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治療的方法范文
時間:2023-12-26 17:57: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理學治療的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身體動作 心理應用 舞蹈治療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5.05.081
Dance Therapy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WANG Qiongyao, LI Meng
(Sichu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Chengdu, Sichuan 610000)
Abstract Dance therap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erformance of dance ontology value, using the cross integration, and psychology, and flourish. The dance movements caused by the perception of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especially when the body movement with music anastomosis, is not only the visual beauty but also brought the spirit and psychological sublimation, this state is determined by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basis; the dance body show is the people's psychology. They are endowed with physical mental, psychological health, lay a good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human spirit.
Key words body movement;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y; dance therapy
依據全國第三次教育工作會議中提出“學校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毫無疑問要將健康教育列為學校教學的重要任務。舞蹈治療推動心理健康的課程是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德、智、體、美、勞身心活動的結合教學,這就要求以舞蹈肢體語言為主,彌補心理健康課程的單一傳統語言類教學的不足。即重在過程參與的主動性,情緒的積極體驗,從積極的心理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興趣愛好,集體意識,高尚品質,堅持身心健康為目標,在愉悅的環(huán)境下對動作和心理的感知認識,自然的獲得身心健康。
1 舞蹈治療作為普通高校心理健康課程的必然性
高等院校中大學生群體有著一般社會群體的某些共同特點,又有它的獨特之處。首先,年齡、角色、身份、文化水平等都幾乎是同一層面,從身心發(fā)展來說是一個轉換階段,個體的塑造性很強,無論哪一個專業(yè)的學生都不乏對舞蹈的熱愛。其次,他們都是以自己的專業(yè)學習為主,容易感到枯燥,而舞蹈心理治療課程在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形式上都具有德育的功能,可以塑造學生的氣質和外形,還可以鍛煉學生堅強的意志。因為在訓練過程中,都要求科學、規(guī)范、嚴謹,這樣就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和集體榮譽觀念。最后,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主要是學校,學生是一個成長中的個體,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學業(yè)競爭的日益激烈,人際關系復雜化,給學生們心理上帶來的沖擊和壓力是巨大的,導致心理出現障礙。當前我國大學生社會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為:大學生社會化障礙;大學生畸形自我意識的形成;大學生的焦慮心態(tài);大學生的自殺心理;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近年來,從心理衛(wèi)生和思想教育的角度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調查和研究統計發(fā)現,大學生的抑郁、焦慮、強迫、人際關系和適應不良等心理障礙在10%~30%之間,以上情況告訴我們,如果對大學生的這些心理問題不加以重視,還會誘發(fā)更多的問題。因此,從舞蹈治療與心理健康結合的角度來對其進行研究,發(fā)現問題,總結并掌握發(fā)生的原因和對策,有利于更好的開展舞蹈治療,使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將舞蹈與心理理論知識運用到一起,通過實踐教育、浸透式教育為廣大普遍的學生所接受。采用新的形式,新的方法,從身心為一體的角度來幫助學生克服心理困難。
2 舞蹈治療作為普通高校心理健康課程的可行性
舞蹈心理治療在西方已有60多年的臨床認證,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中期匯成了舞蹈心理治療這個專業(yè),是藝術治療分支之一。運用動作過程來促進改善個體身體和情緒認知。與我們接觸的舞蹈表演、健美操、瑜伽不同,它不強調動作技能、身體外形,而是追求人體身體律動與心理治療來平衡統一身心,達到情緒整合,心理的調整。有目的、有計劃的對學生的心理和個性特征施加影響,采用新的方法和手段,讓學生學會通過肢體語言來控制、調節(jié)內心情緒,使之在困難面前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態(tài)。
舞蹈治療是在傳統心理治療的語言交流基礎上,用肢體語言表達溝通,和心理學交叉運用。在歐洲是由三個方面發(fā)展起來的,一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學;二是格斯頓柏的表情動作分析體系;三是舞蹈藝術思潮。我們有必要重新認識舞蹈在我們生活學習中的作用,作為一種心理輔助醫(yī)療手段,舞蹈是一門要由自己親自體驗的藝術,只有感受到身體在律動過程中所抒發(fā)的力量,才能更深刻的領悟到舞蹈所賦予我們的靈魂。 舞蹈治療就是運用了人體活動和內心情緒的關系機制來調整學生的內心生活。
3 舞蹈治療的應用范圍
現代社會舞蹈不僅僅用于慶典、表演,而且逐漸進入到醫(yī)學、心理學領域,比如治療疾病。舞蹈治療應用的范圍適合各種年齡和不同群體的人,即使是非專業(yè)的舞者,特別是對身心有障礙的人更有幫助。舞蹈心理治療就是運用動作教育和節(jié)奏中的表情變化來幫助學生樹立整體意識和情緒控制能力,加深對自身的了解。因為所有的動作都是由心而生,有生命的,也就是說心理活動可以通過動作表情表達出來。無論高興、悲傷,動作直接反映心理情緒。舞蹈治療恰恰就是利用了這樣一種關系,通過幫助個人建立新的身體動作,夸張的動作語匯,用新的、積極的動作代替消極的,傳統的動作,使學生在自我感覺上發(fā)生變化,逐步梳理控制、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乃至整個狀態(tài)。而在心理上能提高個人體態(tài)、自我信心、注意力、交際關系,減輕學生心理和身體的緊張、焦慮和孤僻,促使其積極參與集體活動,與他人互動發(fā)展社會關系。
4 舞蹈治療和心理治療的區(qū)別
舞蹈治療是通過身體各部位的變化來推斷出一系列的心理變化,是肢體動作和心理分析的結合,獨特的優(yōu)勢是調動全身心,強調肢體動作的開發(fā),舞蹈在空間上豐富的變化、運用,使人的思維不會受到限制,開始活躍起來思考,通過開發(fā)動作,從身體上展現并把心理的死角打開,身心相互影響,從而獲得解放。身體和心理的關系,要在相互刺激中才會不斷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心理治療更多的是利用心理理論分析法,僅僅限于語言來疏導溝通,注重大腦和精神的變化。舞蹈治療是跨學科的領域,是舞蹈動作和心理治療的結合,也是舞蹈的魅力所在。比如用不同的音樂節(jié)奏和律動來牽引著人去放松身體,盡情享受松弛,可以緩解焦慮、緊張,充分的調整情緒。舞蹈心理治療的過程是由動作到感知再到情感再深入心理。也許對于專業(yè)院校的學生來說舞蹈是一種技術技巧的展示,而在這里舞蹈的重點是讓我們不同系別的學生伴隨著音樂節(jié)奏,手舞足蹈,各個肌肉的緊張松弛,各關節(jié)的曲直,身體從垂直到不平衡的狀態(tài),翻滾等動作,這些都刺激著視覺、聽覺,再由神經沖動反應到大腦,如果心、人體與音樂、動作吻合時,會帶來心靈的震撼,精神上的美感,身體上的酣暢。所有的心理活動都會拋開,集中到這時的、幸福感上,自己的壓力、情感就釋放開來,得到精神上的滿足。
5 舞蹈治療在心理健康中的實踐階段
5.1 分析身心結構、動作與健康(表1)
舞蹈治療在心理學、人體心理學和動作分析學的理論基礎上來開展,以身體為媒介配合思想行為來修復生活中的創(chuàng)傷,重塑身心健康。這個教學的著眼點并不是技術技巧的掌握,還同時包括整個身心的協調發(fā)展。在形式上廣泛而又多元化,可以與多元化音樂結合,游戲結合,在自然、快樂的學習氛圍中培養(yǎng)自信心、毅力、信念和學習能力?!段璧感睦韺W》中平心老師認為現代舞強調自我、自由、自然,最終達到超越自我,是以獨特的方式與心理學、社會建立借鑒的關系。現代舞是反應人們心理的特征,更接近于人們的生活,它反對目的性的追求技巧形式,擺脫傳統公式化的舞蹈動作,以自然真實的情感來來反映生活,自我。動作沒有嚴格的要求規(guī)定,沒有公式化的審美標準,一切都是通過心靈的啟迪來舞動。自由動作通常是生活中的走、跑、跳、松弛舒展等形成,通過呼吸帶動內心,重新認識自己,解放身體呈放松狀態(tài),用意念法,情緒去舒展動作,用心理影響動作,身體都是某些情緒表現出來的信號,都是傳遞自己的真實感受。具體來講也就是呼吸訓練、動作訓練、心理訓練。
5.2 教學原則
采用動作肢體調節(jié)原理:身體調節(jié)與韻律調節(jié),使學生從心理生理恢復。身體姿態(tài)的變化是讓學生了解認識自己的身體及各個關節(jié),體態(tài)、舞姿與整個空間的結合,靠視覺的刺激去發(fā)展身體語言,釋放情感。當然,也要因材施教,根據個別學生的心理狀況特點,有針對性的制定訓練計劃、任務。以動作教學治療為出發(fā)點,多元化教學,注重教學對象的身體與心理的個體差異,根據不同的需要制定教學計劃、教學目標,安排合理的運動強度、負荷度,既考慮到身體素質能力的提高,心理健康的核心標準,更要讓學生感到舞蹈動作教學治療所帶來的樂趣。
5.3 教學手段
心理輔助:放松訓練;平躺仰臥,從頭到腳自然放松。放松時間為10分鐘或15分鐘;呼吸調整,深呼慢吸氣;快吐氣等調節(jié)神經系統。10次(表2)。
練習:(1)認識身體關節(jié)。日常生活中一個通常的動作關節(jié)都起著關鍵作用,以它為支點;在自然狀態(tài)下了解每個關節(jié)的順勢運動路線,啟發(fā)學生對身體的認識;尋找關節(jié),并加以碰觸,通過軀干擺出各種圖形。擺出自己生活中感興趣的生活動作造型,反映自己內心的面部表情,并加以夸大,再學習其他同學所擺出的造型,不同角色進行轉換。
此外,還有頭、頸部位的開發(fā);手的開發(fā);與肩、腰、膝蓋的碰觸;上身與下肢的接觸等,其目的就是尋找動作與情感的來源,并加以放大延伸。
(2)情緒。通過老師引導,音樂渲染,使學生受啟發(fā),隨著相關的音樂本能的釋放自己的情緒,并放大在肢體上。如:以一段文字為題材,情感為線索,學生用自己感受到的情緒帶動肢體運動,注意使自己的情感貫穿其沖,不要公式化。
(3)節(jié)奏。節(jié)奏分為內在節(jié)奏和外在節(jié)奏,讓學生知道和感受自己的內在節(jié)奏。內在節(jié)奏是指自己內心情緒引起的潛意識里或身體各機能的節(jié)奏;如情緒帶動呼吸的急促,心跳加快,血液沸騰等等都是我們說的內在節(jié)奏。外在節(jié)奏,可在生活中尋找,如水滴,掃地聲,奔跑的不同節(jié)奏。此外,還要注意運動強度,持續(xù)運動鍛煉的時間和頻率等。
(4)意志力的訓練。有目的的使學生克服學習中的各種困難,增強毅力。意志力取決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在訓練過程中,激發(fā)學生克服困難的自覺性,并要讓學生敢于面對自己意志力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再進行分析、總結,有效的結合舞蹈訓練進行磨練??朔щy的心理方法,從心理理論知識來說,困難稱為心理困難或心理障礙,如在面對學習中的困難時,身體的疲憊時,付出得不到肯定時的心理困難等,要有針對性的解決。因此,在訓練中,教師要有意識的利用困難來鍛煉學生,使其達到一個良好的心理水平。比如學習掌握心理暗示,自我調節(jié)法。舞蹈本身就要求有著對身體和心理極強的控制力,通過學習能控制住自己的情感,保持平和或興奮的一個心態(tài),如心理上的自我鼓勵,自我暗示,自我放松,并從肢體上釋放出來。
經過調查分析、科學測評和評價,具體計劃需要根據不同對象的體質、心理特點、興趣愛好進行選擇。比如,配合、連接、集體或兩人協調性強的動作可以針對孤僻、不熱愛集體的學生,使他們逐步與同伴和諧交往;易急躁的學生,選擇緩慢的、持久的音樂,以及相應的動作及音樂舞蹈背景,從而學習調整心態(tài),穩(wěn)定情緒。此外,可綜合運用多樣的教學方法通過以下幾個領域來拓展學生的思維。
(1)音樂與即興。播放不同種類的音樂讓學生隨心所舞,從內心的音感出發(fā),用意念去貼合音樂,用靈魂去去感受舞蹈動作的表象,以達到超越肉體舞動。(2)音樂的啟示。從培養(yǎng)節(jié)奏出發(fā)對培養(yǎng)學生舞蹈感有著重大的作用。(3)動作化學習。讓學生用肢體語言來表達內心的高興、喜悅、辛勤的感覺再逐漸擴展為短句、主題等。(4)心靈的舞臺想象練習。學生自己從心創(chuàng)造自己的心靈舞蹈動作。(5)自我認知感。(6)人際關系的啟示。
學習內容調查分析共35 人(表3)。舞蹈治療心理健康課程內容調查分析發(fā)現,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要求是多樣的,很多學生是渴望多接觸不同的東西來增加自己的自信心,或者是愉悅,興趣可以說是學生學習的決定因素。
表3
6 舞蹈治療在校園中運用的功能性
參加舞蹈治療心理健康的目的(可多選),見表4。
表4 學生參加舞蹈治療心理健康的目的
調查共35人,由此表看出很多的大學生參加舞蹈治療心理健康的目的,也就是滿足他們的心理意識,主要表現為群體交際,壓力的舒緩,發(fā)揮學生的積極功能性等。其具有很多功能:(1)德育功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心理。舞蹈的訓練是艱苦漫長的,對于學生來說,有助于鍛煉他們堅忍不拔的意志和百折不撓的勇氣,培養(yǎng)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2)智育教育功能:對于大一的新生來說,能擺脫對陌生環(huán)境的緊張感,學習上盡快適應并增強自主學習意識,掌握大學學習方法,并規(guī)劃自己的學習興趣,訓練思維能力,記憶力和觀察力。生活上,豐富生活內容,調節(jié)生活方式,培養(yǎng)自己的獨立性。(3)美育功能:將動作美,音樂美,形體美,心理美結合體現 。(4)心理素質教育功能:能為學生提供健康的情緒表達機會,使他們的不良情緒得以舒緩。還可以豐富課余生活增加自信心,有充分展現自己,也促進了學生的奮發(fā)向上,積極進取的學習精神。
7 實施、反復測試
通過一學期的學習實踐,舞蹈治療心理健康對于大學生而言最有意義的地方,就是打開自己的胸懷,所有的心智都會透過身體傾訴出來。當身體與心靈的交流,腦海會浮現記憶,會感受到自己的心情,也把自己隱藏在內心的感覺和身體相呼應。 舞蹈治療心理健康促進認知與學習能力,通過視覺、音樂、肢體、運動空間、運動感覺多方面的結合,通過老師提示,動作的啟發(fā)、指導,與大家的言語交流來促進與人之間的配合、溝通、交流。因材施教的運用發(fā)展了學生的長處和創(chuàng)造力,增進了積極的心態(tài)和心理健康。舞蹈治療中采用的動作教學通過個體認知自我,產生積極的自我評價和自我的一個肯定,提高自我信心。因為它的樂趣性、愉和運動的堅持能產生好的心理效應。比如增強安全感,提高獨立性,還可以消除學習上帶來的壓力、緊張和焦慮。由于舞蹈動作教學中需要毅力、意志來克服教學中遇到的困難,比如動作的難度、身體疲勞、受傷和畏懼心理,而意志往往就是在這一系列的困難中磨煉培養(yǎng)出來,久而久之這樣的品質就能帶到學習、生活中去,使得大學生勇于面對并解決困難,適應多變的環(huán)境,內心變得堅強。
篇2
關鍵詞: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藍光治療;護理
Nursing Care and Prevention of Complications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Phototherapy
ZHOU Dan,CHEN Li,HUANG Gong-li
(Department of Paediatrics,Jingzhou Third People's Hospital,Jingzhou 434000,Hubei,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omplication and nursing points of light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Methods80 cases of hyperbilirubinemia in 2011 .1~ 2013.6 in our hospital treated, one side blue light treatment and nursing. ResultsAll 80 cases were cured, no case of nuclear jaundice. Conclusion Strengthening the nursing measures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phototherapy process can prevent complication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ure rate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Key words:Newborn; Hyperbilirubinemia; Blu ray treatment; Nursing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新生兒時期常見的疾病,嚴重者可導致核黃疸,引起神經系統不可逆損傷。藍光治療(光療)是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由于其操作簡便,且無嚴重副作用而被廣泛采用。我院采用光療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取得良好療效?,F將護理經驗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1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80例,男44例,女36;足月兒56例,早產兒24例;ABO血型不合溶血32例,敗血癥1例,臍炎2例,感染性肺炎20例,新生兒窒息20例,缺血缺氧性腦病3例,顱內出血2例。
1.2 方法
1.2.1診斷標準參照《實用新生兒學》病理性黃疸診斷標準[1]。
1.2.2膽紅素檢測方法靜脈血測定血膽紅素水平,經皮測量膽紅素動態(tài)觀察,1次/d。
1.2.3治療采用戴維XHZ-90L單面黃疸治療儀,根據黃疸程度決定藍光照射時間,照射12h34例,24h32例,48h12例,72h2例。光療同時給予肝酶誘導劑、白蛋白靜脈輸注、茵梔黃、抗感染及對癥支持等治療。
1.3護理措施
1.3.1光療前護理光療前檢查光療燈管是否全亮,若有灰塵要擦去,黃疸治療儀要預熱使箱內溫度保持在30℃左右(早產兒、極低體重兒為32~36℃),濕度保持在55%~65%。光療前給患兒洗澡,這樣可清潔皮膚,減少感染。洗澡后不應撲粉,以免阻礙光線照射皮膚?;純褐讣滓喍?,防止抓破皮膚。對輸液者雙手要稍加約束,以防抓掉頭皮靜脈針。
1.3.2光療中護理光療過程中要增加喂奶次數,勤換尿布,脫水者按醫(yī)囑靜脈輸液,記錄出入量。對特別好動者,可按醫(yī)囑肌注適量魯米那鈉,既可減輕黃疸,又可減少體力消耗及防止兩足摩擦破皮。2~4h翻身1次。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包括患兒一般情況及生命體征、黃疸程度變化、尿、糞顏色與性狀、皮膚有無發(fā)紅、干燥、皮疹,患兒有無煩躁、嗜睡、發(fā)熱、嘔吐、腹脹、拒食,以及吸允能力和哭聲變化等,如有抽搐、呼吸暫停及青紫者應暫停照射,及時與醫(yī)生聯系,進一步檢查原因,給予適當處理。吸氧者,注意氧氣的溫度與濕化,保持呼吸道通暢。
1.3.3光療后護理光療后給患兒全身沐浴或擦身,檢查皮膚有無破潰,及時給予對癥處理。并觀察黃疸有無反跳現象。
2結果
見表1。
3討論
3.1嚴密監(jiān)測體溫藍光治療中新生兒體溫要保持在36℃~37℃,每2h測量體溫一次。發(fā)熱是藍光治療中最常見的副作用之一,當在藍光治療中出現發(fā)熱時,暫時關閉光源,并物理降溫。本文80例藍光治療新生兒6例出現發(fā)熱,體溫38℃~39℃,給予物理降溫,暫停光療,體溫正常后繼續(xù)照射。
3.2保證足夠的水分及能量,防止脫水在藍光治療過程中,記錄出入量,觀察是否有脫水現象。藍光治療新生兒易哭鬧、出汗,不顯性失水增加約40%[2],且藍光治療分解產物經腸道排出時刺激腸壁,引起稀便,使水分丟失更多。所以藍光治療期間應及時補充水分,每2h喂奶1次,如進食不佳者,應及時靜脈補液,保證水分供給。
3.3加強皮膚護理,防止皮膚破損及新生兒紅臀入藍光箱前給新生兒剪短指甲,防止哭鬧時抓破皮膚。藍光治療中,分解產物經腸道排出刺激腸壁,引起稀便及排便次數增多,排出的糞便及尿液產生氨類物質,刺激皮膚引起紅臀發(fā)生[3]。故藍光治療新生兒要勤換尿布,并加強臀部護理,采用鞣酸軟膏涂新生兒臀部,能有效防止紅臀發(fā)生。本文3例發(fā)生紅臀,經以上方法護理臀部后紅臀消失。
3.4預防感染新生兒抵抗力低下,易受細菌感染,故預防感染十分重要。護理人員要帶口罩,在接觸新生兒前后要洗手,并做好新生兒臀部護理、臍部護理,防止皮膚破損后細菌侵入引起感染。
3.5預防嘔吐,防止窒息藍光治療時新生兒的自動是仰臥位,新生兒胃呈水平位,易造成新生兒嘔吐。而新生兒放射能力差,嘔吐時的胃內容物易嗆入氣管造成新生兒窒息。護理上要采取防止新生兒嘔吐引起窒息的措施。在喂奶時采取45°角,速度不能太快,進食后半小時內頭部稍抬高,右側臥位。這樣使奶汁盡快進入十二指腸,減少奶汁在胃內過長時間的停留及刺激,而且此發(fā)生嘔吐時,奶汁易吐出口腔外。如新生兒哭鬧煩躁時,護理人員應給予撫觸,盡量使其安靜后喂奶,必要時給予魯米那鎮(zhèn)靜。
4結論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藍光治療過程中加強護理措施能預防并發(fā)癥發(fā)生,可有效提高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治愈率。
參考文獻:
[1] 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7.216.
[2] 曹玲.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護理[J].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04.10(1):80-81.
[3] 洪黛玲主編.兒科護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00.117.
篇3
積極心理學是由20世紀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格蔓和勞拉最先提出來的,他們定義了積極心理學的主要特點:是一種研究普通大眾的外觀活力和內心美德的一種科學。積極心理學倡導人類心理的積極取向,主要以研究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為主,重視人類的健康和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努力用開放的理念、新的姿態(tài)去親身實踐心理學。積極心理學建議用一種新的積極心態(tài)來解讀周圍許多人的心理現象,有助于激發(fā)人內心的優(yōu)秀品質和拼搏向上的力量,在此基礎上,運用此種積極力量和品質來幫助身邊的人,還可以最大限度的挖掘自身的潛力,來獲得良好的生活條件和品質。事實上,積極心理學是一種能夠給人帶來力量和幸福的神奇科學。
二、積極心理學的應用領域
(一)心理治療
西方著名心理學家塞里格曼在《積極心理治療手冊》當中明確提到:“積極心理治療”并不是指某一固定療法,而是指它在實踐中的具體運用,是一種過去注重以問題為主的一種病態(tài)式的心理治療,要求高度重視人的各種積極力量。積極心理治療善于吸收和借鑒佛、道、禪等三家的進步思想,致力于解決人的煩惱、沖突、苦惱,引導他們積極向上的同時能讓他們重新認識自己,接受自己、培養(yǎng)他們的自我信任感,然后走向美好的新生活。除了塞里蔓格之外,心理學家諾斯拉特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見解,他將心理治療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與患者保持距離,暗暗觀察患者的日常行為;第二階段,根據觀察結果然后再結合資料進行調查;第三階段,運用心理學知識接近患者,鼓勵其走出困境;第四階段,制定合理目標,按部就班進行實踐。他的見解給心理治療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和幫助作用。
(二)教育教學
積極教育是對傳統教育進行反思之后而形成的一種教育理念,強調在教育過程中,并不是簡單糾正學生所犯錯誤、幫他們解決問題、強調教育的重要性僅此而已,而是要盡教師最大努力去探索、發(fā)掘學生的外顯積極性和潛在積極性,并且還要能夠在具體實踐中幫助學生發(fā)展這些積極品質和特征。積極教育提倡要創(chuàng)造一種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使得學生能夠主動的、積極的、熱情的、勇敢的加入到學習課堂當中,并不是限制學生自由、讓學生成為課堂中的被動者。此外,積極教育還有一個未達到的目標:就是盡最大努力,把所有人建設到他自身可能達到的一個新的高度,這個高度應按照每個人自身的具體情況來制定,不強求一致。但這個目標離成功還很遙遠。
三、積極心理學存在的缺陷
積極心理學作為一門剛剛興起的理念學科,盡管吸收和借鑒了人文主義和實證主義等一些理念,但還未充分與自身理念進行融合,至今為止,還沒有一套比較完整、成熟的理念體系。積極心理學研究和應用的領域很廣,但都只是一些淺顯的研究理論,還需要更深層次的擴展和深化。比方說:在積極心理治療這一方面暫時只有一些籠統的概念,還沒有形成一套有效、可靠地操作模式。此外,積極心理學的發(fā)展還面臨一個重大難題:由于存在的時間較短,許多學科的性質過于復雜以及人類的心理變化式多樣,導致積極心理學還不會利用自身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發(fā)展理論實踐。到目前為止,積極心理學所擁有的研究成果,都是在西方已有的心理知識背景下形成的。因此,要使積極心理學進行本土化,還需要研究者不斷探索本國人類的心理,自發(fā)研究心理策略。相對于傳統心理學來說,積極心理學所取得的進步是不可小覷的。近年來,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大,越來越多的人產生了心理問題。很多人認為,積極心理學比傳統心理學效果要好,因而大力提倡積極心理學,其實這樣是不對的,因為不管是積極心理還是消極心理都會有兩面性存在,應該全面看待問題。
四、積極心理學的超越
(一)在研究方法上對人本主義的超越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本理論依據是存在主義哲學,它的方法理論基礎是現象學,反對以客觀主義方法研究表面上的東西。人本主義學家習慣于用意識經驗現象反對實證主流心理學,但往往缺乏有力的材料支持主張,結果出現了自身所主張的科學心理學和辯護的理由之間產生了矛盾而無法解決的現象。而積極心理學是吸收前人所研究的心理學知識,在具體操作方法上,更全面、更完善,甚至超越了人本主義心理學。這一點可以從積極心理學研究的內容當中,比如說“主觀幸福感”這一知識點就可以看出來。積極心理學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只靠簡單的實驗、實證方法,而是在這些的基礎上采用多元化的解決方案。
(二)在心理治療方法上對人本主義的超越
積極心理治療是人本主義治療基礎上的擴展與提升。積極心理學采取以現實存在為依托,以解決沖突為目標點等方法將自己的治療階段分為觀察保持、語言表達、調察分析、鼓勵、擴大目標等五個階段。曾有學者贊同人本主義的治療方式,認為人本主義心理治療注重患者自身作用,是一種非指導性治療方式。但他忽視了積極心理學治療的存在,積極心理學治療注重自重、教育、心理治療三位結合一體的治療方式,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自助基礎上的指導治療,不僅重視患者自身的的作用,也注重心理學家作用的發(fā)揮,使二者能夠進行有效互動,有助于患者今早康復。以上,充分可以看出在心理治療上,積極心理治療對人本主義心理治療的超越。
五、結束語
篇4
1.1藥學心理學具有更加廣泛的專業(yè)知識
藥學心理學必須掌握相關專業(yè)藥學知識外,還包括神經病學,精神病學,心理障礙,藥物濫用,兒科及老年心理學等方面的專業(yè)知識。藥學心理學專業(yè)的課程包括6個領域:神經藥理學,毒理學,社會行為藥學,包括研究和診斷中所應用的評估方法,藥代動力學,藥物化學和藥劑學。這些涉及到3大知識體系。心理學藥師必須對神經系統解剖學,病理生理學,生物化學等專業(yè)知識有所了解,必須掌握神經解剖學,神經生理學以及神經藥理學知識。
1.2物理學和化學知識
一些心理疾病的評估技術和物理療法需要物理學的先進知識和實踐,包括神經遞質及其代謝產地的測量,受體結合的鑒定,疾病狀態(tài)的體表標志,腦波記錄,大腦成像技術和電驚厥的技術等也是心理學藥師必須熟練掌握的知識。另外,還必須掌握有機化學和藥物化學的知識。
1.3行為科學行為科學知識
對藥學心理學的實踐是非常必要的。它包括藥物治療技術,環(huán)境和心理社會壓力,心理學測試等知識及在診斷疾病和評估效果時采用的評價方法等。同時,對心理學藥師來說溝通也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他們必須把藥物信息傳遞給患者和其他專業(yè)人員,提高患者的認知,減少患者用藥時的抵制心理,提高患者對藥物治療的依從性,從而增加藥物治療的有效性。
2心理學藥師的專業(yè)能力構成
作為一名心理學藥師必須具有全面的專業(yè)知識,交流溝通能力以及綜合技能。包括:①根據基礎藥學知識,如精神藥理學,藥動學,藥效學等,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和判定治療結果的能力。②獲取及傳遞患者的醫(yī)療數據有效信息的技能。③使用計算機檢索工具,獲得新知識信息的能力。④分析和評價藥學文獻的能力,確定其合理性。⑤評估患者身體狀況的能力。⑥有效溝通的能力。⑦能熟悉與臨床研究有關的法律和倫理學問題的能力,以及論文寫作能力。
3心理學藥師的作用
在不同的崗位以及對不同的患者,心理學藥師的責任各不相同。但主要作用有以下幾個方面:①以精神病理學和藥理學為基礎,收集相關患者的臨床數據加以解釋,并對其的診斷與治療提出自己的意見及建議。②對相關醫(yī)學,藥學文獻進行評估,綜合整理出確實可行的治療方案。③對患者及其家屬提供相關藥物治療的教育和專業(yè)咨詢,加強溝通,以增加患者用藥依從性。藥師良好的形體素質可發(fā)揮治療的暗示效應.。整潔的環(huán)境、良好的形象、貼切的語言、專業(yè)的動作神態(tài)能夠拉近藥患雙方的心理距離,贏得患者的信任,積極肯定的語言能夠提高患者的康復信心,有效提高患者的依從性,改善患者的身心反應過程。④開展臨床查房,與治療體系的相關人員進行藥物治療的有效溝通,設計更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⑤從事學術交流,更好的為患者服務。
4結論
篇5
【關鍵詞】 心理治療 方法
心理治療是指依據(某種)心理學的理論,運用(某種)心理學的方法,致力于化解心理癥結,促進當事人生活適應和人格健全的專業(yè)的(professional)人際幫助活動[1]。
從心理學發(fā)展的歷史來看,精神分析,行為主義和人本主義這三大流派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分別占據著重大的地位,并對當時的心理治療有著深刻的影響。
1.精神分析治療的理論和技術
精神分析療法是奧地利精神醫(yī)學家s. freud(1856-1939),于19世紀末創(chuàng)立的心理治療方法。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受到無意識動機、沖動與壓抑之間的矛盾、防御機制和早期經驗的重大影響。神經癥癥狀的核心問題是焦慮,當自我預感到焦慮時,為防止焦慮的發(fā)展而施行壓抑,并運用自我防御機制進行偽裝,從而避免痛苦,卻形成了癥狀。神經癥癥狀是被壓抑到無意識中的欲望尋求滿足的曲折的表現,是壓抑與被壓抑的兩種勢力相妥協的結果,是無意識沖突的替代性滿足[2]。精神分析治療就是采用自由聯想、釋夢、阻抗分析、移情分析、解釋和修通等技術,尋找癥狀背后的無意識動機,使之意識化,即通過分析治療使病人自己意識到其無意識中的癥結所在,產生意識層次的領悟,使無意識的心理過程意識化,使病人真正了解癥狀的真實意義,便可使癥狀消失。
經典精神分析過程在正式治療前需經過試驗性分析以確定治療對象是否適合精神分析;然后分四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開放階段,其目的在于建立治療的同盟關系,病人必須在欲望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保持對治療的基本信任。第二階段是移情的出現及其解釋階段。隨著移情的發(fā)展,治療者要及時進行解釋,使病人對他將過去經歷和體驗投射至治療者身上的情況有充分認識。第三階段是解釋、修通階段,這一階段要使病人能區(qū)別醫(yī)患治療同盟和被移情歪曲了的現實,能區(qū)別醫(yī)生的實體和他出自幼時情感歪曲的醫(yī)生形象。并幫助病人對移情有更深刻的認識,并著力克服治療中遇到的各種阻力,即其癥狀所隱藏 的潛在的動機有更為清醒的認識。第四階段是治療的結束階段,這一階段中要解決病人對治療者的依賴問題和拒絕結束治療的企圖,徹底解決病人對治療者的移情。經典的精神分析治療少則半年,多則2年到4年。
2.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治療理論和技術
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它所要研究的只是可觀察和測量的行為以及引起此行為的外部刺激,刺激-反應被認為是解釋行為的普遍公式。它還認定人的頭腦只能看作是一個“黑箱”,人們只能觀察進入“黑箱”的和從“黑箱”里出來的是什么,至于“黑箱”內部的過程,則是捉摸不定和不可測量的。不可測量的東西就不是科學研究的對象,人們唯一可以了解和把握的是外部刺激對行為的影響。按照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化原理,行為的發(fā)生都是“強化”的結果[3]。假如以往沒有常常受到“強化”,那么,相應的行為就不會出現。病人的癥狀,即異常的行為或生理功能,都是個體在其過去的生活歷程中,通過條件反射作用即學習過程而固定下來的。因此也就可以設計某些特殊的治療程序,通過條件反射作用的方法,即學習的方法來消除或矯正那些異常的行為或生理功能,也可以建立新的健康的行為來代替它們。在精神疾病領域里,強迫癥的許多行為表現以及疑病癥和癔病的許多異常的補償性癥狀都是通過想象(即某種心理上的滿足)來獲得強化的例子。不良的強化作用往往是各種不良的或異常的行為發(fā)生的根源。相反,積極的和良好的強化作用則可以成為改變各種不良行為的一種有效的心理治療技術。這樣的理論作為心理治療的基礎清晰明確,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
行為治療是基于行為實驗的成果,幫助患者建立或消除某些行為,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的一門心理治療技術。行為治療的實施依賴人的三種學習行為:反應學習、操作學習、和觀察學習。行為治療的理論是建立在兩個基本假設之上的。
1、人們的非適應性的行為如同適應性行為一樣,是通過學習得來的。
2、個體可以通過學習來消除那些習得的不適應行為,也可以通過學習獲得所缺少的適應性行為。
行為治療常用的技術有:系統脫敏技術、自我管理技術、行為契約技術、角色扮演技術、自信心訓練技術、厭惡療法、飽和技術和代幣治療技術。
行為治療一般包括七個步驟:
1、對問題行為進行功能性分析,特別注意經常發(fā)生和很少發(fā)生這一問題的情境。
2、問題行為嚴重程度的標定。
3、行為矯正目標的制定。
4、制定并實施干預計劃,增加積極行為,減少消極行為。
5、監(jiān)測干預計劃并根據情況進行調整。
6、結束階段。一旦達到目標,即可逐步結束干預計劃。
7、檢驗階段。如有問題行為復發(fā),可給以輔處理。
3.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
人本主義心理學在20世紀50-60年代興起于美國,是美國當代心理學主要流派之一。以馬斯洛、羅杰斯等人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派, 受現象學和存在主義哲學影響比較明顯。人本主義理論是根植于其自然人性論的基礎之上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人是自然實體而非社會實體。人性來自自然,自然人性即人的本性。凡是有機體都具有一定內在傾向,即以有助于維持和增強機體的方式來發(fā)展自我的潛能,并強調人的基本需要都是由人的潛在能量決定的。但是,他們也認為,自然的人性不同于動物的自然屬性。人具有不同于動物本能的似本能需要,并認為生理的、安全的、尊重的、歸屬的、自我實現的需要就是人類的似本能,它們是天賦的基本需要。在此基礎上,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進一步認為,似本能的需要就是人性,它們是善良的或中性的。惡不是人性固有的,它是由人的基本需要受挫引起的,或是由不良的文化環(huán)境造成的。
人本主義治療的方法是由這些具有相同觀點的心理學家在實踐得來的,其中有來訪者中心療法、存在主義療法、完形療法等。
在各派人本主義療法中,以羅杰斯開創(chuàng)的來訪者中心療法影響最大,是人本主義療法中的一個主要代表。該療法認為,任何人在正常情況下都有著積極的、奮發(fā)向上的、自我肯定的無限的成長潛力。如果人的自身體驗受到閉塞,或者自身體驗的一致性喪失、被壓抑、發(fā)生沖突,使人的成長潛力受到削弱或阻礙,就會表現為心理病態(tài)和適應困難[4]。如果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使他能夠和別人正常交往、溝通,便可以發(fā)揮他的潛力,改變其適應不良行為。所以心理咨詢的目的,不在于操縱一個人的外界環(huán)境或其消極被動的人格,而在于協助來詢者自省自悟,充分發(fā)揮其潛能,最終達到自我的實現。以來訪者為中心的療法很強調建立具有治療作用的咨詢關系,以真誠、尊重和理解為其基本條件。羅杰斯認為,當這種關系存在時,個人對自我的治療就會發(fā)生作用,而其在行為和人格上的積極變化也會隨之出現。所以,心理咨詢人員應該與來詢者建立相互乎等、相互尊重的關系。這樣即可使來詢者處于主動的地位,學會獨立決策。
4.對三種流派方法的評價
精神分析治療的原理是:發(fā)掘患者或求診者潛意識內的矛盾沖突或致病的情結,把它們帶到意識域,使就診者對其有所領悟,在現實原則的指導下得到糾正或消除,并建立正確與健康的心理結構,從而使病情獲得痊愈。
弗洛伊德最初主要采用催眠術與精神疏泄方法來治療癔癥或神經癥患者。后來,他認為催眠治療效果不理想,而且往往不能根本解決病人潛意識中的癥結,容易復發(fā),以后他就放棄了催眠治療而使用“自由聯想”與“夢的解析”作為他進行精神分析治療的兩種主要技術方法。之后的分析心理學,新精神分析,社會文化學派,雖然都改進了弗洛伊德的方法,但都有不夠客觀的缺陷,受咨詢師的影響比較大,容易陷入主觀臆斷的困境。然而精神分析的方法在探究人的潛意識過程中,具有非常大的優(yōu)勢。
行為主義的治療方法往往簡單而有效,然而卻過于機械,對于過程卻缺乏深入研究,不過在日常的治療實踐中,行為治療依然具有積極的意義。
盡管羅杰斯等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努力去評估以人為中心療法的有效性,但他還是過分依賴自己的直覺。與此同時,馬斯洛也是根據自己的主觀印象去選擇那些“自我實現”的人。因此,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說的大部分內容都被看作一種信念、而非科學事實。相應地,一些心理學者和普通人們之所以接受人本主義理論,是因為它和他們自己的看法和價值觀相一致,而不是因為被證據說服。
每一種心理治療的方法都有其優(yōu)點和缺點。筆者認為,心理治療應該從行為治療開始,糾正其不良或者不合適的行為,通過行為來改變習慣,態(tài)度;在治療過程中,要保持精神分析學派的思辨思想,不斷嘗試分析,挖掘;而無論何時,都要有一顆人本主義的態(tài)度,相信任何人在正常情況下都有著積極的、奮發(fā)向上的、自我肯定的無限的成長潛力。咨詢師要做的根本目標在于協助來詢者自省自悟,充分發(fā)揮其潛能,最終達到自我的實現。
參 考 文 獻
[1]楊廣學.心理治療體系研究[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2]葉浩生.西方心理學的歷史與體系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篇6
關鍵詞:老子;心理學;心理學思想
心理學還未成為科學心理學之前,即馮特創(chuàng)立心理學實驗室之前,心理學隸屬于哲學,那時候心理學思想已經非常豐富,被心理學界界定為思辨心理學階段。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當然其中也包括豐富的心理學思想。
本論文將簡要地簡述《老子》當中的一些基本心理學思想,以使對當代中國心理學研究有所啟示。
一、《老子》心理起源思想
在哲學當中,或許可以把哲學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哲學,它們分別認為心理起源于物質和主觀意識。而1879年科學心理學創(chuàng)立之后,很多心理學家也各自提出自己的心理起源觀――優(yōu)生學創(chuàng)始人道爾頓、美國心理學家霍爾認為心理起源于遺傳,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則認為心理起源于環(huán)境,皮亞杰則認為心理起源于動作。
那么老子的心理起源觀又如何呢?“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蕭何!謬何!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保ā独献印返诙逭拢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第四十二章)由此可見,老子認為萬物起源于“道”,當然心理也不例外,所以可以推知心理也起源于“道”。
二、《老子》心理治療思想
自科學心理學創(chuàng)立以來,很多心理學派都提出了自己的心理治療思想。精神分析學派創(chuàng)始人佛洛依德認為,心理治療的關鍵是挖掘患者早期經驗中的潛意識;新行為主義者斯金納認為,可以通過強化、消退等來進行心理治療;認知學派的艾利斯認為,可以通過改變不合理的信念來進行心理治療;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心理治療的關鍵是以人為本,由此提出了“來訪者中心療法”。
那么老子可有心理治療觀?老子的心理治療觀又是什么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保ā独献印返诙逭拢暗莱o為,而無不為?!保ā独献印返谌哒拢暗馈蹦死献雍诵牡恼軐W概念,從“道法自然”可以看出,老子的心理治療觀是一種自然的心理治療觀。那么何為自然呢?自然,乃自然而然,所以可以理解為事物原有的規(guī)律。“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只要按照事物自有的規(guī)律對待他們,就可以無所不為??梢?,老子的心理治療觀是一種按照人心理原有的心理規(guī)律來對待它,用羅杰斯的話來說,就是要相信人有自我實現、積極傾向的發(fā)展趨勢――心理治療師并不能為患者做多少貢獻,只能為患者提供協助,而讓患者自己向著健康的方向發(fā)展。
三、《老子》心理認知思想
在當代,認知心理學家們往往認為他們是主流方向,理由是只有他們更符合實驗心理學的各種特征。他們把人的心理比喻成計算機,有輸入、處理、輸出等一系列過程。人非動物,所以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用動物實驗來推知人類心理的做法,經常遭到很多心理學家的質疑;同樣,人非機器,認知心理學家們用人類自己發(fā)明的計算機過程來解釋人類心理行為,免不了遭人家唾罵。
人的認知或者認知過程,是值得心理學家去研究的,但是類比計算機過程的方法或者值得反省。老子的心理認知思想或許為我們提過另一條思路?!胺凑叩乐畡樱跽叩乐?。”(《老子》第四十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老子》第二章)“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保ā独献印返诙拢┯纱丝梢?,老子特別強調認知的對立性,認為美的另一面是惡、善的另一面是不善,因此看問題要辯證地看,而非認為是什么就是什么。所以,老子的心理認知思想為我們提供了辯證看問題的方法啟示。
四、《老子》心理終極思想
為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提供心理學服務,使健康的人更好的生活,培養(yǎng)杰出人才,被認為是當代心理學的三大歷史使命[1]。所以可以假設,心理學的作用,即歷史使命是心理學的終極目標和終極思想。
那么老子認為的心理學歷史使命是什么呢?“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第八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保ā独献印返谒氖拢俺侄蝗缙浼?;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保ā独献印返诰耪拢爸湫?,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保ā独献印范苏拢皩⒂ㄖ?,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保ā独献印啡拢┛梢?,老子崇尚水的不爭、柔的至堅,崇尚不過分追求“盈”、“銳”、“滿”、“驕”,崇尚“雌”、“嬰兒”、“無極”、“谷”,崇尚“柔弱勝剛強”。由此可知,這些都是老子告訴人們?yōu)槿颂幨轮馈;蛟S心理學的歷史使命應該如老子所提,加上一條為人處世之道。
五、小結
《老子》是我國最早最完善的哲學著作,雖然只有五千字左右,卻不遜于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任何一本哲學著作。老子高站在“道”上觀天下、觀萬物,或者比起柏拉圖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和《論靈魂》等都要更高一籌,而為何中國人對《老子》重視不夠,值得反思。
本論文簡要地評述《老子》一些心理學思想。當然對于博大精深的哲學巨作,簡評只是冰山一角,期望以后對《老子》心理學思想有更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Luthans F ,Youssef CM,Avolio BJ著,李超平譯.心理資本.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8. 5
篇7
關鍵詞:進化心理學;臨床心理學;病理心理學;積極心理學;精神分析
進化心理學(Evolutionary psychology)是當代心理學的一種新取向。進化心理學將進化生物學的方法應用于心理學研究,應用進化的思想解釋人類心理及行為,從而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新的解釋人類行為的綜合觀點。進化心理學家把人類的思維看作是為了應付特異的環(huán)境挑戰(zhàn)而數百萬年來不斷進化的信息加工裝置,具有模塊性和適應性的特征。進化心理學把“過去”看作理解心理機制的關鍵,把適應和壓力看作心理進化的動力,認為心理機制是由“模塊”構成的,功能分析是理解心理機制的主要途徑,行為是心理機制與環(huán)境互動的結果。進化心理學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心理學分支,而是采用進化的方法看待和研究所有的心理現象,所以進化心理學可以和所有的心理學分支發(fā)生作用。
臨床心理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誕生于1896年的賓夕法尼亞大學。但臨床心理學的思想及心理治療的思想,很早就出現于哲學和宗教的傳統中。從這個角度而言,臨床心理學的實際存在早于這個名詞被確立下來。事實上,臨床心理學和心理治療的探究和實踐,在18到19世紀的歐洲,已經逐漸在神經科醫(yī)生和精神科醫(yī)生中開展開來。作為這場運動的體現和成果,精神分析是臨床心理學的第一個范式,產生了對病理心理學的系統理解及干預方面的全面革新。自此之后,臨床心理學逐漸獨立于精神醫(yī)學,開始探究自身的范式。臨床心理學的誕生受到諸多歷史、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作為重要的時代精神,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于1859年發(fā)表的巨著《物種起源》是精神分析的重要思想源頭。100多年以來,進化理論和臨床心理學都經歷了長足的進展,當代重要的進化理論——進化心理學對臨床心理學的影響,及二者的交互增益,是一個重要的發(fā)展方向。
一、進化心理學的興起和基本觀點
進化思想源遠流長,西方的進化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哲學家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 611—547 B.C.)。進化思想成為一門系統化的科學開始于達爾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劃時代的工作。隨后,進化思想深入到生命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并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心理學的發(fā)展。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他的名著《心理學原理》中首次使用了“進化心理學”這個名詞。1989年人類行為和進化協會成立,并出版了《進化與人類行為雜志》(Journal 0,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標志著進化心理學的誕生。其主要創(chuàng)始人有David Buss、Jerome H Barkow、Leda Cosmides和John Tooby。在進化心理學的框架下,相關的研究在不同的領域內展開并獲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如性選擇與親本投資理論、認知模塊理論等等。進化心理學認可并采納所有已存的心理學研究方法,并將這些研究方法置于進化的大背景下,構建出某種元心理研究方法。這樣一來,無論是人類的認知過程、個體差異,還是社會文化心理,都可以從進化的角度探究,以探明它們在種群的進化過程中解決了何種適應問題,以及以什么方式解決了該問題。
進化心理學一經創(chuàng)立便迅速與心理學的其他分支相融合,如進化社會心理學,進化認知心理學等等。國內專家葉浩生、許波、張雷、熊哲宏從不同角度介紹了進化心理學的進展并翻譯了相關著作。這些著作及文章的發(fā)表,推動了進化心理學在中國的傳播和影響。進化心理學的知名研究者,University of New Mexico的Geoffrey Miller曾著文指出,亞洲的進化心理學研究將會后來居上,取得更大的成果。由于沒有基督教意識形態(tài)因素對于進化思想的阻礙,而且中國傳統思想中本來就包含了豐富的演化思想,開展實證工作將會有較小的阻礙,這些結果可以與西方的研究結果進行比較研究,從而豐富對大尺度的心理進化的研究。可以預計,進化心理學未來在中國會有更好的發(fā)展。這對于中國的心理學研究是一個重要的啟示,包括臨床心理學。
進化心理學的基本觀點是:(1)過去是理解心理機制的關鍵。這里所說的“過去”,不只是指個體的成長發(fā)展經歷,更主要的是指人類種系進化史。今天活著的每一個人,以及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等文化現象,都是進化的產物,是保存完好的“活化石”,能幫助我們了解祖先的過去,能從中找到進化在現代人身上留下的印痕。(2)功能分析是理解心理機制的主要途徑?!斑m應是演化形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人的某種特征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能夠可靠地、有效地、經濟地、精確地解決某種適應問題。心理學的中心任務就是去發(fā)現、描述或解釋人的心理機制,而確定、描述和解釋心理機制的主要方法是功能分析。(3)生存與繁殖問題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主要問題。個體的生存與繁殖對種屬的存續(xù)、發(fā)展非常關鍵,更因為個體存續(xù)、發(fā)展要依存于諸多社會關系,所以,在此基礎上演化形成的心理機制在性質上必然具有許多重要的社會特征,這些特征由于對群體的繁衍有積極意義而被保存下來。(4)心理機制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的演化物。(5)模塊性是心理機制整體組織的特性。人的心理是由一些認知模塊裝配而成的,每個模塊都有特定的功能,當然,特定范圍的機制的存在并不排除性質上更一般意義的機制存在。(6)人的行為是心理機制和環(huán)境互動作用的結果。
從這些觀點中我們不難看出,進化心理學強調了心理現象的時間性和歷史性,從而內蘊地在所有心理結構和功能中探究其適應于既往環(huán)境的意義;其次,進化心理學嘗試從生物一心理一社會的大框架下思考心理問題,研究某種心理機能如何相應于大腦的功能回路,而這個回路又是由于何種基因突變而產生,產生于哪個時期,該時期又面對著何種適應問題。該問題或是由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帶來的挑戰(zhàn),或是由于人類社會的變遷帶來的影響;再次,進化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含有某種解釋的屬性,這會影響到進化心理學的科學地位,也會刺激其發(fā)展出更為系統的研究范式,會豐富與之相應的科學哲學的討論。
二、進化心理學對臨床心理學的影響
進化心理學提供了對于人類認知、兒童發(fā)展、社會文化等心理學諸多分支的新視角,是一種對人類心理與行為的“遠因解釋”(ultimate causes),即在所有可以獲得的科學證據下所做的最為終極的解釋。進化提供了最廣泛看待人類的可能視角,一種“范式轉換”,從進化的起源和基本的發(fā)展需求的角度界定人類天性的基本組分。與此相應,現代進化心理學可以為臨床心理學提供一個更適合的整合框架,正如Glantz和Pearce所說的,進化可以提供一個心理治療的統一基礎。這對于目前建基于不同的哲學內核,以風格迥異的方式實踐,日益采用彼此無法理解的語言闡述理論的臨床心理學諸流派而言,會是一個走向統一范式的機會。
進化思想在臨床心理學的興起和發(fā)展中一直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達爾文的表弟高爾頓將進化思想應用于個體差異的研究,成為現代人格理論的鼻祖。精神分析學的創(chuàng)始人弗洛伊德曾經在進化思想的影響下,提出了人格的驅力理論。其后繼者榮格則進一步將人格奠基于種系發(fā)生的歷史,提出了集體無意識、原型等概念。20世紀中期,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興起削弱了進化思想的影響,與此相應的行為治療也不看重人格形成的發(fā)展方面與進化方面。不過,由于行為主義的這種簡約性,得以孤立并精細研究多種心理機能的特征,這對于從進化思想到進化心理學的過渡,做了數據和研究方法上的準備。隨后,進化心理學的興起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寬廣的視野,可以審視這些曾被孤立研究的諸心理過程是如何被整合并封裝起來,形成人類獨特的適應器——“意識”的。正常的心理現象如感知覺,及異常的心理現象如恐怖癥等,都可以從有機體對環(huán)境的適應方面得到新的理解。大量的相關文獻得以涌現,我們以“evolution”及“clinical psy-chology”為關鍵詞在PsycINFO數據庫中進行搜索,在1885年到2011年間共有1448篇文獻,而從1991年至2011年間則有1097篇文獻。
下面,我們將從異常心理形成機理和進化心理學對臨床心理學實踐的影響兩方面進行闡述,并以臨床心理學中的重要分支——精神分析為范例,探討進化心理學對其理論發(fā)展和臨床實踐的影響。
(一)病理心理現象的進化心理學解釋
進化心理學對病理心理提供的是一種“遠因解釋”,即病理心理何以作為生物體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某種機制而在基因庫中保存下來,并在下一代生物體中作為表現型(phenotype),在相應環(huán)境刺激出現時而呈現自身。其中一些心理障礙可能是由于進化設計(evolutionary design)與新的環(huán)境不適配(mismatch)所引起的,并由此區(qū)分缺陷(defects)與防御(defenses)。其中,缺陷是一些生理或心理系統的功能缺失,沒有任何的作用;而與此相反,防御是自然選擇的反應,用以保護有機體免于外部的威脅。適應性的防御需要有機體能夠察覺到其所在環(huán)境中的威脅,并以合適的方式做出應對。由此,這些防御機制的作用使得有機體免于危害,并減少未來發(fā)生危害的可能性。這些防御機制包括對潛在的威脅和喪失保持敏感和警惕,并在合適的時候激活生理心理系統用以應對。而適應性的作用也會轉變?yōu)椴粔蜻m應的,如過度的或不適當的反應則產生病理心理癥狀。從這個角度而言,沒有“天生”的異常心理,除去進化過程的“噪聲”所帶來的非適應過程之外,或許大量的異常心理都有著、或者是曾經有積極的適應意義。這一觀點對于正常心理和異常心理的二分法提出了并非基于道德而是基于科學的挑戰(zhàn),這是一種積極心理學的價值取向。
焦慮障礙是重要的精神心理障礙,在美國的精神障礙診斷手冊(DSM-4-TR)和國際精神障礙分類診斷(ICD-10)中都是重要的項目。嚴重的焦慮障礙可以限制個體的社會功能,極大地消極影響個體的主觀感受。焦慮障礙有很多表現:特殊恐怖癥、驚恐發(fā)作、廣泛焦慮障礙、社交恐怖癥、強迫癥等等,其核心是對恐懼的病理性回避。從進化的角度看,恐懼在哺乳動物的進化中扮演著重要作用。一個恐懼模塊(fear module)可能在進化中被選擇保留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行為一心理一神經系統,專門用于解決潛在的生命威脅情境。某些情境(如流血、高空、陌生人、可能存在天敵的曠野或狹窄通道)對人類的先祖非常具有威脅作用,對于今天的人類則成為某種進化的負擔,發(fā)展成某種特殊恐怖癥,如對血恐怖癥、高空恐怖癥、對人恐怖癥、廣場恐怖癥或幽閉恐怖癥。這些恐懼模塊在漫長的進化歷程中逐漸具有了選擇性(selectivi—ty)、自動性(automaticity)、封裝性(encapsulation)等特性,并由專門的神經回路控制,這些回路更可能定位于皮層下組織甚至是腦干區(qū)域。這樣的特性使得病患即使意識到恐懼的不合理性和非適切性,也仍然難以用意識活動加以控制。強迫癥(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的癥狀也可以得到進化的解釋。強迫癥可以被理解為一個由進化而來的規(guī)避危險策略的連續(xù)統(continuum)中的一極,一種病理性的對未來情境的元認知表征(cognitive meta-representation),即對于自身想法和行為的后果的表征。這種“元表征”能力在人類進化中具有積極的適應意義,有助于人類先祖更好地預測未來及自身行為的可能后果,失去彈性地使用這種表征能力將使個體產生強迫的癥狀。
抑郁癥對人類健康有著莫大的危害,這使得抑郁可能由進化所保留并對個體有所助益的觀點很難理解。盡管大多數抑郁可能是功能不良的,而能夠體驗到一定程度內的抑郁感受將有助于適應一些特殊的情境,這使得它也為自然選擇所保留。不同的抑郁癥狀用于應對不同的適應問題:抑郁癥狀中的內疚、反復思考、疲倦、悲觀會使個體保存能量,并喪失進一步犯錯誤的可能性與動力;而哭泣、悲傷則有助于吸引到社會幫助以渡過難關。抑郁可能有助于當事人更多地關注社交風險,對來自他人的社交威脅保持高度的敏感,并規(guī)避可能帶來更多社交風險的行為,如屈從、放棄對高自尊的追求等等。特殊的抑郁癥,如產后抑郁,可能是向其他婦女發(fā)出求助信號,以征求幫助共同照顧新生兒。季節(jié)性的抑郁則有助于哺乳動物在食物匱乏的冬季增加睡眠,減少活動以保存能量。不過,對于抑郁癥患者的自殺行為,尚無法從利于個體的角度做出合理的解釋,或許是某種群體水平的調節(jié),但這其中存在著復雜的社會文化因素。
最嚴重的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癥的進化起源,至今仍是一個謎。因為精神分裂癥的患者較少可能結婚并生育后代,所以為什么與精神分裂癥相關的基因會保存在基因庫中難以理解。有人認為精神分裂癥是人類獲得語言能力的一種代價,或者是進化過程中不必要的副產物,但這些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二)進化心理學對心理治療的啟示
當今的心理治療可以分為許多流派,但總體上可以分成精神分析一精神動力學派,認知行為學派與存在主義一人本主義學派。不同的學派對心理治療的界定、功用、理論取向、目標、治療師的作用、治療關系等等有不盡相同的看法。其中,精神分析一精神動力學派與進化理論有著非常深厚的淵源,留待下文詳述。當代的進化心理學思想也為認知治療師所看重。傳統的認知治療側重于發(fā)現來訪者與癥狀相關的自動思維(automatic thoughts),并通過一系列的提問技術深入到來訪者內心的適應不良的圖式(maladaptive schema)。但將大多數的適應不良圖式放在進化心理學的框架下卻是可以被理解的。比如向恐怖癥的來訪者解釋道,當事人對于特定物體或場合的恐懼,既非由于人格之脆弱,也非理性之缺乏,而無非是被放大了的正常心理過程,這樣的話,來訪者便不會因對自己有苛刻的批評與責難而引發(fā)新一輪惡性循環(huán)。Paul Gilbert在其主編的《進化理論與認知治療》一書中附有大量實例,提供了矯正患者不良信念的一種更廣闊的視角。
針對抑郁癥的進化心理學理解,Toney J.Carey發(fā)明了一種圍繞病患所體驗到的“無用感”的“多維度途徑”(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著力于改善病患由于更多地關注社交風險而持續(xù)地強化自身的無用感而帶來的退縮癥狀,并發(fā)現該種途徑使得病患恢復更快,并有較少的復發(fā)率。除了抑郁癥外,基于進化心理學理解的認知治療還廣泛地應用到特殊恐怖癥、邊緣型人格障礙中。進化心理學所提供的“元認知”思路,有助于病患從超出個人的框架重新審視自己的問題,這種變化了的思維方式將帶來情緒、行為、人際等一系列的變化。
進化心理學對于心理治療的影響是多層面、多維度的。從治療的倫理學角度,從某種程度而言,進化思想在本質上撼動了心理治療的“校正”觀念。正常與異常的截然劃分,在進化心理學上是站不住腳的,這有利于消解某種內隱于心理治療理念中的對病患的歧視。其次,這還會引發(fā)對心理治療的哲學思考?!爸委煛钡谋举|究竟是什么,治療關系的本質又是什么,有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心理治療“金規(guī)則”,如何看待心理治療的文化負荷等。從具體的技術而言,使患者接受進化心理學的理念,而得以從不同的維度審視自己的問題,通過理解人在群體的進化史中的位置和作用而彰顯出存在的意義,這是一種深刻的積極心理學取向。最后,從心理治療的整合而言,進化心理學也可以提供一個大的背景和對話平臺,這對于不同心理治療流派之間加強溝通、保持心理治療體系的持久發(fā)展,是很有意義的。
(三)進化心理學對精神分析的影響
19世紀末,奧地利人弗洛伊德創(chuàng)立了精神分析,這是心理治療的第一個系統的范式。弗洛伊德的思想先驅有布倫塔諾、叔本華與尼采、赫爾墨霍茨、布羅伊爾、沙可等,最重要的應該還是由達爾文所創(chuàng)立的進化論。早期精神分析理論的核心是驅力理論,弗洛伊德假定人類有生命保存的本能和性本能,而達爾文也曾經假定過通過自然選擇的進化和通過性選擇的進化兩種途徑。前者強調個體的生存,后者強調種族繁衍,這與弗洛伊德雙重本能的說法是一致的。與弗洛伊德同期的另一位精神分析大師榮格也從進化論中汲取了靈感。榮格提出了集體無意識,集體無意識反映了人類在以往歷史進化過程中的集體經驗,即種系發(fā)生的歷史。我們之所以能夠很容易地以某種方式感知到某些東西并對它做出反應,是因為這些東西早已先天地存在于我們的集體無意識之中,而原型(archetype)是這些進化遺跡的體現。在弗洛伊德之后,美國精神分析理論家哈特曼豐富了弗洛伊德的后期思想并創(chuàng)立了自我心理學(ego psychology),提出了“自我的無沖突區(qū)域”,指出自我(ego)并非只是沖突協調的產物,而是積極適應外在環(huán)境的工具。當代的自我心理學家進一步引入進化心理學的思想,認為自我通過對感覺和情緒的加工,從而更適應主體和客體的需求。此外,進化思想和進化心理學對精神分析的影響,還表現在逐漸豐富和改變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上,如本能、驅力等等。
當代精神分析注重與實驗心理學、認知科學、人類學和嬰兒研究的結合。英國精神分析學家鮑爾比將進化理論再次引入到精神分析中,提出了當代精神分析的重要分支——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依戀理論認為,嬰兒對母親的依戀是進化的重要策略,依戀模式的異常是很多精神心理障礙的誘因。在依戀理論的基礎上,英國學者福納吉進一步將心理化(metallization)的概念引入到精神分析臨床實踐中,指出心理化是重要的進化成就,有助于嬰幼兒發(fā)展出心理理論(theory of mind),這是嬰兒逐漸發(fā)展出主體間的參與能力,從而進入并參與社會行為的極其重要的適應機制。該機制的紊亂會帶來與人際關系相關的障礙,采用特定的方法訓練并重新啟動該功能的發(fā)育,是治療此類障礙的關鍵。目前,福納吉和他的同事已經發(fā)展出針對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基于心理化的治療方式。
進化心理學還為整合精神分析的不同分支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元理論。在進化心理學框架下,當代精神分析的兩大范式——驅力理論與關系理論得到了一個有效的通約。在進化的視角下,個體的生物屬性并不僅僅包含著驅力的原始成分:性和攻擊,還內在地包含著與他人發(fā)生關系的心理潛能,關系內在地包含于驅力中,驅力的層級展開必定包含關系的維度,關系則為驅力的實現提供前提,二者都是進化的結果。從事臨床工作的精神分析師們也利用進化心理學來豐富對被分析者的理解,指出浪漫的激情與安全的依戀之間存在著適應性的辯證關系。這一視角將有助于從病理性的個案中理解人類面臨的共同沖突,從而從更深刻的角度理解人類復雜的內心世界、婚姻和家庭模式以及社會文化現象。
三、小結及展望——臨床心理學的積極轉向
篇8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 教育 幼兒體育游戲活動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西方關于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主要體現在積極的情緒和體驗、積極的個性特征和積極的心理過程,對人們的生理健康和人才的培養(yǎng)具有積極的意義。積極心理學是由美國首先提出來的,它主要研究的是人類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心理學思潮,主要包括關于創(chuàng)造力與培養(yǎng)天才、關于積極的人格特征、關于積極的情緒和體驗、關于積極情緒和健康關系幾方面內容。
一、積極心理學的價值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人們已經不再擔心吃飽穿暖的問題了,也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更多的時候人們在追求一種心理的需要,很多人都在尋求心理的刺激,久而久之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患心理疾病的人也在逐漸增加。過去治療心理疾病會使用心理學的一種方法,它給人類和社會的發(fā)展帶來了許多積極的影響。由于患心理疾病的人越來越多,這種治療方法已經達不到有效控制疾病的目的。更有一些學者會把社會出現越來越多患心理疾病的人得不到治療的現象看成是人類20世紀以來最大的困惑。治療心理疾病的實踐告訴我們,我們不能在問題出現時才會去解決它,而是要把消極的心理學轉向人類積極的品質上去,通過倡導積極的心理學來幫助人類真正到達幸福的彼岸。積極心理學主要的目的在于解決人類和社會的問題,消除消極的影響,它看到的是人類和社會好的一面或者說繁榮的一面。
積極心理學對心理疾病的治療需考慮如下方面:1.對疾病治療的整體效果遠大于普通治療。2.消極心理療法和積極心理療法進行對比,都呈現出淡化的特點。3.無論是哪種治療心理疾病的辦法,包括積極心理學的治療方法中,都包含了“安慰劑”的成分,這樣的成分對病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所有治療心理疾病的療法都是有共通性的,治療師在治療中并不僅僅使用一種方法對病人進行治療,更多的是根據病人的特征采取綜合的治療方法對癥下藥。每一種特定的療法都有屬于自己的“技巧”和“深度策略”,而積極心理學的技巧主要包括:關注、權威形象、和睦關系、言語技巧、信任等方面。
二、積極心理學在幼兒體育教育中的應用
體育教學是提升幼兒自信心、熱情和學習欲望的推動力,幼兒園在促進人類積極發(fā)展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一點上體育教學與積極心理學的本質特征是一致的。將積極的心理學研究與體育游戲活動相結合,給予幼兒創(chuàng)造性學習和有益的體驗,能夠使幼兒形成良好心理狀態(tài),開拓幼兒以后體育發(fā)展的空間。因此,積極心理學追求的目標與體育教學的目標一致。
積極心理學的幸福感主要涉及三個方面:愉快的生活、充實的生活和有意義的生活。如果這三種生活能夠得到完美的協調和發(fā)展,那么這個擁有三種生活的人的幸福指數才是真正的高值數。體育游戲活動對幼兒的教育要想達到良好的效果,需要做到以下三個方面:幼兒教師和幼兒之間在課堂上體驗到愉快、充實和有意義,真正從內心激發(fā)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從體育游戲對幼兒的教育中體會到體育教育與塑人育人的價值。下面就以SPARK課程為例,探討積極心理學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它主要通過面部表情和動作手勢的體育游戲活動,讓幼兒感受到學習和運動的魅力。
(一)幼兒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
現實環(huán)境是影響體驗愉快心情的因素,而游戲中的氛圍是由幼兒教師和幼兒共同營造的。教師與幼兒之間維持友好親密的關系,有利于建立相互信任和長久的維持關系。SPARK課程要求體育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活躍游戲中的氛圍,不扮演權威性的角色,和幼兒之間建立信任關系,以期增強幼兒學習的欲望。在游戲過程中一旦出現某些幼兒哭鬧等消極情緒時,教師要及時地給予安慰和鼓勵,安定他們的情緒,使他們再次愉快地加入到游戲當中去。如果出現積極的情緒要適時給予鼓勵,這樣幼兒才會對體育游戲活動感興趣,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造潛力,開發(fā)幼兒的智力,為學習和生活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體育游戲活動的有效開發(fā)
由于幼兒的年紀比較小,很多時候需要家長和幼兒教師設置一些游戲幫助幼兒_發(fā)潛力。好的游戲氛圍能夠給幼兒帶來積極的情緒,使他們會更加樂意參與到游戲當中??茖W技術日益發(fā)達,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圖片或者動態(tài)手勢,邀請幼兒一同模仿參與,或者設置一些小游戲,帶動幼兒參與游戲,使幼兒運動細胞活躍起來,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和學習欲望。為了使幼兒從體育游戲中獲得快樂的體驗,首先要找到他們感興趣的事情。因此教師要為幼兒提供更好的學習機會,將他們的興趣融入游戲當中去。SPARK課程中的“降落傘”和“爆米花”活動極大地豐富了游戲的內容,培養(yǎng)了幼兒對體育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三、積極心理學對幼兒體育游戲活動的意義總結
幼兒的體育活動能夠促進孩子的體能發(fā)展,使其擁有較好的身體素質。結合積極心理學的幼兒體育游戲能更好地開發(fā)孩子的潛能,就如同積極心理學認為的那樣,孩子的人格形成不完全取決于先天的生理因素,更多的還是依賴于后天的社會生活體驗。因此,積極心理學指導下的幼兒體育游戲是培養(yǎng)孩子積極人格形成的重要途徑。
(一)能夠開發(fā)潛能
幼兒潛能的開發(fā)是人生起點關鍵的一步。如果能得到有效開發(fā),就會對以后的學習和生活帶來積極的影響。所謂的潛能開發(fā),簡單說就是腦部開發(fā)或者智力開發(fā)。一些新的信息和新的刺激都能將孩子的潛能開發(fā)出來。因此,對幼兒的潛能開發(fā)關鍵在兩個方面:第一,給孩子多一些刺激。幼兒由于年幼,不能自己主動去尋找刺激,所以這個時候父母就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父母可以讓幼兒參與一些積極的體育鍛煉,例如幫助孩子爬行,幫助孩子獨立行走,陪孩子做一些簡單的游戲,培養(yǎng)孩子的模仿能力,讓孩子通過觀察父母的行為從而產生學習的欲望,變得好說、好動和好玩。但是并不是孩子想要做什么就做什么,父母要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培養(yǎng)孩子的優(yōu)良品質,讓他們自覺主動去接受新的刺激。第二,培養(yǎng)孩子的體育技能。在積極心理學引導下幼兒心理達到愉悅和放松狀態(tài),主觀意愿更喜歡嘗試新的活動和新的體育類型。因此幼兒教師要開展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因為動作的發(fā)展可以使幼兒獲得大量的刺激,從而促進大腦機能的完善,而心理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也能從各方面促進幼兒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
(二)培養(yǎng)積極地情緒
3~6歲幼兒的情緒正處于不穩(wěn)定的初期,對情緒情感的調節(jié)能力和感知能力還比較低弱。所以在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體育游戲活動,不僅能夠培養(yǎng)幼兒積極向上的情緒情感,還對幼兒的發(fā)育成長有積極的意義。積極的情緒情感對幼兒的發(fā)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第一,促進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第二,促進幼兒的智力發(fā)展;第三,促進幼兒的個性發(fā)展。幼兒積極情緒情感的積極表現主要有:興奮和躍躍欲試以及輕松、愉快和活潑。因此,我們要創(chuàng)造條件和環(huán)境對幼兒進行積極情緒情感的教育和培養(yǎng),讓每一個幼兒都能夠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下健康地成長。
四、結束語
人文關懷是心理學研究領域的主體,而積極心理學的運用和推廣是實現人文關懷的必經之路。積極心理學關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對孩子的教育實踐活動。在積極心理學引領下的幼兒體育教育活動,能夠讓孩子得到智力的開發(fā)、潛能的開發(fā)以及情緒情感的培養(yǎng)。一個擁有良好品質的孩子才能在社會健康成長,長大成才并取得成就。
【參考文獻】
[1]全海英.體育活動發(fā)展3~6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2.
[2]郝曉岑.中國幼兒體育政策研究:權利保障與權利救濟[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3.
篇9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發(fā)生、發(fā)展、和活動規(guī)律的科學,是一門邊緣科學。而醫(yī)學心理學則是一門將醫(yī)學和心理學相互結合、相互滲透、相互交叉的新興學科,它將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術應用于醫(yī)學領域,探索和解決醫(yī)學領域中的心理學問題,主要研究心理因素對健康的影響以及在各類疾病的發(fā)生、變化過程中的規(guī)律,從而發(fā)揮防病治病及養(yǎng)生保健的作用.中醫(yī)學中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學、醫(yī)學心理學的思想內容,非常值得我們探討和研究。
1探討中醫(yī)學與醫(yī)學心理學的現實意義及理論基礎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個人與社會的聯系日益密切,社會交往日益頻繁,競爭更為激烈,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這些都會產生社會、心理及體制代謝、免疫等因素所致的心理病癥,慢性綜合性疾病急劇增多,致使人類疾病譜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原來一些威脅人類健康的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疾病,由于廣泛地使用預防接種、殺菌滅蟲和抗生素等,雖使許多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但隨之而來的副作用卻造成很多慢性綜合性幾疾病.如美國和歐洲的一些國家調查資料表明:門診患者中的求診原因與社會、心理因素有關的高達65%—76%,其中35%的患者與情志反映有關,即使由于軀體不適而來就診的患者中,也有15%與情志問題有關,疾病構成譜的這一極大改變,使現代醫(yī)學科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難題,根本無法進行有效的治療,而在這方面中醫(yī)學卻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中醫(yī)學一直把人體作為一個具有多層次結構的有機整體來認識,在這個有機整體系統中,各組成部分和功能是相互協調,不可分割的,體現出形神間相互聯系、辨證統一的關系,從而構成了中醫(yī)學的形神整體觀:所謂的形神整體觀,是這樣來解釋的,形是指有形物質、機體、肉體;神是指運動生命機能、精神、形神關系就是指物質與運動、機體與生命機能、肉體與精神的相互依賴關系.明代著名醫(yī)家張景岳在其所著的《類經》中總結說:"形者神之體,神者形之用.無神則形不可活,無形則神無以生."可以看出形與神俱,相互聯系、相互辯證統一的關系,是生命活動賴以正常進行的基礎,這正是從中醫(yī)角度談心理學的理論基礎.
2中醫(yī)學對心理概念的表述
心理學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人的心理活動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兩方面。(1)心理活動過程指人的認知、情感和意志活動過程,個性心理特征則包括人的能力、氣質、興趣和積極性等.這在中醫(yī)學中都歸屬于神的范疇,據初步統計,僅在《內經》中有關神的論述就有150處之多,比較經典的如《靈樞·本神》的論述,"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謂之魂,并精而出人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這段論述可以概括為是中醫(yī)心理思想的綱領.在這里,《內經》將心理活動的神分為神、魂、魄、意、志、思、慮、智,這些都可以看作是對人的認知過程和意志過程的表述.而對于人的情感活動,中醫(yī)則主要以"五志"的概念來加以描述,并與臟腑功能活動聯系起來,在《素問·陰陽臟象大論》中有:"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至于與心理活動關系最密切的臟腑,研究工作者尚未成定論.因為一方面在《素問·靈蘭秘典論》中有"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的明確論述,而對于另外一個重要器官一大腦與心理活動的關系,還未探討清楚.在《素問·脈要精微大論》中有”頭者精明之府"的論述.實際上,現代醫(yī)學理論認為,心與大腦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心臟相當于一個動力泵,推動血液循環(huán),為大腦提供物質基礎,而同時心臟自身的功能活動也受到大腦的調節(jié).在實驗研究中,又有人通過對腦電圖的長期觀察分析,發(fā)現人體內部存在著一個優(yōu)化耦合系數.心臟確實參加了腦的思維工作,而且心腦以最佳頻率耦合的形式參加了思維.這就客觀的證實了心腦耦合機制是人類意識思維活動最佳狀態(tài)的重要條件,為心功能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途徑。(2)人格是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包括個性傾向和個性心理特征兩方面,主要表現為人在對人、對事、對物等方面的態(tài)度、趨向等等。而體質主要指遺傳稟賦、生理素質等方面的個體差異。中醫(yī)學中有很多篇文章討論了人格問題,而且多結合人的體質進行,充分體現了形神一體的辯證觀。但就其分類方法,筆者以為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①按陰陽多少分類。如在《靈樞·通天》中,有陰陽五態(tài)人的人格類型,將人分為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 陰陽平和之人五種。②按五行屬性分類?!鹅`樞·陰陽二十五人》篇中把人按五行分類,然后以五音類比,再分五種亞型,于是共得出二十五種類型。正如張介賓所言此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人,而復各分左右上下,是于各形之中,而又悉其太少之義耳,總皆發(fā)明稟賦之異,而示人以變化之不同也。《類經》雛體型肥瘦分類。如《靈樞·逆順肥瘦》篇將人分為肥人、瘦人、肥瘦適中之人三型。而《靈樞·衛(wèi)氣失常》篇又將肥瘦分為膏型、脂型、肉型三種。④按稟性勇怯分類。如《靈樞·論勇》篇將人分為勇士和怯士。
可見,中醫(yī)學中對人格體質分類的論述,內容是十分豐富的,我們把它同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比較后,有了驚人的發(fā)現。英國心理學家艾森克的人格維度圖是很重要的人格理論,它融合了古希臘希波克拉底的四體液學說和人格的內外向學說,集中體現在他的人格維度圖中。中醫(yī)學關于人格體質學說的內容主要在《靈樞·通天》和《靈樞·二十五種人》兩篇中。我們把這兩篇內容填寫在愛克森的人格維度圖中,結果發(fā)現有很大程度的吻合之處,而且二者關于心理特征的描述也非常接近。中醫(yī)學將消極、沉靜、向內的人格歸為陰,將積極、活躍、向外的人格歸為陽。在填寫中我們會發(fā)現,陽形人的心理特征(以下括號外為維度圖的描述語言,括號內為《內經》的描述語言),如樂觀的、積極的(“志發(fā)在四野”),易于沖動的(“舉措不顧是非”),多言善談的(“虛說”、“好言大事”)等等全部都分布在以外傾維度為中心的領域。反之’陰形人的心理特征,安靜的,沉默的(“安安然”、“纖纖然”),被動的(“善附人”),不善交際的(“潔潔然”),悲觀的(“多憂”)等等全部都分布在以內傾維度為中心的領域。
由4上論述可以看出,中醫(yī)學對心理活動及個性心理的描述與現代心理學有不謀而合之處,體現了中醫(yī)特色,對中醫(yī)臨床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3心理與發(fā)病
3.1情志變化與發(fā)?。褐嗅t(yī)學認為,情志活動與人的臟腑氣血二者兼有密切聯系,當臟腑氣血功能活動失調時必然導致情志的異常。如在《靈樞·本神》五神臟的理論,即“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經溲不利……”反之,情志活動的異常又會對臟腑氣血構成影響而產生疾病。如《靈樞·百病始生》篇說喜怒不節(jié)則傷藏,藏傷則病起于陰也?!痹凇端貑枴づe痛論》中具體描述了情志變化對臟腑功能活動的影響,即所謂的九氣為病論:“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日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p>
而現代精神神經免疫學也認為,人體的神經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并不是各自獨立的發(fā)揮作用,而是形成緊密的信息傳遞系統,相互調節(jié),這在流行病學研究中已經得到驗證。如失望、悲觀的情緒,作用于大腦海馬狀突起部分,能刺激人體的垂體-腎上腺-皮質網絡,引起皮質醇類等多種調節(jié)人體新陳代謝所必需的激素,因腎上腺受刺激而超量分泌。如果這種超量分泌過于頻繁和時間過長,免疫能力就會下降,從而發(fā)生疾病。
另外臨床工作者們也發(fā)現,某些慢性病人確有一些常見而有固定的心理變化特點。如肺結核病人常有很高興的興奮點或欣快的表現,心臟病人則有恐懼、焦慮、孤寂等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等等。
3.2社會因素與發(fā)病:現代心理學認為,社會因素是心身疾病發(fā)病的一個重要因素。這在中醫(yī)《內經》時代就有所認識,其中社會因素不僅包括社會地位和和生活條件變化,如《素問·疏五過論》中的“必問嘗貴后賤,雖不重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后貧,名曰失精,五氣留戀,病有所并”、“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后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始富后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蹩為攣”等等,說明社會地位和生活條件的變化常?;貞浧鹎橹咀兓?,從而導致疾病的產生。另外,社會因素還包括人際關系的協調與否,如中醫(yī)所倡導的“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
4心理與診斷治療與養(yǎng)生
4.1診斷:中醫(yī)學認為,人的心理與生理、病理都有密切關系?;颊叩娜烁裉卣鞑煌?,因此人在生病時就必然會不同程度的反映出各種心理狀態(tài),了解這些人格特征和心理狀態(tài),就有利于對疾病做出正確診斷。中醫(yī)學在論述有關疾病癥候時,體現了較為濃厚的中醫(yī)心理診斷特色,提示醫(yī)家在具體的望聞問切四診中,要把握好心理診斷,將有利于分析病情,得出真確結論。
望診,中醫(yī)學認為“神有余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故觀察人的情志變化可以了解腎氣的盛衰。聞診,中醫(yī)學中有“二陽一陰發(fā)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的條文,說明聲音可以反映心神病變。問診,是心理學中最為重要和直接的方法,在《內經》中就明確指出:“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后苦。”切診在心理診斷中也有一定的意義,因為心理的變化可以反映在脈象上,即“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皆為之變也”。
4.2治療:心理治療,是運用心理學的理論與技術,治療病人的心理障礙,達到緩解治愈疾病的目的,主要通過醫(yī)生的言行情態(tài)等影響患者的情感、性格、舉止,以改變患者的神情行為,從而使之恢復正常。在現代心理學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種類繁多的心理治療方法,比較常用的有:催眠療法、暗示療法、精神分析療法、認知領悟療法、系統脫敏療法、暴露療法、厭惡療法、理性情緒療法、疏導心理療法、精神支持療法、患者中心療法、森田療法等等。然而,中醫(yī)學中有關心理治療的內容也是很多的,縱觀《內經》及歷代醫(yī)家所論,按其作用特點的不同可歸納為以下6種方法。①順意法:所謂順意法,就是指順心、滿足患者的某些意愿以解決治病心理的一種療法。《內經》指出數問其情,以從其意?!薄八胖!泵鞔輷辉凇夺t(yī)學正傳》中以乳巖年治療為例指出:“須情思如意,則可愈?!庇捎凇耙庥形此?,所求不得”是導致形神病變的常見原因,也是促使病癥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順從滿足患者的某些意愿是調治這類身心疾病的求本之治,也是中醫(yī)精神情志治療學中的重要療法。②消除心因法:所謂消除心因法,是指根據患者各自特點,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以消除致病心因的精神情志療法。意愿未遂也是眾多境遇人事治病因素的一種,可用消除心因的順志法進行解決。此法可歸納為兩種:(1)釋卻心因法。是指運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和方法,包括:語言、行為、藥物等,使患者在有意無意間,自然的釋脫致病的境遇人事因素。(2)語言疏導法。是指運用語言,對患者進行開通疏導,善誘說理,以消除其致病心因,糾正其不良精神情志活動而達到治愈或緩解病癥的一類情志療法?!鹅`樞·師傳》曰:“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致以其兩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東醫(yī)寶鑒》曰:“欲治其疾,先調其心,以正其心,乃資于道,使病者盡去心中疑慮思想,一切妄念,一切不平…能如是,則藥未到口,病已忘矣?!边@些不僅概括了語言疏導法的基本含義,而且闡明了語言疏導的基本目的。③轉移心意法:所謂轉移心意法,是指醫(yī)生借用某種方式和方法轉移或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從而消解或驅除病理性和精神剌激的一種精神情志療法,它包括兩種方法:(1)轉移注意法:是指醫(yī)生有意思的轉移患者的病理性注意力,以消除或減弱這一相對穩(wěn)定的情感刺激灶,從而達到治療效果的情致療法。(2)分心移情法:是指醫(yī)生通過戲娛、音樂等手段或設法培養(yǎng)患者某種興趣、愛好,以分散患者注意力,調節(jié)其心境情志,使之閑情逸致,從而促進形神疾患康復的一種情志療法。正如清代名醫(yī)吳師機在《理論駢文》中所說:“七情之病也,看花解悶,聽曲消愁,有勝于服藥者矣?!雹芤馐警煼ǎ核^意示法是指,醫(yī)生運用語言、行為等手段,采取含蓄間接的方法,對病人的心理狀態(tài)施加影響,使患者無意匯總接受某種暗示,因此而獲得療效的方法,它包括兩種方法:(1)語言示意;(2)借物示意。⑤以情勝情法:所謂以情勝情法是指,醫(yī)生運用各種手段和方法,有意識誘發(fā)和激起患者某種新的、暫時性的劇烈情志反應,以抵消或抑制、解除患者原有的病理性的情感活動的療法。它包括陰陽相勝療法和五行相勝療法。(1)陰陽相勝療法:根據陰陽學說的理論人的情志活動可分為陰陽兩極,順人意愿者為陽,忤其需求者為陰;(2)五行相勝療法:是指中醫(yī)學認為情志之間有五行的屬性,根據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論,以一種情志抑制另一種情志的療法。如朱丹溪治癲癇為例指出:“怒傷肝者,為癇為癲,以憂勝之,以恐解之?!贝四诉M一步發(fā)展了五行制約法。⑥激情法:是指有意識的誘發(fā)患者之激情,利用隨激情而出現的強烈行為反應,以糾正和改善原先的病理狀態(tài),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的療法。
4.3心理與養(yǎng)生:中醫(yī)學關于心理養(yǎng)生反應為一種“防治并重,以防為主,形神俱養(yǎng),以神為主的”整體辯證觀。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此即強調了精神調養(yǎng)的重要性。對防病療病養(yǎng)生均有特殊意義。
5結語
篇10
【Abstract】In order to standardize and perfect the medical psychology teaching at college level and improve the teacahing quality, the reform ideas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medical psychology teaching. The accurate positioning of the teaching objective of medical psychology is set according to the training objective, learning period and teaching hours of medical vocational schools.The teaching objective can be realized via the teaching content system which is constructed with necessary basic pshcology knowledge,proper enlargement in the knowledge of psychology health and reasonable acceptance or reject in clinical psychology.
《醫(yī)學心理學》課程自1979 年在北京醫(yī)科大學率先開設后,至今已有近30 年的歷史,各醫(yī)學院校也已將該課程作為醫(yī)學生必修的一門課程來開設。但由于《醫(yī)學心理學》是醫(yī)學和心理學相交叉的一門新興學科,全國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各校使用的教材也是五花八門,從事醫(yī)學心理學教學工作的教師有不同的專業(yè)背景,因此,在課程教學中,從課程目標的定位到具體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采用都存在很大的差異。特別是高職高專學校,基本上是參照本科院校的要求開展教學,教學內容也基本上與本科院校一樣,有的學校甚至使用本科院校教材。因為本科教育與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yǎng)要求不同,修學年限不同,開設的課程也不應該相同,因此,對??茖哟蔚摹夺t(yī)學心理學》課程目標進行準確定位,構建符合高職高專培養(yǎng)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教學內容,對于促進和完善高職高專醫(yī)學教育課程是非常必要的。根據近10 年專科層次《醫(yī)學心理學》課程教學的實踐經驗,教研室進行了探索與研究。
1 專科層次醫(yī)學心理學課程教學目標定位
1.1 當前本科層次《醫(yī)學心理學》課程教學目標的描述
通過查閱文獻及訪問各醫(yī)學院校的《醫(yī)學心理學》課程網站,便可看到各院?!夺t(yī)學心理學》課程教學目的要求盡管在語言描述上不盡相同,但基本包含以下內容: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醫(yī)學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理解人的心理活動的一般規(guī)律、心身相互作用的規(guī)律及心理障礙的病理過程和機制;同時還要使其掌握醫(yī)學心理會談、心理評估、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和心理衛(wèi)生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培養(yǎng)醫(yī)學生全面地觀察人和理解人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并能應用所學的方法和技術,指導自己的醫(yī)療實踐,解決病人的心理問題,有效地為病人服務,提高醫(yī)療質量[1- 2]。這樣的目標定位不僅要求學生掌握《醫(yī)學心理學》的基本理論知識,還要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并能開展臨床心理治療。但從實際情況來看,絕大部分本科醫(yī)學院校的教學并未能達到這樣的要求[3- 4],高職高專就更加難以實現這樣的教學目標了。
1.2 ??茖哟巍夺t(yī)學心理學》課程教學目標定位
醫(yī)學類高職高專院校的培養(yǎng)目標是培養(yǎng)適應新醫(yī)學模式要求的高素質技能型臨床醫(yī)務人員?,F代醫(yī)學模式由生物醫(yī)學模式轉變?yōu)樯铩睦怼鐣t(yī)學模式,要求人們在看待健康與疾病的問題時,從系統性出發(fā),將人看成是一個生物的、心理的和社會的多方面統一體。這就要求現代醫(yī)務人員具有整體醫(yī)學觀念,在臨床工作中,不僅要了解病人的生理疾病,還要了解病人的心理健康狀況,結合病人的個性因素,做到有針對性地開展診治工作?;谶@樣的培養(yǎng)目標和要求,??茖哟蔚摹夺t(yī)學心理學》課程教學目標應定位為:一是使學生獲得適當的心理—社會—生物的整體觀,讓學生從病人的生理性、心理性和社會性出發(fā),樹立整體醫(yī)學的理念。讓學生從內心把醫(yī)學心理學作為一種理論、態(tài)度與手段,以指導學生如何應對病人的問題及其周圍環(huán)境。二是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心理學、醫(yī)學心理學的理論知識,能從宏觀上把握人的心理本質、心理過程和人格結構,掌握心理應激與應對,了解人的病理心理和健康心理的過程、機制和表現,以便能更全面地觀察人和理解人。三是使學生能應用所學的心理學知識進行自我心理保健、解決自己的心理和心身問題,能初步幫助別人進行心理保健、為別人解決心理和心身問題提出建設性的建議。
2 ??茖哟巍夺t(yī)學心理學》內容體系的構建
當前各醫(yī)學院校使用的《醫(yī)學心理學》教材版本各式各樣,從專供高職高專醫(yī)學院校使用的比較權威的衛(wèi)生部規(guī)劃教材的版本來看,一般都包括普通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心理衛(wèi)生、心理應激、心身疾病、變態(tài)心理、心理評估、心理咨詢與治療、病人心理與醫(yī)患關系等內容[5- 6]。而從高職高專《醫(yī)學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時數來看,大部分院校只開設32~36 個課時,這中間不僅包括上述理論內容的教學,還包括心理咨詢與治療、心理測評的實驗操作課時。從課程內容的學習來看,這其中的每一部分知識其實都需要相當于一個學期的時間來學習。所以,32~36 個課時的教學時數對《醫(yī)學心理學》現有的內容來說是遠遠不夠的,構建適合高職高專人才培養(yǎng)要求的《醫(yī)學心理學》教學內容體系是非常必要的。
高職高專修學年限只有三年,《醫(yī)學心理學》不是主干課程,難以再增加教學時數。根據上述《醫(yī)學心理學》課程教學目標的定位,在構建該課程教學內容時應注意以下方面:
2.1 保證必要的心理學基礎理論知識
從廣義上說,醫(yī)學心理學是把心理學的系統知識和方法運用于醫(yī)學領域中,研究和解決整個醫(yī)學領域中的心理問題,普通心理學、發(fā)展心理學等不包括在內。但是作為一門課程,它必須考慮到授課對象的知識結構和一門學科與其他學科的銜接關系。醫(yī)學??粕蠖紱]有心理學的知識基礎,一開始就講授與臨床有關的醫(yī)學心理知識,往往使其難以接受,況且所接受的知識也缺乏系統性,因此,普通心理學、發(fā)展心理學相關內容的概括講授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基礎理論知識介紹中,要有關于人的心理本質、心理過程、人格心理、各年齡階段心理發(fā)展特點等知識。
2.2 適當擴展心理健康相關知識
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提高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已經成為所有教育工作者及有關部門的共識。但對于高職高專醫(yī)學院校來說,由于修學年限較短,必修的專業(yè)課程已占用了大量的教學時間,部分學校難以再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課,即使已經列入了教學計劃的,在實際開課時仍不能正常進行。因此,可以把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結合到《醫(yī)學心理學》課程的教學中,增加相應章節(jié)的教學時數,而不必另行開設一門課程。如在“心理過程”內容里增加“大學生思維特點”、“大學生情緒管理”;在“人格心理”內容里增加“大學生人格發(fā)展特點”、“完善自我人格”、“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確立”等內容,讓學生了解自己的人格發(fā)展特征,學會“認識自我”,對自己進行正確、客觀地評價,做到自知、自尊、自愛、自重;在“心理衛(wèi)生”內容里增加“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大學生學習心理”、“大學生戀愛心理”等內容。同時,可以有意識地結合某些內容,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可結合“醫(yī)患關系與溝通”的內容進行人際關系相關知識的學習;結合“病人心理問題的處理”介紹“心理危機與干預”的知識等。
2.3 合理取舍臨床心理的內容
如前所述,高職高專醫(yī)學類院校培養(yǎng)的是適應時代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臨床醫(yī)務人員,不是培養(yǎng)心理醫(yī)生,所以,《醫(yī)學心理學》應該介紹臨床心理的相關內容,如心理應激及應對、病人心理、心身疾病、康復心理等旨在幫助醫(yī)學生了解病人心理狀態(tài)的內容,但對于心理測量、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等則不應過分偏重,可適當減少其教學時數。如對于心理測量問題,幾乎所有量表都要求“主試須經過嚴格的專業(yè)培訓”,并要求“必須具有心理測量學、心理統計學及相關知識的專業(yè)人員才能對結果進行科學的解釋”,而醫(yī)學生并不具備此條件。再如心理咨詢,2001 年頒布實施的《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yè)標準》要求,專業(yè)心理咨詢工作者必須經過嚴格培訓,具備相應資格,方可從事心理咨詢工作。而心理治療工作則更是由專業(yè)臨床心理治療師在特定環(huán)境中進行的。因此,在專科層次的《醫(yī)學心理學》課程教學中,對心理學各種操作技能宜簡單提及,而不做過深過廣的闡述。而“變態(tài)心理”的內容與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精神病學內容幾乎雷同或相似[7],可讓學生結合精神病學的內容學習“變態(tài)心理”的內容,而不必進行專門講授。
3 結束語
《醫(yī)學心理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其課程教學改革仍需要不斷地探索。當前國家正大力扶持和發(fā)展高等職業(yè)教育,作為醫(yī)學類??圃盒?,必須準確定位《醫(yī)學心理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構建符合高職高專醫(yī)學院校人才培養(yǎng)要求的教學內容。
參考文獻
[1] 王宇中,吳國華.醫(yī)學心理學的課程特點與教學方法的探討[J].河南職工醫(yī)學院學報,2001,13(2):191- 192.
[2] 崔光成.搞好醫(yī)學心理學教學的實踐[J].醫(yī)學教育,2002,(3):15-16.
[3] 衣桂花.加強醫(yī)學心理學實踐教學初探[J].青島大學醫(yī)學院學報,2007,43(1):81- 82.
[4] 曹召倫.醫(yī)學心理學教學中的若干問題及其解決對策[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5(1):97- 99.
[5] 姜金乾.醫(yī)學心理學[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目錄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