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研究范文
時間:2024-04-11 11:25: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初高中歷史 教學 銜接
普通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指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在體系的構建上,既注意與初中課程的銜接,又避免簡單的重復,遵循高中歷史教學規(guī)律?!钡绾巫龊?a href="http://www.fpldtrp.com/haowen/328598.html" target="_blank">銜接,在上述標準及其解讀中并沒有具體的解決思路和措施。在任教過程中發(fā)現(xiàn),初高中歷史教學的不銜接現(xiàn)象普遍存在,嚴重影響了中學歷史教學質量。因此,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研究很有必要,對于中學歷史教學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1]。
1、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
1.1基本理念的表述過于籠統(tǒng)
初中階段的歷史課程與高中階段的歷史課程都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同一系統(tǒng)中有著繼承和發(fā)展關系的兩個階段。從課程標準制定的理念上看,二者存在很多一致的地方,如都強調歷史課程的基礎性和發(fā)展;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倡導歷史教學評價的改進,充分發(fā)揮歷史教學評價的教育功能等。
不同之處在于,高中歷史課程在理念上“不僅重視全體學生的共同發(fā)展,為每個學生創(chuàng)設未來發(fā)展的平臺和機會,而且還應該讓不同興趣愛好、不同能力傾向、不同特長的學生能更好地規(guī)劃自己的職業(yè)選擇和長遠發(fā)展目標?!睘榇耍咧姓n標規(guī)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置,應“體現(xiàn)多樣性,多視角、多層次、多類型、多形式地為學生學習歷史提供更多的選擇空間”,從而“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全面發(fā)展”。另外,高中課標第一次提出對學生“歷史意識”的培養(yǎng),更加注重歷史對于現(xiàn)實生活的借鑒和指導作用。
1.2感知能力不斷發(fā)展
感知是人類認知活動的開端,是思維活動的基礎。初中生在感受性、概括性方面有所提高,在感知中能夠抓住主要特征,同時也不忽略一定的細節(jié)。與初中生相比,高中生在感知的目的性、持久性、精確性等方面又有所提高,他們能夠根據(jù)目的主動進行感知,穩(wěn)定性和持久性相對突出,能夠把感知與思維在一定程度上結合起來,使感知問題的精確性有了很大提高。初中生在感知活動中能夠區(qū)分出事物不甚顯著的特征,但有時表現(xiàn)出穩(wěn)定性較差的特點,不能將注意力始終集中在重要內容上,因此初中生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應注意分辨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提高主動性和自覺性。高中生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應注意培養(yǎng)他們濃厚的興趣,結合學科特點,交給觀察方法[2]。
1.3機械識記向意義識記過渡
記憶是過去感知過、思考過、體驗過和做過的動作在人腦中留下的痕跡,是思維發(fā)展的基礎。初中學生的有意識記能力有了很大的發(fā)展,他們能夠逐漸學會根據(jù)不同教材內容,給自己提出相應的識記任務,并且意義識記的能力也在逐漸增強。到了高中階段,高中生記憶發(fā)展呈現(xiàn)出以下特點:有意識記已占主導地位,能夠自覺地、獨立地提出較長遠的識記任務,選擇相應的識記方法,提高記憶水平;理解識記是高中生主要的識記方法,高中生的理解識記達到中學階段的最高水平,機械識記呈下降趨勢;抽象記憶占優(yōu)勢,抽象識記以抽象邏輯思維為基礎,本質上也是一種理解識記,它使高中生的記憶效率大大提高。
2、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的途徑與方法
2.1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做好教師銜接
(1)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首先應該樹立正確的教學觀。樹立正確的教學觀要徹底轉變以書本、課堂、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觀,在歷史新課程教學中,教師要由歷史知識的傳播者、灌輸者轉變?yōu)閷W生主動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
(2)教師應該擁有有效教學的理念?!坝行А敝附處熗ㄟ^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進步或發(fā)展,學生有無進步或發(fā)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重要指標。有效的教學過程可劃分為三個階段:教學的準備、教學的實施和教學的評價。要使教學變得有效,教師必須對于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有充分了解,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之上合理組織教學。
(3)強化銜接意識。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歷史教師的銜接意識強弱直接關系到初高中歷史教學能否實現(xiàn)順利過渡。對于高一歷史教學,教師可以通過進行有針對性的測試、課堂提問等方式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以及對歷史學科的認識和態(tài)度,從而用來指導教學。
2.2上好高中歷史第一課,轉變學生的認識
(1)“歷史學是什么?”
上述學生對歷史的認識實質上是混淆了“歷史”和“歷史學”兩個概念。關于“歷史”與“歷史學”,葛劍雄先生曾做出精煉的描述:歷史不僅是指過去的事實本身,更是指人們對過去事實的有意識、有選擇的記錄。而對于歷史的專門性研究,就是歷史學,簡稱為史學,也可以稱之為歷史科學,它不僅包括歷史本身,還應該包括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研究和總結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以及總結研究歷史的方法和理論。
(2)怎樣學習歷史
歷史學習具有獨特的方法和策略,新課程提倡“論從史出,史論結合”,這是歷史學習最具學科特色的方法。在開學伊始,教師首先應該讓學生懂得“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史學意義和方法意義。歷史結論必須緊密聯(lián)系史實,從分析史料中得出。同時要向學生介紹“史料”的分類以及不同類型史料的價值,教會學生如何辨別史料、解讀史料、運用史料。
2.3激發(fā)學生歷史學習興趣
興趣是人們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進行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是促使學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教師作為教育的引導者,要重視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讓學生在興趣的促使下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從問卷調查的結果看,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的興趣有待進一步提高。從影響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因素來看,加強歷史自身的趣味性、密切聯(lián)系實際、合理組織教學等做法有助于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提高。
3、結論
總之,教學中,教師應提供相關材料,鼓勵學生積極對史實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再對眾多觀點依據(jù)史實加以綜合、比較、提煉、補充。這樣,既鍛煉了學生分析材料、闡釋問題的能力,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真正做到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yǎng)的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初高中歷史;政治文明史;銜接
通過對近幾年初高中歷史在新課改要求下發(fā)展現(xiàn)狀的觀察,我發(fā)現(xiàn),初中歷史新課改的教材依然是通史體例,基礎知識在改革中被大量刪減,一般課本中常使用比較簡單的方法來進行歷史敘述,知識的系統(tǒng)性不強。而且,從教師方面來看,初中教師不教高中,高中教師不教初中,因此,他們對歷史教學的把握只是從一個獨立的階段來進行的,忽視了初高中歷史知識的銜接與過渡。在學生方面,由于初中歷史內容比較簡單,大多數(shù)學生采取課上勾畫重點,課下死記硬背的方式來進行學習。一部分學生在進入高中之后仍舊采取原來的學習方式,這就給高中歷史學習帶來了困難。學生在高中歷史學習過程中,常常會覺得高中歷史難、深、廣,銜接問題相當突出。
由上述內容我們可以看出,初高中歷史教學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存在嚴重的斷層現(xiàn)象。因此,我將從初高中歷史政治文明史中的“中國政治制度”方面來進行研究,從教學角度來尋求有效的教學銜接對策,希望能夠在此基礎上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一、初高中歷史教學中關于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比較
研究新課改之后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問題首先需要從初高中歷史的課程標準方面入手,對課程標準進行分析,以此能夠更權威、科學地發(fā)現(xiàn)初高中歷史在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共性和個性,從而進一步找出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依據(jù)。
通過對課程標準中有關于初高中歷史在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要求進行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課程結構上,初中歷史課的開展主要是以主題形式來進行的,在開展的過程中基本上是按照歷史事件發(fā)展的先后順序為依據(jù)的,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這在一定程度上兼顧了歷史發(fā)展的時間性和線索性。在教學內容設計方面,初中階段的課程比較簡單,通史不通,理論概念比較模糊。在古代政治制度的講解上主要是以史實為教學重點,對學生在這方面的學習不做深入的要求,即點到即止。而高中歷史新課程在初中通史的體例基礎上,采用了模塊+專題的體例。在這種體例下的高中歷史教學內容相較于初中階段就顯得翔實。此外,高中歷史也不像初中那樣按照時間順序來排列教學內容,此時的教學內容出現(xiàn)時序顛倒、跳躍性大的特點,這就造成了在一定程度上教學內容缺乏連續(xù)性和系統(tǒng)性。在這種情形下,學生需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才能應對教學。這種教學標準的安排也規(guī)定了學生的不同教學目標。例如,在知識能力方面,初中歷史主要從客觀角度入手,而高中歷史則選取微觀和宏觀兩方面縱深發(fā)展的知識,從而使高中歷史向學生提出更加宏觀的能力要求,這就給高中教學帶來了較大的難度;在過程與方法方面,初中主要要求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只需要掌握歷史基本知識即可,而高中歷史要求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在情感態(tài)度方面,高中歷史相較于初中歷史,更加注重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和歷史意識的培養(yǎng)。
二、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教學銜接對策
1.教學目標的設置方面
教學目標是教學理念、教學思想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是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jù)。因此,在教學目標的設置方面,我們首先可以從課程標準入手,改進完善學校的教學標準,使學校的教學標準對《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作進一步的細化和升華,具體解讀和闡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每一個專題的內容標準、教學要求。教師在牢牢把握《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基礎上融合進本校的歷史課程標準教學要求,以此才能真正實現(xiàn)“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這三維目標。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對教學目標的設定除了細化教學目標之外,還需要考慮到對學科知識的分析和對學生的分析,因為學生也是設計教學目標的主要依據(jù)之一。對歷史教學內容的分析主要是在歷史課程標準要求的基礎之上,加上學生的已有歷史認知和對已經學過的歷史知識的掌握情況,這樣設計出來的教學目標才是符合教學發(fā)展要求和學生學情的。下面,我從“知識與能力”目標方面來論述一下如何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這一教學內容方面實現(xiàn)初高中歷史知識的銜接。
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歸結到歷史教學中,主要就是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知道“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做”。在歷史教學中,“知識”就是指知道、理解和記住教師教授的歷史事實,并通過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對這些已經掌握的知識內容進行整理、解釋、評價?!凹寄堋本褪侵笇W到的知識通過各種方式對其進行“復現(xiàn)”。在《秦始皇中央集權的形成》這一課中,我常常會設定以下知識與技能目標:①掌握重要概念,例如,中央集權等;②閱讀有關資料,提高過去信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教學流程的設計
教學流程是教師根據(jù)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而進行教學的過程。這一過程包括導課、新課講授、小結等部分。下面我從知識結構整合和材料的選取這兩個方面來論述如何實現(xiàn)知識的銜接。
(1)知識結構的整合
由于初高中歷史教學內容在設計的知識點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這就需要教師在教材內容的選擇方面進行適度地“取舍”,以此來優(yōu)化課堂教學。例如在《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這一課中,知識點比較瑣碎,再加上古代史是初中七年級的學習內容,這就給學生的學習造成了不便,這時我就會用歸類學習法來指導學生對知識進行銜接。
(2)材料的選取和運用
歷史主要是以史實構成的,這些史實距離學生已經很遠了,學生對此了解不多且在學習過程中會覺得枯燥。這時,教師就可以選取一些與現(xiàn)代政治有關的內容來進行補充教學,而且對這些材料的運用也可以采用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法來展示給學生。我在介紹歷史人物的時候,一般都會補充一些當時的人物畫像、名言、代表作品等;在介紹歷史事件的時候,會播放與之有關的視頻,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史料與生活中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體現(xiàn)教學的層析性,以此引導學生對初高中歷史內容進行銜接。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充分做好初高中歷史銜接工作,不僅可以有效提高歷史教學質量,更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如何做好初高中歷史銜接,這還需要廣大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吸收他人的教學成果,為歷史教學獻計獻策。我還將在日后的教學工作中繼續(xù)探尋初高中歷史銜接的有效方法,以此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參考文獻:
篇3
現(xiàn)時的中學,由于初高中教師缺少交流,高中歷史教師不太清楚初中的教學方法,初、高中歷史教學脫節(jié)的現(xiàn)象較為嚴重。往往出現(xiàn)剛從初中升上高一的學生適應不了高中歷史學習的困境。要想使學生走出“歷史難學”的困境,就必須搞好高一與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的銜接問題。本文通過初步梳理高一歷史課教學,對史料教學在初高中歷史課教學銜接的的重要性和價值進行了淺議,供同仁參考和祈盼同仁的不吝指正。
一議重要性――初高中歷史課教學銜接首選史料教學的理由。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 ( 實驗 ) 》明確指出“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yǎng)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逼渲虚喿x與獲取歷史信息,需要在教學中學會運用史料;而對歷史事實的分析更要建立在史料的搜集、甄別與運用上。課標還就教學過程與方法方面提出了“努力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注重探究學習”、“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等要求?!疤骄繉W習、獨立思考”,需要建立在對歷史本來面貌的認識的基礎上,特別需要進行史料教學;而“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更是對教學中史料的運用提出明確和更高的要求。從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的表述中,不難看出,高中學生對歷史的學習離不開史料教學,每一節(jié)高中歷史課,都會有史料教學的環(huán)節(jié);而近幾年來的高考命題改革,作為一種重要的能力考查目標,史料分析的色彩和比重在試卷中將越來越顯著;幾乎可以說,“沒有史料無以成題”。而高中一年級,是處于初、高中承上啟下的一個重要階段,讓剛從初中升上高一的學生適應高中歷史的學習要求,運用史料解釋歷史、還原歷史,進而理解歷史成為新課程改革以來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改革的亮點,也是實現(xiàn)歷史教學三維目標的必由途徑。因此在初高中歷史課教學銜接中,史料教學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史料教學作為高中歷史教學的開局之首選是十分必要的和重要的。
二議初高中歷史課教學銜接的首選史料教學的價值。
1、史料教學有利于進一步激發(fā)高一學生求趣。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想真正發(fā)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關鍵在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歷史的愉快,從而成為愿學歷史、好學歷史。而內容豐富、生動直觀的史料成為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誘因,特別適合高一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能力,從而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如:在講授《明清君主專制達到頂峰》這一課時我用“”明朝的廷杖制度“”的史料來導入。在明朝,打屁股是十分流行的運動,所謂:“廷杖”,就是皇上打臣子的屁股,風氣所及,不管你是莊重嚴肅的國家棟梁還是學富五車的大學士,皇帝一火,就必須剝掉衣履,老老實實的趴在午門外的磚地上亮出屁股乖乖的挨打。常常有堅強的官員,痛苦的在地上擺動頭部,即使把自己的胡子都擦掉了,都拒絕喊叫。這個廷杖制度沿襲了整個明朝,是皇帝懲辦朝臣的重要手段。講這段故事的時候,我細心留意著同學的表情。從一開始的笑不??诘胶髞砹髀冻龅牟豢伤甲h的表情,看得出來,他們已經被故事深深的吸引了。我馬上趁熱打鐵進行提問“從這則史料中我們可以看出君臣關系如何?”學生說:“臣卑君貴”由此導入。
2、史料教學有利于進一步激發(fā)高一學生求根。歷史教學的目的是要使學生成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讓學生只是簡單地記住一種答案或一種權威性的解釋。因此高中歷史教學要求引導學生探求為什么,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即打破沙鍋問到底。在教學中要盡可能地讓學生直接閱讀一些史料,接觸一些歷史文獻,并可根據(jù)學情,介紹各種學術觀點,這樣,可以使學生對歷史進行直接的探索研究,如:通過閱讀英國《大》和《權利法案》的史料,思考(1)英國君主立憲制政體形成的漸進性和創(chuàng)新性是如何體現(xiàn)出來的?(2)從時代背景、內容及作用方面對比《大》與《權利法案》的異同?學生經過諸如此類的探討,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死記硬背教材結論的弊端,并進一步加深了對歷史的理解,促進了學生歷史思維品質的發(fā)展。
3、史料教學有利于進一步激發(fā)高一學生求真。歷史課的最主要的功能是立人和育人,而立人和育人主要來自情感因素。歷史素材有著浩瀚豐富的資源,如歷史人物或事件中的悲、喜、美、丑,如詩、如畫、如歌,真真切切,有血有肉,是驗難得的立人和育人情感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講,歷史課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敢于質疑,不人云亦云。在學史,讀史中,要用心用感情去體會、去體驗,歷史課豐富的人文和社會資源才能讓學生進一步樹立崇高的科學精神,堅定學生求真的科學態(tài)度。如在講述近代中國的“屈辱史”上,屈辱不僅在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上得到體現(xiàn),更體現(xiàn)在不平等條約的制訂過程中;在《》的簽訂中,美方提出,美船進口停泊,“應請中國統(tǒng)轄護理,倘遇別國凌害,仍請中國代為報復”……耆英(清政府商談代表)恐由此卷入國際爭端,要求修改,結果條約第二十六款明確規(guī)定:“合眾國貿易船只進中國五港口灣泊,仍歸各領事等官督同船主人等經營,中國無從統(tǒng)轄。倘遇有外洋別國凌害合眾國貿易民人,中國不能代為報復?!惫P者曾在教學中嘗試呈現(xiàn)該則材料,學生很是詫異:居然不平等條約還有自己主動要求來的!
4、史料教學有利于進一步激發(fā)高一學生的求識。歷史學家白壽彝先生認為:我們研究過去是為了了解過去,了解過去是為了解釋現(xiàn)在,解釋現(xiàn)在是為了觀察未來,總之,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研究歷史不是引導人們向后看,而是引導人們向前看。這段話道出了歷史教育的根本目的:通過歷史學習要讓學生有所“悟”,即發(fā)揮歷史的史鑒功能。作為高一學生,理解歷史必然有較大的難度,領悟歷史的能力也較差,倘若一知半解地死記教材結論,就會嚴重制約歷史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而史料能比較生動地反映歷史的本來面貌,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幫助學生準確地領悟歷史,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例如,講到近代英國對印度的掠奪時,就可引用殖民主義頭子克萊武在英國議會上的一句話作為史料:“富庶的城市在我的腳下,強大的國家在我的手中,在我一人面前打開了充滿金條銀錠、珍珠寶石的寶庫。我統(tǒng)共取了二十萬英鎊。諸位先生,直到現(xiàn)在,我還奇怪自己為什么那樣客氣呢?”克萊武的這一“自白”,可以使學生更形象、更深刻地認識殖民主義的殘酷。
篇4
【關鍵詞】高中教育;高一學生;歷史教學
高中階段是學生學習最為關鍵的階段,這就需要在開展高中教育的過程中,必須加大教育教學改革和創(chuàng)新,而對于歷史教育教學工作來說,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必須積極探索符合高一學生實際,能夠讓學生學好歷史的有效教育教學模式,只有這樣,才能使高一學生真正學好歷史,特別是要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強化歷史學習的質量和水平。盡管從總體上來看,廣大高中歷史教師在開展歷史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都積極推動教學創(chuàng)新,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高一學生的特殊性,因而很多高一學生對歷史缺乏興趣,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高中歷史教育教學的整體質量,對此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特別是要針對高一學生的特點,積極推動高一歷史教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充分發(fā)揮教師、學生“兩個主體”的作用,通過有效的銜接、互動、引導,使高一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以及成效性得到顯著提升。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本文認為,要想使高一學生學好歷史,重點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要在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方面下功夫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高一學生來說,要想學好歷史,最為重要的就是歷史教師在開展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學生只有具備了學習興趣,才能使其學習歷史的自主性更強。盡管從總體上來看,絕大多數(shù)高中歷史教師對于高一學生都高度重視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但由于高一學生的特殊性,還存在著適應高中學習生活的問題,因而很多高一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并不濃厚,這必然會制約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質量,對此必須在培養(yǎng)興趣方面下功夫。這就需要高中歷史教師在開展高一歷史教學的過程中,要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方面要高度重視師生關系的和諧,要在課上、課下不斷培養(yǎng)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良好情感,所謂親其師、信其道,這樣能夠使學生的興趣更加濃厚;另一方面,高中歷史教師在開展高一歷史教學的過程中,要不斷推動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要采取更具有吸引力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不斷的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要在發(fā)揮教師引導作用方面下功夫
高一學生普遍缺乏自學能力,而要想使學生學好歷史,最為重要的就是要高度重視學生自覺能力的培養(yǎng),只有這樣,才能使高一學生學好歷史。但從當前一些歷史教師開展教學的情況來看,在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特別是很多教師還沒有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這是需要高中歷史教師必須認真改進的方面。這就需要高中歷史教師在開展高一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自身引導作用的發(fā)揮,要改變傳統(tǒng)的以灌輸為主的教學方法,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講,還要啟發(fā)學生、引導學生。比如高中歷史教師在開展高一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探究式教學作為重要的教學方法,積極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同時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能夠讓學生的自主性得到更加充分的發(fā)揮,每個學生都能夠表面自己的觀點,通過營造民主的學習氛圍,能夠使學生的理解能力得到加強,進而自學能力也會得到提高。
三、要在創(chuàng)新歷史教學模式方面下功夫
高一學生由于需要初高銜接,因而在開展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進一步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使其教學模式更加適應高一新生,這也是使高一學生學好歷史的重要基礎,對此歷史教師要進行積極的研究和探索。這就需要高中歷史教師在開展高一歷史教學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自身教學模式的“適應性”和“創(chuàng)新性”,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大力加強對學生歷史基礎、歷史興趣等諸多方面的調查和分析,找出學生的特點,并根據(jù)學生的不同特點開展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比如高中歷史教師在開展高一歷史教學的過程中,要根據(jù)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開展分類教學,對于歷史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加快一些進度,同時培養(yǎng)這類學生的綜合能力;對于歷史基礎不好的學生可以降低一些標準,待這部分學生跟上來之后再加快一些進度;對于那些對歷史缺乏學習興趣的學生,則要高度重視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不能操之過急,隨著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再進行一些深入教學。
四、要在優(yōu)化歷史教學評價方面下功夫
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要想使高一學生學好歷史,必須對教學評價做出改革和創(chuàng)新,這需要高中學校引起高度重視,通過教學評價體系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這應當成為提升高一學生歷史教學質量的重要內容之一。這就需要對于高一學生的歷史教學評價,要將定量與定性緊密結合起來,特別是要改變過去以“分數(shù)”為主的教學質量標準,而是要著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發(fā)展?jié)摿ψ鳛橹刂兄?,不能完全以分?shù)還評價一個教師教學成果的好壞,同時也不能完全以分數(shù)來評價一個學生學習成效,只有將二者緊密結合起來,才能更好的體系“新課改”的要求,這是高中學校以及廣大高中教師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評價內容。
通過對高一學生怎樣才能學好歷史進行全面、深入、系統(tǒng)的分析,特別是結合筆者多年的教育實踐,由于高一學生的特殊性,在開展高一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初高銜接十分重視,特別是由于高一學生的學習任務比較繁復,因而如何讓學生學好歷史需要進行不斷的研究和探索。本文認為,要想使高一學生學好歷史,最為重要的就是要發(fā)揮教師、學生“兩個主體”作用,特別是要在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發(fā)揮教師引導作用、創(chuàng)新歷史教學模式、優(yōu)化歷史教學評價等諸多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的突破,只有這樣,才能使高一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得到加強,進而使高一學生能夠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掌握更多的學習方法,不斷提升歷史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彭虹.淺談高一歷史教學中的興趣教育[N].貴州民族報,2011-07-01B02.
[2]李健.論高中歷史教學中的討論式教學法[D].福建師范大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