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影像后處理范文

時間:2023-09-22 17:58: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yī)學影像后處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高性能高質量的HP工作站

無論是門診醫(yī)生和護士的應用終端,還是放射科大夫所需要的強大的3D圖像后處理工作站,都需要安全穩(wěn)定、高效兼容的應用終端作為支持。而惠普工作站憑借30多年的研發(fā)經驗,秉承“專業(yè)、創(chuàng)新、綠色”的理念打造的由惠普Z系列臺式工作站和EliteBook W系列移動工作站組成的惠普工作站醫(yī)療行業(yè)解決方案,能全面滿足醫(yī)院不同業(yè)務的應用需求。

究竟什么是工作站?工作站與普通電腦有什么不同?惠普工作站銷售總經理方治先生說:工作站是為專業(yè)應用而專門設計的產品,經過應用軟件的嚴格測試認證,比普通電腦具有更好的穩(wěn)定性,更高性能,更強擴展性,最佳兼容性的特點;與服務器相比,工作站具有部分服務器的特點,如Xeon處理器,ECC內存,SAS硬盤,Raid功能,同時又支持專業(yè)的顯卡與低噪音的設計。工作站與普通電腦就好比F1賽車與普通汽車的區(qū)別,工作站為專業(yè)應用提供高性能及堅如磐石的安全保障。

醫(yī)學影像后處理專家――ViTAL

總部設在美國的ViTAL Images公司20年來一直專注于醫(yī)學影像后處理軟件的研發(fā),與東芝醫(yī)療全球戰(zhàn)略性的合作,使得ViTAL產品能夠更完美地貼合高精尖CT硬件的應用,且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多年來, ViTAL堅持為用戶提供一流醫(yī)學影像后處理工作站產品,惠普工作站以其卓越的性能和領先世界的尖端科技,一直是ViTAL產品高效穩(wěn)定運行的首選平臺。

“ViTAL公司的設計和研發(fā)的宗旨,始終致力于讓放射科醫(yī)生用最快捷、最簡單的方式完成復雜、繁重的影像處理工作。”ViTAL中國區(qū)總經理郭欣亮先生表示,“ViTAL與惠普工作站的合作從早期的產品開發(fā)、測試環(huán)節(jié)就已經開始,惠普工作站的快速穩(wěn)定和兼容性是ViTAL高性能后處理工作站系統的基石,也是我們全球戰(zhàn)略合作的根本。”

北京某大型心血管病??漆t(yī)院的放射科大夫也曾坦言:“日益增加的病人和掃描數據使我們需要存儲和處理的數據成倍增長,這一切都對數據存儲和圖像處理設備提出了及其嚴格的要求。ViTAL后處理工作站系統操作簡單,加上惠普工作站的穩(wěn)定兼容,免去了我們對處理設備的后顧之憂,也節(jié)約了時間,從而讓我們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為病人服務?!?/p>

高效易用,醫(yī)生的“好幫手”

篇2

【摘要】 目的 探討缺血預處理(IP)對大鼠肝移植缺血再灌注(IR)損傷后肝CyclinD1和CyclinE表達的影響,以了解移植肝再生能力和功能不良的影響因素。方法 將SD大鼠90只隨機分為缺血預處理組(IP組)、對照組(OLT組)和假手術組(SO組)3組;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來檢測肝功能;通過免疫組化S-P法來測定移植肝CyclinD1和CyclinE的變化。結果 對照組中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損傷后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明顯升高,CyclinD1和CyclinE的百分含量較低,提示移植肝細胞再生不良;實驗組經缺血預處理后血清中ALT、AST稍升高,幅度

【關鍵詞】 大鼠肝移植;缺血再灌注;缺血預處理;CyclinD1;CyclinE

【Abstract】 Objective To approach expressed influence of CyclinD1 and CyclinE in period of ischemia-reperfusion(IR) post injury of liver transplant by ischemia-pretreatment (IP) in rat, with a view to comprehend influence factor of transplanted liver regeneration capacity and dysfunction.Methods Ninety SD rat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hree groups:ischemia-pretconditioning group (IP group),control group (OLT group) and sham operation group (SO group);to detect hepatic function by automatic biochemistry analyzer;to determine changes of CyclinD1and CyclinE of transplanted hepatic cell by immunity histochemistryS-P method.Results Serum ALT,AST obviously stepped up of control group rat of transplanted liver ischemia-reperfusion postinjury, percent content lied low comparatively;to hint dysregerated of transplanted hepatic cell.Serum ALT, AST sightly heighten, and content little to control group,in experiment group rat of being ischemia-pretconditioned, percent content express quite hight,to hint transplanted hepatic cyothesis active.Conclusion Ischemia- pretconditioned can switch on corresponding mechanisms of endogenous conserve transplanted liver,be able to promote synthesis of CyclinD1and CyclinE,to stimulate hepatocelluar multiplication and regeneration.

【Key words】 rat transplanted;ischemia-reperfusion;ischemia-pretconditioning;CylinD1;CyclinE

缺血再灌注(IR)損傷普遍貫穿于肝移植始終,它是臨床上肝移植術后原發(fā)性移植物無功能的首要因素。Sasaki等證實IR損傷可使鼠移植肝細胞凋觶?],近年來的研究也表明肝臟再生能力的大小也是IR損傷后移植肝功能恢復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缺血預處理(IP)是公認的對肝臟IR損傷有保護作用[2]。為研究移植肝IR損傷程度與肝細胞再生能力的關系,本實驗以移植肝IR損傷后CyclinD1和CyclinE的表達作為細胞增殖指標,以檢測IP對IR損傷后移植肝細胞增殖的影響,從而進一步探討肝移植術后肝功能不良的原因。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動物與分組 純系Wistar雄性大鼠90只,體重280~320mg,由湖南農業(yè)大學實驗動物研究中心提供。普通喂養(yǎng),自由進食,術前12h禁食,將大鼠隨機分為3組:(1)取樣缺血預處理組(IP組):即在供肝冷轉灌注前缺血處理10min,10min再灌注,循環(huán)2次,然后行雙袖套法原位肝移植術。術后2h、6h、24h各時間點取肝臟標本和經下腔靜脈采血4ml待測。各時間點分別取樣6只。(2)對照組 (OLT組):即單純行雙袖套法原位肝移植術,術后2h、6h、24h各時間點取肝臟標本和經下腔靜脈采血4ml待測。各時間點分別取樣6只。(3)假手術組(SO組):即血流阻斷與復流及原位肝移植外,其余處理同上。分別取樣6只。

1.2 實驗器械與試劑 肝功能檢測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AU800 Olympus)。免疫組化試劑CyclinD1單克隆抗體(兔抗大鼠),購于北京中杉金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CyclinE單克隆抗體(兔抗大鼠),購于上海長島生物技術有限公司;DAB顯色試劑購于福州邁新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1.3 方法

1.3.1 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按照Kamada[3]和孫君泓[4]報道的術式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即不重建肝動脈的雙袖套法大鼠肝移植術。

1.3.2 標本的制備和測定方法 取移植肝組織用4%的復合甲醛固定待制石蠟標本,行光鏡學檢查及行免疫組化S-P法檢查,同時將所采靜脈血2ml,11000r/min離心5min取血清置于-70℃深低溫水箱保存檢測轉氨酶。

1.4 結果判斷標準 由兩位病理醫(yī)生在光鏡200倍視野下,每張切片取5個視野,用HPIAS—1000型彩色圖像分析儀系統測定CyclinD1和CyclinE表達情況,結果用陽性細胞率來表示:陽性細胞率(%)=視野中陽性細胞數/視野中總細胞數× 100%。

1.5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來表示,以SAS統計軟件包分析處理,多個樣本均數間比較用重復測量設計方法分析和單因素方差分析,IP組與OLT組比較用t檢驗。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該部分供肝手術時間、血管袖準備時間和受體手術時間分別為(30±3.30)min、(11±3.83)min和(31.5±3.20)min。其中無肝期為18~22min,平均(19.67±1.63)min,手術成功率94.1%。未處死的大鼠1周存活率達88%,最長存活72天。

2.2 各組血清ALT、AST含量 見表1。OLT組各時間點ALT、AST較SO組顯著升高,且隨再灌注時間延長而逐步升高,以移植肝再灌注2h升高最為明顯,以后升高幅度降低。IP組各時間點ALT、AST升高幅度遠低于OLT組,與之相比較,P

2.3 移植肝細胞周期蛋白CyclinD1、CyclinE標記陽性細胞率 SO組CyclinD1、CyclinE均未發(fā)現陽性表達。IP組各時間點CyclinD1、CyclinE陽性細胞率均高于OLT組,尤以6~24h升高明顯;而IR組6h細胞凋亡顯著升高,增殖低下,24h仍維持很低水平。24h CyclinD1與CyclinE陽性細胞率分別為0.47±0.23、0.44±0.21與OLT組0.21±011、0.20±0.08比較,差異具有非常顯著性(t=7.57,P

注:同時間點IP組與OLT組相比較,P

注:IP組與OLT組相比較,P

2.4 光鏡下肝臟病理組織學變化與SO組肝臟組織相比較 OLT組(見圖1、圖2)中肝臟細胞廣泛水腫,以中央靜脈周圍為主,肝組織結構混亂可見小滴樣脂肪變性,肝竇內大量中性粒細胞浸潤;灌注后24h可見部分肝竇狹窄,并有紅細胞殘片,界板破壞。而IP組(見圖3、圖4)僅有輕度肝細胞水腫,肝竇內有少許中性粒細胞散在,小葉結構基本完整。

轉貼于

3 討論

IR引起損傷已在多種組織器官缺血再灌注模型中得到證實。Borghi[5]等觀察16例臨床原位肝移植術后細胞凋亡情況,發(fā)現IR后肝細胞發(fā)生一系列代謝、結構和功能的改變, 導致轉氨酶升高,酶泄漏的發(fā)生,線粒體功能受損,活性氧化劑的增多,由此認為肝細胞的凋亡與肝IR損傷有關。本實驗血生化結果證實了這種變化,并觀察到OLT組隨著再灌注時間的延長, 轉氨酶(ALT、AST) 呈進行性升高。6h血清ALT、AST迅速升至最高,提示細胞嚴重受損,酶泄露嚴重;24h ALT、AST升高幅度開始回落,細胞修復能力加強;組織病理學檢查有明顯變化,并隨灌注時間延長而加重。說明肝缺血再灌注損傷引發(fā)的細胞凋亡為一種動態(tài)過程,其原因可能是在不同階段參與損傷的因素不同,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所致。Schlossberg[6]等觀察小鼠肝IR損傷后細胞凋亡和組織修復的相關指標時發(fā)現細胞凋亡在肝葉IR后6h達峰值,且持續(xù)升高到20h以上,并在IR損傷急性期(1~3h)和亞急性期(6~20h)由不同的受體途徑介導。在實驗中,OLT組中CyclinD1、CyclinE的表達達最低值。

IP減輕肝IR損傷后肝細胞凋亡和增強細胞再生能力,目前已廣泛證實,但其機制十分復雜;它與腺苷、一氧化氮、熱休克蛋白、蛋白激C酪氨酸激酶依賴性信號系統、K+ ATP通道的激活等諸多因素有關[7]。本實驗發(fā)現IP可通過上調(肝細胞抗凋亡基因bcl-2)活性來下調Fas凋亡途徑中Fas-mRNA的表達和抑制caspase-3的活性[8],使細胞內容物(如DNA)避免氧化損傷,促使細胞周期中G1/S的轉化啟動,從而完成細胞再生[9]。Kuo[10]觀察臨床肝移植術后細胞凋亡情況時發(fā)現肝細胞凋亡與IR造成的生化損傷及病理學損傷參數改變呈正相關。實驗中IP組肝移植前給予10min缺血,10min再灌注2次,血清轉氨酶幅度較OLT組明顯降低(P

增殖性細胞周期分為DNA及蛋白質合成準備期G1期、DNA合成期S期、有絲分裂準備期G2期、有絲分裂期M期。凋亡細胞的細胞周期常阻滯于G1/S期和(或)G2/M期,尤其G1末期限制性調控點“R”點的阻滯[11]。IP能夠增加bcl-2活性,并于IR損傷后6h達高峰[8],bcl-2能夠保護細胞避免各種形式釋放NO誘導的凋亡,下調P53基因,干擾caspase-3活性(caspase-3是細胞凋亡效應分子,是Fas凋亡途徑下游操作底物酶解的關鍵酶,被稱為“凋亡執(zhí)行者”);增加細胞周期基因及生長因子的調控能力[12]。作為細胞周期正性調節(jié)蛋白CyclinD1是肝細胞進入細胞周期G1期的顯著標志,并隨著細胞生長因子的增減而增減。CyclinD1能與CDK4和(或)CDK6(細胞周期依賴性激酶,與調節(jié)因子合稱細胞周期引擎)特異性結合,形成CyclinD1-CDK4/CDK6復合物在G1中期激活,可使細胞周期中“R”限制點附近的抑制蛋白(如P503、Pb)磷酸化而失活,并釋放轉錄因子E2F致使G1期縮短,同時加速G1/S的轉換[13]。E2F又協同DP1啟動G1/S轉換相關基因的表達(如:CDK基因、CyclinE),在G1后期CyclinE與CDK2結合并激活CDK2形成CyclinE-CDK2復合物,使細胞通過“R”限制點,進入S期;同時減少細胞對生長因子的需要量,推進DNA復制和細胞的2倍增殖。由于細胞周期領帶CyclinE的表達受轉錄因子E2F介導,而后者通過PRb被 CyclinD1依賴性激酶超磷酸化而激活,故CyclinE的表達依賴于CyclinD1依賴性激酶的活性,同時還受myc、Ras等基因調控。在本實驗中筆者發(fā)現CyclinE的表達程度低于CyclinD1的表達,但表達時限基本相同[14]。據Meujoe[14]等報道,BACA/C大鼠肝IR損傷后12h CyclinD1RNA表達開始升高,在24~48h達最高峰,但術后2h比較差異無顯著性,可能與細胞周期啟動因子INF-α、IL-6、EHGF等調控在IR損傷術后4~6h才開始啟動有關[15]。

IR 損傷和IR后的肝細胞增殖涉及到許多復雜的機制,從以上實驗結果來看:IP作為移植肝IR損傷的內源性保護機制,增強bcl-2活性,抑制caspase-3及Fas-mRNA的表達,提高正性調節(jié)蛋白CyclinD1、CyclinE的調控能力,抑制細胞凋亡,促進再灌注早期肝細胞再生能力增強,從而使移植肝在灌注后肝臟功能迅速啟動,為臨床上預防肝移植術后原發(fā)性移植肝無功能及功能不良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但IP如何使細胞增殖順利通過G2/M期的機制尚需進一步研究闡明。

1 Kume M, Yamamoto Y, Saad S, et al.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of the liver in rat:implications of heat shock protein induction to increase tolerance of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J Iab Clin Med,1996,128(3):251-258.

2 Glavien PA, Yadav A, Sindram D, et al. Protection effects of ischemia precondition for liver resection performed under inflow ocdusion in humans. Ann Surg,2000,235:155-162.

3 Snover DC, Freese DK, Sharp HL, et al. Liver allograft rejection.Am J Surg,1989,21(1):2397.

4 孫君泓,吳孟超,曾琪華.300次大鼠原位肝移植.中華器官移植雜志,1990,11(1):19.

5 Borghi SG. Apoptosis after ischemia-reperfusion in human liver allografts. Liver Transpl Surg,1997,3:407-415.

6 Schlossberg H, Zhang Y, Dudus, et al. Expression of c-fos and c-jun during hepatocellular remodeling following ischemia-reperfusion in mouse liver. Hepatology,1996,8:1546-1555.

7 Peralta C, Hotter G, Glosa D, et al. Hepatic preconditioning in rat is defined by balance of adenosine and xanthine. Heaptology,1998,28(3):768-773.

8 Lazennec JY, Pouzet B, Rammare S, et al. Anatomic basis of minimal anterior extraperitoneal approach to the lumbar spine. Surg Radiol Anat,1999,21(1):7-15.

9 Kadaw SS, Sindram D, Pretty DK, et al.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protect the mouse liver inhibition of apoptosisthroughcaspase dependent path way. Hepatology,1999, 30(5):1223.

10 Kuo Pc, Drachenberg CI, De la Torre A,et al. Apoptosis and hepatic allograft reperfusion injury. Chin Transplant,1998,12(3):219.

11 Hunter T, Pines J. Cyclins and cancer I:cyclin D.and CDK inhibitors come of age. Cell,1994,79:573-582.

12 Yang J, Lin XS, Bhalla K, et al. Prevention of apoptosis by bcl-2 release of cytochrome C from mitochondria blocked. Science,1997,275:1129-1132.

13 江國春,袁莉珍,魏康.細胞周期蛋白D.國外醫(yī)學·遺傳學分冊,1998,21(4):173.

篇3

一、系統概述

本院放射科PACS及RIS系統于1999年11月正式開通運行,現已正常運行18個月,同步實現了放射科醫(yī)學影像學檢查工作流程和醫(yī)學影像數據流程的全面計算機化及網絡化管理和操作。系統應用的工作站類型和分布見表1。

二、系統結構與組成

工作站系統從邏輯上分為2大類:PACS工作站和RIS工作站。PACS工作站主要為影像診斷工作站,其提供醫(yī)學影像診斷所必需的軟拷貝(softcopy)顯示和影像處理操作功能。在PACS的工作站系統中包括了CT、MR、數字胃腸(RF)、DSA診斷和常規(guī)X線影像診斷,以及高分辨影像顯示3類不同應用要求的工作站,此外,另配置有3臺專用的影像后處理工作站(GEAW3•1和2•1);RIS工作站因執(zhí)行的功能范圍較寬而具有較多類別:如登錄、檢查安排及執(zhí)行、報告打印及分發(fā)、管理、診斷報告等。

結果

一、工作站系統的配置與實現

根據不同的應用目的和功能的需求,以及實際的投資狀況,筆者對不同的工作站類型采用了各異的配置和實現方式。

(一)常規(guī)影像診斷及報告工作站此類工作站作為PACS和RIS系統應用操作的前端,在系統應用環(huán)境中處于同一位置,筆者采用了單機雙屏的方案將PACS和RIS工作站合而為一,實現了PACS和RIS應用前端物理上的集成。1•CT、MR、DSA影像診斷工作站:工作站主機采用HPKayaka影像工作站和HPD8169VectraVE商用機,每臺主機配置2臺17in(1in=2•54cm)的彩色顯示器。2•常規(guī)X線影像診斷工作站:工作站主機采用HPP2781BVectra商用機,各配置2臺21in的彩色顯示器,以便于操作DR(directradiography)和數字X線攝影(digitalradiography)設備產生的大幅面影像顯示)。

(二)高分辨影像診斷工作站共3套雙屏肖像式(portraitformat)專業(yè)醫(yī)學影像工作站,其每一屏灰階顯示器可提供2K×2•5K×12bits顯示分辨率,用于常規(guī)X線影像(如DR)診斷。

(三)影像后處理工作站包括2臺GEAdvantageWindows3•1(SUNUltra60/內存512MB/UNIX)和1臺GEAdvantageWindows2•1(SUNSPARC20/內存128MB/UNIX),提供醫(yī)學影像后處理服務和支持功能。

(四)其他RIS工作站主要應用于RIS登錄、查詢、檢查安排及執(zhí)行、診斷報告打印及分發(fā)登記、管理等目的和位置,由于未涉及醫(yī)學影像的操作和處理,對這類工作站配置參數要求不高,全部采用HPD8935ABrioBA400家用機:PIICeleron433/內存32-64MB/15in彩色顯示器,操作系統為Windows98或WindowsNT4•0。

二、工作站系統的功能實現

(一)影像診斷工作站與診斷報告工作站的物理整合影像診斷工作站與診斷報告工作站在功能和邏輯上分別屬于PACS和RIS,但兩者在功能執(zhí)行時應處于同一物理位置,即放射科醫(yī)師產生影像診斷報告的節(jié)點。筆者基于操作系統(Windows98/WindowsNT/Windows2000)支持多屏顯示(multipledisplay)的能力,采用一機雙屏物理集成了PACS工作站與RIS工作站。實現了單一節(jié)點、單一主機、診斷報告與影像操作界面分屏顯示,或雙屏同時用作影像顯示。

(二)基于影像類型和需求決定工作站配置門診讀片室主要操作常規(guī)X線影像(產生于DR和數字X線機),一般要求提供17in×14in影像顯示幅面。筆者全部配以21in的雙屏顯示,盡可能地提供足夠的影像顯示和操作的空間,同時配備3臺雙屏肖像式灰階顯示器的高分辨影像工作站提供對常規(guī)X線影像診斷的支持服務。對于操作較低分辨率和較小幅面的CT、MR讀片室,工作站全部為17in顯示器。

討論

工作站系統是醫(yī)學影像學科數字化運行管理模式實現的基礎環(huán)節(jié),同時,工作站硬件及參數的選擇和配置不僅關系到系統投資,同樣也直接影響影像診斷質量,在醫(yī)學影像學信息系統的設計和實現過程中,必須給予足夠的關注。筆者認為應該遵循的原則是:既要滿足影像診斷的基本需求,同時也應基于實際可能的投資水平,制定出符合實際的解決方案。以下對醫(yī)學影像學信息系統工作站設計和配置的幾個相關因素進行討論。

一、兼顧投資水平的前提下確保必要的影像顯示分辨率支持

醫(yī)學影像診斷不僅影響臨床診療過程,亦涉及法律、倫理等社會學領域,對數字化醫(yī)學影像學信息系統而言,其關鍵的因素是保證提供足夠的數字影像軟拷貝顯示分辨率[2-5]。美國放射學院(AmericaCollegeofRadiology,ACR)將不同類型的數字化醫(yī)學影像分別定義為largematriximage(高矩陣影像,如CR、DR等影像)和smallmatriximage(低矩陣影像,如CT、MR、US、DSA等),并分別對其必要的影像分辨率作了明確的規(guī)范[4,5],largematrix影像要求提供≥1024×1024×10bits分辨率,smallmatrix影像要求提供≥512×512×8bits分辨率。對于smallmatrix影像,普通的彩色顯示器分辨率已足夠,這類工作站的設計和實現不成問題;問題在于如何規(guī)劃用于largematrix影像類型的顯示工作站,理想的狀況是全部采用專業(yè)的高分辨(2K×2•5K×12bits)醫(yī)學影像灰階顯示工作站,但其昂貴的價格導致的投資壓力,絕大多數國內醫(yī)療單位難以承受。筆者根據本院的具體情況和實際投資水平,以及常規(guī)X線影像檢查尤其胸部檢查影像診斷正常的頻率較高等特點,采用了以雙屏大幅面(21in)彩色顯示器工作站裝備為主,輔以3套(共6屏)高分辨專業(yè)醫(yī)學影像灰階顯示工作站用于復雜病例診斷支持和保障的配置方案,力求兼顧緩解投資壓力的目標,同時滿足提供必要的高分辨醫(yī)學影像顯示的分辨率要求。對于影像后處理工作站而言,其功能的執(zhí)行主要取決于其后處理軟件,顯示分辨率方面則并無特殊要求。這類工作站多由特定的醫(yī)學成像設備廠商提供,為了保證其能夠兼容其他提供商的影像設備產生的影像,應該要求后處理工作站提供必要的DICOMSOP(serviceobjectpair)遵從,譬如,至少應支持后處理軟件可操作的影像類型所對應的storageclass的支持。

二、單機雙顯配置為醫(yī)學影像診斷工作站設計的首選

由于醫(yī)學影像診斷工作站應能同時提供影像瀏覽(PACS)和產生診斷報告(RIS)的雙重服務和功能,采用單機雙顯配置應為最佳選擇。一些計算機操作系統(如Windows98和Windows2000)提供了對多顯示器配置(在1臺主機配置多個顯卡及顯示器)的直接支持,WindowsNT4•0通過特殊的雙接口顯卡(如MatroxG400)亦可容易地實現單機雙顯的配置,這為設計醫(yī)學影像學信息系統的工作站結構提供了靈活性和較大的選擇序列和范圍。單機雙顯的實現方式取決于所采用的操作系統,Windows98僅支持雙顯卡方式;WindowsNT4•0僅支持單顯卡(雙接口,如MatroxG400)方式;惟Windows2000支持上述2種方式。需要提請注意的是,若采用單卡雙口實現方式,應避免購買和使用顯卡被整合在計算機主板內的機型,以免增加配置時的難度和消耗系統額外資源。我院的所有影像診斷工作站在系統運行初期分別采用的Windows98(雙顯卡)和WindowsNT4•0(單顯卡雙口)構型,爾后為了便于管理和系統安全控制的考慮,全部升級為Windows2000Pro。單機雙屏配置除了使用方便和顯示空間大、投資節(jié)省等優(yōu)點外,還可使實際影像軟拷貝屏幕顯示區(qū)增加1倍,因為上述的雙屏實現實際上是虛擬雙屏,需要時可將影像視窗擴大至占據全部雙屏顯示區(qū)域,這對CT、MR等序列影像的顯示和瀏覽尤為有利。

篇4

DICOM(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醫(yī)學數字影像傳輸)標準為在標準網絡框架內不同來源的醫(yī)學數字影像設備間互聯、影像相互交流和操作提供了技術實現的可能性。由于該標準對具體的實現機制并未作強制性規(guī)定,允許各醫(yī)學影像設備商靈活地采用相應亞標準完成對DICOM標準的支持,因此,對不同來源的DICOM影像設備間的互聯(interconnectivity)和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及其程度需通過測試才能確定其實際兼容狀況。我院構建的DICOM標準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影像存檔及通訊系統)包括了GE公司和Siemens公司2個不同的PACS亞系統,我們對兩者的互聯及互操作性作了實測,現報告如下。

材料與方法

一、設備

1. Siemens亞系統包括螺旋CT、數字胃腸機、膠片數字化儀、照相服務器、2臺影像顯示工作站。MagicView1000(以下簡稱MV,為Siemens醫(yī)學影像后處理軟件平臺)安裝在2臺顯示工作站(DRC104和DVC01)內,采用Siemens內部網絡協議PACSnet(支持ACR/NEMA 2.0標準)實現網絡功能,對DICOM3.0標準的支持則通過加裝DICOM網關(DICOM gateway)軟件Magic Link(版本VA10A)而實現。該版本的Magic Link支持DICOM storage service class的SCU(service class user)和SCP(service class proveder),可接收(作為provider)和送出(作為user) 供存儲DICOM影像。

2. GE亞系統包括數字血管造影機、心臟血管造影機和1臺影像顯示工作站,該工作站內裝有醫(yī)學影像后處理軟件系統Advantage Windows 2.0(以下簡稱AW),其內置有DICOM3.0接口系統(ID/Net V3.0),亦支持DICOM storage service class(作為SCU和SCP),可直接接收和送出DICOM影像。

兩個亞系統的DICOM影像通過兼作DICOM網關的MV和AW實現相互交流。

二、測試對象

測試的影像包括螺旋CT影像(Siemens Somaton Plus 4A),血管造影影像(GE DLX/LCA)以及AW工作站內預裝的CT(GE Hispeed)和MRI(GE Signal l.5T)范例影像。

三、研究方法

(1) 比較分析DICOM conformance statement (DICOM遵從性陳述)以評估互聯和互操作性的可行性及程度;(2) 通過系統的DICOM 日志文件觀察應用間網絡連接、DICOM影像傳送以及相關的系統消息以監(jiān)測MV和AW間DICOM互聯狀態(tài),并利用系統的“dump”功能,比較已傳輸的影像文件頭(image file header)包含的基本特征信息確定DICOM 信息對象(DICOM information object)傳輸的完整性;(3) DICOM影像互操作性研究,即以MV和AW的所有影像顯示、測量和后處理功能對所接收到的DICOM影像進行操作和處理。

結果

一、DICOM conformance statement比較(見表1)

表1 conformance statement 相關參數比較 DICOM參數 Magic Link ID/NET3.0 功能描述

storage class CT, MR, CR,

SC,NM, US① CT, MR, XA,

RF, SC① 作為SCU和SCP

conformance level level 2 level 2 充分支持

TCP/IP Port 50082 4006 DICOM影像I/O

DICOM對象類型(DICOM object class): 包括CT(computer tomography)、MR(magenatic resonance)、CR(computer radiography)、XA(X-ray angiography)、SC(secondary capture)、 RF(radiology fluorography)、 NM(nuclear medicine)、 US(ultrasound)等。另外,表中其余外文及縮寫均為醫(yī)學數字影像傳輸(DICOM)標準中的專用術語和參數,用中文表示反而不易理解,特此說明

從表1可見,Magic Link和ID/NET3.0均支持CT、MR和SC storage class,但XA storage class不被Magic Link支持。

二、互聯及傳輸過程觀察

傳送相互支持的影像對象類型(如CT、MR、SC),互聯兩端的系統日志示應用間的連接和協商過程均正常,并報告影像傳輸成功完成,被傳輸影像序列出現在接收方“Work List”中。當試圖從AW傳送血管造影影像(對象類型XA)到MV,網絡互聯顯示失敗,AW的DICOM系統日志顯示錯誤提示:“remote node did not accept any usable SOP classes",但將其轉換為對象類型SC后重新傳輸則成功。

三、dump結果比較

在MV, 選擇“Image/ NEMA Dump”選單可展示指定的DICOM影像文件頭的相關信息于屏幕;在AW則可在UNIX指令模式,調用可執(zhí)行程序dump image data完成此項任務。我們對選定的DICOM影像在傳輸前后分別進行了dump操作并比較,結果表明所有類型的影像文件的 DICOM影像相關信息的傳輸是完整的。

四、DICOM影像相互操作測試

在MV對來自AW的CT、MRI和血管造影(對象類型SC)的DICOM 影像作后處理評價功能測試,AW亦相應地對來自MV的DICOM CT 影像進行處理和評價(結果見表2)。除MV的三維影像處理外(AW無三維影像處理功能),所有評價和處理功能均順利實現。三維影像處理初測操作失敗,屏幕提示錯誤:“imput folder not valid”,在重新建立一新的AF(actual fodler)文件夾,將影像拷貝至該文件夾后,再重調用各三維處理功能,則最大信號強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和三維表面重建處理均順利通過測試。

表2 DICOM影像在MV(Magic View 1000)和AW

(Advantage Windows 2.0)上相互處理的結果

應用功能 MV AW  應用功能 MV AW

影像處理

影像評價

加/減影處理 + N  角度測量 + +

(add/sub)

邊緣強化 + N  影像注釋(annotation) + +

旋轉和鏡像 + +  距離測量(distance) + +

影像聯接(link) + N  剖面CT值分布(profile) + N

放大(zoom in/out) + +  興趣區(qū)統計學分析 + +

放大鏡(magnify glass) + +  像素透鏡(pixel len) + N

卷動影像(scorolling) + + 三維(3D)影像處理

窗寬/窗位 + +  最大信號強度投影(MIP) ± N

多平面重建(MPR) ± N

3D 表面重建(SSD) ± N

注:+ 測試成功;±經轉換后測試成功;N無此功能

討論

一、實現不同來源的醫(yī)學成像設備的互聯和影像的互操作性,是發(fā)展DICOM標準最根本的目的[1-3]

影像設備的多源性是醫(yī)學影像學科普遍具有的特點,是實現醫(yī)學影像學環(huán)境網絡化所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3],亦是長期制約PACS成為開放系統的關鍵因素。DICOM3.0標準的基本目標即實現不同醫(yī)學影像學系統和設備間的完全互聯和影像的互操作性,為醫(yī)學影像網絡化發(fā)展開拓了廣闊的前景。所謂DICOM互聯系指應用實體(appilcation entity,如MV和AW)間建立聯接,并以遵從DICOM協議的方式交換DICOM信息(DICOM messag)。DICOM影像互操作性指應用實體間相互處理和操縱DICOM影像的能力(包括簡單的窗寬/窗位調節(jié)到復雜的三維重建),通常稱為功能互操作性(functional interoperability)。由于DICOM3.0標準并未明確規(guī)定DICOM信息模式(DICOM information mode)中的信息對象的調用方式,使不同的醫(yī)學影像產品商提供的醫(yī)學影像應用軟件在實現對DICOM影像的處理和功能操作的方式上可能存在差異[4],因此,需進行實測研究才能確定不同來源的影像設備間DICOM影像互操作性及程度。

二、研究DICOM conformance statement 是確定互聯性和互操作性的首要步驟

任何被聲稱支持DICOM標準的醫(yī)學影像設備,必須提供其相應的DICOM conformance statement文件[1],通過比較研究此文件,用戶即可初步確定兩個DICOM設備間的互聯性和某些簡單的應用功能的互操作性。研究的要點著重于兩方面:(1) SOP(service object pair) class 支持范圍。MV與AW之間能夠直接實現互聯和CT、MR DICOM影像的互傳,皆因Magic Link 和ID/NET3.0都支持CT、MR storage class 的SOP;而對于血管造影影像,則因Magic Link 不支持XA storage class,不能直接由AW傳至MV, DICOM互聯過程被中斷,只有當轉換為SC class,滿足了Magic Link所支持的SOP class后才能被成功地傳送。一個醫(yī)學影像應用實體能提供至少一個SOP(譬如CT storage class),即可聲稱為“full DICOM”。由此可見,聲稱full DICOM的影像設備間,并非一定能實現DICOM水平的互聯。因此,SOP class支持范圍是決定互聯性的關鍵。(2) 確定遵從性水平(conformance level)。DICOM標準第3部分將遵從性規(guī)定為3個水平層次,即level 0、1、2:level 0僅支持部分用戶定義的影像屬性;level 1支持DICOM IOD(information object definition)的Type 1和Type 2屬性;level 2則充分支持所有IOD 和Type 1、Type 2、Type 3屬性[4]。Magic Link VA10A和ID/Net3.0均提供了完全的 level 2支持,這是兩者間互操作性的理論保證,因此遵從性水平是確定DICOM影像互操作性的基礎。

三、DICOM信息對象完整傳送是實現互操作性的關鍵[5]

在充分支conformance level 2的兩個應用實體間成功地完成DICOM信息對象的傳送,應能滿足實現常規(guī)的影像顯示、測量和評價等功能互操作性要求。但是,對于復雜的功能操作,如三維重建,由于其可能要求某些影像采集設備特定的和比較精確的幾何參數定義(如空間坐標系統和參照系統等),因此,其互操作性需測試后才能確定。在我們的測試中,在初始文件夾(folder)中調用三維處理功能失敗,拷貝至應用軟件環(huán)境中重建的文件夾后則處理成功,說明 MV的三維影像處理功能所要求的相關屬性和參數均已被完整地傳輸和轉換,初次調用處理失敗,可能是應用軟件系統對影像文件管理方式實現的差異或不足所致。

我們對MagicView 1000和Advantage Windows 2.0間DICOM互聯和DICOM影像互操作性測試的實踐表明,DICOM標準是完成不同來源的醫(yī)學數字化影像系統間互聯和影像互操作性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蓪崿F很好的相互兼容性。

參考文獻

1 Bidgood WD, Horii SC, Prior FW, et al. Understanding and using DICOM, the data interchange standard for biomedical imaging. J Am Med Informat Associat, 1997, 4:199-122.

2 Mattheus R. European standardization efforts: an important framework for medical imaging. Euro J Radiol, 1993, 17:28-37.

3 Horii SC, Bidgood WD. Network and ACR-NEMA protocols. RadioGraphics, 1992,12:537-548.

篇5

【關鍵詞】 PACS;應用

【中圖分類號】R4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49(2013)06-04-02

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全稱為醫(yī)學影像存檔與通信系統,是指保存和傳輸圖像的設備與軟件系統,是為實現圖像數字化管理而用于放射科、醫(yī)院或醫(yī)院間的圖像信息管理系統。

PACS是隨著數字成像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不斷進步而迅速發(fā)展起來的。是用于醫(yī)院影像科室的系統,其主要功能是以數字化的形式采集、存儲、管理、傳輸和顯示醫(yī)院每天產生的各種醫(yī)學影像資料(包括X線片,核磁,CT,超聲,各種紅外儀、顯微儀等設備產生的圖像),并可以通過不同的接口(模擬,DICOM,網絡)將其存儲到磁盤或光盤中,當需要的時候可以像網上查閱文件一樣很快的調回使用,能夠為影像診斷、影像質量管理、教學等各個方面提供等方面功能。它在各種影像設備間傳輸數據和組織存儲數據具有重要作用??梢匀娼鉀Q醫(yī)學圖像的獲取、顯示、處理、應用、存儲、傳輸和管理等方面的問題,使得圖像資料得以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是實現數字化醫(yī)院的關鍵。

1 PACS系統的發(fā)展

PACS是專門為圖像管理而設計的,以高速計算機系統為基礎,以高速網絡連結各種影像設備和相關科室。并與放射信息系統(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RIS)和醫(yī)院信息系統(hospitalinformation system,HIS)連接。圖像信息的處理由計算機中心完成。計算機的容量、處理速度和可接終端的數目決定PACS的大小和整體功能。軟件則關系到檢索能力、編輯和圖像后處理的功能等。后處理在終端進行,可行圖像編組、圖像放大、窗技術的操作以及將影屏上的圖像行激光照相等。PACS最早用于醫(yī)院影像放射科,近年來隨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PACS已不再是僅僅用于幾臺放射影像設備之間的圖像存儲和通信,而是逐漸發(fā)展成為涵括醫(yī)院所有影像設備甚至與其他醫(yī)院影像設備之間的相互操作。PACS功能是否強大的關鍵在于同RjS和HIS系統融合程度。未來的PACS將逐漸發(fā)展為區(qū)域性PACS,形成一個兼容本地區(qū)和跨地區(qū)廣域網的PACS網絡,實現全社會醫(yī)學影像的網絡化。

2 PACS的應用價值

傳統醫(yī)學影像資料的存儲和管理方式中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如:存儲占有大量空間,管理效率低,借閱手續(xù)復雜,圖像的傳輸速度慢,不能及時或快速地進行異地會診,不便實現多人共享等。PACS與傳統的醫(yī)學影像資料的存儲和管理相比有很大的優(yōu)勢:

2.1 病人資料智能化:患者姓名、性別、年齡、科室、檢查部位、費用等資料的智能輸入,檢查日期及影像號則為自動生成,防止影像號重復出現。對于復查病人,通過檢索RIS號或姓名即可提示原有的病人資料,不用重復輸入,而且所有影像資料自動歸檔。

2.2 電腦書寫報告:診斷報告系統提供了各種診斷報告模版及豐富的數據字典,幫助醫(yī)生書寫規(guī)范的診斷報告,在打印報告的同時,可將報告儲存起來,供以后檢索、對照或補發(fā)報告使用。另外,批量打印報告程序模塊可用于批量打印報告。

數據統計及實時數據監(jiān)控:可用于各種數據的統計,提供任一時間段的有關檢查的統計資料,有助于科研工作開展。

實現影像資料無膠片化。大大降低成本,節(jié)省膠片所占據的大量空間,同時提高了圖像的儲存質量,將數字圖像信息用數據文件的形式保存在圖像數據庫中供反復調用借閱。

圖像傳輸速度快,便于開展各科室和多學科的遠程會診,克服時間和地域上的限制,使醫(yī)護人員能夠為各類患者提供及時的診斷、治療和護理。

圖片既可回放觀察,也可進行后期處理,便于圖像傳遞和交流,實現數據共享。這樣從整體上解決了醫(yī)院診斷質量差,效率慢的問題。

徹底改變了傳統影像科與其它科室的運作方式,其廣泛的運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影像放射科的地位,促進其向更專業(yè)化的方向發(fā)展。

為醫(yī)院節(jié)省了管理的費用,為患者節(jié)省了各種膠片的費用,從此進入數字化時代。以上所述各種優(yōu)越性極大地改善了醫(yī)院的醫(yī)療質量和工作效率,減少患者在醫(yī)院的候診時間,從而為醫(yī)院和患者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3 獨特的教學模塊: PACS系統與DR、CT、超聲等主機資源共享,可無損地儲存圖像資料,利用PP11制作影像教學幻燈片。對圖像資料的調閱,系統實時響應。A、節(jié)約時間:挑選適合的教學圖片,并進行儲存,在教學中不斷添加更好的教學圖片,逐漸建立一套完善的電子圖片庫,這樣可以船決傳統的圖片少質量差的問題,提高教學質量。B、有利于提高實驗課的閱片效率:在傳統影像教學中,學生只能在實驗課上通過閱片來鞏固、復習所學理論及提高實際閱片能力。PACS的應用,學生可直接通過與PACS聯接的電腦,登錄查詢功能直接獲取所需的各類影像資料,進行橫向、縱向對比,操作方便,簡捷快速,生動 形象,節(jié)約大量人力物力。C、PACS教學系統有利于課后知識的鞏固,PACS的數字化優(yōu)勢,可以供學生拷貝,這樣不僅能夠學到相應的影像知識,鞏固所學知識,而且提高了實際閱片能力,為今后進入臨床實習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江桂華.PACS環(huán)境下醫(yī)學編碼在結構化報告中的應用研究[D].北京:第一軍醫(yī)大學,2006.

[2]陳雙,陳德基.小型放射科計算機管理系統的建立及應用[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1,35:704―705.

[3]王經天,王艷玲.醫(yī)學影像PACS網絡系統的臨床應用及意義[J].中國現代醫(yī)生,2010 30:91―92

[4]武志紅.PACS優(yōu)勢及其應用[J].醫(yī)學信息學雜志,2008,29(12):39.40.

篇6

[關鍵詞] 螺旋CT;重建技術;三維成像;骨關節(jié)創(chuàng)傷

[中圖分類號] R816.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5)25-0083-02

Application of 64-slice spiral CT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in limb bone joint trauma

GONG Jiashun TAO Yuxian YANG Yaoming PU Yunxia ZHANG Yu

CT/MRI Room, Luxi People’s Hospital in Yunnan Province, Luxi 65249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64-slice spiral CT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techniques in the limb bone joint trauma. Methods The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data of 159 patients with limb bone joint trauma from August 2010 to January 2014 were selected and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ll the patients were given Philips 64-slice spiral CT scanning and thin slice reconstruction after the spiral CT scanning.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curved planar reconstruction(CPR) and three-dimensional volume reconstruction(VR) were used for image postprocessing. Results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MPR,CPR and VR iamges) postprocessing techniques were able to show joint dislocation, fracture and fracture combined with dislocation clearly and were able to display the location and types of fractures and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such as fracture dislocation and bone chips. The images were accurate, specific and subtle, which were of important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Conclusion It suggest that the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several reconstruction methods and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referring to original traverse images of CT not only can improve the diagnosis accuracy rate for bone joint, but also provide important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for the clinical predication of surgical possibility, development of surgical plans, surgical methods and evaluation of surgical effects.

[Key words] Spiral CT;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Bone joint trauma

隨著多層螺旋CT廣泛應用于外傷性骨關節(jié)的檢查,其價值已日益受到臨床和影像學方面的重視[1]。其掃描速度快和容積數據采集,在此基礎上進行三維成像,可直觀、精確地顯示正常解剖及病變的立體形態(tài),得到不同組織類型的各自三維圖像,可以詳細了解各解剖結構的空間關系[2],從而直觀地為臨床醫(yī)師提供更多的三維空間的信息,在骨關節(jié)創(chuàng)傷中的應用越來越顯示出強大優(yōu)勢[3]。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科從2010年8月起開展此項技術,至2014年1月患者檢查的四肢骨關節(jié)CT三維成像中,選取159例患者,男89例,女70例,年齡4~71歲,平均41.5歲。

1.2 CT掃描方法

螺旋CT橫斷位掃描及三維重建。使用荷蘭飛利浦Brilliance 64排螺旋CT機?;颊哐雠P,掃描范圍依病變范圍而定,螺旋掃描條件為250 kV、200 mAs。層厚、層距均1 mm,螺距1,獲得原始橫斷面圖像后選擇性作MPR、CPR、VR圖像后處理技術重建,從而得到三維成像圖像。

2結果

64層螺旋CT強大的后處理功能各有優(yōu)勢,結合一種或幾種重建技術,159例患者中,肱骨骨折10例,尺橈骨骨折3例,肱骨骨折并尺骨骨折1例,腕骨骨折5例,掌骨骨折4例,髖臼骨折7例,股骨骨折21例,脛骨骨折29例(封三圖5~7),脛腓骨骨折11例,髕骨骨折16例,跟骨粉碎性骨折8例,距骨骨折5例,跖骨骨折2例,關節(jié)脫位15例(封三圖8),關節(jié)脫位并骨折22例。所有病例均采用64層螺旋CT薄層掃描,再對原始圖像進行重建(1 mm),最后利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三維容積重建(VR)等先進技術進行后處理成像,獲得三維成像圖像,其診斷準確率為100%。

3 討論

3.1 X線平片

CT、MRI應用于臨床以前,X線平片是骨關節(jié)創(chuàng)傷的唯一診斷方法,平片檢查具有快速、易行、直觀、經濟等優(yōu)點,可顯示損傷部位、范圍,平片適于宏觀、整體的觀察,影像診斷不能忽視平片的作用。其限度在于有時難以確定骨折的類型,難以顯示重疊部位的骨折,對關節(jié)內骨折顯示不佳甚至無法顯示(封三圖9a),而CT三維成像則能清楚顯示(封三圖9b),而且也不能顯示更多的碎骨塊(封三圖10a、10b),對復雜關節(jié)顯示空間關系欠佳,漏診率相對較高。

3.2 螺旋CT掃描

CT掃描已廣泛應用于全身骨關節(jié)創(chuàng)傷的檢查,甚至可作為首選檢查方法。CT檢查的優(yōu)勢在于:①CT檢查采用仰臥位即可完成整個檢查過程,不需過多搬動患者,安全易操作,避免了普通X線攝片時改變給患者帶來痛苦或不適;②CT檢查可清楚顯示骨折類型、部位、程度、走向等;③可明確復雜部位的骨折,大多能顯示周圍軟組織損傷情況及關節(jié)腔是否有積液。

3.3 螺旋CT三維成像

以人們熟悉的方式揭示了正常及異常結構的立體形態(tài),顯示出骨折的部位、類型、范圍、碎骨片以及移位情況等。通過行任意斜面切割、旋轉及三維立體觀察及對感興趣區(qū)進行局部放大、改變偽彩色增強其對比度,可使骨折、脫位、碎骨片的形態(tài)、范圍和骨關節(jié)立體解剖結構清楚顯示[4],特別是在顯示骨折線、碎骨片移位、塌陷程度和空間關系等方面有著常規(guī)X線及普通CT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封三圖11a、11b、12a、12b、12c),并能對其無法顯示或顯示欠佳的病變完整、清晰、直觀地顯示出來[5-8],具有圖像清晰、立體、高分辨力、任意方位成像、圖像無重疊等優(yōu)點,參考CT的橫斷圖像進行綜合分析,不僅提高了對骨關節(jié)的診斷準確率,而且為臨床預測手術可能性、制定手術方案、評估手術效果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為臨床提供可靠的診斷依據[9,10]。另外,三維成像明確骨關節(jié)的骨折、脫位等在其法醫(yī)學和傷殘鑒定的意義也非常重大。

綜上所述,64層螺旋CT掃描速度快,較短時間就能完成整個需要掃描的部位,橫軸位圖像結合三維圖像(MPR、CPR、VR圖像)后處理技術能清晰顯示骨折的部位、走行及骨折錯位、碎骨片等空間關系;對關節(jié)脫位,骨折,骨折并脫位顯示清晰。該技術具有圖像清晰、高分辨力、任意方位成像、圖像無重疊等優(yōu)點,在四肢骨關節(jié)創(chuàng)傷中具有較高診斷價值,獲得了良好的效果[11-15]。

[參考文獻]

[1] 穆迎民,王洪英,安世斌. 螺旋CT在骨關節(jié)創(chuàng)傷中的診斷價值[J]. 華北煤炭醫(yī)學院學報,2011,9(6):835-836.

[2] 石永久,張舞紅,莫華梅,等. 多層螺旋CT在骨關節(jié)外傷中的應用[J]. 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9,7(7):134-135.

[3] 徐春華,王亞瑟. 多排螺旋CT三維重建在創(chuàng)傷性骨折診斷中的臨床應用[J]. 實用醫(yī)學影像雜志,2007,8(2):91-93.

[4] 吳華曦,姜萍,劉文軍. 多層螺旋CT多平面重建對脛骨近端隱匿性骨折的診斷價值[J]. 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2,9(3):86-87.

[5] 郭玉林,孫學兵. 多層螺旋CT在膝關節(jié)骨折中的應用價值[J]. 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1,8(32):108-109.

[6] 藍峰. 16層螺旋CT三維重建成像技術在骨盆骨折中的應用價值[J]. 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1,8(34):97-98.

[7] 鄭劍. 多層螺旋CT重建技術在踝關節(jié)骨折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3,10(6):103-104.

[8] 楊濤. 螺旋CT掃描后處理技術在骨關節(jié)創(chuàng)傷中的應用[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08,21(7):832-833.

[9] 朱士啟,趙鵬程,張亮. 多層螺旋CT在骨創(chuàng)傷中的診斷價值分析[J]. 中國醫(yī)藥指南,2009,7(19):103-104.

[10] 於瑋,哈斯,張霄雁. 螺旋三維重建技術在脊柱壓縮性骨折病診斷中的應用[J]. 亞太傳統醫(yī)藥,2010,6(1):113-114.

[11] 馮輝,陳靜. MSCT在頜面部骨折中的應用價值[J]. 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10,26(11):2060-2062.

[12] 趙建彬,劉靜. CT三維重建技術在骨盆骨折脫位中的應用價值[J]. 中國骨傷,2006,19(7):403-404.

[13] 郭輝,陳學軍,梁宏軍,等. 多層螺旋CT不同重建技術在骨關節(jié)創(chuàng)傷中的對比研究[J]. 醫(yī)藥論壇雜志,2008, 29(4):81.

[14] 魏東波. 多層螺旋CT圖像后處理技術在肋骨及肋軟骨骨折中的應用[J]. 中國實用醫(yī)藥,2011,6(18):87-88.

篇7

[關鍵詞]圖像存儲與傳輸系統;醫(yī)學影像學;教學系統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7-0124-02

由于頸部解剖結構及其疾病種類復雜,因此頸部影像學一直是影像科教師教學的一個難點。頸部最主要的器官是甲狀腺,甲狀腺的影像檢查手段常用的有超聲、CT及MRI。如何把這幾種檢查方法在影像學生實習學習過程中結合起來,是影像科教師的關注重點。我院安裝了圖像存儲與通訊系統(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而且現在把PACS系統應用于影像教學中,為影像教學工作提供了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1] [2] [3] [4],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基于PACS系統的頸部影像教學的構建

頸部影像教學PACS系統運行依托于醫(yī)院PACS系統的影像檢查,影像教研示教室安裝了多媒體投影系統及巨鯊84寸顯示屏,這兩臺設備均接入院內PACS系統,可以隨時查看、下載患者影像、臨床及病理資料,并且可以查看醫(yī)學影像診斷報告系統。

二、PACS系統在頸部影像教學中的應用

(一)積累了豐富的數字化教學資源、改進了教學手段

PACS系統具有強大的影像病例圖片存儲、傳輸等功能,可以搜集并積累豐富的影像教學資料,解決以往教學時存在的教學病例缺乏、教學影像資料殘缺易損毀等問題。[5]在進行影像診斷實習課時,教師及學生完全可以摒棄燈箱-影像圖片方式閱片,直接通過教學PACS系統,登錄信息檢索界面,輸入檢索條件。例如學生想查閱頸部影像,可以通過輸入病人姓名、檢查部位或檢查設備處輸入設備類型,這樣就可搜索到相應的頸部影像病例。學生通過PACS教學系統能夠閱讀到全面的影像信息,可對圖片進行一些簡單的后處理,例如對比度的調節(jié)、窗寬窗位調節(jié)、圖像測量、放大及簡單三維后處理等,這可以提高學生動手的能力,讓學生很快熟悉和掌握影像圖片的直接征象和間接征象,并且通過簡單三維后處理了解病灶解剖位置,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學生可以通過使用醫(yī)學影像診斷報告系統書寫診斷報告,向教學PACS服務器提交報告,教師使用教師工作站可調閱學生的診斷報告并審核,之后學生可查閱審核意見,從而逐漸熟悉書寫報告的一般規(guī)律,為今后進入臨床實習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亦可使用多媒體投影系統,將所講病例放大后講述其影像特征及診斷與鑒別診斷要點,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清楚地了解教師的講解內容。

(二)結合現代教育手段及影像學技術解決頸部疾病影像學習的難點

頸部影像教學難點:1.頸部由咽、喉、食管、氣管、甲狀腺及甲狀旁腺等器官組成,間隙內還有豐富的淋巴結,對于剛接觸簡單影像知識的學生來說,頸部解剖結構抽象難懂,而影像教學PACS系統具備3D功能,可以讓學生自己多角度轉動以加深理解;2.頸部影像檢查最重要的器官是甲狀腺,甲狀腺疾病診斷是另外的一個教學難點。如何提高學生對疑難問題的認識是教學工作者的任務之一。PACS系統可以整合病人影像及病理信息,讓學生通過對甲狀腺疾病的超聲、CT及MR三種檢查圖像的綜合學習,了解疾病的綜合影像表現,并結合病理結果,對病變從生理、病理,影像及臨床表現有系統化的認識,這能鞏固課堂知識,提高學生的臨床實踐技能。

例如在實習中講述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在PACS系統找出經手術確認為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的病例,講述其病理表現是在單純甲狀腺腫基礎上濾泡上皮反復增生與不均勻復原,伴纖維間隔及結節(jié)生成而形成,甲狀腺腫結節(jié)對周圍正常甲狀腺組織造成壓迫,在結節(jié)形成的后期逐漸形成纖維包膜,貯留性膠質結節(jié)的邊界尤為清楚;甲狀腺包膜由兩層被膜構成,與甲狀腺緊密相連,所以結節(jié)不易突破甲狀腺包膜(見圖1)。因此,在超聲圖像上表現為囊變多見、形態(tài)規(guī)則、內可見分隔,邊界清晰,多有暈環(huán),可有鈣化,腫塊周邊及內部血流信號少,甲狀腺包膜不受侵犯(見圖2);CT表現為在正常甲狀腺組織內囊性、實質性或混合性占位,多為低于正常甲狀腺組織的低密度,部分看見包膜或分隔(見圖3);MRI表現為病灶T1WI呈混雜信號,T2WI為高信號和混雜高信號等,增強掃描實質部分不同程度強化,因為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常鈣化,呈結節(jié)、蛋殼或砂粒樣,所以MR圖像信號可以混雜不均;病灶邊緣清晰、規(guī)則,部分周邊可見完整的低信號包膜,與相鄰的腺外結構分界清楚,鄰近的氣管、食管及血管等結構主要表現為受壓、移位(見圖4、圖5)。由此可將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的病理、超聲、CT和MRI表現串聯起來,以這種思路講解甲狀腺疾病,既可使學生對病變的病理表現有全面的認識,又能使學生全面掌握各種影像學表現,便于學生掌握教學中較為抽象難理解的甲狀腺疾病。

三、討論

影像教學是應用各種影像設備展示出人體器官的正常狀況或者病變狀況,供學習者加以觀察、辨別與分析,所以,在教學中肯定會牽涉到諸多影像圖。一直以來,影像課始終是延續(xù)以往傳統意義上的閱片燈讀片,這種傳統教學方法展示出了其局限性的一面,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比如,傳統影像圖加閱片燈的教學形式要求有大量圖片供教學用,由于資料較為有限而且保存比較困難,影像教師要耗費大量時間與精力來準備教學資料。教師在實習示教時,要么因為每一組學生的人數過多,以至于每個學生無法都看清膠片中的具體圖像;要么因為每一組的人數過少導致分組太多,教學任務不斷加重,進而影響到了教學效果。再加上膠片來源較為緊張,且膠片成本偏高,存放相當困難等因素,在影像教學中運用現代化設備PACS進行授課成為未來重要的發(fā)展方向。

通過應用PACS系統進行實習示教,學生們可以了解圖像的后處理技術,更利于診斷知識的學習。PACS系統實現了“熒光屏―照片”到“數字化圖像―顯示器”的轉變,學生們不僅能學到豐富的理論知識,也能熟練操作各種先進系統。PACS系統有利于學生自習和復習,通過計算機網絡,學生可以在閱片室自主學習,對沒有掌握的內容反復訓練,還可以在帶教教師指導下把感興趣的圖像用U盤等設備導出,自行鞏固復習。在實習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可充分利用PACS系統熟悉醫(yī)學影像診斷報告系統及PACS的操作,在診斷模板上填寫自己的診斷意見,包括診斷結果、影像學表現、鑒別診斷及診斷依據。教師在能夠利用PACS系統閱讀學生的診斷結果,并進行審核。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可顯著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和實踐能力。

我科影像教研室利用PACS系統進行影像教學已有一年,影像學專業(yè)學生通過這種方式培養(yǎng),到醫(yī)院實習后,能很快頂崗操作。這種教學方式提高了學生的影像工作實踐能力,并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工作習慣及濃厚的工作興趣,為學生未來走向影像工作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參 考 文 獻 ]

[1] 袁峰,趙衛(wèi),張麗芳,等.教學PACS在醫(yī)學影像學見習教學中的應用[J].衛(wèi)生軟科學,2013(2):99-100.

[2] 吳政光,浩純,歐景才,等.基于PACS的交互式CR影像教學系統的創(chuàng)建與應用研究[J].中國CT和MRI雜志,2007(3):35-37.

[3] 梁笑,劉慧臨,楊水鷹.淺談影像歸檔和通訊系統(PACS)在超聲診斷學教學中的應用[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08(5):606-607.

篇8

[關鍵詞] 胸部;計算機攝影(CR)

[中圖分類號]R44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8(a)-087-02

The value of Computer Radiography(CR) for Chest X-ray Radiography

ZHOU Peng,GAO Xue-mei

(Sichuan Provincial Deyang Municipal People's Hospital,Deyang 618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value of Computer Radiography(CR) for Chest X-ray Radiography.Methods:Ret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100 cases of Chest X-ray film.Results: 100 patients with Chest X-ray film, 4 cases of lung cancer ,28 cases of pneumonia ,17 cases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 ,31 cases of rib bone fracture and 8 cases of pneumothorax were found by CR.Conclusion:CR is accurate and non-invasive means,especially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Chest X-ray Radiography.

[key words] Chest;Computer Radiography(CR)

胸部X線攝影是臨床檢查胸部疾病的主要檢查方法。本文回顧分析100例胸部CR攝影照片,報道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100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47例。年齡4~84歲,平均年齡48歲。

1.2設備

采用東軟公司500 mA X線機。AGFA-CR系統及其配套資料輸入工作站、掃描主機(MUSICAADCSOLO)、影像后處理工作站、干式熱敏打印機(AGFADRYSTAR5300)、AGFA-CR暗盒(AGFACRMD4.0General)和AGFADRYSTARDT2B熱敏膠片。

1.3攝影條件

胸部正位攝影采用70~75 kV,20~25 mAs,距離150~180 cm;胸部側位采用85 kV,40 mAs,距離150 cm。并根據病人體質、病情適當增減攝影條件。

2結果

2.1攝片質量

本組100例胸部攝影均采用正位和胸部正側位攝片,其中甲級片95張,占95.00%;乙級片5張,占5.00%。乙級片多為不正、圖像后處理窗寬、窗位選擇不當及設備噪聲等所致。

2.2影像學發(fā)現

2.2.1肺癌4例,占4%,其中中央型肺癌2例,周圍型肺癌2例。表現為肺門區(qū)或肺內占位性塊影。

2.2.2 肺炎28例,占28%。表現為肺紋影增強、模糊和肺內不規(guī)則斑片影。

2.2.3 肺結核17例,占17%。表現為上肺野不規(guī)則斑片影、點結節(jié)影和不規(guī)則條索影與肺門相連。

2.2.4 肋骨骨折31例,占31%。其中右側肋骨骨折20例,左側肋骨骨折11例。

2.2.5 氣胸8例,占8%。表現為肺組織不同程度向內下壓縮征象。

2.2.6 余12例胸部檢查未見明顯異常。

3討論

計算機攝影(CR)是將X線攝影的影像經計算機進行數字化處理得到數字化影像的一種檢查方法。它利用成像板記錄X線攝影的潛影,并將其送入CR掃描儀中讀取,最后產生能在計算機上進行后處理的數字化圖像[1]。CR自20世紀90年代引入臨床,實現了X線平片數字化,已經成為被廣泛接受和成熟應用的數字化X線攝影系統[2]。CR系統寬容度較大,X線能量與激光發(fā)光強度之間的關系在1∶10范圍內呈線性關系,這種關系使CR系統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較寬的動態(tài)范圍,在允許的曝光范圍內可獲得大量的有用信息和高質量的照片影像[3]。普通X線攝影采用膠片-增感屏組合系統攝影,影像的最終顯示相當大程度依賴于X線曝光量,而且不同組織的顯示需要不同的曝光量,當攝影完成,其影像質量難以改善。傳統的屏-片組合系統攝影,不能提供較厚部位的理想照片。CR系統因在低能量區(qū),RMS值的變化近于直線樣遞減,在高能量區(qū),RMS值的變化近于恒定值,幾乎不依賴X線能量,所以對較厚的攝影部位能夠滿足診斷要求[1]。CR較傳統X線攝影具有以下優(yōu)勢:CR攝影條件低,僅為傳統X線攝影的1/2~2/3;CR攝影條件的寬容度寬;數字化圖像可存儲于光盤或其他移動存儲器中,為圖像存儲和通信系統(PACS)的應用創(chuàng)造了條件,為遠程醫(yī)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CR具有良好的軟組織對比度和強大的后處理功能(如局部放大、對比度反轉、影像邊緣增強、圖像旋轉、角度和長度測量等),使得胸部影像得以較為清晰的顯示,能有效地評估病人的情況。正是這些影像后處理功能的應用,使得在傳統X線胸片所不能發(fā)現的異象(如心后重疊的影像學改變、血性胸腔積液高密度陰影遮蓋肋骨和肺內病灶、膈下肋骨等),均可通過后處理功能得以顯示[4]。CR系統雖然較傳統屏-片系統有較大的寬容度,但攝影條件的高低對圖像質量仍有很大的影響,對不同部位的攝影或不同的臨床要求,應選擇適當的攝影條件。一味追求利用CR的寬容度和后處理功能技術而降低曝光條件的論點是不妥的,應以最佳的圖像顯示和最低的輻射劑量相結合為原則[5]。

胸部X線平片上許多不同的解剖部位同時重疊顯影,密度變化范圍很大。傳統的屏-片系統需要不同的曝光條件來顯示不同的解剖部位,如肺野、支氣管、縱隔、心影、肋骨和軟組織等。胸部CR圖像通過后處理功能可顯示不同的解剖部位,這對密度變化范圍很大的胸部是非常有利的。后處理過程通過調節(jié)窗寬、窗位來處理調整影像的對比度和密度,通過二者的聯合應用,得到滿意的和適合診斷要求的胸部CR圖像;用邊緣強化功能來觀察胸部結構、肋骨等;反轉影像功能是用透視相來觀察肺組織;測量功能可測出胸片中病灶的大小。國外石橘忠司報告,CR在胸部易于顯示與心影、膈肌重疊的病變,主動脈和縱隔輪廓清晰,也易于顯示氣管、支氣管、肺門血管和肺野血管;小田報告CR胸片較普通平片更易于發(fā)現5~10 mm結節(jié)性病灶;伊藤報告,結合CR處理前后的胸片能提高肺部細微間質病變的檢出率。臨床上應用胸片的目的是多樣的,為了適應臨床對胸部攝影檢查目的和要求,CR系統可使用一種雙重顯示的方式,即用一張胸片顯示兩種不同后處理方式獲取的影像,這樣即可以減少曝光次數,又提高了影像層次及診斷能力,并節(jié)省膠片的使用。對肺炎的顯示:CR通過高對比處理顯示肺野,可見肺野高密度影,密度從病灶中心向周圍逐漸變淡;用CR黑/白翻轉技術處理后,可見病灶周圍淺淡滲出性病灶消失,而中心高密度區(qū)仍然存在,表示該病灶為滲出性病灶有部分實變,而非腫瘤性病灶;對肺結核的顯示:對肺尖的病灶,如結核或肺尖腫瘤較易與第一、二肋骨重疊而被遮蓋,CR影像經高空間頻率處理及影像黑/白翻轉技術處理后,可見病灶周圍顯示肺尖有一邊緣不規(guī)則的極高密度的病灶,并沒有異常血管影,由此可為肺結核,有瘢痕纖維化和鈣化病灶形成,而非炎癥或腫瘤病灶;對胸膜病變的顯示:CR照片經過低對比和強空間頻率處理后,肋骨影像模糊,使增厚的葉間胸膜清晰顯示出來;對肺癌的顯示:CR影像經高對比處理及黑/白翻轉技術處理后,可見軟組織腫塊,界限清晰,邊緣毛糙,病灶中及周圍有血管聚集等征象。床旁胸部攝影的應用:由于臨床重危病人拍片時不能很好地配合,曝光條件不易恰當的掌握。CR有較寬的曝光劑量寬容度和后處理功能,在適當的曝光條件范圍內通過層次處理和空間頻率處理,使胸部影像能較清晰地顯示,減少重照,對危重病人的及時診斷和治療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1]祁吉.計算機X線攝影[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7.

[2]曹厚德.計算機X線攝影(CR)概述[J].引進國外醫(yī)藥技術與設備,2000,6(3):24-26.

[3]王艷,王建福,李偉.床旁CR攝影照片影像質量分析[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05,15(4):335.

[4]李傳彪,寧季軍,鄭曙光,等.計算機X線攝影系統在胸部床旁攝影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04,12(3):236.

篇9

    醫(yī)學影像學是在X線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博士論文目前包括X線、CT、MRI、DSA及超聲,并已全部實現了數字化,而醫(yī)學影像學的每一步發(fā)展,首先受益者是神經系統,加之各種介入器材的進步,因此才使神經介入治療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可謂兩者密不可分,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目前神經系統的介入治療主要集中在如下幾個方面:①出血性腦血管病,如腦動脈瘤、動靜脈畸形、硬腦膜動靜脈瘺等,主要應用的治療方法是病變填塞術或栓塞術;②顱內血腫,主要在CT或MR導向下行經皮穿刺血腫抽吸術;③腦缺血性疾病,其中急性超早期腦梗塞,主要采用急性超早期動脈內溶栓治療,而對于顱外或顱內主要分支的狹窄則采用經皮血管腔內球囊擴張成形術,必要時可置入血管內支架治療;④顱內腫瘤,目前主要采用術前栓塞治療或化療藥物灌注術,部分病變可采用CT或MR導向下抽吸術;⑤對于一些顱內少見性血管性病變,手術不易治療者,則介入治療可能會更容易、效果會更好些。對于疾病要想有一個好的治療結果,必須于治療前就有一個正確的診斷,對癥下藥、藥到病除就是這個道理,而神經系統疾病多種多樣,只有診斷準確才能制定出可行的方案,而顱內出血性病變則病因復雜,病變部位形態(tài)各異,術前診斷明確,方可采用有效可行的介入治療方案,就能達到既治療病變又不產生嚴重并發(fā)癥的目的。醫(yī)學影像學的進步,給臨床提供了精確可靠的信息,使診斷正確率大幅度提高,對于神經系統,尤其是神經系統介入治療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作者簡介:劉作勤(1949-),男,山東省鄆城縣人,畢業(yè)于濰坊醫(yī)學院臨床醫(yī)療系,山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任醫(yī)師,擅長介入放射學臨床方面的研究

    醫(yī)學影像學用于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尤其是上述適合介入治療疾病的診斷,主要是CT、MRI、DSA和多普勒超聲,而對于不同的病變,采用合理的醫(yī)學影像學設備進行檢查,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于顱內腫瘤的診斷,可采用CT、MRI的平掃和增強掃描來進行,不但可以診斷出病變,還能定性,對于不同部位不同性質的病變,定位定性準確后,可以利于治療方法的選擇,即使手術治療后,還可復查其治療效果。對于某些病變,可采用CT或MR導向下的穿刺抽吸術,而對于某些惡性腫瘤,則可在DSA造影診斷清楚后,采用血管內化療藥物灌注治療或術前栓塞治療,后者更利于手術的完整切除,實踐證明臨床效果良好。

    缺血性腦血管病,可由多種原因造成,而適合介入治療的有兩種情況,一是因栓塞而導致的腦梗塞,最適合介入治療的時間窗是發(fā)病6h以內者,因此在發(fā)病后可立即行CT或MRI檢查,排除了腦出血后即可進行,最近新的CT或MRI均有功能成像,這樣對于超早期腦梗塞的診斷更加容易;二是腦動脈的狹窄,這種狹窄最常見的部位是頸總動脈分叉部,此部位用超聲多普勒檢查則更容易些,另外是椎動脈起始部和大腦中動脈主干,這種情況用CTA、MRA則易診斷,當然對于腦血管狹窄性病變最后確診仍需要DSA。DSA雖有創(chuàng)傷,并可出現并發(fā)癥,但目前仍然是診斷腦血管病的金標準,因此,在制定治療方案前,一定要做好DSA檢查,并顯示清楚病變。出血性腦血管病種類繁多,而最常見者為腦動脈瘤和腦動靜脈畸形。因此對于出血性腦血管病,CT、CTA、MRI、MRA、DSA都是診斷不可缺少的手段,尤其是最近發(fā)展迅速的多層螺旋CT,隨著后處理功能的完善,尤其是重組的三維圖像連貫平滑,給人以完整、準確的立體概念。

    目前常用的后處理功能為多平面重組(MPR)、表面陰影成像(SSD)、容積重建(VR)和CTA減影重建等。另外還有血管腔內仿真內窺鏡也是非常有用的,對于CTA、MRA,最近由于機器的進步、軟件的開發(fā),大有取代DSA對出血性腦血管病診斷的趨勢,對于顱內動脈瘤來說,因為絕大多數瘤徑小于3mm的動脈瘤不易破裂,MRI又無創(chuàng)傷,不需要對比劑,禁忌證極少,仍不失為排除動脈瘤高發(fā)人群的理想手段。CTA和MRA有許多共同點,如創(chuàng)傷小或無創(chuàng)傷性,對病變的檢出率相似,但均未超過DSA,操作比DSA簡便,觀察角度比DSA更多,診斷結果都與操作者的經驗和設備軟件系統有關,不少學者認為CTA和MRA的準確性很高,甚至認為可完全取代DSA檢查,我們認為兩者都是DSA以外診斷腦血管病可選擇的影像學手段,具有創(chuàng)傷小、需時短、安全、簡便和經濟、適用于門診和大宗無癥狀病例的篩選特點。DSA仍然是診斷腦血管病的金標準,它診斷準確、描述病變清晰,但有創(chuàng)傷,可能出現并發(fā)癥。

篇10

一、四年制醫(yī)學影像專業(yè)培養(yǎng)的現狀

我國對醫(yī)學影像專業(yè)培養(yǎng)的目標相對較高,不僅需要其具有良好的醫(yī)學基礎、臨床醫(yī)學和現代醫(yī)學影像學的理論知識,同時還能夠單獨在醫(yī)療單位進行醫(yī)學影像的診斷和判定,并能熟練操作放射技術和醫(yī)學成像技術等。只要嚴格按照這一目標進行培養(yǎng),等學生畢業(yè)踏入醫(yī)療行業(yè),不僅能擔任醫(yī)學影像技術醫(yī)生,還能擔任醫(yī)學影像診斷醫(yī)生,就業(yè)范圍較廣。四年制醫(yī)學影像專業(yè)的設立是為了迎合醫(yī)療行業(yè)的改革以及國內當前發(fā)展趨勢,盡力滿足社會對醫(yī)療衛(wèi)生專業(yè)人才的需求。根據教育部相關規(guī)定,四年制醫(yī)學影像專業(yè)畢業(yè)頒發(fā)的是理學學位。

根據調查研究發(fā)現,目前部分高校的四年制影像專業(yè)在專業(yè)培養(yǎng)課程方面依舊采用五年制人才的培養(yǎng)方案,其主要原因有幾點:首先,為了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求,很多學生選擇醫(yī)學院學習,目的就是為了以后走上醫(yī)生的崗位,而并未考慮影像技師。其次,學校是為了適應當前就業(yè)市場的需求,當前我國各大醫(yī)院都對影像診斷工作的專業(yè)人才具有一定的需求。最后是針對職業(yè)醫(yī)師考試的政策以及畢業(yè)學位證等原因的考慮,導致了很多高校對四年制醫(yī)學影像專業(yè)的培養(yǎng)還不夠完善,缺乏合理的教學體系。

二、當前四年制醫(yī)學影像專業(yè)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

(一)培養(yǎng)目標與教學內容

四年制醫(yī)學影像專業(yè)重點是為醫(yī)療行業(yè)培養(yǎng)影像技師和影像診斷醫(yī)師。影像診斷醫(yī)師必須擁有判斷醫(yī)學影像的能力,具有對醫(yī)學影像的質量評價、放射線管理等的能力。影像技師則需要對自然科學基礎知識、成像理論、放射治療基礎知識、設備原理等具有充分的掌握,并能熟悉操作現代醫(yī)學設備,對其操作原理、安裝、基本維修等有一定的認識。因為現代影像設備都是高科技設備,如不了解它的基本性能,很可能會操作不當,導致最終呈現的圖像畫質不清,影響影像診斷醫(yī)師的判斷。而我國很多醫(yī)學院對技術設備的相關課程相對較少,對影像的診斷明顯超過對影像設備的學習。因此,在四年制醫(yī)學影像專業(yè)課程設置時,應當優(yōu)先考慮學位的限制和學校專業(yè)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培養(yǎng)計劃和課程安排,注重專業(yè)課程的培養(yǎng)。

(二)教學的重點與學制

現代醫(yī)學影像包含了很多高科技產品,如超聲成像、核磁共振以及普通放射等,其不同的成像原理和不同的方法,使最終獲取影像、處理影像、分析影像和使用影像的深度都是不同的。由于影像設備的不斷升級和改進,檢查技術也在不斷完善,從最初的診斷到診斷和治療同時進行,不僅要求學生有掌握現代醫(yī)學影像的專業(yè)知識,還必須對生理、病理和解剖知識有扎實的基礎,并具備一定的臨床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對計算機知識、物理等知識有一定的掌握。要利用四年的學習掌握眾多醫(yī)學影像知識十分倉促且困難。如果在現有學制的安排下,注重強調學生的專業(yè)學習力度,必定會影響到學生基礎醫(yī)學知識和臨床知識的學習。所以,如何應用有限的學時,合理安排基礎知識、臨床知識和專業(yè)知識的學習,是四年制醫(yī)學影像專業(yè)教師和學校應共同探討的重點。

(三)知識的更新與醫(yī)學影像的不斷發(fā)展

隨著醫(yī)學行業(yè)的不斷發(fā)展,每年都會出現很多新的專著和影像成果。而我們的醫(yī)學影像教學盡管也在實時更替,但始終更不上當前的發(fā)展腳步。比如普通X線的監(jiān)測,隨著很多新型檢查技術的增多,這些普通檢查方法在實際應用中已經逐漸被取代,但教材中卻還依然存在。所以,醫(yī)學影像學的教師應當不斷了解當前的新知識重點,及時補充需要注意的知識重點,以適應當前醫(yī)學影像學的發(fā)展。

(四)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

醫(yī)學影像專業(yè)是一門實踐性和操作性很強的學科,培養(yǎng)學生自身的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當前四年制醫(yī)學影像專業(yè)的教育重點。所以,醫(yī)學影像專業(yè)的課程設置應當是以理論知識教育和實踐教育共同為主的進行,應當不斷加強臨床實踐學習的機會,保證學生有足夠的實踐機會,讓學生能夠接觸到不同的病種。改變理論知識為主,實踐教育為輔的教學理念,合理調整教程的設置,爭取使四年制醫(yī)學影像專業(yè)主要課程與臨床實際需要一致。同時,可適當調整學生的實習安排,充分滿足學生知識轉化利用的能力,賦予每個學生足夠的學習和發(fā)展空間,指導學生選擇適宜自己的就業(yè)方向。

三、四年制醫(yī)學影像專業(yè)課程的設置

在四年制醫(yī)學影像專業(yè)課程的設置中,應當以當前社會的需求和發(fā)展為參考,明確社會大眾對醫(yī)學影像專業(yè)人才的自身能力、專業(yè)知識以及素質的需求,充分發(fā)揮其所在學院自身的優(yōu)勢和特點,制定合理的課程安排,使整個教學更加專業(yè),且貼近社會的發(fā)展需要。

在正式教學之前,應當先明確四年制醫(yī)學影像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再圍繞這一培養(yǎng)目標設置相對應的專業(yè)課程。醫(yī)學影像技師的培養(yǎng)需要涉及到操作技能、醫(yī)學知識、職業(yè)素質以及護理等多個學科的學習,并與工學、理學等相互交叉,相對復雜。所以,四年制醫(yī)學影像專業(yè)的課程培養(yǎng)十分關鍵,能對最終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產生很大的影響,其主要課程的設置如下有幾個模塊:

(一) 公共基礎模塊

該模塊需要學生掌握大學英語、思想道德素質的修養(yǎng)、高數、基礎法律知識等公共基礎課程,并全面發(fā)展德、智、體、美等相關課程。

(二)現代科技技術模塊

現在是高科技技術的時代,各類人工智能、計算機網絡、微電子技術以及自動控制技術等都被被合理應用到了醫(yī)療行業(yè)中,而智能化、數字化和網絡化已經成為目前醫(yī)學影像技術的標桿。而MR、CR、CT、DSA等醫(yī)學技術都需要用到現代科技技術、醫(yī)學知識、成像技術等相關技術知識能完全掌握的復合型人才,而這也是我國目前最缺乏的醫(yī)學人才,同時導致了部分先進昂貴的醫(yī)學影像設施沒有被完全開發(fā)和使用其所帶技術,造成醫(yī)療設備的資源浪費,更可能會由于自身技術掌握的的原因在設備中使用產生差錯,造成誤診、漏診等失誤。

(三)醫(yī)學物理模塊

目前,我國大多高校醫(yī)學影像專業(yè)還沒有開設醫(yī)學物理學科,但其已經在四年制醫(yī)學影像專業(yè)中占有一席之地,學生要想為今后的學習和發(fā)展打好基礎,必須要對醫(yī)學物理進行深入的學習。該模塊中所包含的課程有電子學基礎、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技術、大學物理、光電子學與激光技術、計算機網絡基礎知識、影像設備等課程。在具體實施教學中,這些專業(yè)課程知識之間都具有一定的銜接,所以應當將他們合理的組合,形成一個整體,形成醫(yī)學物理模塊。按照我國大學的教學形式,這些多個課程可能都屬于不能的學院,所以,加強各個學科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及時收集、整理并且分析學生對當前的教學信息是整個學習教研活動的主要內容。如我國某醫(yī)學院在實際教學中,每個年級在對醫(yī)學物理學模塊進行學習時,都會定期召開學生組織的教學質量研究會,學校專門收集各個學科學生提出的教學意見,再對這些意見進行統一的反饋到認可老師,經過老師對教學的逐步改革,最終實現教學質量的提高。

(四)醫(yī)學知識模塊

四年制醫(yī)學影像專業(yè)和五年制醫(yī)學影像以及其他臨床醫(yī)學專業(yè)都有所不同,四年制醫(yī)學專業(yè)主要是對學生授予醫(yī)學基礎知識和相關臨床知識。很多歐洲國家在該專業(yè)的課程安排十分合理,比如英國和美國的放射學院,其課程主要有臨床醫(yī)學、病理學、人體解剖學和生理學等,我們可以適當借鑒其可取之處,根據人體解剖學的專業(yè)特點,結合四年制醫(yī)學影像專業(yè)學生所學的知識框架,將人體解剖學大致分為影像解剖學、斷層解剖學和系統解剖學。另外,可以將外科、內科和診斷學進行有機的結合,并由一名教師進行授課。

(五)影像技術模塊

影像技術模塊是四年制醫(yī)學影像專業(yè)的重點教學課程,其中包含影像檢查中的護理、醫(yī)學影像檢查技術、X線攝影學、影像核學習、影像后處理技術等相關課程。其中,很多學校未對影像檢查中的護理進行專業(yè)指導,導致實際臨床影響及時在工作中缺乏護理知識,無法養(yǎng)成無菌消毒的良好習慣,如有些技師在攝影暗盒使用后不對其進行消毒,不論何種部門何種疾病都對其進行拍片;技師自身不注重清潔雙手以及設備等,極易造成患者交叉感染。另外,在影像診斷中,超聲波診斷、CT、X線等課程的教材已經得到優(yōu)化,值得一提的是可以對其進行合理的整合成一門課程,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

(六)人文知識與職業(yè)教育模塊

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高技術水平人才,必須具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以及良好的人文修養(yǎng)和職業(yè)道德。醫(yī)學影像作為一門自然學科,同時還包含了很多社會學科的內容,當醫(yī)學工作人員在日常處理醫(yī)患關系時,不僅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應對患者體現出人文關懷的自身素質。同時,在面對患者時,應當不對其階層、文化、經濟以及其他因素產生偏差,必須一視同仁。

除上訴幾個模塊外,還可以結合學校以及當前醫(yī)學發(fā)展設置一些相應的選修課程,如預防學、細胞生物學以及生物化學等,不僅拓展學生的知識范圍,還能提高學生職業(yè)的遷涉能力,以應便未來就業(yè)的各種可能性。另外,學校應當重視修建實驗室,在影像設備實驗室中配備完善的、可供學生實際操作的大型醫(yī)學影像設備,保證實驗課程的有效時間,提升學生專業(yè)能力。

四、專業(yè)教材的選定

四年制醫(yī)學影像專業(yè)不僅是醫(yī)學教育領域的新考驗,也代表著醫(yī)學發(fā)展的一個潮流趨勢,對推動醫(yī)學發(fā)展具有一定的意義。各種先進的高科技技術都在逐漸占領整個影像醫(yī)學,使得隨時都會出現一種新型的影像成型技術,而技術設備也在實時更新。所以,我們當前所學習領悟的醫(yī)學知識,使用期也變得越來越短暫,需要不斷的更新和改進。

目前,我國對四年制醫(yī)學影像專業(yè)的教材還未取得統一的編寫,大多都還在沿用五年制醫(yī)學影像專業(yè)以及其他專業(yè)的教材,所以,當前應當根據該學科的培養(yǎng)目標制定相應的教材。而教材可以由各大高校相互合作進行共同編寫,同時可借鑒國外的教材來源方式,依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醫(yī)學影像學當前的發(fā)展特點,不斷更新教材內容,使學生能夠率先學習最當前的知識和技術。另外,醫(yī)學影像專業(yè)是具有操作性和實踐性的一門專業(yè),在教學中可以合理使用多媒體技術手段進行教學,通過直觀的圖、聲、像等向學生傳遞知識,加深學生的理解程度和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