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春天的古詩范文

時間:2023-04-07 11:41: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描寫春天的古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wù)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描寫春天的古詩

篇1

1、《春思》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2、《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3、《春宿左省》花隱掖垣暮,啾啾棲鳥過。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數(shù)問夜如何?

4、《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夜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篇2

在教學古詩的時候,首先給學生看一些圖片,引導學生觀察書上面的插圖,然后啟發(fā)學生回憶在戶外看見的柳樹樣子,并且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對所想到的柳樹形象的感受。之后,老師在慢慢的將學生帶入書中,引導學生結(jié)合書中詩人所寫的《詠柳》進行思考:詩人是如何在詩中描述自己當時所見的情景,他在詩中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怎么樣的畫面呢?學生們經(jīng)過幾遍之后的朗讀,對其中的意境也有所體會,當然在自己的腦海中也形成了一幅完美的畫面。然后老師進行講解:“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從這一句詩看得出詩人是在遠處看到柳樹之后因為感嘆而發(fā)出的。這是讓學生抬起頭望著窗外的柳樹,閉上自己的眼睛進行想象:窗外屹立的那一棵棵婀娜多姿的垂柳是多么的像一位位亭亭玉立的少女,那細長的枝條就像是少女的頭發(fā)隨著清風舞動起來。然后再重點品位詩句中的“碧玉”、“綠”、“一樹高”、“思絳”等這些詞語,體會出詩人心目中的柳樹的形態(tài)和顏色的美,使柳樹充滿活力生機,變得靈動起來。“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這一句的前半句體現(xiàn)出詩人在面對畫面中“細葉”的時候心中油然而生的一句贊嘆,而后半句形象的比喻,將無形之中的“春風”刻畫的栩栩如生。把“二月春風”擬成“剪刀”,使學生將柳樹的美與春天的緊密相連,從中領(lǐng)悟出:詩句看似寫柳樹,其實隱藏在贊美春天。對與這篇古詩的講解,最好是先當學生走進柳樹、了解柳樹,并且仔細的觀察柳樹、柳葉,記住它們的樣子,然后再學習這首詩,通過現(xiàn)實與詩中的畫面進行對比,學生更能體會作者在用“春風”和“剪刀”的妙處。最后,再讓學生熟讀并背誦這首《詠柳》,在熟讀的過程中聯(lián)系自己看見的柳樹在大腦中形成自己的畫面,與每句詩進行對比,抓住事物的特點,注意柳樹的形態(tài)、顏色、姿態(tài)等進行描畫。

2拓展學生的思維,了解詩人的表達方式

自古以來,詩人對春天的描寫都是以“楊柳”、“春風”為題材進行描寫。《詠柳》中抒寫的是柳樹,運用比喻、擬人等的修飾手法,無形之中贊美了春天。例如詩中將高高的柳樹用碧玉女進行修飾,“碧玉”一詞形象的形容了柳樹的晶瑩、翠綠,深刻的突出了柳樹的顏色的美。還有第三句中的“不知”一詞使用了發(fā)問的口氣,詩人明明知道是春風裁剪的細葉,但是運用的發(fā)問語氣將春風描寫的更加形象化,從而增加了《詠柳》的情趣。若想拓展學生的思維可在上課之前為學生舉例一些有關(guān)春天其他詩人的古詩作品,例如:王維的“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這一句中體現(xiàn)出了沐雨之后的柳樹顯得格外的清新、青翠、淡綠;戴叔倫,唐代的詩人寫的“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一句中將纖細的柳條比如“絲”;清代時期的高鼎寫的“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從中描繪了一幅鶯飛草長的季節(jié)中醉柳拂堤的畫面。這些詩人所描繪的畫中都主要是抓住了柳條的纖細長的特點,使讀者誦讀之后難以忘記。學生在學習完這些古詩之后將其的共同點進行總結(jié):古詩中所蘊含的特點是詩人對生活、大自然的熱愛,將自己的真實感情融合于實物中,加之深厚的生活體驗,豐富了其想象,加強了觀察的細致。這樣還能引導學生寫好作文。

3結(jié)合實物,加強練習

《詠柳》詩句上描寫的是柳樹,實質(zhì)是贊美春天,贊美大自然。古詩中既然能用文字將柳葉精致的裁剪出來,那么鮮艷嫩綠的花草也能修飾出來,自然繁花似錦的春天也能裁剪出。請問同學們,在春天你們還與歐留意什么事物嗎?請根據(jù)自己的喜愛選擇一種景物進行描寫,結(jié)合詩中的寫法,使學生在運用中去感受理解,從而鍛煉學生的想象力、觀察力,并鼓勵學生將真情融入到表達中,在寫作中培養(yǎng)自己的審美情趣。

篇3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以凝煉見長,以意境見美。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抓住古詩的特點,通過語言文字訓練,引導小學生感受古詩的精煉和優(yōu)美。整堂課緊緊圍繞“為什么說春雨是好雨?”這一中心問題,引導學生自由閱讀、思考、小組討論、集體交流,打破以往古詩教學中由老師代替學生思考,逐字逐句講解意思的枯燥模式,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領(lǐng)略古詩的意境美,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前5個生字。

3.理解《春雨》這首詩的意思,感受作者熱愛春天、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理解《春雨》這首詩的意思,感受作者熱愛春天、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欣賞兒童詩《春雨》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首優(yōu)美的兒童詩。大家可以閉上眼仔細聽,展開想象。(教師出示課件,有感情朗誦課文)

師:為什么種子、梨樹、麥苗、小朋友都那么喜歡春雨?

生:因為下雨了,種子可以發(fā)芽,然后開花。

生:因為下了雨,小朋友就可以種瓜,所以小朋友喜歡下雨。

生:因為下了雨麥會長高,所以麥苗也喜歡春雨。

師:對,春天的小雨細細的、柔柔的,她讓播種的季節(jié)變得濕潤,適合萬物生長。剛才,我們欣賞了一首現(xiàn)代的兒童詩《春雨》,現(xiàn)在讓我們?nèi)タ匆豢垂湃藢懙脑姟洞河辍贰?/p>

(投影出示整首詩)

【設(shè)計意圖:讓學生欣賞現(xiàn)代兒童詩《春雨》,既創(chuàng)設(shè)了情景,又幫助學生回憶相關(guān)的生活經(jīng)驗,理解春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jié),是播種的季節(jié)?!?/p>

二、初讀

師:(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你想讀這首古詩嗎?自己試著讀一讀,圈出生字多讀幾遍,讀準字音。(課件出示)

(生自由讀生字,讀古詩)

師:你知道哪幾個字是生字,指名學生在課件上的詩句標出生字讀音。其他同學自己在心里默讀這些生字,看看臺上的同學標對沒有。

(集體交流,檢查讀音是否標正確。請剛才標讀音的幾個同學認讀生字,全班跟讀。開火車讀生字。)

師:讀準了字音,自己再x讀古詩,把它讀流利(生自由讀古詩)

三、細讀

師:同學們,你們讀了古詩,知道古詩寫的什么?(課件出示)

生:古詩寫的是春雨。

師:春雨是什么雨?

生:春雨是春天的雨。

生:春雨是好雨。

師:為什么說春雨是好雨呢?好在哪些地方?(生自由讀古詩,思考)

師:也許你找到的答案和別人不一樣,在小組里交流一下,注意專心聽別人發(fā)言也是一種學習。

(四人小組交流,品讀詩句)

生:我覺得春雨是好雨,因為她很細,下起來沒有聲音。

師:從哪一句看出春雨沒有聲音,“細細的春雨”通過你的朗讀能表現(xiàn)出來嗎?

(學生讀該句,“細無聲”弱讀很明顯。全班模仿讀。)

生:春雨是好雨,好在把這些樹木、花草(指圖)淋濕了,讓它們生長。

師:是啊,多好的春雨??!淋濕了大地萬物,還悄無聲息地不讓人知道。

(師生有感情齊讀“潤物細無聲”)

生:我讀了“隨風潛入夜”還知道她是在夜里跟著風悄悄來的。

師:從哪個詞知道春雨是悄悄來的?

生:從“潛”這個詞知道的。

(師生共同學“潛”這個動作,模仿春雨悄悄地來)

生:我知道了,春雨這樣悄悄地來是為了不打擾人們,因為她來的時候是晚上,人們都在睡覺呢!

師:那該怎么讀呢?(生自由試讀、指名讀、評議、齊讀)

師:還從哪些地方看出春雨是好雨?

生:從“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看出春雨是好雨。因為春天是播種的季節(jié),春雨知道人們要播種了,需要她,她就來了。所以說春雨是好雨。

師:說得真好,春雨真是了解人們的心思。大家能美美地讀讀這句嗎?

(自由試讀、指名讀、評議、范讀、齊讀)

(指導朗讀全詩:試讀、抽讀、師評議正音。愿意美美地讀一讀的孩子都站起來讀,可加上動作、表情。配樂。)

【設(shè)計意圖:緊緊圍繞“為什么說春雨是好雨?”這一中心問題,引導學生自由閱讀、思考,小組討論,集體交流,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領(lǐng)略古詩的意境美,激活其情感體驗?!?/p>

四、品讀

師:(在“春雨”前加上括號,課件出示)你認為這是怎樣的春雨?(課件出示)

生:美麗的春雨、溫柔的春雨、善解人意的春雨、令人喜愛的春雨、閃閃亮的春雨、無聲的春雨、細細的春雨……

師:你知道是誰把春雨描寫得這么美嗎?怎么知道的?

生:是杜甫寫的。我是看書的下面知道的。

師:會看書下面的補充介紹,你真會學習。

師:同學們,你想和美麗的春雨交朋友嗎?比比誰先把這首詩記下來?

師:同學們,在我國古代,詩人們還寫了很多贊美春天的花草樹木、風、雨的古詩,希望大家回家以后,翻翻《唐詩三百首》等書籍,找找描寫春天的詩,介紹給大家好嗎?

篇4

1.老師進行課程的導入,讓學感受詩中的美。

開課的時候,先讓學生談?wù)勛约旱乃姷幕蛘呤窍胂笾械拇禾欤笤倌贸鰩讖堄嘘P(guān)春天的圖案,充分的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和生活上的體驗。接著再將課題引申出來,師生共同去了解本詩的作者、內(nèi)容。

2.聲情并茂朗誦全詩,讓學生走進詩中、走進課堂。

然后提出要求:1、熟讀該詩,概括本詩的大致意思;2、對詩中不了解的字、詞、句做上符號,之后討論;3、怎么理解詩中“裁”;4、熟讀完之后小組之間進行交流討論難點等。學生再通過自學之后,說出自己的對《詠柳》的理解,從而體會詩人筆下的柳樹,感受詩人對春天的贊美。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而且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領(lǐng)悟力、感受力、觀察力、思考力。

3.準確無誤的認讀詩中的生字詞,例如“絳”、“裁”等。

有感情的熟讀并背誦本詩。理解和品位本詩的意境,想象其中美麗的景色,再讓學生結(jié)合真實的大自然在作業(yè)本上描繪一幅屬于自己想象中春天的柳樹。

4.有疑問才會有動力。

讓學生找出詩中的疑問,隨著學生的質(zhì)疑進行整理。《詠柳》中的重點主要指針對“詩人為什么會將二月的春風似作剪刀呢?那么這把剪刀又裁剪出了什么樣的美景呢?”根據(jù)這點引導學生分析《詠柳》。

二、展開意境想象,體會詩人的觀察能力

在教學古詩的時候,首先給學生看一些圖片,引導學生觀察書上面的插圖,然后啟發(fā)學生回憶在戶外看見的柳樹樣子,并且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對所想到的柳樹形象的感受。之后,老師在慢慢的將學生帶入書中,引導學生結(jié)合書中詩人所寫的《詠柳》進行思考:詩人是如何在詩中描述自己當時所見的情景,他在詩中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怎么樣的畫面呢?學生們經(jīng)過幾遍之后的朗讀,對其中的意境也有所體會,當然在自己的腦海中也形成了一幅完美的畫面。然后老師進行講解:“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從這一句詩看得出詩人是在遠處看到柳樹之后因為感嘆而發(fā)出的。這是讓學生抬起頭望著窗外的柳樹,閉上自己的眼睛進行想象:窗外屹立的那一棵棵婀娜多姿的垂柳是多么的像一位位亭亭玉立的少女,那細長的枝條就像是少女的頭發(fā)隨著清風舞動起來。然后再重點品位詩句中的“碧玉”、“綠”、“一樹高”、“思絳”等這些詞語,體會出詩人心目中的柳樹的形態(tài)和顏色的美,使柳樹充滿活力生機,變得靈動起來。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這一句的前半句體現(xiàn)出詩人在面對畫面中“細葉”的時候心中油然而生的一句贊嘆,而后半句形象的比喻,將無形之中的“春風”刻畫的栩栩如生。把“二月春風”擬成“剪刀”,使學生將柳樹的美與春天的緊密相連,從中領(lǐng)悟出:詩句看似寫柳樹,其實隱藏在贊美春天。對與這篇古詩的講解,最好是先當學生走進柳樹、了解柳樹,并且仔細的觀察柳樹、柳葉,記住它們的樣子,然后再學習這首詩,通過現(xiàn)實與詩中的畫面進行對比,學生更能體會作者在用“春風”和“剪刀”的妙處。最后,再讓學生熟讀并背誦這首《詠柳》,在熟讀的過程中聯(lián)系自己看見的柳樹在大腦中形成自己的畫面,與每句詩進行對比,抓住事物的特點,注意柳樹的形態(tài)、顏色、姿態(tài)等進行描畫。

篇5

一、教學目標:

1、學會詩中生字鸝鷺,能正確理解窗含、千秋雪、門泊、萬里船。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背誦《》。

3、借助貼圖,難詞質(zhì)疑,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人對春天的喜愛的感情,培養(yǎng)審美情趣。

4、通過本課學習,激起學生課外閱讀古詩的興趣,并提高鑒賞能力,同時引發(fā)學生萌動詩情,動手嘗試寫一寫關(guān)于春天的詩。

二、教學重點:

準確理解詩意,有感情地通讀詩句,感受詩歌表達的愉悅之情。

三、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正確理解窗含、千秋雪及相關(guān)詩句的意思。

2、品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和重音,引導學生體會語感。

四、教學準備:

教師:制作《》貼圖,配樂磁帶。

學生:查找詩人資料和已學過的作品,查找的定義。

五、教學時間: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揭題解題。

1、談話導入

:同學們,當嚴寒的冬天過去的時候,什么季節(jié)來臨了?春天是什么樣的?

2、是呀,春天萬物復蘇、繁華似錦,到處都充滿了生機!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一首關(guān)于春天的詩,這就是(揭題齊讀)

3、引導學生解題,介紹與杜甫的資料。

4、教師簡介寫作背景。

二、初讀詩句,讀準字音、學會生字。

過渡:同學們,聽了老師的介紹,你們想讀一讀杜甫的這首即興之作嗎?

1、學生按要求自學。(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學會生字)

2、檢查自學情況。

(1)

出示生字:鸝鷺。指名讀,說說寫時要注意什么。學生描紅。

(2)

指名讀詩正音。

三、精讀詩句,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一)借助貼圖,理解詩意。

1、學生默讀,用筆畫出詩中寫到的景物。

2、匯報交流,教師出示景物圖。

3、指名學生貼圖,說說理由,以引導學生理解詩句含意。

4、出示整圖,引導學生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從這幅圖上,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樣?那么,誰能讀出詩人這種歡快的心情?誰再來讀讀看?

(二)引導質(zhì)疑,突破難點。

1、引導質(zhì)疑:讀到這兒,古詩中還有那些地方,你們弄不懂的?

2、交流釋疑。

重點引導學生理解窗含、千秋雪、萬里船。

窗含:窗?詩人透過什么看到翠柳、黃鸝等這些景物?(教師貼出窗框圖)你們看,西嶺上的雪就好像是鑲嵌在窗戶里的

萬里船:為什么說是萬里?

3、理解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指名說。

4、教師小結(jié):詩人正是透過窗戶看到了近處的,遠處的(相機板書:近景、遠景)

(三)誦讀詩句,體會語感。

1、既然是古詩,就要讀出古詩的韻味。誰能說說怎樣才能讀出韻味?

2、同桌誦讀詩句,體會語感,嘗試用斜線畫出詩句中的停頓。

3、指名同桌匯報:一生讀,一生板演。其他學生點評。

4、男女生按標記賽讀、背誦。

5、配樂齊背古詩。

四、拓展練習,嘗試作詩。

1、引導學生背誦其他春天的古詩,并試著說說古詩寫了春天的什么景物。

2、引導詩歌寫法:這些春天的詩告訴我們只要善于抓住最能突出春天特色的景物,比如春雨、春潮、春柳,就能寫出春天的蓬勃生機。

3、出示有關(guān)春景圖二幅。

同學們,其實在我們的身邊就有春天,你們看(貼圖)

這是這是這些都是春姑娘的使者,看看圖,想想還有哪些景物也是春姑娘的使者呢?讓我們拿起筆來當名小詩人,寫一寫我們身邊的春天,好嗎?可以寫兒歌這類現(xiàn)代詩,也可以模仿寫一寫古體詩,題目自定。

小詩人們準備好了嗎?好!開始!

4、學生自己創(chuàng)作詩歌。(可播放一段古典音樂)

五、布置作業(yè),讓學生自選兩項。

1、背誦并默寫《》。

2、收集杜甫的其他作品,準備在早晨會的古詩園地向全班同學介紹。

3收集其他詩人描寫春天的詩作,準備參加春之聲賽詩會。

4、把你已經(jīng)創(chuàng)作好的春天的詩,向本班春之聲詩刊投稿。

板書設(shè)計: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篇6

在大李老師的倡導下,我們從學前班起就開始熟讀經(jīng)典詩文《論語》、《弟子規(guī)》、《笠翁對韻》。這些經(jīng)典詩文每天我們都要用手指著讀和背誦,這讓我認識了好多繁體字和多音字;還知道了中國人從古時起,就有和好的美德和衛(wèi)生習慣?!兜茏右?guī)》里教會我要孝敬父母,尊敬老人,愛護幼小……“便溺回?凈手”就是告訴我們上完廁所和吃飯前都要洗手。

一年級我順利的進入了學校的“經(jīng)典誦讀班”。通過《元日》、《春日》、《春曉》等描寫春天的古詩;夏天的《小池》;秋天的《》;冬天的《松》和《梅花》……讓我知道了:春夏秋冬四季的風景還可以這樣描寫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年級的升高。我看的古詩文也越來越多,對他們的認識和了解又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在周老師的嚴厲教導下,每天我都必需背一首《讀讀寫寫》上的古詩。有時背不出來,就會的到她的耐心教導,知道我背出來為止。慢慢地我對這些古詩有了感覺,在周老師的幫助下,我也象古人一樣學會了作詩:

《 癡書 》

書 叢 堆 室 似 孔 家,

閱 遍 書 海 廢 寢 室。

不 是 玩 中 偏 愛 書,

篇7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它給閱讀教學賦以“對話”的屬性,突出了閱讀是一種雙向和多向互動的動態(tài)進程,凸顯了在閱讀教學中思考、探究和交流的重要性。那古詩閱讀教學如何實現(xiàn)這種多維的對話呢?

一、猜讀——鼓勵和引導學生與古詩對話

所謂猜讀,指的是在初讀古詩時不讓學生去研究文字的解釋、詩句的今譯,而是直接揣摩、猜測詩文的大意、詩人的情感等與詩文理解有關(guān)的因素。語文教材選用的古詩詞大都淺顯易懂(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口語大量入詩,其詞匯大都與當代漢語詞匯并無二致)。雖然小學生知識積累較少、閱歷較淺,但是對淺近的古詩,在對作品進行整體感悟的基礎(chǔ)上,還是能夠產(chǎn)生朦朧的感受的。例如,有個學生初讀柳宗元的《江雪》時,猜道:“我覺得詩人的心情有點郁悶?!闭f得基本正確。教師要大膽地讓學生說說初讀詩文的理解,哪怕學生說得支離破碎,甚至偏頗錯誤,那也是學生自己主動與古詩對話的結(jié)果。

所謂“猜”,其實就是一種半直覺的揣摩。學生的學習生活少不了“猜”字:猜老師的意圖,猜考試的題目……與其讓學生“猜”得沒了自我,不如讓學生猜得主動一些,猜出自己的知識基礎(chǔ)、文化背景、情感體驗、風俗習慣和認識水平等,以便教師能更好地幫助和促進他們的學習。如,初學《江畔獨步尋花》,一位學生猜道:“這首詩寫的是花,到底是什么花呢?”這一猜讓教師知道了學生的需要,馬上引出一個個話題:詩中的“花”可能是什么花?這些花在詩中組成了怎樣的一幅畫面?為什么作者要獨自尋花?這樣,從具體的問題引導到詩境的賞析。

二、誦讀——促進和調(diào)控學生與古詩對話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誦讀這種學習方法。筆者以為:誦讀實際上是學生與作品之間的一種對話方式。從古詩教學來說,這種對話有以下一些豐富的內(nèi)涵。

1.與古詩中生動的形象對話

選入小學教材的古詩,大多具有鮮明的形象。“紅杏枝頭春意鬧”、“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是春天的優(yōu)美景象;“山中一夜雨,樹梢百重泉”、“幽林一夜雨,洗出萬山青”,是雨后清新景色的形象;“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是邊塞的雄渾形象。通過誦讀,學生便能與這些美好生動的形象進行對話。

2.與古詩中蘊含的情感對話

情感是詩歌的靈魂。情感溶化在形象中,就像糖溶解在水中,香氣擴散在空氣中一樣。只有品出水中的糖、空氣中的香,才能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真正激發(fā)起學生讀詩的興趣。在誦讀中,學生能體會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豪邁之情,體會出“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一腔愛國熱情。

3.與古詩中的語言技巧對話

古詩文中的語言表達技巧,也是學生在誦讀中與之對話的重要內(nèi)容。如,學生通過誦讀,談出了他們對“紅杏枝頭春意鬧”中“鬧”字的理解:“從這個‘鬧’字中,我感到春天杏花盛開,雀鳥喧叫,自然中的一切從寒冬中蘇醒,都活躍起來?!薄皬倪@個‘鬧’字,中,我仿佛感受到作者的喜悅之情?!薄叭绻选[’換成‘濃’就不一定有這種感受了。”

三、聯(lián)系擬題——升華與拓展學生與古詩對話

聯(lián)系擬題就是把兩首以上在內(nèi)容、形式或情緒等方面有相似之處的古詩放在一起對比,通過為它們起一個共同題目的形式來比較它們的異同。如果把每一次語文學習看作人的生命過程中的“小場景”的話,那么每一次語文學習都應(yīng)該貫穿著人對生命意義的探尋與創(chuàng)造。學生與古詩的對話,不能僅僅停留在對古詩本身的理解上,應(yīng)該得到升華與拓展,提升對生命意義的理解。聯(lián)系擬題是實現(xiàn)古詩教學這種價值的措施之一。

1.聯(lián)系擬題,在對話中發(fā)展概括能力

教材中的古詩多是兩三首、三四首一起出現(xiàn),幾首詩之間有一定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如,第九冊《山行》和《江雪》同是借景抒懷之作,在經(jīng)歷了猜讀、誦讀之后,讓學生比較兩首詩的異同,并給它們擬一個共同的題目。有的學生說:“《山行》描寫的是紅彤彤的情景,《江雪》描寫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以,我給它們擬的題目是《紅與白》。”有的學生說:“《山行》描寫的是秋季,《江雪》描寫的是冬季,所以,我給它們擬的題目是《秋與冬》?!睂W生的思考和回答的過程,使他們的聚合思維能力得到訓練。

2.聯(lián)系擬題,在對話中陶冶美的情趣

風格不同的詩,也可以進行對比聯(lián)系。例如,《望湖樓醉書》的美是西湖瞬間變化的美,由“白雨跳珠亂入船”的“亂”瞬間變到“水如天”的靜,這種變化充滿著動感美;而《曉出凈慈寺》的美是一種色彩的美,充滿著早晨的靜謐,是一種“濃抹”的美。通過聯(lián)系擬題,學生感受到“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湖之美。

篇8

1、認識“恨、歸、覓、轉(zhuǎn)”4個生字。

2、掌握古詩節(jié)奏以及平仄規(guī)律,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 、學習借助注釋初步理解古詩大意。

4、 通過質(zhì)疑,結(jié)合39課《山里的桃花開得遲》理解其中的道理。

5、 積累有關(guān)描寫花的詩句。

教學重點難點:

1、朗讀古詩,背誦古詩,大體了解古詩大意。

2、通過質(zhì)疑,結(jié)合39課《山里的桃花開得遲》理解其中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以舊知引入新課

師:我最喜歡荷花,每當盛夏,老師總會站在滿池的荷花前駐足觀望,誰能用學過的語言來說一說這美麗的景色?

1、指名說

2、齊讀

3、出示圖片

4、出示課題:《大林寺桃花》 唐 白居易

5、齊讀課題

出示全詩

二、初讀古詩,學習生字,讀準字音

1、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2、學習生字。

“恨——前鼻音;歸——組詞;覓——筆順;轉(zhuǎn)——多音字”

三、再讀古詩,讀準節(jié)奏、音律。

1、指名說節(jié)奏出示節(jié)奏指名讀1-2

2、指名說平仄出示平仄指名讀1-2

3、大聲練習指名讀1-2齊讀

四、根據(jù)注釋理解詞句,了解古詩的大意。

1、出示第一句:人間四月芳菲①盡,山寺桃花始②盛開。

注釋①芳菲:百花②始:才,剛剛

⑴指名讀

⑵同桌的同學互相討論,指名說。

⑶你覺得這句話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呢?

⑷教師指導,前半句讀出可惜的語氣,后半句讀出驚喜的語氣。

⑸指名讀

⑹齊讀

2、理解第二句:長恨③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④入此中來。③恨:遺憾④轉(zhuǎn):躲

⑴指名讀

⑵同桌的同學互相討論,指名說。

⑶你能體會出這句話作者又想表現(xiàn)什么嗎?

⑷教師指導,前半句讀出遺憾的語氣,后半句讀出高興的語氣。

⑸指名讀

⑹齊讀

3、理解了詩句的意思,我們再來讀讀這首古詩

⑴指名讀

⑵齊讀

五、對古詩質(zhì)疑

1、學生質(zhì)疑

2、板書:芳菲盡——始盛開?

3、指名交流,出示山里地勢比

平原高,氣溫低,

所以桃花才開得

遲啊!

3、

4、出示溫度表,教師解釋。

齊讀:山里地勢比

平原高,氣溫低,

所以桃花才開得

5、遲啊!

六、小結(jié):

配樂朗讀

七、拓展

出示詩句指名吟誦

八、布置作業(yè)

板書:大林寺桃花

唐李白

芳菲盡

——山里地勢高、氣溫低

篇9

一、披文入情,體會情感美

詩是詩人“情動而辭發(fā)”的產(chǎn)物。在教學中,運用生動形象的電教手段,創(chuàng)設(shè)一種與詩相應(yīng)的情境,就會使學生披文入情,緣情融情,感悟一切景語皆情語。

1.借景引情。在古詩中,詩人常常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所描繪的景物之中,創(chuàng)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曉》一詩,句句寫景,字字含情,詩句看似寫景,實為抒情,情景交融,達到情景一體的境界。我引導學生由景入手,從字詞的理解以及再現(xiàn)詩的畫面,體會詩人如何描寫“啼鳥”“風雨”“落花”等景物,再借助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體會詩中“不覺”“知多少”等字詞的情感色彩,從而把握詩人愛春、惜春的深情。

2.借曲引情。教學《詠柳》一詩,要讓學生體會作者對春天的熱愛之情,是有一定難度的。教學時,我首先播放一段樂曲――《春天在哪里》,這首曲子以優(yōu)美抒情的曲調(diào),輕快舒展的節(jié)奏,詩一般的音樂語言,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春天,學生一聽樂曲,便猶如置身于優(yōu)美的春景之中。這時再學古詩,學生很快進入情境,與詩人筆下美麗多姿的新柳產(chǎn)生共鳴。學完全詩后,再一邊聽樂曲,一邊想象,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春景圖便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他們禁不住產(chǎn)生一種對春天的熱愛之情,體會到了詩中的情感美。

3.借讀引情。古詩的情感常常蘊含在富有音樂美的語言之中,只有通過反復朗讀、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教古詩,總是把朗讀作為一根主線貫穿始終。起始階段齊聲讀,個別讀;深入學習階段,邊理解邊朗讀;學完全詩后,讓學生反復朗讀,或一唱三嘆地吟讀,或搖頭晃腦式地自由讀??傊?,要讓學生讀得瑯瑯上口,滾瓜爛熟,聲情并茂。

二、啟發(fā)想象,領(lǐng)悟意境美

意境就是詩中所描繪的畫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藝術(shù)境界美,即“詩情畫意”的美。詩人往往是從所見所聞中截取幾個最感人的鏡頭,用跳躍含蓄的語言,創(chuàng)設(shè)出一種畫外有畫、言外有意、令人回味無窮的意境來表達審美體驗,反映生活本質(zhì)的。入境,是讀好古詩的訣竅。在古詩學習中,教師應(yīng)啟發(fā)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去領(lǐng)悟古詩中的意境美。

如《尋隱者不遇》一詩,語言十分精煉,初讀此詩,似覺平易,細加欣賞,則易中有難。尋隱者來去過程,一字未提;與童子會晤時的寒暄和問話,也一概從略;童子答問也當不少,但詩人僅摘三句,答問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學中,我首先指導學生弄清詩的大概意思和人物關(guān)系,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詩人在松樹下問些什么,詩中有沒有寫?你能根據(jù)童子的回答展開聯(lián)想補充出來嗎?”“假如你是書童,你會怎么回答?”然后,讓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對這些問話一一作答,并讓學生分角色當堂進行對話表演。在表演中學生思維活躍,想象豐富,對答如流,還伴有生動、有趣的動作表演,把《尋隱者不遇》一詩中的尋訪場面生動地再現(xiàn)出來,初步領(lǐng)悟到詩的意境。

三、讀詩作畫,再現(xiàn)畫面美

畫家用線條、顏色表示形體,詩人則用語言來繪色繪形。高超的“畫筆”,可使“畫中有詩”,而美妙的“詩筆”又可使“詩中有畫”,從而使得詩情畫意融為一體。我抓住古詩“詩中有畫”的特點,把“詩”與“畫”結(jié)合起來進行教學,通過作畫,具體而形象地再現(xiàn)古詩中的畫意,喚起學生豐富的聯(lián)想,從而引導他們深入體會古詩的畫面美。讀詩作畫,我經(jīng)常采用以下幾種形式:

1.教師作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jù)詩意,用簡筆畫的形式,一次性或逐步呈現(xiàn)詩的畫意,幫助學生感受詩的畫面美,加深對詩的理解。如在教學《小兒垂釣》一詩時,我將一幅小兒垂釣圖用簡筆畫勾勒出來,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在觀察圖畫的基礎(chǔ)上,啟發(fā)學生思考,幫助學生理解詞語,理解詩句。詩畫結(jié)合,一個天真活潑、聰明伶俐的兒童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就活起來了。

2.師生同畫。在初步了解詩意的基礎(chǔ)上,教師和學生共同作畫,把詩人的語言變?yōu)橹庇^的畫面,理解詩的畫面美。如《望廬山瀑布》一詩的教學,師生分三步讀詩作畫:第一步,在解題時,我邊講邊畫出詩人李白仰望瀑布的簡筆畫,讓學生一開始就進入詩境,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形象。第二步,讀完第一、第二句詩后,我讓學生想象詩的意境,添畫“香爐峰”“生紫煙”“瀑布掛前川”,突出瀑布的背景美。第三步,讀三、四句詩后,為了突出“飛流直下”的氣勢,我在學生畫的瀑布上用粉筆橫著由上往下添上有力的幾筆,讓學生感受瀑布的動態(tài)美。

3.學生自畫。在教學中,我常常引導學生在把握詩意之后,展開想象,在頭腦中形成畫面,再獨立地畫出詩意。如《尋隱者不遇》一詩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一句,是童子回答來訪者的話。為了讓學生體會“云深”一詞所描繪的意境,我讓學生展開想象:“假如你是尋訪人,當你順著小書童的手向大山方面望去時,你看到的是什么樣的情景?”學生紛紛回答:“我看到的是層巒迭嶂,云霧繚繞。”“我看到的是山高林密,路轉(zhuǎn)峰回,云纏霧繞?!苯又易寣W生自由作畫。有的學生畫了一座大山,山中有大團的云霧;有的畫上小房子、青松、尋訪者、小書童。學生越畫興趣越濃,對詩中的畫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

四、探求意蘊,理解哲理美

古人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繪之中,或讓人受到激勵,或使人受到啟發(fā),從而賦予詩歌蘊含深刻的哲理。根據(jù)哲理詩的特點,引導學生品味古詩的哲理美,教師在教學中應(yīng)處理好以下幾個關(guān)系:

1.情與理。哲理詩中的“情”與“理”,是詩人的情感與理性觀念的對立統(tǒng)一關(guān)系。不少古詩往往通過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如李紳的《鋤禾》一詩,不僅抒發(fā)了詩人同情勞動人民的真摯情感和無限的憤慨,而且道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勸戒世人珍惜糧食,珍惜農(nóng)民的勞動。教師在教這首詩時,不但要引導學生感悟詩中的感情,還要體會詩中情理交融的哲理美。

篇10

[關(guān)鍵詞]課本;作文;生命線;描寫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根據(jù)表達的中心,作文選擇恰當?shù)谋磉_方式。引導和促使學生通過課本的學習,把描寫的表達方式運用到作文中去。”描寫的表達方式使語言清新婉麗,凝練明快,形象生動,增添了文章的情趣。描寫能夠創(chuàng)造文章的意境,令語言詩意盎然,美妙動人,給人以如詩如畫的美感。讓學生學會描寫,教師應(yīng)從課本入手。

一、借鑒現(xiàn)代文景物描寫,美化作文

景物描寫的作用就是借景抒情,借景抒情猶如給文章穿上漂亮的外衣,使文章中主人公的心境表達得淋漓盡致。七年級教材第一單元中借景抒情的文章安排得井然有序,大多是寫四時之景,語言生動感人,美景的描寫韻味十足,抒發(fā)了作者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熱愛。在《春》的學習中,教師引導學生感受春的魅力,感受春草、春花和春雨帶給人的生命活力,感受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學生在感受中陶醉了。學生們領(lǐng)會到城里、鄉(xiāng)下,家家小小都出來抖擻抖擻精神,在春的嬌美中享受生活,奮勇向前,積極向上。在春的萬物感召下,爭著表現(xiàn)自己不斷忙碌起來爭著奉獻點什么。

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感受春花的美艷、嬌嫩,帶給人美的意境;感受春草帶給人的希望;感受春雨的清涼,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花、草、雨等這樣的景物中并運用到文章中去。學習《雨的四季》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學習從多種角度描繪雨,如從聽覺、視覺和嗅覺等角度來描寫景物抒發(fā)感情。這篇文章中的小草描寫別有一番風味:“小草似乎像復蘇的蚯蚓一樣,發(fā)出一種春天才能聽到的沙沙,可是這時雨并不可怕,因為你渾身的毛孔都熱得張開了嘴,巴望著那清涼的甘露”。這樣從多角度描寫雨啟迪著人們的情思,不斷滋潤著學生的心靈。雨的美麗,雨的無私,雨的奉獻,雨的可愛,值得謳歌,值得贊美。讓人善待人生,收獲完美人生。學生經(jīng)過學習完成了許多優(yōu)秀的習作,如“失敗后是你為我鼓起前進的風帆”,這是學生通過景物描寫抒情的習作:

天空黑沉沉地壓下來,風雨飄搖中的我走在回家的路上。我走得很慢,但不知不覺還是到了離家不遠的路口。我慌忙把試卷塞進書包,忍住淚水,抬頭一望,是媽媽正拿著手電站在路口等我。她笑著對我說:“成績發(fā)下來了嗎?”我一言不發(fā)地上樓走進屋中,媽媽也隨著走了上來。她不急不慢地翻出試卷,打開來,臉上沒有一絲波瀾。媽媽笑著說:“一次月考而已,別想太多了,放松放松吧,下次好好考,不用把目標定得那么高?!痹捯粢宦?,無聲的淚水便在我臉上滑落下來。

二、領(lǐng)悟古詩中的景物描寫,充實作文內(nèi)容

不但在現(xiàn)代文中,古詩中的景物描寫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欲望。教師可以因勢利導,指導學生在古詩中學習景物描寫,抒發(fā)人物的喜怒哀樂?!缎熊娋湃账奸L安故園》中寫道:“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yīng)傍戰(zhàn)場開?!痹娙藰?gòu)思精巧,情韻無限,由欲登高無人送酒的聯(lián)想,又由無人送酒遙想故園,由故園菊而慨嘆故園為故場,在這里襯托了詩人思鄉(xiāng)之情。學生領(lǐng)會到詩人景物描寫,襯托思鄉(xiāng)之情,讓感情表達得生動感人,更抒發(fā)了將士戰(zhàn)場的苦寒之心。

在《夜上受降城聞笛》中寫到:“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痹姷拈_頭兩句寫景營造了一種寂寥、凄清的征人思鄉(xiāng)的典型環(huán)境,后兩句正面寫情“不知何處”,寫出了詩人月夜聞笛時的迷惘心情,映襯出夜景的空聊寂寞,“一夜”和“盡望”又道出征人思鄉(xiāng)之情的深重和急切。在這萬籟俱寂的夜里,夜風送來凄涼幽怨的蘆笛聲,陡然喚醒征人的思鄉(xiāng)情緒。學生在這首古詩的學習中更深切地感受到景物描寫對抒發(fā)人物感情不可替代的作用。景物描寫襯托人物心情,強烈激發(fā)著學生的寫景欲望。

習作中學生成功地運用景物描寫襯托人物的感恩之情,學生寫道:“謝謝你出現(xiàn)在我的世界里。小草感謝大地,感謝它哺育了自己;波濤感謝水滴,感謝它們成就了自己。而我卻要感謝你,感謝你在我失敗時給我前進的動力,感謝你在我成功時讓我不要驕傲,感謝你出現(xiàn)在我的世界里。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jié)。正當我想沐浴春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時你出現(xiàn)了,你的出現(xiàn)讓我不敢放松,不敢松懈。我捧起書本,努力學習,因為我怕,我怕不能超過你,我怕不能成為那個更好的自己,謝謝你讓我不能放松自己。夏天就這樣無聲無息的結(jié)束了,這是一個絢爛多彩的季節(jié),也是一個燥熱的季節(jié)。當我因取得一點成績而洋洋得意時你出現(xiàn)了,你狠狠地擊倒我的驕傲、我的自負,讓我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除了在課文和古詩中引導學生學習借景抒情外,我還教他們在生活中觀察景物;春天的百花、夏天的驕陽、秋天的紅葉、冬天的白雪,無一不是寫作的對象。文章中的景物描寫還有很多特殊的形式,我把這些特殊的形式交給學生。如在《秋天的懷念》中;“那天我又獨自坐在屋里看著窗外的樹葉唰唰啦啦地飄落”,烘托我“低落消沉的心情”。“又是秋天,妹妹推著我去北??戳?。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的爛漫?!边@里融情于景,既象征著母親熱烈而深沉的愛,也蘊含著積極向上、面對蕭瑟于苦難的精神力量。盛開的猶如堅強勇敢的活過來的“我”,艷麗的色彩是對“我”成功人生的描繪。文章的景物描寫隨人物對生活態(tài)度的變化而變化,是這一類景物描寫的典型例子。景物描寫在不斷變換,人物對生活的態(tài)度也在變化。由此可見,景物描寫對人物性格的襯托至關(guān)重要。景物描寫的最高境界是托物言志,以景喻人,這一點在課文《愛蓮說》中體現(xiàn)的最好。課文借蓮花表達作者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高貴品質(zhì)。蓮花在這里烘托了人物的美好品質(zhì),表現(xiàn)了人物高尚情操,這就是托物言志。當然這種方法學生較難學習,但是他們也有很好的借鑒。

三、賞析人物描寫,豐韻作文內(nèi)容

細節(jié)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記敘事件、再現(xiàn)環(huán)境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作家李準曾經(jīng)說過:“沒有細節(jié)就不可能有藝術(shù)作品。真實的細節(jié)描寫是塑造人物,達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睂懭藙t如見其人,寫景則如臨其境,細節(jié)描寫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此。

《散步》中的細節(jié)描寫:“后來發(fā)生了分歧,我的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辈贿^,一切都取決于“我”,“我”經(jīng)過思考,決定走大路,順應(yīng)母親的意思,體現(xiàn)了“我”的孝心,結(jié)果母親后來改了主意,反映了她對孫子的疼愛。這兩處細節(jié)描寫生動逼真地表現(xiàn)了一個幸福家庭中各個成員相親相愛,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學生寫作中很值得學習的細節(jié)描寫。學生在學習后深受啟發(fā),自己在文章中也運用了許多的細節(jié)描寫,讓文章生動起來,更加吸引了閱卷老師的目光,作文分數(shù)自然就高了起來。學生在學習中嘗到了甜頭,于是他們更愛學習課文了。

人物描寫也是使文章生動起來的金鑰匙,人物描寫有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tài)描寫、心理描寫和外貌描寫等。如果文章只是呆板的敘述,那么文章枯燥、生硬,不能吸引讀者,要想在作文中運用自如各種人物描寫的方法,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學習課文中模仿比較典型的人物描寫的文章。學生通過學習體會到了動作描寫的妙處,是讓文章生動起來的法寶,他們更渴望接觸到人物動作描寫的精妙文章,把它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

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借鑒了寶貴的描寫方法,找到了作文的生命線。他們不斷的把它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這樣從課本到實踐,再從實踐回到課本,描寫方法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自己的作文水平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