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政運動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9 15:51:3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jù)多年的文秘經(jīng)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憲政運動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憲政運動

憲政運動研究論文

一、精英意識與“沒有出場的角色”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思想運動與社會運動結合在一起才能產(chǎn)生新的時代。憲政運動作為一場深刻的社會歷史運動,僅靠求生本能是不夠的,而必須從關照作為個人的生存狀況出發(fā),實現(xiàn)社會精神(文化)的再生,從而使憲政運動獲得普遍的文化認同與支撐,形成一種持久的、延續(xù)不斷的自下而上的群眾自覺運動。近代憲政理論是以歐洲話語來表述的。在西方本土,憲政的確立是建立在以“法律之下的自由(freedomunderlaw)”5為指導性原則的傳統(tǒng)西方文化基礎上的一種自然生長的過程,是其自由傳統(tǒng)的一種必然邏輯結果。戴雪指出:“……英吉利憲章不純是一項政制,可以比較世間所有庸俗政制,卻是神秘而不可強以言語形容的政治功業(yè),甚至自我們在少年時即熟聞一語,即謂:英憲‘決不能以人力強為,只由自然生長。’而且他的生成并不是根據(jù)抽象理論而得到的結果,這種結果實產(chǎn)生于英吉利人們所有一種政治天性,依之,他們的遠祖遠宗,當尚在野蠻時代,得以建筑堅固而又遠大的制度。”艾沃•詹寧斯爵士在總結英國憲政經(jīng)驗時也認為,“成文憲法以政府理論或原則為基礎;但理論是根據(jù)經(jīng)驗提出來的,那些自許‘自由之邦’的國家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據(jù)英國的經(jīng)驗建立起來的。英國的憲政史表明它是一種為滿足不斷變化的文明的需要而對機構加以發(fā)展和修正的持續(xù)實驗的過程?!?著名的現(xiàn)代自由主義大師弗里德里希•馮•哈耶克從“自生自發(fā)秩序(spontaneousorder)”這一核心概念出發(fā),認為:“在各種人際關系中,一系列具有明確目的的制度的生成,是極其復雜但卻條理井然的,然而這既不是設計的結果,也不是發(fā)明的結果,而是產(chǎn)生于諸多并未明確意識到其所做所為會有如此結果的人的各自行動?!?

注重考察西方憲政運動的文化根基及自然進化并不等于承認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是純粹自主變遷的,而在于注重從文化基礎上構建憲政良性運動的平臺,找出憲政運動的主體性力量。然而,中國近代以來的憲政運動始終停留在“精英意識”的狀態(tài)上,遠遠沒有形成全民族的文化上的整體自覺與訴求,突出表現(xiàn)為民族整體憲法意識、憲法信仰的淡薄與匱乏。龔自珍、魏源、徐繼畬等思想家和封建士大夫雖然看到了大清王朝“盛世”背后的嚴重危機,提出了變法改制主張,但無論思想本身還是社會影響的歷史局限性卻是顯而易見的。與洋務派存在著密切聯(lián)系的早期改良派雖然在內憂外患、民族危機加重的情況下清醒地看到了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對國家富強、進步的直接影響,提出了“君民共生”的君主立憲主張,但時代的局限性同樣不可避免,只不過“…代表了那個時代的一批進步的中國知識分子對民權思想和民主憲政思想的朦朧的追求?!?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宣告了只在物質技術方面學習西方而保留君主專制制度的洋務派式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改革方案的破產(chǎn)。以康有為、嚴復、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推動了以君主立憲為中心的,但失敗的命運同樣不能避免,資產(chǎn)階級的改良主義運動淪為宮廷權力爭斗的犧牲品。缺乏人民支持的維新派在強大的傳統(tǒng)守舊勢力面前顯得脆弱不堪。八國聯(lián)軍、辛丑條約及其以后的社會政治形勢迅速地把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中下層推進到中國近代憲政運動中。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雖然以革命的暴力推翻了封建王朝,但結果是“舊巡撫穿上了新都督的外衣”10,被資產(chǎn)階級革命綱領所鼓舞的廣大人民群眾被“不準革命”的禁令擋在憲政運動的門外,而“戴著革命派的假面具的軍閥和流氓政客在革命的浪潮中上升為當權派?!倍撕蟮谋毖筌婇y以及國民黨政府成為典型的“立憲獨裁”(ConstitutionalDictatorship)統(tǒng)治,形式上制憲活動頻繁,但憲法大都是裝飾性或名義性的憲法。直至新中國的建立才翻開了中國憲政運動的新篇章。中國近代憲政問題從思想理論到社會運動始終存在著自上而下的運動態(tài)勢,主體力量遵循以下次序演進:開明的封建士大夫→洋務派官僚→民族資產(chǎn)階級上層(維新派)→民族資產(chǎn)階級中下層(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他們或者囿于歷史的局限不能看到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或者囿于階級的局限出于本能而不敢發(fā)動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沒有出場的角色”——缺席憲政運動,成為中國近代憲政運動失敗的原因之一。

二、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性制度

作為制度意義上的憲政,就是要通過一系列制度樹立憲法的最高權威,保證它作為一國政治生活的基準和法律體系中最高規(guī)范的地位。因此,實施憲政意味著一個政治社會的框架,它通過并依據(jù)法律組織起來,其目的是為了制約絕對權力11。然而,這些制度背后深藏著一種構成憲政秩序文化底蘊的觀念形態(tài)或價值體系。“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伯爾曼)。西方憲政文明建立的基礎是社會的二元觀——凱撒的物當歸給凱撒,神的物當歸給神,國家有權力處理世俗事務,教會有權力處理屬靈事務。經(jīng)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自然法理論成為將不同信仰甚至無宗教信仰的人們結合在一起的普遍規(guī)范,公民社會取代教會社會。這樣,自然法理論基于政治統(tǒng)治的有效性,并獲得了同樣的道德權威。對于憲政運動,西方文化中的“高級法”、“自然法”等觀念為此提供了深厚的精神資源,文化的演進與制度創(chuàng)新是同步協(xié)調的。

對中國而言,現(xiàn)代性制度與傳統(tǒng)文化之間、法律移植與本土資源化(文化抵抗)的矛盾與沖突是深刻的。憲政作為一種運動必須進行充分的社會動員,形成一種文化上的整體自覺,而社會動員必須弘揚、強化民族意識,而弘揚民族意識只能依靠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支持與支撐,但傳統(tǒng)文化是一種專制主義的文化,是與現(xiàn)代化、與憲政背道而馳的文化,因此,作為制度上的現(xiàn)代化越進步,與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裂痕越深。這是始終存在于中國近代憲政歷史進程中的兩難境遇12。美國歷史學家費正清、賴肖爾也看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憲政制度的抵抗,“1900年以前,大批有才能的人并沒有致力于真正的革命或改革。在舊制度下,沒有人具有根本改變這一制度的堅定信念。中國國內變革力量的弱小與其歸咎于西方帝國主義倒不如歸因于中國的社會秩序、國家和文化之強大。阻礙中國對西方的威脅作出迅速反應的抑制因素主要是中國文化的堅強內聚力和穩(wěn)固的結構。13梁漱溟先生從對英國憲政的研究中看到,“近代西方政治組織方式與運作規(guī)范是西方社會生活衍生出來的自然結果,并且是在長期的運用中已然達到與其人生與人心絲絲入扣的磨合程度的一種純熟技巧”,憲政不賴于憲法條文“卻托于政治習慣而立”。辛亥革命后,中國只從制度層面上具備了西方政治制度的外形,而“大多數(shù)人的根本精神卻不能與之相應”。在傳統(tǒng)的鄉(xiāng)土中國,硬性橫向移植西方的憲法與憲政,缺乏事實根據(jù),“與中國的社會無據(jù),與中國的人心討不著‘說法’”。因此,憲政是解決“中國問題”這一過程的結果而不是這一過程的起點14。憲政運動沒有文化的跟進,也就成為“無源之水”,很難建構起全民族的憲政信仰,憲政就成為純粹的功利性的制度或政策,這就是西方的民主憲政制度在中國只開花不結果的原因之一。

查看全文

憲政運動研究論文

一、精英意識與“沒有出場的角色”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思想運動與社會運動結合在一起才能產(chǎn)生新的時代。憲政運動作為一場深刻的社會歷史運動,僅靠求生本能是不夠的,而必須從關照作為個人的生存狀況出發(fā),實現(xiàn)社會精神(文化)的再生,從而使憲政運動獲得普遍的文化認同與支撐,形成一種持久的、延續(xù)不斷的自下而上的群眾自覺運動。近代憲政理論是以歐洲話語來表述的。在西方本土,憲政的確立是建立在以“法律之下的自由(freedomunderlaw)”5為指導性原則的傳統(tǒng)西方文化基礎上的一種自然生長的過程,是其自由傳統(tǒng)的一種必然邏輯結果。戴雪指出:“……英吉利憲章不純是一項政制,可以比較世間所有庸俗政制,卻是神秘而不可強以言語形容的政治功業(yè),甚至自我們在少年時即熟聞一語,即謂:英憲‘決不能以人力強為,只由自然生長?!宜纳刹⒉皇歉鶕?jù)抽象理論而得到的結果,這種結果實產(chǎn)生于英吉利人們所有一種政治天性,依之,他們的遠祖遠宗,當尚在野蠻時代,得以建筑堅固而又遠大的制度。”艾沃•詹寧斯爵士在總結英國憲政經(jīng)驗時也認為,“成文憲法以政府理論或原則為基礎;但理論是根據(jù)經(jīng)驗提出來的,那些自許‘自由之邦’的國家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據(jù)英國的經(jīng)驗建立起來的。英國的憲政史表明它是一種為滿足不斷變化的文明的需要而對機構加以發(fā)展和修正的持續(xù)實驗的過程?!?著名的現(xiàn)代自由主義大師弗里德里希•馮•哈耶克從“自生自發(fā)秩序(spontaneousorder)”這一核心概念出發(fā),認為:“在各種人際關系中,一系列具有明確目的的制度的生成,是極其復雜但卻條理井然的,然而這既不是設計的結果,也不是發(fā)明的結果,而是產(chǎn)生于諸多并未明確意識到其所做所為會有如此結果的人的各自行動。”8

注重考察西方憲政運動的文化根基及自然進化并不等于承認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是純粹自主變遷的,而在于注重從文化基礎上構建憲政良性運動的平臺,找出憲政運動的主體性力量。然而,中國近代以來的憲政運動始終停留在“精英意識”的狀態(tài)上,遠遠沒有形成全民族的文化上的整體自覺與訴求,突出表現(xiàn)為民族整體憲法意識、憲法信仰的淡薄與匱乏。龔自珍、魏源、徐繼畬等思想家和封建士大夫雖然看到了大清王朝“盛世”背后的嚴重危機,提出了變法改制主張,但無論思想本身還是社會影響的歷史局限性卻是顯而易見的。與洋務派存在著密切聯(lián)系的早期改良派雖然在內憂外患、民族危機加重的情況下清醒地看到了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對國家富強、進步的直接影響,提出了“君民共生”的君主立憲主張,但時代的局限性同樣不可避免,只不過“…代表了那個時代的一批進步的中國知識分子對民權思想和民主憲政思想的朦朧的追求?!?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宣告了只在物質技術方面學習西方而保留君主專制制度的洋務派式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改革方案的破產(chǎn)。以康有為、嚴復、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推動了以君主立憲為中心的,但失敗的命運同樣不能避免,資產(chǎn)階級的改良主義運動淪為宮廷權力爭斗的犧牲品。缺乏人民支持的維新派在強大的傳統(tǒng)守舊勢力面前顯得脆弱不堪。八國聯(lián)軍、辛丑條約及其以后的社會政治形勢迅速地把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中下層推進到中國近代憲政運動中。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雖然以革命的暴力推翻了封建王朝,但結果是“舊巡撫穿上了新都督的外衣”10,被資產(chǎn)階級革命綱領所鼓舞的廣大人民群眾被“不準革命”的禁令擋在憲政運動的門外,而“戴著革命派的假面具的軍閥和流氓政客在革命的浪潮中上升為當權派。”而此后的北洋軍閥以及國民黨政府成為典型的“立憲獨裁”(ConstitutionalDictatorship)統(tǒng)治,形式上制憲活動頻繁,但憲法大都是裝飾性或名義性的憲法。直至新中國的建立才翻開了中國憲政運動的新篇章。中國近代憲政問題從思想理論到社會運動始終存在著自上而下的運動態(tài)勢,主體力量遵循以下次序演進:開明的封建士大夫→洋務派官僚→民族資產(chǎn)階級上層(維新派)→民族資產(chǎn)階級中下層(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他們或者囿于歷史的局限不能看到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或者囿于階級的局限出于本能而不敢發(fā)動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沒有出場的角色”——缺席憲政運動,成為中國近代憲政運動失敗的原因之一。

二、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性制度

作為制度意義上的憲政,就是要通過一系列制度樹立憲法的最高權威,保證它作為一國政治生活的基準和法律體系中最高規(guī)范的地位。因此,實施憲政意味著一個政治社會的框架,它通過并依據(jù)法律組織起來,其目的是為了制約絕對權力11。然而,這些制度背后深藏著一種構成憲政秩序文化底蘊的觀念形態(tài)或價值體系?!胺杀仨毐恍叛?,否則它將形同虛設”(伯爾曼)。西方憲政文明建立的基礎是社會的二元觀——凱撒的物當歸給凱撒,神的物當歸給神,國家有權力處理世俗事務,教會有權力處理屬靈事務。經(jīng)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自然法理論成為將不同信仰甚至無宗教信仰的人們結合在一起的普遍規(guī)范,公民社會取代教會社會。這樣,自然法理論基于政治統(tǒng)治的有效性,并獲得了同樣的道德權威。對于憲政運動,西方文化中的“高級法”、“自然法”等觀念為此提供了深厚的精神資源,文化的演進與制度創(chuàng)新是同步協(xié)調的。

對中國而言,現(xiàn)代性制度與傳統(tǒng)文化之間、法律移植與本土資源化(文化抵抗)的矛盾與沖突是深刻的。憲政作為一種運動必須進行充分的社會動員,形成一種文化上的整體自覺,而社會動員必須弘揚、強化民族意識,而弘揚民族意識只能依靠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支持與支撐,但傳統(tǒng)文化是一種專制主義的文化,是與現(xiàn)代化、與憲政背道而馳的文化,因此,作為制度上的現(xiàn)代化越進步,與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裂痕越深。這是始終存在于中國近代憲政歷史進程中的兩難境遇12。美國歷史學家費正清、賴肖爾也看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憲政制度的抵抗,“1900年以前,大批有才能的人并沒有致力于真正的革命或改革。在舊制度下,沒有人具有根本改變這一制度的堅定信念。中國國內變革力量的弱小與其歸咎于西方帝國主義倒不如歸因于中國的社會秩序、國家和文化之強大。阻礙中國對西方的威脅作出迅速反應的抑制因素主要是中國文化的堅強內聚力和穩(wěn)固的結構。13梁漱溟先生從對英國憲政的研究中看到,“近代西方政治組織方式與運作規(guī)范是西方社會生活衍生出來的自然結果,并且是在長期的運用中已然達到與其人生與人心絲絲入扣的磨合程度的一種純熟技巧”,憲政不賴于憲法條文“卻托于政治習慣而立”。辛亥革命后,中國只從制度層面上具備了西方政治制度的外形,而“大多數(shù)人的根本精神卻不能與之相應”。在傳統(tǒng)的鄉(xiāng)土中國,硬性橫向移植西方的憲法與憲政,缺乏事實根據(jù),“與中國的社會無據(jù),與中國的人心討不著‘說法’”。因此,憲政是解決“中國問題”這一過程的結果而不是這一過程的起點14。憲政運動沒有文化的跟進,也就成為“無源之水”,很難建構起全民族的憲政信仰,憲政就成為純粹的功利性的制度或政策,這就是西方的民主憲政制度在中國只開花不結果的原因之一。三、經(jīng)濟發(fā)展與政治進步

查看全文

我國憲政運動探究論文

現(xiàn)代化是從經(jīng)濟、政治、文化到民族習慣、文化心理的綜合性社會變革。與西方國家的現(xiàn)代化之路不同,自清末改制以來,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從一開始就與民族國家的建立糾結在一起,因此中國不可能如西方那樣在民族國家建立之后邏輯地展開憲政運動,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中國現(xiàn)代化歷史進程的獨特景象與道路。以“分權讓利”為根本特征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改革成為中國當代憲政建設的引擎,以憲政為標志的政治現(xiàn)代化成為中國人繼經(jīng)濟建設以后所面對的又一時代課題1。然而,“中國自有憲法已將近百年,然中國之憲政建設尚待完成。蓋憲政之與憲法,猶如法治之與法制,其盛衰興廢,不獨受制于法律之制度,更取決于政制之安排、社會之結構、公民之素質與民眾之信仰。故修憲法雖易,行憲政實難?!?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在《永久和平》一文中指出的“人類最后解決的”命題是:“人類最大的實際問題,就是解決自然強加給他們的如何建立一個文明社會并根據(jù)法律和諧一致地執(zhí)行公正的原則?!?人類社會已有的所有學說與制度安排,其目的都在于為了人類社會的文明存續(xù),憲政的立場首先就是人的立場,關注人的幸福與生存狀況是理論創(chuàng)新與制度安排的邏輯起點。本文擬站在這一立場上以歷史的視角審視中國近代憲政運動,找出影響中國憲政運動的歷史癥結,以期對當下正在進行的憲政建設有所啟迪。因為“歷史是至關重要的,它的重要性不僅在于我們可以向過去取經(jīng),而且因為現(xiàn)在和未來是通過一個社會制度的連續(xù)性與過去連接起來的。”4

一、精英意識與“沒有出場的角色”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思想運動與社會運動結合在一起才能產(chǎn)生新的時代。憲政運動作為一場深刻的社會歷史運動,僅靠求生本能是不夠的,而必須從關照作為個人的生存狀況出發(fā),實現(xiàn)社會精神(文化)的再生,從而使憲政運動獲得普遍的文化認同與支撐,形成一種持久的、延續(xù)不斷的自下而上的群眾自覺運動。近代憲政理論是以歐洲話語來表述的。在西方本土,憲政的確立是建立在以“法律之下的自由(freedomunderlaw)”5為指導性原則的傳統(tǒng)西方文化基礎上的一種自然生長的過程,是其自由傳統(tǒng)的一種必然邏輯結果。戴雪指出:“……英吉利憲章不純是一項政制,可以比較世間所有庸俗政制,卻是神秘而不可強以言語形容的政治功業(yè),甚至自我們在少年時即熟聞一語,即謂:英憲‘決不能以人力強為,只由自然生長。’而且他的生成并不是根據(jù)抽象理論而得到的結果,這種結果實產(chǎn)生于英吉利人們所有一種政治天性,依之,他們的遠祖遠宗,當尚在野蠻時代,得以建筑堅固而又遠大的制度。”艾沃•詹寧斯爵士在總結英國憲政經(jīng)驗時也認為,“成文憲法以政府理論或原則為基礎;但理論是根據(jù)經(jīng)驗提出來的,那些自許‘自由之邦’的國家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據(jù)英國的經(jīng)驗建立起來的。英國的憲政史表明它是一種為滿足不斷變化的文明的需要而對機構加以發(fā)展和修正的持續(xù)實驗的過程?!?著名的現(xiàn)代自由主義大師弗里德里希•馮•哈耶克從“自生自發(fā)秩序(spontaneousorder)”這一核心概念出發(fā),認為:“在各種人際關系中,一系列具有明確目的的制度的生成,是極其復雜但卻條理井然的,然而這既不是設計的結果,也不是發(fā)明的結果,而是產(chǎn)生于諸多并未明確意識到其所做所為會有如此結果的人的各自行動?!?

注重考察西方憲政運動的文化根基及自然進化并不等于承認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是純粹自主變遷的,而在于注重從文化基礎上構建憲政良性運動的平臺,找出憲政運動的主體性力量。然而,中國近代以來的憲政運動始終停留在“精英意識”的狀態(tài)上,遠遠沒有形成全民族的文化上的整體自覺與訴求,突出表現(xiàn)為民族整體憲法意識、憲法信仰的淡薄與匱乏。龔自珍、魏源、徐繼畬等思想家和封建士大夫雖然看到了大清王朝“盛世”背后的嚴重危機,提出了變法改制主張,但無論思想本身還是社會影響的歷史局限性卻是顯而易見的。與洋務派存在著密切聯(lián)系的早期改良派雖然在內憂外患、民族危機加重的情況下清醒地看到了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對國家富強、進步的直接影響,提出了“君民共生”的君主立憲主張,但時代的局限性同樣不可避免,只不過“…代表了那個時代的一批進步的中國知識分子對民權思想和民主憲政思想的朦朧的追求?!?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宣告了只在物質技術方面學習西方而保留君主專制制度的洋務派式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改革方案的破產(chǎn)。以康有為、嚴復、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推動了以君主立憲為中心的,但失敗的命運同樣不能避免,資產(chǎn)階級的改良主義運動淪為宮廷權力爭斗的犧牲品。缺乏人民支持的維新派在強大的傳統(tǒng)守舊勢力面前顯得脆弱不堪。八國聯(lián)軍、辛丑條約及其以后的社會政治形勢迅速地把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中下層推進到中國近代憲政運動中。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雖然以革命的暴力推翻了封建王朝,但結果是“舊巡撫穿上了新都督的外衣”10,被資產(chǎn)階級革命綱領所鼓舞的廣大人民群眾被“不準革命”的禁令擋在憲政運動的門外,而“戴著革命派的假面具的軍閥和流氓政客在革命的浪潮中上升為當權派?!倍撕蟮谋毖筌婇y以及國民黨政府成為典型的“立憲獨裁”(ConstitutionalDictatorship)統(tǒng)治,形式上制憲活動頻繁,但憲法大都是裝飾性或名義性的憲法。直至新中國的建立才翻開了中國憲政運動的新篇章。中國近代憲政問題從思想理論到社會運動始終存在著自上而下的運動態(tài)勢,主體力量遵循以下次序演進:開明的封建士大夫→洋務派官僚→民族資產(chǎn)階級上層(維新派)→民族資產(chǎn)階級中下層(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他們或者囿于歷史的局限不能看到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或者囿于階級的局限出于本能而不敢發(fā)動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沒有出場的角色”——缺席憲政運動,成為中國近代憲政運動失敗的原因之一。

二、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性制度

作為制度意義上的憲政,就是要通過一系列制度樹立憲法的最高權威,保證它作為一國政治生活的基準和法律體系中最高規(guī)范的地位。因此,實施憲政意味著一個政治社會的框架,它通過并依據(jù)法律組織起來,其目的是為了制約絕對權力11。然而,這些制度背后深藏著一種構成憲政秩序文化底蘊的觀念形態(tài)或價值體系?!胺杀仨毐恍叛觯駝t它將形同虛設”(伯爾曼)。西方憲政文明建立的基礎是社會的二元觀——凱撒的物當歸給凱撒,神的物當歸給神,國家有權力處理世俗事務,教會有權力處理屬靈事務。經(jīng)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自然法理論成為將不同信仰甚至無宗教信仰的人們結合在一起的普遍規(guī)范,公民社會取代教會社會。這樣,自然法理論基于政治統(tǒng)治的有效性,并獲得了同樣的道德權威。對于憲政運動,西方文化中的“高級法”、“自然法”等觀念為此提供了深厚的精神資源,文化的演進與制度創(chuàng)新是同步協(xié)調的。

查看全文

梁啟超與近代憲政運動研究論文

摘要:梁啟超是近代中國權威的憲政理論家,他的憲政思想是他政治啟蒙思想中最閃光、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他一生矢志追求憲政,其主要目的是用憲政來反對封建君主制。他不光重視理論的研究,還積極投身到憲政運動中去,極大地促進了中國近代憲政運動的發(fā)展。本文試圖通過介紹梁啟超的憲政思想及其憲政活動,使大家能夠正確認識梁啟超的憲政思想,并對當前我國的憲政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梁啟超憲政法治國家

Abstract:LiangQichaoisamodernauthoritativeconstitutionalgovernmenttheoreticianofChina,glistening,mostimportantcomponentmostinthethoughtthathisthoughtofconstitutionalgovernmentishispoliticstoteachbeginners.Hepledgesone’sdevotionandpursuestheconstitutionalgovernmentinallone’slife,itsmainpurposeistoobjecttothefeudalmonarchismwiththeconstitutionalgovernment.Henotonlypaysattentiontotheresearchofthetheorybutalsojoinsinmovementsofconstitutionalgovernmentactively,haspromotedthedevelopmentofmodernmovementsofconstitutionalgovernmentofChinagreatly.ThistextattemptstopassthoughtofconstitutionalgovernmentandconstitutionalgovernmentactivityofintroductionLiangQichao,enableeverybodytoknowLiangQichao’sthoughtofconstitutionalgovernmentcorrectly,andoffercertainreferencetotheconstitutionalgovernmentofourcountryatpresent.

Keyword:LiangQichaoConstitutionalgovernmentCountrygovernedbylaw

梁啟超不但是近代中國“法治主義”的重要倡導者,同時也是近代中國憲政的主要設計者和推動者,是重要的立憲政治活動家。但是大多數(shù)研究者或者是把梁啟超與康有為等同起來看作是戊戌維新派的代表,只討論他們的君主立憲主張,而忽視了梁啟超自戊戌之后旅日期間在思想上的不斷進步,特別是在憲政觀點上與康有為的差異;或者雖然把康梁區(qū)分對待,但是卻把梁啟超看作是與革命派對立的一方來研究他的憲政思想和活動,從而忽略了梁啟超的憲政思想及其憲政運動是促成和推進辛亥革命浪潮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力量這一重要事實。

一梁啟超憲政思想一般

查看全文

國家權力合法性論證與憲政運動

[內容摘要]與具有天生優(yōu)越性的權利不同,權力卻因其公益性常常受到質疑,國家權力由此需要在正當性、合法性層面得到嚴密論證,才能成為合法的權威而使人們信服。社會契約論作為憲政民主的理論基石,虛擬和抽象地構建了合法權力的淵源、功能及其范圍。其與立憲主義、法律實證主義的結合,極大地推動了世界范圍內的憲政進程。近代中國憲政運動的發(fā)軔有著自身特殊的背景,它更多的受動于制度決定論、立憲強國等民族主義思潮,因而在權力合法性論證上存在諸多缺陷。現(xiàn)代中國憲政運動欲向縱深發(fā)展,尚需在蘊涵著豐富的憲政與民主因子的社會契約論中吸取思想養(yǎng)料,從形式合法性和實質合法性兩個方面對國家權力進行考量。

[關鍵詞]國家權力合法性社會契約論憲政運動

Abstract:Differingfromthenaturalsuperiorityofrights,thestatepowerisoftendoubtedforitscommonwealattributes.Forthisreason,onlythestatepowergetthesufficientjustificationbothofitslegitimacyandlegality,canitbecomeawildlyrecognizedauthority.Asthefoundationofdemocraticconstitutionalism,thesocialcontracttheoryhassuppositionallyandabstractlyconstruedtheresource,thefunctionandtheprovinceoflegitimatepower.Itsunionwithconstitutionalismandlegalpositivismhasfacilitatedtheworldwideconstitutionalization.TheconstitutionalismmovementinmodernChinahasitsownspecificbackground.Itwasdeeplyaffectedbynationalismthoughtssuchasinstitutionalismandstrengtheningthestatebyconstitutionalism.Accordingly,itleftmuchdefectsinthejustificationofthestatepower’slegitimacy.Inthecontemporaryera,iftheconstitutionalismmovementwantstogetmoreachievements,itshouldmakeadvantagesfromsocialcontracttheorywhichcontainingmanyconstitutionalanddemocraticelements,andprovidethestatepowerwithanall-aroundjustificationofformallegalityandsubstantivelegitimacy.

KeyWords:statepower;legitimacy;socialcontracttheory;constitutionalismmovement

思想觀念一經(jīng)轉化為制度實踐,便成為改變社會的巨大力量。古典自然法的核心原則——社會契約論為近世歐美憲政運動和公法的發(fā)展奠定了理論基石。中國政治傳統(tǒng)中支撐憲政民主的思想因子甚少,如何借鑒來自異域的憲政制度,確是近現(xiàn)代中國面臨的時代課題。發(fā)生于近代中國的深刻社會變遷,使傳統(tǒng)皇權統(tǒng)治的正當性受到質疑和挑戰(zhàn),并引發(fā)合法性危機。從晚清、民國至當代中國,任何政治力量要掌握國家權力都離不開憲法,憲法與憲政問題由此成為各派力量斗爭的焦點,于是國人心中形成一種特有的“憲政情結”。

本文所論之“權力”指國家權力。國家權力的合法性、正當性基礎在哪里?這個問題在立憲主義發(fā)達的西方已得到較好論證,在近現(xiàn)代中國其論證方式則存在諸多缺陷。

查看全文

憲政問題研究系列論文

立憲政府的理論和實踐被認為是西方世界所取得的最大的政治成就。這一成就既不是一個世紀也不是一個民族所造就的[1]。這意味著,憲政決不是某一國家、某一民族的權宜之計,更不是某個天才人物的偶然所得。實際上,在整個20世紀,憲政已成為世界之大趨勢,時代之主潮流,它是現(xiàn)代國家政治的常規(guī)形態(tài)。極少數(shù)國家雖未建立真正的憲政制度,卻也采取了憲政的形式以掩蓋其反憲政的實質。這一事實進一步說明,憲政具有普適性價值,有其存在的合理根據(jù),或者說,它必定可以為人們提供解決特定問題的穩(wěn)定方式和制度性措施,能滿足人們某種普遍的、一般的、恒定的需要。憲政存在的根據(jù),在于它所要解決的問題的普遍性。憲政所要解決的問題,揭示了它所要達成的價值目標。“有了真問題才有真學問”[2],把握憲政所要解決的問題,是認識和理解憲政的前提。

憲政到底要解決什么問題呢?筆者認為,憲政所要解決的問題可由對下面兩個問題的回答予以揭示,一是“憲政是干什么用的?”二是“怎樣實現(xiàn)憲政的功能?”前一個問題是價值問題,后一個問題是事實問題。關于第一個問題,卡爾·J·弗里德里希認為,憲法和憲政的本質,“可以通過提出這樣的問題而被揭示:憲法的政治功能是什么?因為其功用旨在達成的政治目標。在這其中,核心的目標是保護身為政治人的政治社會中的每個成員,保護他們享有真正的自治。憲法旨在維護具有尊嚴和價值的自我(Self)”,“憲法的功能也可以被闡釋為規(guī)定和維護人權的”[3]。斯蒂芬·L·埃爾金也認為,“古典的憲政思想傳統(tǒng)上關注于最大限度地‘保護社會成員彼此不受侵害……同時將政府侵害其公民的機會降至最小程度’。它的目標就是‘避免暴政’”[4]。弗里德里希和埃爾金分別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揭示了憲政的核心價值:保障人權。這是對憲政第一個問題的回答。我國學者一般把立憲主義或憲政的價值概括為兩個方面,即對政府權力的限制和對公民權利的保障。但筆者認為,對權力的限制和對權利的保障在價值意義上并不處于同一層次,對權力的限制具有手段或者工具的意義,應當屬于下文要談到的第二個問題,而對權利的保障是憲政的首要的和終極的價值[5]。憲政所保障的自由與權利,只有相對于具體的、獨立的公民個體才有真正的意義。憲政是一個極具人文氣息的概念,它在本質上應當是一種個人主義,它針對每一個生命個體,并力求使每一個個體都獲得同等的、最低限度的制度保障。人權保障價值是憲政自身的合法性根據(jù)。價值認同是實行憲政的前提。憲政之所以成為現(xiàn)代國家政治的基本形態(tài),就是因為憲政的人權價值具有普適性并已經(jīng)獲得普遍的價值認同。關于第二個問題,它實際上意味著,為保障人權而建構的憲政制度及其規(guī)范體系,它主要以規(guī)則和程序為其表現(xiàn)形式。作為一種實證的制度設計,它是要解決“如何實現(xiàn)人權的保障”或者“怎樣保障人權”的問題,前述對權力的限制僅是人權保障的方式之一。實質上,第二個問題的解決可被看作是為保障人權而采行的技術手段。如前述,對人權保障的價值,已獲得世界各國的普遍認同,并已成為絕大多數(shù)國家憲政的核心理念。然而,對于如何保障人權的問題,雖然在一些重大理論問題上已達成了認識上的一致,但實踐中存在很大而且注定是不可消除的差異。一些在西方國家已經(jīng)驗證有效的人權保障策略在其他一些國家未獲普遍認同,而一些東方國家根據(jù)各自不同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實際情況建立起來的行之有效的人權保障制度也多為西方國家所責難。實際上,以何種方式、手段、制度來保障人權,從來都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即使最早建立憲政的英國、美國和法國在這方面至今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憲政的選擇,首先而且關鍵是價值認同,其次才是根據(jù)各自的傳統(tǒng)與國情構建一套制度措施來保證這一價值的實現(xiàn),即以規(guī)則和程序的形式“約束成員的行為,成為一種生活規(guī)范”[6]。

然而,在中國,憲政之路一開始就偏離了方向。1898年,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chǎn)階級先進分子掀起的戊戌維新運動,拉開了憲政運動的序幕。時至今日,雖然我們“有理由相信已經(jīng)站在憲政的路口”[7],但畢竟“中國還沒有實現(xiàn)憲政”,憲政仍然僅僅“是中國為其完全實現(xiàn)而為之奮斗的目標和理想”[8]。憲政在中國一開始就是被作為一種富國強兵的工具選擇,而不是被作為一種保障人權的價值認同。迄戊戌維新至今的整個中國憲政運動史,都以求富求強為基本動力,“近代中國的志士仁人主要是把憲政作為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的‘器’,堅持一種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工具主義的憲政價值觀”[9]。而在實踐中,也未形成有效的規(guī)則和程序對社會生活進行真正有意義的規(guī)制。憲政基本上停留在作為規(guī)范表現(xiàn)形式的憲法上,憲法本身更多的是被用作一種政治策略,而不是一種實質意義上的法律。對憲政的工具化理解和接受,在亞洲國家中具有普遍性。正如有學者指出的,“亞洲國家在面臨殖民統(tǒng)治,或在國際關系中處于不利地位時,人們把西方強大的原因簡單地歸結于立憲主義,歸結于它們有統(tǒng)一的憲法,認為只要制定了憲法,并以憲法精神制約社會生活,那么國家的強大就有了保證。因而,忽視了對立憲主義的價值判斷,簡單地從救國手段的意義上理解立憲主義,移植立憲主義,其結果必然導致立憲主義的工具化與社會危機”[10]。實行憲政的第一步是價值認同,其次才是實現(xiàn)這種價值的制度構建。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從來不曾有過保障人權的觀念,憲政運動雖歷時百余年,卻至今仍未將人權保障確立為憲政的核心價值和指導思想,因此,中國要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憲政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1](美)卡爾·J·弗里德里希:《超驗正義:憲政的宗教之維》,周勇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7年版,前言。

[2]這是卞悟先生一篇評論文章的題目,其內容與本文主旨并無關聯(lián)。見《讀書》,1998年第6期。

[3](美)卡爾·J·弗里德里希:《超驗正義:憲政的宗教之維》,周勇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7年版,第14-15頁。

查看全文

小議憲法和憲政的關系

一、憲法與憲政概述

(一)憲法的含義

憲法一詞來源于拉丁文Constitutio,原意是確立、確認。在羅馬帝國的立法中,它表示皇帝的各種建制和詔令。我國古籍中也有有關“憲”、“憲法”的文字表述。如《尚書》中所說的“監(jiān)于先王成憲”,《國語》中所說的“嘗善罰奸,國之憲法”等,但這些都是普通法律,泛指典章制度和法令,都不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憲法。近代憲法是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產(chǎn)物。英國是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先驅,也被譽為憲法之母國。盡管學者對憲法涵義的表述不盡相同,但將憲法界定為國家根本法則是共識。憲法是規(guī)定國家體制、政權組織以及政府和人民相互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的法。而這樣的法,是一個國家的基本法。也就是說,憲法是規(guī)定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集中表現(xiàn)各種政治力量對比關系,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國家根本法,是治國安幫的總章程。

(二)憲政的含義

憲政,又名“民主政治”、“立憲政治”、“立憲政體”、“立憲主義”等。憲政是自近代憲法產(chǎn)生以來人類社會努力追求的政治治理目標。對憲政的定義莫衷一是。有人認為“憲政是國家依據(jù)一部充分體現(xiàn)現(xiàn)代文明的憲法進行治理,以實現(xiàn)一系列民主原則與制度為主要內容,以厲行法治為基本特征,以充分實現(xiàn)最廣泛人權為目的的一種政治制度?!盵1]。還有的觀點甚至直言“所謂憲政簡言之就是有限政府。它指一套確立和維持對政治行為和政府活動有效控制的技術,旨在保障人的權利和自由。”[2]。中國迄今最權威、最為廣泛接受憲政概念應當是于1940年在《新民主主義的憲政》一文中提出來的,“憲政是什么?就是民主的政治”。新民主主義憲政,“就是幾個革命階級聯(lián)合起來對于漢奸反動派的專政?!薄熬褪遣荒苡梢稽h一派一階級來專政?!?/p>

筆者認為,憲政作為專制政治制度的對立物,其基本內涵就是:用憲法這一根本法的形式把已取得的民主事實確認下來,用法治的精神發(fā)展和完善這種民主事實,以此保障公民權利。憲法與憲政的關聯(lián)可簡單地理解為內容和形式、理論和實踐的關系:一方面,憲政運動是憲法的歷史起點,沒有歷史上的民主憲政運動就不可能有憲法;但憲法一旦頒布和實施,憲法又成為憲政的邏輯前提和依據(jù)。另一方面,憲法是憲政的表現(xiàn),是對民主憲政事實的憲法確認和制度安排;而憲政又是憲法的實現(xiàn),憲政的內容取決于憲法的內容,憲政的實踐使憲法從條文上的內容轉化為現(xiàn)實中的內容,并不斷地推動憲法內容的豐富和發(fā)展??偟亩?,憲法與憲政都是商品經(jīng)濟高度發(fā)展的歷史產(chǎn)物,是近現(xiàn)代民主政治和法治精神的現(xiàn)實反映,二者的價值目標大體趨向一致,即以規(guī)制國家權力為手段、保障公民權利為目的。

查看全文

民主憲政和小康社會

一、民主憲政與小康社會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我國在21世紀頭20年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奮斗目標和戰(zhàn)略任務,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復興的重要歷史階段。建設小康社會是鄧小平同志最早在1979年提出的,他所說的“小康社會”不僅不是私有制的社會,而且也不只是指經(jīng)濟比較寬裕的社會,它主要是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一個發(fā)展階段,包含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明確要求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一個發(fā)展階段,是他對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目標的一個通俗的描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一個復合概念。它不僅是指提高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而且也是一次全面而深刻的社會發(fā)展變革過程。黨的十六大報告就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根本的是堅持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chǎn)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xié)調,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庇靡粋€簡單的數(shù)學公式可以表述為:小康社會=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也即是說:小康社會的實現(xiàn)必須具備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三方面的要素。其中,物質文明是基礎,政治文明是保障,精神文明是靈魂。

民主憲政是現(xiàn)代制度文明的標志之一,是憲政主義與民主理論的結晶。人們對此達成的共識是:它既強調公民廣泛的政治參與,如普遍選舉、政務公開、政治職務的任期制等民主的基本價值觀,也強調對公共權力的立憲民主政治。民主憲政實際上指的就是:以立憲為起點,民主為內容,法治為原則,人權為目的的政治形態(tài)和政治過程。2

筆者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民主憲政與小康社會之間存在緊密的正相關性與互動性。首先,民主憲政的孕育和發(fā)展需要包括市場經(jīng)濟、民主政治結構和社會主體的民主政治與法律理念等在內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其中對政治自主發(fā)展的束縛和經(jīng)濟文化在民主憲政的基石上,富強民主文明的小康社會才是可期待的。

二、小康社會的三個要素是民主憲政孕育發(fā)展的內生機制和外在推動力

小康社會的三個要素: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民主憲政孕育發(fā)展的內生機制和外在推動力。物質文明是民主憲政產(chǎn)生的前提和基石;政治文明是民主憲政的基礎,民主憲政是政治文明高級形態(tài)和憲法化的結果;精神文明為民主憲政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這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查看全文

民主憲政和小康社會分析論文

摘要:民主憲政是中國自清末立憲運動開始一百多年來孜孜以求的夢想,也是我國建設“法治國家”的根本目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國未來20年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奮斗目標和戰(zhàn)略任務,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復興的重要舉措。這兩大目標之間存在著緊密的互動性,兩者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只有實現(xiàn)了小康社會,才能為中國的民主憲政的孕育、發(fā)展奠定基礎;只有實現(xiàn)民主憲政才能保障我國小康社會的實現(xiàn)和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民主憲政,小康社會,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一、民主憲政與小康社會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我國在21世紀頭20年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奮斗目標和戰(zhàn)略任務,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復興的重要歷史階段。建設小康社會是鄧小平同志最早在1979年提出的,他所說的“小康社會”不僅不是私有制的社會,而且也不只是指經(jīng)濟比較寬裕的社會,它主要是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一個發(fā)展階段,包含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明確要求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一個發(fā)展階段,是他對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目標的一個通俗的描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一個復合概念。它不僅是指提高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而且也是一次全面而深刻的社會發(fā)展變革過程。黨的十六大報告就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根本的是堅持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chǎn)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xié)調,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庇靡粋€簡單的數(shù)學公式可以表述為:小康社會=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也即是說:小康社會的實現(xiàn)必須具備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三方面的要素。其中,物質文明是基礎,政治文明是保障,精神文明是靈魂。

民主憲政是現(xiàn)代制度文明的標志之一,是憲政主義與民主理論的結晶。人們對此達成的共識是:它既強調公民廣泛的政治參與,如普遍選舉、政務公開、政治職務的任期制等民主的基本價值觀,也強調對公共權力的立憲民主政治。民主憲政實際上指的就是:以立憲為起點,民主為內容,法治為原則,人權為目的的政治形態(tài)和政治過程。2

筆者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民主憲政與小康社會之間存在緊密的正相關性與互動性。首先,民主憲政的孕育和發(fā)展需要包括市場經(jīng)濟、民主政治結構和社會主體的民主政治與法律理念等在內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其中對政治自主發(fā)展的束縛和經(jīng)濟文化在民主憲政的基石上,富強民主文明的小康社會才是可期待的。

查看全文

憲政思想發(fā)展階段劃分論文

一般認為,憲政作為一種合理的制度,是近代西方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產(chǎn)物?;厥装倌陸椪c實踐的,這一進程與國人變法圖強、試圖回應現(xiàn)代化的主觀努力息息相關,也是中國在尋求法制現(xiàn)代化進程中立憲主義思潮的客觀反映。本文對近百年來中國憲政理論作一梳理和簡介。

一、中國近代以來憲政思想發(fā)展階段的劃分

一般認為,中國憲政理論與實踐的歷史起點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學者們根據(jù)不同的標準對該過程進行了分類,主要有以下一些觀點:

以政權性質為標準,有學者認為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的憲法學和成立以后的憲法學。有學者依據(jù)這一標準,分為清末立憲、北洋政府立憲和國民黨政府時期的憲法,孫中山資產(chǎn)階級憲法和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

以社會性質為標準,有學者認為可分為兩個階段:從清朝末年到民國時期的憲法學、民主革命時期革命根據(jù)地的憲法學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憲法學。

以文化特性為標準,有學者認為可分為四個階段:“輸入期”(1902~1911)、形成期(1911~1930)、成長期(1930~1949)和現(xiàn)代中國憲法學時期(1949~)。這種分類主要依據(jù)外來文化的移植以及外來文化與中國本土文化的融合程度。依據(jù)單純移植和移植理論與本土結合程度,還有學者將這一過程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清末移植立憲時期,該時期主要受日本較深;二是尋求移植理論與本土文化結合時期,該時期又可分為兩個階段,即“五權憲法”時期和社會主義民主憲法時期。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