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語文課堂筆記范文

時間:2023-07-28 17:50: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四年級語文課堂筆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小學四年級語文課堂筆記

篇1

關鍵詞:農(nóng)村中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互動;實效性

課堂互動是課堂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人和教學媒體之間,在一定環(huán)境下隨著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進程的需要,通過對信息的交換、溝通和分享而產(chǎn)生的相互影響的一種方式和過程。課堂互動的真諦,是通過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溝通,達到交流思想、思維碰撞和情感溝通的目的。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探究能力,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潛能,形成創(chuàng)造性思維,也有利于教師廣泛利用教學資源,發(fā)現(xiàn)問題,提高反思能力,促進自身專業(yè)成長。但是,很多農(nóng)村中小學教師并沒有能夠對課堂互動進行有效把握和運用,有的淺嘗輒止,有的又回到了“一言堂”的老路。筆者對自己所在縣的農(nóng)村中小學課堂互動情況進行了認真調查研究,本文試就如何提高農(nóng)村中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互動有效性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課堂互動實施的現(xiàn)狀與問題

1.多數(shù)教師認為課堂互動對教學有幫助,但認識有待提高

課題組對筆者所在縣的農(nóng)村中小學教師進行了調查。在接受調查的100名教師中,認為課堂互動對教學有幫助的占95%以上,5%的教師表示無所謂。

2.在課堂互動方式選擇上,缺乏創(chuàng)新

在回答“你認為課堂互動最困難的是什么?”這一問題時,最多的答案是“問而不答”“冷場”“學生不配合”,其次是“自己把握不了”“缺乏技巧和耐心”,再次是“影響教學任務完成”“收不住課堂紀律”等。

通過對近千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筆者總結:課堂互動是必要的,是教學的有效方式,但課堂互動的高效性十分重要,農(nóng)村中小學課堂互動的實效性有待提高。

二、提高農(nóng)村中小學語文課堂互動實效性的策略

1.建立師生平等的關系是課堂互動的基石

講臺固然是屬于教師的,但是講臺又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無形的隔閡,教師只有走下講臺,與學生形成親和的平等關系,學生才能真正感受到互動的樂趣,才愿意敞開心扉,展示真實的自我,教師也才能真正發(fā)現(xiàn)自己在講臺上看不到的、學生潛在的另一面。有時候,教師教學的缺陷和不足,也能通過互動折射出來,以便教師及時修正。因此,以學生為主體,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提高課堂互動有效性的基礎。

2.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是實施課堂互動的沃土

語文教學的重要特征是體現(xiàn)人文因素,語文課堂教學就是緊扣語言運用這個中心。語文課堂互動有別于科學實驗,也有別于數(shù)理化探微,它要求教學體現(xiàn)人文意識。準確的表述、精確的拼讀、聲情并茂的朗誦和規(guī)范的語言要求,這些都是語文教師吸引和有效組織學生進入互動的前提。因此,用心營造一種良好的人文氛圍,是語文課堂互動之樹茁壯成長的肥沃土壤。

3.目標明確,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是課堂互動的關鍵

課堂互動的目的是使課堂形成多向合作,培養(yǎng)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探究問題的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因此,課堂互動務必有的放矢,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必須明確預設,并對互動有清晰的把握。恰如其分地收放,才能使教學錦上添花,收到實效。反之,盲目、隨意的互動將是低效的,甚至會因為互動無效而成為教師心理上的包袱。

4.技巧是提高課堂互動實效性的催化劑

筆者舉一個案例:錯發(fā)作文本(作文教學片斷,堯梭中心小學四年級語文)。

課堂教學開始,教師對本次作文的總體情況做了簡要評說后,提出三個問題:“你認為你的這次作文寫得成功嗎?優(yōu)缺點在哪里?老師對你的評價你能理解接受嗎?”之后,教師就開始發(fā)作文本。但教師并沒有按學生姓名分發(fā),而是把本子隨手發(fā)了下去,學生人手一本,拿到的并不一定是自己的作文本。正在學生疑惑的時候,教師開口了:“同學們,你們大多數(shù)人手里都是別人的作文本,請你們看看別人是怎么寫的,自己又是怎么寫的。通過比較,找出別人的優(yōu)點和自己的缺點,用筆記下來,再交換給另一位同學,最后歸還給本人,然后再回答老師的問題,好嗎?”學生高興地回答:“好!”之后就開始認真地看自己手中的作文,并認真記錄,然后和同學交換,再看再記錄。15分鐘后,學生自己的作文本回到了本人手中,開始舉手回答教師的問題。大多數(shù)學生都講得具體而有條理,最后教師歸納總結。這樣,就輕松地解決了學生寫作中的反思與修改的問題,是一個成功的探究互動。

綜觀這個案例,不難得出結論,教師對課堂互動的構思與把握,是講究技巧的。這些技巧可歸結為幾個要點:一是互動目標明確具體;二是注意啟發(fā)引導,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三是互動方式選擇正確;四是給學生足夠的探究思考的空間;五是把問題設置在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間上,設置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不過于簡單,也不讓學生遙不可及;六是巧妙利用激勵機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七是不面面俱到,對學生不完全責備;八是靈活處理課堂預設與課堂互動生成的關系,教師要靈活掌握,做到收放自如。

篇2

關鍵詞:非指導性教學方法;小學;語文教學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傳統(tǒng)的明示教學方法已經(jīng)不能滿足教學需要,在現(xiàn)代化不斷發(fā)展的今天,教學的方式從最開始的灌輸式轉變到現(xiàn)如今的自主式?,F(xiàn)代教育更看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非指導性教學方法在小學語文的實踐教學中發(fā)揮了其明顯的優(yōu)勢。

一、非指導性教學的內(nèi)涵

非指導性教學理論產(chǎn)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由羅杰斯提出,他強調在教育中要講究指導的間接性和啟發(fā)性,他認為學習的動力是與生俱來的,教學的目的是給學生創(chuàng)造發(fā)展的機會,不要束縛學生的思維,要鼓勵學生個性化的發(fā)展,以達到釋放其創(chuàng)造力的目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給學生提供教學方法的,不是教學生學什么,在學習中學生是主體,教師只是充當顧問的角色。在學習的過程中,由學生自己決定學什么、怎樣學,教師只是在學生有需求的時候參與相關的討論,而不是做課堂的操作者。

非指導性教學在教學實踐中有以下幾個特點:

1.以學生為發(fā)展目標

非指導性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進行的教學活動,教學的目的也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教學以提出問題為出發(fā)點,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學習愿望,自己討論出想要學習的內(nèi)容。

2.輕松的課堂氛圍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課堂模式只是說教式,教師在講臺上講解,學生在下面聽講記筆記,完全是被動的。非指導性的教學方法,提出者羅杰斯把良好的心理氣氛視為比學習技能更加重要的教學因素,在學習氛圍的營造中一定要讓學生感受到輕松愉快的氛圍,這種愉快的氛圍不只是在課堂上,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心理氛圍上同樣輕松、愉悅。

3.教師角色的變化

在非指導性教學中,羅杰斯提出教師是學習的促進者,不是主導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資源,讓學生知道如何進行學習,為學生提供一種促進學習的氛圍。

非指導性教學提倡的是有意義的自由學習觀,反對傳統(tǒng)教學中的“無意義學習”,即向學生灌輸教材上的知識,沒有涉及感情或者是個人的意義。羅杰斯認為,有意義的學習是學生全身心、全方位的發(fā)展性學習,而不是簡單的知識積累。有意義的學習宗旨是不在于學到多少知識,而在于學生要學會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各種經(jīng)驗,實現(xiàn)自身的發(fā)展。

二、非指導性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課堂教學是人與人之間進行交流互動的復雜過程,在傳統(tǒng)的教學課堂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并且總是以命令式的方式領導著學生進行學習活動。但是非指導性教學正好與之相反,是在其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進行自主的學習,而不是用直接告訴或者是命令式的方式領導學生。非指導性的教學方式是讓學生進行主動學習,不是被動接受,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能夠發(fā)現(xiàn)自身的優(yōu)點,看到自己力量的發(fā)揮,從而獲得美的體驗。

非指導性教學讓學生能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是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化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讓學生逐漸把學習當成是自己的事情,把教師希望的教學結果當作是自己在學習中的追求。

學生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依賴性比較強,總是過分依賴教師,非指導性教學有助于減少學生的依賴性,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huán),學生的主體地位愈鞏固,自身的主體性發(fā)展就愈強,同時學生的主體性發(fā)展愈強,它的主體地位也就愈加鞏固。

非指導性教學強調的是學生良好的心理氛圍,提出者羅杰斯認為,良好的心理氣氛比教學技能更加重要,在良好的心理氛圍中,學生的情緒與情感能夠完全釋放出來,學生在這種氛圍中能夠進行自由表達,并且能夠發(fā)現(xiàn)潛藏在自身巨大的學習能力。

三、小學語文的特點及非指導性教學的應用

小學語文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最具核心地位的一門基礎性學科,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小學語文教學應該更加注重學生的成長和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交往,而非指導性教學能夠更好地體現(xiàn)新課標的教學新理念。

案例:在沈陽市某小學四年級的語文課堂上,學生在進行討論,這節(jié)課要學習的是《爬山虎的腳》,學生在上課前已經(jīng)做好了相關的資料調查,如,對作者葉圣陶的相關了解以及對爬山虎這種植物的觀察。在課堂開始之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對自己了解到的知識進行輪流講解,教師在講臺下面聽,對學生講的內(nèi)容進行相關的補充與說明。這種形式讓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語文學科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學生不僅可以在課堂上學到語文的相關知識,還可以在課外通過非常多的途徑進行學習,體現(xiàn)了語文學習的社會性?,F(xiàn)如今各種讀物的大量出現(xiàn),使學生有更多的途徑可以進行語文知識的學習,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教給學生基本的閱讀方法,讓學生能夠運用這些方法進行獨立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要自己解決遇到的問題,教師在旁邊進行適當?shù)闹更c。這種非指導性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把讀書完全當成自己的事情,學生在遇到生字的時候,不會依賴教師進行正音,而是借助字典等工具書自行解決。

小學語文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要通過自身的語言實踐與獨立思考,把語文知識轉化為智慧和能力,教師要改變明示的教學方法,運用非指導性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進行自主體驗,主動提出質疑,把書本中的知識變成自己的財富。

非指導性的教學方式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把單純的知識傳授變?yōu)閱l(fā)學生動腦思考與動手操作。這種教學方式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進行自主發(fā)現(xiàn),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能夠大膽地提出質疑,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語文是縮寫在教科書上的生活,它是對生活中的多種存在進行的細致描述。小學語文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用開朗與客觀的態(tài)度面對學生,不是讓學生去認同所謂的“標準答案”。在學習的過程中,要鼓勵學生說出自己對問題的見解,讓學生進行自主的思考,充分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非指導性教學方法能夠很好地做到這些,這種教學手段值得廣大教育工作者學習與運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