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觀察

時間:2022-08-25 08:38:06

導語: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觀察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觀察

[摘要]目的:探討中藥熏蒸聯(lián)合溫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方法:將88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4例。對照組給予溫針灸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中藥熏蒸治療。2組均治療1個月。觀察2組的綜合療效、腰椎功能障礙指數(shù)(ODI)各項評分(單項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及總積分)、疼痛強度量化評分表(MPQ)積分[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疼痛強度(PPI)評分、疼痛積分(PRIT)]、炎癥因子水平[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β-內啡肽(β-EP)]。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為93.18%(41/44),高于對照組的77.27(34/44),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ODI各項評分及總積分、MPQ積分、炎癥因子水平治療前后組內比較及治療后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論:中藥熏蒸聯(lián)合溫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療效較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及關節(jié)活動受限癥狀,緩解疼痛,抑制機體炎癥反應。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yī)藥療法;中藥熏蒸;溫針灸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的骨科疾病之一,由于種種外力因素,腰椎間盤的纖維環(huán)產(chǎn)生破裂,髓核組織于后方或椎管內突出,造成相鄰脊神經(jīng)根受到刺激或壓迫,從而導致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出現(xiàn)一側或雙下肢麻木、疼痛,腰部疼痛等癥狀[1]。本病屬中醫(yī)學“痹證”“腰痛”等范疇,與腎虛督空、風寒濕熱侵邪腰府,導致濕氣瘀滯有關,治療當以調經(jīng)理氣、舒筋通絡為主[2]。溫針灸是針刺和艾灸相結合的一種中醫(yī)特色療法,能改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臨床癥狀,緩解疼痛,但單一運用療效有限。中藥熏蒸是通過熱藥蒸汽產(chǎn)生治療作用的一種中醫(yī)外治法,其所用藥物由川牛膝、川烏等組成,可起到補中益氣、散寒祛濕、活血化瘀之效。基于此,筆者運用中藥熏蒸聯(lián)合溫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44例,取得顯著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88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4例。治療組中,男27例,女17例;年齡26~70歲,平均(46.35±8.76)歲;病程3個月至3年,平均(1.16±0.11)年。對照組中,男26例,女18例;年齡28~69歲,平均(45.05±7.41)歲;病程4個月至2年,平均(1.13±0.05)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診斷標準1)西醫(yī)診斷標準。符合《骨科疾病診療指南》[3]中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標準。坐骨神經(jīng)或股神經(jīng)支配區(qū)疼痛;肌肉萎縮、無力,腱反射減弱;相應脊椎棘突旁有深壓痛。X線片示脊柱側彎,生理前凸消失,病變椎間盤可能變窄,相鄰邊緣有骨贅增生。2)中醫(yī)診斷標準。符合《中醫(yī)骨傷科常見病診療指南》[4]中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標準。有腰部外傷、慢性勞損或受寒濕史;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壓增加時疼痛加重;脊柱側彎,病變部位椎旁有壓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動受限。1.3納入標準1)符合上述中西醫(yī)診斷標準;2)依從性好,能夠配合治療;3)患者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1.4排除標準1)已行手術治療;2)合并心、肺、腎等嚴重臟器疾病;3)對本研究藥物過敏;4)患有精神疾病。

2治療方法

2.1對照組采用溫針灸治療。穴位:腰部病變節(jié)段夾脊穴、陽陵泉、環(huán)跳、腎俞穴,以75%乙醇常規(guī)消毒穴位皮膚后,用華佗牌0.30mm×50mm的毫針(蘇州醫(y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針刺,垂直進針,得氣留針后,將長3cm的艾條置于腰部病變節(jié)段夾脊穴處針尾,點燃艾條下端,在施灸穴位皮膚與艾條之間放置硬紙板以免燙傷皮膚,持續(xù)15~20min,留針30min,艾條燃盡后除去灰燼。每天1次。2.2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中藥熏蒸療法。中藥組成:沒藥、乳香、桂枝、補骨脂、紅花各10g,川烏、木瓜、獨活、赤芍各20g,川牛膝、伸筋草、艾葉、秦艽、威靈仙各30g。將上述藥物放置于中藥熏蒸治療儀(吉林省布瑞斯克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型號:BKX-I)中,并加水煎至6000ml,藥溫為40~50℃。操作前應囑患者將大小便排凈,后協(xié)助其取仰臥位,并暴露腰部,使用中藥的熱氣進行熏蒸,根據(jù)患者自身情況調節(jié)溫度,熏蒸30min,每天1次。2組均治療1個月。

3療效觀察

3.1觀察指標1)腰椎功能障礙指數(shù)(ODI)各項評分及總積分。以單項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總積分進行評估,每項0~5分,總積分=所得分數(shù)/5×回答問題數(shù)×100%[5]。2)疼痛強度量化評分表(MPQ)積分。該積分包括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疼痛強度(PPI)評分、疼痛積分(PRIT)3項指標。VAS評分共10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疼痛越嚴重;PPI評分為0~5分,分數(shù)越高提示疼痛越劇烈;PRIT積分為VAS評分與PPI評分之和[6]。3)血清炎性因子水平。采集空腹狀態(tài)外周血約3ml,3000r/min離心10min,分離血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對2組治療前后的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β-內啡肽(β-EP)水平進行檢測。3.2療效標準參照《骨科疾病診療指南》[3]中的有關標準擬定。治愈:腰腿疼痛等癥狀體征基本消失,對日常生活及工作無影響;顯效:腰腿疼痛等癥狀明顯改善,可從事一般工作;有效:腰腿疼痛等癥狀體征有所減輕,但對日常生活及工作仍有影響;無效:未達以上標準。3.3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2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3.4治療結果3.4.12組綜合療效比較總有效率治療組為93.18%,高于對照組的77.27%,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4.22組治療前后ODI各項評分及總積分比較2組單項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及總積分治療前后組內比較及治療后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3.4.32組治療前后MPQ積分比較2組VAS、PPI評分以及PRIT積分治療前后組內比較及治療后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3)3.4.42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2組IL-6、TNF-α、β-EP水平治療前后組內比較及治療后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4)

4討論

髓核的退變及椎間關節(jié)失穩(wěn)、松動等病變?yōu)檠甸g盤突出癥患者發(fā)病的本因,可導致腰椎側凸、腰部活動受限、壓痛、叩痛及骶棘肌痙攣等一系列臨床癥狀。腰椎間盤突出癥與某些炎癥因子關系密切。IL-6是細胞因子網(wǎng)絡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炎癥性疾病及感染程度相關,是急性期反應的重要媒介;TNF-α是腫瘤壞死因子的一種類型,其可以促進T細胞產(chǎn)生各種炎性因子,從而加速機體炎癥反應的發(fā)生;作為一種內源性止痛物質,血清β-EP可有效抑制機體的疼痛系統(tǒng)。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西醫(yī)主要采用藥物與手術治療,但是長期口服藥物對肝腎功能有損傷,而手術治療費用昂貴,且有復發(fā)的風險。腰椎間盤突出癥歸屬于中醫(yī)學“腰痛”“痹證”等范疇,多以腎虛督空、寒濕外邪乘虛侵犯為基本病機,故以活血壯督、舒筋止痛為主要治療原則。溫針灸將普通針刺與艾灸相結合,針刺能緩解神經(jīng)根的壓迫,促進血液循環(huán),緩解疼痛,而艾灸具有鎮(zhèn)痛、培補氣血、溫通經(jīng)脈之功,因此溫針灸能改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臨床癥狀。中藥熏蒸方中艾葉祛寒止痛、調經(jīng)活血;秦艽、伸筋草斂陰止汗、祛痹止痛;威靈仙、獨活、川烏行氣祛風、強筋健骨;川牛膝、赤芍、紅花、乳香、沒藥補血活血、祛痹止痛;桂枝溫通經(jīng)脈、促陽化氣;補骨脂溫腎助陽;木瓜舒筋活絡。全方共奏活血壯督、舒筋活絡之功[7]?,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中藥熏蒸組方中川烏所含的苯甲酰烏頭原堿等成分可有效殺菌且抑制炎癥反應;秦艽中的龍膽苦苷等成分可抑制TNF-α釋放,促進白細胞介素-10、白細胞介素-4釋放及調節(jié)核因子活化B細胞κ輕鏈增強子抑制蛋白的細胞活性,從而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病情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治療后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2組治療后ODI各項評分及總積分、MPQ積分和炎癥因子水平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且治療組改善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中藥熏蒸聯(lián)合溫針灸不僅可提高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臨床療效,還可改善其腰椎功能及關節(jié)活動受限的情況,并緩解疼痛。綜上所述,中藥熏蒸聯(lián)合溫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療效較好,能有效改善臨床癥狀和患者的腰椎功能障礙,增強腰椎活動能力,緩解疼痛,抑制機體炎癥反應,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作者:殷韶健 單位:揚州市中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