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禮儀范文

時間:2023-07-12 17:41: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茶文化的禮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茶文化的禮儀

篇1

關鍵詞:茶文化;大學生;禮儀修養(yǎng)

中圖分類號:64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000X(2018)07-0041-03

禮儀是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應共同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和準則,禮儀修養(yǎng)則是指對人際交往行為規(guī)范和準則的認知程度和水平[1],簡言之,即禮儀達到的一種程度。茶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其作用體現(xiàn)在以茶育人、以茶言志、以茶喻理等方面[2]。大學生是國家及社會建設性發(fā)展的人才保障,同時也是科技文化教育發(fā)展的重要承載者,結合茶文化活動,加強大學生禮儀修養(yǎng)教育,于國家于社會均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禮儀修養(yǎng)對當今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

近年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案件頻發(fā)。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大學生正處于由校園步入社會的轉型時期,在此期間,他們面臨著升學就業(yè)、戀愛交友、師生關系、家庭問題等多重因素帶來的心理影響。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說:“一切的財富和成就,都源于杰出的智慧和健康的心理?!苯】档男睦硎谴髮W生實現(xiàn)人生理想和成才目標的前提,是培養(yǎng)健全人格的基礎,也是大學生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的必備條件[3]。在大學學習生活期間保持心理健康對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大學生進行禮儀修養(yǎng)培養(yǎng)有利于幫助學生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使他們學會尊重他人、誠信待人、舉止得體,談吐適度。進一步具備化解人際沖突、加強其與他人的合作精神,鞏固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同時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在學習與生活中,表現(xiàn)出正面態(tài)度多于負面態(tài)度,在一定程度上逐步培養(yǎng)應對突發(fā)狀況的應變能力,對待消極情緒的調節(jié)能力,從而建立心理預防機制有效防范心理疾病的發(fā)生。

(二)有助于大學生塑造人格與自我完善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品格及資格的總和。從心理學角度而言,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氣質等特征的總和;從倫理學角度講,人格指人的品格,體現(xiàn)人在一定社會中受教育和自我修養(yǎng)的文明程度;從法律角度講,指人作為權利、義務主體的資格,體現(xiàn)人在一定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權利和義務的統(tǒng)一[4]。從倫理學角度闡述:禮儀修養(yǎng)能從言談舉止等外在的行為上提升人的姿態(tài)和氣質,塑造優(yōu)良的形象,同時可以展現(xiàn)一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和精神面貌。這說明禮儀修養(yǎng)可以使大學生擁有積極健康,青春活潑的形象,落落大方的氣質和彬彬有禮的禮儀風度,同時展現(xiàn)自身的道德素質和品行修養(yǎng),體現(xiàn)人格魅力。禮儀修養(yǎng)培養(yǎng)幫助大學生不斷剖析自身性格和處事的不足,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使其今后盡快融入到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和富有挑戰(zhàn)性的職場生活。歌德說:“一個人的禮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鏡子?!盵5]。當代大學生只有通過不斷的自我促進、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發(fā)展以及學習禮儀,遵守規(guī)范,提高交際技巧和應變能力,才能適應社會、獲得他人的認可和尊重。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實現(xiàn)個體社會化,禮儀修養(yǎng)是一門必修課[6]。

(三)有助于大學生學有所成

校園中,良好的禮儀風尚有助于發(fā)揚樸實求真、勇于創(chuàng)新的學風。例如在學術研討會中,激發(fā)學生之間思維火花相互碰撞;在討論學習中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參加考試,誠信守信,不違規(guī)不越矩;學術競賽上,求真務實、真誠參賽、營造公平公正的良性競爭氛圍等。從以上多個方面都可以看出禮儀對于學風建設的益處。

同時,大學生具備良好的禮儀修養(yǎng)有利于維持和諧穩(wěn)定的師生關系,大學學習期間,難免遇到學業(yè)上的問題,如實驗課題進展緩慢、專業(yè)知識理解一知半解、對研究方向前景迷茫等,都可以虛心地向老師請教,老師定將答疑解惑、耐心指導,幫助他們在學業(yè)上取得進步或者實驗上獲得進展,為今后步入社會或繼續(xù)進行學術研究、出國深造奠定堅實的專業(yè)基礎。

二、大學生禮儀缺失的表現(xiàn)

(一)公共意識淡薄

公共意識淡薄是大學生禮儀缺失的常見表現(xiàn)。具體現(xiàn)象可以涉及到社會與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乘坐公交車、地鐵旁若無人地吃有氣味的食物,大聲外放音樂引發(fā)喧嘩;圖書館中違反規(guī)定隨意占座,嬉戲吵鬧,手機不靜音,接電話音量大;在校園街道、草坪上隨意吐痰、亂扔果皮紙屑煙頭,無視告示故意采摘花草,冒險攀爬雕塑拍照;騎行共享單車亂停亂放,惡意損壞公共設施等。

(二)個人素質欠缺

個人素質高低可以從日常待人處事中體現(xiàn)出來。如能否尊敬師長,能否正確引導新入學師弟師妹建立正確的學習生活態(tài)度;能否尊重體諒和關心同學,能否維系寢室生活融洽;能否具有集體榮譽感,能否按時參與集體活動、服從組織安排和是否有責任心與使命感,能否對待社團與學生會工作盡心負責;以及能否在課業(yè)方面誠實守信,不弄虛作假等。當代大學生活中時常涌現(xiàn)與同學老師關系冷漠,缺少溝通;班級集體意識淡薄,經(jīng)常缺席公共活動;偶遇老師,刻意躲避甚至無視老師;集體撒謊逃課,普遍曠課,學習功利心嚴重,考試作弊的現(xiàn)象。

三、茶文化對大學生禮儀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內在聯(lián)系及意義

(一)茶文化的定義

茶文化的定義首次出現(xiàn)于莊晚芳教授在《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與傳播》一文中。陳文華則提出了從廣義與狹義兩個角度定義茶文化的概念:廣義的茶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有關茶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7],它以物質為載體,反映出明確的精神內容,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高度和諧統(tǒng)一的產(chǎn)物,是一種對茶事認知集合形態(tài)的人類現(xiàn)象[8]。而狹義的茶文化則專指注重精神享受部分[9]。目前茶文化的研究重點在其精神功能與傳播價值,且茶文化涉及歷史學、民俗學、社會學、美學、傳播學等,是茶與文化綜合全面的結合。故本文主要從廣義的角度來闡述茶文化對于大學生社交禮儀的推進作用。

(二)茶文化對禮儀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內在聯(lián)系

茶是尊重的象征。前人有宋代詩人宋耒“寒夜客來茶當酒”般“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高雅。今時有尋常百姓“引座上茶”的待客之道?!皝砜筒缓Y茶,不是好人家”,來客奉茶是中華民族傳承了幾千年的最起碼的待客禮節(jié),表達出主人熱情友好、誠摯尊敬的心意[10]。一杯熱茶疏解了客人沿途的疲乏,人情之暖勝過冬夜之寒。進門一杯淡茶,不似烈酒濃烈醉人,淡然清香中傳達的正是一份恰到好處的尊重。茶道吸收中國傳統(tǒng)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要求人們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發(fā)現(xiàn)與遵循客觀規(guī)律,戒驕戒躁、耐心沖泡,方顯對茶葉,這片神奇的來自大自然恩賜的“東方樹葉”的尊重和對客人滿滿的敬意,將精神的東西融進茶中,使之成為精神文明的代言,從而讓茶文化成為精神文明的體現(xiàn)[8]。

茶是和睦的象征。常言道:“茶品如人品,茶道即人道”,茶之所以被稱之為“君子之飲”說的正是茶與為人之道的關系[11]。飲茶之人其精神內涵與品性修養(yǎng)也有一定的高度:待人和睦,為人真誠。茶文化作為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吸收中國傳統(tǒng)儒家“和”的精神。唐代詩人裴漢在《茶述》中寫到“其性精清,其味浩潔,其用滌煩,其功致和”;而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論述到“祛襟滌滯,致清導和”。這些都表明古時茶人將和諧、中庸的思想引入茶文化中。

茶是清廉的象征。古時有陸納以茶作為“素業(yè)”倡導廉儉,反對奢靡的美談,流芳百世;茶神陸羽作有茶詩《六羨歌》云“不羨黃金暈,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臺。惟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贝嗽妼㈥懹鸬疵?、不慕榮華、不貪功名、不同流俗的高尚品格傳達地淋漓盡致。如今“茶之廉,推行清廉、勤儉有德、以茶敬客”仍是正道,通過接納茶文化這一健康、生活、不以虛華為榮,而以廉儉為貴的文化風尚標,自覺接納現(xiàn)代禮儀規(guī)范,正是茶文化與當代禮儀又一默契的切合點。

從以上三個方面來看,茶文化與禮儀有著緊密而深刻的聯(lián)系。

(三)茶文化對禮儀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意義

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不斷壯大,經(jīng)久不衰的豐厚滋養(yǎng)。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高貴的靈魂,只有文化興才能國運興,文化強才能民族強。茶文化作為中華名族傳統(tǒng)文化的特殊形式,其海納百川,傳達著高尚而普世的價值觀,并且深入尋常百姓家。人們以茶明敘倫理,以茶熱情待客,以茶和睦氛圍。這些都是禮儀涵養(yǎng)所需要的精神境界與行為規(guī)范,具有文化的教育功能。而茶文化的教育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茶文化對人的教化作用,影響著人們的思想道德和行為規(guī)范[10]。一方面,茶文化的廣泛傳播直接向人們傳達仁義、樸素、熱情、真誠、團結、勤奮的精神導向。另一方面,茶文化的價值輸出從一定程度上與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切合。二者都倡導和諧友善、對于傳播社會正能量,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而良好的社會風氣可以約束人們自覺遵守社會秩序,提高社會公共意識,培養(yǎng)社會公德心與責任感,進而提升禮儀素養(yǎng)。從全民飲茶到全民愛茶再到全民興茶最終全民進步的偉大跨越。

四、茶文化對大學生禮儀修養(yǎng)的推進——以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校禮儀隊為例

(一)學習茶詩,提升綜合素質

茶詩作為茶文化的形式之一具有語言優(yōu)美、意境高遠、體裁多樣、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等特點[12]。孔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近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13]。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禮儀隊通過學習茶詩中飽含的思想和精神,可以加深對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理解,也是對中國茶文化的繼承。

古往今來,修身養(yǎng)性、明倫怡情的茶詩妙句不在少數(shù)。蘇軾在《汲江煎茶》中繪聲繪色地描述了取水、烹茶、斟茶等茶事活動,用以表達詩人高雅的情趣,托茶喻志。“茶圣”陸羽在《茶經(jīng)》中寫下“茶香寧靜卻可以致遠,茶人淡薄卻可以明志”,源自諸葛亮的名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用以表贊飲茶之人重德行、尚和睦的特點。詩僧皎然在《飲茶歌誚崔石使君》寫道:“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徒自欺”[14],倡導以茶代酒,探討茗飲藝術境界,對唐代中后期中國茶文學——詠茶詩歌的創(chuàng)作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

禮儀隊開展茶文化的學習是當代大學生對茶風古韻的傳承,感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茶文化教學不但可以傳播茶文化知識,同時豐富學生內涵修養(yǎng),綜合提升素質。

(二)茶藝培訓,增進操作技能

禮儀隊隊員定期參加茶藝課程培訓。通過品茶、泡茶等過程,不僅讓禮儀隊隊員對茶文化有了直觀的了解,而且提高隊員們動手、動腦、動心的能力。同時在茶事活動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利于培養(yǎng)隊員的組織管理和協(xié)作能力。茶藝中鞠躬禮、伸掌禮、寓意禮、著裝要求、神態(tài)規(guī)范、解說演示等[10],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隊員的氣質和日常言行,可提升隊員們良好的外表形象和氣質。禮儀隊隊員結合平時生活實際的需要,通過練習茶藝,既豐富了業(yè)余生活,又掌握了一門特長,是將茶文化理論運用于實踐的最佳方式。

此外,茶藝學習也培養(yǎng)了隊員們勤儉養(yǎng)德的品行。如白族三道茶茶藝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精神意蘊,“清苦之茶”寓意年輕一輩“要立業(yè),先吃苦”,這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常說的“先苦后甜”的人生哲理相互照應。好似著名茶學家莊晚芳教授倡導的“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的茶德[15]。

(三)開展茶會,豐富精神涵養(yǎng)

將禮儀隊中對茶文化有興趣的學生集中起來,定期舉辦茶話會,每期精心制定不同的主題,籌劃不同形式的活動。如六大茶類的品茗會;茶與茶點搭配的品鑒會;茶歷史小知識有獎問答等。參加茶話會的成員面向所有年級,無年紀大小區(qū)分,都應一視同仁,讓隊員們在自然平和,輕松和諧的環(huán)境中品賞不同的茶,了解有關茶的小故事與小常識,并以愉快的心情去接納茶,以從容的姿態(tài)去欣賞茶,以喜悅的態(tài)度去分享茶。通過一系列與茶相關的活動,促進了隊員們之間的交流,提供更多機會給大家用心感受他人的優(yōu)點,是增進隊內友誼的絕妙方式;同時讓隊員學會修身養(yǎng)性,培養(yǎng)審美情操,也是豐富隊員們精神涵養(yǎng)的良好方式。

(四)走進茶園,培養(yǎng)勞動品德

茶本為山間普通一草木,可日常食用而性儉。去茶園感受茶葉最原始的姿態(tài),以回歸本真的方式讓禮儀隊隊員全面知曉茶葉,拓展茶葉知識面。中國種茶和制茶歷史悠久[16],包含了從采茶、萎凋、發(fā)酵、揉捻、干燥等各個程序,六大茶類,工序各異,如綠茶制作過程關鍵環(huán)節(jié)在于殺青,紅茶的品質好壞與發(fā)酵有密切聯(lián)系,青茶有特殊的搖青與作青工藝,而白茶萎凋看似簡潔實則萎凋程度相當考究,黃茶在綠茶制作上有悶黃環(huán)節(jié),黑茶的色香味在渥堆或發(fā)花環(huán)節(jié)提升顯著。在茶葉采摘生產(chǎn)季節(jié),組織禮儀隊隊員在生產(chǎn)季節(jié)參觀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的長安基地茶園,參與制茶的相關工藝的流程中,培養(yǎng)隊員們實踐勞動能力和嚴謹?shù)乃季S能力。

五、結束語

篇2

關鍵詞:英語文學;文學翻譯;文化差異

一、相關概念界定及內涵綜述

1.文化

所謂“文化”并無準確的定義,這里我們以翻譯學中的文化界定為準,將“文化”這一概念界定為“以某種語言作為團體表達方式的社會群體所具有的獨特的生活方式及社會現(xiàn)象”。文化的本質特征得到了統(tǒng)一的認知,筆者將進行概述。文化具有非遺傳特性,是伴隨著社會發(fā)展而形成的;文化具有非個體性,是某一社會團體所共有的;文化具有明顯的象征性,其中語言為文化的重要象征,是文化傳播與體現(xiàn)的具體形式;文化具有典型的整體性,文化構成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均緊密相連缺一不可。關于文化的分類,也是各種說法琳瑯滿目,這里我們同樣引用翻譯學中對于文化類型的分類,將文化分為主文化(主導價值觀等)和亞文化(即副文化、內部文化),翻譯學家曾指出文學作品的優(yōu)質翻譯離不開對五種亞文化的良好認知,它們分別為語言文化、社會文化、宗教文化、物質文化和生態(tài)文化。

2.文化差異

所謂“文化差異”是指在差異性的社會發(fā)展模式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下特定群體的人們所形成的包括語言交流、人生信仰、思維方式、風俗道德等方面上的差異,其最為直觀的表現(xiàn)形式即對同一事物或現(xiàn)象的理解與闡述不同,進而造成交流上的障礙[1]。這里我們對基于翻譯學的兩種文化所存在的不同情況進行一個闡述,這是進行英文文學作品翻譯,實現(xiàn)不同語言、文化之間有效溝通的基礎。其一是文化相含關系,即兩種文化的內涵呈現(xiàn)一方文化內涵包含于另一方文化內涵,或者兩種文化內涵之間存在交集的情況。其二是文化相斥關系,即兩種文化針對于同一表達形式所具有的深層內涵出現(xiàn)不同甚至完全相悖的情況。其三是文化相缺關系,即兩種文化都各自具有自己特有的文化組成部分,相對其他文化則是此部分的空白。

3.語言、文化與翻譯

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是文化得以傳承的必要手段,同時也是文化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差異性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文化有的詞匯表達,也賦予了某些特定事物獨特的精神含義,中國的“龍”代表吉祥、風調雨順,而西方的“龍”則代表著暴力與忤逆。不同民族的人們在語言交流過程中可否實現(xiàn)有效的溝通,語句本身的準確把握是基礎,對語句背后深刻的文化底蘊的理解是關鍵。翻譯則是不同民族、國家之間人們進行有效的語言、文化溝通的橋梁,翻譯與語言和文化都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優(yōu)秀的譯者必須既熟練掌握源語言和目標語言,又充分理解兩種語言的文化。翻譯的深層目標是最大程度地實現(xiàn)源語言中蘊含的文化底蘊在目標語言中的完整表達,實現(xiàn)真正的交流。

4.文學翻譯

所謂的“文學翻譯”即以文學作品為對象而開展的翻譯活動。文學作品是一種藝術創(chuàng)作,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文學翻譯亦是一種藝術再創(chuàng)造的活動,它所實現(xiàn)的不僅僅是兩種語言字符的等價轉換,更是原作品中內涵的文化信息的傳遞,以實現(xiàn)帶給讀者欣賞的需求及愉悅感,并如原著一般帶給讀者思考與啟迪。文學翻譯的目標就是最大可能地實現(xiàn)源語言文化的傳播,實現(xiàn)目標語言文化的豐富,并促進雙方文化交流。只有深刻認知兩種文化內涵,并對文學作品中的文化差異采取正確的處理,運用靈活的翻譯策略,選擇適當?shù)姆g方式,方可實現(xiàn)原著作品內涵的準確傳達。

二、英語文學翻譯中文化差異處理策略影響因素及主要方法概述

1.影響因素

文學作品中文化差異翻譯處理策略的選擇是一個彈性掌握的過程,主要影響因素有兩個:一是翻譯目的的影響,一是譯本讀者定位的影響。翻譯目的是影響翻譯策略的重要因素之一,這里我們同樣以《Gonewiththewind》為例進行闡述。本作品的翻譯目的界定為滿足一般中文讀者閱讀需求,并全面展現(xiàn)原著的所有內容?;诖四康?,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采取了異化為主,歸化為輔的翻譯策略選擇,大量使用了直譯加注釋的翻譯手法,既保證了原著原有內容的全面展現(xiàn),又降低了讀者閱讀難度。對于讀者的定位,這對于確定一部作品的翻譯側重點具有很好的指向作用,不同讀者的審美與欣賞水平不盡相同,翻譯策略不同。若一部作品的受眾為對源文化具有深刻認知的較專業(yè)人士,則文化差異處理采用直譯即可實現(xiàn)文化傳播目的,但若面對普通受眾,則源文化背景欠缺,這就要求譯者結合自身對兩種語言的熟練應用及對兩種文化的把控采取弱化差異的策略,降低閱讀難度。

2.主要方法

針對英文文學作品中文化差異的處理方法不外乎“異化”與“歸化”兩種。所謂“異化”即以充分將原著文化內涵進行保留為原則,將目標受眾帶入異國文化氛圍,具有充分實現(xiàn)文化傳播目的,促進不同民族間的相互了解,激發(fā)讀者閱讀興趣的諸多優(yōu)點。所謂“歸化”即以追求譯文讀起來不像譯文而像目標語原創(chuàng)為方向,致力于通過翻譯實現(xiàn)用固有文化價值觀對作品進行理解。異化的處理方法在作品的文化差異處理中,對于文化交流的促進以及對目標語言的豐富方面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但良好的翻譯離不開方便目標讀者閱讀,迎合其閱讀習慣的目的。在英文文學翻譯中文化差異的處理上,通常采取“異化為主,歸化為輔”的處理方式。

三、英文文學翻譯中文化差異類別及處理方式概述

本節(jié)我們對英文文學翻譯過程中關鍵的五種亞文化差異的正確處理方式進行論述。

1.生態(tài)文化差異的處理

所謂“生態(tài)文化”是指某民族在其特有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自然、地理)中發(fā)展所形成的具有自我標志性特點、帶有地域特色的語言文化特征,不同的生態(tài)文化造成了不同民族對于同一事物或者現(xiàn)象的不同反應。在生態(tài)文化差異的處理中,我們對于讀者的接受能力要有一個彈性的掌握。對于讀者通過自我聯(lián)想可以理解的文化相斥部分,可采取直譯的方式,保留原作中的形象、生動的表達方式,直接進行翻譯,這種做法會帶給讀者新鮮感,在潛移默化中實現(xiàn)文化的滲透作用;對于作品中文化相缺部分的翻譯,可采取直譯加注釋的方式,最大程度保持原作特色,又通過注釋采取歸化處理,豐富雙方文化的交流;對于原作中由于習慣所采取的比喻手法直譯后目標對象難以理解的情況,可選擇采取意譯的方式,基于譯者對于源文化的掌握將比喻含義直接進行翻譯,雖降低了形象性,但確保了傳遞信息的準確性;對于原作中所出現(xiàn)的西方文化俗語等,可采取替換的翻譯方法,用目標語中具有同樣表達含義及表達風格的俗語進行替換;對于原作中難以向目標讀者解釋的表達方式,我們可以進行一定的省略,降低讀者閱讀困難,值得注意的是替代和省略兩種表達方式在原作文化底蘊傳遞作用上有一定的削減,應慎用。

2.物質文化差異的處理

所謂“物質文化”是指在不同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的以物質為表現(xiàn)形式的文化,如建筑、食品等,物質文化通常是以一種文化相缺的形式存在,英文文學作品中物質文化的良好傳遞,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帶給讀者異國風情感受,對文化交流具有很好的效果[2]。對于文學作品中物質文化差異部分的翻譯,大多采取了直譯或者直譯加注釋的方式,最大程度上還原了原作中包含的異國特色,起到了一定的源語言民族或國家文化背景及歷史的普及作用。比如對于“Duelingpistol”一詞的翻譯,《飄》中就直接翻譯為“決斗手槍”,決斗這一風俗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言是陌生的,直譯最大程度上還原了源語言的文化氣質,帶給讀者不一樣的閱讀氛圍與新奇感。而對于一些在目標讀者概念中不存在的器物以及僅在某專業(yè)領域才會使用到的詞匯的翻譯,我們有必要對其用途進行一個注釋,以便于讀者更好地理解作品描述的場景[3]。對于物質文化的翻譯,由于其獨特性和強烈的文化氣質,很少采用意譯,并無法采用替代的方式進行翻譯以求實現(xiàn)理解上的便利。對于英語文學作品中物質文化的差異應以傳播文化為基本原則。

3.社會文化差異的處理

所謂的“社會文化”是指不同的歷史發(fā)展歷程中所形成的不同民族獨特的風俗習慣、社會形態(tài)、行為方式等。社會文化的差異往往會造成交流上的誤解與無法理解,這一現(xiàn)象在文學作品的翻譯中則表現(xiàn)為翻譯的失誤。無論是在中文還是英文中,都存在一詞多譯的情況,翻譯學中曾指出詞匯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的表達才有意義,可見作品翻譯中對于社會文化差異的細致、準確的理解和把握,將直接關系到作品原意的準確傳達。基于上述觀點,在進行文學作品中社會文化差異部分的翻譯應采用直譯或者直譯加注釋的方式,以求規(guī)避社會文化差異帶來的理解誤區(qū)。同樣應對讀者的接受能力采取彈性的掌握,對于抽象度不高,或差異性不明顯的比喻方式,我們可以直接保留原文喻體,進行直譯,將理解的環(huán)節(jié)留給讀者;社會文化的差異多歸屬于文化相缺的范疇,故大多采用直譯加注釋的方式進行翻譯,以實現(xiàn)如實反映原文社會文化背景,并確保讀者不會因為晦澀抽象的社會文化差異而喪失閱讀興趣。如《飄》中,則將原著中的“wallflower”翻譯為“墻花”,并注釋為“舞會中沒有舞伴而坐在墻邊的單身女性”,這樣生動與準確兼顧。作品中出現(xiàn)蘊含時代背景與社會文化的詞匯時,譯者應結合作品本身的人物、環(huán)境、場景塑造,進行歸化處理。如《飄》中的“mammy”一詞,若直譯則是幫白人看護孩子的黑人保姆,而原著中該人物的塑造要體現(xiàn)的是一個忠誠而認真的老保姆,故譯文中翻譯為“黑媽媽”,實現(xiàn)了社會文化差異處理與文學作品內涵的到位傳遞。

4.語言文化差異的處理

所謂“語言文化”[4],上文已有闡述,而文學作品則是語言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其對于文學作品具有重要的影響,在文學作品的翻譯中,如何將人物的日常語言交流所蘊含的情緒、人物關系、談話氛圍很好地表現(xiàn)出來,對于成功翻譯作品關系重大。這里我們以人名的翻譯以及英語文學作品中常出現(xiàn)的黑人對白的處理進行一個舉例論述。人名既是日常語言交流中的常用要素之一,又從側面映射著不同的風俗、宗教、道德等文化信息,對其恰當翻譯處理很重要。人名在中英翻譯中通常采取音譯的方式,但在文學作品的處理中,我亦應結合人物之間的關系進行“見機行事”的處理,讓作品譯文行文更為流暢。黑人對話也是英語文學作品中獨特的組成部分,西方歷史造就了黑人奴隸的存在,種族的歧視導致了黑人受教育程度與白人的差異性,原著書寫過程中會用一些詞匯語句構成的不同來對其進行表現(xiàn),現(xiàn)有的翻譯大多采取直譯,而放棄了對這一特有文化要素的控制,筆者認為在對該情況的處理上,可采用意譯方式,在充分理解原文表達意圖的基礎上,用目標讀者語言中常用的區(qū)分方式對這種階級差異之間的對話進行替代,實現(xiàn)語言表達設置合理化。

參考文獻:

[1]陳安定.英漢比較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30-40.

[2]馬麗群.淺析英語文學中文化翻譯差異處理的技巧[J].作家,2013(18):165-166.

[3]于文杰.文化學視閾下英語文學作品的翻譯技巧[J].芒種,2012(16):163-164.

篇3

文化差異思維差異歸化翻譯異化翻譯隨著全球經(jīng)濟、政治和科技的一體化,多元文化并存勢在必行,文化在各國交流與往來中變得越來越重要。受其影響,文化成為文學翻譯作品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在當今社會中,翻譯已不再僅僅被看作是語言符號的轉換,而被看作是一種跨文化交際的行為一種文化模式的轉換。翻譯之所以困難,歸根結底是語言差異和文化差異。英漢兩種語言在表達方式上有相似之處,但更多的是差異。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于翻譯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提到“文化”,我們就要了解一下文化這個詞。簡單地說,文化是指一個社會的整個生活方式,一個民族的全部活動方式。文化的范疇很廣,包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語言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是文化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的關鍵因素。人類只有在擁有語言的前提下,才能獲得文化,才能使文化傳播、繼承和發(fā)展。語言不僅反映著文化,而且還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并受文化的制約。翻譯就是將一種文化環(huán)境里產(chǎn)生的作品移植到另一種文化環(huán)境里,因此是一種跨文化的活動,從而可以看出,任何翻譯都離不開文化的傳達。

一名合格的翻譯者的要求是既要精通兩種語言,還要熟悉其相關的文化背景。對于漢語而言,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翻譯工作者必須對民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準確地表達出漢語表達中所蘊涵的深層含義,正確地把握其實際意義;對于英語而言,英語語言的構成非常復雜,而且文化內涵也非常豐富,從構詞法上看,英語有25%以上詞匯來自于希臘語,50%以上的詞匯來源于拉丁語。而語言又是文化的載體,因此,英語表達中有很多詞語和文化背景與希臘神話和羅馬故事的有密切關系的,作為翻譯者對于這方面的知識有要有一定的學習和了解,否則在翻譯中遇到此類內容時就會很容易出現(xiàn)錯譯和誤譯的現(xiàn)象。

二、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

中西方的人們處在不同的文化中,文化的差異就會使我們對同一世界產(chǎn)生不同的認識。在描述周圍的世界和生活時,由于生活經(jīng)驗和世界觀等因素的不同,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思維方式。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思維也影響著語言,因此如何在翻譯過程中克服文化思維方式的差異,使翻譯的文章能夠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所理解,是翻譯能否準確表達出原文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

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對英漢兩種語言產(chǎn)生了不同的影響,人們對于同一事物也會產(chǎn)生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喜好。因此,一旦涉及到具體的文章,翻譯者往往就會根據(jù)自己積累的文化經(jīng)驗和養(yǎng)成思維習慣進行聯(lián)想。例如,當中國人一提到“狗”(dog),就會常和“走狗、的、、豬狗不如、狗仗人勢”這類貶義色彩的詞聯(lián)系到一起;而在西方,人們會把“dog”看作是一個中性詞,而且這個詞還主要含有褒義含義。他們會把狗看成是最忠誠的朋友,因此有很多涉及到“dog”這個詞的翻譯方法也都是褒義的,比方說像“a lucky dog”(幸運兒),“ 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或常以狗的形象比喻人的行為,如“top dog”(優(yōu)勝者)。再比如說,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龍”代表著“威嚴、權威”,而在西方文化和思維習慣中,“龍”則是“邪惡”“魔鬼”的象征;“?!边@個動物,中國人會把它看成是“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的象征,魯迅曾在一首詩中這樣寫道:“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睆倪@句詩詞里,我們就能看出“?!边@種動物在中國文化中所代表的含義。而西方人的思維習慣和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恰恰相反,他們會把它與“恐嚇、愚弄別人、令人討厭的人”聯(lián)系在一起;眾所周知,在中國人的思維習慣中,提到狐貍(fox)就通常會把它與“陰險、狡猾的人”聯(lián)系起來,而在英語里恰恰相反,fox通常會指那些“聰明、機靈的人”。通過這些生動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不同的文化思維習慣下的人們在相同的詞匯理解上竟然會產(chǎn)生如此大差異。在這種情況下,翻譯者如果生般硬套地進行翻譯的話,一定會使譯文費解??梢姡季S習慣不同,對詞義的錯誤理解會嚴重影響譯文的準確性。

三、解決翻譯中文化差異的主要翻譯方法

我們常常把翻譯稱為是人類溝通橋梁,既然中西方文化,思維差異都會影響到翻譯的準確性,那么翻譯者如何處理這些差異,并最準確翻譯出原文中的文化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具體的翻譯中如何處理這些差異,就會涉及到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法,在跨文化翻譯中經(jīng)常使用的兩種主要翻譯方法為歸化翻譯和異化翻譯。

歸化翻譯法指翻譯者盡量減少譯文中的異國情調,在翻譯過程中盡可能用本民族的思維方式和文化傳統(tǒng)去表現(xiàn)外來的作品,為目的語讀者提供一種自然流暢的譯文。不管什么樣的語言都存在著很大的共性和相通性,這樣就為歸化翻譯奠定了基礎。歸化翻譯的主要方法就是翻譯者在領會原文中的主要思想的提前下,在翻譯過程中根據(jù)目的語人們的思維習慣和文化背景,用比較好理解的語言把原文的意思表達出來。換一個方式理解歸化法就是將原文中有濃郁特色和特征的地方在翻譯成目的語時用“入鄉(xiāng)隨俗”的方法轉換成目的語。簡單的理解就是反對引入新的表達法,使語言本土化。用歸化法的弊端是其翻譯的文章少了許多原汁原味的原語風格和文化色彩,過多偏向目的語

風格和文化的轉化,會使讀者在閱讀時少了領略異國風情的權利;這種翻譯法的長處是譯文盡量接近讀者,讀起來更加通順,而且還會給讀者帶來親切感,更易于接受。

相對歸化翻譯而言,異化翻譯則剛好相反。異化翻譯會盡可能的保留原文的文化特征,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盡量使讀者能夠體會到原汁原味的異國文化味道。翻譯者力求最大限度的將原文的表達方式用目的語所表述出來,讓讀者通過他的譯文能夠了解該國的社會生活,人文知識和異國的風土人情。換句話說就是異化翻譯在不改變原文的文化、語言、思維方式等特征的前提下,講原文的內容用目的語表達出來,使讀者能夠更好的適應原文。同意,異化法也存著著相應的弊端。異化的翻譯一再的強調適應原文,這樣一來就會破壞目的語的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譯文讀起來有時似乎顯得不通順或是有悖于人們習慣性的思維方式。

篇4

關鍵詞:語言;文化差異 ;翻譯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23-022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3.145

一、語言、文化和翻譯之間的關系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載體與映射,它們不能分開,更不能失去語言和文化的意義。例如,紅色在中國往往是與幸福相關的,但在西方世界,它往往是與暴力或血腥相關。語言是文化的工具,因為一種文化交流的主要手段是通過語言交流。語言的本質是文化,文化是語言的發(fā)展軌跡。語言和文化是相互依賴、缺一不可、密不可分的。

翻譯不僅是語言的一種轉移,更是跨越文化的交際。翻譯是客體,它離不開語言,語言是翻譯的工具。

二、英語和漢語之間的文化差異

(一)社會生活和政治制度方面的文化差異

一些特定的文化表達起源于中國,社會生活和政治制度不能轉換成英文,例如:陰陽,八卦,氣功,太極拳,大鍋飯等,雖然可以譯成一個和英文等效的句子,但這些詞語的內涵不會輕易令西方讀者讀懂,直到他們已經(jīng)掌握了足夠的關于中國的文化知識。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例如“吃喜糖”是中國人表達要結婚了的方式,糖果是一個婚禮不可缺少的,沒有知識的共享,西方讀者很難理解,他們很難把糖果和婚姻聯(lián)系到一起。

(二)民族歷史方面的文化差異

每個民族都有它的歷史,每一段歷史都是豐富多彩的,一個國家的社會或經(jīng)濟活動都發(fā)生了很多事。語言是歷史事件的記錄,可以讓后人借鑒他們的經(jīng)驗。這些歷史事件被后人逐漸引申意義,使他們可以頻繁參考。作為一個結果,這些歷史事件通常被稱為書面文本時,需要使用擴展的意義。

英文讀者看見“met his Waterloo”會馬上想起了拿破侖的故事,他的失敗是在比利時的一個小鎮(zhèn),在他軍事生涯的滑鐵盧。所以這句話“遭遇滑鐵盧”是用來表示某人被徹底擊敗。另一個例子“破釜沉金”也是同樣的意思。這種文化的具體表達講述的是中國古代項羽的故事,雖破壞了戰(zhàn)斗的船只,但他們的軍隊已經(jīng)過了河,士兵們知道必須要征服死亡,撤退是不可能的。

(三)方面的文化差異

在中國,佛教和道教是兩個主要的宗教,都彌漫著普通人民的信仰和觀念。佛教文化與道教文化都是豐富的資源,形成的巨大活力都體現(xiàn)在中國的語言和文化中。在文學作品中,它們通常被視為文化缺少時用來表達一定的思想或感情,觸發(fā)必要的語言術語。

“借香敬佛”包含宗教元素“香”和“佛”,這是佛教的基本術語,它的字面意思是借香在佛前燃燒?!敖柘憔捶稹?后來被人們指接受別人給的東西或禮物。

在西方,基督教作為一個在世界上最大的宗教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幾乎每一個方面都具有極其深刻的意義,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有著潛在的影響力?;浇痰氖D―圣經(jīng),不僅給西方人提供精神慰藉,也給宗教人物和故事豐富的文化底蘊。這些人物和故事是已知的西方人,他們通常被稱為文學文本處理背后的默認細節(jié)。例如:My god! (我的天 )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自助者天助)

三、處理文化差異的方法

(一)直譯

直譯的一個最基本的因素就是文化因素。正如我們所知道的,中國文化和英國文化在幾個世紀以來不斷的交流,使得兩種文化之間相互受益。但總體來說,英國文化在中國的發(fā)展要比中國文化在西方的發(fā)展更強烈些。特別是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英國的文化已經(jīng)滲透到中國社會的許多方面。因此,不為奇怪的是可以看到更多的英國文化翻譯成中文的情況。許多英語的規(guī)范和習慣已為大多數(shù)中國人熟悉,并已進入中國的日常使用語言中。在這樣的背景下,譯者可以進一步努力地進行翻譯。

例如:Instrumental and orchestral music had for long been the Cinderella of Welsh music.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器樂和管弦樂在威爾士音樂中只能充當灰姑娘的角色。

“灰姑娘”是童話故事里的女孩,她常被繼母和姐姐虐待。這個名字是經(jīng)常用來指人或事情不受尊敬。英國的童話正在中國流行,這個名稱的出現(xiàn),中國讀者可以立刻從記憶中搜索出她的文化信息,這個名稱可以作為讀者文本的源頭。也就是說,譯文讀者,在這種情況下,在翻譯觸發(fā)灰姑娘的文化信息時,對讀者都是平等的,直譯是可以適用于此的。

翻譯本身是一種文化的交流活動,所以譯者必須意識到另一種文化。對于某些文化缺失的情況下,譯文讀者可能不知道,但是他們可以感知它的意義。例如把“紙老虎”翻譯成“paper tiger” 這是放在以前一個非常迂回的方式。翻譯的結果是非常明智的,因為我們可以看到紙老虎已成為英國文化的一種表達方式。

(二)直譯加注釋

相比較文本字面翻譯仍占一定的翻譯比例。許多文本與文化類是特定的文化,它們被譯文讀者直接接受是不可能的。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直譯加注釋優(yōu)先。有夾注、腳注或尾注來詳細解釋的文化信息,翻譯文本的讀者提供一定的資源去當他們感到困惑的直譯。事實上,在這種情況下,這就是對原文本的默認文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例如:“西施”(“xishi”)中國古代春秋時期著名的美人。“功夫”(“kungfu”) 中國武術――一種基于胳膊和腿的流體運動。

(三)意譯

當翻譯涉及的兩種文化和源文化元素非常重要、非常接近時,有必要繼續(xù)堅持文化特異表達或圖像的原始形式。譯者不應該只在乎目標語言的原始形式,否則它會導致尷尬的表述,扭曲了原文的意思。在這種情況下,譯者也許可以改變原圖像和形式,達到忠實源語中的元素的意義。較大程度的改變,是為了保持文本的意義,其取決于所涉及的兩種語言之間的文化距離來翻譯。如果文化形象或藝術形象并不重要,譯者可以采用意譯處理文化缺失。

篇5

邱夏

(浙江財經(jīng)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文化對創(chuàng)造力的影響逐漸受到學者的關注,文章試圖探討文化差異對團隊創(chuàng)造力的影響?;趯φ憬?、

上海兩地的87 個科研團隊的實證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1)官僚型文化不利于團隊創(chuàng)造力的產(chǎn)生;(2)支撐型文化有利于團

隊創(chuàng)造力的產(chǎn)生;(3)創(chuàng)新型文化有利于團隊創(chuàng)造力的產(chǎn)生;(4)創(chuàng)新型文化對團隊創(chuàng)造力的影響高于支撐型文化。

【關鍵詞】文化差異;團隊創(chuàng)造力;文化類型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768(2013)12-0149-03

科學的日新月異使得當今社會迫切需要高水平的創(chuàng)造力,

然而,個人的創(chuàng)新能力總是有限的,高水平的創(chuàng)造性大多是多

人合作的成果,因此,團隊成為現(xiàn)今最流行的工作模式之一。由

于團隊有著個人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因此,創(chuàng)新團隊的建設與培

養(yǎng)受到各國的廣泛關注。由此使得團隊創(chuàng)造力成為創(chuàng)新領域的

研究熱點之一。學者們逐漸將研究重點轉向團隊創(chuàng)造力產(chǎn)生的

過程以及影響團隊創(chuàng)造力的因素方面。

早期對影響團隊創(chuàng)造力因素的影響較多關注于團隊成員

個體特征,如領導風格、成員人格特征等等。隨著研究的不斷推

進,學者們發(fā)現(xiàn)團隊創(chuàng)造力并不僅僅是個體創(chuàng)造力的疊加,因

而開始將研究方向轉向團隊層面的特征。如什么樣的組織結構

能產(chǎn)生更高的創(chuàng)造性成果?團隊成員的互動程度會不會對團隊

創(chuàng)造力產(chǎn)生影響?多樣化團隊更能激發(fā)團隊創(chuàng)造力還是一致性

團隊更好?然而,一個植根于每一個組織發(fā)展過程中的因

素———文化因素在以往的研究中較為鮮見,本文試圖豐富文化

差異對團隊創(chuàng)造力的影響研究,文章從不同組織文化類型出

發(fā),具體分析以下問題:(1)團隊文化的類型;(2)不同類型文化

對團隊創(chuàng)造力的影響;(3)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一、理論與假設

(一)團隊文化類型

團隊文化由于范圍較大,目前并沒有形成具體的概念,但

是理論界較為認可的定義是:伴隨團隊形成過程而發(fā)展起來

的,根植于團隊所有成員價值觀、信仰或期望之中的一種社會

結構。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文化通過影響團隊成員的價值觀和信仰

來影響他們的態(tài)度和行為。但是,Petrock 也指出,團隊成員的價

值觀并不會隨著隨意變更的文化而簡單改變,所以說,團隊文

化永遠不能被強制更改。也就是說,人們應該遵循文化變化的

規(guī)律來管理文化,這是一個漫長且困難的過程。實際上,不同團

隊的創(chuàng)造力存在很大的差異,更多的是由團隊所呈現(xiàn)的文化類

型所造成的,我們將不同類型的文化之間差別的具體表現(xiàn)稱之

為文化差異。

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團隊文化進行了歸類,如張鋼據(jù)Jung

的精神分析模型,界定了四種團隊文化類型:一是秩序型文化,

強調團隊內的秩序,領導的權威;二是效果型文化,這種文化注

重團隊所具有的競爭力,團隊目標以及顧客的要求;三是創(chuàng)新

型文化,注重保持團隊的動態(tài)性、團隊成員的創(chuàng)造性;四是參與

型文化,參與型文化則側重于營造團隊的歸屬感,注重團隊成

員的參與。Wallach 從團隊重視、應用文化的程度出發(fā),清楚地

定義了三類可測量的團隊文化類型:一是官僚型文化,這種文

化以控制力和組織權利為基礎,團隊結構、權責清晰有序;二是

支撐型文化,這種文化類型最大的特點是團隊適應性強,團隊

成員彼此信任,靈活性大;三是創(chuàng)新型文化,呈現(xiàn)這種文化類型

的團隊往往重視成員的挑戰(zhàn)精神,允許成員冒險,同時極為關

注外界的風險和變化。本文主要借鑒Wallach 的分類,分析文化

差異對團隊創(chuàng)造力的影響。

(二)團隊創(chuàng)造力

雖然早在20 世紀70 年代就已經(jīng)開始了團隊創(chuàng)造力(group

creativity)的研究,但至今并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團隊創(chuàng)造力的概

念。從已有研究來看,理論界出現(xiàn)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是

基于個體創(chuàng)造力的定義,持這類觀點的學者認為,團隊創(chuàng)造力

根源于個體創(chuàng)造力。如Pirola 等指出,團隊創(chuàng)造力是團隊成員團

隊個體創(chuàng)造力的函數(shù);另一種是基于團體特征的定義,如Amabile

指出團隊創(chuàng)造力是一種產(chǎn)生于團隊內部并能推進創(chuàng)新的觀

點。Drazin 等認為團隊創(chuàng)造力是經(jīng)由團隊成員之間一系列復雜

的創(chuàng)造互動的過程。

本研究主要研究文化差異對團隊創(chuàng)造力的影響,而文化屬

于團體層面,因而本文采用團隊層面的團隊創(chuàng)造力概念。結合

West(2002)所作出的定義,本研究將團隊創(chuàng)造力定義為:在一

定環(huán)境下,經(jīng)過團隊成員之間的互動,將知識、經(jīng)驗和技能轉化

成產(chǎn)品、工藝、服務等的整體特性。

(三)團隊文化對團隊創(chuàng)造力的影響

團隊文化主要是通過影響團隊成員的價值觀、思維方式等

來對團隊創(chuàng)造力產(chǎn)生影響。存在于團隊中的關系和交往有效地

刺激了每個成員所掌握的資源的融合,從而促進團隊產(chǎn)生更高

的創(chuàng)造力。事實上,團隊創(chuàng)造力的迸發(fā)和提高,實質上是文化驅

動行為。團隊文化類型決定了團隊在創(chuàng)新過程的態(tài)度和行為。

本研究從學習理論和創(chuàng)新理論出發(fā),認為文化差異對團隊創(chuàng)造

力產(chǎn)生影響,不同的團隊文化類型對團隊創(chuàng)造力的影響是不同

的。本文的整體分析框架如圖1 所示。

圖1 研究模型

1.官僚型文化對團隊創(chuàng)造力的影響。呈官僚型文化風格的

團隊中,團隊領導者做出決策后,往往通過垂直的上下級關系

將決策傳遞給團隊成員。雖然決策能夠迅速傳遞給整個團隊,

但是,由于團隊成員沒有權力對上級決策提出異議,決策的執(zhí)

行力度可能會大打折扣。呈官僚型文化風格的團隊的結構比較

僵化、教條,靈活性不足,加之冗長、復雜的信息決策程序,所

以,當團隊進行創(chuàng)新時,雖然信息傳遞速度較快,但是團隊成員

并不是完全認同上級決策。另外,團隊成員由于習慣遵從制度

化的工作方式,日常工作中對創(chuàng)新也缺乏積極性。所以說,官僚

型文化對團隊創(chuàng)造力的產(chǎn)生有阻礙作用。據(jù)此,我們提出本研

究的第一個假設:

H1:官僚型文化不利于團隊創(chuàng)造力的產(chǎn)生。

2.支撐型文化對團隊創(chuàng)造力的影響。支撐型團隊文化產(chǎn)生

于團隊成員之間頻繁的交流和支持的過程中。當團隊成員能夠

對決策產(chǎn)生一定影響時,他們往往會更關注決策的正面影響。支

撐型團隊文化強調成員之間的學習和交流,要求營造一個平等、

開放的團隊環(huán)境,保證團隊領導者和成員之間的交流和學習,

從而提高團隊資源的利用率。此外,呈支撐型文化的團隊的組

織結構具有分權的特點,團隊成員有權參與團隊決策,從而有

利于激發(fā)團隊成員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提高團隊資源轉化的效

率,進而提高資源柔性。此外,在支撐型文化的團隊中,成員不僅

可以通過學習提高自身的創(chuàng)新能力,還能夠通過與團隊成員的

交流更好地利用他人掌握的資源,進一步提高自我的創(chuàng)新能力。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本研究的第二個假設:

H2:支撐型文化有利于團隊創(chuàng)造力的產(chǎn)生。

3.創(chuàng)新型文化對團隊創(chuàng)造力的影響。創(chuàng)新型團隊文化希望

營造一種具有挑戰(zhàn)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導向的環(huán)境。在創(chuàng)新型文化團

隊中,成員們認同挑戰(zhàn)、風險和創(chuàng)造力,勇敢嘗試變革和勇于面

對挑戰(zhàn)是團隊希望看到的。創(chuàng)新型團隊文化中的成員享受外界

環(huán)境帶來的壓力和挑戰(zhàn),他們對外界變化的反應相對于其他文

化類型中的人更為迅速,因此,化解危機的速度也很快。這種文

化類型中的員工會比較容易理解團隊領導作出的創(chuàng)新決定,并

會積極投身其中。所以,根據(jù)以上分析,提出本研究的第三個和

第四個假設:

H3:創(chuàng)新型文化有利于團隊創(chuàng)造力的產(chǎn)生。

H4:創(chuàng)新型文化對團隊創(chuàng)造力的影響高于支撐型文化。

二、研究方法

(一)樣本統(tǒng)計描述

本研究的問卷對浙江、上海兩地的103 個科研團隊的實證

調查,共發(fā)放問卷553 份,收回475 份。刪掉重復作答、答題不符

合規(guī)范等無效問卷后,共得到87 個有效團隊的問卷,共442份。

樣本的描述性統(tǒng)計表明,員工年齡以25~35 歲(45.94%)和

25 歲以下(30.03%)為主;員工專業(yè)背景為:理科29.8%,工科

26.3%,文科19.7%,商科15.7%,法律3.4%,藝術3.2%,醫(yī)科

1.9%;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11.3%,大專22.7%,本科

46.1%,碩士17.2% ,博士2.7%。

(二)變量的測量

團隊文化類型的測量采用Wallach(1983)的組織文化量

表,經(jīng)過因素分析,將團隊文化區(qū)分為官僚型文化、支撐型文化

以及創(chuàng)新型文化三個構面。經(jīng)預測試后,正式施測問卷共有15

個題項。量表采用5 點Likert 式量表測量,量尺從“完全不同

意”到“完全同意”,分別用數(shù)字“1”到“5”代表。分值越高表明被

調查者越贊同測量項目的觀點。

團隊創(chuàng)造力采用Amabile(1997)的相關研究成果,共8 個

題項,具體如“本團隊的工作富有原創(chuàng)性”、“本團隊經(jīng)常提出各

種新點子”等。量表采用5 點Likert 式量表測量,量尺從“完全

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別用數(shù)字“1”到“5”代表。分值越高表

明被調查者越贊同測量項目的觀點。

(三)數(shù)據(jù)檢驗

1.共同方法偏差的檢驗:根據(jù)Harman 單因素檢驗和CFA

檢驗來檢驗問卷是否存在共同方法偏差。其中,Harman 單因素

檢驗得出問卷的總體解釋率達69.533%,說明問卷不存在共同

方法偏差;同樣,將問卷全部題項納入同一個潛變量模型中,用

CFA 方法得出:CMIN/DF=4.871,RMSEA=0.091,GFI=0.511,IFI=

0.598,NFI=0.513,CFI=0.578,RFI=0.521;將題項納入每個變量

自身的因子進行分析得到:CMIN/DF=1.926,RMSEA=0.047,

GFI=0.816,IFI=0.905,NFI=0.827,CFI=0.921,RFI=0.813。由以上

分析同樣可知問卷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

2.問卷的信度分析:用SPSS20.0 進行量表信度分析,結果

見表1。問卷的克隆巴哈系數(shù)達到了可接受水平,表明問卷具有

良好的信度。

表1 量表因素構成及其信度

3. 效度分析:團隊文化的KMO 值為0.825,解釋度是

71.301%;團隊創(chuàng)造力的KMO 值為0.930,解釋度是63.437%。

三、假設檢驗

團隊文化和團隊創(chuàng)造力的描述統(tǒng)計和相關分析結果如表2

所示。

表2 文化差異對團隊創(chuàng)造力的多元回歸分析

從表2 中可以知道,官僚型文化與團隊創(chuàng)造力負向相關

(r=-0.194;p<0.01),支撐型文化與團隊創(chuàng)造力顯著正相關(r=

0.316;p<0.01), 創(chuàng)新型文化與團隊創(chuàng)造力顯著正相關(r=

0.389;p<0.001),且創(chuàng)新型文化對團隊創(chuàng)造力的影響大于支撐

型文化對團隊創(chuàng)造力的影響(系數(shù)較大),所得出的結果與本研

究的設想相同,即假設1、假設2、假設3、假設4 全部得到驗證。

四、討論

本研究主要分析了官僚型文化、支撐型文化以及創(chuàng)新型文

化對團隊創(chuàng)造力的影響,以此說明團隊文化差異與團隊創(chuàng)造力

之間的關系。通過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1)官僚型文化對團隊創(chuàng)造力

有負向影響,不利于團隊創(chuàng)造力的產(chǎn)生;(2)支撐型文化與團隊

創(chuàng)造力正向相關,有利于團隊創(chuàng)造力的產(chǎn)生;(3)創(chuàng)新型文化與

團隊創(chuàng)造力顯著正相關,有利于團隊創(chuàng)造力的產(chǎn)生;(4)創(chuàng)新型

文化對團隊創(chuàng)造力的影響大于支撐型文化對團隊創(chuàng)造力的影響。

究其原因可能在于:(1)官僚型文化的團隊中,團隊的任務

和工作由決策層決定,然后直接下達給團隊成員執(zhí)行,團隊成

員之間缺乏交流與互動,且成員習慣按部就班的工作,他們害

怕改變,更談不上主動創(chuàng)新,也因此不可能提高整個團隊的創(chuàng)

造力,甚至可能對團隊創(chuàng)造力的產(chǎn)生有阻礙作用。(2)支撐型文

化的團隊中,團隊內成員交往積極、成員與領導者之間互動也

比較頻繁,整個團隊內部溝通順暢。Kivimak(i 2000)認為,團隊

內部的交流和學習決定了團隊創(chuàng)新的好壞。Annouk 和Lievens

(1999)認為良好的團隊溝通能夠為團隊獲得更多有效的信息

和資源,從而促進團隊創(chuàng)造力的產(chǎn)生。(3)創(chuàng)新型文化屬于壓力

承受型文化,這樣的團隊愿意承受環(huán)境壓力,并能在壓力中尋

求創(chuàng)新。正如Van de Ven(1986)指出,外部環(huán)境與組織內部因

素一樣,對團隊創(chuàng)造力有著重要影響。當外界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

創(chuàng)新型文化團隊中成員能迅速調整工作方式。另外,這種團隊

中的成員理解并能積極執(zhí)行領導層臨時的創(chuàng)新決定。因此,我

們認為創(chuàng)新型文化有利于團隊創(chuàng)造力的產(chǎn)生。

本研究存在一些的局限性:首先,由于條件限制,研究樣本

僅局限在浙江、上海兩地。以這兩地的團隊代表整體還是很不

夠的。建議未來擴大團隊選取范圍;其次,本研究僅分析了文化

差異對團隊創(chuàng)造力的直接效應,并沒有解釋文化差異對團隊創(chuàng)

造力的影響機制,建議未來研究可以加入相應的中介、調節(jié)變

量,深入探討文化差異與團隊創(chuàng)造力的關系。

五、結論

不同的團隊在創(chuàng)造力上的不同表現(xiàn),說到底是由團隊文化

的巨大差異造成的。本研究證明了不同類型的文化對團隊創(chuàng)造

力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這一結論對提高團隊創(chuàng)造力指明了一個方

向,同時也豐富了團隊創(chuàng)造力的相關理論研究。只有將文化融

入團隊當中,才能進一步提高團隊創(chuàng)造力,增強競爭能力。但在

營造團隊文化的過程中,應該注意:每種文化類型之間并沒有

絕對的界限,現(xiàn)實的文化系統(tǒng)大多是多種文化的綜合體,只不

過某一文化類型占優(yōu)勢而已。因而,從提高創(chuàng)造力出發(fā),團隊應

該綜合支撐型文化和創(chuàng)新性文化,從實際出發(fā),平衡二者的關

系,構建適合本團隊的文化類型。

【參考文獻】

[1] 張鋼,倪旭東.知識差異和知識沖突對團隊創(chuàng)新的影響[J].心理學報,

2007,39(5):926-933.

[2] 劉曉莉.員工流動影響團隊創(chuàng)造力的過程模型研究[D].浙江大學碩

士學位論文,2008.

[3] 陳曉玲.國外創(chuàng)造力研究述評[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6(6):

159-168.

[4] Wallach E J.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the cultural match[J].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1983.

[5] Annouk Lievens,Rudy K Moenaert,Rosette S Jegers.Linking communication

to innovation success in the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a case study analysi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1999,10(1).

[6] Van de Ven AH.Central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J].

篇6

關鍵詞:中國;西方;舞蹈;文化心理;差異

中圖分類號:J7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23-0136-01

一、在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上表現(xiàn)為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差異

就我國的傳統(tǒng)舞蹈來講,民族舞和古典舞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國舞蹈,這些舞蹈往往是采用群舞的形式來表演的。在群舞表演中,通常有一個領舞者和多個協(xié)舞者,協(xié)舞通常圍繞在領舞者的周圍或后方,每個舞者在其位置上通過不斷變化的動作和相互協(xié)調呼應,來保持整支舞蹈的隊形,使其在錯落有致中井井有條。對于我國舞蹈而言,判斷其表演水平的標準是所有舞者的配合程度。而對單個舞者的評價往往是要看其在相應位置上是否完美表現(xiàn)出應有的動作。每個舞者都是群舞中的一個部分,整個舞蹈的結構嚴謹,編排細致,需要每一名舞者的努力。

二、在自然觀上表現(xiàn)為和諧與沖突的差異

在對待自然的態(tài)度上,中國舞蹈側重通過具體的舞蹈動作來表現(xiàn)對大地的熱愛和眷戀,而西方舞蹈則側重通過具體的舞蹈動作來展現(xiàn)對地心引力的一種掙脫。中國舞蹈中水袖、三道彎、拉山膀、臥魚是最基本的動作,強調“擰、曲、圓”的動作形態(tài),其中“圓”又是最具代表性的。所謂“圓”既指舞者在舞臺上的舞蹈動作要圓潤,又指舞者的身體線條要順暢,同時還指舞蹈中“欲前先后,欲左先右”所營造的一種空間上的圓融動態(tài)感。在舞蹈的其它方面,中國舞蹈講究舞蹈動作錯落有致,舞臺結構對稱完美的和諧感覺?!伴_、繃、直、立”是西方舞蹈的基本動作和基本原則,其中“開”又是最具代表性的。所謂“開”主要是指舞者腿部的外開。腿部的外開使得舞者的腹部收緊,這對于芭蕾舞者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腿部外開才能使得芭蕾舞者的體態(tài)挺拔舒展,進而可以完成一些高難度的舞蹈動作。就西方芭蕾舞來講,其強調人體的開放舒展,強調舞者身體在外部空間上的延展,例如繃起足尖的跳動是芭蕾舞給人們最具印象的動作。西方舞蹈就是這樣通過挑戰(zhàn)挑戰(zhàn)人身體的極限來展現(xiàn)力與美,舞蹈情節(jié)在表現(xiàn)上具有強烈的戲劇性,舞臺結構也不講求對稱,卻往往能帶給觀眾強烈的視覺沖擊。

三、在審美心理上表現(xiàn)為意境與形象的差異

中西舞蹈在審美心理上也是不同的。從舞蹈動作上來看,中國傳統(tǒng)舞蹈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將情感委婉地寓意舞蹈動作之中,強調神似,以意為師,以神領行,以形傳神,表現(xiàn)出剛柔相濟、形神統(tǒng)一、文質步重的審美心理。雖然中國舞蹈在動作上并不是很形象,但是其用較抽象的表現(xiàn)手法來展現(xiàn)舞者的內心世界。如同中國繪畫一樣,中國舞蹈同樣可以留個觀眾廣闊的想象空間,讓每一名觀眾在舞蹈中體會到不同的精神。在這方面,西方舞蹈與中國舞蹈正好相反,其注重通過形象的舞蹈動作來表現(xiàn)舞蹈的主題內容,舞動動作來自于真實的生活動作。在舞蹈表演中著力突出人體的美感和力量,這也正好反映了西方人真實形象的審美心理特征。

同時中西舞蹈在這方面的差異也反映了兩種不同的人體形象觀。西方文明始于古希臘,從那時起,歐洲文化便強調公民的健美體格和完美心靈。西方舞蹈的舞臺布局強調對角線,而中國舞蹈則強調中線,基于正“十”字的區(qū)位觀定位.并且以“井”字取代?!笆弊謥砬懈钗璧竻^(qū)位,由中向旁、由前往后地依次遞減運動人體的視像效果,給觀眾留下了想象的空間。

四、在民族性格上表現(xiàn)為內向與外向的差異

篇7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的每一個層面都包含文化因素,各民族在地域、生態(tài)環(huán)境,以及社會經(jīng)濟、文學歷史、宗教、發(fā)展等方面各有自己的特點,從而形成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使得一個民族的文化在許多方面有別于另外一種民族文化,這種特殊性在不同民族語言中都有鮮明的體現(xiàn)。英語和漢語是世界上兩種重要的語言,分別代表著東西方兩種不同的文化。由于英漢歷史文化背景、地理環(huán)境和思維方法的不同,反映在語言表達上就有很大的差異。本文從禮貌原則的角度分析了英漢禮貌用語的差異。

禮貌是維系人們交際成功的必不可少的紐帶。為避免言語誤解而導致交際失敗,保證交際的順利進行,人們應用禮貌原則。

一、中西兩種禮貌原則

(一)Leech的西方式禮貌原則

英國著名的語言學家Leech在研究禮貌現(xiàn)象的基礎上,效法Grice的合作原則,提出了禮貌原則,包括六項準則。

1.得體準則:盡量縮小對別人的損失,盡量增加對別人的利益;

2.慷慨準則:盡量縮小對別人貶低,加強對別人的贊揚;

3.贊揚準則:盡量縮小對別人貶低,盡量表揚別人;

4.謙虛準則:盡量縮小對自己的表揚,盡量貶低自己;

5.贊同準則:盡量縮小自己與別人的分歧,增加自己與別人的共識;

6.同情準則:盡量減少自己對別人的厭惡,增加對別人的同情。

(二)顧曰國的中國式禮貌準則

顧曰國教授對禮貌原則問題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總結了五項與漢語文化相關的禮貌原則。

1.貶己尊人準則。這是中國式禮貌的最大特點,即“夫禮者,自卑而尊人”,指談到自己或與自己相關的事物時,要“貶”、“謙”;談到聽者或聽者有關的事物時,要“抬”、“尊”。

2.稱呼準則。稱呼語代表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社會關系,中國的稱呼準則是“上下有義,貴賤有分,長幼有序”。

3.文雅準則。選用雅語,禁用穢語;多用委婉,少用直言,避免直接提及使人不愉快或難堪的事物。如:死亡、性事、排泄、絕癥、較低下的職業(yè)和犯罪行為等。

4.德言行準則。指在行為動機上,盡量縮小對別人的損失,盡量增加對別人的利益;在言辭上,盡量夸大別人給自己的好處。

5.求同準則。指交際雙方在諸多方面力求和諧一致,盡量滿足對方愿望。當不得不批評別人或發(fā)表不同意見時,人們往往是“先禮后兵”、“先褒后貶”。從語用角度看,“臉”與“面子”通常與“訓斥”、“批評”、“指責”、“邀請”及“請求”聯(lián)系在一起,如:甲在公共場合批評乙,乙會認為“沒面子”,“沒給他留臉面”。當人們考慮到自己或別人的臉面時,禮貌就成了很有用的語用手段,人們追求的往往是“求同準則”。

由此可見,英漢語言的禮貌準則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不同的語言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衡量標準及表現(xiàn)形式。事實上,禮貌本身既有文化的普遍性,又有明顯的文化差異性,這種文化差異常常構成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

二、禮貌用語在英漢兩種語言中的語用差異

(一)承諾性與情感的差異

在中國社會的人際交往中,人們極為重視“謙虛”,可以講“謙虛”是中國人的美德。但中國人的“謙虛”本質上與Leech提出的“謙虛”有所不同,中國人的“謙虛”主要體現(xiàn)在“卑己尊人”上?!氨凹鹤鹑恕笔侵袊囟ōh(huán)境下“禮”在交際中的具體體現(xiàn),意味著貶低自己,抬高別人。西方社會中人們慣常遵循的“盡量貶低自己,盡量縮小對自己的表揚”的“謙虛”準則在中國社會不僅不適合,反而常常構成對中國人的面子的威脅。比如,中國人在贈送禮品時,可能會貶低所贈之物從而達到卑己尊人的目的。如:中國人說:“禮物很輕薄,不誠敬意,請笑納?!保═his is nothing much a mere trifle,but please accept it.)而西方人可能說:“It’s not much.It’s just a trifle,I pick it up in a bargain basement sale at Macy’s last week.I thought maybe you could use it.”表面上,兩個句子都有貶己之意,然而,按中國人的習慣,后者是他們接受不了的,因為它構成對中國人的面子的威脅,因為這句話的語力是“我買的便宜貨對你是合適的”。這句“自謙”語雖然達到“貶己”的要求,然而違背了“尊人”的準則。在中國文化中,他人的利益高于自己的利益,“卑己”是為了“尊人”。

(二)稱呼上的差異

在英美文化中,親屬之間的稱呼一般比較籠統(tǒng)模糊,對同輩兄弟姐妹或年齡相仿的父母輩親屬,一般可直稱其名字,而且多用其愛稱。比如,把Robert稱為Bob,William稱為Bill,等等。而在漢語文化中,稱呼清楚,輩分明確,表現(xiàn)尊老愛幼。比如,英語的Cousin,在漢語中就可能有多種含義:堂(表)兄、表、弟、姊、妹。再如,中國學生稱王老師為“Teacher Wang”,而在英語中老師只是一個職業(yè)名稱,不能做稱呼語。

稱呼是漢語言文化的特征,漢語言文化表現(xiàn)的文明禮貌和高雅的稱呼在英語中可能是無禮、唐突、奇怪,相反,漢語中無禮的稱呼在英語中又會顯得親切。比如,英美人不分長幼,可直接稱呼對方的名字,學生稱呼老師也同樣如此,他們覺得這樣稱呼更親切,而在漢語中就會顯得無禮、不文明、不能容忍。英語中也沒有稱呼“某處長”或“某主任”的習慣,一般都稱之為先生或者女士。

(三)交際語言的差異

1.告別。東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感到困惑的是雙方在別人家做客之后,在豐盛的聚餐結束后,告別時所用的禮貌語方面存在著驚人的區(qū)別,英美人會說:“Thank you so much for a wonderful evening.”而中國人會說:“I’m so sorry,I have given you so much trouble.”英美人使用感謝語來表示禮貌,而中國人則用“道歉”語以示禮貌。

2.邀請。當英美人邀請別人時,由于受個人主義取向的影響,對被請人會特別尊重,從不強加于人,因此他們會十分禮貌,給對方留有余地,他們會說:“Come if you want to.”但中國人以同樣的形式受到邀請時,會覺得英美人的邀請極不誠懇。但是,當中國人客氣地回答說:“Thank you,I’ll try to come.”也會使英美人感到茫然,因為他們不能確切你是否肯定能來。

三、結語

英漢兩種語言中禮貌用語的語用差異比較說明,禮貌原則是各種社會群體所廣泛使用的文明手段,但必須承認,它的內涵,它的方略,它可能涵蓋的準則及側重點等眾多方面都會因文化不同而存在差異,而且可能相去甚遠,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時,一定要了解文化的差異性,以避免語用失誤,交際中斷或失敗。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而且要注重培養(yǎng)他們的語用能力,這樣才能取得跨文化交際的成功。

參考文獻:

[1]顧曰國.禮貌、語用與文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2,(4).

篇8

[關鍵詞]文化;禮貌原則;禮貌用語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0-0146-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69

[本刊網(wǎng)址]http://

一、引言

“語言和文化是兩個關系密切的結構。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化。語言使文化得以發(fā)展和傳播,文化又影響和滲入語言結構的各個組成部分。語言反映文化,同時又受到文化的制約?!庇纱丝梢姡Z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同時又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因素從各個方面影響著語言的使用,其中最重要的反映之一就是語言使用中的禮貌原則?!岸Y貌是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表明對他人的關照,是人類行為的基本準繩,其目的是反映或實現(xiàn)社會或人際間的語言關系,并且能最大限度地減少人際間的沖突,避免僵局;是人類各民族,各語言的共性”。因此,禮貌用語體現(xiàn)了社會文化對語言運用的影響,也體現(xiàn)了不同文化習俗對言語交際的制約,以及對禮貌的重視和理解,最終也體現(xiàn)了人際交往中對民族文化差異的尊重。

二、中西文化的差異

以英美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體系,這主要通過個人價值觀的差異體現(xiàn)出來。

西方文化被稱為“個人價值至上文化”或“個人主義文化”。個人主義表現(xiàn)為自我主動性、自我獨立精神、自我表現(xiàn)力等方面。對于西方人來說,自我居于極其重要的地位,個人成就、個人以及個人自由被視為美德而加以頌揚和推崇。他們崇尚“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追求自由競爭,平等自立。行事風格“突出個人,以個人為中心,言談舉止,辦事風格,只要不妨害他人,一切由個人自主并為之負責”。因此西方人認為,在社會交往中,尊重個人自主的言行才算禮貌。正是由于這種個人價值觀,當西方人受到贊美時,他們不會刻意掩飾自己的情緒,會很高興地接受別人對自己的稱贊。當然,個人至上的另一方面是西方人也非常尊重個人的隱私權,在交談中忌諱談論年齡、婚姻狀況、個人收入等話題,因為在西方人眼中,這些問題屬個人隱私,別人不能詢問,否則就會被認為侵犯隱私,極不禮貌。這種崇尚個人主義的價值觀也讓西方人在言語交際中追求簡潔明了,對話開始就直接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不拐彎抹角,并認為這種直截了當?shù)臅挿绞绞嵌Y貌的體現(xiàn)。

相反,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傳統(tǒng)思想推崇“人倫本位”,即群體本位或群體取向(Group Orientation),換一種更現(xiàn)代的說法,就是集體主義,一個人說話辦事,總是以不破壞群體關系為前提,以他人為參照,領導、家屬、同學、同事、親戚、朋友、鄰居等組成一種群體“磁場”,似乎做什么事總離不開磁場的影響?!皞悺保╤ierarchy)字的原意就是類別和次序,一個人該做什么,往往受制于特定的群體類別和等級次序。因此,自古以來,中國人深受“上下有義”“貴賤有分”“長幼有序”等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做事追求倫理和諧。中國人說話做事都注重人的等級差別,而且“中庸之道”,“樹大招風”的思想在中國人頭腦中根深蒂固,說話做事都避免張揚,盡量顯示自己的謙虛。在對話開頭通常不直接入題,而是隨便找些話題對對方表示關心,而且在中國,主動關心別人是一種美德,因此不論別人的大事小情,家事私事人們都愿主動關心,以顯示自己的熱情,縮短彼此的社會距離,然后才談到話語的主題。而且與人講話時盡量含蓄委婉,照顧對方的面子,通常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意圖,而是通過暗示等方式讓對方明白自己的意思。面子理論在中國人的對話中占主導地位。因此,中國人在談論有關自己的事情時,通常表現(xiàn)出自謙和自貶,以視謙虛,他們認為欣然接受別人的贊美是不禮貌的行為。中國人的這種自我貶抑的做法常常使英美人感到困惑不解。

這兩種文化心理特征的差異直接導致了中西方在禮貌用語及禮貌行為選擇上的差異,因此,中西方禮貌原則也就各不相同。

三、中西方的禮貌原則

20世紀60年代,美國哲學家格賴斯(H.P.Grice)提出了會話的重要規(guī)則――合作原則,即:量的準則(Quantity-maxim)、質的準則(Qualitymaxim)、關系準則(Re-lationmaxim)和方式準則(Mannermaxim)。這些是會話雙方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但他也發(fā)現(xiàn),人們在交際過程中有時并不遵守這些原則,甚至故意違反這些原則。因此,英國蘭開斯特大學教授利奇(Leech)在總結P.Brown和S.Levinson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制約人際言語交際的六條禮貌準則,為人們禮貌用語的正確使用提供了一個可借鑒與遵循的標準。它們是:1.得體準則(Tact Maxim):減少表達有損于他人的觀點;(1)盡量不讓別人吃虧;(2)盡量多使別人得益2.慷慨準則(Generosity Maxim):減少表達利己的觀點;(1)盡量少使自己得益;(2)盡量多讓自己吃虧3.贊美準則(Approbation Maxim):減少表達對他人的貶損;(1)盡量少貶低別人;(2)盡量多贊美別人4.謙遜準則(Modesty Maxim):減少對自己的表揚;(1)盡量少贊譽自己;(2)盡量多貶低自己5.一致準則(Agreement Maxim):減少自己與別人在觀點上的不一致。

而中國的禮貌原則則截然不同。在漢文化中,“禮”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自卑而尊人”是其禮貌的核心部分。中國古漢語中很早就有關于禮貌重要作用的論述?!暗赖氯柿x非禮不成”“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日禮者不可不學也?!眹鴥日Z言學家顧日國教授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漢語文化中禮貌規(guī)范的四大特點:尊重(respect)、謙遜(modesty)、態(tài)度熱情(attitudinal warmth)、文雅(refinement),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適合中國文化環(huán)境的五條禮貌準則,即:“貶己尊人準則”,“稱呼準則”,“文雅準則”,“求同準則”與“德、言、行準則”。中國的禮貌特別強調:“尊敬,體諒,和熱情”。其中“貶己尊人”準則和“稱呼”準則是最富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xiàn)象,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人在交際中崇尚“謙遜”的特點。貶己尊人準則即指謂自己或與自己相關的事物時要“貶”、要“謙”;指謂聽者或與聽者有關聯(lián)的事物時要“抬”、要“尊”;如稱自己為“鄙人”,稱對方為“閣下”;稱自家為“寒舍”,稱對方的家為“府上”;稱自己的孩子為“小兒”、“小女”,稱對方的孩子為“令郎”、“令愛”;如果說話的人把他稱詞用于自稱,聽者就覺得你傲慢無禮;如果把自稱詞用于他稱,聽者聽了也覺得不舒服。稱呼準則即用適合的稱呼與對方打招呼,同時要考慮到對方的年齡、身份、場合等諸多因素。稱呼語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社會關系,稱呼語的改變往往意味著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改變,稱呼語必須體現(xiàn)尊重原則。例如,對長者用“老先生”,對小孩則用“小朋友”。一個人往往充當了多種角色。如,媽媽既可以是女兒的母親,也可以是女兒的老師,甚至是女兒的老板,什么時候稱呼媽媽、老師或老板,需要視不同的環(huán)境場合而定。這樣才能體現(xiàn)稱呼語中尊重的原則。而文雅準則即指選用雅言,禁用穢語;多用委婉,少用直言。一個人如果滿口污言穢語,他就要被指責為“沒禮貌”、“沒教養(yǎng)”。反之,一個人如果出言高雅,他就是一位“有教養(yǎng)”的人,可稱為君子。用委婉語是為了避免直接提及使人不愉快或難堪的事。求同準則指交際雙方盡量滿足對方的要求,力求和諧一致。中國人很講究面子原則,“臉面”是與人的社會身份地位相匹配的一種社會正價值,當個人行為符合并加強了這種正價值,他就“有了臉”;當個人行為與這種正價值相悖,他就“丟了臉”。當人們考慮到自己或別人的“臉面”時,禮貌就成了很有用的語用手段。人們在語言交際時要遵循和諧求同原則,即說、聽者力求和諧一致,盡量滿足對方的欲望。當不得不批評別人或發(fā)表不同意見時,人們實施求同準則的策略往往是“先褒后貶”、“先禮后兵”,即先把對方贊揚一番,然后才批評。對于邀請、請求,和諧求同原則要求聽者盡量“恭敬不如從命”,以取得和諧一致的效果。德、言、行準則指在行為動機上,盡量減少他人付出的代價,盡量增大對他人的益處;在言辭上,盡量夸大別人給自己的好處,盡量把自己付出的代價說低點。

篇9

在一般情況下,茶話會的主要與會者,大體上可被區(qū)分為下列五種情況:

其一,本單位的人士。具體來講,以本單位人士為主要與會者的茶話會,主要是邀請本單位的各方面代表參加。意在溝通信息,通報情況,聽取建議,嘉勉先進,總結工作。有時,這類茶話會亦可邀請本單位的全體員工或某一部門、某一階層的人士參加。有時,它也叫作內部茶話會。

其二,本單位的顧問。以本單位的顧問為主要與會者的茶話會,意在表達對有助于本單位的各位專家、學者、教授的敬意。他們受聘為本單位的顧問,自然對本單位貢獻良多。同時,特意邀請他們與會,既表示了對他們的尊敬與重視,也可以進一步地直接向其咨詢,并聽取其建議。

其三,社會上的賢達。所謂社會賢達,通常是指在社會上擁有一定的才能、德行與聲望的名界人士。作為知名人士,他們不僅在社會上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號召力和社會威望,而且還往往是某一方面的代言人。以社會上的賢達為主要與會者的茶話會,可使本單位與社會賢達直接進行交流,加深對方對本單位的了解與好感,并且傾聽社會各界對本單位的直言不諱的意見或反映。

其四,合作中的伙伴。合作中的伙伴,在此特指在商務往來中與本單位存在著一定聯(lián)系的單位或個人。除了自己的協(xié)作者之外,還應包括與本單位存在著供、產(chǎn)、銷等其他關系者。以合作中的伙伴為主要與會者的茶話會,重在向與會者表達謝意,加緊深彼此之間的理解與信任。這種茶話會,有時亦稱聯(lián)誼會。

篇10

【關鍵詞】企業(yè);管理文化;差異

隨著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的不斷加深,跨國公司蓬勃發(fā)展,而公司經(jīng)營所要面對的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跨文化的差異。有人舉例說:“一幢各國人群居的大樓起火,猶太人背出來的是錢袋,法國人背出來的是情人,中國人背出來的是母親?!边@個例子生動的說明了不同文化的差異,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即使是同樣的環(huán)境,同樣的問題其思維和行動卻是大相徑庭的。具體到一個企業(yè),不同的文化差異必然導致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不同。因此,比較分析中外管理文化特別是中西管理文化的差異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中西文化淵源不同

以中國、日本為代表的東方文化是以儒家倫理為基礎發(fā)展起來的,既是一種以農(nóng)民社會為主體的農(nóng)業(yè)文化,又是一種以宗法血緣關系為根基的宗法制度文化。中國是一個典型的農(nóng)業(yè)國,在早期發(fā)展中重視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的發(fā)展,忽視商業(yè)經(jīng)濟。而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是一種典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使得他們安于現(xiàn)狀、樂天知命,缺乏開拓進取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敢為人先的冒險精神。另外,中國古代長期存在著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度,這種宗法制度文化把人以家族、宗親為單位緊密的聯(lián)系起來,宗族成員的行為規(guī)范要受到倫理道德的約束。它要求人們把自己看做是家庭、社會的一員,所以東方人強調群體意識,強調一切以大局為重,個人必須無條件的服從組織。宗法制度導致了“家長制”式的集權專制,形成了重人治、輕法制的傳統(tǒng)。以歐美等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有三個歷史淵源。第一個是古希臘文化,這種文化強調一種科學精神,強調人要正確的認識自然,按客觀規(guī)律改造自然。所以西方人特別崇尚科學,講究理性主義。第二個是古羅馬的法律制度。這種文化思想主張以法律制度規(guī)范每個公民權利和義務,主張產(chǎn)權清晰,私人財產(chǎn)不受侵犯。所以西方人重法制、守規(guī)矩。另外,古羅馬法律里強調的是個人,保障個人的權利、履行個人的義務。所以在西方強調“個人主義”,主張通過個人努力獲得自己的財產(chǎn)和地位。第三個是希伯來民族的宗教。這種文化強調人應該有信仰,崇尚個人奮斗精神。由于中西方文化淵源的不同,決定了中西方人格特質構造和發(fā)展取向的整體差異。東方人格是在是儒家文化、農(nóng)業(yè)文明熏陶下形成的,其基本特征是:依靠宗族蔭護;強調集體,追求和諧,封閉,感性;西方人格是在西方宗教文化、商業(yè)文明熏陶下形成的,其基本特征是:依靠個人奮斗; 追求民主;重開放,理性。

二、價值觀不同

價值觀是管理文化的核心,從價值觀的不同可以看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最根本的不同。價值觀主要指人們對事物不同的評價與認識,是衡量人們信仰、價值和心態(tài)的一個測量工具。中西文化價值觀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首先,西方企業(yè)員工崇尚個人奮斗,主張通過個人奮斗獲取財產(chǎn),拼命奮斗也拼命享受,追求從自身的努力工作中得到更多的物質滿足和樂趣;而中國人受到安分守己的小農(nóng)思想的影響,習慣平和、懶散的生活,不熱衷改變現(xiàn)實,重視維系人際關系,把工作時間看作是同事間交往的機會。其次,西方人喜歡挑戰(zhàn)和冒險,他們熱衷于運用新的技術、開拓新的市場和開發(fā)的新產(chǎn)品,只注重過程,不在乎結果是成功還是失敗。相反,中國人崇尚團隊精神和協(xié)調,缺乏一種冒險精神,墨守成規(guī)而且害怕變革也害怕承擔責任。再次,西方人認為個人與企業(yè)之間只是工作關系,而且下級對上級有一定的建議質疑權,有較大的自,敢于直截了當?shù)闹赋錾霞壍腻e誤。而中國員工一切聽從領導的安排,一切都是領導說了算,注重對領導的服從。

三、管理行為不同

西方文化以制度為基礎,企業(yè)管理講究原則、追求效率,注重實施的是制度化的理性管理。西方企業(yè)管理重視一種硬性安排,分工明確,職責清晰,講究用法律條文作為主要依據(jù)約束人的行為,注重實證與依據(jù)的規(guī)范性和嚴謹性。但中方尤以國有企業(yè)為代表,更多的強調上下級人際關系的重要性,管理人員行動的主要依據(jù)是上級的指示,上級為至尊。而規(guī)章制度成為擺設、形式,甚至可以隨著個人主觀意志的改變而改變。在中國企業(yè)中,管理者實施的是關系化的情感管理,制度往往不被企業(yè)管理者所重視。企業(yè)管理者對制定制度毫無興趣,即便制定出來制度,員工在執(zhí)行時,也常常因為所謂的特殊情況或者特殊照顧而“靈活”放棄。中國企業(yè)管理依賴于人治,講究一種情感的互動,良好穩(wěn)定的人際關系是管理的主要手段。

四、人力資源上的不同

西方企業(yè)人力資源配置主要是依靠外部勞動力市場。隨著勞動力市場的發(fā)達,企業(yè)一般直接通過市場招聘所需人員。個人與企業(yè)的關系靠契約維系,只是一種簡單的勞動雇傭關系。這種簡單的法律關系使得員工與企業(yè)之間雙向流動,一旦發(fā)現(xiàn)對方不適合自己的發(fā)展,就馬上解除契約關系,所以可以實現(xiàn)企業(yè)與勞動力之間的最優(yōu)配置。在人力資源的使用上采用多口進入和快速提拔,企業(yè)只注重員工的能力,只要良好的工作績效就可以很快得到提升和重用。而中國企業(yè)特別是國有企業(yè)的人力資源配置主要是靠考核、內部培訓的方式,一般員工流動性不大。在人力資源使用上往往要熬年頭、論資排輩,重視個人歷史和人際關系即家庭背景,重視德才兼?zhèn)?,政治素質等。另外,在企業(yè)人員的工資組成上,西方企業(yè)主要以工作性質和工作內容來進行發(fā)放,而中國一般都納入員工的資歷、經(jīng)歷和學歷等要素,并且這些還是區(qū)分員工工資水平的重要因素。

五、管理決策方式不同

西方管理文化思想是在崇尚自由、平等、法制的社會制度下發(fā)展起來的,因此,西方管理者的決策非常民主,主觀性也比較強,管理者一般都擁有豐富的管理經(jīng)驗,善于聽取各方意見,所以上下級之間的權力距離較小,誰最了解問題,誰最有發(fā)言權。西方企業(yè)常常是習慣于個人做出決策,并由決策者承擔最終責任。而中國管理文化思想是在等級森嚴的家長制集權專制制度下發(fā)展起來的,企業(yè)內部等級秩序嚴格。在決策方式上,中國企業(yè)的決策常常由集體做出,效率低下,實際上大多數(shù)仍是主要領導相互妥協(xié)作出的決策。這種集體決策沒有明確的責任人,所以不管決策對否,都無須承擔責任。中國企業(yè)不善于對下級進行授權,也不善于聽取下級意見。而下級也不敢輕易越權,只要是領導說的,都是對的,對上級有著強烈的依附心理。所以企業(yè)上下級之間存在較大的權力距離。

六、約束方式和激勵方式不同

西方管理文化認為,人是自利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所以通過物質刺激就可以很好的約束和激勵員工。中國管理文化主張用倫理道德來教化人,是一種關系化的情感管理。通過管理者的自我修養(yǎng)對員工產(chǎn)生一種人格影響力,促使這個被管理者也從主觀上對自己加以管理,而懲罰等都只是一種輔助力量。

總而言之,我國的管理文化與西方國家存在較大的差異,我們不能單純的分辨哪個好哪個不好,它們都是人類文明智慧的結晶,都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起著積極的作用。而且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中外管理文化也出現(xiàn)了融合的趨勢,例如不管是以家庭為本的中國企業(yè)還是以個人為本的西方企業(yè),都在管理中突出了人的重要性,重視個人的發(fā)展。另外,各國企業(yè)都傾注極大熱情在企業(yè)的價值觀、目標、宗旨等管理文化建設上。世界經(jīng)濟的全球化、一體化,使中國經(jīng)濟融入到整個世界經(jīng)濟中,也導致了中外管理文化的相互取長補短、交融匯合。

參考文獻

[1]武,康星華.《現(xiàn)代管理學教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2]芮明杰.《管理學教程》.北京: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出版社,2004

[3]程國平,刁兆峰.《管理學原理》.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