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文物保護的措施范文

時間:2023-11-23 17:52: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簡述文物保護的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簡述文物保護的措施

篇1

【關鍵詞】 城墻;保護

近年來各地區(qū)各時代的城墻都遭到或多或少的破壞,因此,政府和文物界呼吁人們要保護古城墻,同時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對于西安、南京、平遙等古城墻的保護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就目前研究狀況來看,對于中國古代城墻保護的論文相對較少,研究的視角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古代城墻保護的意義

林春先生的《論南京城墻的保護》(《江蘇地方志》2006年第三期)一文中,作者在敘述南京城墻建設的過程中,最終概括了城墻的三大特點為:一是打破城墻建造史上方形或矩形的規(guī)矩,而是依山傍水,“控崗攏之脊,扼江湖之險”,成為大規(guī)則的多邊形;二是南京城墻的城磚大多數(shù)有文字,即“磚銘文”,它傳遞了重要的歷史信息;三是“高監(jiān)甲于海內”,把南京城墻與北京、西安、巴黎等地城墻比較,證明它是群城之冠。作者還指出南京城墻擔負著新的歷史使命,成為南京市一份獨特的具有重要文物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的資源;南京城墻還是極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它昭示后人居安思危、莫忘國恥;南京城墻也是接待內外賓的重要窗口。作者充分說明了南京城墻的歷史地位和重要意義。

此外,在朱明松先生的《揚州唐子城城墻遺址的保護現(xiàn)狀與思考》(《文物保護》2003年)一文中,作者縱觀了揚州自春秋戰(zhàn)國吳王夫差“開邗溝,筑邗城”,歷經漢、六朝、隋、唐,明清至今的2400多年的發(fā)展歷史,指出揚州唐子城遺址的歷史價值已引起了國內外學者、考古界和國家文物部門的高度重視。1996年,國務院指定公布揚州城遺址(隋―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者在文中充分肯定了揚州唐子城城墻的重要歷史地位和重大價值。

二、古代城墻的現(xiàn)狀

李亞先生的《廣府故城保護與利用初探》一文中,作者提到現(xiàn)存故城即為明代磚城,城墻周長4500米,高13米,寬8米,除個別地段坍塌外,城墻、城門、甕城保存基本完整,是冀南中原一帶乃至華北地區(qū)僅存的明代故城城墻。

還有,在龔良、呂春華先生的《江蘇古城墻的發(fā)展、保護與利用》(《現(xiàn)代城市研究》2001年第2期)一文中,作者追溯了江蘇這一地區(qū)的歷史發(fā)展脈絡,總結出江蘇現(xiàn)存的古城墻遺存,即保存有較多夯筑或堆筑的春秋戰(zhàn)國的土城墻遺址;保留有能夠體現(xiàn)筑城時強調防御堅固性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城墻遺址;也保存著大量的隋唐至宋代的城墻遺址;還保存有大量的由磚石構筑的明清石城墻。

趙海英等人的《成紀古城發(fā)育主要病害及保護加固研究》一文中,作者指出該城址僅剩三分之一,目前僅北城墻和東城墻部分殘存,西和南城墻已無任何遺跡可尋。而這僅僅部分殘存北城墻和東城墻的還正在遭受著多種病害危及城墻的穩(wěn)定。作者呼吁急待對其進行保護加固。

三、古代城墻的保護措施與開發(fā)利用

在尹建華、王正明先生的《成都迎曦下街古城墻的保護》(《四川文物》2002年第3期)中,作者提出對該城墻的保護維修方案為:遵從現(xiàn)狀和歷史真實性;展現(xiàn)成都古城墻的發(fā)展變化;做好排水設施;用傳統(tǒng)材料和工藝修筑,古城墻磚的砌筑方式按現(xiàn)存東邊城墻的順序進行。

林春先生的《論南京城墻的保護》(《江蘇地方志》2006年第三期)中,提出的建議為:教育為本,提高整個社會的文物保護意識,是落實城墻保護的重要前提;建立統(tǒng)一的權威機構,是落實城墻保護的關鍵;充分認識法律在保護城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依法加強對南京城墻的保護工作,其中運用法律保護城墻中,要完善南京城墻的立法工作;加大執(zhí)法立度;加強執(zhí)法人員及部門的責任感等。

此外,在朱明松先生的《揚州唐子城城墻遺址的保護現(xiàn)狀與思考》(《文物保護》2003年)中,作者也提到要建立唐城遺址保護責任制度;發(fā)揮城墻遺址的社會效益,以達到宣傳、保護的目的。而且作者還指出,要根據(jù)具體的情況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短期計劃,逐步消除城墻安全隱患。最后作者還建議在城墻的地帶進行綠化工作對城墻進行保護。

《高昌故城保護工程簡述》(《文物》第5期)中,提出要在遺址范圍內的所有遺存進行登記注冊,確定整個遺址的保護范圍,并根據(jù)實際情況劃分等級,以便制定工程計劃。還提出總的保護工程方法為:墻體坍塌加固;墻體裂縫加固;防止風化加固處理。通過這些保護手段可使高昌故城的歷史、文化價值能夠以實物的狀況繼續(xù)存留,為日后進一步的保護與研究奠定了基礎。

鄭孝燮先生的《從明清北京城墻談到一段明城墻的搶救》(《城市發(fā)展研究》1997.1)一文中,作者依據(j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方針,提出僅存的一段明城墻不能丟。對于這段面臨危機的明城墻要依法保護它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趙海英等人的《成紀古城發(fā)育主要病害及保護加固研究》一文中,提出在古城墻保護加固前進行考古清理發(fā)掘,頂面植被換種為根系較淺的植被,進一步研究適宜的墻頂覆蓋植物,嚴禁再種植蔬菜,加強文物保護管理,確定城墻3米范圍內設為隔離區(qū),不得作為農業(yè)生產用地。此外,介紹到一些化學方法:針對墻體表面嚴重酥堿剝落的病害,采用小錨釘錨固加PS(一種液體壓機硅酸鉀材料)滲透的方法進行加固;對墻基凹進而特別疏松的酥堿土做加固時,先應適當清除這些疏松的酥堿土,然后以PS噴灑三遍進行滲透加固;墻體的孔洞以原土做適當改性后填補,表面進行PS―C灌漿封閉并作舊處理。

李亞先生的《廣府故城保護與利用初探》中,作者提到現(xiàn)存明代的4.5公里城墻,不僅為河北省僅存,而且在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作者便提出打造故城城墻風光帶。建議在原來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調查并制定計劃和方案,對古城墻的甕城、馬面、古城樓、鋪舍和垛口進行全面修復,再現(xiàn)故城當年明代城墻的雄渾和壯觀,將古城墻打造成北方明代城墻的觀光旅游點,供游人參觀與憑吊,使其文化價值得以充分展現(xiàn)。

篇2

關鍵詞:襄陽古城;文化遺產現(xiàn)狀;保護建議

襄陽位于湖北省的西北部、漢水中游,1986年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二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被稱為“中國三國文化之鄉(xiāng)”。襄陽古城始筑于公元前201年,到現(xiàn)在已經有2200多年的歷史。古城北部的漢江從城墻下奔騰而過,城的東西南三面均為人工開鑿的護城河,被稱為“華夏第一護城河”。襄陽城城墻堅固、墻高池深,易守難攻,素有“鐵打的襄陽”之美稱。襄陽古城文化遺產保護與居民現(xiàn)代化建設的需要存在著十分嚴重的矛盾,如何協(xié)調二者之間的矛盾,使古城的文化遺產得以保護的同時滿足當?shù)鼐用竦默F(xiàn)代化生活需求尚且存在較多的難題。關于文化遺產旅游管理的研究,我國出現(xiàn)了兩個派別,一派認為可采用美國的國家公園管理體制,另一派則認為文化遺產的所有權和經營權該分離,王興斌提出了旅游服務的特殊性,他認為文化遺產的所有權、經營權、監(jiān)督權等都應該分離且制衡。

1 襄陽古城文化遺產保護現(xiàn)狀

針對全國普遍存在的文化遺產保護與現(xiàn)代化建設之間的矛盾,我國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逐漸形成了三個方面:文物古跡、歷史地段以及古城整體空間環(huán)境[ ]。以此為據(jù)簡述襄陽古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現(xiàn)狀。

1.1 文物古跡保護現(xiàn)狀

襄陽古城的文物古跡保護狀況總體來說良好。古城內一些文物保護單位、裝飾小品、名樹古木大都在上世紀90年代得到了及時的保護,且政府已經對襄陽古城實施了古城墻環(huán)境整治、道路改造、會館維修等項目建設。但也存在一些問題:1、當?shù)鼐用癖Wo態(tài)度消極;2、文物古跡與周圍環(huán)境格格不入;3、文物古跡受到的自然侵蝕;4、文物古跡利用不合理。

1.2 歷史地段保護現(xiàn)狀

襄陽古城內歷史地段以襄陽北街為代表,雖是一條仿古街道,但其整體風貌與周圍環(huán)境相符,在建筑風格、比例、色彩、功能利用等方面較為合理。通過改善基礎設施,當?shù)鼐用竦纳顥l件得到保障,也為旅游需要提供了一定的基礎。但同時因為過度的商業(yè)化掩埋了其中的生活性與世俗性的文化氛圍。發(fā)展中存在以下問題:1、歷史街區(qū)內保護環(huán)境惡劣;2、為保護景觀使得居民生活不便。

1.3 古城整體空間環(huán)境保護現(xiàn)狀

整體空間環(huán)境反應的是一個地方的整體風貌與特色,是一個城市與其他城市的關鍵性差異。古城整體空間環(huán)境保護在于它需要著眼于全城,筆者分為古城布局、古城格局、城市環(huán)境三個內容來論述。

1.3.1城布局的保護。襄陽古城四面環(huán)水,1997年以來,襄陽市為再現(xiàn)“華夏第一城池”的風采,依照“截污、疏浚、護岸、置景”的原則治理護城河。但古城周邊環(huán)境卻在惡化,山脈淡化、護城河周圍出現(xiàn)影響其連通性的盈利性建筑與設施,古城周邊不斷出現(xiàn)的新建筑不僅與原有的建筑風格不符,與自然環(huán)境也缺少協(xié)調感。

1.3.2古城格局的保護。古城格局是古城物質空間構成的宏觀體現(xiàn)。襄陽古城平面略呈方形,古城內街道呈棋盤式,東街、西街、南街、北街是古城內街道的骨架,其他街道與之平行或垂直分布,古城內的民居、小院、衙門等隨之呈矩形排列?,F(xiàn)在古城內道路基本保持原有格局,但東、西大街拓寬道路,路邊的古樹被大量砍伐,護城河兩岸原本規(guī)劃的綠化地帶被其他建筑占用。

1.3.3古城環(huán)境的保護。近代以來,西式建筑進入襄陽古城,許多中式商鋪的門面變成了西式。到了現(xiàn)代,保存下來的古建筑屈指可數(shù),古城的特色逐漸淡化。且因為高大新建筑的出現(xiàn),原本古城內宏偉壯麗的古城標志變得渺小,嚴重破壞了古城原本的和諧、古樸的視覺感。

2 襄陽古城文化遺產保護的建議

2.1 文化遺產保護基本內容的建議

2.1.1推進法律法規(guī)的完善與實施

法律體系的構建是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核心。襄陽古城文化遺產已有全國性和地方性的法律法規(guī)的保護,數(shù)量眾多、內容充足,但部分法律法規(guī)缺乏可行性,多是介紹古城歷史價值、基本狀況,具體的規(guī)劃方向少有提及。筆者建議,法律法規(guī)應明確指出如何保護、如何改造、如何利用,使其具有落實基礎;另一方面,應將向群眾宣傳古城保護及其法律法規(guī)作為重點工作。

2.1.2為古城保護提供一定的資金保障

古城保護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但我國名城保護資金無論從籌集、分配還是運做都十分薄弱,襄陽市從工商利潤中提取資金用于古城保護,此外還向國家申報部分經費。但這些資金是遠遠不足的,還可以考慮以下方案:(1)可以要求古建筑、古民居的使用者自行負責修繕自己使用的建筑;(2)從旅游收入中抽出一定比例的資金用于文化遺產保護事業(yè);(3)以政府的名義,本著“投資者受益”的原則從民間籌資,文化遺產旅游化所得收益再回饋給投資者,鼓勵社會民眾投資。

2.1.3落實行政管理制度責任制

行政管理體制是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制度的三大基本內容之一。政府主管部門應該做到如下工作:(1)定時組織文化遺產保護事業(yè)專業(yè)人員進行普查,對無形文化遺產及其傳承者進行活態(tài)的保護;(2)根據(jù)文化遺產普查情況制定保護規(guī)劃,將保護責任落實到某個部門甚至是個人;(3)監(jiān)督規(guī)劃的實施,并制定嚴厲的獎懲措施;(4)定期組織專業(yè)人員開會,討論文化遺產保護的現(xiàn)狀,及時更新保護內容;(5)建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yè)專項經費,保障文化z產保護所需要的穩(wěn)定且長期的資金來源;(6)調動文化遺產保護事業(yè)的公眾參與基礎,鼓勵更多群眾加入文化遺產保護;(7)依托當?shù)馗咝E囵B(yǎng)古城保護專項人才。

3 對于文化遺產具體的保護建議

合理開發(fā)利用古城資源,賦予其新的功能與活力,使古城具有真正的生存能力和使用價值,是延續(xù)古城生命的有效手段。對于文化遺產具體的保護建議,依然從文物古跡、歷史街區(qū)、古城整體及歷史文化內涵四個層次展開。

3.1 文化古跡的保護

根據(jù)古城內建筑的現(xiàn)實情況,應遵照修舊如舊的原則、整體性原則、可識別性原則,對癥下藥:如昭明臺和米公祠現(xiàn)作為博物館來使用充分發(fā)揮其文化功能、夫人城上的韓夫人塑像作為旅游景點來宣傳其歷史文化,不失為一種科學的利用方式、古城的六座城門保留了較多的歷史信息,應全力保留、護城河應保留沿河景觀,最大程度地恢復護城河原有風貌。

3.2 歷史地段的保護

我國歷史地段的保護以傳統(tǒng)格局和風貌完整為主。歷史地段的保護原則:首先當?shù)鼐用褚^續(xù)居住,應維持其使用功能;第二要改善基礎設施,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第三要保護真實歷史遺存,不能一味仿古造假。以此原則為基礎,襄陽古城內的街區(qū)可以做以下努力:1、對于古民居、古建筑,要進行結構保存和局部保存;2、襄陽古城內的街道基本保持原來的格局,應極力保留;3、根據(jù)歷史街區(qū)內建筑的高度、尺度、色彩、L格控制其周圍建筑,使新建建筑不破壞原本的街區(qū)景觀。4、基礎設施供水、供電、排水等應保證居民的現(xiàn)代化生活所需;5、通過提供新市區(qū)的住房,適當減少住戶,減少古城人口壓力。

3.3 城市整體空間環(huán)境的保護

古城的布局調整,古城周圍的山水景觀對古城的布局有著莫大的影響??勺鋈缦屡Γ?、減輕古城人口壓力、經濟壓力,可以把工業(yè)、過剩人口、大型企事業(yè)單位等轉移到古城外,古城以居住、旅游服務、文化功能為主;2、街道可增加古座椅、古燈飾和綠化帶等;3、注重襄陽古城的山水天然屏障。護城河、漢江應該引導疏浚,清理河道保護水體。真武山、鳳凰山、峴山應注重保護植被、明確劃定保護區(qū)域;4、古城內部人文景觀,應注重古建筑、古街道、古格局的保護,避免過度商業(yè)化,還原古城內的生活性和世俗性。

3.4 歷史文化內涵的保護

古城傳統(tǒng)文化是古城的靈魂,襄陽古城有著2800年的歷史,留下了很多文化瑰寶。襄陽有著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淳樸的民風民俗、古老的建筑形式、獨特的音樂與舞蹈表演、歷史典故等。文化內涵上的繼承與發(fā)揚是保持古城生命力與活力的重要一環(huán),做好這一環(huán),才能讓襄陽擁有永久的靈魂,走向更廣闊的的舞臺。

4 總結

襄陽古城的保護現(xiàn)狀總體良好,但也有著不可忽視的消極方面,主要表現(xiàn)在當?shù)鼐用裣麡O的保護意識、保護環(huán)境非常惡劣、文物古跡與周圍的環(huán)境格格不入、整個古城空間環(huán)境有所退化等方面,這些令人惋惜的情況已不可挽回,能做的就是在現(xiàn)有遺存的基礎上政府加強引導、管理與宣傳,從法律法規(guī)、資金保障、行政制度三方面全方位立體保護襄陽古城的歷史文化遺產。同時,襄陽古城的文化遺產保護事業(yè)要遵循其根源文化的發(fā)展脈絡,無論是文物古跡、歷史地段、整體空間環(huán)境還是歷史文化內涵的保護,都需要在其考察歷史、文化梳理、保護為先的基礎上進行。

參考文獻

[1]脈絡相承 共生發(fā)展――對于古城紹興歷史街區(qū)環(huán)境保護的思考[J]. 沈康敏,胡興華. 建筑設計管理. 2005(03)

[2]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空間發(fā)展研究[D]. 倪明.蘇州科技學院 2008

[3]基于“整體觀”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發(fā)展研究[D]. 柳秋英.蘇州科技學院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