動四個小組就根據課前的主題調查情況來說一說,一起來討論并匯報課前的研究成果的研究成果吧!首先進行第一個探究活動。
(課件出示)探究活動一身邊的危險知多少
1.小組合作學習
課前我們給每一個小組安排了一個探究的小問題,下面,小組進行合作談論,按小組的學習卡上完成第一項學習內容,并且在學習卡上填寫你們交流討論出來的結論。各小組討論交流地內容分別是:
第一小組:了解校園欺凌的包括哪些方面;
第二小組:上下學路上的安全隱患有哪些;
第三小組:小學生食品衛(wèi)生安全隱患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第四小組:與我們相關的火災隱患有哪些。
2.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
指導學生討論方法,督促學生積極認真完成合作交流。
3.匯報交流
教師小結:每組的學習都很認真,大部分同學都積極地進行,每一組指派一名同學進行匯報交流。
學生交流,教師點撥。
4.活動小結:是啊,每一個組雖然研究調查的主題不一樣,但通過匯報交流,我們知道在生活中,危險無處不在,那么具有一定的自護自救意識就是我們遠離危險,減少或避免傷害的基礎。
(三)遠離危險,培養(yǎng)自護自救的意識(8-10分鐘)
危險雖然無處不在,但我們只要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對即將發(fā)生的事情有所判斷和預防,我們就有可能減少或避免傷害,下面進行第二個探究活動。
(課件出示)探究活動二自護自救意識的建立
通過上一個活動的探究,在家庭生活、交通出行和學校生活等都存在許許多多的安全隱患,所以具有一定的自護自救的意識,就需要我們對可能發(fā)生的危險進行一些預判和防范。下面,我們分別對四個小專題來共同探究如何防范可能到來的危險。
1.面對校園欺凌,我們應如何預防?
學生討論交流,相互補充。
小結:文明禮貌,與同學和諧相處,參加有意義的促進同學之間感情的活動,遠離有暴力傾向的同學,同時能積極主動地和老師一起與這些同學進行交流溝通,建立活潑向上的氛圍。
2.我們怎樣能做到安全出行?
學生討論交流,相互補充。
小結:交通安全和我們地生活較緊密,首先要建立交通安全地意識,其次就是要遵守交通規(guī)則,出行中一定按交通信號燈和交警的指揮行進,文明乘車等。
3. 食品衛(wèi)生安全方面我們要注意哪些事項?
學生討論交流,相互補充。
小結:食品衛(wèi)生方面同樣建立防范意識,不購買“三無”小食品,不在衛(wèi)生條件差的早餐店、飯館等用餐,同時,注重個人和家庭的衛(wèi)生。
3. 避免火災發(fā)生,生活中我們應該注意些什么?
學生討論交流,相互補充。
小結:注意安全用火、用電、用氣,定期對所生活學習工作的區(qū)域里的設備設施進行維修檢查,按要求更換主要的部件等。
(四)掌握方法,不斷提高自護自救的能力(8-10分鐘)
危險的到來,意外的發(fā)生,我們需要對相關知識的了解和學習,提高個人的意識,做好應有的防范,但有時意外總是不期而至的,所以需要我們掌握自護自救的方法,下面我們繼續(xù)第三個探究活動。
(課件出示)探究活動三如何進行自護自救
1.意外往往無法預判,當意外發(fā)生后,首先想到的是做什么?
(1)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引導:我們要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撥打急救電話,那么你知道急救電話有哪些?
(報警:110 火警:119急救電話:120 交通事故報警:120等)
(2)你知道如何準確撥打急救電話嗎?下面我邀請同學來進行表演。
情景預設:紅旗路第一個紅燈出發(fā)生交通事故,你此時作為一個路人撥打報警電話。
演一演。
小結:撥打報警電話時注意:說清楚地點(詳細地址)、事故原因以及發(fā)展的趨勢等。
2.發(fā)生事故(危險)后,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進行報警后,就需要盡可能地進行自護自救,那么接下來我們就下面的內容來說一說常用地自護自救的方法:
(1)遇到校園欺凌,我們怎么辦?
指名學生回答,相互補充。
教師小結:冷靜對待,注意不要激怒對方,向周圍的學生或老師救助。事后主動向老師反映事情的經過,配合老師處理好與同學之間的矛盾。
(2)突發(fā)火災時逃生的方法有哪些?
表演逃生場面,教師觀察指導,及時糾錯。
教師小結:向最近的逃生通道撤離:捂住口鼻(有條件的用濕毛巾),蹲身,避免與濃煙接觸,迅速撤離現場。
(3)發(fā)生地震時的自護自救的方法?
表演逃生場面,教師觀察指導,及時糾錯。
教師小結:根據現場發(fā)生的情況,有坍塌情況發(fā)生時,先躲避(抱頭,尋找承重墻墻體周圍且狹小的空間、立柜或承重力較強的物體旁等),情況較為穩(wěn)定后抱頭快速有序撤離現場。
篇10
暴力是社會的頑疾,校園暴力更是教育的傷疤。它所造成的后果非常嚴重,不僅會給受害者造成長期的心理陰影,甚至影響其人格發(fā)展,而且也會使施暴者因為施暴而可能步入犯罪的歧途,自食惡果。
要全力預防與遏制校園暴力,不能僅僅停留在簡單遏制與懲罰的層次上,而忽略查找問題產生的內在的深層原因。要解決校園暴力,有兩個重點,一是要搭建一個高效的心理疏通渠道,二是要塑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具體而言,就是通過在學校教育中滲透生命教育,加強校園安保措施,推動校園立法等途徑,盡快搭建行之有效的校園安全防護體系,遏制和消除校園暴力。
首先,加強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教育。在長期形成的傳統教育模式下,學校過于重視分數教育,盲目追求升學率及考試成績,忽略了學生思想道德、心理健康、法律觀念等教育,而這些被忽視的正成為近年來頻頻發(fā)生的校園暴力的主因,因此,要預防校園暴力,應通過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教育等在學生心中筑起一道隔絕校園暴力的高墻。其一,生命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也是現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各類課程的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可以幫助青少年學生探索與認識生命的意義,尊重與珍惜生命的價值,熱愛并發(fā)展每個人獨特的生命。其二,在學校中開展系統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行政教育部門的干涉下,大多數學校雖然都配備了專業(yè)心理學師資,建立心理咨詢室,備有心理咨詢師,但因重視程度不夠高,師資力量不夠強等原因,心理健康教育難以普及。因此,學校應引進專業(yè)師資,根據學生身心特點設置專門課程,讓心理教育和咨詢服務發(fā)揮切實的作用。其三,強化學生法律觀念。雖然目前的教育體系中包含法律知識的教育,但很多學生并沒有樹立法律觀念,沒有遵守法律的意識與責任感。
其次,完善校園安保體系。校園安保并非在學校門口部署警察、學校聘請保安這樣簡單,而是應該從高處著眼,構建學校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保衛(wèi)體系。第一,學校在建設時,就應考慮到校園安保因素,如采取穩(wěn)固的建筑結構、選用安全的建筑材料、合理的建筑布局、完善的監(jiān)控體系等,應以預防校園暴力為標準來加以建設。第二,學校內部應該建立全員的責任安全體系,具體到何人、何時段、負責何區(qū)域的安全,使保安工作做到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實行校長問責機制。第三,建立校園安保制度。各??筛鶕嶋H情況,制定適應學校辦學的安保制度,對校園暴力等突發(fā)事件建立應急機制,加強快速反應能力,確保校園人身傷害事故及突發(fā)事件得到及時、妥善處理,把事故處理納入法制化軌道,使安全保障工作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