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要求

時間:2022-12-11 03:31:00

導語:如何理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要求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如何理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要求

2005年2月19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指出,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根據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新要求和我國社會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六個基本特征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要求,體現了我們黨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認識的進一步深化。

第一個總要求:民主法制。民主法制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治基礎和政治保障?!懊裰鳌币辉~的原意,就是“大多數人的統(tǒng)治”。民主一定要尊重和體現大多數人的意愿。只有這樣,才能發(fā)揮人民群眾和各個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社會主義民主是體現絕大多數人意志的新型民主。我們黨在總結國內外民主政治建設的經驗教訓,尤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明確提出,必須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黨的十六大把社會主義民主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十六屆六全會再次強調,要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guī)范化和程序化,保障人民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為了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必須健全民主制度,豐富發(fā)展形式,從各個層次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yè)、管理社會事務。

黨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的基本要義,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guī)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yè)、管理各項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必須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要善于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實施。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進一步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不斷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

第二個總要求: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之一。馬克思、恩格斯對社會公平正義作過深刻和全面的系統(tǒng)論述。他們認為,人類千百年來所追求的真正公平,“只有在共產主義制度下才可能實現”;公平的實現程度取決于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生產決定分配,分配的前提取決于可供分配的產品;在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和高級階段,公平及其實現的程度是不一樣的。他們還認為,作為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公平及其實現還有自身的特點:一是在社會主義社會,分配的依據只能是勞動,也就是馬克思講的“按勞分配”。但是,由于每個人的勞動能力和家庭狀況不盡相同,分配的結果必定是不公平的。二是機遇和環(huán)境是公平的,社會主義社會最大的公平就是階級差別已經不存在。只要是有勞動能力的人,社會都會為他們發(fā)揮才干提供平等的條件,也就是馬克思所講的“各盡所能”。三是社會調劑,也就是說,在社會成員分配之前必須作必要的扣除??鄢聛淼膭趧赢a品用于再分配,包括救濟生活困難的社會成員。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基礎。從現代意義上的公平正義的具體內容和基本規(guī)則看,它必須包含相互聯(lián)系、相互補充的四個原則,是一個缺一不可的有機整體。這四個原則是:第一,保證基本權利的原則。這里所講的基本權利,包括生存權利、社會保障權利和受教育權利等。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一切人,或至少是一個國家的一切公民,或一個社會的一切成員,都應當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边@就要求經濟社會發(fā)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必須建立在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得到保證的基礎之上。與此同時,必須保證經濟社會發(fā)展使絕大多數社會成員受益,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發(fā)展,避免只有少數人受益的“有增長無發(fā)展”的情形。第二,機會平等的原則。也就是說,要從總體上保證每個社會成員享有大致相同的平等發(fā)展機會,具有大致相同潛能和相同意愿的社會成員應當有著大致相同的發(fā)展機會和發(fā)展前景。在參與社會財富等社會資源分配之前,機會平等的原則要求摒棄先賦性因素(比如身份、家庭出身、性別等)的影響,保證每一個社會成員能夠有一個平等競爭的條件,能夠得到公正的對待,從而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每一個社會成員的能力。第三,按貢獻分配的原則。也就是說,要根據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具體貢獻進行有差別的分配。在社會財富等社會資源的形成過程中,每一個社會成員所投入的勞動的數量和質量、所投入的生產要素是有差別的,因而,每一個社會成員對社會的貢獻也是有差別的。按貢獻進行分配,就是要把每一個人的具體貢獻同自身的切身利益緊密地結合起來。這樣做,有利于調動每一個社會成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而有利于激發(fā)社會的創(chuàng)造活力,使一切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第四,社會調劑的原則。也就是對一次分配后形成的利益格局進行必要的調整,使社會成員普遍地共享發(fā)展的成果。在現實社會中,由于人們能力、機會以及具體環(huán)境的千差萬別,由于制度和規(guī)則等方面的不完善、不配套,由于社會特別是市場經濟中存在種種不確定性因素,在初次分配之后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不合理乃至不公正現象。因此,在初次分配之后,社會有必要進行再調劑。這就必須建立健全社會利益協(xié)調機制,特別是建立健全有效的以所得稅制和社會保障制度為主要內容的社會轉移支付體系。

必須特別指出的是,我國現在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口多、底子薄、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生產力不發(fā)達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因此,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公平只能是相對的公平。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出現了一些比較突出的社會公平問題,比如地區(qū)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分配差距過大,農民、工人(特別是失地農民和下崗失業(yè)工人)等社會群體為改革發(fā)展所承擔的代價與應得到的補償不對等。對當前我國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出現的公平問題,要做全面、科學的分析,要綜合運用政策、法律、經濟、行政等手段,堅持依法、及時、合理解決的原則,采用教育、協(xié)商、調解等方法來解決。對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問題,要在經濟發(fā)展的基礎上,通過改革稅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轉移支付等措施,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來解決,使全體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果。對一些敏感性問題,既要克服視而不見、無動于衷的官僚主義,又要防止進行人為炒作,影響社會穩(wěn)定和社會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