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巴氏桿菌病的診斷及防控

時間:2022-05-27 08:32:23

導語:豬巴氏桿菌病的診斷及防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豬巴氏桿菌病的診斷及防控

摘要:豬巴氏桿菌病由多殺性巴氏桿菌感染而引起,主要發(fā)生于仔豬和育肥豬,呈世界流行,可通過呼吸道、消化道和血液途徑傳播。感染豬根據疾病發(fā)生的緩急分為慢性型和急性型兩種類型,主要表現呼吸道癥狀和全身癥狀。從巴氏桿菌病的臨床表現、病理剖檢和實驗室檢查方面提供了該病的診斷特征,同時從疫苗的程序性免疫、加強豬舍內環(huán)境消毒、減少養(yǎng)殖過程中應激因素對豬群的影響、提升豬場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和對病豬進行科學治療的角度闡述了該病的防控方法,以期為廣大養(yǎng)豬朋友帶來幫助。

關鍵詞:豬;巴氏桿菌;肺疫;診斷;防控

豬巴氏桿菌病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感染而引發(fā)的一種以全身敗血癥為特征的急熱性傳染病,由于病豬大部分表現呼吸道癥狀,故又稱“肺疫”,嚴重的能導致咽喉部位腫脹,壓迫氣管使氣流進出受阻,民間稱其為“鎖喉瘋”,主要影響仔豬和育肥豬,每年都會給養(yǎng)豬業(yè)帶來較為嚴重的經濟損失[1]。

1巴氏桿菌

巴氏桿菌是一種革蘭氏染色呈陰性的短桿菌,大小為(0.2~0.4)μm×(0.4~1.8)μm,病料中直接抹片分離的病原大部分為單個存在,極少數成雙排列,且呈現出兩端濃染的特征。該菌表面無鞭毛,惡劣環(huán)境中不形成芽孢,不會自主運動,新分離的毒株表面有莢膜,經傳代培養(yǎng)后莢膜消失。本菌可在體外進行培養(yǎng),最佳培養(yǎng)溫度為32℃~38℃,需氧或兼性厭氧,最適pH為7.0~7.5,培養(yǎng)時對培養(yǎng)基的營養(yǎng)有一定要求,普通肉湯中生長較差,加入血清或血液后生長速度加快。在綿羊血瓊脂平板表面培養(yǎng)24~48h能見到表面光滑、濕潤、邊緣整齊、形似露珠的菌落,不發(fā)生溶血,有熒光,接種至麥康凱瓊脂表面則無法生長。

2豬巴氏桿菌病簡介

該病主要發(fā)生于仔豬和育肥豬,性成熟后的豬機體抵抗力強,豬感染后大多能自行耐過,癥狀表現輕微。巴氏桿菌在我國很多地方常年發(fā)生,病原體甚至能在健康豬體內長期存在,由于機體免疫屏障的作用一般毒力減弱或受到抑制而不發(fā)病。但若機體因多種因素影響免疫力下降時這些菌仍會被激活而大量繁殖,從而暴發(fā)疫情。常見的影響因素有天氣突變、長期高溫高濕環(huán)境、頻繁斷水斷料或更換飼養(yǎng)員、豬舍有害氣體濃度過高、長途運輸、暴力轉群、濫用藥物等,這種機體自身攜帶的巴氏桿菌引發(fā)的稱之為內源性感染,一般不會造成嚴重死亡,用藥后易康復,病程短,后期無不良影響。還有一種為外源性入侵,這種巴氏桿菌往往對本地場的豬侵襲力強,感染后可快速繁殖,表現出發(fā)病急、病程短、致死率高、損失大的特點。臨床在對本病防控時,應根據發(fā)病的具體特點和病原來源針對性采取措施。

3流行特征

該病呈世界流行,大多數養(yǎng)豬業(yè)發(fā)達的國家和地區(qū)都有報道,以北美洲、歐洲、東亞、南亞等地區(qū)報道最多。其流行無明顯的季節(jié)性,但秋季和春季因溫差大更易流行,這和天氣變化快引發(fā)機體免疫力下降有關。我國以山東、河南、四川、廣東、江西等省份較易流行,經過近年來疫苗的普及以及程序性預防制度的完善,本病基本未出現過大面積的劇烈暴發(fā),只是在個別地區(qū)表現散發(fā)。病豬、潛伏期感染豬和剛剛康復的豬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呼吸道是病原入侵的主要門戶,除此之外,消化道、血液等也能傳播。感染豬通過咳嗽、喘氣、打噴嚏等方式將病原體排入環(huán)境中,這些病原或隨飛沫粘附在墻面,或以塵埃粒子為載體懸浮空氣中,或直接污染飼料和飲水,或直接黏著于其他豬體表,健康豬吸入或食入后便存在感染的可能。免疫疫苗或注射藥物時,如果針頭未嚴格消毒,病原體也能經污染的針頭以血液方式傳播。臨床上存在有些病例剖檢后癥狀并不典型,實驗室檢測后發(fā)現有其他病原混合感染的情況,巴氏桿菌和其他病原混感可使病豬發(fā)病更快,癥狀更重,死亡率也會更高,常見的混感病原有支原體、巴氏桿菌、鏈球菌、弓形蟲、丹毒桿菌、藍耳病毒、豬瘟病毒等。

4診斷

該病根據發(fā)病緩急程度不同分為慢性型巴氏桿菌病和急性型巴氏桿菌病兩種。前者多為條件致病性巴氏桿菌感染,即內源性感染;而后者多為外源入侵的巴氏桿菌感染,為外源性感染。

4.1臨床表現診斷

1)慢性型診斷:慢性型通常表現慢性經過,起初體溫升高,但不呈現高熱,一般在40℃~41℃,同時伴發(fā)長期咳嗽和呼吸困難,咳嗽前期以濕咳為主,后期可轉為干咳,采食量正?;蛭⒔担瑱C體漸進性消瘦,料肉比升高,鼻腔中有大量黏性分泌物,對胸部觸診敲擊豬有疼痛性反抗,聽診有肺臟層和胸腔壁層間粘連產生的摩擦音。長期呼吸困難導致機體缺氧,血液中還原性血紅蛋白升高,可視黏膜出現發(fā)紺、發(fā)紫,血液循環(huán)發(fā)生障礙。同時,由于有氧代謝水平降低,機體產熱下降,病豬畏寒怕冷,軟組織處有紅斑出現。部分豬伴發(fā)關節(jié)腫大,跛行,行走困難,消化也隨之出現障礙,前期表現便秘,后期為腹瀉癥狀,病程一般為7~21d。單純巴氏桿菌感染病程較長,混感后病程縮短,最終因機體衰竭而死。耐過豬后期生長發(fā)育受阻,料肉比增高,生產性能下降。2)急性型診斷:急性型通常是地區(qū)外的病原傳入本地導致,由于本地豬普遍沒有新血清型的抵抗力,使得該病容易暴發(fā)蔓延,表現發(fā)病急、病死率高、病程短、治療難度大的特點,并具有高度的傳染性。由于病原菌首先在咽喉和扁桃體部位繁殖,導致咽喉炎和頸部水腫,病豬外表看起來下頜部急性腫脹[2]。腹部、耳根和四肢內側皮膚出現紫紅色斑塊,指壓褪色,口腔、鼻腔中流出帶血的泡沫樣液體。同時體溫升高,采食量銳減或廢絕,眼結膜潮紅,眼角常留淚斑,精神極度差,對外界刺激不敏感。

4.2病理剖檢診斷

1)慢性型診斷:病豬剖檢后可見肺部病變顯著,有纖維素性肺炎不同發(fā)展階段的各種變化,病變可波及一側或兩側肺葉大部分,尤以尖葉、心葉和膈葉前部最為嚴重,同時肺小葉腫大,間質增寬,病灶實質化,表面呈現出暗黑紅色或灰黃紅色,被膜粗糙,有時會有一層淡黃色或白色的纖維素性薄膜覆蓋,胸膜腔中充滿淡黃色液體,將肺和胸腔內壁分離。病變的實質部分與周圍組織交界明顯,病程較長的呈現肝變樣。還有些病灶以支氣管為中心發(fā)生壞死和化膿,有的能發(fā)展成為壞疽性肺炎。病灶部位肺小葉增寬后眼觀為大理石樣花紋,周圍組織以淤血、水腫和氣腫為特征。除了肺之外,心包出現擴張,積液增多,心外膜充血出血,在心外膜上或心包液內有絮狀或膜狀的纖維素,后期心包積液中的水分被吸收后能導致心包膜發(fā)生粘連。腹腔中的肝臟、脾臟、腎臟以及腸道等有輕度充血和出血的病變。2)急性型診斷:急性型主要表現咽喉急性水腫[3],觸摸硬實,切開后有大量的淡黃色略帶透明的漿液流出,被水腫液浸潤的組織呈黃色膠凍樣。炎性水腫向前端可擴展至舌根,向后方延伸到下頸部,甚至能達到胸部。咽喉周圍組織呈現出血性和漿液性炎癥,聲門變得狹窄。下頜、咽后及頸部淋巴結顯著充血和出血,同時體積變大,呈現出急性淋巴結炎病變。全身漿膜及黏膜有點狀出血,胸腔、腹腔和心包腔中充滿炎性滲出性液體,有時還有纖維素性蛋白。肺臟淤血水腫,有時可見肺組織內有散在的局灶性紅色肝變病灶。脾臟無明顯病變或稍有充血。

4.3實驗室診斷

實驗室診斷最常用的方法為病原分離培養(yǎng)法、ELISA檢測法、PCR法等。病原分離培養(yǎng)法是將采集的病料通過在血液培養(yǎng)基表面進行劃線分離,于35℃~38℃的培養(yǎng)箱中恒溫培養(yǎng)24~48h,之后通過長出的菌落特征,并結合單個菌落的生化特性進行診斷。ELISA法是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利用抗原抗體特異性結合的原理,用已知抗原來檢測可疑豬的血清,如果有抗體存在則代表有感染。PCR法是分子生物學檢測法,用已知巴氏桿菌的特有核酸序列引物對病料中的核酸片段進行擴增,如果能成功擴增則代表病料中肯定存在巴氏桿菌,由于引物是針對巴氏桿菌的,故特異性較強,診斷準確率更高,也是目前最為流行的診斷方法。需要提醒的是,實驗室診斷主要目的是為了確診所感染的微生物類型,但診斷過程會暴露一些問題,就是如果通過檢測分離到了巴氏桿菌,也不能代表就是巴氏桿菌引發(fā)了疾病。這是因為一方面巴氏桿菌可能以條件致病菌的形式存在,通過RCR分子生物學方法擴增其核酸序列,結果也會呈陽性,但條件致病的形式存在可能不是該菌引發(fā)的。另一方面,在檢測過程中還需要對其他易混感的病原進行檢測,通過綜合分析來確定病因是否為巴氏桿菌,如果發(fā)生混感,則可能存在2種甚至2種以上的病原,即使能分離到巴氏桿菌,但按照發(fā)病的主次順序也存在巴氏桿菌是繼發(fā)感染者而處于次要地位的可能。鑒于此,實驗室診斷只是輔助性診斷措施,臨床必須結合病豬的具體臨床表現及剖檢病變,再通過實驗室檢查結果分析才能確診。

5防控措施

防控本病需做好疫苗的程序性免疫,加強豬舍內環(huán)境消毒,減少養(yǎng)殖過程中應激因素對豬群的影響,提升豬場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對病豬進行科學治療。

5.1做好疫苗的程序性免疫

疫苗接種是預防本病的最佳措施之一,目前市售的豬巴氏桿菌疫苗以活苗為主?;蠲缑庖吆蠖局昕稍鲋?,且產生體液免疫的同時也能刺激機體產生細胞免疫,免疫效果優(yōu)于滅活疫苗。從疫苗所含免疫物種類劃分,該疫苗又分為聯苗和單苗種,聯苗一般以豬瘟-豬丹毒-豬多殺性巴氏桿菌三者聯合出現,單苗則是單獨的豬巴氏桿菌成分。常規(guī)免疫選擇接種聯苗即能滿足需求,如果本地發(fā)生疫情,或者豬群中發(fā)現有病例進行緊急免疫時可選擇單苗。疫苗接種后能在7~14d內產生高滴度的血清抗體,這些抗體具有至少6個月以上的免疫周期,對于育肥豬場來講能維持其足夠出欄,種豬則免疫2次/年即可保持對本病的免疫。需要提醒的是,疫苗接種前后7d內不要使用對免疫有抑制作用的藥物,特別是糖皮質激素類、解熱鎮(zhèn)痛消炎類藥物。

5.2加強豬舍內環(huán)境的消毒

巴氏桿菌對環(huán)境不良因素的抵抗力非常弱,獸醫(yī)常用消毒方法和常規(guī)消毒劑都能將其殺滅,從而減少疾病擴散的概率。環(huán)境消毒以舍內環(huán)境消毒為主,非疫區(qū)豬場帶豬消毒1次/d,疫區(qū)豬場至少消毒2次/d,消毒劑宜選擇刺激性小、使用安全、殺菌力強的品類,如0.1%新潔爾滅溶液、0.2%過硫酸氫鉀溶液、0.1%戊二醛癸甲溴銨溶液以及稀碘溶液等。豬舍地面用2%火堿噴灑,也可撒生石灰。豬出欄后必須徹底打掃衛(wèi)生,之后將所有可移動的雜物騰出舍外,在太陽下晾曬殺菌,舍內進行密閉熏蒸,消毒劑可選擇福爾馬林或二氯異氰尿酸鈉。疫病流行期間所有員工進舍都必須更換專用衣物,同時將手臂、鞋底等消毒,出舍時將衣物掛于紫外燈下照射不低于5min。

5.3減少飼養(yǎng)過程中應激對豬群的影響

應激容易引發(fā)機體免疫力出現暫時性下降,從而為條件致病性巴氏桿菌的增殖提供可乘之機。仔豬斷奶后根據體重大小進行分級,體重大、體質強的豬分到同一舍,體重小、體質弱的豬分到同一舍,杜絕以強欺弱的現象。管理者應做好豬場的后期保障,防止出現斷水斷料現象,同時每天關注天氣變化,做到未雨綢繆,尤其是氣溫突降的天氣,必須提前關閉豬舍門窗,必要時增加墊料進行保溫。保育期和育肥期的豬最好為同一飼養(yǎng)員,保持固定的飼喂習慣。育肥豬嚴格控制飼養(yǎng)密度,推薦按照高于1.5m2/頭的密度進行飼養(yǎng)。接種疫苗時操作一定要輕柔,不可暴力驅趕和暴力免疫。在炎熱的夏季需要進行防暑,可在飼料或飲水中加入VC進行抗應激。新豬場在選址時應遠離公路、鐵路、機場、鬧市、村莊及工業(yè)區(qū),降低噪聲對飼養(yǎng)管理的影響。有些豬場的保育區(qū)和育肥區(qū)距離較遠,運輸前可提前在飼料中加入高劑量的電解多維,以對抗運輸過程中的應激。

5.4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

大型豬場的管理層崗位要定期進行生物安全管理培訓,提升生物安全意識,制定適用于本場的管理制度。高級管理人員每年可外派到國外知名養(yǎng)殖集團進行交流和學習,將外企先進管理經驗帶回國內。小型豬場的場主建議定期參加行業(yè)內的培訓會,了解疫病最新防控進展,掌握基本的疫病防控要領,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聘請有大場管理經驗的獸醫(yī)人員作為顧問來輔助管理。飼養(yǎng)員、清糞員等是和豬接觸最多的崗位,通過設定獎懲機制來促使其工作之余多對豬進行觀察,便于發(fā)現有異常表現豬,將疾病風險降至最低。所有病死豬尸體、實驗室采集的病料、污染的飼料等通過焚燒或填埋的方式做無害化處理,防止病原菌擴散。新進員工應先做生物安全知識培訓,通過“老帶新”的方式進行適應性考察,合格后再予以轉正和定崗。

5.5病豬的科學治療

已經確診的病豬則要盡早隔離治療,對巴氏桿菌敏感的藥物有硫酸頭孢喹肟、鹽酸頭孢噻呋、氟苯尼考、泰拉霉素、強力霉素、利高霉素、琥乙紅霉素、替米考星等。對于急性型病豬,建議將藥物以肌注的方式用藥,肌注藥物生物利用度更高,藥物見效更快,利于疾病的快速控制。慢性病例在采食量未受影響的前提下可通過拌料方式用藥,但要求藥物務必拌勻,減小用藥誤差。有些已經處于疾病中后期或瀕臨死亡的豬建議放棄治療,因這種豬即使用藥將體內病原菌殺滅,其呼吸系統(tǒng)的多處組織已經發(fā)生器質性病變,功能不會恢復到疾病前水平,對后期生長發(fā)育有較大影響,直接淘汰有助于降低損失。

6結語

豬巴氏桿菌病是我國流行的主要細菌性疾病之一,每年都會發(fā)生,主要集中在散養(yǎng)戶、家庭農場和小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模式的小型豬場。這些豬場由于資金、規(guī)模和養(yǎng)殖技術限制,往往疾病防控理念差,發(fā)生疾病時不懂得科學用藥,而是病急亂投醫(yī),使用一些不規(guī)范的化藥和飼料添加劑治療,使疾病不但沒有治好,還出現了藥物中毒現象,導致死亡率增加。對于廣大養(yǎng)殖朋友來講,一定要遵循“養(yǎng)大于防、防大于治”的疾病防控理念,將疾病控制在預防和治療早期階段。發(fā)現可疑豬要找正規(guī)執(zhí)業(yè)獸醫(yī)師進行診斷和治療,用藥講究科學,不可胡亂配伍和使用未印制可追溯二維碼標識的產品,將疾病造成的損失降至最低。

參考文獻:

[1]夏偉.豬巴氏桿菌病的診治[J].新農業(yè),2017(1):46.

[2]楊金生,劉云志,宮江.豬巴氏桿菌病的診斷與防治[J].獸醫(yī)導刊,2016(15):22-24.

[3]袁國輝.豬多殺性巴氏桿菌病的流行病學、臨床表現、診斷及防控[J].現代畜牧科技,2018(2):79.

作者:周建康 單位:湖南省漣源市楊市鎮(zhèn)動物防疫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