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經濟學就業(yè)范文

時間:2023-11-01 17:42: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勞動經濟學就業(y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勞動經濟學就業(yè)

篇1

如果在現有的經濟條件下對人民幣進行對外貶值,那在一定程度能夠促進出口,鞏固貿易順差。但是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由于非關稅壁壘和反傾銷法執(zhí)行力度的加強,這種匯率措施不僅會受到世界貿易組織的制裁,同時其對出口的促進作用也沒有以前那么明顯。而且如果在開放的經濟條件下人民幣的對外貶值很大程度上會引起其對內貶值,造成了國內物價指數的上升,這種上升的滯后會使國內物價指數和國際物價指數的差距拉大(主要和發(fā)達國家相比,下同),而該種匯率措施起不到對出口的促進作用,且降低了人民幣的國際信譽。如果在現有的經濟條件下對人民幣進行對內貶值,這樣一來在一定程度上就如向民眾征收了一次稅,并用這筆錢投資基礎設施和社會保障事業(yè)的建設。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種做法會使國內物價指數上升,從而縮小了國內物價指數和國際物價指數的差距,但這在短期內會抑制出口并無法鞏固貿易順差。如果在開放的經濟條件下,人民幣的對內貶值會使人民幣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匯率下跌,這種下跌的滯后會使國內物價指數和國際物價指數的差距縮小,但這大大降低了人民幣的國際信譽。為了歸避匯率風險問題,很多國際企業(yè)必須在很大程度上用其它堅挺貨幣進行結算,這使該種匯率措施起不到對出口的促進作用。

由于中國的物價指數普遍偏低,因此使人民幣的官方匯率接近根據購買力評價進行衡量的匯率水平對實現在開放經濟條件下資本的自由流動有很大的好處。同時穩(wěn)中有升的匯率措施能夠使人民幣保持堅挺,并增加了其國際信譽。如果在現有的經濟條件下對人民幣進行對外升值,那在一定程度上會抑制出口并無法鞏固貿易順差。而且如果在開放的經濟條件下人民幣的對外升值很大程度上會引起其對內升值,造成了國內物價指數的下降,這種下降的滯后會使國內物價指數和國際物價指數的差距縮小,而該種匯率措施起不到對出口的促進作用。如果在現有的經濟條件下對人民幣進行對內升值,這會使國內物價指數下降,從而拉大了國內物價指數和國際物價指數的差距,但這在短期內會促進出口并鞏固貿易順差。如果在開放的經濟條件下,人民幣的對內升值會使人民幣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匯率上升,這種上升的滯后會使國內物價指數和國際物價指數的差距拉大,然而該種匯率措施起不到對出口的促進作用。

如果在現有的經濟條件下人民幣的匯率保持不變(如現在的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其在很大程度上使人民幣匯率會隨著美圓匯率的浮動而浮動),也基本上會得到與對人民幣進行升值一樣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的最大問題是在國內出現了通貨緊縮現象或低幅度的通貨膨脹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物價指數的下降(有一定的滯后因素影響),內需拉動不起來(采取壓低利率的方法和通過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來拉動內需一般起不到多大作用),股市低迷(僅依靠政策上的拉動是不行的),整個經濟情況脫離了在通貨膨脹時期的繁榮景象,這對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事業(yè)也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同時這給已經靠服務和打價格戰(zhàn)維持生存的勞動密集型產業(yè)和一些服務業(yè)雪上加霜,因此近年來這些行業(yè)紛紛裁員并拒絕吸納新員工,這就使本已經在部分地區(qū)過飽和的就業(yè)形勢更加嚴峻。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各地經濟由于追求一種范圍效應,因此地區(qū)發(fā)展的不平衡已經愈演愈烈,而且一種行政干預在一定程度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而就業(yè)大軍還是喜歡向那些經濟發(fā)達的就業(yè)過飽和地區(qū)涌入,形成了一種“馬太效應”,這在很大程度上拉大了這種地區(qū)間的發(fā)展不平衡。因此這就造成了在這些地區(qū)就業(yè)形勢越來越嚴峻,且繼續(xù)深造和拿文憑(包括出國并回國工作的情況)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一種緩解就業(yè)壓力的新途徑,但是這會造成在這種趨勢下幾年以后的就業(yè)壓力變得更大。以上內容對一些比較熱門行業(yè)和高薪行業(yè)的就業(yè)情況分析也同樣適用。同時從投資策略來講,在這些經濟發(fā)達地區(qū)投資城市發(fā)展指數(如買房地產),其回報率應該比其它類型投資的投資回報率高且穩(wěn),這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根據消費者的經濟實力對其進行了分類,同時在這種情況下使原有的貧富差距拉得更加大并使基于這種評判標準的社會結構穩(wěn)定于這種狀態(tài)。

篇2

一、就業(yè)與失業(yè)問題的經濟學研究現狀

就業(yè)問題首先是經濟問題,與經濟發(fā)展密切相關,經濟學家對就業(yè)問題的關注最為密切。

(一)對就業(yè)和失業(yè)問題的認識

關于失業(yè)問題,比較理性的看法是,“失業(yè)問題困擾了市場經濟國家?guī)装倌辍.斍吧鐣髁x國家選擇了市場經濟模式后,也面臨著失業(yè)問題的困擾。”從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角度來說,失業(yè)是一個大問題。高失業(yè)率是對政府的巨大考驗。胡鞍鋼等人認為就業(yè)和失業(yè)問題已經成為21世紀中國經濟發(fā)展的最大挑戰(zhàn),我國就業(yè)形勢十分嚴峻,各類人群之間的就業(yè)競爭愈演愈烈,堪稱為世界最大的“就業(yè)戰(zhàn)爭”。因此,擴大就業(yè)、控制失業(yè)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fā)展最緊迫的、最重要的任務。也有學者指出“失業(yè)和就業(yè)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同時也是一個長期的話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失業(yè)永遠不會消失,也不可能消失;然而失業(yè)可以緩解,可以控制?!痹缭谏蟼€世紀80年代就有學者指出,社會主義國家“實現充分就業(yè)是有可能的”?!?005理論熱點面對面》一書中,引用經濟學家的觀點對我國的就業(yè)問題經過一系列的分析之后指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解決好就業(yè)難題是完全可能的?!?/p>

(二)關于我國失業(yè)性質的討論

人口決定論者認為導致我國失業(yè)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勞動力總量供過于求”。這種觀點不僅被多數學者所接受,而且經常見諸政府決策部門的研究報告,成為當前關于我國失業(yè)問題的主流觀點。早在上世紀80年代,趙履寬就提出我國勞動力總量過剩問題。事實也表明,總量性失業(yè)成為我國失業(yè)主要表現形式之一?!拔覈氖I(yè)是一種典型的、勞動力絕對過剩的失業(yè)。這與西方發(fā)達國家目前遭遇的情況完全不同?!比肆Y源與社會保障部預測,“十一五”期間,我國每年新增勞動力和新增就業(yè)崗位缺口在1200萬左右。這種局面將持續(xù)到本世紀中期。但學界也存在截然不同的看法和觀點。蔡通過觀察人口轉變在中國的變化過程和趨勢,指出“在經歷了一個中國特色的二元經濟增長階段后,勞動力無限供給的特征正在消失,劉易斯轉折點已初見端倪”,并預計中國勞動年齡人口2017年左右停止增長。

(三)就業(yè)增長與就業(yè)的關系問題

上世紀80年代開始,以厲以寧為代表的一些經濟學家對“就業(yè)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問題展開討論。提出就業(yè)與經濟的循環(huán)關系學說。這種學說認為,“低效率”的“高就業(yè)”對經濟發(fā)展有害而無益,最終對就業(yè)本身也會帶來不良影響。采取“保效率”政策時,才能促進經濟增長,從而有利于擴大就業(yè)。在討論70年代末期青年待業(yè)問題的形成原因時,厲以寧認為主要原因是生產水平低,造成“供給不足”導致的結果。

關于經濟增長和就業(yè)的關系,普遍的看法和政策的依據是“經濟增長是拉動就業(yè)增長的火車頭,是促進就業(yè)的根本之策”。而一些學者通過對“奧肯定律”在中國失靈的原因進行分析,得出經濟增長率與失業(yè)率變化之間沒有顯著關系。于是他們提出“治理失業(yè)和擴大就業(yè),首先必須成為政府經濟政策的一個獨立目標,而不能被淹沒在經濟增長目標之中。進而它又應該成為政府制定經濟政策的一個優(yōu)先目標,排在政策優(yōu)先序列的首位?!薄罢暮暧^調控目標當然是以就業(yè)為先?!标惢粗赋?我國的特殊性決定必須選取就業(yè)優(yōu)先戰(zhàn)略。金融危機爆發(fā)之后,有學者從2008年末到2009年采取“保經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就業(yè)的角度出發(fā),提出應當樹立和真正落實就業(yè)和經濟增長并重的戰(zhàn)略。

(四)關于就業(yè)模式

我國傳統(tǒng)的就業(yè)模式可歸納為“低工資高就業(yè)”;“終身就業(yè)制”;“行政安置,隱性失業(yè)”等。圍繞就業(yè)模式問題,楊宜勇在考察“美國模式”、“日本模式”、“荷蘭模式”特征基礎上指出,“中國就業(yè)模式應該有自己的特色?!?/p>

二、幾點認識

通過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就業(yè)問題經濟學研究的簡單回顧,筆者形成以下幾點認識:

(一)就業(yè)問題的經濟學研究影響深遠

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變革過程中,理論界對社會問題研究的理論成果,一方面豐富和發(fā)展了中國化的理論體系,一方面影響和指導了波瀾壯闊的改革實踐。從我國的就業(yè)戰(zhàn)略的演進過程,我們可以看到經濟學家關于就業(yè)問題的研究成果對政府的就業(yè)決策和就業(yè)戰(zhàn)略調整所產生的巨大影響。

(二)就業(yè)和失業(yè)問題的研究領域正在擴展

就業(yè)與失業(yè)問題,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問題,還是一個政治問題,一個社會問題。引起了越來越多的不同學科的專家學者的關注和研究。這既是學術繁榮的需要,也是就業(yè)理論指導我國就業(yè)和失業(yè)治理工作實踐的需要。在“中國經濟并沒有、也不會進入衰退,只是受到了國際金融的沖擊和影響,放緩一些速度而已”的背景下,中國的就業(yè)與失業(yè)問題仍然是經濟學和相關學科研究的重點和熱點。

(三)我國的就業(yè)學說會不斷豐富和發(fā)展

篇3

關鍵詞:整合技術;邊際技術;邊際勞動生產率理論;就業(yè);工資

作者簡介:樊明(1957-),男,江蘇揚州人,經濟學博士,河南財經學院資源與環(huán)境科學系教授,主要從事理論經濟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F091.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096(2007)04-0008-03 收稿日期:2007-05-21

一、就業(yè)理論所賴以建立的基礎的反思

就業(yè)的決定或失業(yè)問題一直是世界范圍內經濟學家和政府所特別關注的理論和政策問題,也是極為重要的宏觀經濟目標。嚴重的失業(yè)問題自上個世紀的60年代以來就一直困擾著西方,近20年來又深深地困擾著中國。宏觀經濟學中自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所形成的大量爭論、甚至說爭論的核心問題是圍繞著勞動市場的行為展開。多年來,許多經濟學家對就業(yè)的決定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假說,并有大量的計量研究來檢驗這些假說。然而,現有的理論仍然難以解釋勞動市場存在長期和大量失業(yè)的現象以及其他勞動市場的行為特征,表現為或有明顯的理論缺陷或與經驗事實難相符合。

凱恩斯的失業(yè)理論的一個重要缺陷是否定了工人在獲取信息方面遵守最優(yōu)化原則,沒有收集相關的信息,只注意名義工資而忽視實際工資的變化;而廠商卻遵守了最優(yōu)化原則,收集到相關的信息,注意到實際工資的變化,卻沒有提出有根據的理論來解釋工人行為的非理性以及工人和廠商在行為上的不對稱。理性預期學派把失業(yè)解釋為自愿失業(yè)和經驗事實相去太遠。目前尚無一個關于就業(yè)的決定或失業(yè)的理論學說能十分令人滿意從而獲得廣泛的認同。理解勞動市場的行為和運行機制已成為現代經濟學發(fā)展最嚴重的瓶頸之一。

面對理論的困境,筆者以為,應繼續(xù)尋找新的理論來解釋就業(yè)決定的機制,審視現有的就業(yè)理論所賴以建立的基礎是否牢靠,而在主流經濟學中,就業(yè)理論主要是建立在新古典的邊際勞動生產率理論的基礎之上。本文側重于對邊際勞動生產率理論進行審視。這不僅可以啟發(fā)人們對主流經濟學中的就業(yè)理論進行必要的重新審視,而且對整個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以及邊際分析方法提出值得思考的問題。

二、整合技術概念及邊際計算的難題

19世紀后期有不少經濟學家,如帕累托(Pareto)、埃奇沃斯(Edgewo~h),瓦爾拉斯(Walraws)等對邊際生產率理論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而克拉克(Clark)的工作的影響最為深遠,后來成為新古典就業(yè)和工資理論的基礎。(Cartter,1959)

勞動的邊際產品曲線定義了工資與就業(yè)量之間的關系。圖1中,W/P代表實際工資,MPL代表勞動的邊際產品。L代表勞動市場的總就業(yè)量,1代表個別廠商的就業(yè)量。勞動市場的勞動供給SL和對勞動的需求DL決定了市場的均衡工資(W/P)*和均衡就業(yè)量L*。一個理性的廠商總是試圖通過調整勞動或資本或二者以達到勞動的邊際產品等于實際工資,即MPL=W/P,這樣就決定了個別廠商的就業(yè)量為1*。在新古典理論的框架下討論就業(yè)和工資問題,勞動市場被假設為完全競爭的,即完全的信息(perfect information)、完全的流動性(perfect mobility)和同質勞動力(homogeneous labor)。這樣,具有勞動市場需求狀況完全信息的工人實現收入最大化的結果將導致工人作為一個整體均勻地分布于整個經濟從而工資呈現出一致性,也就是說,所有工人的工資相等。

在以上嚴格的假設前提下邊際勞動生產率理論有其邏輯上的合理性,成為經濟學的正統(tǒng)理論。但長期以來它并非是不受批評地被接受。

筆者認為,邊際勞動生產率理論隱含假定:所采用的技術具有這樣的性質,即對于給定量的資本,任何數量的勞動都可與之結合進行生產。當勞動增加到一定量時最終會出現邊際勞動生產率遞減。這樣,邊際勞動產品曲線就開始下降。此外,邊際勞動產品曲線應該是連續(xù)和平滑的,否則在不連續(xù)和不平滑部分按上述理論就會帶來就業(yè)決定的不確定。這樣的技術存在著。也許所有的技術都或多或少有這樣的性質。筆者把這種技術稱為邊際技術(marginal technology)。

然而,勞動的邊際產品在另一種技術條件下難以定義。筆者把這種技術稱為整合技術(integral technology):所有的工人整合在一起操作生產系統(tǒng);如果任何一名工人缺失,生產系統(tǒng)將不能運行。一條汽車裝配線,如果缺失一名工人,整條裝配線就可能難以運行。由一組船員駕駛的一條船,如果一名船員離開了崗位,則整條船難以航行,如此等等。具有類似性質的技術應是很多的,特別是在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的現代工廠。也許絕大多數的技術或多或少具有這樣的性質。如果一種技術嚴格地具有整合技術的性質,那么,一位工人的邊際產品應是多少?邊際產品應等于總產品(TPL),即MPL=TPL。如果一名工人缺失,生產系統(tǒng)不能運行,那么,已在生產線上的工人的邊際產品都為;如果這名工人加上去,生產系統(tǒng)就可運行。這時,每個工人的邊際產品應相等,無論他在生產系統(tǒng)中看上去有多重要或多么不重要(這里放寬了同質勞動力的假定),因為每個人都可以看成是邊際工人,加入到生產系統(tǒng)將增加產量、其增加量就是這一生產系統(tǒng)的總產品。當這一生產系統(tǒng)所有的崗位都填滿了,則工人的邊際產品將大為減少。如果完全是多余的,也就是說,再增加一名工人完全不再增加產量,則邊際產品將等于,而此時邊際產品曲線將退化為在正好可運行該生產系統(tǒng)時勞動量1*上的一條垂直線,其高度等于總產量,如圖2所示。整合技術可表達為

在整合技術的條件下,談論任何一個工人的邊際產品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邊際產品難以定義。在整合技術的條件下,一個廠商的就業(yè)量應如何決定?根據邊際勞動生產率理論,顯然沒有合理的回答,因為工人的邊際產品等于總產品。

當然,任何給定的整合技術都是一個短期的概念。在長期,通過增加資本和技術進步改造生產系統(tǒng),工人數可以改變,如減少一些工人也可使生產系統(tǒng)正常操作,但這并不能改變在短期技術的整合性質,并不改變邊際產品的難以定義的狀況。提出整合技術概念的重要意義在于,它提出一種邊際產品難以定義從而邊際產品曲線退化的情形、而且這種情形具有…定的普遍性,這樣就提出一個根據建立在新古典邊際勞動生產率理論基礎上的就業(yè)理論進行邊際計算時必然面臨的難題,也就提出根據這一理論解釋就業(yè)決定的普適性的問題,也就是說,當邊際產品曲線退化時,在給定市場決定的工資的條件下,廠商的雇傭決策問題。這就提出一個任務,就是要研究在更一般條件下廠商的雇傭決策的機制。所謂更一般條件就是既包含在邊際技術條件下,也包含在整合技術條件下。這里,本文只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有待大量深入細致的研究。

三、整合技術概念的引申分析

整合技術的概念可應用于對一些重要的經濟學理論問題進行重新的思考。這種思考既可幫助我們進一步認識到邊際分析的局限性,還可加深對整合技術概念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對這些經濟理論問題提出新的思路。

1、重新審視宏觀經濟學中關于就業(yè)決定的爭論

現代宏觀經濟學的誕生直接要解決的問題是上個世紀30年代西方嚴重的失業(yè)問題。按照新古典經濟學,如果勞動市場出現供大于求時,工資就會下降,不需太長的時間,勞動市場就將重新實現充分就業(yè)。但在30年代,充分就業(yè)遲遲不能實現,這就需要給出理論解釋。一直到現在,經濟學家的思路受限于解釋實際工資為什么不能及時調整,或工資的剛性問題。如果實際工資下降,根據勞動的邊際產品等于實際工資的新古典的教條,廠商的雇傭就會增加,失業(yè)就會消除。前面已分析,沿著這一思路,基本沒有出現很有價值的理論成果。筆者認為,如果技術具有整合的性質,廠商的雇傭量根本就不是根據邊際產品等于實際工資的新古典的教條來決定的。因此,西方經濟學中關于就業(yè)的決定問題的研究很可能根本就沒有在正確的軌道上進行,需要改變思路和舊有的思維定勢。

2、邊際生產率分配理論的“剩余問題”

根據邊際生產率理論,如果工資率=勞動的邊際產品,正常利潤=資本的邊際產品,則勞動和資本在獲得相應的分配后全部產品還有沒有剩余?答案是,如果生產函數是線形齊次的,則沒有剩余。但這一假定一直是邊際生產率理論的一個軟肋,因為線形齊次生產函數只是特例,而不是普遍存在的,而且這個假定還帶來種種其他方面的理論上的困難。此后,新古典經濟學家們想方設法來彌補這一理論缺陷,但問題仍然很多。然而,如果技術具有整合的性質,則關于”剩余問題”根本就不存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還需重新建立分配理論。

3、如何解釋萊斯特的問卷調查

萊斯特(Lester,1946)為了弄清廠商到底是如何做關于產量和雇傭工人數量的決策,向公司經理進行問卷調查。在回答萊斯特的問卷調查時,經理們否認他們有適當的信息進行仔細的邊際決策。在進行雇傭決策時,他們認為,市場對其產品的需求比工資更為重要。對這一回答結果,弗里德曼等所做的解釋是,經理們在潛意識中做了邊際的計算。然而,如果技術具有整合的性質,則邊際產品就沒有很好地被定義,那么,根據邊際勞動生產率理論所做的邊際分析就無從談起。因此,對萊斯特的問卷調查結果要重新思考和解釋。

很有意思的是,后來有不少計量研究(Brechling & OBrien1967.Smyth & Ireland 1967,Nadiri & Rosen 1969,Coen &Hichman,Hazleding 1974,Briscoe & Peel,等等)不支持實際工資對就業(yè)水平有重要的影響。而在絕大多數包含產品價格和反映需求狀況的就業(yè)模型中,反映需求狀況的變量總是顯著而且其系數也相對大。這些計量研究的結果和萊斯特的問卷調查結果是相一致的。

4、對弗里德曼的生存原理的反思

現代經濟學最重要的分析方法是邊際分析,邊際分析的方法一直受到各種批評。有一個經常在教科書中常被提到的批評認為,在現實世界廠商沒有適當的關于邊際勞動生產率的信息從而難以用邊際分析的方法來實現利潤最大化。對此,以弗里德曼(Friedman,1953)為首的經濟學家進行了反擊,提出生存原理(survivorship principle):只有那些合理地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廠商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而要實現利潤最大化就必須設定產量至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如此可以推斷,那些能夠生存下來的廠商肯定遵循了邊際勞動生產率的原理,即便這些廠商的經理不知道這些原理并有意識地應用這些原理。

筆者以為,弗里德曼的觀點可以從兩方面來反批評:第一,即便傳統(tǒng)的向下傾斜、平滑的邊際勞動生產率曲線存在,現實中的、而非經濟學模型中的廠商仍然可以在經濟利潤小于而會計利潤大于的條件下生存,并能夠合理地存在相當長的時間如果其他行業(yè)存在進入壁壘,或者本行業(yè)存在退出壁壘、尤其是退出壁壘相當高時。在現實中,在同一產業(yè)中不同的廠商可以在不同利潤率的條件下賺取不同的會計利潤,而且這些廠商可以長期生存。第二,根據以上討論,在很多情況下,現實世界中的廠商所采用的技術帶有程度不同的整合性質,從根本上來說廠商就不可能做邊際勞動生產率理論所描述的那種邊際的分析計算,即便他們對自己所采用的技術有完全的信息。這也就是說,利潤最大化的追求并非必須采用邊際計算。這里也提出一個問題,在邊際產品曲線退化的情況下,廠商如何進行產量決策?這是一個有待研究的問題,研究這一問題將豐富微觀經濟學的廠商理論。

5、關于腦力干枯的問題

以上的討論還可幫助我們解釋一個傳統(tǒng)的邊際勞動生產率理論所難以解釋的一個現象: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對所面臨的“腦力干枯”(brain drain)的焦慮。所謂腦力干枯是指大量經過很好訓練的科技人員、社會科學的學者、醫(yī)生、藝術家、運動員等從發(fā)展中國家向發(fā)達國家移民。于是,發(fā)展中國家對此甚為焦慮。根據傳統(tǒng)的邊際勞動生產率理論,如果這些去發(fā)達國家的移民在國內所支付的報酬等于其邊際產品,他們的離去應不會對發(fā)展中國家造成經濟損失,因此沒有必要為此焦慮。然而,發(fā)展中國家政府總是對此焦慮不已,并千方百計阻止這一過程。筆者認為,這種焦慮可以用整合技術的概念給予一定的分析和解釋:如果這些出走者和其同胞一起工作、而且所采用的技術帶有整合性質,則他們的邊際產品要遠大于其實際工資,他們的離去將對社會總產品的減少遠大于他們的實際工資,如果沒有足夠的相同水平的人能替補他們。

篇4

最低工資制度是政府干預勞動力市場的一種手段,目的是保證勞動者所獲得的工資能夠滿足其自身及家庭成員的基本生存需要。最低工資立法始于19世紀末新西蘭頒布的《工業(yè)調節(jié)及仲裁法》,該法旨在通過對最低工資的裁定來解決勞資糾紛,消滅“血汗工資”。

二戰(zhàn)之后,幾乎所有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和多數發(fā)展中國家都相繼制定了最低工資法。其之所以在世界范圍內頗為流行,是各種社會力量博弈的結果。無論在哪個國家,對最低工資法情有獨鐘的主要是大大小小的政客。因為各種各樣的選舉不斷,政客們竭力招攬選票。為了獲得基層選民的支持,他們經常許諾:一旦當選就提高最低工資線。對執(zhí)政者而言,為了贏得支持,也傾向于提高法定最低工資,從而建立親民形象。

最低工資線涉及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與長期利益之間的矛盾和統(tǒng)一。在大多數情況下,社會上支持最低工資線的呼聲要高于反對的呼聲。其原因很清楚:最低工資線惠及一個特定群體,在短期內他們可以得到具體的好處,因此他們必然會全力支持。即使最低工資線傷害了整體,只要和自己并不直接相關,許多人并不特別在意。

中國和其他國家的情況有所不同。雖然競選、工會的因素并不占據重要地位,可是鼓吹提高最低工資線的呼聲似乎比別的國家還強。最低工資線在城鎮(zhèn)基層民眾別受歡迎。如果有哪個人反對最低工資,立刻就會被戴上為富人說話的帽子,好像成了人民公敵。

事實上,絕大部分的經濟學家并不支持設置最低工資線。他們的觀點基本一致:最低工資制度不利于擴大就業(yè)。最低工資是政府指定的價格下限。如果一部分工人愿意接受比最低工資線還要低一些的工資,顯然企業(yè)會擴大對勞動力的需求。可是,受制于最低工資的規(guī)定,企業(yè)不能雇用這些工人,反而使他們失去了就業(yè)機會。

斯蒂格利茨在他的《經濟學》教科書中認為:“美國多數工人的工資比最低工資高得多,最低工資立法對這些工人的失業(yè)毫無影響。然而,許多經濟學家相信最低工資立法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非熟練工人包括剛進入勞動市場的年輕人的失業(yè)?!?/p>

1996年,有兩個經濟學者大唱反調,他們說,如果勞動力需求曲線的斜率由負變正,提高最低工資線沒準還能增加就業(yè)。此言一出就激怒了一群著名經濟學家。布坎南教授投書《華爾街日報》說:“需求量和價格之間的反向關系,是經濟科學的核心命題,它體現了這樣的預設,即人類的選擇行為足夠理性,以至是可以預測的。沒有一個物理學家會說‘水往上流’,也沒有一個自重的經濟學家會說‘提高最低工資可以增加就業(yè)’。這種說法要是泛濫下去,將無異于全盤否定經濟學,使其科學含義蕩然無存?!?/p>

另一位經濟學家米勒說:“多年前,經濟學家相信世上沒有免費午餐。然而,現在似乎有人發(fā)現了一份,即在提高最低工資的建議當中。他們認為,通過法律,把最低工資提高到市場決定的均衡價格上,不會給誰帶來任何負擔。這是不是天花亂墜的神話?可它在民意調查中很管用。我真替的這行寒心。”

勞動力供給曲線具有向上的斜率,勞動力需求曲線有向下的負斜率,兩者相交決定了勞動工資的均衡水平和就業(yè)人數。經濟學理論反復證明,在市場均衡狀況下的整體社會福利最高。如政府設定的最低工資高于均衡水平,必然導致勞動力供大于求。最低工資線越高,企業(yè)對勞動力的需求越小,失業(yè)問題越嚴重。提高最低工資線之后,正在工作的部分工人的生活狀況會得到改善,但找不到工作的人也會更多。許多經濟學家利用各國的歷史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在提高工資水平后,社會總福利不僅沒有增加反而有所降低。

西方各國以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yè)為主,工資水平較高,雇用的普通勞動力數量不多,提高最低工資線未必造成大批工人失業(yè)。因此,社會的主體為換取社會穩(wěn)定并不排斥最低工資制度。

篇5

關鍵詞:經濟增長;環(huán)境約束;環(huán)境成本;環(huán)境政策

中圖分類號:F015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2.01.005

人類的經濟生活從來沒有離開過環(huán)境的約束,經濟增長也從來沒有擺脫環(huán)境的制約,環(huán)境可持續(xù)發(fā)展更是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要條件。正因為如此,雖然在一段時間內,經濟學過度重視了經濟增長問題,但是,經濟學從來沒有漠視環(huán)境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近30年來,世界各國和國家社會日益重視環(huán)境保護,在環(huán)境保護和經濟活動之間尋求合理的平衡,從追求增長目標轉向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F代經濟學理論也承繼了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對環(huán)境問題的研究,更加深入系統(tǒng)地探討了環(huán)境問題。

一、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環(huán)境問題分析的簡要回顧

在所有的古典經濟學理論中,包括亞當•斯密、托馬斯•馬爾薩斯、大衛(wèi)•李嘉圖、約翰•斯圖亞特•穆勒等的理論,都有關于經濟增長受環(huán)境條件限制的論述[1]。新古典經濟學也沒有忽視環(huán)境的重要性,例如,劍橋學派的代表、新古典經濟學的奠基者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就曾經說,“在某種程度上,僅有兩種產品,即自然界與人類。人類自身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他所處的境況,其中自然界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一國受自然資源的限制,勞動和資本每年所能夠生產的凈產品總量是既定的’”[2]。這段論述表明,馬歇爾把自然界和自然資源視為生產的根本性因素。在馬歇爾之后,皮古在福利經濟學中論述了環(huán)境對福利的影響,阿爾文•費雪在對資本做出各種定義時,將湖泊、河流等自然稟賦視為資本。郝特林在解釋“后代需求”時提出的“使用者成本”在凱恩斯那里被用來解釋“永久性收入”,即可持續(xù)性收入[3]。誠然,在二戰(zhàn)后的一段時期里,新古典經濟學幾乎只強調經濟增長問題,如哈羅德、多馬、索洛、薩繆爾森等假設產出是由勞動和資本兩個要素決定的,并假設自然條件給定,將自然環(huán)境排除在生產函數之外,在對經濟增長的分析中只是強調儲蓄、投資、資本積累、勞動生產率以及資本與勞動替代率等因素[4]。但是,對自然環(huán)境因素的排除并未維持太久。到20世紀70年代,經濟增長模型越來越重視自然資源稀缺性問題,如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的Karl-Goran Maeler、劍橋大學的Partha Dasgupta、加拿大皇后大學的John Hartwick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的Robert Solow等[5]。

二、考慮環(huán)境成本的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

其一,增加稅收和壓縮政府支出,使IS曲線向內移動,這樣IS-LM模型的均衡點從a點移動到b點。這種政策安排的結果是低的利率和低的產出水平,這種政策也稱為“緊財政-松貨幣政策”。

其二,壓縮貨幣供給,使LM曲線向左移動,這樣IS-LM模型的均衡點從a點移動到c點,產出水平與環(huán)境約束一致。這種政策稱為“緊貨幣-松財政政策”。

其三,在增加稅收和壓縮政府支出的同時,壓縮貨幣供給,這樣IS-LM模型的均衡點就從a點移動到d點,保持利率不變的同時,使產出水平與環(huán)境約束相一致。這種政策稱為“緊財政-緊貨幣政策”。

第二種情況是IS-LM模型均衡條件下的國民收入水平沒有超出了環(huán)境成本可承受的限度。見圖3。

圖3顯示,由于環(huán)境成本相對寬松,國民收入水平可以從Y0增長到YH,從而實現經濟增長,擴大經濟規(guī)模。這個結果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政策方式中的任一政策方式達到:

其一,降低稅收和擴大政府支出,使IS曲線向外移動,這樣IS-LM模型的均衡點就從a點移動到b點。這種政策安排的結果是高的利率和高的產出水平,這種政策也稱為“松財政-緊貨幣政策”。

其二,增加貨幣供給,使LM曲線向右移動,這樣IS-LM模型的均衡點從a點移動到c點,產出水平與環(huán)境約束一致。這種政策稱為“松貨幣-緊財政政策”。

其三,在降低稅收和增大政府支出的同時,增大貨幣供給,這樣IS-LM模型的均衡點從a點移動到d點,保持利率不變的同時,使產出水平與環(huán)境約束相一致。這種政策稱為“松財政-松貨幣政策”。

四、考慮環(huán)境成本的AS模型

在標準宏觀經濟學理論中,總供給曲線(AS)是綜合了商品市場、勞動力市場因素和價格變化因素而推導出的一條曲線。引入環(huán)境成本因素,將改變總供給曲線。這里為簡便起見,只考慮在總需求分析中引入環(huán)境成本因素對商品市場的影響。見圖4。

圖4a)中,L表示勞動力,在資本(K)和技術(T)不變條件下,國民收入方程為Y=Y(L),這是不考慮環(huán)境約束的標準經濟分析模型??紤]環(huán)境成本約束后,國民收入方程為Y=Ye(L)。如果LF表示充分就業(yè),那么,考慮環(huán)境成本后的就業(yè)水平為LN,也就是說,考慮環(huán)境成本后的就業(yè)水平低于充分就業(yè)水平。

不考慮環(huán)境成本約束,勞動力市場均衡條件下的實際工資為wF,充分就業(yè)水平為LF,國民產出水平為YF,如果此時的商品市場均衡價格為PF,則名義工資水平為WF。圖4d)顯示了均衡價格為PF、均衡國民產出為YF的總供給曲線ASF。如果勞動力市場是不完全競爭市場且存在名義工資下降的剛性,那么總供給對價格變化的反應表示為ASF的曲線部分;超過曲線部分的ASF則是一條垂直于橫軸的直線,表明價格水平提高,名義工資水平提高,但總產出YF不變。

考慮環(huán)境成本約束,國民總產出水平將由YF降低到PH。相應地,勞動力需求由D降低到De,因此,實際工資水平為wH。由于名義工資具有下降剛性,出現價格水平上升的壓力,價格水平由PF上升到PH??紤]環(huán)境成本約束的總供給曲線為ASH。這樣,在勞動力市場上就出現了失業(yè)LF-LN。為了實現充分就業(yè)和一般均衡,在宏觀經濟政策上有以下兩種選擇:

其一,投資于環(huán)境保護技術,保證環(huán)境資源高效率使用,從而使Ye(L)移動到Y(L)。這樣的結果是總供給曲線ASH向右移動到ASF。

其二,增大勞動力市場供給,勞動力供給曲線由S移動到Se,這樣,實際工資水平下降,從而實現充分就業(yè)。

五、考慮環(huán)境成本的一般均衡模型

凱恩斯的收入-支出一般均衡模型是考慮環(huán)境成本的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基礎,見圖5。

在國民產出模型中引入環(huán)境成本約束。為了分析方便,假設名義工資是富有彈性的,因此AS曲線便是一條產出最大化點上的垂直線。圖5d)中的AD線表示在不同價格水平下的國民收入的均衡狀態(tài),相應地又與圖5b)中不同的總支出水平相聯(lián)系,即當總支出E0(P0)相關的價格水平為P0,與總支出水平EF(PF)相關的價格水平為PF,P0>PF。

假設國民經濟的初始均衡為總支出(E)與總收入(Y)之間的均衡,均衡點為E0。國民總產出水平為Y0,實際工資水平較低,為w0,此時的失業(yè)水平較高,為LF-L0。為了達到充分就業(yè)的目標,凱恩斯主義的政策是經濟刺激的干預措施,使支出線由E0移動到FF,從而達到實現充分就業(yè)水平的總產出YF。經濟刺激的干預措施同時也會增大對勞動力的需求,勞動力需求曲線D0向DF移動,實際工資也隨之由w0提高到wF。

上述模型是沒有考慮環(huán)境成本約束的凱恩斯總支出-總收入的一般均衡模型。如果考慮環(huán)境成本約束,則總支出線無法超越Eh(Ph),那么,國民總產出也就只能夠限于Yh。相應地,勞動力市場中的實際工資水平為wh,失業(yè)水平為LF-Lh。

過去,一般認為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刺激措施無法實現充分就業(yè)的主要原因是結構剛性和市場不完全競爭的影響[7]。現在看來,環(huán)境成本約束無疑也消減了經濟刺激措施的效果。面對環(huán)境成本約束,政府消除失業(yè)和實現充分就業(yè)的政策選擇是:

投資于環(huán)境保護技術,保證環(huán)境資源高效率使用,從而使Ye(L)移動到Y(L);

壓低勞動力市場上的實際工資水平,換句話說,就是將勞動力供給曲線向外移動到Se。

六、環(huán)境約束下經濟增長政策路徑的簡要歸結

通過構建考慮環(huán)境成本的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考慮環(huán)境成本的IS-LM模型,考慮環(huán)境成本的AS模型和考慮環(huán)境成本的一般均衡模型,在宏觀經濟學框架下引入環(huán)境約束的分析,不難得出在環(huán)境約束下政府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路徑。在不同的宏觀經濟分析模型下,不同的經濟增長政策路徑可以作以下簡單的歸納。見表1。

[參考文獻]

[1] Dasgupta P,Heal G M.Economic Theory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201-202.

[2] Alfred Marshall.Principles of Economics[M].2nd Edition,Volume I,London:Macmillan,1891:199-300.

[3] Keynes J.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M].London:Macmillan,1936: 88.

[4] Samuelson P A,Nordhaus W.Economics[M].New York:McGraw-Hill,1990:76-77.

[5] Dasgupta P,Heal G M.Economic Theory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10-11.

[6] Todaro M P.Economic Development[M].New York:Addison Wesley,2000:86-87.

[7] Daly H E,Cobb J B.For the common Good:Redirecting the Economy Towards Community,the Environment,and a Sustainable Future[M].Boston:Beacon Press,1989:66-67.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and Economic Growth:Theoret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Macro-economics

YANG Pei-lei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Shanghai 200433,China)

篇6

經濟學家之所以對就業(yè)問題意見不一,因為他們對影響就業(yè)的因素持有不同的看法。這些因素包括美國經濟潛在的健康問題、歐洲金融危機影響、華盛頓的財政政策以及勞動力參與率的波動。

經濟學家史密斯認為2012年平均失業(yè)率為7.8%,2013年為6.4%。后一個數字接近于充分就業(yè),估計在5%~6%,這是在工資膨脹加劇之前失業(yè)率的最低值。史密斯預測,2012年經濟增長率為3.9%,2013年為4.5%,史密斯表示,企業(yè)即將在投資和雇傭方面花費大力氣,因為“如果企業(yè)想保持競爭力,必須有最新、最好的設備和最好、最聰明的人員。”

夏洛特市富國銀行證券的首席經濟學家約翰?西爾維婭卻并不那么樂觀。他預測2012年失業(yè)率為9.2%,2013年的失業(yè)率為9%。對于歐洲可能帶來的影響,西爾維婭比史密斯更擔心,主要是通過這兩個地區(qū)相互交織的金融體系帶來的影響。雖然他支持華盛頓更加清廉的財政制度,但他擔心削減赤字的短期影響將是抑制需求,從而影響增長。西爾維婭說,對工人們來說,更為糟糕的是,公司擴大產值而不依靠增加雇傭工人。他說,“我們正在增加更多的資本,其作用超過增加勞動力,而且我們在改變我們所生產的東西。這對我們的社會來說是一個挑戰(zhàn)?!?/p>

最有可能的是,失業(yè)率將降至史密斯的看漲預測和西爾維婭的看跌預測之間。失業(yè)率大幅下降并不總是好消息,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什么原因導致下降。失業(yè)率的計算,是通過將所有向政府調查員報告找不到工作的所有人員數相加,然后以勞動力中的所有人數――即那些已經被雇傭或正在積極找工作的人數相除。因此,如果人們放棄尋找工作,他們不再算作失業(yè),失業(yè)率就會表現出下降趨勢。2011年11月份在失業(yè)率改善中約2/3來自退出勞動力,因而退出了失業(yè)的計算,只有1/3是因為實際創(chuàng)造的就業(yè)機會。

篇7

關鍵詞:民工荒;供給;需求;均衡;結構

一、“民工荒”出現的供給方面分析

“民工荒”這個詞曾經因為金球金融危機爆發(fā)而一度淡出人們的視野。目前,隨著中國經濟的逐漸回暖,關于“民工荒”現象又開始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筆者認為,有必要從供求角度對產生這次“民工荒”的原因進行探討。

(一)工資的影響。當工資上升時,勞動供給就會增加,其中又包含著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當替代效應大于收入效應時,工資率提高勞動的供給增加;相反,當替代效應小于收入效應時,工資率提高勞動的供給減少。因此,假如影響勞動者供給的其他因素不變,只要增加工資就能增加中國勞動力的供給。然而農民工的工資并沒有提高,同時農民工的生活資料費用還在不斷提高,這必然是農民工的供給減少。

(二)務工環(huán)境惡劣,民工望而卻步。農民工在城市打工,從事的是最苦、臟、累、危險的工作。同時目前缺乏農民工權益保障的長效機制,沒有建立起國家對農民工的就業(yè)醫(yī)療、工傷保險、養(yǎng)老、教育等方面的制度和法規(guī),沒有完善的安全事故責任追究制度。觀念、制度、法律的缺失,造成農民工生活在社會夾縫之中,缺乏正常的社會認同,缺乏有保障的社會環(huán)境,使追求權利平等和機會均等成為農民工的奢望。

(三)新生代農民工的供給相對下降。第一,.新一代農民工打工心態(tài)的改變。目前勞動市場上最主要的是18~28 歲的工人,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自我承認意識較強,對于工作有新的認識。第二,新一代農民工面臨的家庭束縛。處于新生代農民工年齡段的人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中的大部分目前要面臨結婚生育、贍養(yǎng)父母的責任,中國傳統(tǒng)的家庭觀念會影響他們做出外出打工或留守家庭的選擇,這也會影響到農民工總量的供給。

二、“民工荒”出現的需求方面分析

(一)廉價勞動力需求擴大。近些年來,中國加工制造企業(yè)以驚人的低價迅速搶占國際市場,得益于國內低廉的勞動力資源。廉價勞動力是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獲得產品競爭力和吸引外資的優(yōu)勢。隨著經濟的增長,更多的企業(yè)需要更多的廉價勞動力來獲取更多的利潤。中國的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反映出我們對廉價勞動力的過度依賴。自然的,對企業(yè)主來說,雇傭更多農民工意味著更多更廉價的勞動力,眾多企業(yè),尤其是制造性企業(yè)都傾向于雇傭廉價的農民工。

(二)產業(yè)趨同導致對勞動力需求過度膨脹。地區(qū)產業(yè)結構趨同也是造成勞動力局部短缺的一個因素。近年來,經濟高速發(fā)展,投資者多選擇一些技術含量低、資本有機構成簡單的勞動密集型產業(yè)。大量產業(yè)結構相同或相似的企業(yè)聚集在這一地區(qū),招聘的又是同一年齡階段、同類型工種的勞動力,這種趨同化產業(yè)結構很容易造成同種類勞動力的局部短缺。

三、緩解“民工荒”的措施

(一)改革戶籍管理制度,建立城鄉(xiāng)統(tǒng)一的勞動力市場。改革我國現有的城鄉(xiāng)分割的戶籍制度,逐步剝離依附在戶籍制度上的就業(yè)權、居住權、教育權、社會保障權、社會參與權、醫(yī)療服務權、公共設施權和福利服務權。農要鼓勵各地積極探索農民工在就業(yè)準入、勞動福利、工資報酬、工作時間、社會保障、子女就讀等方面享有與城鎮(zhèn)居民同等的待遇,積極探索建立城鄉(xiāng)平等的就業(yè)制度的途徑。

(二)做好農民的職業(yè)技能培訓工作,提高農民工的就業(yè)競爭力。國家要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增加對農村人力資源的投入和開發(fā),全面提高勞動力素質。短期內,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公共工程等公共投資項目,盡可能多地為貧困人口創(chuàng)造就業(yè)機會;另一方面,通過轉崗培訓和提供小額貸款等方式幫助這些勞動者創(chuàng)造自我雇傭或受雇于他人的就業(yè)崗位。

(三)改革農民工就業(yè)管理制度,建立專門的管理服務機構。政府要建立免費的為農民工就業(yè)提供服務和咨詢的管理機構,提供就業(yè)信息和指導。逐步建立健全勞動力市場運行和調控的法律規(guī)范,完善勞動力市場的運行調控機制,從主要依靠行政管理手段調控盡快過度到主要憑借市場機制來調節(jié)。統(tǒng)籌農民工管理和當地城鎮(zhèn)居民的管理,為農民進城打工創(chuàng)造寬松的環(huán)境,幫助農民工實現公平的就業(yè)競爭,有效地促進農村勞動力的轉移。

四、結論

“民工荒”的出現看似偶然,其實卻是我國經濟轉軌過程中的必然結果,是社會發(fā)展、經濟結構調整、人口結構變化、價值觀念轉變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民工荒"對于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若放任自流,必然造成勞動力供需長期失衡的趨勢,勢必影響經濟社會的協(xié)調和可持續(xù)發(fā)展以及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同時,“民工荒"的出現,也給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帶來重要的啟示。

參考文獻:

[1]陸漢洲著:聚焦中國農民工[M].中國經濟出版,2005.

[2]金澤虎.民工荒假象的經濟學分析[J].農業(yè)經濟問題,2006,(9).

[3]張岍賓.“民工荒”―揭示經濟運行中的深層次問題[J].中國勞動,2004,(11).

[4]陳楨、李軒:由“民工荒”引發(fā)的經濟學思考[J].農村經濟,2005,(12).

[5]寧光杰:勞動力市場城鄉(xiāng)分割與就業(yè).[J],威??茖W導刊,2004,(1).

作者簡介:

篇8

筆者基于我國1991年~2009年的省際面板數據,通過單位根檢驗、協(xié)整分析和面板模型檢驗等方法,構建了就業(yè)與經濟增長、人口、工資之間的個體固定效應變系數面板模型,從全國層面分析了經濟增長、人口、工資因素對就業(yè)的影響。結果顯示,經濟增長對就業(yè)的影響存在較明顯的地域特征,就業(yè)—經濟增長彈性與經濟發(fā)展水平之間有較強的負相關性;工資上升對就業(yè)表現出正面影響,就業(yè)—工資彈性與經濟發(fā)展水平之間有較強的正相關性;總人口變化對就業(yè)的影響沒有很明顯的地域差異,就業(yè)—人口彈性與經濟發(fā)展水平之間相關性較弱。

關鍵詞:就業(yè);經濟增長;人口;工資;面板數據

作者簡介:劉玉成(1970-),男,湖北荊門人,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數量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研究;童光榮(1950-),男,湖北蘄春人,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數量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096(2013)02-0023-05收稿日期:2011-12-04

一、文獻回顧

中國作為人口大國,其就業(yè)問題歷來是一切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但當前的就業(yè)形勢卻令人費解:在普遍出現民工荒現象的同時,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卻依然困難重重,城鎮(zhèn)失業(yè)現象持續(xù)存在。

我國當前就業(yè)問題的特殊性引起了眾多學者的關注,相關研究文獻較多,它們分別對我國就業(yè)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探究。如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不暢問題的探索(莫起升,2010;辛小柏,2010);對我國就業(yè)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不同步現象的解釋(薛繼亮 等,2010;丁從明,2010;陳莉花 等,2011;盧江 等,2011);對用工荒與就業(yè)難并存現象的探析(袁霓,2011);對就業(yè)結構變遷趨同效應的闡釋(汪增洋,2010)等。

我國的就業(yè)問題除了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之外,也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就業(yè)一樣會受到各種經濟變量的影響,而就業(yè)、經濟增長、人口、工資等因素作為經濟生活中的基本經濟指標,它們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系,長期以來一直受到廣泛關注,國內外相關文獻也較多,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從我國宏觀層面探討人口、經濟增長、工資、經濟收入、就業(yè)之間的關系。閏榮國等(2006)認為我國GDP、結構轉型和就業(yè)總量之間存在顯著的長期均衡關系。許召元等(2008)認為區(qū)域間勞動力遷移可以有效改善配置效率、提高經濟增速,但“資本追逐勞動”現象導致人均GDP地區(qū)差距無法縮小。宋國學等(2006)認為我國的就業(yè)彈性不斷下降,經濟增長對就業(yè)的帶動作用呈減弱趨勢。Ding等(2011)認為我國人均GDP的增長與人口增長、初次收入水平等因素負相關,而與固定資產投資正相關。

第二類,從我國三次產業(yè)的相對微觀層面去分析就業(yè)的影響因素,探討經濟發(fā)展水平、人口、就業(yè)等之間的關系。俞國梅(2004)認為GDP與三次產業(yè)就業(yè)人數相關,與第一產業(yè)就業(yè)負相關。秦韜(2007)認為第二產業(yè)的發(fā)展對勞動力需求的增加量小于需求的減少量,擴大就業(yè)的潛力和出路在第三產業(yè)。趙慧卿等(2010)認為三次產業(yè)勞動產出彈性差異明顯。

第三類,國外有關就業(yè)影響因素的研究。Sajal(2009)認為就業(yè)與GDP之間存在協(xié)整關系,且GDP是就業(yè)的原因之一。Matthew等(2010)認為能源、就業(yè)和GDP之間存在著長期均衡關系。

以上文獻從各個角度分析了就業(yè)的影響因素,但這些研究大多是探討單個因素對就業(yè)的影響,涉及到多因素聯(lián)合作用的并不多,且研究方法大多局限于簡單的時間序列數據和線性相關分析。和以上研究不同,筆者嘗試將多因素作為就業(yè)的解釋變量,并以面板數據來解釋就業(yè)的變化?;诮y(tǒng)計數據的可得性、變量之間的關聯(lián)性等因素,本文選擇將經濟增長、人口和工資的變動對就業(yè)的影響作為一個整體來分析并探討區(qū)域差異。本研究是作者前期研究的一個延展(Liu et al,2011)。

二、實證研究

篇9

關鍵詞:江西 第三產業(yè) 就業(yè) 實證研究

一、文獻綜述

經濟發(fā)展經驗表明,伴隨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勞動力在各產業(yè)之間將發(fā)生規(guī)律性的相應轉移。勞動力首先是從第一產業(yè)向第二產業(yè)轉移,隨著經濟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將更多地向第三產業(yè)轉移。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威廉,配第(1691)最早注意到這一現象并作了描述,隨后英國經濟學家和統(tǒng)計學家克拉克(1940)利用不同國家的時序數據和截面數據對這一規(guī)律做了驗證,該規(guī)律后來被稱為“配第一克拉克定律”,在此之后,美國經濟學家?guī)炱澞?1971年),錢納里、艾金通和西姆斯(1970),錢納里、魯賓遜和賽爾奎因(1986)又分別進行了國別范圍更廣,時間跨度更長的分析,進一步驗證了該定律。事實證明,第三產業(yè)已經成為一些發(fā)達國家解決就業(yè)的主要行業(yè)。第三產業(yè)就業(yè)比重的提高不僅是吸納剩余勞動力的需要,更是經濟結構調整的必然要求。本文對江西省第三產業(yè)吸納勞動力進行了實證分析,以期能對今后江西省勞動力的轉移和產業(yè)結構的調整提供一些有益啟示與建議。

二、實證研究

(一)數據選取與處理

本文使用的是江西省1993――2007年的第三產業(yè)產值與就業(yè)人數年度數據。其中,第三產業(yè)產值數據來源于《中國第三產業(yè)統(tǒng)計年鑒2008》,并且采用價格指數剔除了價格因素的影響;就業(yè)人數數據來源于《江西統(tǒng)計年鑒2008》。為了防止出現“異方差”現象的出現,對第三產業(yè)產值與就業(yè)人數年度數據取其對數形式。

(二)單整檢驗

由于使用的是時間序列數據,對第三產業(yè)產值(Inchanzhi)與就業(yè)人數(Inrenshu)年度數據序列進行平穩(wěn)性檢驗,檢查其是否存在單位根。使用Eviews計量經濟軟件得出以下結果,見下表,

從單位根檢驗結果來看,第三產業(yè)產值(Inchanzhi)與就業(yè)人數(Inrenshu)年度數據序列在1%的顯著水平下是平穩(wěn)的。

(三)回歸分析

對第三產業(yè)產值(Inchanzhi)與就業(yè)人數(Inrenshu)年度數據序列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下:

LNRENSHU=03349*LNCHANZHI+41932+[AR(1)=0.1481704598](26.5496)

Adjusted R-squared=0.9675 D.w=2.1809 F=163.5075

可以看出:Adjusted R-squared=0.9675說明擬合效果很好,t檢驗與F檢驗也都順利通過,D.W=2.1809說明不存在自相關問題,同時系數也符合其經濟意義。整體來看,該回歸方程回歸效果較好。

(四)實證結果分析

通過實證分析可以看出,江西省第三產業(yè)發(fā)展與就業(yè)人數關系非常密切。第三產業(yè)產值每增加1億元,同時能夠吸納33萬多人就業(yè),第三產業(yè)具有較強的“勞動力就業(yè)效應”。這說明第三產業(yè)在解決就業(yè)方面存在巨大的潛力。

篇10

關鍵詞 農民工 逆歧視 勞動就業(yè) 規(guī)模效應

一、問題的提出與“逆歧視”工資比較模型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威廉?阿瑟?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結構模型”,把發(fā)展中國家的以城市為中心的“現代部門”的增長,作為解決以農業(yè)為中心的“傳統(tǒng)部門”剩余勞動力的根本途徑,并且以為這是溝通兩部門之間,完成資本與勞動有效結合的唯一選擇,也是發(fā)展中國家走出“二元經濟結構”的必然結果。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工業(yè)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原本已經存在而因表面上的城鄉(xiāng)收入差距不大所掩蓋的“二元經濟結構”顯露無遺,所以,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為我國工業(yè)化和城市化做出了巨大貢獻,直接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然而,在城市勞動力下崗失業(yè)的大背景下,特別是由于經濟結構戰(zhàn)略性調整過程中城市出現了失業(yè)率從2000年的3.1%一路攀升到2004年的4.2%,甚至一度達到4.5%(2002年),城市居民及當地勞動部門,往往以城市就業(yè)壓力大為借口,對農民工進城務工懷有一種戒備心態(tài),認為農民工進城搶了城里人的“飯碗”,從而演化成一方面城市通過實施“再就業(yè)工程”,解決“零就業(yè)家庭”,對城市失業(yè)和下崗職工以種種直接間接的就業(yè)支持和保護,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又設置重重障礙限制農民工進城打工,農民工不僅在城市中得不到任何的補貼、培訓,反而要向政府職能部門交納各種費用。這種心態(tài)和做法的源頭都是認為農民工進城會造成對城市職工的“逆歧視”,也就是外來農民工對城市勞動力的就業(yè)替代和排擠。還有學者分析表明,在城市中,每解決一個農民工就業(yè),將會增加2-3個失業(yè)工人等等,從而在理論上否定了農民工進城的合理合法性。

“歧視”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加里?S?貝克爾在其博士論文《歧視經濟學》首次引入經濟學的概念,他借助于將對歧視的“偏好”引入雇主和雇員的效用函數這種方法,試圖使競爭的勞動市場模型與不同階層勞動力之間可觀察到的工資判別事實相符。近年來,我國學者用“歧視”、“逆歧視”理論分析我國就業(yè)和農民工問題,并提出了各種“歧視”模型,用“歧視”和“逆歧視”模型分析農民工與城市職工之間的競爭和替代關系。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實際上存在的是城市居民對農民工的歧視偏好,這種歧視偏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制度和政策造成的,有關這方面討論比較多,在此不作贅述,然而有關“逆歧視”問題,鄭州大學商學院杜書云和西南財經大學張廣宇對此做了詳細分析(2004年)。他們把農村和城市的物價水平因素差異作為分析問題的前提,建立了“逆歧視”模型:首先他們假定農村的物價水平為P,城市的物價水平為P′,則城市物價水平的差異為:

A=(P′-P)/P,正常情況下A0,這是由兩地經濟發(fā)展水平決定的。

把農民工的工資水平中匯回農村消費的部分為β∈(0,1),則有(1-β)的部分在城市消費;再假設城市職工的貨幣工資為W′,農民工的貨幣工資為W,要使城市職工和農民工的實際工資率保持一致,則有:

W′/P′=W(1-β)/P′+βW/P

整理得:W′=W(1+Aβ)

這個等式意味著如果農民工的貨幣工資為1,則城市職工的貨幣工資為(1+Aβ),兩者的實際工資水平是一致的。所以,Aβ被稱為“歧視系數”(加里?S?貝克爾1976),這樣,如農民工和城市職工在勞動生產率和實際工資相同,則受歧視的是外來職工;相反,若城市職工和農民工的貨幣工資相等,則受歧視的是城市職工?,F實情況是除非有外部勢力硬性規(guī)定,在相同情況下,企業(yè)不會主動犧牲自身利益而給城市職工更高的貨幣工資,這就意味著農民工以較高的實際工資獲得了就業(yè)崗位,城市勞動力要么退出就業(yè)競爭,要么接受較低的工資水平。這種現象被稱為由于勞動力要素在城鄉(xiāng)之間的自由流動而引發(fā)的對城市勞動力的“逆歧視”。這正是“逆歧視”的理論淵源。

二、有悖于現實的“逆歧視”

然而,理論上存在的“逆歧視”分析卻不能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得到印證。一是從全國情況分析,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民工和城市職工經常是同工不同酬,根據有關單位調查,農民工月平均工資與同類城市職工相比,2004年相差500元―800元,按1.2億農民工計算,僅工資“剪刀差”一年就高達1萬億元左右。另據有關部門對湖南、四川、河南三省抽樣調查,農民工實際勞動小時工資只相當于城市職工的1/4,農民工和城市職工收入差距中大約31.16%可歸為歧視所致。(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2007.3.26)。所以,農民工貨幣工資遠遠低于城市職工貨幣工資水平,顯然“逆歧視”難以成立;二是不但兩類勞動者貨幣工資有差異,而且城市職工還可以享受到貨幣工資以外的許多物質福利,如免費或低租金住房,免費醫(yī)療等實物形式,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國有企業(yè)改革深化,新的住房制度的實施,以及與之相配套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逐步演變成一種社會化、貨幣化的新福利和保障形式,造就了城市職工或多或少在城市中都有一些“家產”,而絕大多數農民工無法獲得這些福利,有調查表明,城市國有企業(yè)職工所享有的實物福利相當于貨幣收入的72%,這與農民工在城市狀況形成鮮明對比。楊繼繩所著《中國當代社會各階層分析》一書中把農民工歸為當今中國最窮的人群之列,“他們干著城市人不愿干的工作,享受不到城市職工的各種福利待遇,他們不但勞動強度大、工資低,還被老板拖欠工資,據不完全統(tǒng)計,2004年被拖欠的工資打上千億元”,農民工在城市幾乎一無所有,他們是城市中真正的“無產者”,處于弱勢地位,很難與城市職工相提并論,更談不上“逆歧視”問題;三是農民工進城就業(yè)的門檻高,而且還要承受巨大的心理成本。據統(tǒng)計,一個四川農民工到廣東打工,如果是有組織輸出,需要辦理“就業(yè)登記卡”“流動就業(yè)卡”“暫住證”,須向當地縣里有關部門交納培訓費、咨詢費、介紹費、保證金等,加上路費,共計達2000元左右的轉移成本(李寒2005年),還有其子女入托、上學的限制和高昂的借讀費,工資還時常遭到用工單位的拖欠,其心理和生理的壓抑、付出要比城市職工大的多,而且農民工大多從事的是苦、臟、差、險的工作,把再生產自己的生活費用壓低到了最低限度。在生活水平較高的上海,農民工收入從800―2000元不等,其中用于自己生活費用的最低的裁縫(助手)只有100元,而大多在200―500之間,最多的理發(fā)行業(yè)的農民工僅1300元(1999年4月7日《文匯報》),這樣,將大大降低農民工實際可支配的薪金收入;四是更重的是“逆歧視”模型中,考慮了城市物價水平的差異,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是很難成立的。首先,城鄉(xiāng)市場一體化后,城鄉(xiāng)的物價水平并沒有很大差異,農民工匯回農村的一部分貨幣工資決不意味著其實際收入的增加,因為其用途無非是消費和農業(yè)生產。消費的大部分還是工業(yè)品,雖然農村消費與城市有較大差別,但我們決不能以農村維持基本生活的低水平消費說成是實際收入的增長。所以“逆歧視”工資比較模型中,假設的農民工的工資收入中匯回農村的全部用于消費部分?是不成立的,其次,用于農業(yè)生產的部分情況更糟,據農業(yè)部門監(jiān)測顯示,僅2004年3月中旬,由于化肥、農用柴油等農資價格上漲,至少使全國農民增加物質投入390多億元(新華社北京2004年4月2日電,記者徐躍飛、黃金權),2004年全國農資價格平均上漲10.6%,導致畝均生產投入增加17.1元,2005年農資價格上漲8.3%,使糧食畝均收益減少27元,下降10%,畝均糧食生產投入增加21元,增長10.4%(楊衛(wèi)軍,2006年),這樣,便大大削減了農民工匯回農村用于生產的那部分貨幣工資的購買力。由此可見,模型中的A0不一定成立,或大多數情況下不成立,“逆歧視”自然就很難存在。

三、農民工對城市勞動力就業(yè)市場的影響

無可否認的事實是我國城市就業(yè)壓力很大,但我們不能以此咬定這是農民工進城造成的,當然也不能完全否認農民工進城對城市勞動力市場的影響。

按照人力資本理論,勞動力根本不是同質的。根據人力資本層次的劃分,我們可以把人力資本劃分為四部分:一般能力的勞動力、有技術專長的勞動力、有組織管理能力的勞動力、有資源整合能力的勞動力,可綜合歸納為兩大類:大眾型人力資本和專業(yè)型人力資本。農村剩余勞動力由于缺乏專業(yè)技能,文化知識水平不高、綜合素質低,大部分屬于大眾型人力資本,而對應的城市勞動力由于技能層次、文化層次、個人素質的多樣性,其人力資本類型則包含了兩種類型的人力資本。2004年,農民工從事工業(yè)的人數為5438.9萬人,建筑業(yè)的為3380.5萬人,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業(yè)的為1475.9萬人,批發(fā)零售貿易及餐飲業(yè)的為2701.6萬人,其它非農產業(yè)的為6102.4萬人(《中國經濟年鑒》2005年),而且大多數農民工在城市中的“非正規(guī)部門”就業(yè),從事的多是些以體力勞動為主的技術要求低的工作。據有關城市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有36.69%的城市居民從事白領職業(yè)(技術人員、管理人員、辦事人員),剩下的63.31%的城市居民從事藍領職業(yè)(商業(yè)服務員、普通工人),其中4.817%城市居民為普通工人,相比之下,只有3.36%的農民工從事白領職業(yè),絕大多數的農民工從事藍領工作,其中多達68.15%的農民工為普通工人(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2007年3月26日),而且由于城市的“正規(guī)部門”中存在歧視性就業(yè)政策,農民不易進入,這樣,農民工對城市勞動就業(yè)的影響是非常有限的(如下表):

可見,農民工進城務工與城市職工競爭性強的主要集中在大眾型人力資本,即一些技術水平要求低的勞動密集型的城市“非正規(guī)部門”,在技術水平要求高和有很強的制度障礙的城市“正規(guī)部門”幾乎沒有直接影響。

四、是“逆歧視”,還是規(guī)模效應

從微觀經濟學的要素配置和成本變動的角度分析,生產經營的總成本公式如下:

其中TC為總成本,QK為資本量,R為資本價格利率,QL為勞動力數量,W為勞動力價格工資。

在農村勞動力流入前,企業(yè)的總成本TC,產出量Q,農村勞動力流入后,使平均工資W減少,即W/R減少,勞動力相對于資本更為便宜,從而使企業(yè)總成本由TC1降低為TC2,在利潤最大化驅使下,企業(yè)不會使節(jié)省的資本閑置不用,這勢必使生產經營規(guī)模擴大,使產量由Q1提高到Q2,從而使生產經營中對勞動力需求增加,反而可以抵消一部分城市非專業(yè)技術勞動力就業(yè)水平的下降,甚至有可能使城市非專業(yè)技術勞動力的需求增加。同時,也有可能引起專業(yè)技能型的勞動力需求增加,另外,由于農民工進城導致城市工資水平的上漲約束,會使廉價的勞動對昂貴資本要素的替代,從而增加對勞動市場的需求,這樣農民工不但不會搶走城市職工的“飯碗”,還會創(chuàng)造更多的就業(yè)機會。

如果我們再從宏觀角度分析,農民工對城市經濟發(fā)展的最大貢獻,還在于由于農民工的存在抑制了城市職工工資水平的過度增長,增加了企業(yè)投資的收益預期,并通過低工資水平為城市產業(yè)的發(fā)展積累了大量資本,同時,全國農民工一年還可以造就550億元的消費市場,這些正是城市經濟發(fā)展的動力。據陸學藝、部書田等計算平均每個農民工在城市創(chuàng)造的價值是25000元,但每個農民工得到的平均工資只有6000―8000元,城市和發(fā)達地區(qū)每年從每個農民工身上得到16000元以上的剩余價值,如果進城務工的有1.2億農民工,則每年被剝奪的就高達1.92萬億元(楊繼繩2006年),非此,城市就會受到限制,城市就業(yè)壓力就會更大,所以說,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無論從市場經濟要素自由流動的特性,還是城市經濟的發(fā)展,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再從農業(yè)發(fā)展的角度來分析,2006年我國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759元,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3587元,加之,全國人均耕地面積僅為1.4畝左右,農民增收空間非常有限,農民要增收,農業(yè)要現代化,剩余勞動力轉移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消除抑制分工的制度安排,打破城鄉(xiāng)二元結構,還農民遷徙自由、擇業(yè)自由、創(chuàng)業(yè)自由無疑是符合市場經濟學原理的。雖然農民工進城對城市有一定的影響,但這種影響只是一種局部的、短期的、有限的影響,從長遠來看,農民工進城務工有利于促進城鄉(xiāng)統(tǒng)籌發(fā)展,有利于打破和逐步消除“二元經濟結構”,對建立和諧社會發(fā)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陶達文,主編.發(fā)展經濟學.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美]查爾斯?金德爾伯格,布魯斯?赫里克.經濟發(fā)展.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

[3]揚繼繩,著.中國當代各階層分析.甘肅人民出版社,2006.

[4]杜書云,張廣宇.就業(yè)歧視與農民工福利缺失問題分析.農業(yè)經濟問題,2004(11).

[5]王志彬,徐玉龍.農村勞動力進城對城市勞動力的就業(yè)影響.農業(yè)經濟,2006(4).

[6]張曉明.社會主義農村建設中農村人力資源開發(fā)研究.農業(yè)經濟,2006(12).

[7]楊衛(wèi)軍.中國西部經濟發(fā)展報告2006.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