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醫(yī)學技術前景范文

時間:2023-08-09 17:40: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口腔醫(yī)學技術前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口腔醫(yī)學技術前景

篇1

[關鍵詞]可視化;口腔種植;臨床應用;研究進展

1影像學技術在口腔種植的應用

醫(yī)學影像新技術層出不窮,從開始的X線、B超、CT、MRI、PET,再到后來的醫(yī)學圖像三維重建可視化,其中,X線和錐形束計算機斷層技術(conebeamcomputertomography,CBCT)在口腔臨床應用廣泛。X線片空間分辨率高于CT、價格便宜、放射劑量少、使用安全,但是其僅能顯示局部解剖結構的二維平面圖像,且常出現變形和失真。CBCT與X線片相比,可從三維角度顯示頜骨解剖結構,彌補了二維平片的缺陷,但有金屬偽影等失真現象。目前在口腔種植術前,均建議拍攝CBCT以評估患者牙槽骨骨量和質量,極大提高了口腔種植成功率和準確率。Michele等[3]對離體下頜骨分別進行CT和CBCT掃描發(fā)現,相對于CT掃描,CBCT放射劑量較小且成本較低,可以獲得臨床可接受的頜骨重建精度以及骨質密度評估精度,但其影像學重建精度低于CT掃描。Lílian等[4]研究了100例患者的CBCT后發(fā)現,CBCT可以精確重建包括下頜下腺窩深度、骨質深度與厚度、皮質骨厚度、下頜神經管等下頜骨解剖標志,對臨床醫(yī)生進行牙種植術有重要指導意義。Maryam等[5]通過研究157例患者的曲面斷層片與CBCT發(fā)現,與平面的曲面斷層相比,CBCT不僅能全面觀察上頜磨牙根尖與上頜竇底的毗鄰關系,對于上頜磨牙根尖周炎引起的上頜竇病變的診斷也明顯高于曲面斷層片。

2可視化技術在口腔種植的應用進展

種植義齒因固位支持效果理想、美觀舒適、對鄰牙無傷害等優(yōu)點,逐漸成為牙列缺損和缺失患者口腔修復的首選方法[6]。然而,種植體植入的角度和位置常受手術視野、骨內神經、頜骨生理或病理性吸收等條件限制,因此可能出現諸多手術和修復并發(fā)癥[7]。所以科學精確的術前規(guī)劃十分重要,目前應用于口腔種植的三維可視化技術主要為:3D打印種植導板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以及基于VisualizationToolkit(VTK)軟件平臺的醫(yī)學圖像三維可視化系統(tǒng)。

2.13D打印種植導板技術

2.1.1種植導板的定義

3D打印技術是以計算機輔助設計(computeraideddesign,CAD)、計算機輔助制造(computeraidedmanufacturing,CAM)技術、激光技術、計算機數控技術以及新材料技術為基礎發(fā)展起來的一種基于計算機三維數字成像技術和多層次連續(xù)打印技術制造實體模型的方法[8]。種植導板由導管與定位板組成,其中導管的位置和角度記錄了術前設計的種植置、角度、深度信息,導管可將這些信息轉移到手術中,使種植體植入到準確位置。導板通過與骨、牙齒或牙槽嵴表面貼合起定位作用,根據種植導板支持組織不同可分為黏膜支持式、骨支持式、牙支持式和混合支持式[9-11]。

2.1.2種植導板的特點

隨著口腔種植學的飛速發(fā)展以及患者要求的提高,數字化種植技術成為當前口腔種植學研究的熱點。以CAD/CAM技術制作的快速成型種植導板,可根據數字化重建患者頜骨解剖信息,為不同患者制定全面、科學、精確的種植術前規(guī)劃。利用CBCT對患者口腔進行數字化影像掃描定位后,將數據導入相應軟件,實現影像信息向數字化信息的轉化,系統(tǒng)全方位的將患者牙齒、牙周組織、牙神經、牙槽骨等逼真地呈現在醫(yī)生和患者面前[12-15]。醫(yī)生根據頜骨的三維解剖結構和咬合關系設計種植體的最佳植入方案,包括種植體的位置、角度、數目、深度,將設計方案數據輸入到醫(yī)學專用快速成形機直接制作導板[11,16]。

2.1.3種植導板的研究進展

種植導板精確性的評價是通過把種植后的三維影像與術前模擬種植的三維影像進行配準,測量實際種植體的位置與模擬種植體的位置偏差值(頸部、底端、角度)來進行的。風險評估顯示,種植體頭部的偏差極限值對于種植體成功與否尤為重要,當水平偏差達1.86mm或垂直偏差達2.7mm可能會對種植體周圍解剖結構造成損害[17]。目前國內外對種植導板精確性評價的研究較多,結果各有不同。Vermeulen等[18]在體外模型上分別研究了徒手種植和種植導板引導單牙缺失牙種植的精度,結果發(fā)現:導板種植在種植體頸部平均偏差為0.42mm,底端平均偏差為0.57mm,平均角度偏差為2.19°,均遠高于徒手種植精度。Alzoubi等[19]通過對比種植導板引導下即刻種植與延期種植的精度發(fā)現,二者在頸部偏差和角度偏差無統(tǒng)計學差異,平均偏差分別是0.85mm和0.88mm,3.49°和4.29°,在種植體底端,即刻種植精度高于延期種植精度,平均偏差分別是1.10mm和1.59mm。Yolanda等[20]通過統(tǒng)計1602篇關于種植導板精度研究的文獻,Meta分析顯示:與牙支持式導板相比,骨支持式導板角度偏移較大,頸部偏差和頂端偏差二者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仡櫺匝芯堪l(fā)現:黏膜支持式導板在頸部偏差、底端偏差和角度偏差均大于骨支持式導板,與牙支持式導板相比二者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國內種植導板研究起步相對較晚,但目前發(fā)展迅速。梁燁等[21]研究結果顯示種植體頸部偏差(0.805±0.567)mm,底端偏差(0.957±0.518)mm,角度偏差3.124°±1.582°。徐良偉等[22]研究顯示:牙支持式導板頸部平均偏差為1.56mm,底端平均偏差1.78mm,深度平均偏差1.1mm,角度平均偏差2.96°;黏膜支撐導板頸部平均偏差1.71mm,底端平均偏差1.9mm,深度平均深度偏差1.09mm,角度平均偏差3.19°。由于實驗條件和方法不同,國內外的研究對導板精確度的評價有所不同,原因分析如下:①導板固位方法不同:Yolanda等[20]研究發(fā)現牙支持式種植導板在種植體頸部、底端、角度的精確性都大于骨支持式;②實驗條件不同:體內研究中,導板的精度與患者、唾液、血液等息息相關,而在體外研究中,每個研究者模擬的環(huán)境有所差異;③術前、術后配準方法不同:目前多數種植體精確性評價多借助于第三方軟件,如比利時的Mimics軟件、SimPlant軟件等,研究者對不同配準軟件的選擇以及研究者本身測量的誤差,是造成不同研究者數據差異的主要原因。

2.1.4種植導板的局限

首先,應用數字化導板在術中視野較小,且只能按照預定的手術方案進行備洞,并不能根據實際臨床情況及時調整鉆針深度、尺寸和方向,尚存在損傷重要解剖結構的風險。其次,種植導板、鉆針以及其他附件的高度疊加要求患者需要良好的開口度,尤其在后牙區(qū),患者不適宜的開口度可能不適用于種植導板。再次,種植導板制作精密,其與黏膜、鉆針間隙極小,術中的溫度控制是一項很大的挑戰(zhàn)。最后,如果術前種植規(guī)劃系統(tǒng)科學性及準確性不足,種植導板在術中易引起諸多并發(fā)癥,特別是不翻瓣種植術式下,種植導板可能產生更高的穿孔率。

2.2虛擬現實技術

2.2.1虛擬現實技術的定義

虛擬現實(virtualreality,VR)是一種多元信息融合的新型人機交互設備,參與者可以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感知通道來感知計算機模擬的虛擬世界。參與者可以通過人機交互傳感設備沉浸于該三維模擬環(huán)境中,計算機也可以對參與者的輸入作出實時響應,并分別反饋到參與者的五官感知通道[23]。目前,虛擬現實技術臨床應用前景良好。

2.2.2虛擬現實技術的特點

VR是具有交互性、沉浸性及構想性三種基本特征的高級人機交互設備。目前,VR技術在口腔種植學的應用主要是數字虛擬口腔、種植仿真模擬教學等方面,并實現了視覺模擬和力覺反饋模擬。VR技術在術前模擬、術中導航、植體定位等方面為醫(yī)生提供了客觀精確的方案。對于存在解剖缺陷患者,如頜骨骨量不足、上頜竇底過低、下頜神經管距離較小等,VR技術允許醫(yī)師在生成的數字化模型上進行上頜竇提升術等精細虛擬種植手術,以確定提升高度、植骨數量以及下頜神經管解剖位置。

2.2.3虛擬現實技術的研究進展

關于口腔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國內外學者做了諸多研究和探索。Elby等[24]通過對目前醫(yī)療市場上投入使用虛擬現實設備的綜述,強調了虛擬現實技術在現代口腔醫(yī)學教育的重要作用,其不僅可以完美模擬真實口腔環(huán)境,也可以模擬真實口腔操作手感。Corrêa等[25]研究開發(fā)出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虛擬現實設備,通過對訓練者進針角度、深度、力度等多方面考核,認為該虛擬現實設備完全可以作為高效的學習方法投入使用。國內學者[26-28]對口腔數字化模型的建立也做了諸多研究和探索,最終建立了可精確顯示牙體、牙槽骨及牙周組織的三維立體模型,實現了三維方向的全方位觀察。

2.2.4虛擬現實技術的局限

盡管VR技術在醫(yī)學應用前景較好,但是目前VR技術仍主要應用于醫(yī)學前期訓練、醫(yī)學教學等方面,其與口腔臨床的實際結合仍然需要繼續(xù)探索和研究。

2.3基于VTK平臺三維可視化系統(tǒng)

VisualizationToolkit(VTK)軟件是一種廣泛應用在醫(yī)學圖像處理領域的開源工具包,其封裝了豐富的計算機圖形學、圖形圖像處理、可視化方面的算法,能夠以類庫的形式給開發(fā)工作以直接支持[29]。以VTK為平臺,整合患者頜面部CBCT相關圖像,可設計出可視化的視覺顯示界面,實現患者頜面部的三維重建,可對患者進行科學全面的種植術前規(guī)劃。李芳等[30]基于VTK的平臺,研究了三維模型坐標轉換,并采用針刺取點法,通過直接拾取三維空間點完成了人機交互定位操作。并將該系統(tǒng)應用于虛擬牙種植系統(tǒng),成功實現了種植體的全功能定位。VTK平臺的三維可視化技術,充分利用CBCT提供的圖像信息,可以重建包括上頜竇、下頜神經管等重要解剖結構,醫(yī)生在術前可對頜骨進行深入觀察、測量和分析,以確定最佳植入部位。VTK平臺的三維可視化技術優(yōu)勢可概括為:①手術部位全方位的可視化;②種植體植入部位定位精確化;③術前直觀手術模擬;④種植導板實現種植方案精確轉移;⑤種植手術微創(chuàng)化。基于VTK平臺環(huán)境的三維可視化技術,國內外已有多篇文獻報道相關研究進展,但多數仍處于臨床實驗階段,尚未全面投入臨床使用。

3展望

目前,醫(yī)學三維可視化技術在口腔種植學應用廣泛,但可視化技術仍然存在諸多缺點,如對硬件和軟件要求較高、對信息的處理時間較長、三維可視化模型交互性不夠等。未來可視化發(fā)展方向將是更簡潔化、智能化、科學化和精確化,醫(yī)學影像設備也向智能化、小型化、專門化、高分辨力可視化和超快速化方向發(fā)展[12]。隨著數字化牙種植技術的發(fā)展,三維可視化技術將在未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篇2

關鍵詞:口腔頜面部數字化治療

中圖分類號:R7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10-0005-01

一、認識數字化

1.何為數字化

數字化是將圖片、結構、界限等許多信息轉變?yōu)榭闪炕臄底?,然后利用這些數字信息建立新的模型,輸入電腦后統(tǒng)一處理,隨后指導現實操作的過程。把數字化技術引入到口腔頜面外科學的診療活動中,有利的促進醫(yī)患溝通,擴展了醫(yī)生手術野,開辟了同行交流與教學觀摩的新途徑,更重要的是保證了手術的安全性,使患者預后功能與美觀兼具,提高了患者預后生活質量。

2.數字化與醫(yī)學結合的發(fā)展歷史

1995年,美國麻省理工教授葛旁蒂的著作《數字化生存》問世,隨后數字化深入人心,涉及到各行各業(yè)。近年來,醫(yī)學技術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數字化的發(fā)展。CAD/CAM起始于1952年,由法國牙醫(yī)費朗索瓦.杜雷特教授將之引入到口腔領域;上世紀80、90年代,美國人發(fā)明的3D印刷機并取得了專利權。1995年,美國ZCorp公司開發(fā)出了3D打印機。2012年蘇格蘭科學家首次利用3D打印機造出了肝臟組織;2019年1月,美國加州圣迭戈分校首次利用3D打印了脊髓支架,獲得成功;手術導航于上世紀90年代起始于歐美國家。2006年,復旦大學數字化醫(yī)學中心成功研發(fā)了國產手術導航系統(tǒng);2017年9月,由中國第四軍醫(yī)大學趙銥民教授牽頭研制的首臺自主式種植牙手術機器人問世,代表著口腔醫(yī)學進入機器人時代。醫(yī)學的發(fā)展離不開先進科技的輔助,完美的把醫(yī)學與數字化結合起來,必然為醫(yī)學插上騰飛的翅膀。

二、數字化在口腔頜面外科學的最新應用

1.互式圖像控制系統(tǒng)(MIMICS)和3D打印技術在頜面部手術中應用

交互式圖像控制系統(tǒng)[2](MIMICS)是一款由Materialise公司精心研制的以影像學為基礎控制系統(tǒng),具有模塊化功能,能滿足用戶不同的需求。利用MIMICS可以模擬真實情況,生動逼真地恢復骨質缺損。張永福、劉揚等[3-4](2017)報道了MIMICS在下頜骨腫瘤切除后組織重建、頜骨骨折復位中的應用,術中以及術后效果良好,隨訪患者滿意度高。

3D打印是上個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90年代初逐漸興起的一項新興制造技術,又名增材制造。是現代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數字化技術、攝像技術的有機結合。其原理是往往以數碼掃描為基礎,逐層掃描,堆積成形,通過對層片材料的由點到線,由線及面的堆積,精準迅速地制作出三維實物的一種新型加工技術[5]。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tǒng)和3D打印技術的完美結合,成功地實現了缺損部位無縫隙復位。具體步驟是計算機通過CT信息獲得立體圖像,實現三維模型的重塑。醫(yī)生術前需要用記號筆標出病變切除范圍,同時鏡像技術可以輔助生成成缺損區(qū)所要的標準數字模型,最后由3D打印機完成贗復體的制作。利用此模型模擬手術,為手術材料的制備提供精準的數據支持和位置參考。青島大學楊光輝、王靜等(2017)報道了3D打印技術在頜骨修復中的臨床應用,效果理想,成功恢復解剖結構,達到預期目的。

2.數字化導航在腫瘤切除、骨折復位中的最新應用

導航是計算機輔助手術使用圖像處理數據方法之一。在計算機輔助設計的前提下,采用導航系統(tǒng),作為下一步的進展,便于外科醫(yī)生在顯示器上實時顯示手術器械的實際位置,顯示病人的CT或MRI三維數據。導航系統(tǒng)通過手術場的放大,可以同時顯示不同類型的圖像,清晰顯現解剖結構,并具有引導手術路徑的作用。這些系統(tǒng)最近已經發(fā)展,提高了精確度和簡化手術程序,以減少術中的危險性。導航技術的發(fā)展提高了手術的可行性和可預見性,使口腔和頜面部的手術更加精確。

3.數字化技術在頜面外科圍手術期的應用

頜面部外傷常常導致患者顏面部外形的損傷,有擦傷、挫傷、撕裂傷、撕脫傷等軟組織損傷,也有頜骨、顴骨、鼻骨、牙齒等組織損傷,尤其是造成功能部位嚴重缺損的患者,心理是影響治療和預后的顯著因素。現代醫(yī)學一致認為成功的疾病治療是心理和生理治療的有效結合。臨床工作中經常有患者表達出焦躁情緒,拒絕與他人交流,尤其關注別人對自己面貌的看法。此時,數字醫(yī)學的精確治療,可使患者對外形恢復充滿信息。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yī)院毛映等人(2017年)認為應加強數字化在頜面外科圍手術期管理中的應用。

三、數字化在口腔頜面外科應用的前景展望

數字化與口腔頜面外科相結合的應用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術前護理,收集數據近而三維重建,精準分析病變大小等,也可以預設切除位置、定點定位、制作導板;2)根據術前三維重建模型,對缺損數據整理錄入計算機備用;3)利用導航系統(tǒng)精準指導手術切術,保證安全準確,恰如其分,防止遺漏和過度切除;4)利用MIMICS、3D打印技術等技術制作贗復體,生動逼真地還原缺損部位。

篇3

文章編號:1003-1383(2013)04-0607-03 中圖分類號:R782.05 文獻標識碼:A

上頜骨的囊性病變可為兩大類,一類為牙源性如含牙囊腫和根尖囊腫,另一類為非牙源性,其中有面裂囊腫及腫瘤性病變如囊性造釉細胞瘤等。牙源性囊腫多見,約占頜骨囊腫的90%[1]。大型囊腫為直徑3.5 cm以上的囊腫[2,3],可侵犯上頜竇腔,且容易不斷向周圍侵犯,使上頜骨廣泛性破壞,周邊骨質大量吸收,侵犯至顳下凹及眶底。傳統(tǒng)手術[4,5]一般經唇齦進路刮除全部囊壁,該進路易損傷眶下神經及牙槽神經,術后面部有數天腫脹。剝離囊腫壁的過程中易穿破囊壁導致術后復發(fā),并可能導致鼻底瘺形成。囊壁可能與顳下凹內的重要結構,如頜內動脈、翼狀靜脈叢、眶周組織等緊密相連,如強行切除全部囊壁,可能會引起嚴重的并發(fā)癥。腭部骨質破壞缺如時甚至造成口腔上頜竇瘺[6,7]。因此大型頜骨囊腫的治療一直是臨床上比較棘手的問題。目前多數學者[8,9]主張保守性治療。近年來,開窗減壓術已逐漸成為頜骨大型囊性病變的常用治療手段,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作一簡要綜述。

一、開窗減壓術機理

目前國內外學者分析頜骨囊腫囊腔增大的因素有:①囊腫襯里上皮增生致壁性增大;②囊腔內流體靜力壓和滲透壓增高,導致囊腫膨脹性生長[10];③多種細胞因子參與骨吸收,其中細胞核因子kβ受體活化因子配體、骨保護素、白細胞介素1α、甲狀旁腺激素相關蛋白等骨吸收相關因子[11]及破骨細胞分化因子(OPGL)[12]起著重要作用。根據這些理論,只要破壞或去除上述因素就可抑制頜骨囊性病變的生長。開窗減壓術引流出囊液后,釋放了囊腔內流體靜力壓,囊腔內外壓力保持平衡[13]。囊壁骨吸收因素消除或減少,囊腫膨脹生長的機械壓力下降,骨質吸收減輕或停止[14];囊壁的纖維結締組織呈向心性收縮,在此收縮牽引作用下成骨細胞活動生成修復性新骨。頜骨形態(tài)改建,囊腔逐漸縮小,外形得以恢復[13]。除壓力機制外,囊腔微環(huán)境的改變可引起囊腫細胞生物學行為改變,囊腫上皮發(fā)生適應性轉化,生物性狀類似于口腔上皮;而角化囊腫在開窗術后囊壁常增厚,由不全角化及正角化的細胞轉化為非角化的細胞[15,16]。

二、開窗減壓術的方法及臨床療效評價

目前采用的開窗減壓術主要為減壓術和袋形術,治療頜骨囊腫的機制基本相同。兩者的區(qū)別在于減壓術是在囊腫骨質薄弱處形成一小的造口,放置引流管保持引流[17,18]。袋形術(marsupialization)國內亦翻譯為開窗術,是在囊腫表面開窗去除部分骨質及囊壁,切除囊腫壁可做病理檢查,將囊腫的邊緣與口腔黏膜縫合,形成一個開放的袋狀結構。減壓術常作為初次治療,為Ⅱ期刮治術做準備[19]。而開窗術可以作為囊腫根治性的治療選擇手段,研究結果顯示可以完全消除囊腫,即使對于復發(fā)率很高的牙源性角化囊腫[17,20~22]。

1.減壓術 主要是通過在囊腫表面造口,造口通常較小。經造口放置一個減壓引流的裝置,如靜脈輸液管或胃管制備成的引流管[18,23],兩端形成一個內扣和外扣,制作成啞鈴狀,以利于固位,防止滑脫。根據囊腫部位、大小及類型,引流口位置可以在口腔、鼻腔及上頜竇腔內[21]。通過持續(xù)減壓,囊腫體積減少,并遠離重要的結構如牙齒、神經,減少了骨吸收及病理性骨折,后期的Ⅱ期刮治及剜除術將變得容易[24]。有學者[23]對15例直徑大于3.0 cm的囊腫采用減壓術,術后平均復診時間為415.7天,用CT評估,以正中矢狀面為基準平面,測量手術前后向、水平向、垂直向的最大直徑變化,囊腫體積的平均縮小率分別為:前后向41%,水平向40%,垂直向39%。若單純以減壓時間長短來考量,可發(fā)現囊腫體積的縮小率是隨著減壓時間增長而更加顯著。

2.袋形術 在囊腫表面形成一個直徑1 cm以上的開窗口,經口開窗可將囊腫的邊緣與口腔黏膜縫合,形成一個開放的袋狀結構,術后短期填塞碘仿紗條,7~10天拔出后,每天用生理鹽水沖洗2次。大型頜骨囊腫術后必須戴囊腫塞以保持囊腔的引流通暢[25],防止窗口變窄[26],使囊腔暴露得更加徹底,有利于腔內的清潔[27]。袋形術多數病例不需要Ⅱ期手術。年青患者傾斜的牙齒可以自行糾正到較理想位置,未萌出的牙齒可以萌出。袋形術的手術進路可以根據囊腫部位來選擇:①口內進路:根據囊腫位置可以選擇在唇頰側前庭溝或腭側開窗。腭前部或中線的裂隙囊腫,如切牙管囊腫、鼻腭囊腫或正中囊腫的治療。將囊腫突出或未突出口腔的囊腫壁,連同表面的腭黏膜切除,其鼻腔面不予切除。術后于進食后沖洗囊腔即可,術后3~6個月即可長平,囊膜色澤與腭黏膜相似,勿需再次切除。該方法創(chuàng)傷很小,無穿通鼻腔的并發(fā)癥發(fā)生,非常適宜于老年人[28]。②經鼻底進路:囊腫如位于上頜前部者,可能壓迫梨狀孔突入鼻底;后部者可能侵入上頜竇。連岡[29]采用經鼻內鏡單純鼻底開窗術治療18例中鼻底骨質明顯吸收的上頜骨根尖囊腫,鼻底開窗口大小約2 cm×1 cm。術后隨訪2~3年,面部腫脹等癥狀在1個月內消失,鼻內鏡下及CT檢查見鼻底開窗口呈不等程度的縮小,但開窗口通暢,囊腔內干凈無積液,囊腫腔縮小,囊腔周圍骨質再生。YuhChyun Chiang[30]報告1例大型上頜骨牙源性角化囊腫,患者為6歲男孩,囊腫位于上頜骨中線,采用經右側鼻底開窗,術后嚴重鼻腔堵塞及鼾聲得到完全解除。6個月后CT檢查顯示囊腫明顯縮小,5年后CT復查,囊腫變?yōu)橛冶堑滓粋€大開窗口的含氣竇腔,類似稍加深的鼻底。③經鼻進路:根據鼻內窺鏡下鼻道開窗術治療上頜竇囊腫的方法及原理,冀永進[31]采用鼻內鏡下行上頜骨囊腫開放術治療13例侵犯上頜竇或鼻腔底的上頜骨囊腫,術后囊腫無復發(fā),囊腫術腔黏膜上皮化。黃鳴真[4]治療6例上頜骨囊腫取得同樣效果。Seno[32]經下鼻道開窗治療上頜骨囊腫,證實囊腫壁不需要全部去除,囊壁的部分切除也是足夠的,對術后復發(fā)無影響,同時減少了手術難度。鼻內鏡下囊腫開放術使大多數受侵的牙齒得以保留,且不增加復發(fā)危險。

綜上所述,與傳統(tǒng)的外科手術方法相比,開窗減壓術創(chuàng)傷小,對重要結構如牙齒、眶下神經、上頜竇、鼻腔影響小,符合功能性外科的原則。但是單純減壓術不能完全根除病變,仍需二次手術以完整刮除病變。開窗術可以作為根治性手術,但是兩者手術方式囊腫縮小及骨質修復過程較長。經口進路開窗術需要長期戴囊腫塞,給生活帶來不便。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發(fā)展,經鼻及鼻底開窗術顯示了明顯的優(yōu)勢,開窗口隱蔽,不需要戴囊腫塞。雖然開窗減壓術仍有一些缺陷,還需要改進及完善,仍不失為一種有效可行的治療方法,有著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1]田 濤,楊再波,戈春城,等. 46例牙源性頜骨囊腫的治療體會[J].口腔醫(yī)學研究,2009, 25(4): 507508.

[2]王能安,黃繼賢.大型或多發(fā)頜骨囊腫的保存治療[J].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04,14(3):272275.

[3]劉正武,陳 進,王 潔,等.負壓引流裝置在下頜骨大型囊性病變開窗減壓治療中的應用[J].微創(chuàng)醫(yī)學,2012,7(5):495498.

[4]黃鳴真,張立強,曹建華.鼻內鏡下上頜骨囊腫開放術[J].山東大學耳鼻喉眼學報, 2007,21(6):552553.

[5]Sharma V,Lavania A,Mallick SA,Sharma M. Ectopic canine tooth: a rare cause for maxillary antral mucocoele[J].Kathmandu Univ Med J (KUMJ),2006,4(2):251252.

[6]王建明,劉 濤,張海利.侵犯上頜竇的頜骨囊腫的診斷與治療[C].中華醫(yī)學會第十次全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2007:712714.

[7]李 勇.開窗術治療頜骨囊腫34 例臨床分析[J].廣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10,27(1):133134.

[8]汪 湛,何一川,陳文君,等.保守治療頜骨大型牙源性囊性病變的臨床應用[J].中國美容醫(yī)學,2007,16(8):11141116.

[9]Shivaprakash PK,Rizwanulla T,Baweja DK,et al. Saveatooth:conservative surgical management of dentigerous cyst[J]. J Indian Soc Pedod Prev Dent,2009,27(1):5257.

[10]Cakarer S,Selvi F,Isler SC,et al.Decompression,enucleation,and implant placement in the management of a large dentigerous cyst[J].J Craniofac Surg,2011, 22(3):922924.

[11]王恩博,崔念暉,柴原孝彥,等.牙源性角化囊性瘤骨吸收相關因子組織化學及免疫組織化學雙重染色表達[J].北京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0,42(1):8589.

[12]葛巍立,謝志堅.破骨細胞分化因子在牙源性頜骨囊腫中的表達[J].口腔醫(yī)學,2005,25(2):103105.

[13]Sun KT,Chen MY,Chiang HH,et al. Treatment of large jaw bone cysts in children[J].J Dent Child(Chic),2009,76(3):217222.

[14]劉克華,吳 堅.開窗減壓術治療青少年大型頜骨囊腫的臨床觀察[J].贛南醫(yī)學院學報,2007,27(6):908.

[15]Nakamura N,Mitsuyasu T,Mitsuyasu Y,et al.Marsupialization for odontogenic keratocysts:long term follow up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and changesin growth characterisics[J].Oral Surgery Oral Medicine Oral Pathology Oral Radiology & Endodontics,2002,94(5):543553.

[16]Tabrizi R,zkan BT,Dehgani A,et al. Marsupialization as a treatment option for the odontogenic keratocyst[J].J Craniofac Surg,2012,23(5):459461.

[17]Marker P,B rondum N,Clausen PP,et al.Treatment of large odontogenic keratocysts by decompression and later cystectomy[J].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Oral Radiol Endod,1996,82(2):122131.

[18]Rohith Gaikwad,Kumaraswamy SV,Keerthi R. Decomp ression and cystectomy of the Odontogenic keratocysts of the mandible: a clinical study[J].J Maxillofac Oral Surg,2009,8(1):4751.

[19]TorresLagares D,SeguraEgea JJ,RodriguezCaballero A,et al. Treatment of a large maxillary cyst with marsupialization,decompression.surgical endodontic therapy and enucleation[J].J Can Dent Assoc,2011,77:b87.

[20]孫良豐,張慧翼,降 濤,等.開窗減壓術治療下頜骨大型牙源性角化囊腫的臨床研究[J].瀘州醫(yī)學院學報,2010,33(3):292293.

[21]Pogrel MA,Jordan RC. Marsupialization as a definitive treatment for the odontogenic keratocyst[J].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4,62(6):651655.

[22]Pogrel MA.Decompression and marsupialization as definitive treatment for keratocystsa partial retraction[J].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7,65(2):362363.

[23]YiFan Wu,ChinMing Chang,ChuChiang,et al.Conservative Treatment for Extensive Maxillary cysts[J].Twaiwan 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9,20:235243.

[24]Pogrel MA.Treatment of keratocysts: the case for decompression and marsupialization[J].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5,63(11):16671673.

[25]趙 熠,劉 冰,王貽寧.囊腫塞在頜骨囊腫袋形術后引流中的應用[J].上??谇会t(yī)學, 2007,16(6):592594.

[26]鄧書海,鐘 凡,趙繼剛,等.頜骨巨大囊性病變開窗減壓術8例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2011,4(2):98100.

[27]]殷學民,任曉旭,呂曉智,等.開窗術后負壓引流治療大型牙源性頜骨囊腫的臨床總結[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32(3):409411.

[28]王能安.老年人頜骨囊腫的診斷治療[J].中華老年口腔醫(yī)學雜志,2003,1(1):2830.

[29]連 岡.鼻內鏡下單純鼻底開窗術治療上頜骨囊腫的臨床觀察[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1,25(11):489490,494.

[30]YuhChyun Chiang,PinZhir Chao,Tsung Han Yang,et al.Transnasal endoscopic marsupialization for a large midline maxillary odontogenic keratocyst in a 6yearold chil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 Otorhinolaryngology Extra,2006,1:4144.

篇4

關鍵詞 游離腓骨肌瓣 下頜骨缺損 修復重建

頜面部腫瘤、外傷、感染等疾病在臨床治療原發(fā)灶的同時,往往造成患者頜骨及其周圍軟組織缺損,對于下頜骨缺損的患者以往采用多種方法進行修復,但大多不甚理想,導致頜面部畸形、咀嚼、發(fā)音、吞咽等嚴重的功能障礙,給患者帶來嚴重的心理及生理障礙。目前腓骨游離瓣作為下頜骨缺損重建的首選的復合組織瓣之一,它可以修復各種類型的下頜骨缺損。

口腔頜面外科的發(fā)展已不僅局限于治愈疾病,更要塑造患者的面部外形,重建生理功能,提高生存質量[1,2]。1975年,Taylar[3]等首次用腓骨肌瓣修復四肢骨缺損。1989年,Hidalgo[4]等率先采用游離腓骨肌瓣重建下頜骨缺損獲得成功,開創(chuàng)了腓骨肌皮瓣在頜面部缺損修復的臨床應用。

腓骨肌瓣的優(yōu)點

該組織瓣具有以下優(yōu)點是:①血管化腓骨瓣血運豐富,抗感染能力強;②切取長度大、雙重血供、便于精確塑形;③由于帶有血管蒂移植,使愈合過程直接變?yōu)楣钦塾?,加快了骨愈合的過程;④血管化腓骨瓣可攜帶皮島和肌肉同時修復軟硬組織缺損;⑤腓骨肌瓣所帶肌袖很薄,轉移后不臃腫,形態(tài)成形好[5];⑥腓骨骨肌瓣具有獨立的血供,位置恒定,變異少,且血管口徑與面動靜相近,便于吻合;⑦遠離原發(fā)病灶,受原發(fā)病灶影響小,不受距離影響[6];⑧血管化腓骨骨密度高,強度大,移植成功后很少發(fā)生骨吸收,骨高度不發(fā)生變化,利于義齒修復或種植體安裝[7]。

CTA及CAD/CAM技術的應用價值[8]

基于螺旋CT斷層掃描的CT血管造影技術(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及計算機輔助設計(Computer aided des-ign,CAD)/計算機輔助制造(computer aidedmanufacture,CAM)技術是近年來醫(yī)學影像學及臨床醫(yī)學中的熱點研究領域。下肢小腿血管存在一定程度的變異,其最常見者為脛后動脈缺如,腓動脈代替脛后動脈型(約人群的8%),這無疑會為吻合血管的游離腓骨瓣制取帶來了一定的風險。術前有必要進行仔細的下肢血管檢查。但有關腓骨瓣移植術前是否應行常規(guī)下肢血管造影檢查,長期以來一直存在很大爭議[9,10]。因下肢血管造影是一項有創(chuàng)檢查,其價格昂貴且有一定的術后并發(fā)癥。CTA可以提供血管系統(tǒng)和周圍骨及軟組織的高品質圖像,相對于常規(guī)血管造影檢查,CTA具有安全無創(chuàng)、操作簡單快捷、費用低等優(yōu)點。因此在吻合血管的游離腓骨瓣移植的術前供區(qū)評價選擇中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張韜[8]等認為,CTA檢查的意義不僅在于發(fā)現下肢血管的變異或畸形,降低手術風險及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同時它對于我們術前了解腓血管的發(fā)出位置、管徑大小,預計血管蒂長度、設計腓骨肌皮瓣各組織成份的就位等方面有很大幫助,尤其是對于同時涉及大段頜骨、皮膚黏膜或軟組織的大型復合缺損,具有較大的價值。

骨結合式種植體在血管化游離腓骨移植修復中應用

使用游離腓骨瓣進行精巧的下頜骨重建可獲得接近術前的形態(tài)和美觀效果。Kovacs[11]通過對320顆骨結合種植體近6年的隨訪觀察后證實,用于正常下頜骨義齒修復的骨結合技術也可安全地用于重建的下頜骨上。Chana等[12]認為對于下頜骨巨型造釉細胞瘤術后的缺損整復,結合骨結合式種植體與血管化腓骨肌皮瓣的即刻修復是一種理想的選擇。Navarro-Cuellar等[13]選擇在行游離腓骨瓣修復6~9個月后,再在其上植入骨整合種植體,他們對10例患者2年的隨訪證實,種植體穩(wěn)定性及患者的其他生理功能恢復良好。

血管化游離腓骨移植結合牽張成骨法的應用

牽張成骨法在功能重建中的優(yōu)點明顯,如手術程序簡單,風險小,無需供區(qū)手術;成骨質量好,形態(tài)及大小可控制;無需對軟組織缺失及局部軟組織瘢痕等做特殊的處理等。目前牽張成骨法已用于解決下頜骨原牙槽嵴高度不足的問題。而對于行血管化游離腓骨移植后常遇到的腓骨垂直高度不足的問題,也多用牽張成骨法來解決[14]。Klesper等[15]對9例腫瘤術后已行血管化游離腓骨移植的患者,再行腓骨垂直牽張成骨,12周后移植腓骨的垂直方向上形成穩(wěn)定新骨且無并發(fā)癥發(fā)生,使得在其上行骨結合式牙種植成為可能。

參考文獻

1 王曉軍.游離腓骨復合組織瓣同期修復上頜骨缺損.河南外科學雜志,2006,12(5):24.

2 劉蕊,李變熔,楊瑾茹,等.血管化腓骨肌皮瓣一期修復頜骨缺損的圍術期護理.護理雜志,2006,23(8):91-92.

3 Taylar GL,Miller G,Ham F.Free vascularized bone graft:A clinical extension of microbascular techniques[J].Plast Reconstr Surg,1975,55(5):533-544.

4 Hidalgo DA.Filuba free flap:A new method of mandibule reconstruction[J].Plast and Reconstr Surg,1989,84(1):71-79.

5 劉玉學,王國慶,郭俊梅,等.游離腓骨肌皮瓣修復下頜骨缺損10例臨床分析.口腔醫(yī)學,2009,25(6):375-376.

6 耿中利,馬斌林,李洪濤,等.帶血管蒂游離腓骨骨肌瓣修復下頜骨缺損.新疆醫(yī)科大學學報,2008,31(2):139-141.

7 習偉宏,邱嘉旋,邵益森,等.血管化腓骨瓣修復下頜骨腫瘤術后缺損16例分析.實用癌癥雜志,2008,23(2):201-202.

篇5

[關鍵詞]固定義齒修復;天然牙;種植體

[中圖分類號]R78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721(2016)06(b)-0110-03

Clinical effect of implants and natural teeth supportably fixed partial denture

HU Qiu-bin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Humanitarian Hospital of Zhongsh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Zhongshan 5284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mplant supportably fixed partial denture with natural teeth.Methods 20 dental patients with tooth los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14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used planting and natural teeth to joint support and fix partial denture.The patients were taken with a period follow-up for 6 months-2 years,the clinical discomfort complaints,the bone loss of implant and the natural tooth,probing depth were observed.Results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20 patients had no symptoms,their implants using function was good,The appearance was beautiful,all had not appeared gingival congestion,implants and natural teeth loosening,X-ray projection;the average amount of bone loss about the implant adjacent surface near neutral point was (1.05±0.27) mm,the average amount of bone loss about adjacent surface far neutral point was (0.98±0.28) mm,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Probing depth of natural tooth was (2.35±0.91) mm,probing depth of the implant was (2.43±0.87) mm,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Conclusion Using natural teeth and implant supportably fixed partial denture to repair the tooth loss,has a significantly clinical effect.

[Key words]The fixed denture;Natural tooth;Implant

牙齒缺失是常見的牙科疾病,在臨床上多采取義齒修復技術對這類牙科疾病進行治療,但常規(guī)可摘除局部義齒修復治療后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預后較差,因此,臨床上還應對牙齒缺失進行積極的研究,尋求一種更加有效的義齒修復治療方法[1]。天然牙和種植體共同支持式固定義齒修復是一項新型的義齒修復技術,近年來被逐漸應用于牙齒缺失的治療中,但由于種植體和天然牙之間的生理結構不同,在臨床上關于這種義齒修復技術的療效尚存在爭議[2]。天然牙與種植體共同支持式的義齒固定修復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采取電腦隨機抽取法選取我院口腔科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0例牙齒缺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牙槽骨吸收多,上頜竇底部偏低,下牙槽神經管位置偏高,竇嵴距和管嵴距均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種植體與天然牙共同支持式進行固定義齒修復,選用德國Friadent公司生產的Xive種植系統(tǒng)螺旋狀根型種植體,種植機為美國Osseo Set 100型種植機,修復材料選擇賀利烤瓷熔附金屬全冠。術前對患者進行口腔X線拍片檢查,并保存好患者的根尖X線片;天然牙選取原則為缺失牙鄰近的天然牙,對口腔進行局部麻醉和消毒,在牙齒缺隙區(qū)的骨量充足部位將種植體植入,根據牙槽嵴的骨質決定是否進行翻瓣手術,健康的天然牙無需進行處理,如天然牙存在齲損,應對其進行根管充填,在前牙區(qū)植入種植體后,采用塑料冠橋進行臨時修復;術后3個月再進行永久性冠橋修復,修復冠橋材料為鈷鉻合金烤瓷材料,采用黏接方式進行固定;修復過程中,應盡量避免咬合。

1.3觀察指標

對患者進行為期6個月~2年的隨訪,對患者的臨床不適主訴以及種植體和天然牙的骨丟失情況、探診深度進行觀察。

骨丟失量:采用X線根尖拍片對鄰面共40個位點(每枚種植體共2個位點)進行復查,計算鄰面遠中位點(20個位點)和鄰面近中位點(20個位點)的骨丟失量,骨丟失量=治療前骨高度-治療后骨高度[3]。

探診深度:采用20 g壓力的牙周探針對天然牙和種植體進行探診,探診深度指袋底至齦緣的距離[4]。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2.1隨訪期間的臨床不適主訴

隨訪期間,20例患者均未出現不適癥狀,其種植體使用功能較好,咀嚼功能正常,外形美觀,均未出現牙齦充血、X線投射情況,種植體和自然牙上部結構均未出現松動或折斷情況。

2.2種植體周圍的骨丟失量對比

種植體的骨丟失量為0.71~1.32 mm,平均骨丟失量(1.03±0.25)mm,其中20個鄰面近中位點的平均骨丟失量為(1.05±0.27)mm,20個鄰面遠中位點的平均骨丟失量為(0.98±0.28)mm,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805,P=0.426);40個鄰面位點中,有34個位點的骨丟失量不足1.2 mm,所占比例為85%。

2.3天然牙和種植體的探診深度對比

天然牙的探診深度為(2.35±0.91)mm,種植體的探診深度為(2.43±0.87)mm,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284,P=0.778)。

3討論

牙齒缺失是一種常見的口腔科疾病,主要是指患者的牙齒因各種原因而出現缺失,導致患者的咀嚼功能受到影響,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5-6],因此,醫(yī)生需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修復治療,以改善患者的咀嚼功能。目前,臨床上治療牙齒缺失多采用義齒修復技術進行治療,傳統(tǒng)的義齒修復技術主要是根據牙齒缺失情況進行局部義齒修補,這種可摘義齒修復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咀嚼功能,但其預后效果并不理想,口腔舒適感欠佳,患者往往對修復效果不滿意[7-8]。

近年來,逐漸應用固定義齒修復技術對牙齒缺失進行治療,這種治療方法具有不可摘的特點,主要是通過對缺失的牙齒進行種植體植入。該方法由于種植體的體積較小,植入后適應性良好,口腔舒適感較高,在臨床上廣受歡迎[9-11]。隨著口腔種植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種植體與天然牙共同支持式固定義齒修復技術逐漸被應用于臨床,這種義齒修復技術屬于固定義齒修復,主要是在傳統(tǒng)的種植體固定義齒修復基礎上進行改良,采用天然牙與種植體聯合支持的方式進行修復[12]。天然牙的牙周膜本體感受器對外力具有敏銳的感應能力,相對于單一的種植體固定義齒修復而言,這種共同支持式固定義齒修復充分利用了天然牙對牙周的保護作用,避免因咬合過度而導致的種植體斷裂,同時天然牙還能有效分擔種植體的基牙負載,減輕種植體受到的應力[13-15]。

天然牙與種植體由于生理結構不同,屬于骨性結合,其生理運動度、生物力學性均存在差異,導致臨床上關于天然牙與種植體共同支持式固定義齒修復技術的應用效果一直存有爭議[16]。本研究結果顯示,種植義齒修復的牙齒缺失患者均未出現不適癥狀,其種植體使用功能較好,外形美觀,均未出現牙齦充血、種植體和自然牙松動、X線投射情況,說明種植體與天然牙共同支持式固定義齒修復技術治療牙齒缺失具有較好的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咀嚼功能,且適應性良好;種植體鄰面近中位點的平均骨丟失量與鄰面遠中位點的平均骨丟失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種植體與天然牙共同支持式固定義齒修復技術治療牙齒缺失后,不會對種植體周圍的天然牙骨量造成嚴重影響,種植體遠端或近端的骨丟失量不受種植體的影響;天然牙的探診深度與種植體的探診深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種植體與天然牙共同支持式固定義齒修復技術治療牙齒缺失后,植入的種植體與相鄰的天然牙適應良好。

綜上所述,采用天然牙與種植體共同支持式固定義齒修復方法對牙齒缺失進行的修復,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

[參考文獻]

[1]林智勇,郭呂華,何穎朝,等.種植體和天然牙共同支持式固定義齒修復磨牙缺失21例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2011,4(2):110-111.

[2]林藝娜,于長英,孟波,等.天然牙-種植體聯合支持套筒冠固定橋的臨床研究[J].中國口腔種植學雜志,2014,19(4):177-179.

[3]唐天弘,宋萌.天然牙與種植體聯合固定修復的研究進展[J].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15,25(3):230-233.

[4]謝煜庭,喬志平.種植體與天然牙聯合固定修復的臨床觀察[J].中國口腔種植學雜志,2013,18(1):46-47.

[5]Wang C,Li Q,McClean C,et al.Numerical simulation of dental bone remodeling induced by implant-supported fixed partial denture with or without cantilever extension[J].Int J Numer Method Biomed Eng,2013,29(10):1134-1147.

[6]朱昌政,陳偉建,夏海斌,等.天然牙與種植體聯合支持式固定義齒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2011,4(12):762-765.

[7]楊煦,王國云,徐天舒,等.自然牙與種植聯合修復體基牙的骨吸收臨床觀察[J].北京口腔醫(yī)學,2015,23(4):213-215.

[8]索來,萬乾炳.口腔修復治療中天然牙與種植體聯合支持式固定橋的應用與前景展望[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3,7(10):4157-4159.

[9]曾志平.種植體與天然牙聯合固定修復的遠期療效評價[J].中國口腔種植學雜志,2012,17(2):77-79.

[10]Yoon TH,Madden JC,Chang WG,et al.A technique to restore worn denture teeth on a partial removable dental prosthesis by using ceramic onlays with CAD/CAM technology[J].J Prosthet Dent,2013,110(4):331-332.

[11]李振,聶文忠,黃遠亮,等.不同直徑種植體與天然牙聯合支持固定橋的應力分析[J].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12, 22(2):105-109.

[12]封偉,薛敏,耿進友,等.種植體天然牙聯合支持固定橋修復短期臨床評價[J].臨床口腔醫(yī)學雜志,2014,30(12): 731-732.

[13]孫健,張富強.應用種植體聯合天然牙支持可摘局部義齒修復多數牙缺失[J].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2012,5(2): 83-85.

[14]Baek YW,Lim YJ,Lee JH,et al.Restoration of a partially edentulous patient with an implant-supported removable partial denture:a case report[J].Quintessence Int,2014,45(4):307-312.

[15] Wismeijer D,Tawse-Smith A,Payne AG,et al.Multicentre 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implant-assisted mandibular bilateral distal extension removable partial dentures:patient satisfaction[J].Clin Oral Implants Res,2013,24(1):20-27.

篇6

[關鍵詞]頭顱定位X線片;三維重建;顱面部

[中圖分類號]R783.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6455(2011)01-0112-03

Study on the three dimensional model of craniofacial soft and hard tissues

HOU Yu-xia1,ZHOU Hong1,PAN Jun-jun2,ZHANG Yan-ning2

(1.Orthodontic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ical Hospital,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04,Shaanxi,China;puter Department of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nstruct the three-dimension(3-D)model of craniofacial soft and hard tissues by using the cephalograms. MethodsMetal symbol points were pasted on the face of volunteers. Three cephalograms were taken from lateral at the same time, and taken from 45 degree and frontal directions. The 3-D coordinates of symbol points in Lateral and 45 degree cephalograms were acquired by the method of multi-view, then the 3-D model of craniofacial soft and hard tissues was reconstructed.Results Based on the two cephalograms, the 3-D model of craniofacial soft and hard tissues were reconstructed. The system had four advantages:①Craniofacial soft and hard tissues reconstructed at the same time; ②The three-dimensional model and the two- dimensional cephalograms imaged together ;③ Imaging result stored in person computer;④The three-dimensional model displayed in many manners.Conclusion The 3-D reconstruction system was simple, safe and easily to be used. It was a new method for the diagnosis and analysis of maxillofacial malformation.

Key words: cephalogram; 3-D reconstruction; craniofacial

顱面部畸形表現為顱面部骨骼和上下牙列在三維空間中的位置和大小異常以及表面軟組織的形態(tài)改變,尋求準確、標準、系統(tǒng)的三維測量方法來評價顱面部形態(tài)是學者們長期追求的目標。從1931年Broabent[1]首創(chuàng)用X線頭顱定位片進行顱面部測量到現在,它在顱面部生長發(fā)育研究;牙頜畸形的診斷和治療;正頜整形手術的計劃、模擬和療效評價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目前,仍然是臨床上主要的診斷依據。本研究擬用頭顱定位X線片重建顱面部軟組織和硬組織三維模型,為臨床提供一種簡單,易于廣泛應用的顱面部三維重建方法。

1材料和方法

1.1工作原理:使用兩個(或多個)攝像機同時在不同角度拍攝同一場景,而后利用視覺差計算物體的深度。當這兩個角度之差小于90°時,稱為“相關視覺法”。與該方法等價的另一種思路使用一個攝像機在不同角度依次獲得同一場景的兩幅或多幅圖像,然后計算深度[2]。本研究在嚴格頭顱定位的條件下,同期分次拍攝側位,45°位和正位頭顱定位片。通過成45°角的兩張X線片上相互匹配的標志點對獲得顱面部的三維信息,對顱面部三維形態(tài)的進行重建。

1.2硬件和軟件系統(tǒng):頭顱定位攝片機:SIEMENS ORTHOCEPH 10S;軟件系統(tǒng):軟件功能主要由Visual C++實現,圖形平臺為OpenGL。面部標記物:面部的標記點為30×15的點陣。標記點的材料主要由金屬鉛構成,金屬鉛具有阻射線的性質,在X線片上可以清晰的看到。點陣的行間距為10mm,列間距為5mm。金屬點固定在醫(yī)用膠布上,拍片時貼在受試者的面部。

1.3實現方法:①面部貼金屬標志點:標志點的粘貼范圍:上界:眉毛上緣向上10mm;近中界:面部中線;下界:下頜骨下緣;后界:下頜支后緣。粘貼時膠布與面部軟組織表面結合緊密、,不會因為轉動頭部而發(fā)生移位。②拍攝X線片:為了最大程度地滿足相關視覺的條件,拍攝時受試者的頭部用頭顱定位架嚴格定位,使眶耳平面與水平面平行。同期分次拍攝側位片、45°位片和正位片。③CT掃描測量面部軟組織厚度:選擇眉毛上緣上10mm為上界、下頜下緣為下界、層厚為10mm,連續(xù)斷層掃描,掃描范圍與面部標志點的范圍相同。對每一層都按照金屬標志點的列間距分別測量面部的軟組織厚度,共測量了450個點的厚度,這些測量值后面用于做軟組織校正。④圖像預處理及顱面部軟組織三維模型生成:45°位和側位這兩幅圖像標志點的重疊最少,用于做顱面部的三維重建。對原始X線圖像進行直方圖均衡及圖像增強后,進行標志點的檢測與提取,識別與匹配,使用數學方法使標志點匹配的正確率達到100%。對匹配好的標志點對按照雙目視覺的方法進行標定及深度測量,最終得到立體坐標系下的三維數據。在生成各個標志點的三維數據后,通過插值、三角片劃分、表面法向量計算就可以得到受試者的面部軟組織的三維模型。如果允許還可以加上受試者的肖像紋理使之更加逼真。⑤顱面部骨組織三維模型生成:對CT片測量,可以得到一張與每個標志點相對應,含有30×15個元素的軟組織映射表,其中每個元素對應的是所在標志點處的軟組織厚度。對顱面部軟組織模型向內縮進厚度個單位,得到新的三維表面即為軟組織校正后的顱面部骨組織。三維顯示時還可以按需要施加紋理映射。

2結果

本研究使用兩張互成角度的頭顱定位X線片實現顱面部軟硬組織的三維重建。重建的三維圖像逼真、直觀的顯示了顱面部軟硬組織的形態(tài)結構,并且可以從任意角度進行旋轉觀察(如圖1~2)。

3討論

顱面部復雜的三維結構使得對其定性的描述和定量的測量都相當困難。自Broabent首創(chuàng)頭顱定位X線頭影測量技術以來,這種以正位或側位X線片測量分析的技術廣泛應用于臨床實踐,并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但常規(guī)正位或側位X光片是兩維的重疊投影像,再加上X線投影過程中的放大效應,無法準確反映三維方向上復雜顱頜面發(fā)育及缺損畸形特征。

隨著計算機及數字圖像處理技術的發(fā)展,國外的學者利用雙目視覺的原理,使用正、側位片在計算機的輔助下對顱面部進行了三維研究。Grayson[3]利用正常人標準的正側位片作為原始資料,用雙平面立體攝影的原理獲得標志點的三維坐標,并對顱面部三維形態(tài)進行分析。Hideki Okumura[4]使用正位和側位X線片獲得解剖標志點的三維坐標,將這些空間的點用直線連接起來構成由三角形的平面組成顱面部骨骼的三維框線圖。國內的學著邵金陵,朱敏等[5-6]用相互垂直的正、側位頭顱定位X線片,運用計算機X線頭影測量系統(tǒng)進行了顱面部硬組織的立體形態(tài)研究。以上的三維重建方法均需在兩維的正位和側位片中尋找空間一點的投影點,無論是人工選點還是計算機自動選點都存在定點誤差,標志點的數量有限導致所繪出顱面部的三維框線圖,不能體現三維形態(tài)的曲面外形,效果不逼真。

基于CT的顱面部三維重建具有精度高,逼真的特點[7-8],但高質量的三維重建依賴于超薄層掃描,電離輻射較大,比普通CT檢查接受的X線量多4~10倍。另外,他的費用高,資料不易存儲和交流等缺點也限制了其在正畸、正頜領域中的廣泛應用。其他的還有莫爾云紋,立體攝影,激光掃描[9-11]等非介入的研究顱面部三維結構的方法,這些光學的方法多用來研究面部表面形態(tài),不能對軟組織覆蓋下骨組織的形態(tài)進行直接研究。

本研究與以往的研究相比具有以下特點:①同時重建顱面部軟組織和骨組織。在面部預先貼上了30×15個表面標志點,并對這些點進行自動匹配,因為有足夠多的點,重建出了較為逼真的面部軟組織和骨組織的三維模型。解決了傳統(tǒng)X線的重建方法中用解剖標志點作匹配所難以解決的誤匹配和不能生成三維模型的問題。②顱頜面立體結構的三維重建及二維圖像的同期映射功能。頭顱三維模型可以動態(tài)旋轉從多角度進行觀察、可滿足基礎研究或臨床診斷分析之需要,用于重建的側位片45°位片和正位片可同時映射到三維模型上,同時對原X線片進行觀察(如圖3)。③圖像儲存功能。本系統(tǒng)對于重建的三維圖像具有體數據存儲和打開功能。對于三維模型中的每一個體素的三維坐標都能以文檔的形式儲存在電腦的中,需要再次調用此圖像時,只需將保存的文件打開就可以得到圖像,而不需要重新執(zhí)行重建過程。這樣可為患者建立形象生動的圖文檔案;顱頜面畸形患者的測量資料、手術前后圖像等資料可供回顧性研究分析,并可用于顱頜面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的研究。④具有多種顯示方法。本系統(tǒng)對三維模型的顯示有三角片,填充和散點。并且可以對圖像施加光照和紋理,生成具有真實感的圖像并突出特定的信息,還可將軟組織和骨組織的圖像疊加在一起顯示,點擊鼠標可顯示點擊處的軟組織厚度和軟組織下的骨組織形態(tài),并進行多角度的旋轉觀察。這種三維立體的顯示方法特別適用于教學,相當于電子解剖,使面部的解剖關系表現更直觀,易于理解(如圖4~5)。

本研究使用兩張成45°角的頭顱定位X線片實現顱面部軟組織和骨組織逼真的三維重建,它是對X線顱面部三維重建新方法的探索,重建所需要的硬件設備很普及,重建軟件系統(tǒng)操作簡單可在PC機上進行,他在正畸正頜臨床和科研中都將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Broadbent BH.A new X-ray technique and its application to orthdontics [J].Angle Othod,1931,1:45-66.

[2]Sheldon Baumrinal,Moffit F,Curry S,et al.Three-dimensional X-ray stereometry from paired coplanar images: A progress report [J].Am J Orthod,1983,84(4):29.

[3]Barry Grayson,Court Cutting,et al.The three-dimensional cephalogram: Theory technique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J].Am J Orthod Dentofac Orthop,1988,94(4):329.

[4]Hideki Okumura,Liang-Horng Chen,et al.Three-dimensional virtual imaging of facial skeleton and dental morphologic condition for treatment planning in orthognathic surgery [J].Am J Orthod Dentofac Orthop,1999, 116(2):126-131.

[5]朱 敏,蔡 中,張雷英,等.顱頜面部骨骼三維分析系統(tǒng)的研究[J].口腔頜面外科雜志,1998,8(1):15-19.

[6]邵金陵,姚 森,李旺森.顱面部硬組織三維形態(tài)測量分析[J].實用口腔醫(yī)學雜志,1999,15(2):108-111.

[7]Kim DO,Kim HJ,Jung H,et al.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acquisition parameters in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with 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using human skull phantom[J].J Digit Imaging,2002,1(Suppl 1):254-257.

[8]Badawi-Fayad J,Cabanis EA.Three-Dimensional procrustes analysis of modern human craniofacial form [J]. Anat Rec,2007,290(3):268-2 76.

[9]Takahashi H,Sando I.Stereophotography of computer-aided three 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s of the temporal bone structures [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92,106(1):110-113.

[10]Kau CH,Richmond S,Zhurov AI,et al.Reliability of measuring facial morphology with a 3-dimensional laser scanning system[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05,128(4):424-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